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有那麼多人到日本留學?


1.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急需維新,但留美成效並不明顯

2. 甲午戰爭(1894-95年)戰敗的極大刺激

3.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加深了官僚階層和讀書人對日本政治制度的瞭解。

4. 維新派鼓吹留日好處:如張之洞《勸學篇》(1898)

1)路近費省,可以多遣

2)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

3)西書甚繁,已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

4)我取徑於東洋,力省效速

5)國家存亡的危機關頭

6)公費留學興起,同時鼓勵自費留學

1896年第一批13人出發,其中多數為舉人

5. 日本人提出「報昔日師導之恩」、「興亞論」

1)嘉納治五郎,下田歌子

2)抵制西洋入侵


很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是中國近代史的一條重要線索。推薦參考書目:《中國人留學日本史》 作者: 實藤惠秀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54963/


1,2國文化歷史政治都很接近,而在維新方面,日本比清朝走的遠,走的好,於是學習日本是最具有借鑒意義的。

2,當時國人對日本人的仇視沒有對歐美人的大,,參見義和團殺洋人一般就是殺西洋人。

3,由於禮數接近,日本人相對於西洋人更懂東方政治里的規矩,所以官方對日本更有好感。而西方人非常傲慢。

4,日本願意培養大量的中國精英,從而扶植親日勢力。

5,近,便宜,有更多的家庭能夠負擔的起。


@織田正德 與 @張強張耳朵 已經列舉了清末留學日本的部分原因,有人也提到了實藤惠秀的一本書,我來補充一些好了。

清朝首次派遣留學生前往日本,是在1896年三月底,主要是為了滿足當時駐日使館的需要。這一事件成為近代史上中國留日運動的開端。此後,留日人數發展迅猛,大致在1906年左右到達頂峰。其中原因較多。

(至於個人留日,相較更早。比如,周一川提出,第一位女學生金雅妹大約是在1870年左右抵達日本)

留日原因包括:

一、甲午戰爭的失利

早期派遣的留學生局限於美歐。而甲午戰爭的失利刺激了當時的中國人,也讓他們正視這一對手。在實藤惠秀看來,大致是

中國人以為日本的勝利,乃因普及教育和實行法治有成所致。因此戰後第二年,中國立刻派遣13名留學生到日本。

張之洞在《勸學篇》中也提到

日本,小國耳,何興之暴也?伊藤、山縣、榎本、陸奧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學生也,憤其國為西洋所脅,率其徒百餘人分詣德、法、英諸國,或學政治、工商,或學水陸兵法,學成而歸,用為將相,政事一變,雄視東方。

二、留日費用的便宜

因為地理位置相近,赴日留學的路費低於美歐,而學費與生活費也較為便宜,所以費用便宜成為留學日本的優勢之一。同樣在《勸學篇》,張提到

至遊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省費,可多遣

實藤惠秀提到

學費也有關係。比起西洋,日本的生活費便宜得多。根據匯兌行情,在中國國內學校就讀的費用,有時甚至足夠作留學日本之用。因此之故,在匯兌率有利中國的時候,留學生就變得特別多。

後來,自費留學日本的人數迅速增長,也與這一原因有關。

三、赴日學習簡捷有效

張提到

一、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一、西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至各種西學書之要者,日本皆已譯之,我取徑於東洋,力省效速

雖然他認為美歐是更好的留學選擇,但是日本可以作為當時中國人學習的主要目標。

若自欲求精、求備,再赴西洋有何不可?

四、獎勵政策的推行

1903年,清政府向全國轉發了張之洞擬定的《鼓勵遊學畢業生章程》。其中規定

留日歸國學生凡由日本普通中學畢業並得有優秀文憑者,給予拔貢出身,分別錄用;凡由高等學堂畢業並得有優等文憑者,給予舉人出身,分別錄用;凡由大學堂畢業者,給予進士出身,分別錄用;凡由國家大學堂畢業,持有學士文憑者,給予翰林出身,持有博士文憑者,除給予翰林出身外再給予翰林進階,並分別錄用為官。

後又規定

各省市人如有自備資斧出洋遊學得有優等憑照者,回國後複試相符,亦按其第等作為進士舉貢。

後又有學務大臣張百熙奏准考試細則《考驗出洋畢業學生章程折八條》及學部《考試遊學畢業生章程》等,留學生考試獎勵至此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留日學生實際上以速成教育為主,根據1908年學部遞交的報告可知

比年以來,臣等詳查在日本留學人數雖已逾萬,而習速成者居百分之六十,習普通者成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學輾轉無成者居百分之五六,入高等學校者居百分之三四,入大學者僅百分之一。

其中,接受速成教育的留學生不具備留學生考試資格,比如1907年學部在相關文件中說明

凡在外國為中國特設班次之學堂及各國屬地學堂,與外國人在中國設立之學堂畢業者,不得作為遊學畢業一體送考

必以在外國大學堂,高等專門學堂畢業者為限,其肄業速成中學堂,尋常專門學堂畢業者,該不準與考

儘管留學日本的學生遠多於留學歐美的學生,但是從錄取比例上看,留日學生並無優勢,而且成績大多不如留學歐美的學生,比如

1906年清政府舉行歸國留學生考試,參加考試的100人中,留日生佔80%以上,但考中的全是留美生。

不過,這一政策對吸引留日運動確實發揮了較大作用。

五、科舉制度的廢除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這一舉措意味著傳統讀書人做官的道路已經徹底改變,而當時如火如荼的留學運動則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其中留日又占多數。

比如,時人回憶

家庭環境好的出國留學,其次就地投考學校,沒有錢的投入新軍當兵。

六、留日熱潮的推動

日本人青柳篤恆描繪當時景象

學子互相約集......買舟東去,不遠千里,如潮湧來。

留學生紛紛向國內呼喊,比如《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遊學書》,

今日吾國滅亡之風潮誠達於極頂,歐美白人曰奴滅我,地跨歐亞二洲之黃白兩界之俄人曰奴滅我,並同洲同文同種源大陸之區區日本人亦敢陰計曰奴滅我,無非以吾國固守舊學,國勢日減民而氣不伸......惟遊學外國者,為今日救吾國唯一之方針。

七、日本自身利益的規劃

留學運動趨勢的逐漸壯大無法離開所留學國政府的支持。這一支持往往帶有其對於自身利益的長遠規劃。對於日本,毫不例外。

時任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在1898年致函清政府總理衙門,主動表達了接受留學生的願望。後來,他也毫不否認,

如果將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國新人才散佈於古老帝國,是為今後樹立日本勢力於東亞大陸的最佳策略。其習武備者,日後不久將效仿日本兵制,軍用器材必仰賴日本,清朝之軍事將成日本化。又因培養理科學生之結果,定將對日本發生密切關係,此系擴張日本工商業於中國的階梯。至於專研政法的學生,定以日本為楷模,為中國將來改革的準則。果真如此,不僅中國官民信賴日本之情將增加二十倍,且可無限量的擴張勢力於大陸。

政法軍事確實是當時留學日本的主要方向,當然,這也不能離開清政府自身的考慮。從1902年《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一次報告》中可以看出,法政、軍警一類留學生佔了當時總人數的半數以上。

日本政府對華政策關於教育的部分可以說非常清晰,也是其主動為中國留學生大量開設預科學校、中等教育學校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M],譚汝謙,林啟彥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 李喜所,中國留學史論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

[3] 張之洞,勸學篇

[4] 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周一川,近代中國女性日本留學史(1872~1945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6] 周君閑,晚清留學畢業生獎勵制度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07


具體說來當時正值19世紀末期,一是當時的清政府的天朝夢被八國聯軍狠狠擊碎,這些國家在中國都設立辦事處來處理割地賠款貿易等事宜,需要一定的翻譯人才;二是在甲午戰爭的刺激下中國的士大夫們急於尋找日本迅速強大的原因。當時的中國士大夫認為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學生對日本的富強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也需要效仿。而且日本路近費省,中日文字接近易於通曉,日本的風俗習慣近似於中國等緣由,認為應將日本作為中國派遣留學生的首選國。

1896年,中國駐日公使裕庚因使館缺乏熟練的日文翻譯,在徵得了總理衙門同意之後,派人招收十餘人前往日本學校附讀,學習日本語言文字、外交知識和歷史、地理、數學等科目,但僅有7人完成了預定三年期的學業。這是中國最早具有官派性質的留日學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出去學習國外之人之所長,必能學其精華。才能用此強化自己才能與別人抗衡。


推薦閱讀:

人多是否會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阻礙?
現代國家政府整體之間的水平差距有多大?
應該如何理性看待中國漁船被阿根廷擊沉?
如何簡單理解毛澤東鄧小平理論及馬克思主義?
傳播謠言獲罪和言論自由是否衝突?

TAG:日本 | 歷史 | 政治 | 留學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