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宗商品研究這塊如何看待「供需決定的是利潤而不是價格」?


謝邀

這句話對基本面供需上的理解可謂一針見血。

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供需影響的不是絕對價格,而是相對價格。對於實體企業來說,他們的產品賣多少錢其實並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加工費,原料進來到產品出去,加工這個環節他們能賺多少錢。賺錢的時候提高開工率,原料需求上升,產品供應放大,虧損的時候則相反。應用在期貨上的具體表現,你可以用博易大師拉一下pp-ma*3的價差圖,hc-rb的價差圖,ccf上台產px價格乘以產率乘以匯率乘以關稅減去pta江蘇自提價格,看看價差在什麼區間。

專註於盤面的交易是一維,凌駕於整個產業的視角是三維


商品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也有個上下游。你要理解價格是如何傳導的,供需狀況決定的是議價權,哪怕供過於求的商品,原材料價格上漲,它也會跟著漲,只不過成本端的壓力無法完全傳導到下游,表現出來就是利潤被壓縮。反過來,供不應求的商品,如果原料端成本上升,是可以完全轉嫁到下游的。比如房子市場,所有稅費都轉移到下家頭上。


"利潤決定供給,價差決定需求"


這話有點不全面,其實還是取決於怎麼看。

平衡表拿出來,供需向內做減法,得到一個的缺口或者過剩量,往往是一個很小的數值。打比方白糖一年國內生產850萬噸 進口走私500萬噸 消費1400萬噸(數據取個大概),缺口50萬噸。但這區區50萬噸的量會有替代消費抑制等等原因對衝掉。根本撬不起價格大波動,頂多因為這個缺口的存在,開榨利潤會暫時比較有保障。因此這種類型的基本分析對於投資交易基本上沒用。

但換個視角來看,供需扯開來,比如白糖周期性減產增產是個大的規律,那麼頂峰產量與產量極低值的差別我記得最大值是30%。大概500萬噸。需求以5年時間周期來看,是逐年累加的比如說前幾年年消費遞增是5%的消費量,可以說需求彈性基本產生不了變化。那麼在低產量的周期年份, 如果替代進口走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 供應端的極大波幅撬動的不只是價格,而是一個產業格局的改變。


金融市場里,不需要事實,只需要故事。

索羅斯關於「經濟就是謊言和假象的連續劇」的觀點,很對。


不指名主語和必要的定語提問顯得逼格很高?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從事大宗商品現貨一線產業鏈研究?
什麼是大宗現貨交易?
不能接受虧損怎麼改變觀念?
是什麼導致了 2015 年 7 月 7 日歐美大宗商品大幅下跌?
上海何時可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金融中心?

TAG:期貨 | 大宗商品 | 期貨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