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突厥人長的像印歐人?

突厥人(包括維吾爾人、土庫曼人)講的是阿爾泰語系,而印歐人(即英格蘭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講的是印歐語系,兩者的語言不在一個語系之內,但是突厥人卻長的很像印歐人。

是不是回鶻人本來長得像蒙古人種的,但是他們在唐朝、五代、宋朝、元朝西遷進入新疆的過程中把那些長得像歐洲人的新疆原著民給同化了,這樣的話維吾爾族的長相就像歐洲人了?


突厥人沒有一點白種的影子好不好...哈薩克柯爾克孜一個比一個蒙古...

土耳其不算是突厥了,只是文化突厥的希臘或者其他的

維吾爾融合了吐火羅 其實維吾爾內部差異也挺大的 有的印歐到北歐有的蒙古到...


突厥先祖為漠北高原的丁零、高車,屬黃種人,後來西遷過程中先後融進了原西域的吐火羅人、波斯人等印歐種人,長相上傾向於黃白混血人。後來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本屬中亞黃白混血人,到達小亞細亞後,大量融合本地希臘人和拜占庭人,相貌上更加接近印歐人。

唐代的突厥人石像還是典型的黃種人,可以看出,唐時期的突厥人基本還是黃種人特徵明顯的民族。另一部文獻(忘記名字了)中記載西突厥的一位可汗因相貌具有印歐人特徵而被突厥臣民評論,「貌似胡,不類突厥」。當代歐洲歷史界也認為突厥到達小亞細亞之前還是黃種人特徵,關於突厥人外貌復原圖也是典型的黃種人相貌。

引用一段13世紀末的印度人關於突厥人(也被印度人稱作「蒙古」)的描述:

他們的臉像火一樣紅,戴著羊皮帽,頭髮剪得短短的。他們的眼睛很小,射著凶光,敢怕可以把銅器穿一個孔。……他們的腦袋緊貼在身軀上面,好像沒有脖子一樣。他們的面頰好像是軟皮袋,布滿了皺紋和瘤子。他們的鼻子老大的,從一邊臉連到另一邊臉上去了。……他們的嘴老寬的,把兩邊的顴骨都連起來了。……他們的上嘴唇鬍鬚長得老長的,而下巴上的鬍鬚卻只有一點點。……他們的相貌看來活像一群白鬼,人們到處看到他們就望影而逃。(埃利奧特:《印度史》)

圖1:塞爾柱突厥帝國皇族的頭部雕像

圖2:突厥國皇族成員Kul Tigin的頭部雕像


謝邀!

首先,突厥是一個從誕生初期開始就是一個民族集團,並不是一個統一民族。而到現在,突厥已經變成了一個說著相似語言的民族集合,說突厥語的各民族間血緣關係相當稀疏,甚至可能不如中日韓的血緣聯繫密切。由此,也不能說所有突厥人都像印歐人,基本上突厥各族長相越往東越像東亞人,反之越往西也就越像印歐人。

根據上面的大前提就很容易理解了。突厥最開始出現在史籍里是在南北朝時代,當時他們是北方游牧霸主柔然人的打鐵奴。柔然因為和北魏以及後來的東西魏、北周、北齊等相互攻伐而元氣大傷。突厥趁勢崛起,打敗柔然成為漠北霸主。突厥從打敗柔然到征服歐亞草原只用了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時間。自此整個歐亞草原的人都被稱為突厥人,但實際上這些突厥人卻是有不同族源的。東部蒙古高原,突厥老家的地盤上,大多數突厥人是東胡各族的後代,而西部尤其是河間地區則是印歐語民族的後裔。而蒙古高原上面的游牧民族競爭激烈,突厥人先是被同說突厥語族的回鶻人趕到西邊了,回鶻人後又在黠戛斯的攻擊下西遷如西域,而後的契丹人又掌握了蒙古高原,契丹人說蒙古語族的語言,從此蒙古高原就逐漸蛻變成蒙古語族的大本營。

藍色部分為突厥語族,綠色部分為蒙古語族,曾經蒙古語族地區也是突厥語族活躍發家的地方。

突厥人西遷的時候征服當地民族,突厥語作為統治階級的語言,很快傳播到底層之中,中亞原本說伊朗語族語言的各族人紛紛突厥化,最終成為突厥人。喀什附近則是吐火羅人突厥化最終成為突厥人。突厥人後來南下征服了現在的波斯地區,建立了塞爾柱帝國以及後來的花拉子模帝國,亞塞拜然人可以說是突厥化的波斯人。塞爾柱突厥人在奪取了拜占庭帝國的安納托利亞地區以後,建立了羅姆蘇丹國,開始了小亞細亞的突厥化。羅姆蘇丹國的繼承者(號稱)奧斯曼土耳其滅掉拜占庭帝國,開始了巴爾幹的突厥化。但土耳其共和國建立以後,希臘和土耳其發生過人口交換,希臘的土耳其人大大減少,也算是逆突厥化了吧。而土耳其人雖然其族名Turkey就是突厥的意思,但其更多是突厥化的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而這些民族中游牧伊朗人、吐火羅人、波斯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都是印歐人。

可以通過壁畫看出,回鶻人的長相著裝其實是和當時唐朝的漢人更接近的。

同時可以對比一下同時期唐人描繪印歐人長相的胡人的畫作,可以明顯看出長相的不同。

維吾爾族可以說是突厥語民族融合的一個典型範例,維吾爾人從東到西,長相越來越接近印歐人。

鐵木爾·達瓦買提(吐魯番托克遜人)

艾力更·依明巴海(喀什英吉沙人)

順帶看看說突厥語的各國領導人長相,也可以從他們的臉上面看到一些血統分布的端倪。

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

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

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

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

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塔吉克說伊朗語族語言,在此不予計算其內。可以明顯看出,中亞由於黃白種族長期混居,面容特徵體現出明顯的黃白混血特徵,而且越往東,東亞民族的特徵約明顯。而亞塞拜然和土耳其由於其印歐血統人數占絕對統治地位,可以看出他們的面容呈現出典型的印歐人特徵。

至於有的朋友認為中亞人也長得像印歐人,其實是因為我們長期居於東亞人環繞的環境中,對印歐人的面貌特徵更加敏感。而對於很多歐美人來說,中亞人長得更像東亞人,也出自同理。


瀉藥,說突厥人長得像印歐人是不對的,首先,沒有突厥人,只有操突厥語的人,其次中東和西亞的突厥語人長得不像印歐人而是西亞人,但新疆,中亞和俄羅斯的烏拉爾-伏爾加地區的突厥語人確實有像印歐人的,但也是混合的,也就是黃的,印歐的,黃印歐混的都有,以黃白混的為主,這點在我國新疆表現的就很明顯,而西伯利亞的突厥語人是典型黃種人長相。原因很簡單,混血。打開地圖,在新疆和蒙古之間有一道阿爾泰山脈,西北-東南走向,這道山脈也是東西方人種的大致分界線,以西以南的新疆和中亞地區古代是印歐人和中東人分布,以北以東蒙古和西伯利亞是黃種人分布,當然不可能完全隔絕兩個地區間,兩個人種的滲透和交流,特別是在阿爾泰山脈的兩側的附近地區,往往是兩大人種的混居狀態,最初的突厥人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發展出來的,所以一開使突厥各部就是混合的,黃的,白的,黃白混的都有。後來就很簡單了,突厥人到了中亞,到了東歐,到了高加索,到了伊朗亞塞拜然阿富汗,到了小亞細亞,當地不是沒有人啊,反而有很多人,比突厥人還多,但是突厥人能打啊,能打就能統治當地人,就能跟當地人通婚,就能讓當地人改說突厥語,那長相當然就當地化了.


謝邀!

只能說突厥人是一個高度混雜的人群(不敢用人種這個詞)。在其向各個方向遷徙的過程中,混入了周邊各個民族的基因。

以土耳其為例,其人群已經高度高加索化了。 比如土耳其現任總理Binali Y?ld?r?m(下圖),他的長相和南斯拉夫的XXX維奇們有什麼區別呢?

要說原因,不得不說要歸因於奧斯曼帝國歷史上軍事的強盛(起碼部分原因如此)。在奧斯曼帝國時期,突厥人利用軍事優勢,在周邊(主要是巴爾幹地區)推行「血貢」(Dev?irme)制度,組建Janissary軍團。具體看維基百科,介紹的比較清楚:-

14世紀開始,土耳其帝國在被征服的巴爾幹斯拉夫人家庭中,選出一些最強健的男童,使其改信伊斯蘭教與學土耳其語,並接受軍事訓練,組成一支稱為新軍的部隊,是帝國第一支常備軍,成員定期接受評選和審查。他們是土耳其帝國最有戰鬥力的軍人,首選主要是希臘人、保加利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及波斯尼亞人(後來包括羅馬尼亞人、喬治亞人、烏克蘭人、南俄羅斯人、波蘭人與亞美尼亞人)。若士兵有才能,可被提升至總督,甚至國相。這些新軍是奴隸,也是軍隊的中堅。他們在平時還擔任警察,宮廷侍衛,消防隊員。

新軍信伊斯蘭教蘇菲派,名為拜克塔什教團。他們是不許結婚的,這是為了保持一種強烈的軍團意識(全天候監督以培養紀律性)。只有退役的新軍才可結婚。在作戰時,他們在情勢最吃緊時才出擊,因此總是打勝仗。蘇丹如沒有新軍支持的話難以即位,即使成功登基,政權也不會穩固。

從穆拉德二世開始新軍即採用了火槍火炮作為主要武器。他們的訓練和戰鬥力在十五至十六世紀中成為全歐洲步兵的模範。蘇萊曼一世時期的奧地利駐君士坦丁堡大使在觀摩了新軍的駐紮和訓練後哀嘆:歐洲沒有一支軍隊能與之抵敵。新軍早期的人數很少,大約只有幾千人,在蘇萊曼一世後期擴充到二到三萬人。在蘇萊曼之後,隨著軍紀逐漸廢弛,人數也不斷增多,戰鬥力大幅下滑,實際上形成了一個政治上的利益集團,並成為國家的嚴重財政負擔。

他們是不許結婚的,但到了蘇萊曼一世時期,有所放寬。到了塞利姆二世時代,幾乎成為定製,職位傳子,紀律敗壞。到了穆拉德三世時代,為了慶祝王子的割禮,人人皆可參軍,至此完全喪失戰鬥力,在1683年穆罕默德四世時期允許土耳其突厥穆斯林也可參軍。到19世紀,由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發動兵變廢棄此制度。

一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伊沃·安德里的《德里納河上的橋》——描寫了一個巴爾幹男孩的故事。他的名字叫索科里·穆罕默德帕夏(Sokollu Mehmed Pasha,1506 – 1579),奧斯曼土耳其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儘管後來位極人臣,但故事的開頭,卻是這樣:-

「11月的一天,一長列滿載的馬幫來到了河左岸,停下來準備過夜。這是土耳其帝國的一個長官帶領他的武裝衛隊,在波斯尼亞東部的農村徵集到一定數目的基督教徒兒童以後,回到扎里格勒去,這些被徵集的基督教徒兒童是所謂「血貢」。

上一次徵收「 血貢」,距今已經六年了。所以這一次挑選比較順利,而且有選擇的餘地,不費什麼周折就徵集到了足夠數量的健康、聰明、五官端正的五至十歲男孩。不過,仍有許多父母把孩子藏在樹林里,叫他們裝傻子、裝跛腳,給他們穿破爛的衣服,把他們弄得蓬頭垢面,有此父母甚至把親生的孩子弄成殘廢,比如割去他們手,生怕土耳其長官看中。

人們用一長列波斯尼亞產的身量小的馬匹組成的馬隊把選中的孩子送走。每一匹馬馱著兩隻編筐,一邊一隻,象裝運水果一樣,每隻筐里裝一個小孩、一個小包袱和一塊圓糕餅,這是允許他們的父母給他們的最後一點溫暖。筐子搖搖晃晃,發出有節奏的聲響。這些用武力帶走的孩子,為了透透氣探出腦袋,露出紅潤的、驚恐不安的面龐。他們當中,有些沉著地由馬背上面向遠處眺望,想看看那遠遠落在後面的故鄉,有些邊吃邊哭,有些則把頭倚在馬鞍上打瞌睡。

馬隊後面,相隔一定的距離,跟著一大幫人。他們是孩子們的父母或其他親屬,他們三三兩兩,上氣不接下氣地尾隨在後面。因為這些一去不復返的兒童,到異鄉以後,就要給他們行割禮,皈依伊斯蘭教。他們將會忘記自己的宗教信仰、自己的故鄉和家族,終身在奧斯曼帝國的禁衛軍服役,或許在更重要的機構任職。跟在馬隊後面的人多半是婦女,是被帶走的孩子的母親、祖母或姐妹。她們走近時,土耳其長官的衛隊便用皮鞭把她們趕走,一面狂叫著縱馬向她們直闖過來。她們於是四向奔跑,躲藏到道旁樹林里,但過不多久,她們又在馬隊後面聚攏起來,極力想用那熱淚盈眶的兩眼,再看一看露在筐子外面被奪走的親生骨肉的面孔。

她們痛不欲生,象送殯一樣嚎啕痛哭。她們袒露著胸脯,披散著頭髮,深一腳淺一腳,不顧一切地跟在後面奔跑。有的母親幾乎神經失常,象臨盆時腹痛欲裂一樣,呻吟不絕,高聲喊叫。由於淚水模糊了視線,她們追趕著,撞在皮鞭底下。她們每挨一下皮鞭,都總要不加思索地問道:「你們要把他帶到哪裡去?」 有些母親還口口聲聲地呼喚著自己的兒子,想用最簡短的話語,再叮囑他們幾句,叫他們路上保重。

「拉岱,我的兒子,不要忘了你的母親!」

「伊利亞!伊利亞!伊利亞!」另一個婦女拚命用眼睛尋找那親愛的,熟悉的面孔,不停地這樣叫著,好象要把這基督教的名字深深印入孩子的腦海中,因為幾天以後這名字就永遠不再歸他所有了。

路途漫長,坑坑窪窪,她們的體力是有限的,而且土耳其人又是那樣兇悍無情。她們漸漸地停了下來。由於途中的勞累,皮鞭的抽打,一個個不得不放棄這種無謂的努力。即使最堅強的婦女到了維舍格列渡口,也不得不打消繼續前進的念頭,因為人們不容許她們登上渡船,又沒有別的辦法可以過河。現在她們可以坐在河岸上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因為誰也不會再來驅逐她們了。她們木然地呆在這裡,忘了饑渴和寒冷,想再看一看漸漸消失在對岸都布龍方向的馬隊,再一次在腦海中浮現一下漸漸從眼前消失的親愛的孩子的身影。」

構築了(部分)突厥人多樣性的容貌的底色,是血淚交織的過往。

並非專家,只是略懂,姑妄一答。


你是把民族認同和人種混為一談了。

長相百分之百是看人種看基因的,而你說的英格蘭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維吾爾人卻是民族,是由政治文化等因素形成的共同體,人種是次要因素,語言通用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結果。歷史上民族融合的事情經常發生,並不是同一語族就是同一民族同一人種

照你的說法,英格蘭人和德意志人其實總體上都應該是日耳曼人,法蘭西人應該和西班牙人義大利人一起歸納為羅曼人,而講突厥語的圖瓦人卻是蒙古人種爹媽都不認,這鍋該誰背?


對這方面不很了解,游牧民族人口流動大,民族融合快,因此語系和種族不能完全對應。


因為你是蒙古人種 對非黃種人臉盲 其實人家區別挺大 如果你常年生活在印歐人那裡就能分辨出來 黃白混血和純印歐人還是很大區別的


中亞及新疆地區在4000-5000年前其實就廣泛居住著印歐人的多個群落(見羅布泊考古樓蘭美女及小河墓地的乾屍其實都是印歐人種),維吾爾人的祖先其實是突厥鐵勒部的一隻從蒙古高原遷徙到吐魯番盆地及南疆和當地的土著人結合形成的回鶻部落;詳細回答不是一兩句能說完的。


突厥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合體,歷史上分分合合融合和被融合非常多,突厥本部大多數遷入中原地區融入漢族之中,回鶻人一半西遷成為烏茲別克人和維吾爾人的祖先之一,另外一半留在草原融入後來的契丹和蒙古,西突厥本身大多數就都是非突厥人和一部分突厥化的伊朗游牧民,西突厥帝國滅亡後這些人進一步西遷,成為烏古斯人和欽察人祖先,但這兩個基本都是突厥化的伊朗游牧民,後來蒙古人征服突厥。


不謝邀。

(多圖預警)

這個問題很敏感的,以前在人人網上曾經導致某兩個民族的同學大規模罵戰。

在中亞歷史上,一直是(廣義的)印歐人種佔據絕對優勢,後期有(廣義的)蒙古人種西進。

有圖為證:

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山普拉古墓中出土的武士像:

巴州若羌縣米蘭佛寺內的「有翼天使」像:

米蘭佛寺內的「供養者像」:


這要看你怎麼看了,突厥人本身就是黃白混血,我們是東亞人所以看他們看起來像白人,歐洲人看他們也把他們當黃種人


謝邀。

  1. 本身「印歐人」(此處理解為操印歐語系的人種)在其內部長相差異就是很大的。伊朗、印度的印歐語系人種膚色更偏黑一些,跟西歐國家的那些人區別很明顯。操阿爾泰語系下突厥語族的人外貌差異也很大。所以姑且把題主問題中的「為什麼像」理解為「為什麼他們同是歐羅巴人種」。
  2. 要知道現在世界主要人種大類只有四種,而不同的語系卻劃分為十多個(不同劃分方法有差異)。而且語言本身的穩定性是遠遠不如影響人類外貌的基因的。對比一下出門在外十多年的人和家鄉老人們的口音和用詞就能感受到。這還僅僅是同一個人的十幾年。而歷史上語言與人種的分化,時間單位動輒以千年、萬年計,所以語係數量多於人種數量是正常的。那麼也就是必然會存在操兩種不同語系的人,是同一人種的情況。事實上這個現象很普遍。(也有同一語系下人種不同的情況,比如題主提到的阿爾泰語系下突厥語族人群,與同語系下通古斯語族人群。當然也有人認為阿爾泰諸語言不屬於同一語系。)

  3. 在此大前提下,來探討為什麼說突厥語的人與印歐人很相像。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劃分是很不清晰的。與其說某民族,不如說是某優勢部落為首的部落聯盟。從匈奴擊敗東胡開始,到後來的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給人的感覺往往像是某一家衰落之後另一家憑空出世。然則實際上,占各個民族多數的還是原來的部落,更名改姓更像是之前被統治的部落當上了新的聯盟酋長,被用以代表該聯盟。當然這些部落改朝換代也會有對應的遷徙、人員流動(比如北匈奴西遷、東胡分裂為鮮卑烏桓等)。可以類比夏商周三代,上百個方國遵從一個天子,但某個方國坐大之後,就改朝換代了。
  4. 原本中亞一帶主要分布的就是歐羅巴人種,新疆也有歐羅巴人種分布(比如吐火羅人)。所以當北方游牧民族擴張到這一帶,血緣混雜就產生了。於是操突厥語的人就有了歐羅巴人種的長相。

為什麼不是那些北方游牧民族的語言被同化成吐火羅語之類的印歐語呢?因為語言容易向統治者(比如區區幾百萬滿族統治者就使我們現代普通話與近古漢語產生了挺大差異)、文化發達(眾多外來語辭彙)的語言靠攏。


有一部分塞種人血統,塞種人是印歐人最東支


1、6世紀突厥崛起,可能是白種人的阿史那家統領著大部分是黃種人鐵勒人的一個部落,說著鐵勒語。阿史那家稱藍突厥,其餘鐵勒人稱黑突厥。

2、在中世紀之前,帕米爾高原以西,呼羅珊以北的廣大地區生活著講印歐語系的白種塞人和粟特人。南疆生活著與西歐人更相近的吐火羅人。

3、西突厥征服卡拉套山南北及河中地區,取代了粟特人和塞種的統治地位,混血、語言突厥化。

4、回鶻汗國崩潰,回鶻人和黑汗人後裔以及吐火羅人融合,形成維吾爾人,我們古代叫纏回。

總之就是一群阿爾泰語系突厥征服者(也不一定純種黃種人)和印歐語系民族融合,大家一起講阿爾泰語的故事。當然也有部分斯坦是講印歐語的,比如塔吉克人和我國的高原塔吉克(帕米爾?)人。


突厥是個筐,什麼都能裝。突厥族群曾經輝煌一時,具體是塞種還是黃種並無定論。中亞草原上的游牧群落不斷演替演替,但都念念不忘曾經闊過的日子。以至於如今人種上印歐化的土耳其人以突厥正統自居。


古代中亞、南俄羅斯草原,伏爾加河以東到烏拉爾地區全是印歐人,我們稱為塞人,老外稱為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薩爾馬特人。回鶻人在蒙古本部長得就像印歐人。在大葉尼塞河有金髮碧眼的吉嘎斯人,這些歸於突厥種族,與蒙古人與東胡等大黃種人不同。他們出現在歷史中就是這樣子。關於印歐人的來源不明,是本來就在中亞草原,或者來自裏海北面草原的日爾曼人?


突厥是一個文化概念要強於種族概念,因為突厥人創造文字,它的文化傳承性和同化能力強,原突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黃種人為主體的民族集合體,隨著逐漸的戰爭,融合,逐漸吸納周邊弱小印歐民族,娶印歐女孩為妻,所以從地域分布上來看,越往西,印歐化特徵越重,反而在中國的撒拉族(突厥分支),黃種人特徵明顯


謝邀,突厥人就是土耳其人,翻譯的問題,都是Turkey


突厥人屬於黃-白人種過渡型,突厥起源於匈奴,被鮮卑人擊敗後向西逃,一路上吸收了印歐民族的基因,具有了白人面貌的特點。


推薦閱讀:

做翻譯需要天份么?
精通四種以上的語言是什麼體驗?
在西方辭彙的引入上,為什麼近代講究「信達雅」,而當代卻往往「零翻譯」?
世界上學習語言難易度排行是怎樣的?
可不可以用西里爾字母拼寫英語?

TAG:語言 | 突厥 | 人種 | 語系 | 遺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