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和英文有可能合併成一個語言嗎?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說中文的時候夾雜一些英文,在未來會不會成為一種新的語言?

《三體》里關於未來的想像中,中文和英文就合併成了世界語,在現實中有沒有可能實現,如果有,需要多長時間?


用事實說話,理論是服務於事實的,尤其是語言學,語言學的最普遍規律就是【隨機和流變】。所以我認為可以,這種事正在發生,只要存在長期密切的人口混居,族群不相互封閉就行,不要說英語和漢語融合,人家連馬來語都能融進來,說明【不存在語言語音機制上的技術問題】【只看有沒有適當的社會機遇】:

【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有什麼特點?】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79566/answer/71923051

新加坡英語 (Singlish) 有哪些特色辭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339482

事實證明,語言的封閉性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看法。當然,這都取決於全球化進程在未來幾百年的速度如何。

這就好比五四時期我國知識分子以為漢字不利於消滅文盲一樣,只有正真地將歷史展現出來,人們才願意改變對語言文字的諸多局限理解,明白語言「流變」的本質。


建議提問者,關注一些特殊的雙語國家

比如,這個帖子里提到的。

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有什麼特點? 貌似混合著四種語言,馬來西亞也有類似情況。


本來英語只是被強姦,你這樣搞了英語就是被輪姦了。


瀉藥。

我自己認為不太可能,畢竟中英文混雜最大的問題就是語法的不同,你是無法想像在中文中使用英文里的從句的。

但是在未來中英文很有可能在口語上融合,主要是對於難以得神韻的翻譯,比如中文裡的成語和英文里的俗語。

這應該更像《三體》里表現出的融合方式——一切以溝通簡便為中心。

至於真正的語言學上的融合,我沒研究過,但是我覺得不太可能。


不是可能,是必須。

未來思維控制技術發達到一定程度,視聽接收信息的途徑將會變更成第三種類途徑(腦波/念力)。原本用以文字或語言描述事件的能力將被取代。

蜂群模式,世界大同。


皮欽語或混雜語言(Pidgin),指由不同種語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語。從純粹語言學的觀點看,皮欽語只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階段,指在沒有共同語言而又急於進行交流的人群中間產生的一種混合語言,屬於不同語言人群的聯繫語言。皮欽語一旦作為母語傳遞,成為一個社會交際語,它就會開始逐步擴大辭彙,嚴密語法,迅速發展豐富起來成為共同交際語言或獨立語言。在中國,最著名的皮欽語當為「洋涇浜」,即一種變了形的外語。

皮欽語_百度百科


如果說巨量借詞呢,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作為一門被羅曼語後入了的日耳曼語,英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合併產物。這個後入程度之深,乃至英語的重音模式都被改變了。

但是我們看基本詞,那英語還是根正苗紅的日耳曼語啊。

英語從歐洲大陸大量借詞有著都用拉丁字母的便利,也有被征服的背景。但漢語和英語完全不屬於一個語系,向英語借詞時傾向於翻譯一下原語素,然後再用自己的語素重造。而且漢語不喜歡長詞,外語原詞足夠短才更可能用音譯。

漢英合併,那基本不可能的。

至於你說的漢英兩摻說話的,純粹個人觀點是這樣的:名詞或專名你不知道翻譯或者對方能理解,那你摻一下也就摻一下了。相對不容易產生新詞的其他詞類也摻,這就不太好了。而且如果只會英語一個外語的話,摻也就摻了;有些人會很多,如果放開了不自控可能是隨時各種語言亂跳,這個時候對只會雙語的人是不是也不太友好啊……


額……試試唄,不試怎麼知道


不太可能。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現代英語屬於印歐語系。兩者畫在語系樹上相隔比較遠,彼此影響程度遠遠小於毗鄰關係的語言。

其實就是所謂的波浪理論(wave theory),當你拋一顆石子(比如創造一個新詞)進入池塘時,這塊石頭激起的漣漪會向四周傳播,距離石子近的水域受到的波動幅度就會大於距離更遠的水域所受到的波動,這個新詞的影響力在臨近語言中更容易傳播。

這款國產遊戲讓成百上千萬日本玩家都學會了一句中文——「我射爆了!」

但值得說明的是,波浪理論是1872年兩位德國語言學家 Johannes Schmidt 和 Hugo Schuchardt 所提出的,當時並沒有經歷大規模的全球化浪潮,他們的理論更多是基於「地區語言和相鄰地理位置」的影響關係來分析,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印歐語系的辭彙長得很像的原因。

到了現代社會中,英語和漢語的彼此交融更加廣泛,也出現了不少外來詞。不過要完全合併為一種語言,目前來看是有悖內在規律的,就好比說人和猩猩能不能通過雜交完全融合成一種物種。


文字方式都不同,怎麼可能合併成一種語言。

倒是都在用字母表的語言有合併的可能性,在德語區和法語區,你會發現很多東西你可以看懂,比如下面這個圖,這是德語區的一個小cafe,是不是很多東西都能看懂?

如果要是說跟漢語合併的話,我倒是覺得日語很有可能,很多漢字共同,意思也差不多

嘿嘿,那以後看片就方便了


不可能,不存在的。兩者存在的基礎就不一樣啊!語言合併最基本的一點在於其發源語種。例如歐美的語言,而在亞洲中文是最容易學的因為亞洲有共同的語言基礎。

而且語言還象徵文化,語言為人所服務。擁有中文的人越多就代表中國力量越強,文化滲透力的強。你會放棄你的語言放棄你的主權嗎?


不會。所謂「講話夾著英語」只能說明中文引入了來自英文的外來詞、外來語,絕不可以說兩種語言融合。

為什麼?因為,引入的只不過是英文里那個發音的意思,但沒有引入英文的語法。也不可能引入英文的語法。

外來語外來詞的概念,可以藉助日語的外來詞現象來說明。比如,日語里表示登錄的詞是ログイン,其發音就是英語的log in。但是,英語里的log in是一個動詞加一個介片語成的片語。而日語里,這個詞就是個名詞,不能拿來當動詞用,哪怕本身它在源語言里是動詞片語。(想在日語里把它當動詞用,就必須按照日語的語法在後面加一個三類動詞,變成ログインする)

中文也一樣。你在講中文時夾帶英語詞,你只能移植那個詞英語語音對應的意思,不能把那個詞在英語里的語法詞性移植過來。在說中文時,它就得按照中文語法來。所以,這隻能算是外來詞、外來語,不能算是兩種語融合。


淺層的互相引用部分辭彙、常用短句是可以,深度融合成為雙語互通,不可能。而且今後交流交互的發展將會是引用靜/動圖、表情、視頻或其他媒體形式(當AR等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成為新的語言輔助,加強交流信息傳達精度和信息量,誇語言交流在人工自動翻譯存在下,無難度。最終假如發展到腦機交流,則需要劃分個體和集體意識,這方面哲學和社會學問題不解決的話,很難實現~


不太可能。洋汀浜語就是一個不能成功的實例,世界語也在19世紀就誕生了,依然沒有流行。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如果會出現一個變故使得兩種語言民族融合,則有可能出現兩種語言的融合。況且本身這個世界的知識體系和解釋權是由西方建立的,現代漢語的語法體系也是借鑒了西方的語法理論(所以漢語語言學家在積極尋找適合解釋漢語的自源的一套理論體系)。如果中西方語言的合流,先不提漢語使用者是否願意放棄自己語言的民族性,英語或印歐語系使用者是否願意放棄對世界的主導,也是有待思考的。


不可能。語言不僅僅用在交流方面,更是一種文化和使用者思維方式的體現。除非中西方文化可以融合的嚴絲合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方人們都能用相同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不然永遠都不要妄想中文和英文會合併成一種語言。


You think too much.


沒讀過《三體》,不太了解劇情,不過題主的描述中出現了世界語。了解過一點Esperanto的知識,按這個方向強答一下。

現在的世界語,也就是柴門霍夫博士所創造的Esperanto,基本構築在印歐語繫上。語法規則只有十六條,可以說是相當簡單了。不過問題就在辭彙上。世界語辭彙從不同語言吸取詞根,通過簡單的屈折變化表示數,形,態,而其中大部分詞根來自日耳曼語族和羅曼語族的自然語言,對於操那些語言的人來說,學習世界語可以說是非常簡單,可以很輕鬆地辨別出詞根。但對於中國人來說,如果沒有事先學習過英語,法語,西語或其他自然語言,很難把單詞記得牢固。世界語就像搭了一個骨架,這個骨架和大家的骨架很像,只不過是個簡化的,不同的骨架,大家就往裡面添肉就可以了。而中英找到類似的骨架就很難,更別說往裡面添肉了……

本人拙見,中文和英文可以合併成一個語言,只要有人願意創造的話。但是對於母語為中文和英文的人,學習成本大大提高,更不要提非母語人士了…而且真的合併的話,我想大概也只能在辭彙上合併,畢竟語法上貌似差的有點多,結果大概會像日語里現在片假名+漢字詞吧…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我覺得不太可能,這裡面社會經濟文化階級等等夾雜的東西太多了,不單單是語言就能解決的。


不可能,在合併前人類已經使用腦波交流了,將來所有語言都作廢。


推薦閱讀:

人類把所有學科都發展到了極致,了解了所有的宇宙規則,世界將會怎樣?
重拍「終結者」,你會加入什麼很逆天的科技?
對於未來,你們覺得哪個省最有發展潛力?
醫藥代表未來十年發展的趨勢會怎樣?
20年後的我們與下一代隔閡會體現在哪些方面?

TAG:語言 | 未來 | 英語 | 漢語 | 三體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