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這麼爛的電影?導演是看不出來還是故意?

自封資淺影評人,觀影量還行,之所以有這個問題是因為昨晚看了《太平輪下》,片子前一小時我一直在大聲叫好,可從海難發生開始就不對勁,前後不搭調,極其違和;一些故意打擦邊搞低俗撈錢的片子就不說了,但吳宇森這樣的導演為什麼會對一些淺顯的問題視而不見?


作為一個拍過一些十分糟糕的學生作品的人有話說。

雖然僅僅作為一個愛好者,很多技能還未達標才是作品糟糕的最主要原因,但很多感受是共通的,我覺得我就算真正的成長起來這些問題也是逃不掉的。

所以就用夾雜著個人理解和自己的經歷來說明這事兒吧!

手機打的略亂。

首先是劇本。

有一個著名的效應叫Jamais vu,即一個字看的越久越認不出來是什麼。而劇本就是這樣,你越熟悉一個劇本,對劇本所能帶來的感知就越弱,即越來越難以想像別人看這個本子會是什麼感覺。太熟悉這個劇本了,劇本好與壞其實已經無法通過感覺來判斷了。

而劇本是沒有判別的標準的,再加上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對於別人的負面評價,如果是自己比較鄙視的那種人(比如天天看韓劇,或者好片沒我看的多),常常就被自己無視了;如果自己不鄙視,很多地方好和壞是不好判斷出來的,因此基本是「還是用我的吧」的態度。而導演是整個劇組最容易自我中心的那個,如果還是寫劇本的,很多意見其實是聽不進去的。

另外,人在寫東西的時候很容易浸入一種情緒里,這種情緒好比看催淚片到深處或者懸疑片快要揭秘答案的那個時候,人很容易被情節所影響而迸發出強烈的情感體驗。而這種情緒是由前面的情節一點一點引導的,所以好的劇本好就好在對情緒的引導上。

但寫作的時候自己很容易就進入這種情緒中了,寫出來的故事自己哭的稀里嘩啦的,以為神作,其實沒有那種狀態什麼都不是,但自己又因為太了解劇情,再看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對其感覺的判斷,糟糕的劇本就這麼誕生了。寫文章的應該很有感觸,當年寫的覺得很好的文章,多年以後再看覺得蠢得不行,多半就是這個原因。

拍攝的時候其實是有很多新點子冒出來的,這個時候改劇本就是各種蝴蝶效應,這個稍微想想就能知道,所以當時間一久你終於覺得這個地方有點問題的時候,改劇本的代價你已經無法承受了。所以…硬著頭皮上啦。

然後是拍攝。

演員演出來的、實際拍攝出來的和你想像中的絕對不可能一樣!就算你畫出了分鏡也不可能一樣!很多自己想像的很美的場景拍出來其實是另一個味道。雖然這在專業導演那裡影響會小得多,但影響絕對無法忽略。

演員的演技其實是無法控制的,真的不行的你再怎麼教都沒辦法,而且很多時候,在演員糟糕的表現的衝擊下,疲勞的導演會感受不出來什麼演技才是好的,自己腦中的那種感覺會越來越淡,拍的條越多越分不清楚哪條最好…

演員的語速慢點好還是快點好?這個經常剪輯的時候才能感覺的出來。演員表情好細緻入微啊好棒!卧槽為什麼視頻里變成一個面癱了(#?Д?)!妹紙長的不錯嘛。喂為什麼放到電腦里痘痘這麼明顯!漢紙面部表情不錯嘛。咦怎麼視頻里看起來怪怪的哦原來是下半身站的姿勢的問題啊………………

類似的很多問題其實剪輯才看得出來,這裡要快點,那裡要慢點,拍的時候是沒有感覺的(或者後期能解決沒事沒事);剪輯時單獨剪一塊有的感覺和放到整體來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集中剪了一塊感覺不錯,整體一看這塊節奏快了的情況比比皆是………

這些還不算,當時間、預算不夠的時候,當環境不滿足某些拍攝條件的時候,當由於工作太久大家都很疲勞的時候,很多地方硬著頭皮就過了…

最後成片出來…

好像還可以,節奏不錯的樣子(其實因為太熟悉已經失去了判斷的能力了)。唔這個地方好像有點小瑕疵沒事小問題觀眾不會在意的啦。然後給一些熟悉的人看要麼他們看到熟悉的人的渣演技笑得不行,要麼因為會熟「嗯其實還不錯啦」,然後放出去…_(:з」∠)_

不知不覺,問題一步一步堆積,爛片就這麼誕生了。

自己製作之前的那番雄心與熱血,被各種各樣的瑣事所折磨,到後面對作品的品質往往已經失控。

而每次看到那些噴我作品的人的言論的時候,我心裡總會默念

你看懂了我的作品嗎!你知道我有多不容易嗎!你以為這裡好拍啊!卧槽那裡演員蠢我也沒辦法啊!

大概就是這種情緒吧。


以前看過一個香港導演拍片,他的經歷也挺牛的。拍的時候他很開心,看不出有什麼擔憂的。但是影片出來後……慘不忍睹。其實那個電影的劇本就很爛……其實爛片之所以爛都是從劇本開始的。你說的前後不搭調一定是在劇本里就已經這樣了。但是在當前這種環境下,導演往往有一種錯覺,覺得劇本的影響不大。拍的時候也沒覺得不好,做完了隱約感覺不太好,但是也沒動力重新搞了,覺得反正對票房的影響也不大。其實是導演沒有意識到現在觀眾的口味提高有多快有多大。由於長年受好萊塢熏陶,觀眾對「表演痕迹」的容忍度大大降低,不再能接受以前電影里的那種拿腔拿調的表演風格,同時觀眾的理解能力、反應速度大大提高,電影里出現一點邏輯問題馬上就能發現。也就是你酷可以,但真實是底線,劇情要符合邏輯,表演要自然。而很多包括港台在內的中國導演恰恰對真實不夠在乎,他為了片子「好看」可以在真實上進行妥協。你看吳宇森在好萊塢拍的電影,儘管受到了美國製片方的制約,依然表現出跟美國導演的區別,就是這個原因。在以前這不算是個缺點,因為觀眾能夠接受。但現在不行了。

-----------------------------

再多說幾句。國產電影里,導演、片方不覺得有問題而觀眾覺得有問題的情況並不少見。這是因為導演、片方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在看完劇本之後把裡面一些看起來「沒用」的段落給刪掉或換掉,而這個段落里很可能有些有用的信息,刪掉了就有問題了,比如造成人物動機不明或減弱,使觀眾覺得人物的行為舉止不可理解,或者造成觀眾的疑惑得不到解釋,使劇情難以理解。為什麼導演等人會覺得「沒用」呢,因為他看過劇本了,知道人物動機了,知道各種情況的原因了,而這類交待戲又往往不好看,就覺得應該刪掉或換掉。所以會出現導演覺得我這故事沒問題,而觀眾卻覺得故事邏輯不通的現象。


很早以前我也想這個問題想了很久。顯而易見的爛,自己難道看不到?

說說自己的看法,不喜勿,,,,管你喜不喜。

1,才華。這是一個藝術家必須要有的東西,但是很多導演,編劇,攝影和其他,藝術家不一定有足夠的才華,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沒有足夠的才能,是沒辦法達到自己預期的,何況電影是一個很多人分工的大工程,一個水桶的水存量看的是最低的那一根板。

2,電影的訴求。如果有藝術追求,那電影的起點就高了很多,就是糟糕,也會顯得「不那麼爛」。這是一個風格問題,如果電影本身只是在追求電影票房,為照顧審美,修養,品味一般的觀眾的,脫離導演控制,比預期更爛是很好理解的。都知道,往上是很難的,往下,可以不用花力氣。

3,電影是否還是藝術品?有些是,有些不是。現代的電影工業算是建立在流水線上的商品,商品的價值在於它能賣出價格,藝術在於美,在於純粹,在於永恆,巴拉巴拉。如果用單一的眼光,和價值判斷來審判所有電影,這是不公平的。流水線也偶然有好東西,但別把典型當共性。

那麼,寫那些蠢小說的作家是不是真蠢?那些做出那麼爛的工藝的商人是不是真的不知道?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是不是真看不到生活的苦痛?未必吧,不全是,更多是無奈。

4,有什麼好解決方案嗎?我覺得不去關心不去看,就是最好的方案。一定要去看了才知道爛?都這麼大年紀了,我想該有足夠的經驗,知識在看到一部電影之前就有個期望把握,世界上有很多好電影,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何必把時間浪費掉?

———————————————————————————————————————————

樓上那個

談天口,編劇

郭緯綸、海水、雲隱 贊同

作為一個編劇我回答一下,接到那些命題作文,我能強忍著噁心寫完已經是最大的勝利了》

哥們真是丟人現眼,還屏蔽別人評論?那我把那段評論放在這裡。

「命題作文寫的好的,拿高分的多的是,這完全是能力問題。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同樣有很多人穿出美感。一個人在什麼位置,就該有相對應的責任感,中國電影這麼多爛片,真的和這種所謂編劇很有關係吧,這種責任感實在不知道怎麼能有好作品。你覺得噁心,難道就可以噁心觀眾了?你噁心還有錢拿,觀眾被噁心了還要掏錢,簡直大艹」

我都沒舉出中國律詩的例子來,真是無法忍受這些噁心的這種姿態,你覺得噁心可以不做,還要別人教你?

不拿錢?逗嗎,不拿錢就可以做噁心的東西出來了?怎麼不說自己很努力,「我這麼努力,你們造嗎?」 笑死我了


分享一篇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

有一次我到訪宇宙的中心,朋友請我吃了一頓很豪的飯。在排了兩個小時的隊之後,我們被領到了一張裝飾著閃爍彩燈的桌子前坐下。菜譜完全看不明白,很多概念,情懷滿滿,據說是創新菜。這種創新菜盛在一個玻璃盤子里,底下墊著玻璃球,周圍繞著乾冰,而服務生的臉冷得跟盤子里的菜一樣一樣的。

朋友說:你不懂,你的味蕾還沒打開,這都是高級貨。

是的,這都是高級貨,具體是什麼呢?我忘了。我只記得蒸騰的乾冰煙霧,讓我想到了張志明。

你們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嗎?好的,我們繼續下一個話題。

現在的人們流行一種娛樂方式,那就是去看爛片,然後回來在SNS上罵。曾經我很懷疑這是微博的運營手法,後來我發現,不對,人們是真心熱愛這項運動:看爛片,然後回來在SNS上罵。

他們是這樣操作的:密切關注微博和朋友圈動態,如果有什麼片子惡評如潮,他們就開始蠢蠢欲動了。去影院里買票坐著看,使勁笑給鄰座聽,然後回來抓耳撓腮地想,拼湊一下語言,在輸入框里反反覆復地寫幾行字,發送。然後就等著看有沒有人轉。

之前我有看過一句評論說:「中國電影無視觀眾的需求。」不,我覺得,中國電影的現狀在於,中國電影太契合中國觀眾的需求了。中國現階段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愚蠢的電影,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愚蠢的觀眾。

大概在2004年的時候,大師拍了一部著名的爛片,所有人都在罵,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比大師聰明。其實大師們的盈利模式是這樣的:他們打算先花掉一筆錢,做出一個產品,好不好另說,但一定要儘力吹噓這個產品有多好,然後等人來把它買下來。這很合理對不對,至少比那些拿著幾頁PPT就套到VC幾個億的互聯網產品要靠譜多了。

那一年的狀況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去看,每個人都在罵,每個人都想罵出花兒來,好讓自己顯得比大師要聰明。我要說的是,不,你比大師蠢太多了。他們的生意成功了,產品賣得不錯,票房創出新高,而你花了錢。

那應該是第一次國產電影的口碑營銷,然後就是長達十年的盔甲戲,真是黑暗時代。到201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100億了,電影狀況改變了么?沒有,繼續是爛片上映,大家去看,回來罵。到了今年,5年又過去了,中國電視都換過幾次風潮了,但中國電影還是一部比一部愚蠢,卻一部比一部賣得好,票房紀錄不斷刷新,中國電影幾乎都可以成立一個銀行來放貸了,因為有大量的愚蠢的觀眾排著隊去送錢。

中國觀眾與爛片的關係,就如這張《越來越好之村晚》的劇照,無論電影多爛,總有如潮的粉絲。

導演們到底有沒有權利拍爛片呢?我想是有的,因為他們拍片的時候並沒有花我們的錢,而且,或許他們真誠地認為自己在拍一部傑作呢?

或許觀眾要說,那我並不知道電影好不好看啊?是啊,你不知道,所以你每一部都看。在電影院里笑得前仰後合,差點把爆米花都打翻了,然後你出來對你的朋友說:太難看了,我被騙了。然後第二年你再重複一遍。為什麼?因為你愚蠢。

或許觀眾要說,我又不了解電影操作的內幕,不懂得判斷。是啊,你也不知道微波爐工作的原理,你為什麼不把頭伸進去叮一分鐘呢?你看過一個導演的10部作品,你依然不知道他可以拍出什麼,你看過一個演員的10種角色,你依然不知道他可以演什麼。為什麼?因為你愚蠢。

或許觀眾要說,都是媒體炒作,媒體是壞人。是啊,這個世界都是壞人,就只有你一個人下巴上圍著小毛巾、張著嘴等著別人來告訴你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你每天看當地都市報的娛樂版,每晚上天涯八卦,你看了幾十年,你還是不知道到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為什麼?因為你愚蠢。

或許觀眾要說,中國電影又不分級,類型又不明顯,很多電影我是看了之後才知道不適合我嘛。是啊,所以你看喜羊羊的時候準備震撼一把,你看《三槍拍案驚奇》的時候準備深邃一把,你和情人去看《孔子》,陪領導去看《阿凡達》。你認為動畫片就是給兒童看的,真人電影就是給成人看的。你一定要把頭扎在牛糞里才能感知到牛糞是熱的。為什麼?因為你愚蠢。

大部分基本常識是大部分中國電影觀眾根本不具備的——你現在是不是下巴上圍著小毛巾,正張著嘴等著我告訴你哪些是基本常識?

爛片當道固然是中國電影的怪現狀,但重點是為什麼它們可以這麼一直爛下去?這是一門生意啊,如果能一直做下去那一定是有穩定收益。

那就是因為你,愚蠢的中國電影觀眾。你愚蠢地把錢投向這些愚蠢的電影,讓他們的生意可以不但繼續,而且越賺越大。如果隨便糊弄點爛片就可以賺到大把的錢,那誰還會嘔心瀝血去做。如果是你,你會嗎?

我們沒辦法決定自己出生在什麼地方,我們沒辦法決定我們的市長是誰,我們沒辦法決定水價油價是否上調,我們沒辦法決定個人所得稅下限是多少,我們沒辦法決定自己的房子會不會被拆遷,我們為數不多的可以自己決定的事情就有這麼一件:要不要買票去看這部電影。

如果你放棄這個權利,如果你覺得幾十塊錢無所謂,如果你覺得想這些問題好累,還是去參加看爛片運動更有樂趣,那你只能面臨爛片越來越多的局面——當然,你的朋友圈也越來越有話題了。

但即使我說得這麼直白,你還是不在乎對不對?你還是盼著能有什麼東西把你的味蕾、大腦或者隨便什麼「呼」的一下打開,對不對?所以你這下應該知道,人為什麼要在宇宙中心吃創新菜——情懷滿滿的高級貨。

那些玻璃盤子、玻璃球、乾冰和閃爍的彩燈,就是你一生的追求。你已經忘了那個冷著臉的服務員了。


有沒有人吐槽看電影的時候大聲叫好?


再認真的學霸,也有糊弄作業混學分的時候。


有些影視作品其實是通過投資的方式洗錢,對外標榜的預算也許並不屬實,至於爛片與否他們自然也不在意。


情非得已。


一部高質量的電影,好的劇本+牛導演+專業演員+配樂然後最重要的就是剪輯了,像吳宇森這樣的導演,把戲拍出來沒問題,拍史詩級的電影,也能拿捏住,演員,服裝應該也沒問題,問題就出在剪輯上,剪的不好,就會出現混亂,或者突兀。


我想起來富春山居圖


作為一個編劇我回答一下,接到那些命題作文,我能強忍著噁心寫完已經是最大的勝利了。


推薦閱讀:

導演一般是在哪個階段知道自己手上的作品八成要成為爛片的?
如何評價電影《風聲》中各個主演的表現?
《小時代》系列這麼爛,為什麼還這麼多人看?
別人都覺得是爛片,你覺得很好看是怎樣的體驗?
《煎餅俠》是一部爛片嗎?

TAG:電影 | 導演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