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上 iBook、Kindle 和 Instapaper 為何在閱讀界面上都設置了很寬的白邊?

用犧牲空間來提升閱讀體驗?道理何在呢?


應邀作答,談談自己的淺見。

這些閱讀設備、應用程序就是為閱讀服務的,於是需要盡量還原或模擬真實的閱讀效果,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借鑒一下好的紙書的空間設計。但凡閱讀體驗好的書(以閱讀文字內容為主的書籍),在裝禎設計方面都是很注重邊界留白的,那些文字從上頂到下、從左拉到右的版式不但看起來擁亂不堪缺乏美感,也讓閱讀者感到疲倦。當你的視線溜到界邊時會被分散,連同思維和注意力也被打散。所以留白除了可以解決視覺美觀、閱讀節奏外,同時也是突出主體、保持閱讀集中的必要手段。

說到犧牲空間我覺得書本尚可為保證閱讀體驗開本大點兒,頁數多點兒,電子設備在空間方面還好吧。

至於現在的留白大小是否合適是另一件事了,大概以視覺體驗一行多少個字就應該分欄或者回行是有講究的,另外也要視實際比例來定,電子閱讀設備可以改變字型大小大小,這個跟紙書情況完全不一樣,若字型大小調得很大時一行排不了幾個字的確覺得不妥。


讀庫的主編張立憲在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小段東西:

字體、字型大小、間距、行距、版式、版心;字排在什麼樣的紙上,字與字之間的大小、疏密、對照、呼應,包括它的空白,由此營造出來的那種空間感,形成了它獨一無二的存在。你會覺得,它是有生命的,若干年後,你不僅會記得那些文字說了些什麼,還會記得那些文字是以什麼形態展現在你面前,它帶給你的觀感和觸感。

對於電子書,少了紙張的質感,少了一頁一頁帶來的簡單,空間感更會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合理的留白無疑是最重要的。


文字版式的設計確實是有各種爭議的,在 iPad 這樣的電子閱讀平台更是如此。但足夠的留白並控制欄寬是有一定共識的。

iPad 不是住房或書桌,它不是用來盛放物品的。它是用來傳達信息的。

對傳達信息來說,無所謂犧牲空間。因為空間的存在就是為了把信息組織得更易接受。

紙質書籍倒是真的可以通過犧牲空間(此處的「犧牲空間」和樓主的思路恰好相反,這裡是犧牲留白)來減小書本的尺寸,進而讓它更輕便。但對 iPad 來說,文字閱讀的主要可控參數大概只有「閱讀舒適」與「閱讀時間」,設備的重量和尺寸都是恆定的。那麼,既然合理增大留白能提升閱讀體驗,又不延長閱讀時間(隨著閱讀體驗的提升,閱讀時間其實會減少),何樂而不為呢?

我看不到樓主作為最終用戶的這種顧慮的出發點在哪裡。樓主真的感覺自己有什麼利益受到損害了嗎?還是僅僅思維定勢地覺得空間應該最大化利用,而越大的設備就應該提供越大的欄寬?

但如果 iPad 的文本欄寬真的和 Kindle 相比等比例放大,就太寬了。


應該是種閱讀習慣吧,文字也需要呼吸,就像你不會在A4紙上把字印到紙的邊邊上,除非是列印小抄。雜誌設計也是如此,四邊都需要空間呼吸,不僅僅是給批閱用的。


有人專門研究過「最佳閱讀寬度」的問題。

相關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3e2101000az9.html

http://www.usability.gov/articles/newsletter/pubs/082006news.html

http://zhch.yo2.cn/articles/%E8%B0%88%E8%B0%88%E9%98%85%E8%AF%BB%E5%AE%BD%E5%BA%A6.html


留白讓設計可以呼吸。


這是印刷界比較傳統的優化閱讀體驗的手段了。保留白邊是為了讓限制每行文字的字數,也就是欄寬,這樣在讀者每讀一行文字的時候,眼球不需要進行大幅度橫向移動。

就好比雜誌和報紙文章一樣,文章也都是分成窄窄的幾欄的。


寬度太大會增加眼珠的平移,導致閱讀煩躁。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許多網路文章喜歡使用短自然段?
如何批量自動排版圖片?
終端渲染時「fi」的連字是如何做到的?
在使用 LaTeX 排版時,如何使用ルビー (振假名)?
閱讀類 Web 應用 ,如何選擇字體與行距?

TAG:閱讀 | 排版 | 字體排印 | 應用程序App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