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外語書籍,特別是學術專著,不把它翻譯出來落實在紙上,就不能用中文很好的複述出來么?

我有個毛病,如果我不把外語學術專著翻譯下來,我做筆記也只能用外語作,腦子裡一團漿糊,應付考試沒問題,但是很難再用中文複述了,起碼複述的很慢。所以,我經常是邊看邊翻譯,直到最近遇見了幾本結構主義的著作,才了解翻譯外語書是很浪費時間的。

有什麼方法可以鍛煉我這方面的能力?

我只是選了英語這個類別,其實我指的是所有非漢語語言的閱讀。


樓主說:

」我做筆記也只能用外語作,腦子裡一團漿糊,應付考試沒問題,但是很難再用中文複述了「。

1. 作為同樣慣於閱讀兩三門外語的人,非常理解你的感覺。這是非常典型而正常的情況。

用外語讀書、外語做筆記、應付國外考試。我們長期處於外語的浸潤中,就會形成了一套較為深入的外語思維框架。當我們在框架內部,用同一套術語和邏輯來思考、來複述,是容易的。讓我們突然間跳出框架,就彷彿是一個習慣講中文的人突然開始用外語來論證一樣,切換得很慢。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術語在中文裡並不一定存在完美的通譯。二,更為痛苦的是,論述中的用詞,包括各種常見的動詞名詞,一旦要切換入中文,都需要反覆斟酌和思考。再有就是邏輯本身的不易轉換。這段思維過程的性質和難點本身極為接近中文的學術著作(尤其社科類)的筆譯者的思維勞動。所以你習慣於在筆記上翻譯出來。非常合理。

2. 但是這裡還有著另一個隱性的層面,就是對知識的理解深度。相信樓主也覺察到了。比如,若是我們要翻譯一段學術著作,自然先預熱,在較少查字典的情況下通讀一遍,這時我們已經自信把握了論述的重點、基調、所舉的例子和作者的態度。我們看懂了。但是當我們開始下筆,一個短句一個短句地分解進行,才發現仍然存在一些含糊不清的信息。比如說,彷彿每句都成立,但是內在邏輯不夠通暢;或者是,每個詞都看得懂在說什麼,但是整句話就是有些微妙,讓我們似是而非,遲疑不敢作出肯定果斷的解讀。以讀一般學術著作的速度,其實只等於(較好地)完成了第一遍通讀,這時我們已經可以跟別人講講這個作者的觀點啊,吐吐槽啊,但是我們所說的內容仍然不豐滿,信息比較乾巴。再具體的,就只能憑印象加發揮。如果要達到複述,就是到不了腦中清明如鏡的程度,因為即便我們先前面對書的時候,我們也都沒有把那些信息清明如鏡地讀到。

提供的解決辦法是一個偏方:或許可以適當調整所讀的中文著作。許多新的漢譯學術著作的特點是,太過謹小慎微地複製原文,亦步亦趨,絕不多邁半步。不妨也找些更老的、文風更好、翻譯觀念更勇敢的書籍來讀,對照原文更佳,學術和非學術皆可。自己看了原文一頁,再看一頁中文,觀察譯者是怎麼緊抓主要信息、明確主幹、顛倒調序、增減有度的。這個對以後的閱讀思考和複述習慣會很有幫助。其它的,就只能交給時間,用進廢退了。


謝邀。我的看法比較趨向於@易安吉,從來不習慣於把每句話都翻譯出來,也認為沒必要。因為可能我寫的英語專業,覺得更應該用英語(或其它所學語言)思考,而不是純作翻譯。不過有時為了省事和少寫字,我也用中文作筆記,但目的真的是圖個快。一般讀外文書籍,在儘可能的情況下還是應該以這種語言去研討和思考,除非實在有理解問題才藉助母語(我讀哲學書時的確也找過漢語譯文)。

要鍛煉外語書籍理解能力,個人感覺還是得培養自己用外語思考能力,把這門外語變成你自己的第二母語。以我看來,就是要多讀、多用,慢慢積累,沒有捷徑。


我看英語學術書籍也是用英語做筆記,但會根據自己的理解paraphrase一下,這雖然不是翻譯成中文,也算另一種形式的翻譯吧,但這樣是經過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的。我喜歡用英語整理出原作的思路、框架、或思維導圖,方便理解和記憶。我認為直接翻譯成中文不僅沒有必要、浪費時間,而且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本身就存在著局限性,翻譯有時不能完全體現原作的精髓,而試圖以最不失真的方式翻譯是一項費腦又不一定有用的手段。我個人閱讀學術英文會把它想像成自己的母語,看多了自然會形成這種感覺,不過可能比較抽象不容易體會。

另一個步驟是和別人討論,相當於用中文複述,用自己的英文筆記向別人解釋,解釋不了的地方就提問、討論,這個過程對徹底理解原作非常有用。

個人淺見,希望對你有用。


剛看數學論文看到了這麼一句話:

This leads to infinitely many metrics on every Milnor sphere M which are simultaneously of nonnegative sectional and positive scalar curvature and which can be extended to nonnegatively curved metrics on the associated disk bundles.

英語裡面很平常的表達方式,兩個定語從句並列,怎麼翻成中文呢?我要是翻譯成:

「這就在Milnor球上誘導了無窮多個同時帶非負截面曲率和正數量曲率的、且可以被延拓成相伴圓盤叢上非負曲率度量的 度量」,你是不是會覺得讀起來真tm繞真拗口?

那我覺得還是尊重一下原有的語序比較好:

「這就在Milnor球上誘導了無窮多個這樣的度量,使得它們:1.同時帶非負截面曲率和正數量曲率;2.可以被延拓成相伴圓盤叢上的非負曲率度量」;相當於把定語從句改成了such that句式,句式變了但是意思沒變,委曲求全一下吧。

所以我會怎麼做呢?我選擇不翻譯,直接按照英語的思路去讀去理解;既然翻譯並不是那麼直截了當的工作,我為什麼要在讀論文的時候折磨我自己呢


我曾經有過相同的經歷。

直到現在我還是堅持把一些看不太明白的自己翻譯一遍,有時候翻著翻著每一段的中心句也翻譯出來,不過我只翻譯重點的那部分,不是每個詞都翻譯。

我們考試時就是論文一篇,所以也沒什麼困擾。

劉振前給我們上課時曾說過,如果不能用中文說明白(這些理論)就是沒有真正讀懂。

也許真的只是看明白了意思,但不明白道理吧!

我不是聰明人,從讀研到現在都一直用一些很笨的辦法,理論一遍遍看,再找大量的相關的論文(中文的)仔細看加深理解,等到理解到了一定程度就再接著看理論,這時候就明白了許多,然後把這些文章整理一下寫成文獻綜述,寫完了以後,就大體都能用中文複述了!

希望有所幫助!


對於書面語,要使用流水句翻譯

對於口語,可以使用「語病」,比如後置定語、後置狀語、句式雜糅。


推薦閱讀:

如何聽辨美式英語「can」和「can"t」的讀音?
如何把"饞"這個詞翻譯成英文?
「Nothing lasts forever」 最好的中文翻譯是什麼?
有沒有一種方法,或者一段話,可以像主持人練習繞口令一樣,練習英文的發音和嘴皮子?
有沒有一個英語辭彙可以描述「對黑夜的喜愛」?

TAG:閱讀 | 學習 | 英語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