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合伙人該拿多少股權?

創業公司一般給技術合伙人多少股權?該不該讓技術合伙人出資呢?


2015.6.30 更新:

看到樓上的更新,我也多說幾句

1 技術合伙人不會自以為是的「號稱技術合伙人風險最大」,而是風險巨大,尤其是初期加入的技術合伙人。

2 技術合伙人感受到的巨大風險,絕非什麼心態問題,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問題。

3 技術合伙人和其他普通合伙人所面對的風險大部分是相同的,當然不同崗位也會面對不同的問題。

4 普通合伙人和創始人屬於不同的角色,面臨的風險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

------------------------------------

從我個人的經驗講一下感受,不一定對。並且對排名第一的回答有一些不同意見。

我說的情況有以下幾個背景

1 互聯網行業創業

2 技術合伙人參與了產品最初版本的開發,直到獲得天使投資、A輪投資;而非獲得投資後才加入團隊。

3 技術合伙人有一定項目經驗,具備實現技術開發的能力,而非邊做邊學的新手。

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感受

1 首先要確認創始人值不值得你去追隨。對創始人的人品、心胸、修養、視野和各種能力,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另外也要考慮創始人的可塑性和發展潛力。

創業夥伴間關係的緊密程度接近夫妻,雙方的缺點會暴露的很明顯,併產生激烈的衝突。所以要有心理準備,並考慮好底線,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義無反顧的走人。

2 技術合伙人和創始人之間,應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去劃分相應的權利,承擔對應的責任和風險。

從我個人的經驗看,技術合伙人參與創業的風險比創始人更高。如果說技術合伙人不願承擔風險,那是因為他承擔的風險和獲得的收益、權利不對等。

a 創始人不斷的吸收夥伴的能力,技術合伙人不斷釋放個人能力

創始人在和夥伴、團隊、投資人、用戶的交流過程中,從他人身上不斷吸收能力,能夠藉助他人的助力去成就自己。

技術合伙人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公司時,有水平相當的同事、更厲害的大牛,能從他人身上獲到提升。在初創公司只能釋放個人的技術積累去成就團隊和項目。你也能獲得技術的提升,因為你會遇到各種新的問題需要去解決,但這些收穫來自於你個人的努力,而非其他夥伴。你還需要不斷的把個人能力分享給技術團隊,去提升團隊的水平。

b 個人發展平台的風險

創始人在創業過程中,只要不是太差,拿到天使、A輪的融資,就能在創投圈積累一定人脈,通過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宣傳擴大個人聲譽。即便項目後續失敗了,也能在其他企業、風投、或者其他創業團隊獲得不錯的職位。

作為技術合伙人,從成熟企業進入初創團隊,平台有所下降。由於開發進度的原因,參加各類技術會議、論壇、社交場合的機會更少,你的人脈可能反而縮小了。一旦創業失敗,你能否回到創業前同水平的企業、同水平的職位,是個未知數。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技術合伙人是個苦逼的崗位,並且沒有主角光環

c 權利、責任不對等,技術合伙人不應承擔其他人產生的風險

創業失敗,90%以上的原因來自創始人。多數項目的失敗,來自團隊用人的問題、管理混亂、商業模式不清晰、產品方向性的失誤,而這些問題基本是創始人錯誤的決策導致的。有些創始人,在重大決策上基本不給技術合伙人話語權,要求技術合伙人只管技術實現,那麼,因為決策失誤導致的項目發展的挫折、失敗、瓶頸等問題,憑什麼要求技術合伙人一起共同承擔責任?技術合伙人只能承擔他應該承擔的部分責任,比如技術選型、產品質量。

舉個例子,一個項目前9個月都在走彎路,第10個月才走上正確的方向。創始人應該只拿1個月的工資。但技術合伙人前9個月把創始人提出的各種不靠譜的需求方案都實現了,即使做的是無用功,責任也在創始人,沒有理由讓技術合伙人共同承擔責任。

d 責任和貢獻的劃分不明晰

由於初創企業一般沒什麼管理經驗,順利的時候是誰的功勞,出現問題的時候是誰的責任,基本說不清楚。

但有一部分責任認定非常容易,就是出現bug或優化不夠導致用戶體驗不好,一定是技術合伙人的問題,跑不掉。很多時候,由於需求隨意變更,需要反覆改動代碼,引起代碼不穩定容易出bug,需要負責的還是開發負責人,而不是產品經理或策劃。初創企業一般測試人員和測試資源都不足,產品質量非常依賴於開發者的對代碼架構的優化、查殺bug能力和責任心。

但如果產品用戶的反饋比較好、數據漂亮,最後功勞很難落到技術合伙人頭上。

我的直接感受是,初創團隊的技術合伙人,實際上是創始人的試錯工具。創始人雖然對產品有非常獨特理解、有很好的創意,但這些在發布產品獲得市場反饋前,幾乎都是空想,沒法驗證正確性。好的創意未必是完善的創意,因而在開發過程中經常反覆修改需求,增加的開發成本只能由技術負責人承擔。

比如,每次產品上線前,我基本會提前5天到一周提交測試版,讓測試人員測試,讓創始人(產品經理)和產品策劃試用,開始幾天很少得到反饋,直到上線前一兩天,創始人忽然說要改需求。結果可想而知,重新開發功能,重新測試,產品延期上線。就這種搞法,創始人居然在團隊會議上說,」我們的開發進度還不夠快,開發效率要提高「。

另外,在最開始的小團隊,每個人都要當幾個人用。技術負責人除了開發,還幾乎是半個產品經理。一般創始人承擔產品經理的角色,但他給出的需求策劃和設計方案通常只是個大概,具體交互流程不夠細化,細化的也未必合理。這些設計上的漏洞和空白都需要開發的時候去修補。技術合伙人工作,除了開發,還經常要考慮交互、視覺、測試等方面。因此,技術合伙人對產品邏輯、流程和各種細節的熟悉程度要遠超過創始人。技術合伙人會對產品產生巨大的感情,由於各種因素不得不離開項目的時候,最大的糾結就是無法割捨親手從零開始創造的產品。但是,產品的成功最終會多半歸功於創始人的創意有多nb,而技術合伙人似乎只是沒有犯錯。

e 人的風險

對於創始人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項目能否成功。

而對於技術合伙人,項目的成功與否只是風險之一。另一層的風險在於,成功了你也未必能得到多少好處。卸磨殺驢,在中國的創投圈,並不罕見。

雖然在決定參加創業的時候,你就應該對創始人的人品有所評估。但人的各種不確定性,像地震一樣無法預測。

名義上技術合伙人有股權,實際上只是期權,需按年成熟。初創企業各種變數、不確定性,每年能否正常拿到股權,說不清。

如果團隊的決策權、財務權、人事權都不透明,創始人一手獨裁,你會因為無法看清未來,感受到巨大的不安全感。你甚至沒有技術團隊的控制權,不知道你唯一得力的助手,明天是否還在身邊。

我在做技術合伙人的兩年間,感受到的是之前任何時段都沒有的累。這種累不是因為工作量多大,而是各種不確定性導致的心累。沒有計劃或者隨意變更的計劃,你不知道下個月要做什麼,甚至下個星期要做什麼。除了你之外,產品、策劃、營銷、管理都可以不靠譜,出了錯就說「試錯」,只有技術必須靠譜、必須不犯錯。

在創業團隊里,技術合伙人就是個沙僧。唐僧每天絮絮叨叨,不知道在念什麼經;孫猴子可以飛來飛去,不知蹤影;肥豬可以不時開個小差,偷個葷、泡個妞;技術永遠是挑擔子的苦逼。

基於以上的幾點,根據我個人意見,回答題主的問題

1 技術合伙人的初始股權不應低於創始人的股權1/5,並且不應低於其他後續進入的合伙人。

在初創企業,股權變現非常困難,很難說有多大經濟價值。但體現了合伙人在團隊的重要程度。

我不同意「在以後招進來的做營銷、產品、渠道的人沒有一個比技術合伙人更不重要」,進入團隊的時間即體現了合伙人的重要程度。
在產品原型開發出來之前,基本不會招專門的營銷、渠道合伙人(通常由創始人兼任),因為之前設想的產品還沒接受驗證,可能根本沒有推廣價值。是創始人的策劃創意+技術合伙人的技術實現,造就了一個具有推廣價值的產品,否則,後續的推廣、營銷都沒有意義。

另外,先加入的合伙人承擔的風險要大於後加入的。根據加入時間的先後順序,合伙人拿到的初始股權應逐漸遞減。

「後續進入的合伙人股權太少,導致團隊不穩定」。這不是技術合伙人的問題,而是要建立合理的股權機制。比如,留有足夠的期權池;建立股權退出和回購機制;建立根據貢獻調整合伙人股權的機制,類似對賭協議。

2 該不該出資?如果創始人要絕對控股,技術合伙人基本不用出資。

一般情況,創始人再怎麼牛,他的貢獻也不可能超過技術合伙人的2倍,但創始人的股權遠高於技術合伙人的2倍,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創始人出資了,技術合伙人沒有出資。
按我個人的想法,如果技術合伙人的股權低於創始人的1/2,不用出資;高於創始人的1/2,應當適當出資。

3 工資拿多少?

雖然一般來說,拿股權的合伙人只能拿正常工資的70%。但應區別對待,如果你之前在穩定的公司,有一個不錯的職位,跑去初創公司會面臨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沒有必要在薪酬上委屈自己(除非你已經財務自由了,不在乎錢)。在創業企業,加班加點是個常態,你更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如果薪資待遇低於以前,家人肯定會有意見。創業是個長期的過程,沒有家人的支持你也很難堅持下去。

所以,薪酬至少要和之前持平。如果公司財務比較緊張,可以:

a 讓公司先按月支付70%,剩餘部分等公司財務寬鬆了,再補齊。

b 或者,可以少拿工資,但少拿的那部分折算成股權。


2015.06.18補充:

很多做技術的人上來就說做技術的風險最大,失敗了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云云。好像其他人失敗了就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似的,好像其他人在創業過程中就不會投入時間、金錢、巨大的機會成本,又好像技術合伙人在創業過程中就不會積累人脈和資源似的。

如果把自己當做一個碼農,那當然是碼沒了就什麼都沒了。但是如果把自己當做一個CTO,你需要的就不只是碼碼的能力,還有管理、人脈、資源。

所有號稱技術合伙人風險最大的人,大都只把視線放在了自己身上,或者僅僅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碼農。

不過話說回來,做技術的人這種心態是很常見的。就好像他們覺得一個銷售每天跑出去和客戶吃幾個小時的飯,在辦公室每天就是跟客戶打電話扯淡逗樂,而自己每天辛辛苦苦碼代碼,銷售簡直不創造任何價值,不配繼續留在公司,自己才是公司的核心支撐一樣……

---------------------------------------------

關於股份

技術合伙人是一個很特殊的角色。他的價值在項目初期是比較重要的,因為是項目表現形式的實現者。但是,技術合伙人的重要性在項目走起來會急劇下降。因此,第一點要明白的是技術合伙人的股份應該進行長期的考慮攤薄來看。

一個創業團隊股權是有限的,在以後招進來的做營銷、產品、渠道的人沒有一個比技術合伙人更不重要。而你招進來的第一個人,不管是技術合伙人還是其他合伙人(通常是技術合伙人),會成為以後的人比對的標杆。如果後進來的人感到自己的價值大於技術合伙人很多,而拿到的股權卻少很多。那麼這個團隊就會很不穩定。所以,第二點要明白的是,要考慮到以後加進來的人,給技術合伙人合適的股份。

另外,技術合伙人通常都很不願意承擔風險。項目拿到投資之前不願意全職出來做,出來還想要保留好的工資甚至更高的工資,參加項目基本不願意出資。任何事情的收益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承擔的風險和收益成正比,對於前述恨不得將自己的風險降到零,讓創始人背全部風險的「技術合伙人」,其實本身就把自己當做了一個趁火打劫的早期員工,有想要多少股權呢?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點,不僅貢獻要與股權成正比,承擔的風險也要與股權成正比。

所以,表面的問題是技術合伙人加入應該拿到多少股權,而核心的問題是技術合伙人在團隊里的長期價值有多大,與其他重要成員相比的價值有多大,他承擔的風險有多大。

現在一般給技術合伙人的股份在15%以內,低至3%的也聽說過。有一些想創業的做技術的人,張口要20%+的股份,不出資,投資到位後再全職,投資到位前還要工資!對於這樣的朋友,只能說發展空間太遼闊。

等到投資到位了,項目獲得了投資人的認可,風險大幅降低、估值上千萬時,來了一個技術合伙人兩手一攤要20%的股權。相信任何人作為創始人都不會願意。這就跟技術合伙人同其他創始人一起打拚把項目推到了B輪,來了個運營高手,張嘴要20%股權,別說20%,要10%你們會願意給嗎?

提出要20%+股份的技術合伙人可以自己想一想,如果你的股權高於你的價值,那麼團隊發展到後期必然會因此而分裂,或者將你替換出去用更低的股權和薪酬來請更有價值的人。不知很多技術合伙人有沒有聽說過A team和B team?當你對面坐著的創始人毫不猶豫扔出25%股權給你,讓你加入時,你是否該冷靜想想,這樣隨意的決定會不會是有以下原因:

1)這是一個技術驅動的項目,我長期來看真的那麼值錢!

2)這個創始人是個SB。

3)我會在他換B team時被請出去。

當然,這個說法適用於非技術驅動型項目、非完全由幾個做技術的人發起的項目。

關於出資

對於一個團隊來說,一般的道理就是出錢又幹活是股東,拿錢幹活是員工。技術合伙人可以以自己的時間和能力折價作為出資,創始人也在拿自己的時間和能力折價作為出資,甚至還有自己的資金。所以說,不願出資只願拿所謂的技術換股的技術合伙人,最好拒絕。

不過,對於技術合伙人這個前期很重要、自我保護意識又很強的物種來說,也有一種折中的出資占股計算方案:

技術合伙人所佔股份=(技術合伙人月薪*為項目工作的時長 - 技術合伙人領取的報酬 + 技術合伙人的出資)/公司現在的估值

例如,一個技術合伙人年薪50萬,項目沒有拿到投資時估值100萬,他無薪、全職為項目工作一年,算作出資50萬。那他拿50%是理所應當的(當然創始人也要同樣無薪全職來做這件事)。


我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做信息系統創業的創始人必須會編程,app網站都算是信息系統。技術合伙人的領全薪打工,股權只是福利,多少看人,按公司法規定,技術入股不能超過股份有限公司的20%。註冊離岸公司的不在此限制,我認為按技術合伙人以前年薪,折算現金入實股比較好,也就是照常給技術合伙人發工資,可以多發一點,但規定必須一定會比利購買公司股票,配合績效考核,這樣幹得多得的多,權責明確. 本人技術,有多個產品失敗的經驗,我的經驗是不和創始人廢話或者斗勇,除非創始人技術能力超過技術合伙人,技術合伙人地位無法撼動,如果創始人技術大牛,絕對更好溝通,項目成功的概率比較大,如果有可能,盡量和有技術背景的創始人合作。這樣不僅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確保項目的成功率。項目即使失敗還能通過創始人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連續創業。

從本質上講,任何不懂技術卻創業所謂創始人,都註定會失敗。除非他有不可缺少的權利或資源,靠譜的技術人員最好加入純技術背景的團隊,才比較有成功可能.


參考:互聯網創業中技術合伙人股份分配的討論

第一種方式:給技術合伙人項目股份的80%

看到80%的股份是不是頭腦風暴就已經開始了,創業者瘋掉了,技術合伙人牛逼了,到底是誰賺到錢了!這肯定是不現實的!但是卻有這樣的例子,知乎有分享一個故事說: 一個互聯網創業者項目投資100萬,卻花掉80%的錢去找了一個牛逼的技術合伙人,當大家都以為他瘋掉了的時候結果卻成功的拿到了天使輪。事情的真假我們先不討論,就從這個報道上來看可以說創業者是找到對的技術合伙人了,同時也證明了這個技術合伙人是多麼的牛逼。

其實我個人也不是很贊同花這麼多錢來找技術合伙人,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不是每個創業者的創業資金起步都高,而且這樣的風險是很高的。假如是你找技術合伙人一來就說我給你80%股份估計都要嚇跑好幾撥的人了,不用說其他的首先肯定是對你這個項目就表示懷疑了。

第二種方式:給技術合伙人項目股份10-15%

這樣的股權分配就比較的合理了,無論對技術合伙人還是創業者都能夠接收,探碼技術團隊採用這樣的方式已經成功合作了體育O2O領域,婚嫁O2O,旅遊自媒體。我覺得這樣的股份分配就比較的合理。

這樣的合作方式有那些優勢?

站在技術合伙人的角度來看:

是對技術價值的一種肯定,讓他們更加的富有激情工作。

也讓技術合伙人有合作創業的感覺,不再是只拿工資的員工。

增加對企業的信任度。

站在互聯網創業者的角度來看:

是對技術合伙人價值的認可,只有認可才會給予股份。

讓創業項目更快的完成產品設計上線,進行下一步的運營。

增加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度。互聯網創業技術合伙人的流動性很大,而影響最大的都是利益的因素,採用分配技術合伙人合理的股份,可以增穩定性。

第三種方式:乾股

技術合伙人能夠接收乾股,我覺得有2種可能:

第一,他是你的朋友,但是這樣的朋友有多少呢?現在的社會親兄弟都要明算賬,更何況朋友呢?

第二,他是不要錢白乾的,他不在乎錢,但是這樣的人在現在的社會有,估計也是屈指可數。

以上是從我與互聯網創業者接觸當中的體會,在這三種合作方式我更贊同第二點,就是給技術合伙人10-15%的股份,因為這樣的股份形式在很多創業者當中都很成功的開展起來了,而且也得到不錯的反應。正如文中我提到的一些體育O2O領域,婚嫁O2O,旅遊自媒體互聯網創業者與探碼團隊的成功合作,就恰恰體現了這種股份分配的合理性。


早起所謂的技術合伙人就是全能碼農,這裡的創業指大部分O2O,移動互聯網項目、網站項目。

現實情況下在早期根本不需要真正的技術合伙人,也很難找到理想的合伙人,還不如出高點工資請幾個中級左右的程序員把項目做出來,實在不行就自學吧,大眾點評也是創始人自學做的。

如果企業規模還小,也根本沒必要給技術人員發放股份或期權,對方也看不上,不如實實在在對給點錢。

總結:

1.不要技術合伙人,要能出活的程序員

2.早期員工給錢,不給股份

3.合伙人必須出錢

4.沒錢就自己干


2年前參與創業,作為技術合伙人被許諾7%股份不過一直沒簽協議,後期兩個聯合創始人內鬥(ceo前同事找我過來的人,另一人錢是由她融資到的,兩人股份接近),許諾股份變成3%,後面就是Ceo退出,股份協議擱置,項目停止,當時只是為了解救另一位創始人,自己留了下來,重組團隊和重啟新項目拿到新一輪融資,這時我身份是聯合創始人,拿到錢後成立新公司,當時我在緊急開發產品,新公司成立後,過了很久發現公司股東並沒有自己!入坑前談好雙方底線,退出機制!不要相信任何口頭許諾!


之前和一個多次創業最後成功的人聊過這個話題,最公平合理的方式應該是按貢獻來分配.貢獻最主要的應該包括,錢,對公司付出的時間,對公司付出的精力,人的能力,能力在公司中的價值,人脈,行業資源.雖然題主是討論技術創始人的股權問題,但是我覺得這個話題的合理答案,可能適用於所有聯合創始人以及創始人.

一般來說,創業都會有一個導向,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創始人所處的方向為導向的.這些導向包括,技術驅動型(微軟)/產品型(某些社交軟體,工具軟體)/運營型(O2O,社群)/資源型(傳統行業,政府關係,外包公司)等等.如果創始人所處的職位並不是他擅長的領域,說的膚淺一點就是創始人拿其他的合伙人墊背,自己試錯.這種項目雖然並不是一定會掛,但是作為聯合創始人,從風險收益比的角度來說實在是太虧了,建議不要參與.而且一個對公司貢獻不如你的人拿了最多的股份,你幹得下去么?即使他能忽悠到你,你也幹得下去,那其他聯合創始人呢?好的,有點跑題了.

那麼,創始人攢一個團隊股權分配的時候,可以考慮把各種貢獻先按照比例評估出來,然後根據每種貢獻的重要程度不同,來選合適的人,而不是去高攀最牛的人,畢竟要想創業成功,有自知之明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錢需要30W,佔10%的貢獻.運營重佔50%.技術不太重,但是外包又不靠譜,需要一個技術合伙人,帶研發團隊,能夠保證開發需求能夠穩定執行下去,佔15%.產品需求也是一般,15%.期權池10%,創始人需要在A輪以前控股,需要由創始人暫時代持.這樣一來,誰該給多少就會比較清晰了,既出錢又出力的情況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算清楚.如果要考慮給聯合創始人發工資,工資一定不能多,發夠生活保障就行,如果發的多,那不是在創業,而是在分投資人的錢,這就是另一種性質非常特殊的項目了.(這些數字是我拍腦袋的,沒有任何參考意義,有參考意義的只是這種分配方式)還有就是所有非現金方式出資,也就是按貢獻所算出的份額,不管是用期權的方式還是低價回購協議的方式,一定要做vesting,因為難免有人會退出,有或者有人需要被清除,也必須把已經成熟的部分付給人家.所有現金方式的出資所佔的份額都應該立即結算,擁有股權,並且沒有贖回條款,因為這部分是沒有不確定因素,並且是出資的那一刻起就貢獻到公司來的.

當然做出這個判斷需要經驗,需要勇氣,甚至需要在攢團隊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改,不斷地接受折磨,而且每一次修改都要顧全大局,最後得出一個合理的規劃,難度非常高.但這就是創始人該乾的,誰讓你是創始人,因為判斷不準,導致股權失衡搞不下去,或者低估了某個方向的貢獻,找不到合適的人,那你就是活該.沒這個能力就不要拉別人下水,誰讓你要做創始人呢.同時作為聯合創始人,一定要非常清楚創始人對股權的分配,這個分配合不合理從側面反映出創始人掌控全局的能力.而且如果創始人給出的比例遠低於你的想要的比例的話,就不要去,說明你對自己的定位和創始人對你的定位嚴重不符.當然有時候有的聯合創始人高估自己,那就去找一個能高估你的創始人吧,哈哈!又或者覺得自己平台降得太低,太委屈,那也千萬別去,更不要想著把自己的這個損失當做獲得更多股份的一個借口,這個損失沒人逼你,是你自己願意的.要去就要想清楚. 門當戶對當然是最好的,不過畢竟商業社會,誰也不強求誰,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是可以的.

參與創業,如果失敗,肯定大家都會失去一些東西,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機會成本,但是這個東西不管你的損失是大是小,對公司價值的貢獻基本上是0.這個可以作為權衡聯合創始人自己要不要加入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用它作為分配比例調整的因素並不太合適.

哪怕創業失敗,在整個過程中肯定大家都是會有所得的.但是客觀的來說,如果項目失敗,創始人在過程中得到的會比聯合創始人多,一方面是因為有這個團隊,創始人有一個更好的平台鍛煉自己,另一方面,創始人也因此有一個比其它聯合創始人更好的身份去積累人脈.所以創業初期給其他聯合創始人都發一點象徵性的工資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可以考慮以一個非常小的比例來稀釋一點拿工資的人股份,因為有的人可能願意不拿工資.這個稀釋之所以少僅僅是為了作為拿和不拿工資的人之間的區別.具體稀釋的比例可以參照錢的作價來計算,甚至可以少於那個比例.

我看有的答主提出,按照聯合創始人當前在其他成熟公司的年薪拿來折算成他的股份,完全不考慮聯合創始人在別人公司和在自己公司的工作強度以及投入的精力上面的差異,以及聯合創始人在別人的公司工作帶來的價值是不是高於他的薪資.這種折算這是非常荒唐的做法.因為別人在一個大公司得到的工資和他創造的價值相比肯定是少的(除非那公司老闆是傻子,不是狡猾的資本家,不懂怎麼榨取剩餘價值),但是為什麼他還願意待著,因為它可以和非常多的牛人學東西,提高自己未來的價值,還有其他的福利待遇之類的軟收入,工作也會比創業輕鬆,所以他的薪資和他所能創造的真實價值相比其實是有折價的.也就是說,他到這裡來做聯合創始人,他為公司創造的價值是他在大公司上班的薪資加上一定的溢價,所以不能直接用他之前的薪資來算.而且用他的價值來定股份也是不合理的.應該是先定角色的價值再去找合適的人.

舉個簡單的反例,如果技術合伙人在其他的公司工作,舒舒服服一年掙20W,然後創始人這個項目估值200W,他拿全部出來,給你找個那20W年薪沒有股份,沒有誘人的福利(很多公司甚至沒有足額的社保和公積金),也沒機會跟牛人學到東西,就願意來一個創業公司工作的人負責你的項目,然後他就拿走10%即時成熟的股份(而不是期權或者有低價贖回協議的股份).這樣你還干不幹?肯定不幹,為什麼不幹,因為這個項目需要他的經驗來做貢獻,保證項目的穩定,而不是花那點錢隨便找個人做出來的東西就可以用的.從聯合創始人進入公司的那一刻起,他帶到這個公司的個人經驗就是他對公司注入的無形資產,就好比一個運營能力強的創始人,你為什麼占這麼多股份,是因為你的能力和經驗在你組建這個公司的那一刻起,就已經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注入到公司里了.如果要按工資來算,那創始人比別人多幾倍的股份,出的錢又很少,是不是意味著他之前的工作要比別人多幾倍的年薪?

所以回答題主的問題就是.技術合伙人該拿多少股權,看他即將對這個項目的做出貢獻.而且他該拿多少是你的項目能給他提供多少,而不是他這個人值多少,如果兩者不匹配,就說明現階段你不改要這個人,不要高攀,也不要委曲求全.不要為了尋找一個高價值的牛人而出讓過多的股權,就好比不要過度融資而稀釋過多的股權是一個道理.先根據他即將出任的角色的價值定價,折算好工資和股份做一個預算,然後再找一個個人價值大於等於這個預算,並且願意接受的待遇不高於這個預算的人.


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機會成本"!

股權分配和工資,除了要考慮合伙人的時間精力投入、現金投入和能力大小外,不同時期加入風險大小不一樣,各個崗位人員的機會成本也不一樣。

目前排名第一的 @逸風 說得挺好。但是,缺乏了風險和機會成本兩個重要的考量!

技術合伙人的機會成本更高一些。


技術合夥其實是幾個很繁瑣的事情,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不要給到註冊股,通過設定目標,在設定每個區間的相應的股權授予份額,只要他能夠達成目標在給到他註冊股。

最忌諱的就是直接技術入股沒有任何考核就直接給到註冊股,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敢保證他的這個技術就一定能轉換出來你想要的價值!

技術合夥其實是一套動態的分配機制,根據技術背後轉化出來的價值做一個動態的分配,每個人每個崗位的對企業的貢獻是不一樣的,一直按照固定的分配方式來操作,未來可能出現一個公平性的矛盾!

想要學習分配機制,做好提前布局可以V我:ZL1059002174


分為兩種模式:

1.技術股——乾股,退出協議約束比較嚴,有成熟度的概念

2.資金股——有約束,有協議

如果對方不願意出資金那麼只有技術股,最終的股權模式參見合理的股權架構模式

股份的話技術股不能大於20% ,負責早晚出事,另外就是工資水平要跟技術人協商


我是技術背景。

當我還比較菜的時候,很多人找我參股做項目創業,一般給我 10~30% 的股份,再加上 1/3 當時工資水平的工資,然後無需出資。這樣的邀請大概有不少於 5 次。

但是當時其實這些對我幾乎沒有吸引力,因為首先不非常看好項目,另外工資太少了。

現在我的想法,找技術合伙人難於上青天,一開始要求先別太高,找到技術一般的即可,但是要有完整項目經驗的才可以。股份不少於 30%。工資原工資的 70%~80%。vesting 方式。能找到靠譜的、合適的技術合伙人。


合夥說第四期:創業公司究竟給技術合伙人多少股份合適?

合夥說 第一季【技術合伙人,到底是不是個坑?】今天和你聊這一季最後一話:

4, 給技術合伙人的股份,絕不能多於20%,你同意嗎?

↓前三話移步傳送門

1,堅決不要和「不懂技術」的創始人在一起!?

2,為什麼你根本不需要個技術合伙人?!

3,如何看技術合伙人比創始人承擔更大的風險?

第一季第4彈

Go go go!

一種 - 聲音

&>&>&> 我是創始人

首先,按公司法規定,技術入股不能超過股份有限公司的20%。

即使不是技術入股的形式——

長期考慮

小公司小團隊利用什麼公司股份來吸納人才,這個不太靠譜。在創業開始就把很多股份分配出去,必定會對以後發展造成影響。

將來找產品、運營……的人,前期這個技術合伙人的股份都會成為對比標杆,如果後進來的人認為自己的價值不比技術合伙人低,股份卻少得多,團隊就會很不穩固。

且開始承諾得很高,到了融資這步,還能否兌現,創始人也沒法保證。

風險也與股權成正比

持多少股份,不僅與貢獻要成正比,與承擔的風險也成正比。碰到過一些想創業的做技術的人,張口要20%+的股份,不出資,投資到位後再全職,投資到位前還要工資!

八方 - 聲音

以下觀點、視角來自網路

稍做了「同意——不同意」立場整理呈現

看價值而定

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值該是多少,首先還是看創業做的事情是什麼,哪方面驅動,才能看技術在團隊和公司里起的作用。

按照個人提供的價值而定,通常5%-30%都是正常的範圍,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可替代性較強(通過招聘就能解決但是一時找不到人)的技術人員可能比例就會低一些,而有特殊經歷負責過某個成功的項目,而本次項目又與之前項目的相關性很高)的就會多一些。

志同道合最重要

多少可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找一個志同道合,覺得跟你能成功的合伙人。

要多少股份取決於他對於你這個項目能夠成功的認同感有多少。

技術驅動 or A/B team被踢出?

截圖來自 知乎 @逸鳳

我只上圖 《公司法》

截圖來自 MBA 智庫

我的建議是錢要拿到位, 股份隨意了, 對一些創業公司而言。

創業,圖現錢直接開價到正常工資,股份不要,公司能做大,自己也是個主管,干一半垮了,工資上也沒吃虧。

打算搏個未來,就別糾結眼下這點工資,做大了10%都噎死你

------【愛合夥App】里 ------

更精彩的評論,找找有沒有金句?

你的 - 聲音

「 給技術合伙人的股份絕不能多於20% ? 」,看了這麼多,你有沒有什麼想說的?動動嘴皮子

(好吧,還有手指)


想做自己的事業的技術合伙人聯繫我


保持相對控股或絕對控股之後,看你心情。關鍵不在於你給他多少股權,在於股權給了他,他給你什麼,做不到怎麼辦。他要退股怎麼辦


為什麼要技術合伙人呢?

創業這事兒之所以找技術合伙人 就是不希望在技術上試錯 產品可以試錯 運營可以試錯 唯獨技術不能試錯 多花點錢買單 理所應當

公司成功了以後 就自動的把試錯成本忽略掉了 只算研發成本


任性,初期創始人說了算,這才是初期最簡單的解決問題


其實一句話:做起來了什麼都有了,做不起來什麼都是浮雲


剛剛洽談了一家創業公司,行業不錯,自己對這個產品也感興趣有熱情,對創業者初感還不錯,CTO職位+基本工資+股權;雖然公司已經成立了一年但整個團隊幾乎為0(一個半打水技術+一個剛找的產品+一個文員+一個客服+一個UI),號稱拿了天使投資其實是很少的一點私人投資,好歹說產品已經上線但具體代碼如何無法知曉,給的股權極少而且是通過自己等位工資換算的。一周的考慮時間,其實還是挺糾結的,選擇比努力重要,感謝這篇文章帶給我一些另外的思考。


合伙人的股份,需要看所具備的角色和能力

不妨到技術大牛可到「創業,同路共贏 企鵝464425432」共同交流


我也是 B X(產品上線了 感覺我不重要了) 時被請出去的,想想就心碎...工作幾個月一分錢沒拿,我也懶得要(兼職)


股權按比例可以分高比例和低比例。

按作用分:激勵作用 和 留人作用。

低股權沒有激勵作用,但有點留人作用。

利益相關:技術合伙人。

俺低股權高工資。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公司進行期權(或者股權)激勵時通常公布股份數,而不是股份比例?
如何評價萬科收歸國有?
控股股東股權向信託公司質押股權,雙方得到了什麼?
創始人如何確保股份不被嚴重稀釋,而導致喪失公司絕對控制權?
上市公司的參股公司是否可以成為 GP?

TAG:創業 | 股權 | 技術合伙人 | 3N技術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