刷題對於掌握某種知識真的必要嗎?

本人高一學生,成績還行(中考4萬考生排名在400前,感覺有不小失誤),一直都在探索更好的學習方法。以前總覺得刷題勝於一切,後來又發現刷題又存在一些弊端,彷彿不是那麼重要。那麼刷題真的很重要嗎?

最近在自學高中課程(目前是化學),發現在只做少量例題的情況下進度飛快,大概一天就可以搞定一本書吧。雖說不是很牢固,但是再花上一兩天反覆過幾遍,自己做點筆記,就覺得很牢固了。經常看見一些同學預習一節寫一節題目,進度當然比我慢的多。難道預習就一定要刷題嗎?

現在我在想,如果拋去考試,掌握一門技術,或是得到某些知識,不用寫太多題應該沒什麼問題吧?感覺「刷題」這種東西只是在中國應試教育下的產物?學習一門科目,非要刷題不可?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回答,謝謝了!


謝邀。
如果以提高考試成績為目的的話,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做題都是必要的。
答主高二的時候曾經有過和你一樣的想法,認為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東西,然後在本子上寫了一堆理解筆記,幾個物理公式的理解翻來覆去寫了兩三頁,然後沒事盯著看。結果那年成績一直低迷,本來最擅長的物理居然能考不及格。後來高三的時候被迫做了一些題,後期就基本能穩定在近100的水平了。

其實首先,做題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你在看課本看筆記的時候,熟悉的是「以課本內容為存在形式」的知識;
你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熟悉的是「以老師講授內容為存在形式」的知識。
而考試時,要求你熟悉的,是「以解題過程為存在形式」的知識。能讓你以最高效率熟悉這種存在形式的,唯做題這一種形式,無他。在認知心理中,實際操作這種方式的記憶效率也是僅次於教授他人等少量方法的頂尖存在。

其次,在看書做筆記的時候,很多考試時可能實際遇到的障礙你是體會不到的。你看課本學會一個公式的內容很容易,但接著意識到它可能會在哪種情形被出題者用來坑你很難。在中上水平以上的 人在知識完備度上都差不了多遠的後期,實戰經驗這種東西就是拉開差距的關鍵。

另外,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被外界灌輸知識時的專註度會遠低於自己運用知識時的專註度。因為上手做題是很能給人提供參與感的事情。看書推進度可能2小時就累了,刷題8小時可能還能刷出一種嗜血搏殺的快感。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

最後聲明:我並不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以上內容也僅僅來源於一個普通學生對日常生活現象的觀察和反思,拋磚引玉,只作一個參考。

如果想學到專業知識,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或關注相關專業人士。如有不當之處,也還請專業人士指出,誠惶誠恐,不勝感激。


刷題是最低效的學習方法,卻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知乎段子手 @Haojun寫了不少關於刷題的回答,如成績下跌原因不知,求分析? - Haojun 的回答和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 Haojun 的回答,裡面提到高考考的是高考卷子的熟練度,高分無它,唯手熟爾。內容有些神乎,但大體還算靠譜。

我還真的是靠刷題上的PKU。

高一不知道學校還會給我們買習題,於是多買了兩套數理化習題。本著不浪費的精神,比其他同學多做了兩倍的習題。自己也不愛聽課,都自己刷題。偶爾抬頭聽老師講點段子,然後繼續刷題。

刷題給我帶來的好處是,我解題非常快。

當時有很多同學問我數學題,他們往往都會問到,你是怎麼想到要這麼解答的。當時我也不知道從何解釋,自然而然就算出來了。現在想起來,其實我也根本沒想過什麼解題方法。我純粹只是利用題目給的信息,把所有可以求出來的解給求出來,以力破巧罷了。

另外,刷題也讓我習慣正確答案的感覺。

對於數學題,我很喜歡猜答案。選擇填空題如果猜對了答案,把答案放進問題裡面驗證,解起題來非常快。這些題目大多有規律可循,我往往只要試幾個數字就猜出了答案。對於解答題,這種正確答案的敏感性可以幫助我驗證自己有沒有做錯,比重新檢查一遍還高效。

可能有人會問了,這不應試教育嗎,掌握不了知識!

看官且慢...

人不可能兩次都踏入同一條河。刷題也一樣,你在重複,但你沒有重複。

刷第一遍題,嗯,這題不會

刷第二遍題,嗯,這題看過,我還不會

刷第三遍題,嗯,我記得它,我做了

刷第N遍題,做了n-3遍了,知識掌握得很牢固

刷第N+1遍題,這道題這麼做比較

刷第N+2遍題,這道題還可以再快點求解

刷第N+N遍題,原來題里的公式概念是這個意思

刷第N*N遍題,這題屬於這一題,都可以這麼解

刷第N!遍題目,這是一道哲學題...

刷題一開始刷的是框架,後來刷的是細節,甚至形而上學。

世事也大抵如此。

小至升學考試,大至國家政事,還有為人處事、書畫寫字、吉他貝司,我們都是在不斷的「刷題」中,提高自己。

輕易自詡掌握,那是傲慢的。

當覺得自己掌握了某種知識時,我覺得大抵只是刷出個框架罷了。90分也是掌握,100分也是掌握,但兩者對細節的把握和規律的思考,天差地別。有時也真的是知道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

至於要刷到何年何月,看個人追求吧。

我也玩節奏大師,當時通關了800多關穩住朋友圈第一位後,開始想要通關卡農困難版。那陣子刷卡農,天天刷,天天被虐。經常都是過了前奏部分,馬上就跪了。就這樣刷了兩三周。

有一天,感覺忽然就來了,之前跟不上的節奏竟然跟上了。儘管還是有很多的miss和great,至少可以彈完整首曲子。

之後,只要一回宿舍就刷一兩個小時卡農。穩定住跟上的節奏,開始把那些miss和great變成perfect。然後又刷了兩三周。

有一天,狀態極佳,細節把握特好,最終連擊了兩千多下。當時眼看要all combo了,一激動連miss5個,錯過了all combo的機會。

當時仍堅信只要堅持刷下去,肯定有一天能all combo,但也知道自己的資質有限,估計花的時間會很長。能玩到這樣也已經很滿足。人生太短,還有別的需要追求。於是就卸了遊戲,不再玩了。

現在在從事著科研工作。天天提取數據,處理數據,敲代碼,學方法,看文獻,本質上還是在「刷題」。目前還覺得挺有意思,應該會一直刷著。希望熱情沒有太早燃盡吧。

PS: 評論看來, 感覺不少知友可能覺得冒出來的形而上學有點辣眼睛...我是這麼想的, "形而上"指的就是物質之上的東西, 在刷題上,就是指通過刷題獲得題目之外的知識. 既然我從大量的刷題出總結出了其實做什麼事情都是在刷題, 這是不是可以算是我從刷題得來的形而上的知識呢?.

(其實, 我一開始只是想壓韻一下而已...一壓韻, 不管內容對不對, 聽起來就像對了! 恩, 就是這樣!)


這個暑假我給一個學生補課,號稱每次都是班級前幾名。但這次考試不知道為什麼成績跌下來了。前幾次課都很配合,學的很快,很多竅門都很快掌握。結果第三周有一天他的作業是空白的,我說你怎麼沒做。他說,老師我看過了,第一題用什麼解決,第二題用什麼解決…後來輔導過程中,讓他做兩題比登天還難,他總喜歡說我一看就知道這個該用什麼做。

我沒有多說什麼。過了幾天,我把前幾天讓他做他只給我說了一下的題放在一起,共5題,我給了他一個小時。他一題都沒有做出來。

難道他前幾天說的不對嗎?他說的思路和方法過程都是對的。小時候一直覺得有的宗教把傲慢歸於原罪很奇怪,不能驕傲不是小學生都知道的道理嗎?現在才覺得傲慢的確可怕,這份傲慢是他自己的確信,人會懷疑很多事,但不會懷疑自己,他不一定會覺得自己一定最好,但一定不會覺得自己有錯。我明明聽懂了,我應該會了,你對自己下這個判斷的時候你的依據是什麼?題目的完成與否是最客觀的。不要太相信自己,是我的人生信條之一。做題有反饋,訓練兩種效果。一方面聽懂是因為教師,教材代替你完成了很重要的思考步驟,比如三角形內角和180是可以畫一條平行線證出,很容易聽懂,因為最難的部分,也就是怎麼想到畫平行線的,已經幫你完成了。你看懂了例題,聽懂了講解,你以為你就懂了嗎?做題,是很好的反饋,它可以告訴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另一方面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你的題速夠嗎?你真的以為不通過做題強化,自己真的到了臨考可以速度跟得上?

但是我反對濫刷題,我始終堅信刷題是必要的,問題是刷哪些題?什麼樣的題目是有價值的?只是做一遍就可以了嗎?很多教材編寫的很好,不少學生都會有看書就能懂的錯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該做什麼?我一直覺得,如何把碎片化的題型整理出系統,系統的讓學生刷題,告訴學生刷這些題要帶有怎麼樣的思考。自己總結出什麼樣的解題規律很重要。我初中的恩師在中考前讓我們自己出一套中考卷,後來我們基本不看卷子都知道試卷的考點分布如何,在不同的位置應該用怎麼樣的策略。我記得一次統考,我們班37人,29個滿分,均分98.5。我不否認有應試的成分,但起碼有效。

我自己高中時代的學習方式也很奇怪,跟別人說大家都一笑置之,但我覺得很有用,就是幫別人講題,別人那裡不會沒聽懂我都會給他講,後來我自己養成習慣,給別人講題要講清,這題考點是什麼,我是怎麼判斷出這題的考點的,這種考點有哪些策略,怎麼判斷使用哪種策略,具體到操作是怎麼樣的,它的原理是什麼,最後才具體到這一題,這可能也是我最後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的一個原因。如果題主真的那麼自信,不妨隨機找一道考題,看看我說的那些你能全說出來嗎?


題主用鄙夷的語氣說刷題只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不難看出題主並不是一個勤快且自我要求嚴格的人。

作為刷題大隊中的一員,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把目標放在普通985,那麼憑藉相對聰明的大腦和認真聽課的好習慣,我認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換句話說,刷題適用於以至少進清北復交這一級別的高校,並且進考場前就能夠做到信心十足為目標的學生。

有人會反對了:「我成績沒那麼好但是我也有每天認真做題啊!」

親愛的,你的做題是為了鞏固知識,而刷題的目的是:

1、熟練度

熟練到什麼程度?至少要做到大部分題可以不用思考,一邊看題一邊就把解答過程寫出來了。

2、題型

通過大量的刷題,歸納出所有的相應題型,這才是我想要安利給大家的刷題方法。

是,高考就那麼幾個題型。但是我這裡說的題型跟前面不同。舉個例子,我認為最適合用「歸納題型」法的學科是物理。而我在歸納力學相關這一塊時,題型有:

  • 相似三角形的應用
  • 無相對加速度時的整體法與隔離法
  • 有相對加速度時的整體法運用(系統牛頓第二定律)
  • 不在同一平面時的受力分析
  • ......

與此類似的還有很多,在此不做詳述。

總之,當你刷過歸納過萬道題,就會真正做到大小考試無論難易都一定點兒也不緊張。

這些題型老子都做過一百遍了,還緊張個毛線?

先碼這麼多。有意見歡迎和我一起交流討論。


競技體育里有個詞叫肌肉記憶,在我看來,刷題訓練的就是一種腦力記憶。

在應試教育里,考試成績不光取決於你對於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做題速度同樣非常重要,而刷題恰好能夠讓你在面對不同題型時,以最短的時間給出最正確的答案。

如果說拋開考試這一局限的話題,把眼光放向科學、技術這些領域,我覺得單論刷題的作用,其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了,至少前面得加上「科學」或者「系統」二字才有討論的價值。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每天都在打籃球,也沒見國家隊來徵召我啊。


根據人的思考性質,可以分為主動思考和被動思考。

主動思考的效益 遠遠大於被動思考的收益。

按思考的主動性從0到10排列,

玩遊戲=0

聽音樂=1

看電影=2

讀小說=3

讀書=4

上課=5

複習=6

歸納=7

寫作=8

答題=9

講授=10

盡量讓自己沉浸在主動思考中,這是最佳的學習路線。因此刷題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

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在知乎上答題的原因。


高中時刷題比較玄學,在大家都做了很多題的情況下你用擠出來的空餘時間多刷一些題效果不一定好。但這是在你已經刷了很多題的情況下,此時你想要通過多刷點題和人拉開差距,很難。

說下我大一的經歷吧。學概率統計時,我一個同學平時作業基本上是抄的,最後複習的時候也就是看看書,背背公式,看看概念,沒怎麼做題。我雖然平時作業也有多次沒交,但交的都是自己寫的,期末時有很多不會,花費了好幾個夜晚熬到一兩點看了概念公式定理,然後把每課課後習題全都給做了一遍。我做的時候,很多題目如果不看公式,甚至不看例題就不會做,我做完一遍後再做一遍。

即使是這樣,面對期末考試卷時,很多題目明明感覺很熟悉但還是沒法正確地解答,但至少不是一籌莫展,我會做的題目還是很多的。

考試結果出來了,我卷面考了63;那個同學卷面是11分。

同樣是臨時抱佛腳,刷題和不刷題,差距是如此明顯。至少當時,我可以說我對所學的概率統計有了一個大概的掌握,而我那個同學可謂一片空白。

如果有時間我能將課後習題中做下來很模糊的題目反反覆復多刷幾遍,我也許就能考到70分,如果我把每個單元的綜合練習和綜合例題全都做上一遍,我也許能考到80分。如果我把歷年的期末考卷全都像考試一樣寫一遍,我也許就能考到90分。

這些都是我的假設,但至少是那些我做到兩點的課後習題讓我從一片空白上升到大概明白。

刷幾道題和完全掌握還相差比較遠,但和沒刷過題相比,有質的區別。


刷題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

刷題可以有效地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其實每刷一道題目,就相當於把知識重新複習一遍,而且能從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看題主的描述應該是在學化學必修一的內容,必修一大部分都屬於基礎知識,挑選的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性物質,你說過的很快是很正常的。在未來的學習中你還會學到更多基本原理的內容,這個時候不靠刷題,把前後的知識串聯起來是很難的。

當然,你說預習要不要刷題?這就沒什麼必要了。

另外,刷題並不是中國教育下的產物,到大學,學物理,化學,醫學這些理科專業,無論你是哈佛還是北大都要刷題的。


有時候書上的知識不全或者寫得不多,但是偏偏那個知識點又可能會出

  但是不需要刷太多


目的是掌握知識,刷題只是手段,因人而異。

但是,具體題目形式的變化情況還是比較多的,為了減少失誤和提高解題效率,在複習時至少要刷題。


我覺得吧...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里,某些知識點真的都要靠刷題完成。中國的大家比我懂得多,輪不到我說。高中在美國,12年級讀微積分的時候,老師真的是給了上百道題,讓我們練各種求倒。老師原話說「I should be able to wake you up 3 o"clock in the morning and do derivatives correctly." 我勒個大槽啊真的是一下不停地寫了上百題,做的都成了肌肉記憶條件反射了!感覺最後求導的時候信直覺超過信智商!Integral她也是這樣教的,上百題地練到可以夢遊狀態都要能寫出來。這樣的練習的效果好不好呢?時隔一年半,當我在大學的課堂重新學微積分的時候,那些東西全部都還是下意識地能寫出來,以至於在我翹了一半的課的情況下期中考生病失眠去考試還能B+(這是一場全班平均分C的考試...)。所以感覺對於某些知識點來說,刷題真的是最實用、最簡單粗暴有後遺症的學習方法。

健身回來再寫一個文科的例子。

文科的栗子呢是外語的,西班牙語。

學動詞過去式不規則變位的時候,覺得算是一個坎兒,這個坎沒過過去,西班牙語可以不用讀了,因為是一種和英語中文都不一樣的思維方式。然後除了死記硬背各種不規則變位,感覺刷三百個填空題,就比什麼都有效。當時真的是三百多道題,全部都是看人稱變位,規則和不規則混合在一起,刷到最後真的也是肌肉記憶了,成了紅燈停綠燈行這種級別的下意識判斷。並且成功度過這個坎讓我之後得各種虛擬式變位也學的非常順利,所以感覺還是非常有必要刷題的。


題主可以問一下,體育生的日常訓練有沒有用,反正他們已經會那些體育項目了。



一直以來都是很快速的用第一感覺答題,然後對完答案,再修正。85%以上正確率的基礎上,盡量快起來,自然就見多識廣了。文科的積累,太重要圖是1分40秒,10道選擇題,對了9個,隨便一做


就好比廉頗、李牧是刷題(打仗)刷出來的,而趙括就是沒有刷題的那種


你還年輕,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叫做做題速度

高三後期刷題多了,考試的時候數學基本四十分鐘解決戰鬥理綜兩個小時左右就能答完,因為很多題根本就是下意識寫根本不用過腦子

有知乎上探討這個的功夫,不如自己下手刷刷體驗一下

實在不行你練習一下塗卡也行,這玩意我是怕了……不要問為什麼

PS 考試時間都忘了是多長我真的是老了,已修改


不請自來,對於學習,我雖然不是高手,但一個毫無底子,曾經從倒數考上還不錯的二本,我也算奇葩一枚。 說正題:當年數學130分,基本就是首先掌握知識點,在這個前提下,刷題!刷什麼題是有目的性的,看起來會的,潦草寫幾筆,對一下答案。挑不會的,不熟的題型來做。 我想,無論哪種戰術,以百戰不敗為目的,那麼,不斷在刷題中,總結知識點,熟能生巧,並增強自信,你刷題的目的就達到了。


很多以過來人或者老師的視角的回答,所針對的「有沒有用」是高考,是應試教育,是短期利益。我不知道題主怎麼看這些答案。站在我的觀點,這些答案都不夠給力。總覺得差一口氣,只回答了一部分。也許有人會想「高考算什麼」,我不以高考為取向,我遵循素質教育,我著眼於未來人生。刷題那還有什麼用嗎?

我的觀點是,依然有好處。

論證之前,我先想大家想一下,什麼是素質教育,它和應試教育的區別是什麼?有人說,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應試教育加上重視了體美勞就是素質教育嗎?競技體育天天高強度訓練奪金牌是素質教育嗎?足球課天天練顛球,顛少了不及格,影響升學,是素質教育嗎?這些都不是。這些依然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區別於應試教育的有,1、立足長遠而非眼前。2、重視過程而非結果。3、重視個性化而非批量化教育。4、注重人格塑造,而不是知識技能的掌握。在素質教育者的眼裡勤奮、毅力、耐心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懶惰就是差生,不管你成績好不好、聰明不聰明。

再回到題目,刷題的目的是什麼?對應試教育的意義我不複述,講的人很多了。對素質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所有課程學習都是素質教育的載體。素質教育的確不關心你到底學到了一個什麼程度,但它更關心的是你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你有沒有持續的動力去學去精進。刷題看似機械的動作,其實是在磨練人的意志,考驗人的耐心。不願刷題的人,一定是有惰性的,這和素質教育是違背的。但素質教育對於刷題是有條件的。一、不同時刷過多同類的題。比如同類型的題一天刷一題或者兩題進行鞏固,多了就浪費時間了,情願第二天再刷一次。二、不刷已經滾瓜爛熟的割草題,這種題對於精進一點沒有好處,刷這種題就是一種懶惰和不思進取,這一點其實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要分歧點,對於滾瓜爛熟的定義和需求程度,兩種教育有不同的認識的。三、不同的人刷不同的題,這是現在應試教育中最難突破的一項,這樣教育成本太高。

從刷題這件事可以看出,雖然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在目標、方法甚至理念上有一定的偏差,但在實際過程中,還是有很多相通點。一、應試教育能滿足至少一大半的素質教育任務。二、素質教育根本不排斥考試。因為考試能反映效果,便於作出方法上調整。但對應試是反對的,因為應試會導致考試成績失真,影響評價和教育策略。三、素質教育也不是什麼輕鬆愉快教育,素質教育反對所有減緩腳步和浪費時間的行為。這同應試教育有相通,但也有排斥的地方。比如在懶惰的問題上兩者是相通的,但應試教育在初高三隻複習不前進是有分歧的。

最後說一點,沒有足夠的財力,是無法獲得全程優質的素質教育的。素質教育是精確到人的私人定製化教育,它的反饋和評價無法做到客觀化的,所以在教育平等的問題上,素質教育是沒法保證的。所以理想的情況必然是素質結合應試,錢多的,多玩一點素質;錢少的,多一點應試成分。就那麼簡單。


本人做電路設計。 老師對每個進教研室的學生說:進教研室前把某某書上的所有習題做完。 我們這個專業是做項目的,實打實的要出產品。我們都需要刷題來學習,掌握知識。更何況更基礎的數理化呢?

另外刷題不單單是為了掌握知識點,還是為了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對你現階段的高考來說還是對你以後的學習,工作來說。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更重要的。


隨便答一發。

個人認為,目前高中的學習,要把「學習」本身與「考試」分開來。也就是說,理解知識的過程屬於學習。你可以藉此建立一種體系,明確這門科目講的是什麼。但這個體系到這一步還是不完善的,有許多特例並未兼顧到。而題目則可以幫助你接觸這些特例。

更進一步地,考試刷題的過程屬於一種技能,這個技能不是靠理解就能做到的。你理解了這個知識點,但這個時候你做對的概率還是低的。如果一個知識點有85%的正確率,而一道大題考了三個類似的點,正確率就只有61%了。更何況一開始根本達不到85%這麼高的正確率。

我們刷題,也只是刷一種技能的熟練度罷了。任何技能的實現都有這樣一個過程。所以只把它看作應試教育的衍生物,似乎有些疏漏。

另外,真正考試的時候並不僅僅考你對知識點的掌握度,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考你的觀察能力,而這就需要所謂「題感」來實現。這一點屬於比較「玄」的內容,很多強調刷題的答案都在有意無意地提到這種東西。其實也不過就是觀察能力而已,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以為這種東西很簡單,我們這樣的水平,只有通過刷題來總結常見的「本質」,真正掌握這種能力的人,能透過黑色的星空看到星星運行的軌跡。

說了那麼多,可是我自己也只是一個學習方法的探索者而已。我個人是通過玩遊戲(I Wanna)聯想到這些的。所以如果你不玩遊戲、我說的話並未與你產生共鳴,那我建議,所有的學習方法、所有隔著網路對你做出的建議其實都沒什麼用。你既然正在試圖理解高中課程,那麼理解自己,恐怕不算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多做實驗就可以。

與君共勉。


推薦閱讀:

剛學演算法,在看演算法導論,有些地方看的很慢,所以是不是可以找視頻看看?
為何怕同齡人看到我的努力?
零基礎影視後期如何入門?

TAG:學習 | 心理學 | 教育 | 高中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