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願意在知乎上分享乾貨?

首先謝謝大家的回答。

其實提問這個問題的初衷,是想知道知乎與百度知道的差別到底在哪兒。大概從06年開始用百度知道,驚嘆於網路竟然可以有這麼多的知識儲備。知乎剛出現的時候,從我看來就是百度知道的跟風產品,但是現在越來越興旺,而百度知道相較沒落,相信很多人都有共同感:很多牛唇不對馬嘴的回答,從別的網站大段的複製黏貼,使得百度知道含金量高帖子的比例越來越少。我以為現在的網路喧囂塵上,鋪天蓋地的新消息,鮮有人會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問題(而大多數問題確確實實在網路上被前人給出了較全面的答案了),題主認為自己浸淫網路的這些年也變得浮躁,也覺得自己就可以代表大多數網民的心態。有趣的是樓主本人發表這個帖子之初也沒想到會有什麼人來回答,所以擱置了一個禮拜,現今得閑無事才想到來翻一翻舊案,沒想到無心一石卻激起這麼多的浪花,今日得以自鑒,在這裡特別感謝前排樓層用戶的認真回答Orz。


"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個思想,我也有一個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 (蕭伯納)


人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進行自我定位並顯示出自己的價值的。

你知道某件事的真相,你知道某個難題的解決方法,如果你不說,這實在沒多少意思,如果你說出去了,哪怕別人不信,反過來把你罵得狗血噴頭,這也比悶在心裡自娛自樂要好得多,而且事實上,如果你說得確實有道理,確實反映了事實真相,在這個信息充分流動的時代,你還真不需要擔心沒有知音,也許還真能給他人以有益的影響,收穫心理上的愉悅,而你只不過花了些時間打了些字罷了,這事簡直是物超所值……


開始頻繁回答三國題是在14年年末,我看到當時三國話題的答主【大部分】都那麼水,我為毛不能回答?然後我以【普及三國基本知識】為己任,以【消除廣大網文陰謀論】為目標。然並卵,一年過去了,知乎三國話題的答題質量還是那麼差,還是遍布著各種陰謀論和網文洗腦觀點。雖然我自己答得也不怎麼地,算了,愛咋咋地吧!

之前頻繁回答詩詞題只是為了推廣【打油詩詞】,但太多知乎er的逼格過高,以格律為圭臬,我想想還是算了,於是就少回答了。

回答情感題只為【吐槽一時爽】,贊過了幾百一般都匿了。

頻繁(匿名)回答爆照題(和吐槽評論題)是為了【活躍評論區氣氛】【勾搭姑娘】,順便【洗粉】。不然天天回答文史題評論區太不好玩了,雖然爆照或者吐槽評論區一般是吐槽我長相23333之類,但是感覺蠻有意思啊!話說爆照題很大一部分都匿了,匿只是為了匿了。


學了點東西卻掙不了錢,你還不讓人裝逼了?


知識不是吃獨食的飯,越是分享交流,你越會收穫更多。


答,為了學習。

學習有三個階段:

1,學,不管你是看書、聽課、刷知乎,只要你在接受知識,都可以理解為在學習

2,用,今天學了一個文案寫作技巧,明天就用到自己的公眾號里,這也是在學習。就好像我們小時候背了乘法口訣之後,回家都要練上幾十道乘法題,只有不斷地練習,你才能大概掌握這些知識。

3,教,今天學了一個文案寫作技巧,明天用在自己的公眾號里,後天回收了數據,發現轉發變多了,閱讀變多了,還有人在評論里說你寫得真好,有人給你打賞。

這時候,把你學過的文案技巧,加上你自己寫的案例,變成一個你的知識體系。

把這個知識體系歸納整理,搞出一個清晰的脈絡。

然後講給還不知道這些技巧的人聽。

此時你會發現,自己在第一天學到的知識更清晰了,自己的理解更深入了,有些之前似懂非懂的地方,你現在更懂了。

為啥?因為檢驗你是否完全掌握這個知識的最好辦法,就是看你能不能把這個知識清楚、流暢地講給別人聽。

知乎上有各個行業、身懷各種技能的大牛,你看到他們寫的答案是在輸出知識,其實在他們自己看來,也是對於自己已有知識的總結歸納和提升。

所以很多人不會去回答重複的問題了,為啥?總結過了嘛!

所以如果你自己還在學習某些東西,那麼我建議你,在學了之後,試著在知乎上找一個相關問題去答一答。

你會發現,誒,本以為自己挺明白的,一給別人講就口乾舌燥,稍微一引申,稍微一發散就要露出馬腳。

這樣,你不僅會對自己已有的知識查漏補缺,還會激勵你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而且在自己學習的時候又能獲得不少贊同,變成大V,真是特么的又能做婊子又能立牌坊(大霧,比喻不當)。


他們發現認真比不認真,更能收穫驚喜。


這是知乎建立的初衷啊……

還記得當年邀請制的時候么

最開始,一群各行各業的「反動學術權威」聚到或者被聚到了一起(不太清楚了),他們是滿載著乾貨的穀倉,而他們來此的目的,就是為了開倉放糧。

而當一個地方沒了准入門檻,就跟當年的貼吧強行沒了入吧門檻一樣…………

那之前人們還是講道理的


獨樂樂 不如眾樂樂-利他帶來自利。

知識分享、交流是件有意思的事兒。

這個和人類願意交流的道理一樣一樣的-不同形式而已。


據我觀察,這已經是另一種慢慢滲透的營銷手段......答完了贊多了就開始慢慢透露自己是幹嘛的了……


因為死宅,又需要交流,別人可能沒空聽瞎bb這麼多


光是那麼長就難住了許多大V進來


沒有水過貼吧,沒有玩過貓撲和人人,開過一個博客,在微博上線兩三年後清空了博客,偶爾發發微博,沒有加一個認識的人,只寫幾句閑愁。空間與朋友圈都用得相對較晚,現在只是偶爾去看看關心的人的近況動態,但自己卻越來越沒更新的動力,所以常年疏於打理。

作為這樣一個很少混社交網路的人,在初入知乎時我也有過這種疑惑,或者與其說是疑惑,不如說是驚訝:滿滿的長答案,獨闢蹊徑的見解和思路,還有好故事。

註冊賬號的前半年幾乎很少來看,也從不作答。第一次回答的問題是關於一個自殺的提問,當時看到題主描述的情況,因為擔憂和

同情,忍不住回答了,雖然是匿名。也看了底下的高票答案,不僅有具體的分析和可行的方法,還感受到深深的關切。

後來漸漸地,來逛知乎的次數多了起來,看到的好答案越來越多,關注的對象也越來越多,就像知乎所說的,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我慢慢習慣了,在自己有些把握的時候也願意寫些答案,當我成為這裡的一員,我也就忘了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

所以,當看到這個問題時,我想至少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寫答案了。

1.我從很多的答主那裡看到了很多的優質答案,然而,一隻總是索取的手多少讓人感覺羞赧。儘管我知道自己所能分享的微乎其微,但是那也比什麼都不給的好。至少,說不定,對題主會有那麼一丟丟的重要,而且也是對這個網站最大的冀望。

2.再死宅的人也有一定社交需求和社交屬性。儘管很多知友會慨嘆或者調侃知乎要玩,但知乎的豐富和質量還是高於很多社交平台的。

3.有些人會開很大的腦洞,有些人思路總是那麼清晰,你會忍不住想看看自己能不能也變得有趣一點,自己寫出的答案會到哪一步。

4.我點下的感謝和贊同是認真的,所以當我收到感謝的提示時,想到有人也是用心點下感謝的時候,會有一絲絲感動。

5.這也是展示各種三觀的平台,你可以看到別人與你相似或相近的影子。就算在生活中,你的想法或生活方式讓你感到孤單,但是想到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些和你可以稱之為同類的人,也是一種慰藉。

6.學習、分享和提高。應該是一種循環吧。人不會拒絕讓自己變得更好一點。

7.你體驗不了的人生,在某個角落正靜靜地發生,當事人在此;你不懂的知識,別人恰好是專家。不了解的東西,會有新鮮和神秘,也就有了動力:你在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你熟悉到甚至膩煩的生活換取陌生的生活。

8.保存自己的記錄。反正有些日誌本來就打算公開,而某些在熟人社交中難以啟齒的心緒,在陌生的天然屏障中也得以存活。


因為我樂意啊

人嘛,開心就好~題主你餓不餓呀要不我下面給你吃


裝逼唄,

老和尚不是說了天下就兩個人,一個是名,一個是利。

你說他們來答題是為了哪個?


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告訴給別人,讓別人聽懂領悟,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關注**公眾號!!


遇到自己能答的上來的題目。

為了幫助別人。

為了傾訴欲。

為了成就感。

為了打發時間。

為了找到同道中人交流。

為了快樂呀。


知識因分享產生意義。


從高尚的角度說

圖分享,圖交流,圖實現自身的價值,圖為同類提供幫助做出貢獻

說人話就是

卧槽我寫了個巨牛逼的回答我要坐等一夜成名

卧槽有人贊我了我好牛逼

卧槽有人粉我了我好牛逼

卧槽有人感謝我了我好牛逼

卧槽有人噴我了這人好傻逼

總之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後爽的飛起

現實點說

一個粉多的大號,是能賺錢的,不管是打廣告還是賣號還是輿論導向還是其它什麼

【知乎手機端寫答案果然體驗不佳,產品(汪)團隊要加油呀】


推薦閱讀:

如何使用 Evernote 管理大量筆記?
為知筆記、印象筆記、OneNote 各有什麼優勢?各自適用於何種情形?
怎麼克服在工作一段時間(4年以上)後就沒有動力去學習新東西了?
面對一無所知的領域,如何判斷言論的真假?

TAG:知乎 | 生活 | 生活方式 | 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