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可以從什麼渠道獲得專業靠譜的理財規劃或者建議?

我曾經嘗試諮詢過銀行的理財經理,然後發現除了買了幾支到現在還虧損的基金外,一無所獲。也諮詢過保險公司,然後買了一個保險。

但是我實際上想要的是對於現有資產的優化配置的建議,還有投資建議。

在網上看了很久的相關信息,似乎除了第三方理財別無途徑,但對非富豪的普通人來說,私人銀行或者第三方理財什麼的又不會鳥你。

那普通人到底應該從哪裡獲得專業的理財規劃建議呢?


現有的獲得專業理財建議的渠道,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1、銀行。銀行的理財經理隊伍已經接近21萬,從數量和質量上來說,在整個理財諮詢行業是最多、平均質量最好的。但是這個21萬,總體水平參差不齊,而且不少人不潛心研究投資業務,更多精力放在營銷上。這也難怪,銀行許多任務、盈利都是需要扮演重要角色的理財經理來完成的。當然,這麼大的隊伍,肯定有不少專業的理財經理。只是需要去細心篩選和甄別。當然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成本,而且還面臨地域的限制:可能好點理財經理不在你所在城市。

2、證券。證券公司的投資顧問、客戶經理,也屬於我們獲取理財建議比較便捷的渠道。證券公司的從業人員,客戶經理多數學歷不高,當然也有不少畢業的本科生去乾的,這裡會有10%左右水平練出來的,需要自己識別。一般一個網點,估計也就能出1-2位。當然,證券公司的缺點是大部分人眼裡只有股票,雖然客觀的情況是證券公司這個平台產品線很豐富。而銀行,比較起來就廣很多,能接觸各種類型的理財。

3、第三方理財機構。這個市場目前還很小,做的好的也不多,現在能說出名字,也就諾亞方舟,還有其他一些基本只賣固定收益的信託的公司。 諾亞的起點很高,所以一般人不用考慮了。

4、保險。保險的從業人員相當之多,但是總給人不託底的感覺。不過裡面肯定也有好的,而且我們可以找到方法來篩選。但是缺點是保險公司的客戶經理產品比較單一,基本就只懂保險了。

5、新興的互聯網平台。 隨著餘額火遍大江南北,各種理財平台、理財產品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

淘寶、騰訊、百度等主要是做平台和產品,但基本沒有諮詢功能。數米、好買、和訊等賣基金的平台有一定的諮詢功能,但是缺點是基本只做基金,產品線有局限。 相比起來,目前諮詢功能做的比較好的,應該屬微信公眾理財賬號。 目前像理財巴士、我的理財師、跑贏CPI、理財實驗室、簡七理財、豬理財等幾十個賬號,都是一些理財經驗相對豐富的投資者在運營。不過這些賬戶中,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還是需要進行篩選。 除了微信公眾號,許多理財網站也開始出現,像聚有錢網,獨立性好,文章內容也比較實用。雪球網在炒股方面屬於最活躍的網站了,但是缺點是局限於永遠討論不明白的股票,不適合多數小白用戶。

無論是上面哪個渠道,普通人要想獲得靠譜的理財規劃或者投資建議,都需要掌握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專業投資理財顧問的方法。

一、怎麼樣的人算得上專業投資理財顧問?

我認為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知識系統而且紮實。 在知乎,微信公眾號,豆瓣專欄,關注了一批同行,發現其中有的雖然粉絲眾多,講起知識和方法頭頭是道,普通人是看不出來問題的,但是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經濟學沒學好,或者是只知道微觀看起來合理的犯法倫,實際上背後的宏觀邏輯沒搞明白,一旦大環境發生變化,他所總結出的微觀經驗就會顯示出脆弱的一面。 只有知識體系完整且紮實,才能從宏觀到微觀、橫向縱向都能夠更好的把握投資理財的本質和變化。這也是學院派的優勢,江湖派看起來實戰經驗豐富,但是最經不起基本面的重大變化,還活在自己的變化前的世界裡。

2、投資經驗豐富。 實踐出真知。如果自己沒有過三年以上的投資經驗,嚴格說是沒有資格的給別人提理財建議的,當然這裡排場少數天賦秉異的投資者。投資經驗,最好是有過虧損的經歷,只有掉過坑的人,才能更好的體會到風險,才會對投資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且被傷害過的人,往往投資風格會趨於保守穩健,而這種風格,才能走的更遠。投資經驗的價值,歸結起來,體現在風險管理能力強,見過大漲大跌的世面,投資情緒穩定、投資心態成熟,而且掌握了許多避開陷阱的方法和技巧,懂得如何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挖掘和發現機會。

3、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一個出色的投資,應該是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形成自己的特色。 而成熟和可靠的投資方法,應該是建立在全市場的視角基礎上的:只知道股票,不知道債券是不行的;只知道高風險投資工具,卻不知道低風險的理財工具也是不行的。

4、穩健的投資風格——較強的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 風險意識是首要的,其次還需要掌握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風險管理要時刻有,但是過度也不行,那會錯失機會。投資永遠是在風險和機會間找到平衡點。

5、為人真誠,將投資者利益擺在首位。或許覺得這個聽起來太抽象了,而且不像1-4點那麼容易量化和衡量。但是這一點,可能是最重要的。只有真誠的、專心從你利益出發,這個有水平的投資者才不會傷害到你。否則,越專業可能越傷害你:成功說服你在5000點買入大盤指數基金,讓你一套10年。。。 那麼怎麼找出真誠的?這個真的很難 ,我只能說你要通過交往過程去感受。其次,技術性的方法或許更可靠:盡量讓他的利益實現建立在你的利益實現基礎上。所以制度安排很重要。比如,微信公眾號如果是搞會員制,在年初就收取固定費用,可能不如年初付少部分費用、年末根據投資建議質量高低收費的模式,因為後者專業顧問的利益是要以你的利益實現位前提的。再比如,銀行目前基本不收取任何理財諮詢顧問費,但是實際上通過推銷理財產品,已經隱性的實現了自身的費用收取。而如果他已經收取你的顧問費了,他顯然從各方面來說都更有動力去著眼整個市場給你找到好的理財產品。

結合以上幾方面,認真觀察和衡量,找到心儀的理財顧問並不難。

微信公號:價值發現者(jzfx01),發現投資價值,分享投資機會。


實話實說,國內目前有能力給個人投資者做資產配置的平台還沒誕生,前面提到的平台絕大部分是基於賣理財產品或者理財超市,離資產配置還差很遠。題主能夠把個人理財上升到資產優化配置的高度,已經相當專業了,很多人提到資產配置,就認為是高大上,不切實際的東西。

建議關注這個的可以先看看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David Swensen為個人投資者寫的非傳統成功這本書(英文書名 Unconventional Success, 英文好的建議看原版,翻譯版本質量差不少)。國內搞投資理財的都知道巴菲特,可少有人知道Swensen,巴菲特的書有成百上千本,可沒有一本是他本人花時間寫的;Swensen寫了兩本書,一本給個人投資者,一本給機構投資者;過去20年,Swensen掌管的耶魯大學基金比巴菲特的總收益還高出近100%(每年高0.5個百分點)

Unconventional Success 第一章第一句話:

Capital markets provide three tools for investors to employ in generating investment returns: asset allocation, market timing and security selection.

(資本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了三個產生投資收益的基本工具,分別是:資產配置,擇時和選券)

我們最常聽到的是什麼? 『波段操作』 (= 擇時),『市場缺乏系統性行情,但個股行情精彩" (= 選券),是不是聽著耳熟? :),很少有人說要做好資產配置... 不反感的話可以關注我上面的微信,有空可以進一步探討。想在一兩個知乎問答里弄清楚是不現實的。


不請自來。題主問的是普通人如何獲得中立的資產配置建議。其實,最靠譜的方式無非是兩種:一種是練內功,一種是找外援。

練內功。按照前面的答案,題主大可提煉出自己的一套檢驗標準,慢慢練就火眼金睛。當然,這個時間成本無法估量。

找外援。目測最靠譜的方式也是題主自己也提到過的私人銀行,因為服務於高凈值人士的私人銀行依賴於該部分人群本身的資產能量,所以,服務(有效的解決方案)是最主要的維繫客戶關係的「產品」而並非是其他產品本身。

但是,現在作為普羅的我們如何獲得這樣的服務?當我們成為高凈值人士的時候,相信我們都已然練就了火眼金睛。

有沒有「免費或低價」的外援?那麼,問題就可以簡化為,有沒有哪些公司或者機構將私人銀行的門檻降低,並以.com的形式來實現普惠?

答案還是有的,在虎嗅上的一篇文章曾經引起過答者的關註:美國互聯網理財平台的九個樣本,文中提及的 Wealthfront 、LearnVest 和 Motif Investing 可以說是題主問題的很好解答。答主據此對國內眾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進行了品評和搜羅。最終還是勉強找到了一些中文破解版。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1. 微信平台上的某些理財公眾號們。以個人的學識和人品來保障對用戶「無私」諮詢。但是,仍然是良莠不齊。主要的作用還是看看點評、看態度和產品分析,其他的廣告和推薦基本都是無視。

  2. 另外,企鵝和阿里都嘗試做過的基金超市,試圖以比價和推薦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不過,沒有內力的人,似乎也不太能找到合適的方向。比如,阿里的基金超市和微信的理財通平台。

  3. 再然後就是有幾家打出理財諮詢、或者是私人銀行牌的網站。比如一家叫 好規劃網 的網站。打出的就是私人理財師的口號,目前能提供一份理財規劃書。或者是專註於信用卡方面的 51信用卡管家官方網站 ,可以管理多張信用卡,薅羊毛。
  4. 還有類似於國外 DailyWorth 的一家國內的女性理財社區叫做 她理財 的,定位於關注女性理財相關問題,屬於UGC類的垂直社區。


自己也做了個微信公眾號,主要是關注投資方面各金融產品的信息以及不定期的發布金融產品的介紹,做投資自己能夠理解這些產品最重要,最重要還是要靠自己。就像做領導,自己不一定自己操作,但是對宏觀、對細節都要掌握,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慢慢來,了解這些產品,不要把希望完全放在別人身上。


主動向你推銷都是利益相關,牛人也懶得理你.......還是樓主的私人關係靠譜一點吧 個人覺得


對於樓主的問題,也是很多投資者共同面對的問題。這和我國目前金融發展不完善有關。

目前市場上,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是以產品為導向,換句話說,就是賣產品。所以,他們的理財經理、理財顧問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投資者買他們的產品。這些理財師的收入靠提成,所謂的資產配置,也是在他們提供的產品下進行的,所以資產配置的效果就。。。

說道資產配置,可能很多機構的模型都比較類似,也就是股、債、另類、現金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情況,也就是產品的選擇不同。這就說回了我們之前的問題,配置中可選擇的產品有限。

而恰恰,選擇的產品非常重要。如果說光從一家機構購買產品,首先風險分散上就不過關,那麼所謂的股債另類資產的配比,也就效果減弱了。因為一旦這家機構出現問題,所有的配置將,沒有意義。

所以,當樓主去了銀行、券商或者第三方機構,所做的配置只能是從這些機構中購買,達不到全市場搜索最好產品的效果,也並不能分散風險。

還有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資產配置報告並不是投資行為的結束,而是開始。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包括支出、收入、負債、保險等等,所做出的報告,是一個系統的指導,而且要貫穿投資行為的始終。隨著市場和自己經濟情況、生活情況的變化,資產配置也要不斷做調整追蹤,現金流也需要測算,才能在保證生活品質的情況下,達到自己的財務目標。這些,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與指導。

不過,目前獨立理財顧問是可以為您提供個性化的資產配置服務的,並不以產品為導向,不賺傭金,只收諮詢費用。

https://shop14930982.koudaitong.com/v2/goods/2xcpzme9uosda?reft=1457329535268_1457329537856spm=f37192908_t79595554redirect_count=1sf=wx_sm


現在排第一的答案, @Alex 寫得比較有誤導性,還有其它很多答案都是搞營銷的,瞎答幾句留個微信號啥的。。。

先表明一下我的兩個觀點:

  • 銀行、券商、保險等等營銷導向機構,給出的建議價值基本為0,而且人員專業水平極低
  • 國內尚沒有針對低凈值人群的靠譜投資諮詢機構(高凈值的不太清楚,但也持懷疑態度)

個人理財規劃,其實從上至下有多個階段,通俗起來問有幾個問題:

  1. 應該拿多少錢投資?
  2. 投資資產的分配如何?
  3. 在具體的一類投資中,選擇哪些品種?
  4. 選擇的各品種何時買,何時賣?

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依次遞減,具體代入的話,一個靠譜的理財規劃應該差不多這麼做:

  1. 首先了解家庭的資產負債情況、風險偏好,決定拿出300萬投資,
  2. 然後300萬中200萬投資房產,100萬投資證券市場,這100萬中由於現在大盤點位較低,債市也在低點,所以我40萬投資股票型產品,60萬投資債券型產品
  3. 股票型的40萬,其中10萬買了自己研究的兩隻股票,其餘30萬分別投指數型和大盤型基金;債券型的60萬,分別投在兩個槓桿率不高的債基上
  4. 兩個月後大盤上漲10%,創業板下跌20%,債券型基金累計了2%的收益,此時賣出部分指數型基金,加倉小盤股的股票型基金,賣出一半的債券型基金投入貨幣基金。。。4的過程是持續反覆的

你們覺得外面有哪家機構能為你做到這樣的嗎?看出問題了嗎?

問題其實就是四個字:利益相關

銀行為什麼總給你推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很少給你推債基,從來不給你推貨基?——看看各種基金的費率吧

券商為什麼總告訴你買股票,也會給你推薦券商資管產品——因為每一筆他們都拿傭金

哪怕是諾亞財富這種第三方機構,我也不信其中沒有一點點利益相關

那有什麼解決方法?現在來看低凈值人群的最好方法就是問專業的親戚朋友,而且最好不是搞營銷的。。。別嘲笑啊,這是零成本避免利益相關的最好方法。

P.S.說一下基金定投,不可否認它的強制儲蓄功能(嗯,把錢交給媽媽也是強制儲蓄啊),如果是貨基債基的定投其實沒啥大問題,但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這種擇時性要求很高的進行定投的話。。。你本來應該低買高賣,現在打個比方就是蒙著眼在買在買在買。。。定投其實和蒙眼沒區別,長期上升的話賺錢了只是你蒙中了,處在下降通道時定投的話就悲劇了。。。


前言: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理財≠投資。

理財規劃最權威的資質是CFP,解釋是financial planning。是財務規劃,生命中各個階段對於財務方面的籌劃,而非簡單的把整筆資金進行投資那麼簡單。

財務規劃分為:1保障規劃、2子女教育規劃、3退休養老規劃、4房產規劃、5稅收規劃、6遺產規劃、7投資規劃。七個大類。

1到4是剛性需求,屬於核心資產規劃。只有剛需獲得了比較全面安全的規劃,做其他的投資才有意義。

舉例1:如果你做了一個投資,回報很高,但是流動性很差(比如5年不能動),得了嚴重急病的時候這個錢還拿不出來,結果沒有獲得較好的醫療,人死了,這些數字還有什麼意義?

舉例2:所有投資都很成功,每年很穩定的以12%的速度在複利增長你的資產。但是所有資產都是在國內,人民幣是有系統性風險的(比如俄羅斯解體的時候老幣換新幣1000比1,朝鮮也是),那你把所有未來幾十年的剛性需求都建立在中國政府政權的穩定性上,那你還覺得每年12%複利靠譜么?

---------------------------------------------------------------------------------------------------------

如何獲得專業靠譜的理財規劃諮詢服務?

在美國,家庭私人理財顧問是很多的,全美78%的可投資資產都是通過理財顧問賣出去的。生產各種理財產品的生產方(比如:銀行、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等等)因為產品是自己生產的,所以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因為產品生產方的業務人員如果介紹真正適合你的產品,他幾乎沒有利益。

所以回答問題,第一個原則是:

1. 不要找產品生產方,要找第三方

但是國內很多的第三方公司其實也是在生產自己的理財產品,也不客觀。所以第二原則是:

2. 挑公司產品比較多元化的公司。最好都不是自己的產品,同類產品最好多個選擇(比如整筆投資類,有多家公司產品在平台上供選擇,再比如保險產品也是多家),代售產品的生產方最好能在各個國家,而不是單一的在國內(規避匯率風險、國家系統性風險等)

公司產品多,但不代表這家公司的銷售顧問給你做的理財規劃就靠譜,就能以你的利益出發,幫你找適合你的東西,因為很可能顧問會根據代售產品傭金的多少來決定向你推薦什麼。所以第三原則是:

3. 挑有專業資質的顧問(比如國際上的AFP、CFP,國內的ChFP等),且能為你分析你財務狀況,並且詳細分析,之所以這麼規劃、配置的顧問;做的七大財務規劃必須要有多種備選方案,優劣勢分析好後,讓客戶自己選

因為理財是一輩子的事,是根據人生不同階段以及家庭情況變化而變化的一種計劃方案,所以第四原則是:

4. 挑能夠定期review的理財顧問。

最後一個原則,基本和ALEX的方法中第3條相同

5. 要能和顧問的利益綁定,互惠共榮,才能保證對方的方案是有共同目標的

P.S. 寫的很急,快去開會了,粗糙之處,見諒。


不好意思,自我推銷一下。我做的一個微信號:自由之路(leadtofree)就是專門針對中產階級理財知識教育的,做它的初衷就是因為周圍的很多朋友都有和你一樣的需求:有財可理,但又沒有多到可以買信託或私人銀行的程度。

另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微信號不會討論過多具體品種的事情,但會逐漸豐富一些投資的基礎知識,最終是希望用戶通過這些理財小知識的學習,形成自己的投資決策,最終自己優化配置。資產配置這個東西並不高深,但它需要建立在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對理財產品熟悉的基礎上。


理財真的很簡單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人生里有太多說不清又道不明、需要智慧又要動用想像力才能理解的東西,而錢並不在其中。

錢,與它相關的所有問題就是:流進、支出、時間、規模——就是這四個元素的排列組合而已。對於成年人來說,排列組合一點兒不難,只是麻煩而已。

今天,我們沒有三十年的時間存款,昂貴的房價、超高的育兒成本、亞健康的身體和杳渺的養老金,讓理財成為了一種生活必備技能。但我們要記住,理財的目的是「讓錢動起來」,實現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先確定你的投資消費態度

提前投資優於延後投資,延後消費優於提前消費。所以,這個組合的優先順序就是:

提前投資+延後消費&>提前投資+提前消費&>延後投資+延後消費&>延後投資+提前消費

在投資(流進)和消費(支出)之間的抉擇很容易,再加上時間和規模的組合,同樣不難。如果真有困難,那就是意願度和付出程度的問題。

再確定理財規劃方案

態度問題解決後,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做?

如果你是通過理財師要規劃方案。理財師們經常會說「需要了解您的資產狀況和理財目標」,他們不僅想了解「你現在有多少錢」;還會考慮到「你未來會有多少錢?你會花多少錢?你會面臨怎樣的風險?你最擔心哪些問題?」等問題。

在這裡規劃君必須提示大家要明白一點——會負責任問那麼多問題的理財師絕對不是在窺探你的隱私,而是因為對你了解的更多、你的不確定的風險就越小。

把理財當做一門課

理財是門課,是一門從小到大沒有人會教你的課。當它的確是一個值得你學習研究,並且受益終身的課程。如果把理財當做一門課,你要弄清楚下面幾個問題:

你或家庭的真實支出和收入怎樣(財務狀況)?

你或家庭現在及未來的攢錢狀況?

你或家庭的資產負債情況?

你或家庭願意/能承受多大的風險?

你或家庭的收益目標和投資組合是什麼?

真正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只有你自己!

下一階段要做的事情是:投資!

大家身邊都有這樣的故事吧?周圍的朋友買房、投資的時候,自己覺得錢不夠或者沒那個意識,過了幾年忽然發現朋友發財了,於是後悔當初認為即使借錢也應該投資的。而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

但是,如果這個投資需要承擔50%的債務,它算激勵還是束縛?不是所有金錢上的投資都會獲得超額回報,你至少要在其他投資上有所「布局」。比如規劃君的一位大學老師朋友,天天感慨2003年沒有參與學校的團購期房,那房子當年3500元/平方米,比市價還低800元,現在已經漲過了2萬。我跟他說:「你大概忘了,雖然你晚了5年買房,但卻是同樣教齡的同事中最早升副教授的」。

這個故事什麼都不說明,只能解釋一個現象:早開始一定有收穫。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你對一件事越了解,就越能「接近」它的本質,因為很多事情並不像看起來的那樣。錢也是這樣


可以先去http://www.tongtianshun.com免費給自己做一個個人理財規劃看看,但是如果要推薦適合您的理財產品,設計適合您的家庭目標和投資組合,重要市場風險提示就要收費了,也不貴,一頓飯的錢。


可以關注一些論壇的討論帖,微信號什麼的,比如說凱石財富工場-百萬富翁的財富管理專家就會定期即時推送各種投資策略分析和建議,微信號:凱石財富管理,也會每日推送最新消息、投資策略、投資建議等等,都是專業分析人士的觀點,免費即時為大家提供,還是很良心的。

如果樓主不怕麻煩還可以去下載一些行研報告什麼的,一般是在客戶端上下載,比如慧博投研什麼的,這些研報第一個月免費之後一般是收費的。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3979026-1.shtml

  很好的理財貼,啟蒙了我的理財思想。


10月21日補充:上海理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經註冊了,比計劃提早了1年,做個金融專業知識實操內容信息平台。親,可關注理荷,理荷??這兩個字以註冊商標。公司現在在開通稅務。哪位懂稅務問題,在上海並懂財務的請私信我。謝謝。

2年後就會有這樣的公司出來,我來開。現在已經把很多都想好了,目前最缺乏的就是一些專業的資格證書。2年里取得了,就可以把公司開起來。真正的做到為每一個有錢沒錢的人服務。沒錢人有了財商就會有錢了。哈哈,世界又會變美好一點。我現在在喜馬拉雅上播音,全是專業的理財工具書籍,先把理論書籍讓人們聽著學習,然後會在荔枝FM做廣播,關於一些基本的理財意識思維建立,最後工商局註冊公司,將與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等部門,形成戰略合作,並且將於各大信用等級高的公司合作,免費為投資客和需求方達成協議,並在全程及投資到期提供法律援助(如果出現跑路情況)。

當然,要尋找一些理財規劃師。

這種公司一定要有錢才行,可我沒錢,只好用我的新的管理理念模式來。留住人最重要,特別是理財規劃師,專業的很難求啊。也許我的時間入股構想可以吸引到他們。

當看到一個又一個的老人,他們手裡攥著報紙,去那個他投資的已經老闆跑路的公司。看著一群人去圍著那些金融詐騙者的辦公室,怒罵,哭泣,他們臉上全是愁容,有抱著小孩做了幾個小時的車來的,為了要回他們的本錢,哪怕沒利息都可以,他們抱團維權,一天一天的過去,一周一周的過去,何時才能拿回?能拿回多少?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的卻還住在豪宅里悠閑的喝著紅酒,有替罪羊帶他,或者財產要被他轉移有了,或者合法外衣下放在了其他人的賬戶里。

我只希望可以做些什麼。真希望能找到和我有同樣的願望同行,一起凈化這個惡臭的金融市場。


我很贊同@Alex和其他幾位的觀點,基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狀態,理財規劃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地位與發展成熟度也是截然不同的。理財規劃不僅僅是針對於投資,它貫徹於每個人的整個生命周期,伴隨我們走過一生,是一種意識的培養。理財在中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信息不對稱:理財產品的設計需要極高的專業水平與風險控制能力,需要相關的知識與多年的從業經驗,金融機構從註冊資本、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會有相應的排名,實力是不同的。但是廣大客戶容易把理財的概念理解為投資,缺乏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判斷,單純去比較收益率,再加上能夠了解到的真實有效的產品信息很少,忽視了對產品背後的風險進行考察,風險事件屢見不鮮。客戶從繁多的理財產品中選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很難。

2. 機構不夠獨立客觀:銀行、券商、保險、信託等傳統金融機構是以營銷為導向來實現盈利的,理財經理、投資顧問更多的是產品的推銷員,重任在肩,利益攸關,真正從客戶角度出發去為客戶做資產配置、財富管理的很少。某些第三方理財機構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專業與基本學歷要求都不符合行業的要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客戶。

3. 產品的好壞大眾沒有經驗判斷:
客戶在購買產品後對產品的交流很少,對產品的滿意度評價很少。

另外,資產配置方案包括8個方面,分別是:1、投資規劃;2、風險管理規劃;3、現金規劃;4、消費支出規劃;5、教育規劃;6、養老規劃;7、稅收規劃;8、財富傳承與遺產規劃。制定以後需要定期回顧,及時調整。

那麼這些問題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嗎?No!新手指南-山西省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平台,這是一個神奇的網站:

1. 它顛覆傳統代銷式第三方平台,與政府合作,權威監督,真正與理財投資人的利益一致,讓真·第三方理財的夢想成為現實

2. 它提供一站式理財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專家團隊配合,多對一、O2O全方位服務,讓你理財無憂,增值有力

3. 它藉助獨創的大數據理財參數系統,從全面的產品數據里篩選出稀缺的投資機會,構建電子化平台,多維度專業評價產品、輿情消息實時監控,通過您的指尖觸碰即可完成理財產品全程追蹤

4. 它擁有領先的信息系統,基本數據簡單輸入,瞬間獲悉你的專屬理財DNA。測評首頁-山西省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平台

趕快去看看吧,上述功能、理財測評免費體驗

PS:網站正在建設中,歡迎各界人士提出建議與意見,以便我們早日改進。


我覺得做投資無非兩種方式:靠常識(common sense)和相信專業人士。

先說專業人士:我看的絕對不是銷售,而是基金經理。就像去看醫生,你不會因為哪個醫院的導醫特別體貼就去哪個醫院,你一定會先上網看下哪個醫生靠譜,最好還要找個做醫生的親戚朋友幫你打聽一下。不管你買的是股票基金,債券基金,銀行理財產品,還是保險,背後都有一個幫你管理這些錢的人。如果你連這個人是誰,以前幫投資人賺過多少錢(或者賠過多少錢) 都不知道,就屬於隨便找個醫院看門診的狀態。我只能說,盡量找個三甲醫院,出了事還能鬧一鬧。

再說靠常識: 第一條叫做高風險,高收益。不管任何人跟你說一年20%收益沒有風險的都不要相信。無風險收益是一年期存款利率或者貨幣市場基金隔夜收益率(現在是5%吧),超過的都是風險收益,說不出風險在哪裡的就別買。 第二條叫做巧婦難為無米炊,任何金融產品都是基於實體經濟的,不管是股票,債券,還是大宗商品和外匯。如果項目本身沒有收益,金融產品也很難有收益。所以當你看到某債券投資項目是政府興建的一條綠化帶,或者某「研究人員」在鋼材價格暴跌的時候推薦你買鋼鐵行業的股票,都要好好思考一下。第三條是中介都是賺手續費的。不管是銀行理財經理,保險代理,股票經紀,甚至投行分析師,都是希望你盡量多交易的。每買進賣出一次,他們就賺一次手續費。所以我寧願把錢直接交給靠譜的基金經理,或者直接買股票(非國企),至少拿錢的人和我利益是一致的。

其實消費品的股票挺適合非專業投資者的,我有些朋友在蘋果手機剛開始紅的時候買了蘋果股票,因為他們覺得能讓消費者熬夜排隊的公司一定是很賺錢的。而當iPhone5出來很多人吐槽的時候,股票也就可以拋了。所以看到你喜歡的產品剛開始紅的時候可以去搜索一下,看是不是上市公司。

最後說兩句資產配置-- 所有的理財顧問都會跟你說他們做了個什麼樣的曲線,得出一個怎樣配置的比例,但核心是一樣的,就是年輕的時候風險高一點,年紀大了風險低一點。我覺得首先是每個月收支能平衡,身邊留足夠幾個月生活費的活期(具體幾個月取決於各人心理承受能力),有小孩的壽險買夠小孩念到大學的保額。剩下來的錢無非就是存款,股票,債券和房產,以及基於後三種資產的各種基金。按照風險收益來說股票〉房產〉債券〉存款。年輕的時候前兩種多配置一點,年紀大了後兩種多買一點。國內的問題是房產和債券類投資金額都很大,沒有幾百萬不能進場,不像國外有房產基金,有公開市場交易的企業債券。解決辦法么,要麼去境外開個戶,要麼就只能用債券基金,或者有穩定分紅的藍籌股代替債券。

最後最後,我最喜歡的投資概念叫複利。傳說有一個叫Benjamin Franklin的人去世的時候給他心愛的城市留下了5000塊美金,但要求不能馬上花掉,必須放100年。100年里這5000塊被用於借給需要的人,利息是每年5%。一百年後那筆錢變成了66萬美金。其實哪怕是20年5%的複利,100塊也會變成265塊。如果你能找到一個收益比通脹高几個點,而且可以20年穩定投資下去的投資機會,那就別考慮資產配置了,全放進去吧。


我這樣有理想的理財經理,現在還不是變成了一個銷售。


可以找專業的理財規劃師根據自己的情況提供最適合的建議


比特幣


目前就我們國家而言還沒有真正的理財規劃諮詢機構,大多是以銷售產品為主做推銷,如果你的要求不是太大,我在金融行也做了有些日子,對於一些產品的性質和風險都還是蠻了解的,我目前也在考國家理財規劃師,在一家社區理財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擔任理財顧問,希望能幫到你!


推薦閱讀:

手裡有一萬塊如何理財?
餘額寶連續三天破4了,理財小白將何去何從?
如何制定合理的資產配置的比例?
求知乎大神們推薦2017重疾險?
2017有什麼推薦的穩健的海外市場外匯投資理財方式?

TAG:投資 | 理財 | 個人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