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實現水沙分離運用的具體原理是怎樣的?

我看過一個圖解說在進入魚嘴前的兩個轉彎處,水流的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的旋轉實現了水沙分離,但是沒有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所以我主要想了解實現水沙分離所根據的流體力學的原理是什麼, 最好有圖片可以直觀說明。


qinyu12341說的很詳細了

我來補充一下。水流在流經彎道時,由於重力和離心力的共同作用,斷面內形成橫向環流,也稱為副流。橫向環流與縱向主流運動的疊加,使彎道水流呈螺旋流運動狀態。利用彎道水流的水沙運動特性,把引水口門設在凹岸,這樣在引水的同時可以盡量減少引沙,從而可以減少引水渠系的泥沙淤積。都江堰實現水沙分離運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位於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行洪;內江位在東,是人工引水總乾渠,主要用於灌溉,又稱「灌江」。魚嘴決定了內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關鍵。

內江取水口寬150米,外江取水口寬130米,利用地形、地勢使江水在魚嘴處按比例分流。春季水量小時,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內江以保證春耕用水;春夏洪水季節時,水位抬高漫過魚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內江,使灌區免受水淹。這就是所謂「分四六,平潦旱」。此外,在古代還使用榪槎來人工改變內外兩江的分流比例。榪槎是一種以數根圓木為骨架,外覆竹席,內灌泥沙的截流物體。當需要時,只要在一側的江面放置若干座榪槎,便能減少該側的水量。一般在春季來水較少時使用這種方法截流外江,增大內江的水流供給,待春耕結束水位上漲後,再砍去榪槎,使水流恢復正常。1974年以後,在外江口建造了永久性水閘,從而取代了榪槎來實現圍堰和泄洪。

飛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飛沙堰將超過灌區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澇;又能將水中裹挾的大量砂石利用離心力從這裡湃到外江,避免淤塞內江、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遵循「低作堰」的原則,即堤頂低作與對岸標準台頂等高,使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的內江水漫過堰頂流入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堰體會自行潰堤,讓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內江水位達到水則十四劃時,流量為385立方米每秒,即夠灌區春耕用水。若飛沙堰堰頂高度與此水位相齊,則內江水超出十四則時,多餘的江水即可從飛沙堰溢去外江。此外,飛沙堰下游不遠的寶瓶口有很好的控水作用,即便內江的流量高達3000 立方米每秒,寶瓶口的進水量也在700立方米每秒左右。沿金剛堤而下的急流受寶瓶口限流所阻,在口外形成一個洄水沱,即伏龍潭。加上飛沙堰對面突入內江的虎頭岩對水流、砂石的導引作用,洪水便連同大量泥沙翻過飛沙堰,排往外江。據當代實測,岷江內江流量超過1000立方米每秒時,便有40%的洪水和98%泥沙從飛沙堰排出。飛沙堰頂高的調節,加上寶瓶口的限流、虎頭岩的導引,即可保證引水區既有足量清水,又無洪澇威脅。

寶瓶口同飛沙堰配合具有節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內江進水量的關鍵。內江水流經過寶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農田;在洪水期間,內江水位提升高過飛沙堰,洪水就進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寶瓶口對水流的約束,達到了防洪的作用。內江水流進寶瓶口後,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餘萬畝農田。


偉大的設計工程!


推薦閱讀:

印度南部地區各邦城市名稱里出現的相同的字母組合分別代表什麼含義?
英倫三島是哪三個島啊?
面對英語句子,為何我在懂得大意的情況下,無法將其翻譯成流利準確的中文?如何訓練才能做到?
吉爾吉斯斯坦是怎麼樣的國家?
加勒比的碳酸鹽島上的紅石和泥土為什麼是撒哈拉沙漠之源?

TAG:地理 | | 流體力學 | 地理學 | 水利 | 水文學 | 力學 | 都江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