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大陸的翻譯稿酬標準為什麼這麼低?

我曾聽別人提起過:中國譯者很可憐,可憐到我都不想告訴你他們的慘狀。現在終於從西格蒙德那裡得知具體慘狀了:

圖書翻譯 50-80 人民幣每千字,一般文檔翻譯 150 人民幣以內每千字,專業性文檔 180 以內每千字。我再給個國際上比較正常的價格:一般文檔 70- 100 美元每千字,專業文檔在此基礎上加 20 美元。如果自己直接從客戶那裡接,在此基礎上再加 20 美元。


書價太低。

稍微一算帳就知道,出版社沒有多少油水分給譯作者。譯的好壞基本上一個價,很低的價。

只要書價提上去,很多問題迎刃而解。出版社手裡有可以大範圍浮動的薪酬標準,就可以形成譯者的身價階梯,間接淘汰能力不足的譯者,讓有能力的譯者拿到更多的報酬。

但書價為什麼低?因為一本二十萬字的紙書定價僅三、四十元、電子書僅 1.99 美元的情況下,還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人嫌貴?依據什麼認為貴?因為這部分人認為買一本書就應該跟飯桌上添一道菜差不多。

而為什麼有這麼畸形的價值觀,如何糾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直接回答:低,但不是所有現象。

1.對於圖書翻譯來說,稿酬分兩種,一種是以字數結算,一種是版稅制。

以字數結算的方式來說,稿酬是相當低,除了一些名家,絕大多數圖書翻譯稿酬都在60-80元每千字。

而以版稅制結算,又充滿風險和滯後性。一本圖書賣的好不好,在翻譯前是未知的;而且版稅制結算普遍為半年一次,等到結算款到譯員手裡,至少拖半年到1年。一般情況下,譯員以版稅制結算的收入從幾千到幾萬不等。

2.對於其他文件翻譯,與稿酬直接相關的是文件的報價,其中翻譯公司的報價遠高於個人報價。題主給的稿酬市場價是客觀的,但主要是以個人為主的。大部分翻譯公司報價較低,但有少數翻譯公司的價位還是非常可觀,有的可以達到英譯中300元每千字,中譯英430元每千字,其他小語種的翻譯(如德語、俄語、西班牙語等)600+也有。

當然,這是公司報價,落到個人譯者身上時要拋開公司經營成本等其他開支,能收入多少要看公司規模、業務量及薪酬制度。一般來說在好點的公司做到高級審校級別的譯員收入都不差;另外一種情況是幾個人組成的小翻譯公司(前提條件是譯員水平不錯),吃手裡的客戶資源及朋友介紹等業務,經營自己的小圈子,由於公司運營成本小、但可以以公司報價拉客戶,這種收入也不差。

另外要提下,由於市場對小語種的需求大而相關從業人員少,小語種譯員普遍吃香,不論在翻譯公司或是去相關行業的企業,都有不菲收入,越是高質量的小語種收入越可觀。

再提下,今年年初接觸到一個相關企業,開出了中譯英千字900元的天價,當然文件用途十分重要,但對於這種極其大牌的客戶極其追求質量和品牌的需求,這種價格可以理解。

所以,總體來說,並不是所有的報價都那麼低

3.為什麼有些公司的報價這麼高,圖書翻譯卻如此廉價?

翻譯是眾多行業中產業鏈中的一環,價格高低取決於所在行業的市場環境。你所翻譯的文件內容以及能為所在行業提供的價值,才是收入的來源。

翻譯公司的翻譯業務,大部分在於大型企業的相關行業文件,這時翻譯的價值點就取決於相關行業的整體水平,這些行業的需求往往是未飽和的、未充分競爭的。而圖書翻譯則不同,圖書市場已形成充分競爭,翻譯的價值點在圖書領域是最末端的。

總的說來,就是圖書市場中翻譯的「經濟價值點」很低。

4. 為什麼翻譯稿酬普遍很低?

翻譯市場門檻低,隨便什麼人就能混進來做翻譯,全職的少數,大部分都是兼職,翻譯質量良莠不齊,整體拉低了市場價。

翻譯公司的市場競爭混亂,低價中標項目再以更低價分包是極其劣性競爭。

5.怎麼解決?

期待翻譯公司和譯員的職業化程度和在具體領域的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吧,只有專長才能尋找突破,才能被市場需要,大家都一樣了,就又是個不分彼此的混亂局面。


我參與過基本技術書籍的翻譯,大概知道出版社的態度是這樣子的:如果一本書賣不掉 3000 冊,那是連成本都賺不回來的,然而技術書籍本來就不好賣,所以一切以保證至少賣 3000 冊為出發點。為此,書價不能定得太高(除非是經典書新版之類信心超好的書),那節省開支就必然包括翻譯一項。至於書價多高才算高呢?我聽說主要的抱怨來自學生,例如說 ¥50 一本技術書買不起,還是去找 PDF 下載吧。¥30 勉強可以接受,但最好還是再便宜一些。

學生時間不值錢?那基本上因和果都是學生時間不值錢,就如同窮人繼續窮下去,有錢人資本投資變得更富一樣,因果循環。因為學生時間不值錢,所以覺得自己花時間去找 PDF 下載比買書要划算,結果書價難以上漲。難以上漲導致真正技術好中文好的人懶得做翻譯,因為那個價格根本對比起自己的全職工作的工資。我開始做翻譯的時候還是學生,因為時間真的不值錢啊,三個人做了四個月搞掂一本 500 頁的書拿到的錢不到兩萬,後來進百度後又經手了兩本書(結果都因為 2009 年經濟低迷而被取消出版計划了),就不再做了。因為學生時間不值錢,所以要顧及他們的購買力而把書價設置得低一些,結果就是只有同樣時間不值錢的學生會來做翻譯,翻譯賺不到錢有更好的工作之後就不做了。

現在有些出版社會大膽一些,設置一個較高的價格,不過也僅限於一些信心很好的書,例如經典書的新版,或者著名作者的新書。考慮到有很多人迷信作者而閉著眼睛去買新書,所以不用太擔心回本的問題,可以考慮做高端市場。除此之外,這個惡性循環就繼續自己害自己吧。不僅僅翻譯如此,所有可以隨意複製的創造性工作在中國都如此。


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 知識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不說翻譯,就連寫一本書的稿酬都很低。
  2. 行業門坎太低。只要是學外語的或者會門外語的都能做翻譯,絲毫沒有專業化的概念。用人單位為了縮減成本,也不會在翻譯上多花錢,質量自然難以保證。
  3. 翻譯本身的問題。自降身價、敷衍了事,翻譯不好又怪罪報價太低。惡性循環,好的翻譯不願接筆譯,都往掙錢的口譯方向去擠,因此筆譯交給大量沒有經驗的學生和外語愛好者完成。
  4. 缺乏專業化。翻譯社橫行,參差不齊,大肆壓低行業價格。企業和翻譯公司合作,翻譯公司又和職業譯者簽定長期合作關係,要有相應的協會出來保護譯者的權利和利益,可惜沒有。

暫時想到這麼多,這些問題都嚴重傷害了我們這些辛辛苦苦學翻譯的人。如果不是出於愛好,真沒人願意長期從事筆譯工作。作為一個靠腦力吃飯的行業、如果整個行業魚龍混雜、層次不齊,惡性競爭,誰會願意留下來安心工作,而筆譯又是需要經驗積累和大量的練習,一天不譯都覺得筆生,更何況是長期不接觸,如何保證優秀的翻譯作品?


2012-2014,作為翻譯專業在讀碩士,通過翻譯公司做,60-80元/千詞(英漢,下同);通過專業實踐項目和校友提供的機會做,80-120元/千詞,但貌似偶爾也有超過500元/千詞的機會出現(當年不太記收入賬,不太確定,見諒)。回頭看覺得總體偏低,但畢竟當初一介學生,有人出錢給你練習機會,讓你熟悉業內流程和規範,甚至還有審校給你把關質量、提出改進意見,不算虧。

2014-2015,作為剛畢業的翻譯狗,通過小型/個人供應商轉包做,200-250元/千詞,deadline一般都很寬容,rush的話一般也會相應補償。個別marketing/ad類需要創譯的文本可能會有600-800元/千詞的價格,但機會不太多。感覺算是不錯的額外收入來源吧,畢竟不用自己找客戶也不用另外花錢買工具,自己也不是什麼資深譯者,這個價格在國內算較為良心了。

之後一年不在國內,也沒怎麼再接翻譯活兒。幾個月前機緣巧合做了個美國同學委託的急件,1000多詞3天不到,內容是普通的新聞稿,稍微帶點專業術語,其實對我來說完全算不上rush,然後對方慷慨地給了200刀……哇原來傳說中的千字千元是真的_(:з」∠)_

回題,國內的翻譯報價偏低,個人認為有如下原因:

從客戶的角度來說:

翻譯基本處在整個生產環節的下游(如軟體/遊戲快做完了才開始做英文包;宣傳手冊中文排版完成才開始翻英文),或者不是總體戰略的關鍵環節(如應用推出其他語種版本只是為了試探其他語言/地區潛在用戶的比例,而非正式對這些市場推廣;會議文書做個英文版本只是為了充充門面),因而能被分配到的時間、預算和重視度都很有限,加上企業內部又未必有專人支持這些工作,結果可能就是不太了解翻譯的產品經理把任務以有限的價格和期限委託給外部的翻譯公司。翻譯公司接到任務後,撇去項目管理、工程處理、公司日常運營維護之類的費用,再以更低的價格委託給兼職譯者或自由譯者。

從翻譯公司的角度來說:

利潤增長模式比較單一,一些公司沒有能力或沒有精力考慮介入多語產品生產的上游環節(如為客戶提供諮詢服務;從客戶的內容創作、代碼編寫環節開始為後續的翻譯做好鋪墊;開發多語內容工具增強客戶黏性),單純通過增加稿件流量和壓低翻譯及其他環節成本增加收益。對於項目經理、工程處理等內部崗位來說,這種成本壓縮往往意味著同等工資下工作時間拉長或工作強度變高;而對外部譯者來說,則意味著議價空間相應壓縮,急件/高難度文件不一定有合理譯費加成,且即便物價和生活成本一路增長,譯費卻很少有浮動了。

從譯者的角度來說:

低價翻譯仍有人做,多半一是靠抱著鍛煉技能、賺零花錢心態的學生(我也曾是其一),二是靠會點外語就敢做翻譯、以量取勝的半吊子。前者如果能通過校企對接形成穩定合作,互利空間其實不小,也可以減少對職業譯者報價的影響。後者之所以有市場,一是敢於合作的翻譯公司不重視質量控制,二是「會外語就能做翻譯」的都市傳說助長風氣。所以業內還是有必要形成共識、做成規範,設置必要的入行門檻,並且建立一些兼有譯者維權、資源分享、常識普及功能的社團。

從外部環境來說:

大家都覺得同傳翻譯官金領高大上出入外交部坐收幾千塊,筆譯要麼是學富五車清貧一生孜孜不倦翻文學著作/大部頭工具書,要麼是會點外語就能做語言界的民工活兒,要麼是學術論文隨便看看一夜之間從摘要到結論通通給你變英文發期刊……給錢你做翻譯就不錯了,還怎麼指望多給錢嘛【掀桌

暫時想到這些,今後再來補充。


作為一個大型翻譯公司管理人員,忍不住想要吐槽當前排名第一的答案。

我們認為,所有翻譯業務產生於所有客戶本身的業務發展,客戶本身所在行業規模、盈利能力、結算周期、企業性質等等決定了他們對翻譯本身的需求及解決方式;不同語種的譯員本身的市場供給與客戶需求之間的關係,結合大陸薪酬水平,決定了不同語種、不同行業的譯員的譯費水平。

出版行業本身存在具有一定語言能力的人,並且出版業本身盈利不足,競爭激烈,對於我們來說,出版行業本身特性決定了他們對翻譯外包的規模、能承受價格、結算周期對我們來說,是該放棄的業務,至少我們公司在兩年前已明確砍掉出版翻譯業務,因為不賺錢。

既然翻譯需要源於客戶業務本身需要,那麼翻譯發生的行業,最基本的是有至少2種以上語言交流的需要。比如,國際工程、文化傳媒、機械製造、政府、會議、法律、金融。。。所有細分行業本身特性,決定了它們在翻譯上的關注點:成本、質量、時間、品牌、服務等等。比如,汽車日企基本上價格普遍低,石油普遍高。

不同譯員供給差異,決定了不同語種譯員的譯員差異。比如,英語最便宜,小語種最貴。

在此基礎上,翻譯方向對譯員來說,難易程度不同。對母語為中文的譯員來說,一般英翻中比中翻英容易,因此,英中總比中英便宜。

所以,從供求角度,基本規則是:英語總比法語便宜,英中比中英便宜;外與中總比外到外便宜。在此基礎上,質量不同,對譯員水平要求不同,初級譯員總比高級譯員便宜。

在此前提下,客戶本身對譯稿的用途決定了質量差異。比如,同一個客戶的稿件即使同一翻譯方向,通常涉及企業形象的,比如公司宣傳冊,一般願意支付的費用高於內部人員使用的日常文件。技術文件高於一般性文件質量要求。

即使前述都相同,客戶本身盈利能力決定了它們對價格的關注度。


作為翻譯碩士的學生,剛剛接觸到這一行業,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翻譯並不是隨便一個會英語的人就可以搞的。翻譯是學習一門語言的最高追求,對翻譯者的綜合素質水平要求很高。要翻譯一本書籍,譯者不僅要精通英漢2門語言,還要熟悉這本書的專業內容。即使是文學翻譯,譯者也需要有很好的文學修養,翻譯其實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其次,現在文學書籍的翻譯已經不是主流。我所在的學校在剛開設翻譯碩士的時候,入學考試還會考散文翻譯,最近幾年已經全部考察政治經濟方面的翻譯。專業課的老師也幾乎不提文學翻譯。而我們學校還是一個文科院校。非文學翻譯的價格,我只是聽老師提過一些,比如法律文本翻譯是1元/字。雖然價格高,但是法律和商務翻譯的壓力也很大,一旦翻譯出現錯誤就要承擔法律責任。

最後,翻譯的門檻看似很低,但是想做全職翻譯的門檻其實很高。人社部有一個CATTI的筆譯口譯考試,分為三級、二級、一級。我們翻譯碩士要求在校期間必須參加二級的考試。實際上CATTI的通過率非常低,很多翻譯碩士2年下來考不過二級。我考過一次,題目不難,但是最後得分很低。一篇英文文章,你能看懂和能準確地翻譯成中文完全是2個層次的事情。


我想這應該是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吧,加上國內還是屬於勞動力密集型經濟,跟國外在知識密集型上還是無法拉齊。以前我在國內的時候,每千(漢)字才100元,現在在國外的翻譯費不算高的(官方價),按原文字母(含空格標點)算,價錢的確跟國內相差非常之大


我覺得蠻低的,千字只有80元,還是德語的,當年我去Amazon搬磚,每個小時也有10歐。。。翻譯又費腦子。所以現在憑興趣,在譯言上面翻譯自己喜歡的書,好在不是以此謀生。。。。


作為搞版權引進的,我從出版社角度說幾句。

基本上這是個惡性循環。首先最明顯的就是一樓所說的書價太低。國內房價物價翻了幾番了,書價基本保持,漲幅超不過十塊,上帝們還覺得貴……加上電商拼價格戰,打對摺都成為常事,實體店的高折扣書幾乎沒有市場,紛紛倒閉,原價書估計就剩《新華字典》這種的了,這種狀況可想出版社的利潤空間已壓至最低,還要刨去各種成本,自己動不動就賠,能給譯者多少錢就自行想像吧。

沒有了與勞動匹配的價錢,自然就沒有人肯去干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苦差。我曾在微博上看到某著名高校老師英文譯者說有本書找其翻譯,五六十萬字的小說稿費6萬。試想一下五六十萬也算大部頭了吧,怎麼也得磨一年吧,要想質量高點還不得再長點?年薪六萬……加上多少年沒變的800元以上20%的稿費所得稅制度,還得挖去一口。不是說的大,做過點文字工作的都能體會,真是字字如血,不只是辛酸淚一把的事,心血這樣不值錢誰想認真干呢?只好弄點在校研究生什麼的翻譯翻譯,也不要多少錢。至於質量的好壞,就是讀者買單了。

之後就說到讀者,我認為是終極癥結。我不想過多苛責中國人的閱讀習慣了,畢竟完全掃盲也就是這幾年的事,還能要求多高呢,看看身邊有多少人還在買書就知道了。國外的文化本來就是個天然屏障,加上閱讀習慣帶來的整體鑒賞水平差距,引進過來的書水土不服銷量上不去,哪有錢去找好的翻譯家,精益求精的事就別提了。中國大媽們買書的購買力可不能跟買黃金時候比,比白菜都便宜了,您您您……

於是我們就壓價,於是就回到書價的問題。惡循環就此開始。

所以都是那句話「反正都是您消費」啊~~~!


中國大陸不是稿酬低,是什麼酬都低。


我翻譯過幾本技術書籍,被臭屁洋拉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我的了解範圍內,一般的技術書籍翻譯的報酬有兩種計算方式,一種是按翻譯後的字數,一般是稅前65元的樣子;另一種是按版稅,通常是4%的樣子。說實話,廉價。

如果操作熟練的話,通常一小時能搞定1K字,稅後收入60的樣子。從經濟收入的角度看,對大部分人沒有吸引力,尤其是技術水平較好的人。除了收入較低的學生之外,大部分搞技術的翻譯書都是為了聲譽或者是確實遇到了喜歡的書。

報酬低的原因我想大概有:

1、這個報酬對於北上廣深的人和高水平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很低,但對於學生和中西部城市的人來說,還算不錯。我們有大量的學生,中西部收入相對較低的地區也有足夠的技術人員。

2、讀書人不接受高價的書,書價較低。

3、翻譯的書籍需要購買版權,進一步降低了書的利潤。

4、翻譯要求不高,什麼人都可以做做翻譯。


因為看翻譯內容的人整體水平比較低,因此對於翻譯的要求就降低了。

不信你看看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那些外文暢銷書翻譯,能看嗎?

看那些十幾版的知名教材的中文翻譯,沒有錯漏百出嗎?

我英文讀寫還比較好,外文原著90%我都直接看英文了(是的,即便原文是法語、瑞典語,我也看英文,英文翻譯比漢語翻譯好很多),即便有高質量譯本的情況下,也會有一部分人選擇看原文,這是翻譯固有的問題,比如社科的很多著作,英文原文倒還不難懂,翻譯成中文那簡直沒法看。

而在譯本質量降低的情況下,就出現惡性循環了,更多的人選擇看原文,譯本受眾平均水平更低,然後對翻譯質量要求更低,更多的人扔掉譯本,嗯,就是這樣。

順便建議一下大家,除了一些名家譯作,剩下的就扔掉翻譯吧,你會獲得一個更大的天地。


其實很多拿50-80每千字的圖書譯者的翻譯水平爛到他們根本不值得拿那麼多錢。這個事情就是這樣,譯者覺得自己很努力,翻譯得很辛苦,殊不知能力不行,再努力也是努力地拉一坨屎。

我覺得更多的原因是,出版社認為讀者對翻譯質量不敏感,他們不需要尋求那群最好的翻譯來做圖書出版。圖書編輯也是,他們根本沒能力鑒別哪些譯者在拉屎,哪些譯者是真的有能力。那些拉屎的譯者,光看中文完全看不出來,因為他們不懂或者不太確定是什麼意思的地方,總能自己編造出一些流暢的話,看起來像那麼回事。就是說你不雙語對照著看,或者不進行深度閱讀,完全看不出來這傢伙是渾水摸魚的。

出版社完全可以通過給譯者版稅的方式來規避書賣得少得風險(市場的問題就讓市場來解決),但是,實際情況是,很少出版社願意這樣做,而很多譯者擔心這樣做給自己帶來的風險,他們往往覺得這個價格不算低。

然後,我接觸到的許多國內圖書編輯根本都沒有認真把關,或者說他們沒能力把關,和國外的編輯差太多了。舉三個例子:

1.我翻譯了一本《生活大爆炸》里謝耳朵曾經提到過的科普圖書,圖書公司給我的第一版英文是pdf版本的,我在翻譯過程中發現很多理論上的錯誤,非常不解,後來圖書公司又給了我一本紙質版的,我對比過後發現,原來那份pdf版本是作者寫的(這個作者還是個大學物理老師),未經過圖書編輯校對的,而經過圖書編輯校對的紙質版修正了幾乎所有的理論錯誤。

2.某家國內知名出版社,拿到譯稿以後,經過三審三校最後出版的書里,居然還會有譯者當初做備註時留下的話。

3.有個牛人死的時候,還是樓上那家知名出版社,出了一本銷量很好的書,我的一個朋友,給這本辛苦做了一大堆校對和修改意見,出版社雖然付了錢,但是完全忽視了這些校對,就把書給印了。

如果最後把關的人,例如圖書編輯,或者商業翻譯的客戶,本身能力就辨別不出你是不是在糊弄他,那麼翻譯質量只能靠譯者的能力和良心。(有些是真沒能力,他完全不知道自己錯了,他就覺得自己是對的。有些是,反正對方也看不出來,就翻得不那麼仔細。)

如果圖書編輯有能力,也有足夠的責任感,來做編輯校對,那麼他會被累死,因為中英文對照著看一遍,很不容易。他們能把錯別字,錯句修正就不錯了。

你說,如果一個編輯,手裡的任務又多,還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又沒有人會發現他不負責,你覺得他會認真看么?

想靠讀者來監督?大多數普通讀者看書看不懂的時候,他們第一反應不是這個翻譯有問題,而是自己智商低看不懂。


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非專業性質的翻譯入門門檻很低,基本上憑自己愛好免費分享了;第二,專業性質的翻譯讀者有限,而且真正需要這方面資料的人基本上也不用翻譯。


因為不重要。翻譯(尤其筆譯)環節在國內所有行業的產品質量矩陣中的地位一直很尷尬,基本屬於錦上添花或白饒的性質。

即便是體量巨大的出口型企業(包括不少央企),從服裝、日用品到通訊、電子產品再到重型車輛、軍工設備,各個行業的各類產品雖然遠銷海外,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些產品受青睞的原因並非是技術精尖、設計超前或經久耐用,而是因為人家圖便宜——直到今天,價格低依然是「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

這個因素經過逐級傳導之後,就使得在「境外客戶-國內企業、國內企業-翻譯公司、翻譯公司-譯者」這三重關係當中,真正影響甲乙雙方今後業務往來的,往往並非是後者向前者交付的產品與服務本身的質量,而是後者向前者報的價格。具體看其中的翻譯事務,其影響更是微乎其微,做得好不給加錢,做不好也不影響生意。

畢竟,作為海外採購方,花最少錢便能夠為某個現實存在的問題找到一個可行方案,在此前提下,容忍一本錯誤頻出乃至惹人發笑的《產品使用說明》或《技術維護手冊》當真不算個事兒。大不了,待到交割前後再通過專業譯員與中方技術部門深度對接一次(況且這幾乎是例行的),然後加印一批便是。

而作為翻譯公司,一邊向兼職譯者承諾「老師,甲方反饋回來的關於稿件翻譯質量的意見,我們會第一時間傳達給您,請您進行修改的。」一邊向客戶請求「x主任,貴司的外方客戶對稿件翻譯質量有任何反饋意見,都請您及時告知,我們這邊審校老師和譯員隨時待命。」

然而,之後往往是一系列的石沉大海,三重關係里的甲方們都不曾就翻譯質量給乙方們回饋,而生意卻都做成了。So,who cares?說不定完全沒問題呢?哦呵呵呵

興許過了小半年,甲方後勤部的某小經理在派稿件時,忽然想起上次母公司差遣技術人員赴東歐或非洲去跟外方溝通勘誤的事,心下有些小不痛快,自己平日里最看不順眼的那個sb居然也跟著去協調了,回來還給妹子們帶了禮物……於是陰陽怪氣地敲打了翻譯公司幾句。

翻譯公司的小項目經理也緊跟著在分稿時把牢騷貫徹給譯者:「老師,之前譯的那個稿子客戶那邊說質量不過關啊,外方也很不滿意啊,後來沖我們老總發了好大脾氣呢,但是好在我們給積極補救了,所以這次就不扣您譯費了,今天這個稿子您可得用心啊。」

譯者揣著明白:「啊?是質量有問題嗎?哎呀,那你們怎麼不跟我說呢?不是講好了要及時溝通、及時反饋的嗎?你告訴我了,我這邊才能修改不是?總是麻煩你們公司的高級審校老師,多不好意思。但是既然我都不知情,這扣費什麼的……從何說起啊?」

「……沒事,老師,都過去了,今次的稿子請您一定認真對待呀。」

「那是當然,我一向認真的嘛。」

正是因為翻譯在商業環節中太不重要,於是參與各方普遍地不在乎和不講究,最終,結果又反過來輕賤過程。國內應用類文本翻譯的現狀大體如是,毅種循環

書稿翻譯的情況其實稍好一些,畢竟對書籍而言,其產品就是文字本身而非紙張,因此對語言轉化的要求更高、翻譯質量也更受重視,但也主要是集中在對暢銷書以及專業性高的書籍的翻譯上。

其他還有大量應付出版任務的外譯中,以及響應文化輸出戰略的中譯外。一本書由數名乃至數十名能力參差不齊、語言風格千奇百怪、被爭取署名權吊著胃口、拿白菜價的譯者分工,最後由小項目經理苦逼地給攢到一起。


一個字,惡性循環。

圖書翻譯不說了,變態的體系問題,出版社應負主要責任。

商業翻譯,從兩個角度來說:

1. 市場。大多客戶不成熟,一是認為學過英語就能翻譯,或者就知道要求「專八哈,一定要專八的哈」。二是認為翻譯是廉價勞動力,沒什麼技術含量,不願意給高價。

2. 譯員。很多人認為自己學過英語就能當翻譯,這和客戶是一樣的,哈哈哈,當然他也就認為自己的勞動沒什麼技術含量,自貶身價,這樣的人不少,數量足以影響市場了。

3. 行業。沒有準入機制,沒有職稱等級,什麼都沒有,也不可能有的,有了也沒有人承認,也沒有人認可。

悲觀的說,只能等市場自我凈化,錢太低了,吸引不到人才,人才流失,然後觸底反彈。


我認為根本上還是由大陸讀者的整體閱讀水平和閱讀習慣決定的:少數閱讀能力強的讀者可以準確判斷翻譯質量的高低,從而決定自己的購買行為;而基數更大的讀者群對翻譯質量的敏感程度卻沒有那麼高。

市場上「識貨」買家的比例偏低,很自然會導致兩種現象:一是翻譯者、甚至創作者的水平和報酬會就低不就高;二是閱讀物的定價偏離其實際價值。


以上有很多從業者大大回答了,我就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回答一下。

其實可以說,翻譯者在很多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是可以當成是不存在的。經常有的時候,評價一本書的好壞都是在說作者,我們抄下來的名言警句也都直接歸功在原作者身上,很少去意識到這是翻譯過的。這種觀念就直接導致了只重視作品內容,而忽視了語言方面的東西(也就是忽視了翻譯者的工作),就像很多人都知道村上春樹,又有多少人不知道林少華的存在。所以就失去了市場的選擇作用,而版權意識和對品質追求的確實的缺失(反正都是一樣的內容,誰翻的有啥區別。。還是去找電子書吧,什麼?排版亂,還不通順?能湊活就湊活下吧)加劇了這種混亂。所以出版商們也就一樣不注重翻譯的品質了,所以。。


當過編輯,也當過譯者。

只談專業出版領域。

書價太低;翻譯工作量在評價體系中難以體現;專業書銷量少;翻譯質量難以價格量化 是個人眼中的專業翻譯稿酬低的幾大原因。

翻譯好的書太少了,當前還是靠奉獻精神來支撐。


推薦閱讀:

金屬活字印刷術到底是中國還是韓國發明的?
中國的四大發明真的是「意淫」的嗎?
中國人名能不能恢複名字里「字」(courtesy name)的部分?
如何評價《中國式關係》的大結局?
為什麼天涯經濟論壇全是崩潰論?

TAG:翻譯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