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張維為解讀文明型國家崛起 中國人要自信 此次演講中的觀點?

張維為解讀文明型國家崛起 中國人要自信

中國度是不是真的如張教授所說的在趕超歐美方面取得如此的成就?

這個問題這裡有討論:如何評價張維為的演講《中國信心》? - 政治


很正常,未來這種觀念會越來越普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錢任性,尤其是暴發戶。

傳播下正能量吧。以前村裡人窮,見了城裡人都是覺得富裕,生活好。城鄉戶口有別,讓村裡人好生羨慕。若是誰家孩子出息進得城還落了戶,那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了,十里八鄉都能硬起腰桿。

後來村裡搞鄉鎮企業,發家致富奔小康,又搞集體產權,企業大發展,上市了,人人都是股東,每年坐地分紅。後來農業稅免了,後來三險也開始上了,後來養老並軌了,後來戶口也不分農非了……村裡又大興土木,基礎設施直接到位,車來車往,家家都是獨棟別墅,前庭後院。這山清水秀,鄉里鄉親的,生活好不愜意。反過再來看城裡人,房奴車奴孩奴,基礎設施老化,人滿為患,環境污染,人際冷漠………也不過如此,一個個也是苦哈哈的,誰還會羨慕城裡人的生活?

很多東西說到底是世界觀,價值觀的差異。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深受愛國主義虐心教育影響,總覺得咱們是弱國,近來老被欺負。日常各種又受美帝價值觀影響,看美國電影,受西方流行文化,價值觀也西化。一個自卑的種子早以種下,且長得根深蒂固。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事無常,在幾代人的努力下,中國越發富強了。但是很多人的心態思維並沒有跟上形勢的發展變化。他們看歐美日本還是仰望星空,網上吹捧日本人怎麼樣怎麼樣牛逼的雞湯從小灌到大,描述德國人如何如何牛逼的雞湯也是一桶桶的,美帝更是人間仙境天道上國,他們站著但主要靠著心中對自我的貶抑和對心中理想上國的想像來支撐。

我們都希望中國更美好,也知道現實確實有太多的不理想,也能找出一大堆問題和糟點來。只是理想是靠想呢還是要去做才能實現呢?當一個人的閱歷和經驗足夠的時候,就會發現世事有常,永遠不是理想主義所能替代的。嘴上說很容易,一個計策定天下,鍵盤上救中國………可是找個工作都不易。任何實事都是千辛萬苦幹出來的,絕不是腦子裡想出來的。百年來我們什麼制度方法沒試驗過,太折騰了,現實不是實驗室。每每由此出發對比百年中國之天翻地覆的變化,足以讓每個中國人自豪。

所以我們所欠缺的其實就是平常心而已。

當年你覺得高不可攀的港台明星,如今什麼觀感?當年你認為天人若此的NBA大牌,如今安在?由仰視到俯視是有一個臨界點的,不知不覺,你也就覺得不過如此而已了。

你不是美國人,你不知道美國的不好。你不是中國人,也別老覺得中國威脅。說到底,大家關注的是自己的生活。

正是基於美國人幾十年軟文化廣泛傳播灌輸的影響,讓美國的光環尤在,還能靠著忽悠來忽悠一些人。可是看遍世界,美國人忽悠是忽悠,搞顛覆可不是用什麼民自燈塔,而是真金真槍。

要知道價值觀的輸出其基礎是豐富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生活條件。隨著美國人不可避免的江河日下,美式生活很難再作世界標杆。若是美國人真就很快霸權失落,被眾人清算。只怕是很快的某些中國人就滋生出大國的傲慢了。要知道中國人不用教育培養就有天生的優越感。自己是天朝上國,天下中央之國,別個都是夷狄蠻戎,說好聽點叫做教化不及,說難聽點就不是人。翻身佃戶把家當,以本國人的普遍德行,想必是很自然的。


2014年9省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標誌著9大省份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我等屌絲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為深圳,上海貢獻了GDP,卻在吃河南老鄉的平均數,拉低了全省的水平,我感到自己很無恥。

祖國這麼發達,這麼先進,這麼文明,我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無能,拖了祖國的後腿,不配做一名強國人!

祖國啊,請停一停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


看完視頻想說幾句。

1.誰也不能否認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建設成就,也不能否認這樣的經濟建設成就對於一個國家發展的意義。可我們也都知道,前期的經濟發展是以怎樣的代價取得的;關鍵是,這樣的發展不可持續。(增長率現在不就的的確確放緩了嗎?)

2.對於張教授來說,儘管說自己做過三年工人,但八十年代便接觸過最高領導人、並且直接為最高領導人服務,後來遊歷過一百多個國家,並長期在國外工作生活,這樣的背景,即便在當下的中國,也算是人中龍鳳,換言之,精英階層。

我想,中國社會當下的一個嚴重問題之一便是階層的撕裂。什麼「美國是由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國家組成的」,中國難道不是嗎?

我十八歲以前都生活在四川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慶幸自己家庭並不算貧困),讀大學來到北京,有了一些所謂高大上的經歷;就我個人經歷而言,恐怕中國都不止三個世界,還有第五世界,第十世界。

前段時間,微博一件熱議的話題是一位台灣教授說中國某地區人吃不起茶葉蛋,網友各種冷嘲熱諷。可是,和一位技術中心同事吃飯時聊到這個話題,我說我們老家真的有這樣的人啊,真的吃不起茶葉蛋;結果那位同事說,我大學時就是啊,捨不得吃,覺得貴。

(舉這個例子不是論證茶葉蛋貴,而是真的有吃不起的人存在。)

我現在想,有貧困不可怕,政府和社會組織都會想辦法解決;更可怕的在於,一部分人(精英階層+中產階層)對於另一部分同胞的生活狀態的無意識。他們「不知道」同在一個國家,生存的狀態可以差別如此之大。有這個「不知道」,就是未來社會問題的一個根源。

3.接著上面一點,按照張教授所生活的階層,看病難、就學難、買房難等等等等應該都是不會有體驗的。他所謂「接地氣」,如果只是跟餐廳的廚師、廣場舞的大媽、學生聊聊天,我想是很難對普通民眾的生活有切身體會的。

有次辦公室談到類似話題,有人問武大的實習生給現在的政府打多少分,她說滿分一百的話打八十吧。又問華艷姐,華艷姐沒有直接回答,她跟實習生說,等你生過小孩,看過政府部門那些辦事人員的臉色、辦事效率再說吧。

4.張教授說,中國每年實際只有十幾萬人移民,跟波蘭、台灣這些小地方相比,也不算多。但是我想問張教授,看看中國富裕階層里移民的有多少。他們已經掌握了不少的財富、資源,在這個國家基本上都有不錯的生活,問問他們為什麼要移民?即便是一些普通家庭通過技術移民走出去的,他們也都有不錯的教育,在國內也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問問他們為什麼要移民?

5.對比曼谷和上海,的確不難得出中國的治理模式更有效率的結論。集中力量辦大事,可以很快很有效。可如果,辦的是不那麼正確的事情呢?比如,文革的話?

蔡英文12年大選落敗致辭里有一句話,不能沒有反對的聲音,不能沒有制衡的力量。有反對、有制衡,做事的確會慢,但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有反對、有制衡,出錯、出大錯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6.張教授說美國最富有的二三十人可以左右白宮,中國不會這樣;那如果要說,在中國,幾大常委可以左右中南海,美國也不會這樣啊。

張教授說西方、西方媒體都黑中國、都唱衰中國,可是西方、西方媒體唱衰西方的也不少啊。演講里張教授自己就說了,經濟學人發表的民主制度的弊端,福山(美國國籍)發表的衰敗的美國,不就是他們自己在「唱衰」自己嗎?

7.整個演講的主題是說自信。台下的大媽笑得很舒心。

讓我想起我家一位親戚問我韓國人「真的吃不起肉嗎」時那種親切的、帶有關懷、又有一絲不易覺察優越感的笑。

我說:「那邊豬肉確實很貴,一般的豬肉50元人民幣一斤,好點的100塊一斤。」

我沒有接著往下說,因為大媽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去韓國,也不會真的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韓國人有同情。不過是飯後的談資罷了。

我想,如果她的子女去韓國旅遊或者生活,看到絕大多數韓國人不僅吃得起肉,而且到處都排隊,沒人闖紅燈,公廁里都有免費取用的紙巾,車輛拐彎時候絕對會讓人先走,再來談論有沒有自信,可能是比較有意義的。

鏡頭裡的大媽和廚師,出去讀書、遊歷、工作應該都沒有太多機會。但他們的孩子、年輕人會越來多地走出去,看這個世界,西方比我們的好的、壞的都會被他們看到、聽到、意識到,那時他們是不是發自肺腑地對中國自信,可能是比較有意義的。

8.我們的社會,財富在增加,文明在進步,作為國民,我很開心。可是社會上那些讓我不舒服、不開心的問題,也是的的確確存在的,我不開心。我不會覺得中國很糟,但也不會覺得有趕英超美「那麼好」。

自信是對於現在的滿足、對未來的樂觀,張教授的演講讓我對未來更樂觀,我很感謝;

但如果我發現它對於現在沒有改進,我很抱歉,我沒法自信。


1.貌似很多證據比較荒唐


我的第一次回復,考慮到這是一個尖銳的值得爭論的問題,安全起見,還是先匿名吧。

我個人的經歷是在國內讀完本科然後到美國讀研究生並找到了工作,在我到達美國之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樣,被美國的「民主」制度所吸引,鄙棄中國的「專制」制度,原因很簡單,那時候的我根本沒有見過美國,根本不知道一個所謂的「民主」國家是怎麼樣的。現在,我已經完全放棄了這種思想,我仍然希望留在美國,但原因不再是「民主」「自由」等大詞,而是接近我生活的小事。

因為是突然想到寫的,所以不一定一下子想全,我盡量寫一些:

首先是我為什麼放棄了「美國政治制度優於中國」的觀點,直接原因是前幾年的瘋狂反日貨暴亂,暴亂中的過激行為根本不是愛國行為,他們是借著這個借口來達到他抱負社會的目的:他使我明白,我們國家還有廣大的人民無法正確地認識中國需要怎麼做,在這種情況下,「專制」制度將會是更適合的制度,我們的網路封鎖一個消息的傳播,我相信這個是正確的,不是說言論不應該自由,而是我們還有廣大的民眾還沒有準備好,所以在目前這個情況下,這個「專制」制度可以讓我們較快速地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社會發展水平。

然後是一些基本事實(我所見的,支持或反對其它網友的):

1. 上海浦東確實比美國的洛杉磯機場要高大上的多,要說美國西部的San Jose Diridon Station,美國四家鐵路公司在那裡交匯,那個火車站就和我國的崑山站差不多(注意不是崑山南),更不用和16站台30線的上海虹橋相比了,在上面跑的火車自然也是我們崑山站跑的火車了,這種火車根本就進不了上海虹橋站。與此相關的美國的公路和航空,美國的高速公路體驗絕對要比中國的高速高路好很多,我在網上看到一個人發的圖片,但是因為比例尺不一樣,所以有些公路會被隱藏。美國的航空業比中國還是要發達很多,這一點應該也是基本事實。

2. 美國的白人和黑人,種族問題在美國確實是一個問題,這其實不僅是白人和黑人,還有墨西哥人,拉丁人,(美國會用兩個詞語來表示他們,其實墨西哥屬於拉丁),印度人和東亞人(同樣,美國人很喜歡用Asian來表示東亞和東南亞人,不包括印度人)。我有白人朋友和黑人朋友,他們玩的很好,種族問題並沒有想像中或電視上那樣大,至少在加州,美國的電視和媒體也是各種誇大美國的種族問題,這點和中國的媒體是完全一樣的。白人女孩和黑哥哥一起也是見過多個了。而大家如果反思中國的話,我們不覺得我們種族歧視的原因是我們根本就沒有碰到其它種族的人,我們有民族,但大部分民族仍然是和我們一樣的蒙古人種,想像如果你帶回家一個黑人女孩(男友),你的家長會有什麼反應。

3. 美國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資本主義社會,一切向錢看,這個觀點我基本認可,除了一點,我一會兒會提到。首先,美國高速公路(有的)會有優先車道,除了一車坐多個人以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交錢,矽谷的所有橋樑都會被收取過橋費,大家會說中國的高速全程收費,這個我想,像美國加州稅率可以達到25%,軟體行業這種高收入群體,可以達到35%,而中國絕大部分人都不夠起征點,根本就沒有交個人所得稅,所以中國是向開車的人收費,而美國假定所有人都要開車,否則你交的稅就會用來修建別人踩的路。從聖何塞到舊金山的爛火車還要收8.75美元一次,普通的公共汽車1到2元不等,佛蒙特(Fremont, 我自己翻譯的)這邊跨越海灣的公交要4美元一次。至於不認可的一點,那就是,我們現在廣泛被接受的送禮是絕對不會發生的(當然,被律師搶還是會的,他們是合法地搶錢),美國的腐敗我相信是有的,電影作品也在廣泛地描繪這個,不過至少不是像我國兩年前一樣--常態--

3. 美國的食品,好不好吃,這個問題,我覺得不能作為觀點,吃中餐長大當然不喜歡美國的食品,再考慮一下價格更是狂噴美國。如果有錢,可以在紐約吃到世界美食,但是也可以在上海吃到。

4. 美國治安,不敢在紐約晚上出門,嗯,這個似乎在中國從來不是一個問題,不過大家可能忘記前面一系列的「少女在玉米地被姦殺」了。和我的室友確認,洛杉磯市區晚上確實不要出門,而且你也沒必要出門,因為所有商店全關門,加油站邊上的便利店也會關,那裡沒有24小時營業,因為會被搶劫。但是美國也有很多非常安全的城市,一般是一些小城市,住在那裡則完全不需要擔心,銀行沒有防彈玻璃,就是一個一般櫃檯,錢就在裡面,你覺得這個設計是基本一個什麼樣的事實呢?

5. 滿街的無家可歸的人,這個詞語從英文單詞直接翻譯過來,比我們平常用的詞語好聽一些,這個是事實,在大城市會有很多很多,有些人會給他們一些錢,我有時也給一些,只是想表示這是客觀存在的,美國的窮人也是非常多的。

6. 美國的AA制,美國人絕大多數聚會都會AA,我個人對此持中立意見,我和我美國朋友講中國(尤其北方的)請客制,他們都接受不了,我剛來美國第二天的歡迎飯,就是AA的,我自己買的我自己那份。

那麼我現在仍然想留在這裡的原因是什麼呢?

1. 錢,同樣的工作,這裡掙錢會多,讓我說些什麼呢?漢堡店的店員可以掙15美元一小時,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他在房產公司,負責介紹客戶租房子,一年基本工資7萬5美元。雖然美國的生活成本要高很多,不過考慮房子、車子、手機,那就不然了

2. 我最愛的車,我現在開的一輛車,舊車,6.0排量,在中國是限制進口,如果要進口需要非常複雜的手續,車商進來這一輛車要收我多少錢呢?? 這車曾在國內賣上過百萬人民幣,美國當年的新車是7萬美元,買不起租一輛如何呢,100萬進口的車該多少錢一個月呢。悍馬H2,大家可以查一下,雖然我在「污染環境」,但我污染得起,在國內則不然。被定位奢侈型的車就會這樣,不僅這一種

3. 車讓人及轉彎讓直行!!!! 過路口不需要減速,因為右轉車輛會讓我。

4. 社會問題其實還不算太大:我的室友就完全不能理解當我告訴他們我們的車上需要安裝行車記錄儀,碰到有人摔倒不可以扶,醫院會發生醫鬧……

5. 上海不給我戶口,讓我有一種不被接受的感覺

5. 最後是完全我個人的原因,我非常喜歡這個各種族交融的社會,他不是平等的,但在我的朋友圈裡,他是非常平等的,我想這個是和年齡,閱歷有關的,美國南部是比較保守的州,但加州不是。

總結一下:

我們國家的政府已經在努力改變了,尤其是習大大上台後,大家又重拾了信心,而且我認為我國的政府已經做得很好了。至於一黨專政,我的觀點是目前的情況下,這是對整個國家最有利的方法。但是我提到的我仍然希望留在美國的原因都不是政府可以解決的,不是多黨就可以解決掙錢問題,不是多黨就可以解決碰瓷問題,多黨也解決不了車輛不讓行人的問題,因為人口已經非常多了,大量引進外國人也是不現實的做法。

我相信我國經過幾代人這些現象會改善,但我很現實,我只考慮到了我自己的處境,我沒有「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的那種精神,我希望的是過一個我喜歡的生活,有一個滿意的家庭,可以不用因為錢的原因不敢浪漫……


聽張維為教授講座有感 公心直論

周六聽了張維為教授的講座視頻《在國際視野下的中國道路》。說實話,我是第一次聽到教授級別的人,這麼理直氣壯、「堂而皇之」地講中國的好話,講中國政治體制、發展模式的好話。一個多小時的視頻里,看到他多次提到中國一些貧困縣小縣城比非洲首都都好,或一些城市比歐美國家首都建得都好。這個由於他基本是即興演講,有的地方還是表述不夠嚴謹,類似過於簡單地對比聽得多了,多少有些不適應。當然,先做事實判斷,再作價值判斷。了解一個人的思想體系、價值觀念,尤其是學術上的觀點,往往需要整體觀之,要前後一以貫之地來看。不顧上下文,不理前因後果,僅就隻言片語,匆忙論斷,難免有失偏頗。

耐心看完張教授的講座,其實他的主要觀點是認為要多平視西方,而不是一味地頂禮膜拜,更不是要在言必稱西方中失去自我主體性。現實中,很多人還是習慣給中國的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地開出西方藥方,出了問題動輒發達國家如何如何,一味地迷戀程序萬能,以及新自由主義思想,而不顧它所給目前西方帶來的深層次困境。比如在國企問題上,不少人以為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有國企,殊不知國企在歐美也占不少比例,一些巨無霸跨國公司,股權結構中都有很大國家股,比如BP石油公司、德國聯邦鐵路公司。一些人談到當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將之與西方經濟學供給學派相對等,其實似是而非。

張教授之論,且先不論對錯。在各路精英、大V所引領的一切以西方標準為俯仰的「呲必中國」漸成潮流的情況下,他難能可貴地發出了另一種不一樣的聲音,啟示我們要以更宏闊、寬廣的視角來看問題,不要一味地以頭腦想像的西方來為中國量體裁衣,不要陷入了自設的西方經驗和價值觀就是顛撲不破真理的「鐵屋子」中,既要正面借鑒,更要批判性吸收。這就宛如在千篇一律的「瞧瞧外國怎麼怎麼樣」式八股文里,突然來了一則蒲松齡的奇幻故事一般令人新奇。原來我們也可以更開放的心態,比照中外。對錯優劣,並不因是中還是西就有天然之別。

當然,這不是說就一葉障目,不正視自己的問題。就像張教授自己說言,「中國也有問題,也不是說中國就好到天上去了」。他沒有迴避中國的問題,比如公民素質偏低、貴族精神闕如、科技創新差距。但這些很難說是體制上的差異造成的,而更多是發展持續時間上的長短所決定的,歐美國家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開始城市化,市民文化的養成已經比較成熟。而科技的發展,同樣也不是朝夕之事。青蒿素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研究成果,但四五十年後才獲得國際認可,可見任何的付出都是功不唐捐,久久為功遲早會獲得應有成就。

張教授還提到要有一個歷史的維度。他說,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過的國家,且在過去2千多年內,大部分時間都比西方發達。這恐怕也是我們在考慮中西方比較時,不能忽略的一點。近代以來,中國有了落後,一度面臨四分五裂的危險。中共實現了中國新的大一統,形成了新的統一的儒家執政集團,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傳統文明的賡續。

張教授說,中國現在不怕跟別的國家比。歸結起來,就是在借鑒和吸收他國先進經驗時,多一些批判性;在關照中外差異時,多一些主體性。通過歷史的維度去看待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而不至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上過分糾纏,讓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建設性和可行性。

管不得是否偉光正了,最後來一段習大大的話吧。「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c3NjE1Nw==mid=413684653idx=1sn=89800d3ad493d0b108c9b93a9049f62ascene=0#wechat_redirect)

創建於 16:4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很自卑,覺得別人這也好,那也好,自己就是不如別人。這樣的人,未來不會太美好,或者說肯定不如一個能正視自己的人好,因為人總是有自己的優點。

上升到一個國家,也是一樣的。我們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方世界就是好的,就是我們嚮往的美好世界。但是真實情況是這樣嗎?我沒親自體驗過,沒有發言權。但是西方也有貧民窟,也有底層社會,這些我們是不經常關注的,我們所關注的,總是那些美好的事務。所以覺得我們處處不如別人,這樣的觀點難免會有些偏見。

也有人說張教授的舉例觀點都是拿中國好的去比,沒有看到差的。這個我同意,我們現在是有很多的問題,嚴重影響我們的幸福指數。這些問題難道可以視而不見嗎?但是咱們回過頭來想想,之所以有「中國人你要自信」這個視頻,就是因為現在的中國人已經不自信了,這個時候當然要來點好的東西來刺激一下國人的心理了,而且張教授也承認我們現在有很多問題。

看到自己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缺點,取得別人的精華,實現自己的夢想!共勉~


推薦閱讀:

發達國家可能再次變成發展中國家嗎?
誰能詳解一下目前很火的PPP模式?
為什麼小城市的物價反而比大城市的高?如何應對?
銀行業的利潤如此高,是否合理?
長城牌或者是中華牌HB鉛筆後面有個紅橡皮,為什麼擦除效果很差?

TAG:經濟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