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聖經里說天父派基督耶穌來是給世界分裂,而不是和平,不是有說叫我們愛人愛神彼此相愛嗎?

我無法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


因為在基督教的立場上,「愛」不是最終目的,「神」才是最終目的。

彼此相愛?

那是神裡面那一群人的彼此相愛。

和平?

那是神主權下目的一致性的和平。

(以上幾段已修改為評論區 @90後空巢老女人 的版本,對仗更加工整)

至於說不在神裡面、不在神主權下(也就是說不信神)的那些人嘛...別說帶來紛爭了,帶來什麼都行,只要有利於神就可以。

比如說前往美洲的傳教士,雖然留下了累累屍骨,但他們成功地將這塊大陸基督教化了啊(美國和加拿大新教,拉丁美洲和南美洲天主教),而且比歐洲還虔誠呢!

(別跟我提十誡里的「不可殺人」,摩西自己都在制定它之後立馬就違反了)

類似的,佛教雖然提倡「慈悲」,但也有這樣的話:

「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家眷殺家眷,始得解脫。」

——《臨濟錄》

「慈悲」不是最終目的,「解脫」才是。

=======================================================

有些教徒可能會和我說:他們相信他們的神是全知全能的,沒有誰是不在神的主權下的。

那既然這樣,你們還傳個毛線教?

我們不信神也是神qin定的!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很久。為什麼「和平之君」會帶來紛爭?我就說一下我目前的理解。

第一,耶穌確實是「和平之君」。

這個跟以色列人對於「彌賽亞」的期望有關。以色列人普遍理解的彌賽亞是一個大能的君王,可以帶領以色列恢復大衛時期的榮耀,甚至十二使徒都是這麼想的。

(馬可福音9:31-34)於是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裡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什麼。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

這裡我們明顯的看到,門徒不理解耶穌會被殺這個事情,也不相信這件事情會成就,因為他們已經在討論以後的國的時候誰是老大這個問題了。

(馬太福音20:20-21)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耶穌說,你要什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里,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這裡面更加明顯,約翰和雅各的母親就是認為耶穌會成為一個他們意義上的君王,所以已經提前為兩個兒子預約了榮華富貴。

但是,耶穌並沒有想他們所期望的那樣,帶領軍隊,推翻羅馬的統治,建立猶太王國。(就像之前馬加比革命的訴求一樣。)在他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不是騎馬(馬是戰爭的象徵),而是騎驢駒(驢是當時正常的交通工具)。你可以理解為,他沒有坐著裝甲車進城,而是坐普通轎車進城的。

因此,神的計劃不是讓耶穌用武力得國,而是我們都知道的那個方式。他所得的國也不是地上的國,而是天上的國。從這種意義上講,他確實是「和平之君」。

第二,耶穌確實帶來了分爭。

帶來紛爭這段經文的「分爭」是devision,而不是war。是「分開」「反對」的意思。因為耶穌來了,就是做分別的工作。耶穌沒來的時候,都是黑暗,是同一的。光明來了,就分出了黑暗和光明,自然就要分開。父親信主了,兒子沒信,自然就分別出來了,同理其他的。

這一點《約翰一書》說的很明白,世界愛屬世界的,恨惡屬耶穌的,分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的理解是兩者並沒有矛盾,只是在說不同的事情。

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鍵就在於理解這裡的「叫人紛爭」的叫,「帶來紛爭」的帶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自然導致紛爭,而不是主動去煽動紛爭。基督徒當然不會去煽動紛爭,耶穌明確教導: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但是,當光照到黑暗裡,引起紛爭是免不了的。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耶穌的話是完全不同的價值觀體系,和當時的羅馬世界格格不入。包括他們不承認羅馬皇帝為神,反對格鬥士,每周要休息一天不工作,反對同性戀,反對廟妓淫亂等等。這些都引起了紛爭。

舉個我們容易理解的例子,如果你要去伊斯蘭國家去傳福音,我就會對你說,你會給他們帶來紛爭,甚至帶來戰爭(動刀兵)。

魯迅說過,有時候挪動一張桌子都會帶來流血,更別說帶去一種全新的三觀了。

用系統論觀點來說,一個社會系統的平衡被打破,達到新的平衡,中間肯定會充滿動蕩。這種動蕩有可能是普通紛爭,嚴重了會流血。難道人類因此就拒絕真理嗎?不能,也做不到,該來的終究會來。但人類一直在找降低動蕩級別的辦法而已,避免流血,盡量停留在口頭紛爭,誰也別動手。近代言論自由制度、選舉變更政府制度等都是這種安排,在議會裡拍桌子紛爭,總比在戰場上流血紛爭好。

但想不紛爭是不可能的。紛爭的原因不是真理的到來,而是人類的罪性。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聖經是要求人信道,走耶穌的路,愛神。而人的父母要求他們愛著世俗的一切。自然會有矛盾,矛盾和鬥爭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須過程和必須面對的事。所謂平和與愛不過是為了暫時撫平人身上的傷痕,當人勇敢起來後,自然會正視矛盾。


參考思高本瑪竇福音10:34-38的註解,分裂的比喻是指眾人因耶穌的福音而引起的不和睦。

正如同知乎上也有許多人因為不願接受福音或因為誤解而攻擊基督徒一樣。

多說一句,題主既然有讀思高聖經,還是推薦讀有註解的實體書,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因為你們不知道什麼是和平,不知道什麼是愛,不知道什麼是希望,所以當真正的愛和希望來臨的時候,你們就因為自己的愚昧毀滅了自己,看看中國的可悲歷史,傳教士費了一生心血,希望中國人可以得救,結果是什麼?義和團和八國聯軍,唉~

看看中國的小朋友,你們就知道,人以為用暴力和軍隊可以星辰大海,但是聖經說這一切都是空虛,人以為靠自己才是聰明,科學才是力量,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人愚昧無知到這個境地,耶穌基督的來臨,怎麼會不起紛爭?歷史反覆的教訓,人就是永遠不會學到教訓


當一個新的觀點被拋入人群中時,爭論時必然的。除非有一個組織出來統一思想,否則人們一定會被分成兩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對。

題主拿的主要是路加福音。路加這個人寫福音有個特點,他似乎特別關注猶太人對耶穌的態度,包括他後來寫的使徒行傳也是有這條暗線。他是想特彆強調猶太人在聽到耶穌的信息時會分成兩派。你引用的這段話也是有意強調這一點。

在這裡補充點背景知識。基督教是脫胎於猶太教,耶穌是以猶太教的先知形象出現的。在耶穌時代,猶太人被羅馬帝國殖民,猶太教一直流傳這一段預言,上帝會派一個君主給以色列人,帶領他們回復古以色列王國的輝煌。這個君主傳言是大衛的後代(以色列的太祖皇帝),被稱為「彌賽亞」。

基督教區別於猶太教的地方在於,基督教認為耶穌本人就是那個預言中的「彌賽亞」。而且耶穌要復興的也不是古代以色列國,而是上帝的「天國」。

不得不說基督教的觀點對當時信奉猶太教的以色列人太具有衝擊性。本來你想像中的彌賽亞是一個君主,出身高貴冷艷意志堅定。結果有人告訴你他就是個平民。。。。

所以,猶太人在聽到耶穌的講話後,往往表現出的不是心悅誠服,而是互相撕逼。路加在寫作時似乎有意突出這一點,後來的使徒行傳里,你也可以看到相同的套路,使徒們來到一個地方,就必定先去猶太人的教堂,進了教堂就向他們講基督教,接著猶太教會就爆發了爭論。

對於我們現在的意義,我想主要還是體現在基督徒和身邊人的觀念衝突上。在原本的文化環境中,突然出現了不同的觀念,那麼顯然會帶來衝突。

因此,我想這句話是一個「實然判斷」,而不是「價值判斷」。


耶穌基督是完全的善,是惡所不容的,他的到來會讓人涇渭分明。就像孔子說過的,最好的人是好人都喜歡而惡人都痛恨,我不喜歡被尊聖的孔子,但他對人性的把握相當有見地。

即便不信耶穌是神的人,也該看得出耶穌在世時的善行。抵擋善行的只能是惡,就像殺人的抵擋救人的。人的智慧有限,會被魔鬼干擾,但是人的心裡總是有把秤,人知善惡,有人跟從善有人卻選擇惡,分裂是必然的。


情況就好像要在一盤紅綠豆中將兩者分別出來, 就當綠豆是基督徒, 紅豆不是, 當審判的時侯來到, 主耶穌要從盤中拾起綠豆一樣.

問題是一些紅豆和一些綠豆的關係很密切, 可能是朋友, 家人, 伴侶. 就這樣帶來了分裂.

當然這個比喻不是太好, 因為這是審判來的時侯, 紅綠豆都不能再作出選擇, 但現在的我們要是想從紅豆變綠豆還是隨時可以, 上帝會無比高興, 反之而言從綠豆變紅豆上帝也不能阻止, 因為這是祂造人時的一大重心, 自由意志.


宗教不過是另外一個人想出來的東西。

如果我說了一句話,你拚命要研究透他,有這個必要麼?

王林生在2000年前,也許也是一代宗師。


1.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約翰福音 1:5 和合本)

聖經的教導與現在世界的潮流本來就是格格不入的。

2.連你們的父母、弟兄、親族、朋友也要把你們交官;你們也有被他們害死的。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

(路加福音 21:16-17 和合本)

聖經中這一段的話,我覺得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會不和平。保羅教導的是倘若可行,總要儘力與眾人和睦。但別人不想和你和睦啊。別人覺得你這個信仰是可笑的,可羞恥的。光看中東和朝鮮,有多少基督徒因為信仰的緣故被逼迫。知乎上,也有不少人,對基督徒冷嘲熱諷甚至是辱罵,沒有什麼的原因,只是因為你是基督徒。再往前幾十年,有很多姊妹因為信仰的緣故,被丈夫逼迫的見證不在少數吧。

所以,耶穌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

當你的信仰被至親的人反對,逼迫的時候,你還能不能站住。經過試煉,信心就顯得更加真實、寶貴。


很棒的思考,耶穌確實帶來了分別,信與不信的分別,在猶太人中和外邦人中,被揀選的和未揀選的區別,天國的門確實是窄的。我家四人信耶穌,還有2人不信,但家庭比以前更和睦,因為懂得了愛,但將來,我們的去處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分別,但並不是不「和平」。耶穌說的是隱喻,不是每個人都懂,耶穌最大的是愛,在世時候基督徒遵從耶穌的「信望愛」,彼此和睦,但不同的信仰,走的路不同,裡面不同,外面也不同,但用愛來粘合,而不是紛爭。


推薦閱讀:

基督徒是如何看待聖經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的?
基督徒感受到聖靈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關於聖經是否真實的種種疑問?
基督徒有沒有因為信仰,而迴避從理性上尋求認識和了解LGBT群體?

TAG:聖經 | 基督教 | 東正教 | 天主教 | 亞伯拉罕諸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