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學作品中的譯制腔?

比如讀一篇文章,裡面的遣詞造句,甚至是文風,讓你覺得很像是翻譯過來的外國作品。但一看出處,又是實實在在的本國出品。

請問,什麼是文學作品中的譯制腔?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作者呢?

相關問題:什麼是「翻譯腔」?「翻譯腔」是好是壞?


翻譯腔絕不能僅僅簡單理解為句式用法的不同。

最終成品都是中文,為何有的一看就像是外國的文學作品?

作者的文化根基,思維方式以及不同的生活背景會影響到文字的整體風格和氣質,文章描述的內容有時也會有所影響。

比如中國白話文剛開始的那一代作家,像是魯迅,胡適。

他們的表達雖然已經算是白話文,但是以今天我們的閱讀習慣看來還是有些不一樣,其中很多表達保留了一些舊時代的風格,讀起來有些拗口。

像胡適的散文《歸國雜感》中,有幾句是這樣的:「這話並不是戲言,乃是真話。我每每勸人回國時莫存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我自己回國時,並不曾懷什麼大希望。

上文提到的胡適的那幾句,表達了對國內時局的失望。

如果是一個美國作家,可能會怎麼寫?

我猜是這樣:」我每次看到報紙上的消息就氣得發抖,乾脆不看。只要遇到那些興沖沖回國的人,我就會提醒他們不要衝昏了頭,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烏托邦只是用來騙人的假象。因此在我踏上國土的時候,就從未相信過那些鬼話連篇的論調。「

魯迅的《風箏》里有這麼幾句:「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它,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

如果是魯迅的《風箏》中的這幾句話,是一個美國作家,會怎樣寫?

可能是這樣:」我討厭風箏。我想不通為什麼有人手裡抓著一根繩子就能自得其樂,只有弱者和愚蠢的人才會做這種傻事。然而我十歲的弟弟卻喜歡風箏。他本該是個小男子漢了,身體卻孱弱得像剛上小學。我一直懷疑他是否真的流著和我一樣的血。「

像「並不是」「乃是」「每每」「莫」這種詞,是最容易在典型的中國文學作品裡找到的,保留了古文的遺風。但僅僅是詞語的使用,並不能決定文章是」中國味「還是」翻譯腔「。

魯迅那一代的中國作家習慣了千百年來含蓄的表達法,所以他們的寫作方式,思維方式都是十分含蓄的,這種含蓄的文化和思維就成了整個文風的基調。

而以美國作家為例,文化更開放,言論更自由,代表性的就是經常被人拿出來當做翻譯腔代表的「噢!天哪!」之類的,但這樣理解翻譯腔就太過於淺薄了。

這兩種表達方式的根本差別不在於用語,而是思維和文化。一種含蓄,一種直白大膽。

當然各國的文化有不同,日本作家和中國作家的文風也不一樣。這都是由於文化和思維。

文化和思維決定了不同的人講故事的方式不同,即使是同一個故事。

一般中國人如果寫作帶有翻譯腔,都是比較年輕的作者。他們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接收了很多其他不同的文化,思維活躍大膽,這時這種思維的大膽就能體現在文章的風格上。因為思維的不同,即便是同樣的故事,寫出來的感覺也會完全不一樣。

再者,閱讀各種各樣外國文學作品也會使作者的寫法更加國際化。

之前中國的作家和作品很多都是已農村為根基,中國的鄉村文學非常繁榮。然而隨著城市化,中國文學面臨轉型,這種以城市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就更容易出現翻譯腔。


對不起我先樂一下。

網上用此腔寫作的人很多。典型有兩個人,一是@新垣平 ,此人擅長用劍橋中國史的調門說話,看多了你會特別想打他:

1282年底,她策划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試圖對汗八里發動奇襲,救出被俘虜的宋朝末代皇帝趙(儑去亻)和丞相文天祥,但是這一計劃被元朝政府及時發現。文天祥被處死,而趙(儑去亻)被送往西藏,並被迫成為一名正式的喇嘛教僧侶。這一事件以及不久前發生的阿合馬被刺殺事件令忽必烈汗下決心對武林勢力開始新一輪的清剿。(參見羅沙比(Morris Rossabi)《忽必烈汗:他的生活與時代》(Khubilai Khan:His Life and Times),伯克利與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88。)最後,郭襄及其支持者被迫退向四川盆地。第二年,郭襄不得不出家成為一名佛教修女,當然,這只是對其領導的地下抵抗運動的掩飾,郭襄及其弟子們的民族主義熱情同佛教的虛無主義可謂南轅北轍。由於郭襄本身為女性,她的門派大多數成員為婦女,這些婦女大都在蒙宋戰爭中失去了親人或丈夫,因此和她們的領導人一樣充滿了復仇的渴望。

劍橋倚天屠龍史 (豆瓣)

另一個人當然是人見人傻花見花謝的 @馬伯庸 親王。此胖的翻譯腔在《歐陸遊俠傳》、《諾基(沒基)亞的煩惱》的作品裡有很多歇斯底里的表現:

1:1 起初,神創造天地。

1:2 奇點是空虛混沌,一切物理定律都還不適用。

1: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他看光是好的,就把光速設定為299,792,458m/s,並讓之永遠不變,不應參照系的改變而改變。

1:4 神稱波長範圍在0.77~0.39微米之間的光為「可見」,稱這個區間以外的光為「不可見」。

1:5 有可見的,有不可見的,有光明,有黑暗,這是頭一日。

1:6 神說,水之間要有上下,就造出空氣來,將水分開了。

1:7 他把空氣設定為21%是氧,78%是氮,還有若干是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神稱50000米高度以下的對流層和平流層為天。這是第二日。

1:8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集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他將旱地的海岸線切割成可以互相彌補的形狀,又讓上面的地質特徵相似,以便讓人們認為大陸是漂移過的。

1:9他在水裡面加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以及很多其他化合物,神稱這種加過雜質的水為海。神看著是好的。

1:10他又造出不同質量的原油,將天然氣和原油混合在一起,又造出硬化變黑的石炭紀森林。他看這些資源是好的,就埋在地下和水下,又使之豐富。他還造出錳結核來放置於水底。這是第三日。

1:11 11 神又造出古代動物的化石。他又造出幾種將來會有的智慧生物祖先的原型,和他們應該會用的燧石埋在一起,以便讓他們以為進化論是正確的。神看這是好的。

1:12 神就將它們埋在地下,但埋得不太深。

1:13 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除去香蕉。事就這樣成了。神看這好像太簡單了,就將其性能退化,並留下人類選擇改良的餘地,才看這是好的。這是第四日。

1:14 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做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太陽能。

1:15 他便造出各種基本粒子,並讓他們能夠彼此影響。神認為這過於簡單,世人必不存敬畏,於是又把它分成強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四種基本力,並讓它們無法統一。

1:16 神又造了天體,稱恆星為大光,衛星為小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分別明暗,偶爾會有月食和日食,事就這樣成了。

1:17 神看著是好的。於是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五日。

1:18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有脊椎的和沒有脊椎的,有翅膀和沒有翅膀的,有腳和沒有腳的,有鰭和沒有鰭的,有爪和沒有爪的,以及其他;然後讓每個歸屬於不同的綱,目,科,屬,種。

1:19 神不知道鴨嘴獸應該歸從在哪一類,於是就把它偷偷藏在澳大利亞。

1:20 於是世界上生出豐富的物種,有脊椎的和沒有脊椎的,有翅膀和沒有翅膀的,有腳和沒有腳的,有鰭和沒有鰭的,有爪和沒有爪的,以及其他,從三葉蟲到雷龍。但神看恐龍太大了,就讓他們滅絕,將剩下的骨頭收集起來,做舊成化石,埋在地下,埋得不太深。

1:21 神預感到了碳-14紀年測定法,就改變這些東西的碳-14含量。

1:22 神最後照著自己的樣子造了男人,照著一本模特雜誌造了女人;又把他所厭惡的某個敵人的樣子醜化後,照著造了猴子和猩猩。

1:23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動物園裡各樣行動的活物。

1:24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馬鈴薯、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香蕉,全賜給你們作食物。

1:25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六日。

1:26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休息了。

1:27 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休假了。神覺得這樣不夠好,於是又賜福給第六日,並把它們合稱為「聖雙休日。」

1:28 創造天地的來歷,乃是這樣。

這是聖經體

被喚作隱者的怪人伸出手來,和顏悅色道:「何必急於求死,長夜漫漫,還有的是時候考慮。」言罷他慘白修長的指頭又拂過盧修馬庫軀體,不知使了甚麼內勁,老人驟然昂首慘呼起來,尚且完好的一臂一腿激顫,其痛楚可想而知。隱者徐徐道:「我這個手法,叫做黃道十二攻。適才侵入你體內的內力,不潰不散,會沿人體十二宮流經四肢百骸。剛才那一痛,只是在腳踝雙魚宮發作的第一道後勁,然後每過一宮,內力便強了一分,痛苦也會翻上一倍。要到半日之後,這股內勁才會衝破心臟獅子宮。」他頓了頓,又道:「不過這只是傳說,我並不曾見過有人能撐至獅子宮,身中此招者,最多流轉到腎臟天秤宮就已經活活痛殺了。我適才觀天象,看到火、木二星俱在摩羯宮內,傾角甚大,只怕今夜你疼痛還要翻倍,是否能看到明天日出還是未知之數。

當然後者是用中式武俠腔的一種「翻譯腔」,幾近走火入魔。


長句,複句,或者「我親愛的小姐,尊貴的閣下」之類……


現代語法學大家王力先生給出的翻譯腔總結起來,可以淺顯的說為「不像中文的中文」。這點更是被思果先生認可。

兩位先生認為,翻譯腔里使用了大量現代漢語不應使用的元素,諸如:的、使、被、人們。

試看下面的例句:The door to the room is opened by people,seeing what was happening in the room made us frightened.(胡編的一個句子哈)

翻譯腔:房間的門被人們打開了,看到屋裡面發生的事使人們感到害怕。

中文我們怎麼說:大家打開房門,看到屋裡正發生的事兒,嚇了一跳。

什麼區別呢?大家自己感受一下。這個句子因為太簡單,所以翻譯腔還不甚明顯,也算是正確的譯文,但是落實到長難句就會非常明顯了。

其次、翻譯腔還有一個重大表現:逗號特別少。基本英文句子里幾個逗號,譯文就有幾個。但現代漢語運用逗號是非常靈活的。

最後,常見翻譯腔的另一大原因則是我們在實用翻譯里最常討論的,從句的譯法。這點太長了,如果感興趣我再來更。

PS:我的CATTI二級實務和基礎都考了73,是我見過的人里實務最高分。好多人都覺得自己翻譯的很好,但實務總是考不過,原因就在於,你的譯文是正確的、但並不是中文。


這個問題推薦題主讀一下思果先生的著作翻譯研究,你會發現翻譯腔已經不止是文學層面的東西了,不止文學書籍,由於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教材、文獻、新聞等內容都是由外語翻譯出來的,久而久之許多中文的行文習慣已經被改變。

隨便從書中摘取幾個例子吧,有些稍許作了修改

不評論,大家自行對比

1.複數

小蜜蜂們每天采蜜

小蜜蜂每天采蜜

2.代詞

它們是這家公司的賬簿

這些是這家公司的賬簿

3.被動語態

同時開始進行搶修的工作

同時,搶修的工作已經開始

他被許可來美

他獲准赴美

房間已經被收拾好了

房間已經收拾好了

4.短語當名詞用

他的打人習慣很不好

他打人的習慣很不好

我不喜歡他的將計就計

我不喜歡他這樣將計就計

他做自己的洗滌工作

他洗自己的衣服

(He does his own laundry)

5.過去時

曾經與我談話的人都說我能言善辯

與我談過話的人都說我能言善辯

6.關於類似of的結構

He"s the founder of the study of the human culture

他是人類文化來源研究的創始者

他是最初開始研究人類文化的人

http://7.in之類的介詞

在原則上我同意

原則上我同意

如果在這件案子上讓他們逍遙法外,他們會認為……

犯了這樣的案子還讓他們逍遙法外,他們會認為……

在1945年的春天,……

1945年春天,……

8.so...that

他是如此的憤怒,以至於……

他一怒之下,竟……

9.大約(about等)

大約七點鐘我出門去買菜

七點左右我出門去買菜

10.算是說話習慣吧……

「對了。」約翰說,「我不想去。」

約翰說:「對了,我不想去。」

11.is相關

他是個很有禮貌的人

他很有禮貌

12.不知道怎麼分類了……反正,那些「科學語言」大多數都是翻譯腔

對敵人造成重大傷害

重創敵人

這件事我要求他加以解釋(I asked him to explain)

這件事我要他解釋清楚

看完電影,有幾個人開始哭了

看完電影,有幾個人哭了起來

他們倆之間的關係很好

他們關係很好

我們進行了一項歷時一周的觀察

我們觀察了一周

獲得了初步的認識

已經略知梗概

我和他作了一次私下談話

我私下和他談了一次

基於保密的原因

為了保密

豬看著那頭牛,後者也看著它

豬看著那頭牛,牛也看著它

那些機械工具的便捷性與高效性……

那些機械工具便捷高效……

這表明了我們準備充分

可見我們準備地很充分

【懶得寫了……


可以試試哦寶貝……,我打賭……,哦親愛的…先生,把所有的女性稱呼換成女士或小姐啥噠,還是挺有趣的

我特別中意翻譯腔……我覺得民國那會兒很多都有翻譯腔,可能很多作品是那個時代初次翻譯,就一直都打著一種烙印,以後的翻譯作品的翻譯腔也都有傳承,恩,所以新文化運動時期左右的那會兒文學作品,和老一輩的文人作品頗有翻譯腔的感覺,(老一輩也並不是全部那陣的都算哦……)老舍呀,魯迅呀,郁達夫呀,徐志摩呀……在我看來都很有翻譯腔 ?我覺得傅雷的翻譯腔特別棒


哦,老夥計


基本上是個偽命題吧

語言本身就是在不斷的變化發展的

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發音已經相差甚遠,很多辭彙也是來自北方游牧民族,比如爸爸,媽媽,在古漢語文獻中很少見到,口語也是姆媽更常見。另外上面提到的小姐,老夥計,其意義隨著時間和地域已經多次漂移。這還不考慮各地的方言。

在文學翻譯中只存在異化與歸化的選擇,或者二者之間程度的選擇。比如一個麥當勞,要是最異化的翻譯,麥克唐納德,肯定會被大家吐槽翻譯腔,極端歸化翻譯:金拱門,還是免不了被人吐槽,但是並沒有本質性的差別。如果你聽慣了麥克唐納德,你也會覺得麥當勞很搞笑。

當然,在很多翻譯中確實會出現讀起來不習慣的時候。這分成三種情況,一種是像福克納,大江健三郎這樣本身長句就是特色的人。福克納從句套從句,一段80個短句可能只有一個句號。大江健三郎重重疊疊的形容詞也是很可怕。他們母語的讀者都覺得不習慣。但是作為一種風格的保留和語言形式的發展,翻譯靠攏原來風格,中國作家創作時借鑒,這是正常的現象。

另外一種就是因為翻譯的時代原因,尤其是一些建國前的譯作,那是因為當時的漢語習慣和現在不一樣,就像讀魯迅的書他很多表達和現代白話文還是很不一樣的。這也是一種正常現象 。

最後一種大概率就是翻譯事故了,上面吐槽的夠多了,不再展開了…


說說我對翻譯腔的感受。翻譯腔是很影響閱讀快感的,中學時看世界名著,感覺都像一個人寫出來的,沒有文采,生硬而且不自然。

《尼爾斯能騎鵝旅行記》,初中的時候看過一個優秀的譯本,只有上部,但非常好看,看的時候,感覺書把我帶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文字已經看不到了,看到的是一個個生動的畫面。而當我尋找多年後,擺在我一面前的卻是一本翻譯腔的完整版,給我幼小的心靈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

翻譯腔的譯文,中不中,洋不洋,文字本身給人一種強烈的存在感,兀自給文字轉化畫面的過程製造了巨大的障礙,大大降低了讓人看下去的興趣,更別說什麼閱讀快感了。

上世紀90年代,恰逢我剛剛愛上語文的時候,紛紛湧現的世界文學名著譯文,字裡行間一股厚重的翻譯腔,原著的美感和韻味蕩然無存。那一年,多少少年被萬惡的翻譯腔亮瞎了24k黃金 眼。對於一個剛剛誤入文學世界的孩子來說,這些翻譯腔成為他們探索世界文學時面臨的層層迷霧。對他們來說隨便一本武俠言情都比這些翻譯腔十足的文學巨作好看一百倍。

最後,呼籲廣大翻譯作家,為了祖國的未來,高抬貴手,千萬不可以再任性地用翻譯腔誤人子弟了。翻譯腔之害,甚於流毒!


一般語法上的改變被稱作翻譯腔;如果延伸到寫作手法上的變化,我倒覺得更像是一種融合和模仿的結果。


推薦閱讀:

朱自清和三毛都寫過《背影》,都是寫父母之心的,感人至深,由「背影」這個切入口寫親情為什麼別有魅力呢?
亞洲女性在阿聯酋應該注意些什麼?
有哪些發生在旅途中的事,想起就會讓你會心一笑,覺得世界真好?
為什麼日裔和韓裔美國人都能說流利的日語和韓語,但是華裔美國人大多都不能說中文?

TAG:語言 | 文化 | 文學 | 外國文學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