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流動性偏好理論和流動性陷阱?

以下接近我心中答案的理解,但不知道是否正確:

凱恩斯將財富劃分為兩類:一類是貨幣,另一類是債券(也可以說成是股票,廣義理解為金融資產)。人們要麼用貨幣形式保留財富,要麼用債券形式保留財富。當利率較高時,意味著債券價值較低,人們預期利率將要上升,也就是債券價格將要上升,因此,此時人們會保留債券,而不是貨幣;反之則反是。但是,當利率極低時,也就是說債券價格已經達到頂點,人們預期債券價格將要下跌,此時人們不會以債券形式保留財富,而是用貨幣保留財富,因此,當利率極低時,人們就會保留貨幣,而不是債券,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央行發行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保留,而不會用於投資(這裡指投資於金融市場,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為投資於企業,進而投資於實體經濟),所以,此時央行想要通過增加貨幣供給而促進經濟增長是行不通的,這種狀態稱之為流動性陷阱。


OP的思路很正確!只是有一小點,人們會保留/放棄貨幣不是因為預期。流動性陷阱的定義也要稍許複雜一點點~

我默默的從頭開始說起哈= =

流動性偏好理論 【以下貨幣,除非另注,一律指現金】

我們用M來表示貨幣供給量,用P來表示市場價格水平的話,並且管M/P叫做實際貨幣餘額

流動性偏好理論就是假設實際貨幣餘額的供給是一定的,也就是說有:

(M/P) ^{s} = ar{M} / ar{P}

在這個公式中,M是由某國的中央銀行決定的,P不變是因為這是在短期內。這也就意味著實際貨幣餘額的供給是給定的,同時不受利率的影響。

那從實際貨幣餘額的需求來看呢?流動性偏好理論認為,利率影響人們手中會持有多少貨幣,因為利息就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因為貨幣沒有利息,所以我選擇持有貨幣就相當於我放棄了某種有利率的金融產品/存款。於是人們在利率高的時候會選擇減少貨幣持有量。我們可以把這個關係寫做:

(M/P)^{d} = L (r)

當我們把這兩個公式畫在一個圖上的時候,就會有:

這兩個曲線的交點就是使貨幣的quantity demand和quantity supply相等的利率。

如果貨幣市場不處於這個平衡點,人們就會改變自己資產的構成,而在這個過程中利率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比如說,當市場利率高於平衡點的利率時,持有很多貨幣的人便會把他們手中沒有利率的貨幣換成產生利息的金融產品/存款。這些產品的賣方,比如銀行,希望減少自己的支出,因此他們會降低金融產品/存款的利率。相反,如果市場利率低於平衡點利率,也就意味著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大於貨幣的供給。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賣出金融產品或者取款,於是銀行等會提高利率來籌錢。市場上的利率會這樣調整而達到平衡點時的利率。

流動性偏好的實質就是人們更加偏好最具有流動性的現金,需要利息作為「補償」才會選擇投資其它流動性弱的商品,如股票、債券等等。根據這個理論,弱流動性商品投資周期越長,利率就應該越高。流動性陷阱 【以下貨幣,除非另注,一律指流通中的貨幣量】

流動性陷阱就是利率零下線問題。如果OP的課程進度不出意外,那麼你學完了流動性偏好之後就會學LM曲線,然後就學會IS-LM模型,學完之後你就會知道中央銀行是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給而促進經濟增長的= =。 很概括的說就是各國央行可以通過降低利率來促進投資,而降低利率的辦法就是增加貨幣。

於是問題出現了:當名義利率已經接近甚至為零時,這種貨幣政策就不起作用了。名義利率很顯然是無法低於零的,否則任何人都會選擇持有現金而不會借貸。在這種情況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的確會增加貨幣量,可是由於利率不可能繼續降低,這些增加的貨幣不會對經濟起任何作用。這樣的話,需求和生產都會被「陷」在這個大家都選擇持有現金的「流動性」的陷阱中。

關於流動性陷阱,克魯格曼有一篇非常非常著名的論文,有興趣的話請戳http://www.brookings.edu/~/media/projects/bpea/1998%202/1998b_bpea_krugman_dominquez_rogoff.pdf


舉個例子:

某證券年收益是10元,一開始年利率是5%,所以5%利率時,這個股票相當於200元。現在情況變了,利率變成2%了,該證券年收益依然是10元,相當於500元了。也就是說你的200元增益成500元了。

現在有一個情況,就是本國的利率從建國以來沒有低過2%,所以利率2%已經是低到極限不可能再低了(你自己預期利率變化),也就是說你的證券500元已經是極限了,不可能再增值了,所以你就把這個現在值500元的證券兌換成了500元拿出來了,因為這個證券未來只能價值下跌了。

現在,個個人都像你這樣,所以這個證券一直被拋售拋售,直到沒有一個人願意買這個公司的證券,沒人買證券這個公司就籌集不到資金,沒有資金就不能投資,所以政府開始發行貨幣讓利率繼續降下來(用錢買曾經賣給人們的國債),這樣人們手裡的錢就更多了,但是他們還是不樂意買證券,因為買了將來利率升回來自己肯定是虧。

公司們沒有證券股票來籌集資金,只能找銀行貸款,但是利率低,人們不樂意把錢存在銀行來未來消費,都想拿在手裡自己花錢買東西爽,所以銀行貸款需求增加,人們又不存錢(銀行供給減少)導致利率上升,抵消了國家發行更多貨幣降低利率的效果,於是利率降到一定程度無論國家再印多少錢,利率都不會下降了。

因為人們都把錢揣在兜里,公司們又借不到錢了。

這種人們不管有多少錢都樂意拿在手中的情況叫做流動偏好陷阱。


首先,流動偏好理論是指:人們寧願犧牲利息收入也要持有貨幣的一種心理傾向。至於流動偏好陷阱,就是說在金融市場上,利率的變動可以引導儲蓄和投資的,但是當利率低至某一點時,證券等金融投資無利可圖了,這個時候人們更願意持有貨幣而不是持有有價證券等進行投資了,這個時候利率對儲蓄與投資法人調節作用失效,這種情況就是「流動偏好陷阱」。


樓主理解很正確。其實 預期 加之 流動性偏好理論正是理解流動性陷阱的關鍵。 凱恩斯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他不認為利息是延緩消費的補償,他認為利息是放棄流動性的補償。 而當流動性補償可能低於債卷價格未來下跌帶來的損失的時候,持有現金等待未來債卷價格下降顯然是BR。

上面的回答可能有一些混淆了,ZLB 和 流動性陷阱。畢竟在什麼利率條件下,貨幣需求的彈性無限大取決於人們對未來利率條件的預期。大家都覺得利率已經低到未來一定會升的時候,就入流動性陷阱。所以即使利率不是接近0也可能陷入流動性陷阱。


我就想問一下,樓主說,預期利率要上升時,債券價格也會上升?這句話我覺得有些不對呢?利率上升時,債券的價格不是應該下跌嗎?人們應該拋售債券才是,怎麼是保留呢?利率下跌時,才是保留債券,坐等升值吧?


轉:

凱恩斯的流動陷阱,本質原因是因為名義利率不能為負,因此當名義利率接近0時,利率(進而債券等資產的利率)只有上行空間,沒有下降可能。此時,這些以利率計回報的資產相當於處於價值最低谷,它們的價格只會降,不會升;因此這時候沒有人會把現金換成這些資產,所以就無限量地持有現金。

流動性陷阱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數量型貨幣政策沒有被廣泛採用。那時候,人們沒有認識到可以通過主動印鈔,使實際利率為負。因此,名義利率在潛意識上被等同於實際利率了,利率不能為負,貨幣就不會貶值,因此成了最後的保險資產。但是在今天,ZF可以採用貨幣政策製造通脹,打破貨幣的避風港功能,那麼基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人們就不再會一定選擇持幣,流動性陷阱也就不存在了。


流動性偏好討論的是貨幣需求量與利率之間的變動關係,人們始終偏好持有流動性較好的貨幣。在利率較高時,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較高,因此,貨幣需求量較少,反之則相反。因此,兩者成負相關的關係。


推薦閱讀:

韓國的經濟現狀與經濟支柱是什麼?
能不能說日本的經濟迅速發展是因為戰爭掠奪了大量財富造成的?
二級價格歧視和三級價格歧視有什麼區別?
美聯儲加息誰會成為贏家?

TAG:金融學 | 經濟 | 經濟學 | 金融 | 流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