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案」通過對性別解放的意義?

視頻地址:[鮮花][鮮花][鮮花] 來自肖紅袖

希望大家看完此短紀錄片後,寫下對「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案」的自己的見解,以及該法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謝邀。

作為土生土長的台灣本地人,想謹慎且詳細地回答這題。 (然而......

《性別平等教育法》是在2004年制定的,那時我小學四年級,在校園中已被男同學喊了好些年的"男人婆",還有每每穿百褶裙都會被人惡作劇掀起。而這個性平法帶來的影響有哪些?小學五、六年級後掀裙子的惡作劇已不復存在,那些朝我嚷著"男人婆"的小男生會受到懲罰,但多數人口中那句「誰誰誰是娘娘腔/男人婆」依舊持續流傳著。不同的是在那之後,替代辭彙變成了「誰誰誰是Gay/同性戀」,擺明著"不能挑剔你的行為表現,那就攻擊你的內心取向",新的歧視標的誕生。

那時大多數教師心中,男性表現得陰柔、女性表現得陽剛都沒有錯,但是不一樣的性傾向就是不正確,然而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麼把他們認為的不對,傳授給你變成對的。每次遇到類似(玫瑰少年)的敏感話題,不外乎是所有校園統一播放影片(紀錄片),或者宣傳一篇相關報導、類似書籍與傳記,讓你在看過讀過之後,寫個心得感想就算是教育過你了。

受這個法規影響的主要對象,表面上是學生,但實際上是教育者。他們不停地變換新花樣,普及你的知識常識,但不作其他任何解釋。目的只是要灌輸你"這樣不行、那樣不對"的觀念,就這樣了。

在我看來《性別平等教育法》給了葉媽媽及當時社會上那些無法接受一個青少年意外逝世的人們一個交代。只是兩者不同的是,葉媽媽希望那些有"特殊行為舉止"的人在校園中可以得到保障,不會受凌辱、不再發生憾事;而社會的關注重點卻不是葉永鋕有著較女性化的行為應該被尊重,而是他無故倒卧廁所血泊中死亡必須得到解答。家長人心惶惶的不是孩子被歧視,而是怕孩子像葉永鋕一樣死的莫名其妙。

性平法的出現讓有"特殊行為舉止"的人解脫了,卻把"不同性取向"的人逼到另一種困境:害怕的人更擔憂了,被這麼特別關注著,是讓我說好呢?還是不說好呢?要表現呢?還是隱藏呢?

當今台灣社會上,「娘娘腔/男人婆」已經是老掉牙的古老辭彙。老一輩的人還是認為男性陰柔、女性陽剛很噁心以及同性戀是罪大惡極,年輕人卻覺得這又沒什麼,不過礙著長輩的顏面也不太敢反駁。 「同性戀」這三個字,只有不懂事的屁孩才會拿來作為貶低、誣衊他人的工具。

我已經離開國民義務教育的範疇數年,不太清楚現在的兩性教育內容大抵有哪些,但必須認同的是,台灣青少年對於性別特質、傾向與認同相較於十年前是大大的進步和改善。這或許是性平法實施十年之後的成果,又或者只是台灣人民跟著時代的腳步與時俱進。

我會更傾向於相信前者,它確實有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則現在因為性別歧視而走上絕路的人就不只那區區少數個案了(雖然在葉永鋕之後有數人因性取向問題而選擇自殺,但那些都不是"意外死亡")。

-------------------------------------

呃,本來腦袋裡有很多東西要講的,不知道為什麼碼字的時候沒有被組織出來。等我想到什麼或者有人發問的時候再回來補充。只好先這樣了=_=

謝謝。

下台一鞠躬。

p.s.不好意思啊,複製粘貼的時候手機卡住,就重複了一次內容.....


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我不能匿名,因為紀錄片里的那個小男孩,就是以前的我。

在我搬到某特級城市某區某小學上二年級的第一天起,我就是那個受歧視的對象。(之所以強調是特級城市而不是某鎮某村我想你們也懂的?????)所以當我看到這個紀錄片的時候我真的完全感同身受,特別是有一段永志媽媽說的事情,有一個高中生寫信給她,說他活到現在簡直就是個奇蹟。看到這裡我就真的沒辦法忍住不哭了。

因為我小時候,變聲期前,聲音完全是個女孩子的聲音(別說什麼變聲前小男孩聲音也很稚氣但你總能分辨出是小男孩小女孩吧)(以前打電話給114的時候客服都是用小姐稱呼我的誒-_-||)再加上我天性就是比較安靜於是娘娘腔的外號就來了。然後就是各種語言暴力的欺凌,動手倒沒有(除了有一次是我主動出手下面再講可以嘛),受到的欺負,每天疊加的委屈,就不贅述了。不知道你們能不能想像,一個年紀本就比同班同學要小的boy,就因為他無法改變的聲音條件,被99%的其他男生和部分女生每天惡語相向,羞辱,甚至詛咒。

但我回到家不會提這種事,一直過了幾年我終於憋不住了,跟我爸談心,剛開口我就哭得稀里嘩啦。我爸心疼,但也只會勸慰我想開點樂觀點別太心塞,並沒有跟學校反應過吧(但是反應也沒什麼卵用不是嗎)

還記得有一次大課間,我忘了當時怎麼就沒忍住了,動手了。然後班主任來了,問我為什麼要打人,我實話實說了,但班主任貌似選擇性失聰,只罵了我一個。

天啊,生活都這麼絕望了,小小的我卻從來沒有想過自殺。

我在學校也不是沒有朋友,全都是乖乖女,和一兩個不歧視我的男同胞。

到後來,我就真的練就了對惡言左耳進右耳出的本事,每天過好自己的生活,跟自己的小夥伴玩耍。

然後上了初中,以為第一印象能重新開始,然而事實證明我是圖樣圖森破的,到了第二周就開始一切照舊,我也有了新外號「人妖」。

最後到了初三好了我發育了變聲了,上了高中才享受到一個沒有欺凌的校園生活。(但我還是有點捨不得以前的聲音誒我以前唱歌可好聽了什麼女生的歌都不在話下還能唱花腔女高呢!)被歧視欺凌了七年,已經忘了自己是怎麼過來的了。

最後,我已經是個大學狗了,我想從一個大學狗的視角,談談我的想法。

第一:說實話我現在對從前欺凌過我的人提不起一點的怨恨,當然我也不是那種「感謝別人傷害你他們使你更強大」的逗逼。我只知道那些人現在的生活都沒有我好(大部分吧,也可能是我的意淫但這不重要233)我唯一對那段時光的感受是,我挺過來了,那段經歷讓我堅忍過常人,讓我打死也不會惡意揣測人歧視人,讓我從那麼小的時候就知道,這世界上有很多種人,很多新事物,很多的獨特,很多的不同,人要不斷地學習,接受,寬容,進步。善良和尊重是多麼的可貴,這對塑造我的三觀和人格有很大幫助。

第二:作為一個從小就被「多數人」壓制的「少數人」中的一員,我想投入到任何的自由平等運動當中,盡我所能做出貢獻。

第三:其實很多人都有意無意的成為施暴者,我也知道不能強求每個人都達到什麼境界,去跨越自己的喜惡。關於這一點,我覺得現在網民們都隨意給人劃分類貼標籤,真的很危險。

但我還是覺得,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有境界高的人就會有境界低的人,對於施暴者來說是如此,對於受害者來說亦是如此,如何儘可能地不受影響,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如何看淡看開,如何把這些經歷化為力量,去鬥爭去改變。

每一個受過欺凌與歧視的「少數人」其實都是幸運兒,不要浪費了這個獨特的經歷。

最後RIP


以下是視頻中的文字截圖,字字刺心。

說實話,我不太關注法律。

答這種題目,我也不擅長。

但是看了永鋕媽媽的講述。

我躺在床上默默地流眼淚。

我們中的很多人,身上都有永鋕的影子,因為天生的與眾不同而受到或輕或重的欺凌和歧視。

不過永鋕的存在似乎比我們更有意義,他有一個堅強勇敢的母親,她的行動像是一道光,讓更多的孩子和母親可以有機會更好的生活。

一條法案的提出,未必就會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幫助,歧視和不平等依然存在,但這至少說明,面對同性群體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台灣政府並不是選擇漠視,而是選擇了正視。

沒有任何一場變革是一蹴而就的,

這場全民的思想戰鬥還會持續很久很久,

但我知道我終究回等到那一天的到來,

然後我可以牽著他的手,

在人群里,毫不避諱的親吻他的額頭。

每個不一樣的人

背後都有一個愛他的人

感謝你

讓我可以勇敢做自己

----------------------------------

下面是網路上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內容節選:

學校人員未於24小時內通報疑似校園性侵事件,首次處新台幣3萬到15萬元罰鍰;再犯者導致再度發生校園性侵事件,依法免職。學校不得以學生之髮式、服裝因不符合性別之刻板印象而加以處罰。

「娘娘腔」、「娘炮」、「死gay」、「男人婆」等誣衊性詞語得到法律禁止,如果學校相關人員用以上「性霸凌」(修法新增「性霸凌」定義,指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他人之性或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行為且非屬性騷擾者。)詞語,最重可處以退學,假若學校人員有意隱瞞、湮滅與校園性騷擾和性霸凌事件有關的證據,則處以3萬元至15萬元之間的罰款。

(原本打算多說些什麼,可是腦子變成了漿糊,生病了,要早睡,明天可能會來改改答案,多說些話,今晚還請各位見諒。)


謝木水姐姐邀請。

然而並沒有什麼意義orz

該反對的仍然會拿出來那些不知道哪裡濤出來的「科學道理」「社會規則」來反對;事不關己的仍然會長嘆一聲抱以同情只要不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聽父親大人說,他們那個年代,lgbt當罪行都是掛牌子遊街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恐懼和認知哪裡那麼好扭轉的23333

所以咱只能像庫克大叔學習,先拿到足夠的說服能力再發聲了喵

「你變態不正常……」

「啊大叔你好遜哦你怎麼活的還沒你眼中『不正常』的人幸福美滿快樂丫啊大叔你嘴這麼毒心裡一定很苦吧是不是孩子又不聽話了丫啊不多說了我閨女又叫麻麻教她做飯了閨女說以後要做出比麻麻做的更好吃的東西來喂胖麻麻呢拜拜大叔祝你生活幸福~」

比什麼辯論都效果拔群( ????? )

————————————————————————————————————————————

針對評論區 @猹叔叔 的問題……既然文字無法解釋清楚,就用圖像吧orz

那麼我要做的,就是為F和G這樣的人創造一個不需要別人幫助,也能完成任務的條件。

這樣說您應該理解了吧 @猹叔叔

如果您覺得別人幫我我就應該接受的話……那我只能說,

在別人表達需要幫助時你不幫助別人,這是你的權利。

在別人表達需要幫助時你幫助別人,這是樂於助人。

在別人表達不幫助時你不幫助別人,這沒什麼問題。

在別人表達不需要幫助時你還要強行幫助別人,這是一種不尊重。

——————————————————————————————————————

……………………那就沒必要繼續了,您開心就好。

反正無論您反對還是贊同,我都會把我如上圖所述的學術技術研發做下去的w

道德是捆綁中國人的枷鎖嗎? - 倫理

如何看待道德綁架行為? - 社會


謝邀。

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母親撕心裂肺的哀痛。

在人們的認知里,什麼是怪物?就是我大家平時所見到的所不同的,即使有一個群體,那也只是一群怪物。大家都努力的在標新立異,出人頭地,與眾不同和不被排斥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我堅信每個人生來都是無罪而平等的

早在思想啟蒙運動的時候就提出過天賦人權和人生而平等的口號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呢,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大概就是不公平了_(:3」∠?)_

對於比較女性化的男孩來說被欺負的幾率遠大於男性化的女孩。男性似乎總帶有一股與生俱來的正義感想消滅異類,畢竟從原始社會時期開始男性的職責除了打獵就是排除異己,本性使然。

校園暴力不管是冷暴力還是熱暴力都會對施暴者和受害者造成嚴重的影響,這是陽光下的陰暗面,也總能躲開老師的目光,尤其是冷暴力更多時候是一種鑽空子的行為,不違反規則,只違反道德。

人是需要底線來約束的,對於心智還不夠成熟的未成年人和素質低的人還有什麼心理變態之類的社會成員來說是不能指望他們用道德來約束自己的,這是因為缺乏教育。

教育法案的推出會讓青少年很好的認識到他人的權利,相當於近一步加強道德意識,這不是強迫,只是為了保護少部分但又大量的群體。

祝永志好,也感謝他母親所做的一切努力。

—————————分割線—————————

為什麼被邀請答這種問題!我也是青少年啊!我也是未成年人啊!我我我我我也還在上學啊!總算強答完畢了QAQ哪裡不對請指出!謝謝!!!


為什麼沒有人邀請我QAQ

好吧不邀自來。

附帶一提,蔡依林在她今年的演唱會上有播放這個紀錄片,呼籲大眾關注性別暴力的問題,真的不愧是蔡依林^O^

這個事件在台灣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標誌,一個悲劇。就和對於女權,彭婉如事件一樣。

葉永鋕事件在影片裡有,不贅述,我來談談我觀察到的校園內的性別平等。

(也已被寫入高中公民課本)

此法在2004年通過,差不多是我國小的時候,所以基本上我在求學的過程中,都是受到此法保障的,我所談的,大部分都會參雜個人感受。

1.對於校園內性騷擾的保障

這點太太重要了,許多校園內的性騷擾,常常會因為一個傳統上的威權,而不敢告發。而且,在過去並沒有規定事件爆發後,要成立性平會,對於委員會中人數比例的保障。所以過去也常常有可能是告發以後,老師們相互袒護,事情就這樣過去了,而且好像還會變成你的錯一樣。

但是,以上我所指的,大部分只用在對於生理女性的性騷擾上,成效也都在這上面,對於其他性別,也往往有隱言不敢告訴別人的情況。有點負了此法的性別二字,性別一詞,就是為了容納更多的性別,過去也有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也被視為前身),葉永鋕的事情更讓我們看到多元性別的重要性,以此觀點來看,此法的成效是非常不足的。

2.教學內容的修改

過去也有些性教育,但大部分侷限在一個所謂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這上面,我不是說這個不重要,但是我認為應該要更廣。現在的課本納入了其他的性別教育,包含懷孕周期(生物課也會講)、多元性別(我記得有觸及同性戀)、性別特質等等的課程,也會釐清錯誤觀念。

但是,仍然是不足的!課本連寫個如何使用保險套都扭扭捏捏。現在許多的學生在性方面的成熟較早,性教育卻到國中才比較完整,並沒有銜接上。

我記得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好像是輔大還是哪裡來的講師,宣導大家不要有婚前性行為什麼的,還看了一個恐嚇大家的愛滋病片..........而且,許多老師在性別行等的觀念上,仍然是不足的,或許不像過去那麼嚴重,可是還是有許多刻板印象(譬如:女生應該要怎麼樣怎麼樣,要舉例舉不完),大家在使用措辭上,也常常還是會用一些性別歧視的字眼,我有聽過同學形容說:「這個行為很GAY。」、「女生本來就是........」當下其實有點想翻白眼。

我還有別的事情,先寫到這裡,之後會陸續作補充,也歡迎大家跟我討論喔~

附上一個新聞內容,這也是我為甚麼對性平教育並不樂觀的原因:

護家公投入侵校園 教學現場淪為反同天堂

基督教背景政黨「信心希望聯盟」等團體11月發起「護家公投」,擬將同志婚姻權交付全民決定。教會人士近期積極動員連署,無所不用其極妖魔化同志族群,甚至有惡質教師將公投連署書指定為孩童的回家作業,要家長填寫,遭民進黨婦女部主任林靜儀痛批是「迫害同志」之舉。

教育第一線工作者紛紛爆料,稱反同性婚姻人士將黑手深入校園,以各種名義明示、暗示校園成員簽署「護家公投」。據林靜儀消息,有支持平權的家長接獲一份「回家作業」,叫做「通知單」,一查之下才知這是「得X者基金會」品格教育老師要推翻同性戀結婚用的公投連署書。

林靜儀認為,如果訴求正當,「為什麼要偷偷摸摸叫小朋友夾帶回家?」她呼籲老師校長們善盡查證責任,請家長「一起捍衛性別弱勢者的權益,給孩子正確的人權觀」。

無獨有偶,台南某國小亦有人散發反同婚公投傳單,將民法972、刑法227包裹在一起。該文宣稱多元成家法案未來可能被國會通過,恐嚇家長「若連最基本的家庭都失去了,那台灣還剩下什麼呢?」網友質疑,「校長是否同意該名家長或是職員如此行為是否不當?」、「學校立場是否同樣支持?」

有教會人士私下憂心地說,信心希望聯盟藉此(指公投)凝聚政黨士氣,但立場過於激進,手段也相當可議。他表示,「一旦弟兄姊妹忽視同性戀的受迫,選擇站在迫害一方,長遠來看勢必引起反效果,恐怕不利傳福音」。

目前的結果是:

http://www.storm.mg/article/76523

由信心希望聯盟在11月20日所提出的連署公投案「保護家庭公投」,在歷時1個月後,通過15萬份連署門檻,22日隨即召開記者會表示,將會送交中選會的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這也可能成為台灣第1個非2大黨提案通過連署門檻的公投。

信心希望聯盟表示,這次的公投連署,累計收到超過15萬份連署書,除了地區志工協助連署外,更有大量民眾直接寄送、或是親自送達。同時對未來能否跨過第2階段、全國選民5%的百萬連署門檻,抱持著正面態度。信心希望聯盟也補充,有民眾反應原先以為「多元成家」只是容許同性婚姻,進一步了解多元成家三草案內容後直呼不能接受。也有民眾表示家庭、倫理價值應該是社會公序良俗,從未想過會被少數立委修法而輕易改變。

信心希望聯盟並且重申,公投是讓重大議題可以經全民公開討論、共同公決的唯一機會,而信心希望聯盟並不是反對同志,而是反對目前3項草案交互作用下,一旦完成法制化,不但可有「同性婚姻」,亦可「締結伴侶」,或由「多人同組多元家庭」。信心希望聯盟強調,家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此核心制度的變遷必須由公民投票機制的檢驗,得到絕大多數民意的直接認可方可改變。

信心希望聯盟立委候選人李莉娟表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法律,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我們身為警務人員,雖然我們身上配著槍,但是我們的槍會是空空配著,所以這一次我們透過公投,我們要做的就是捍衛家庭。」

P.S.我的意思不是不能反對,多元成家法案絕對有可以討論的空間,但是身為一個老師,你不可以公然在課堂上請同學帶連署單回家請爸媽簽(就算是我認為對的提案也不行),並且教導錯誤的觀念,信心希望聯盟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連署門檻,今天就算是我支持的議題,我也會反對到底。

雖然按照台灣的公投法門檻.....大概最後絕對會是否決.........


謝邀。

看了短片,我忽然想到了中島哲也導演的電影《告白》。

法律針對故意傷害他人的青少年,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以至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的青少年人渣,只是因為年齡小,就逃脫了制裁。

校園暴力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都是一個很常見並且很尖銳的問題。

即使在美國,也有許多屬性為LGBT的青少年因為校園暴力導致自殺。

為什麼校園暴力這麼多而且屢禁不止? - 心理

專業人士的回答應該比我回答的更好些,我放個傳送。

校園暴力關乎家庭、學校、社會教育。

這裡面家庭教育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看到孩子是什麼樣的人,基本上可以知道他們的家長是什麼樣的。

而「性別平等教育法案」是學校教育。有一定的改善能力,但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學校還禁止學生吸煙呢,有的學校抓到吸煙學生還會給處分,但是有用嗎?

人類,說到底還是動物。動物身上就會有獸性,而獸性本身就是自私自利沒有道德觀念的。

嬰兒從小接受教育,到長大成人,就是一個去除獸性,增添人性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最重要的便是家庭教育。

教育者——父母。

由於許多父母本身未擺脫男權社會的思想,甚至會出現極端直男(女)癌思想,所以很有可能使他們的孩子也帶著這種思想。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長輩們說:「你看那個男不男女不女的東西,真噁心。」

正是由於很多父母有這種「男人必須要陽剛,女人必須要陰柔」的思想,導致「性格柔弱的男生」被歧視,導致這些父母的孩子也會在學校中孤立這樣的男生。

如果這個孩子的家教很差,那麼就會產生校園暴力事件了。


我從性彆氣質入手說一下。

為什麼娘炮比女漢子更偏貶義?

1。社會習慣性把很多負面性格劃分為女性性格。

男人娘是具有負面性格,女漢子則是具有了所謂男性的優秀品質。

個人覺得這不合理,屬於性別歧視。

2。那如果沒有如上的性別歧視,娘和女漢子就會一樣了么?

不見得。

人類的本能使人嚮往性激素充足的健康個體,一個人性別反串會讓人本能地覺得「不健康」。

人的性取向決定了一個人會偏愛某種性別特徵,同性戀也一樣。

總不能讓一個性取向為男性的人,在審美上喜歡一個外表看上去女性化的人吧,他不因為違和感而混亂就不錯了。

娘,往往指一個男性外表氣質的異性化,女漢子,一般指性格獨立自主,所謂女漢子多數看起來仍然是萌妹子。

外形的反串違和感更高,更不被接納,畢竟絕大多數人並不喜歡違和感。

當一個女生自己修燈泡換飲用水時,她的外在形象和生理特徵違和感並不強。

你要是換一個肌肉如同施瓦辛格的真·女漢子,那她的接受度不見得比娘高。

你要是說一個女漢子長得像男人,說她有鬍子了之類,她也會不高興。

3。性格上的原因。

男女生理上的確存在差異,普通男性的肌肉量和體能都普遍在女性之上。

按照性別分工在日常生活中更有助於高效地完成任務,避免高成本的試錯。

很多時候男性不承擔責任,女性無法勝任。

就比如遇到歹徒要搏鬥,男生撒手不管女生難以自保,更別提保護別人了。

重體力勞動面前,這時候讓男同事多幫忙,比一味地平等分擔更快。

這時候,男人的娘是不承擔本應該他可以承擔的責任,女漢子則是能做到超出性別標準線的指標,所以一個是弱化,一個是強化,接納度自然也不同。

所以我的觀點是,誠然,很多性彆氣質的要求都太誇張了,毫無根據。

但性別要求和氣質不全都是錯誤的。

一個在關鍵時刻對女性置身危險或者女生拎不動重物,無動於衷的男性,是否符合當今社會幫助弱者的理念?

一個成年女性,和小孩子爭搶資源是否不能被大眾差評?

個體差異是否遠大於性別差異?

已經有數據研究,普通男女,男性的體能大約是女性的1.3~2倍左右。

尊重個體差異是指,如果這個人表現出也擅長做B的能力,那麼他就可以去做。

應該尊重例外的存在,而不是泛平等化的,強行推翻數據上更普適大眾的規律。

鼓勵擅長做A的人去做A,如果他做不好B,那麼學會揚長避短並不是錯誤。

性別分工合不合理,就看它存不存在生理差異。

存在的,鼓勵發揮各自優勢,不鼓勵不發揮優勢不幫助他人實屬正常。

不存在生理差異的,還用性別說事就是耍流氓。

然後回到這個法案上來。

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前面雖然說性彆氣質有合理的部分,但不代表我認可以因此對例外進行迫害侮辱和霸凌。

這是任何平權的「政治正確」需要追求的,你不喜歡可以,你不鼓勵OK,但就是不能「欺負人」。

也許,就像黑人運動一樣,不喜歡黑人的人一直存在,但他們不能冠冕堂皇地欺凌黑人,辱罵黑人,這個目標達到,就是「政治正確」的目的。

-------------------------------------------------------------------------------------------------------------------------------------------

還真是辛苦您作圖了。

簡單回答你。

你可以幫助別人,但你選擇不幫助,這是你的權利,但因為不幫助弱者而被差評,這也情理之中。

這和別人拒絕與否無關,OK?

我也從來沒說過別人拒絕的情況下強行幫助是有禮貌的行為。

你還記得你突然開始提你不回舉報我的事么?

這就很類似你說的,我不要你幫助我,不舉報我的時候你說來吧,我幫幫你,不舉報你。

這讓我覺得你提這個問題超沒必要,第一你舉報了我也不會被咋地,第二我也不需要你不舉報我啊,你真的隨意的。

請你先發明取代一切體力勞動的全面機械化,再來輕易說人間四處有電梯吧。

@田代Mizuho

請把剪刀留給你自己,畢竟別人不需要。

到最後連別人反對的是什麼都不知道。

誰反對你研究了?你研究用來拯救特殊人群當然好啊。

但覺得全人類都會被改造,都應該改造,覺的可以且應該以此全面消除生理差異的存在;可以且應該消除人類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基本依賴和要求,這才是我不認同的點OK?

自助收銀機有了,仍然有人願意選擇人工收銀員,自出提款機手機語音服務也有了,仍然有人簡單操作也愛選擇人工服務。

是打算拒絕這些人選擇人工的權利么?你要先進可以,也得人都願意接受啊。

也不知道那技術產生就能影響全人類演化進程的迷之自信哪裡來的。。。

完全迷信知乎式的政治正確泛平等論,也許你可以做一個撕遍天下的無敵手,但在生活中,被認為KY幾乎是逃不了的。

一大肚子孕婦站在倆健康年輕人面前,一個讓座了一個不讓,硬要大家覺得不讓的和讓的一樣好,覺得不讓的做得各種好各種平等理念。

然後各種權利各種理應的大道理。。。講真只能換來大家表面微笑的內心白眼。

是真不知道生活有時候情感比理智先行么。

男性在自己優勢的地方讓渡權利幫助女性,怎麼就成了牛鬼蛇神了?

女性也會在自己有優勢的部分讓渡權利幫助男性,這都是互相的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和要求,怎麼就不平等是歧視了?

啥叫道德綁架?

令人反感的道德綁架,類似你給的那些鏈接里的,都是出面要求你必須如何如何做。

而道德是說如何如何做是好的,如何是不好的,沒有硬性要求,不判斷對錯,只有好與不好的區分。

「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那麼還要評判惡俗的人嗎? - 道德批判

看看這個問題,所謂道德只能用來約束自己,是最大的笑話。

有了「道德綁架」和「道德制高點」這兩個詞之後,好像但凡從道德出發都是錯的,都容易被扣上道德綁架的帽子。可算是找到道德綁架一根稻草了。

人本來就是理智與情感的集合,如果說理智發展成了法律,那麼情感走向了道德。

你能否定社會需要道德約束么?

還道德私刑,就直接回答我,有沒有權利說一個隨地吐痰的人這樣做不好?

不要隨地吐痰,隨地吐痰不好這是不是道德約束了所有人?

是見到任何不好的不文明的行為,都必須忍氣吞聲不許評價,在你看來才是一個文明的社會形態?

嗯,好,以後見到有人隨地吐痰,不能告訴孩子或者別人,這是不好的。

要說孩子咱們不可以這麼做,但別人這麼做沒問題,不要評價,

至於我們自己為什麼不能這麼做,不知道,反正不能評價一種行為,不然就會對個體產生道德壓力,就會形成社會道德約束,就是道德綁架,就是私刑。

男人不要打女人,成年人不要欺負小孩子,強者應該照顧弱者,這些都是約束所有人的道德準繩,都拋棄好了?

你也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覺得某個女人就該打,某個熊孩子就該被欺負,某種時刻誰也不需要照顧誰。

但是你能說大多數時候,在有男人保持原則不對女性動手,在有成年人愛護小孩,有強者對弱者伸出援手的例子對比之下,那些做得不那麼好的人被負面評價有什麼不妥?

剛才看了一個科普貼,開頭第一句就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齡,天惹嚕!憑什麼代表女性靠性別劃分人群啊!

最佳生育年齡男女明明有重疊部分,而且因人而異啊!

大家只是不想將冷漠變得習以為常罷了。

這就好像面對一個欺負同性戀的人,選擇不干涉,那就等同於施暴者的幫凶。


謝邀…偏題了,可恥的匿了。

ps.被水木姐姐邀請受寵若驚。

積極意義肯定有,但是會很小吧。

能有多少人知道這件事?

知道了,又會怎麼看?

很多老一輩的人會不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家長沒教好孩子才導致娘娘腔的?

我聽聞,成大事的人,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

如果世界依舊和平著,人們對於個性會越來越寬容的。但如果出現動亂,繁殖作為基因延續的根本,會更加不容忍人們的個性,尤其在性方面。

所以,有用,有一點點用,對大陸有那麼點借鑒意義,但大陸為了維穩,肯定要慢慢等絕大部分國民的認識轉變,才可以立法。

等多久?

我猜,兩三代人吧。


首先聲明轉載自微博:sven_shi,覺得說的好請關注微博

不管你對同性婚姻或者台灣有什麼態度,都請你認真看我講完。因為台灣現在推行的這一套人權標準是遠超國際人權標準的,這塊資料在國內也是一個空白。

首先,台灣要推動的「婚姻平權」和單純的「同性婚姻合法化」還不是一回事。婚姻平權的基礎是把原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擴展到允許「兩個人」,無論性別。接下去才是「平權」。看一個例子,A女士離婚後帶著孩子與B女士成婚,請問A女士孩子的現任「父親」是誰?沒有。所以「父母」這個概念必須被雙親替換。A女士的現任丈夫是誰?沒有。所以「夫妻」這個概念還必須被「伴侶」替換。再進一步,A女士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解釋她與B女士的性行為?所以要改換孩子在學校里的教材,告訴他無論男女,男男,女女之間的性行為都是「正常」的,既然是正常的,那麼就必須告知孩子這些東西可以嘗試...

這僅僅只是「婚姻平權」的一個起步改動而已。婚姻平權的推動撕裂的是兩岸的文化脈絡。

婚姻平權配套的還有台灣現在已經通過初審的難民法。台灣難民法的標準也遠高於國際社會,連遇到自然遭害都可以去台灣當難民。東南亞有數量龐大的穆斯林,由於不容於教法所以同性戀者會在當地受到迫害,一旦台灣設立難民法,這些人到達台灣後台灣都不可以將他們遣返。台灣一瞬間就成了東南亞的同性戀之都。

東南亞無國籍流民數量也極多。舉例比如現大都居住在緬甸的羅興亞穆斯林船民,他們都是無國籍者。一旦坐船進入台灣也受到難民法保護,無法被遣返。蔡英文如果能夠利用台灣安置這批總數上百萬的羅興亞人,她一定可以拿到諾貝爾和平獎。但對台灣來說,這叫換種。

台灣定出的遠超國際人權標準的難民法與婚姻平權,帶來的結果就是文脈的撕裂和種族的更換。背後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台獨 。如果真被她一步到位達到這種遠超台灣接受能力的人權「進步」,帶給現在台灣人的可不僅僅是「陣痛而已」。


每次看了都很想哭,

又難過又氣憤。

在台灣那年,有個隔壁班有個走路很娘的,

雖然fb寫著異性戀,

也沒有看到有老師和其他同學說過他什麼。

立法代表沒有去逃避這個問題,而且在重男輕女的時代,平等法相對以前,即使他們內心還是如此歧視。,至少在行為上,他們不能對我們有任何的不公平。

至少教育了下一代,性別是公平的,任何老師,學生同事,都不應該因為你性別,陰柔陽剛等收到嘲諷,被脫褲子,掀裙子。

不會說為什麼就欺負你一個,

你不是孤單的。

ps,天佑鮑比也很好看。


推薦閱讀:

為何女權宣稱男權社會也壓迫底層男人,請問女權如何「解放底層男性」?
抗日戰爭時日軍用多少手段殺死了多少中國女性? 應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女權主義思想中有哪些悖論?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里的白流蘇有追求女性主義的意識嗎?
希望將來的妻子可以做「全職太太」,是不是不尊重女性的表現?

TAG:女性主義 | LGBTQIA | 性別平等 | 跨性別者 | 社會性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