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語言的優美程度如何判別?

有人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還有人說因為日語的辭彙輔音母音的比例幾乎是一比一,所以日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 一門語言的優美程度究竟能否衡量,如何衡量?如果能夠衡量,那麼最優美的語言是那種語言呢?


法語最完美這一說法狄德羅提過。他的母語是法語,覺得法語和人的思維方式完全吻合,而英語、西班牙語則有悖思維習慣。殊不知西班牙語和法語同從拉丁語發展而來,如果法語和思維一致,西班牙語和思維不一致,那麼拉丁語究竟和思維一致不一致呢?如果一致,法語和拉丁語不同的地方豈不是背離了思維?如果拉丁語和思維不一致,法語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和思維一致的語言。那麼時至今日法語為何一致還在發展?

法語是最優美的語言都德在《最後一課》里借韓麥爾之口說過。事實上,韓麥爾、小弗朗士和當地絕大多數人的母語都是德語阿爾薩斯方言(或稱阿爾薩斯語),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需要從ba,be,bi,bo,bu一個一個音節的拼讀來學習法語,而小弗朗士則連法語最簡單的分詞都搞不清楚。

世界上不存在最優美的語言。


這要看評論者接觸的語言環境。一個人的生活圈子總是會接觸不同語言,方言,口音。如果環境中操某種口音的人處於下層、不友好、充滿衝突憤怒粗口,他就會認為這種語言方言口音粗鄙;如果環境中操另一種語言方言口音的人處於上層、友好、優雅,跟精緻的審美、生活情趣聯繫在一起,他就認為這種語言方言口音優雅。

比如歐美人認為法語優美,而真正聽過法語的國人大多無感,反而認為英語很好聽。看抗日神劇的人反感日語,看日劇的人喜歡日語。

全國各地都有不一樣的方言口音鄙視鏈條,通常跟菜場賣菜小販出自哪裡有強烈相關性。京劇里老爺太太小姐說中州韻,下人說北京話。而現代例如趙忠祥主持節目的口音和與某女士的電話錄音就不同。以及東北話在北京人耳朵里和在南方人民的耳朵里悅耳程度也有本質不同。揚州話在上海人耳朵里和在北方人耳朵里也明顯不同。

所以,好不好聽很主觀,然而因為周圍人看法常常和自己一致(因為環境地域階級類似),大多數人誤以為自己很客觀。


這是一個相當主觀的問題,對於每個人來說,對不同語言確實會有不同的感受,然後一個人群可能會對同樣一門語言有相近的感受,這來自於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同與異,以及目標語背後的文化積澱。

如果非要量化比較的話也不是沒辦法,題主如果有能力,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隨機抽樣抓取被試,要求只會說母語一門語言並很少接觸過外語(在歐美可能挺難找到這樣的被試),被試數量要足夠多,以儘可能消除個人差異帶來的影響。然後給這些被試放不同語言的朗誦、日常說話、新聞播報等等體裁的錄音,然後做出評分:這門語言聽起來美不美、好聽不好聽,從1到10分當中給個分數。再對評分進行平均處理,再做出排名,可能就能做出一份比較客觀的聽感排名來。

對文字進行比較可能就更容易了,找一些完全的文盲來,給他們看拉丁字母(包括不同語言的不同拼寫)、西里爾字母、希臘字母、韓文、漢字、日文等等的行文案例,按上面的方法進行打分並作出處理,再來排名。

當然以上都是對完全陌生的語言的「優美」程度的可能的研究方法,但是,當一個人開始學習、了解一門語言之後他的感受可能會有變化,像我們對英語的體驗也會隨著水平的上升或時間的推移而有變化。而蘊含在語言內部的美,比如一門語言的組詞方式、句式、表達習慣等等都需要通過學習才能了解。在這一層面上就很難進行客觀的統計了。


漢語是最優美的語言。

English is the most beautiful language.

日本語は最も美しい言語だ。


和你掌握這門語言的水平成正比。


從個人主管感受上說,當然可以說某種語言最美。但是要用科學的依據或者語言學的角度來評判,那就有些文化沙文主義了。

日常生活中,可以覺得某種語言好聽,比如義大利語都是母音結尾,適合唱歌劇。又比如日語母音音素多,聽起來好聽。也有人說,德語輔音太多,聽起來不好聽。但是,各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詩歌,文學,各種修辭,都有自己的美。

文明可以說進步或者落後,但是文化卻不能論優劣,語言不能說哪種更好。

謝邀。


「我和上帝說西班牙語,我和妻子說義大利語,我和朋友說法語,我和我的馬說德語」

我認為「優美」這個詞可以分為語法優美、發音優美、文化內涵優美。

語法優美,起碼要做到特例少、讀寫一致吧。如果一個語言的語法「簡單」,但是特例多、要死記的慣用法多、強烈依賴國際音標(拼音)來拼讀單詞,那就不是語法優美的語言。

發音優美,起碼要做到輔音和母音比例協調吧,(一大串輔音叢的語言怎麼會好聽?),起碼不要太多送氣音吧(送氣音多了,說話就像吵架一樣)。

文化內涵優美。說漢語優美、法語優美的,大多是指她們的文化內涵(詩人多、詩詞歌賦發達。哲學家多、思想家多。)當然要做到文化內涵優美,該國首先要國力強盛(才會發展藝術和思想)。

當然,我表明的是,一個語言的優美程度是可以量化的,只不過這樣做的話政治不正確,一定會傷到各國民族主義者的玻璃心。(比如說幸福指數等各種指數被黑,實際上就是玻璃心碎一地)


容我開門見山,這個問題的本質仍然是在討論:【語言何以優美】。

一、

我們首先要問,什麼是【語言】?

目前已有的認知大概分為以下幾類:

1.工具:認為語言(含文字)的本質是使用者互相交流媒介與方式。

2.觀念:認為語言(含文字)的本質是使用者的價值體系外延。

3.文化:認為語言(含文字)的本質是使用族群的經驗世界的維度。

我個人的觀感,是這三種都沒錯,但都不完整。如果我們姑且狹義地將語言(含文字,下同,不重複)的使用者限於人類。那麼,語言使用的主體是人,使用的對象也是人。那麼問題來了:

人類在多大程度上是純粹理性的執行者?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意識的價值輸出者?還在多大程度上是族群記憶的篤定堅守者?

似乎都不完全吧?所以我當然姿瓷把三類整合在一處:工具、觀念和文化。而這三類又恰恰是互相交集和內嵌的。

二、

好,那【語言何以優美】。

我們再要問:什麼叫【優美】?

傳統的定義來自於我們相當熟悉的三個角度:

1.音:各種元輔音的使用、配合連貫、流暢,成句使用時的音調起伏和轉折。

2.形:個體文字結構的形狀,對所指理解和符號記憶的作用,成段使用時的視覺效果。

3.義:語言的所指和能指,與闡釋客體的連接,表義運用的規則,連續使用時的結構性自洽。

這三個維度看起來能夠嚴密結合,構成了對一種語言的基本要素的客觀標準。符合這些標準的就是「美」。但是,真的如此嗎?

如果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我們似乎可以追問其形狀是否符合極簡要素,可以問音元是否容易發出,表義是否準確等等。

但是,即便只在工具論的框架下,【優美】真的就是指符合上述這些標準的東西嗎?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比如,形狀簡單就是美嗎?

古代埃及的僧侶體文字,其色彩、線條、結構之繁複迄今猶難盡釋——以至於它的傳承要求極高,幾乎滅絕。可是,我們今天能說它不美嗎?

那麼形狀繁複就是美嗎?

今天的字母文字,以俄語為例,看似毫無美感可言,但是翻回頭去看蘇聯時代的大字體口號字元,那種怦然而出的簡單、純粹與宏大難道不美嗎?

所以,即便在工具論的框架下,「美」本身依然是個不好界定的東西。那麼如第一部分所述,還當重視觀念和文化意義上的語言。

那麼何種觀念是美的?哪些價值體系是美的?哪些文化傳承是美的?哪些新生文化是美的?

最後我們要問:「優美」的標準由誰制定?

三、

【優美】是一種審美價值判斷。

所以每一個人對於【優美】都很可能有各自不同的價值判斷。每一個價值判斷者都會為自己賦予意義、正當、合理。

當某一群人,執某種非常接近的價值判斷,並將之推廣到更大範圍,更大範圍內的人也接受這種價值判斷,那麼ta似乎成為了一種共同標準。

那麼共同標準有哪些?

彎曲圓潤?稜角分明?

跌宕起伏?平穩冷峻?

內蘊詩意?指向明確?

23333這些其實都「美」的吧?

所以,【優美】是不同群體的共同標準的集合體。

當然,某個群體規模越大,它們意義上的【優美】也就有越多擁躉。有趣的地方在於,擁躉少能消解【優美】嗎?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為在這個多元並存的世界裡,我們沒法抹殺這些價值判斷,也自然無法抹殺共同標準。因此,少數,也有其【優美】,哪怕我們無法理解。

所以,既然【優美】不能以擁躉多寡來進行量化或而無法量化,那如何排序呢?既然無法排序,便沒有「最」,那我們又如何能稱「某種語言是最優美的」呢?

以上。


人均GDP乘以人口中美人(不分男女)百分比,值越高越好聽,其他標準一律耍流氓。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先別說其它語言,就算是中國各個地方的方言,都沒法給一個優美程度的判別吧。就像我永遠覺得我家方言最好聽,說起來抑揚頓挫,頗有韻味。並且附近幾個地方的方言就是沒我家方言好聽,我們方言語序SVO,他們竟然SOV!我家方言形象生動,鄰近地方方言描述蒼白,擬聲詞少,聽起來粗魯且缺乏律動。但是,我認識的鄰近幾個地方的同學對他們自家和我家的方言也是有同樣的感受。。。大家一起相互吐槽對方方言的趣事可多了。

學了好多年英語後發現漢語寥寥數語就能畫出一幅畫來,跟中國畫一樣;而英語也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在後面等待發掘。我個人感受是兩門語言各有所長,都是極為優美的語言。

對語言的認識需要常年對其研究熟悉和了解,單單從一方面去說一門語言比另一門優秀或優美或實用,都是極不負責且充滿個人色彩的見解,並從側面說明還需對語言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提高。

我更傾向於將語言看成人,是充滿靈性的,而非刻板語法規則下的辭彙壁壘。所以,一個人到底如何比另一個人更加優美,仍舊很難得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論吧?


語言的優美程度與該國國力正相關的,或者該地區的富裕程度,現在女孩子覺得韓語好聽,歐巴歐巴的叫著,放在古代就不一樣了。以前大陸覺得香港腔和台灣腔好聽,現在也是不一樣的


我私以為:現代漢語是不太美的,因為一文讀白讀的體系混亂,二有些錯音變標準,三傳統的吟誦古詩文習俗不流行了,四文法上極有西語日語的影響。

我認為傳統漢語是極美的,不管趙元任常州吟誦,胡適的安徽績溪方言,還是啟功的北京話。它們都突出了漢語本身的特質、美感。


可以根據詩歌的韻律來判定。

用漢語寫詩歌的難度遠低於其他語言,因為漢語是單音節的,並且單字是有意義的,漢字的數量又非常多。這也導致了我們很早就點歪了科技樹,李白杜甫拿出一半的才氣用在數學上,近代中國也不至於這麼慘。

其實也不算歪,畢竟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母語,應是最美之一,特別是你在異鄉見老鄉時的汪汪汪


首先,「美」是沒有標準的。對人的長相也好,對事物的判別也好,所謂的「美的標準」,是因時因地而受限制的,現代派畫風放在古人眼裡,可能是不倫不類的。現在流行的錐子臉放到古代可能是被人唾棄的。我們覺著紅燒肉美味得無以復加,可外國就可能咽都咽不下。

同樣,語言也是一樣。有人聽法語可能覺得想在吐痰,而有的人可能就覺得高雅浪漫。有的人覺得漢語ching-ching-wong-wong,有人覺得漢語抑揚頓挫。有人覺得日語像蹦豆,有人覺得日語溫柔默默。所以語言的美與否,是因人而異的。

對我來說,只要說話者,以平和的語氣說話,每種語言都是美麗動聽的。


一大波JAVAer和一大波PHPer正在趕來


忘記在哪看的,男的講義大利語女的講日語比較好聽。


推薦閱讀:

是不是大多是廣西人的英語字母發音不準?如果是,為什麼?
凱悅酒店 Hyatt 這個詞到底怎麼讀啊?
IKEA念「愛kia」還是「一kia」啊?哪個更常用一點?
英音美音混淆怎麼辦?
美國英語中母音前的「t」和日語中ら行假名的輔音都是 /?/,為何我會覺得前者是「d」,後者是「l」呢?

TAG:發音 | 語言 | 語言文化 | 讀音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