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怎樣理解這句話?這句話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這只是總結出來的一句話而已,不能當成任何人生信條。

就像所有的加減乘除都可以用加法表示一樣。


這句話本身沒有什麼價值,除了看起來比較牛逼。

當然,我們可以試著去解讀之,比如我腦補了以下幾種解讀方式:

看淡人生版:

——人生就是一場戲,在戲裡,我們看別人的表演,也表演給別人看,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都別太認真,誰認真,誰就輸了。另外呢,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欺騙自己,但如果真的相信了騙自己的話,對自己而言,也便是真的了。

激人上進版:

——對大部分人來言,現實是殘酷的,為了生存下去,我們不得不編織一個又一個謊言,來麻痹自己,來鼓勵別人,當然,也曾經被別人的謊言所騙,但也心甘情願。可是,正因為大部分人都沒走出這樣的謊言,所以他們一生都碌碌無為。

消極厭世版:

——大部分人,究其一生,他們生存的意義,不過是為了騙自己,說自己很牛逼,以及不斷地通過貶低他人,來證明自己比對方牛逼……當然,偶然也會被和自己想法相近的人欺負,唉,冤冤相報何時了,真是無趣而悲哀的人生。

看上去好像每種解讀都可能有點道理哦?

但事實上,無論哪種解讀,實際上都是摻雜了個人生活經驗的過度解讀。

不信?

我們也可以說一些類似的話(看上去也很有道理哦):

(1)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虐、虐人、被人虐。

解讀:

——大部分人,一輩子都給自己定了不切實際的目標,並被目標所傷。

——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不斷地證明自己比別人牛逼的過程。

——他們的人生,也是不斷地被別人打擊的過程。

(2)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嘲、嘲人、被人嘲。

解讀: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很聰明,自己都是對的,喜歡嘲笑別人做得不對。

——漸漸地,我們進入了社會,在殘酷的世界中,我們卻總是遭到別人的嘲笑。

——後來啊,我們成熟了,感到嘲笑別人沒啥意思,在漸漸地不再在乎別人的嘲笑,想想自己過去竟然這麼在乎這些,無奈地笑了笑,從此,學會了自嘲。

(3)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省、省人、被人省。

解讀:

——小時候,我們什麼也不懂,老是被父母和老師教育。

——長大了,我們懂了很多道理,開始明辨是非,於是學會了自我反省。

——成熟以後,我們懂得更多,也有了自己的小輩,於是開始用自己的經驗去教育他們。

……這,大概就是一種循環吧。

……………………

……………………

回到原題

「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從邏輯上講,這句話當然是不對的,一輩子可以做的事多著呢,學習、工作、戀愛、養家……怎麼可能只有三件事呢!

但從情感上講,似乎又能產生一點道不盡的共鳴。

其實啊,事實大概是這樣的——

說得難聽點:

——所有脫離了語境的總結性箴言都是耍流氓;

說得好聽點:

——正是我們自身豐富多彩的閱歷,使得這些簡短而平凡的語句,被賦予了別樣的涵義和韻味。

也正因為如此,心靈雞湯才經久不衰。


我們總是先有行為,然後腦袋再為這個行為找個合理的理由,這個過程很少有人能夠覺察到。

這就是自欺,然後合理化後再與人說,這就是欺人。

達摩祖師說:我在找一個不自欺的人。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有幾人能察覺,又有幾人能不自欺?你能嗎?


這句話告訴我們:有些個人生感悟,就是狗屁!


小子哎,您三觀不正啊。不跟您說了嗎,生活就是舞台。


一輩子如果只做了三件事,那是很慚愧的!如果有可能,還可以補充兩件小事。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我說我不看感動中國,我爸竟然說我價值觀扭曲,說我很危險…我該如何反駁??
為什麼全世界都這麼討厭中國人?
既然不應該歧視醜人,為什麼還要追求美?
什麼是價值觀?
買完衣服總是後悔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TAG:生活 | 價值觀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