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雅」是優秀翻譯的標準之一?倘若原文不雅呢?

「信」和「達」還可以理解。


優秀翻譯的標準不是固定的。

信、達、雅的翻譯標準要在其提出的時代背景下看。19世紀末,通過翻譯介紹到我國的作品基本沒有什麼粗俗的內容和文字,且當時的讀者都是崇尚高雅的封建知識分子,因此,無論從重視原文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提出這條標準都是無可厚非的。

若原文不雅,則應忠實原文的風格,即所謂「人雅我亦雅,人俗我亦俗」。60年代初,學者劉重德修正了嚴復「信、達、雅」的翻譯標準,提出了「信、達、切」的觀點,所謂「切」就是:「實事求是,酌情處理,恰如其分,切合原文風格。」

摘編自《英漢漢英翻譯教程》 主編 張春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


任何理論的提出都有其相關時代背景,嚴復的《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當時的「雅」頗有追求譯文的古雅之意,於現在的翻譯或許已經不合時宜,因而現在再談「信達雅」也就需要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時賦予一些新的理解和意義。

嚴復除了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也提出過「忠實、通順和美、不增不減、神似、化」等一系列的說法,但均不如「信達雅」三字更為人知。

就「原文如不雅,譯文何雅之有?」的疑問,郭宏安先生在《惡之花之跋》中已做了些論述,摘相關內容如下:

「信、達、雅」中,唯「雅」字難解,易起爭論,許多想推倒三難說的人亦多在「雅」字上發難。倘若一提「雅」,就以為是「漢以前字法句法」,就是「文采斐然」,是「流利漂亮」,那自然是沒有道理的,其說可攻,攻之可破。然而,可否換一種理解呢?試以「文學性」解「雅」。有人間:「原文如不雅,譯文何雅之有?」提出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他只在「文野」、「雅俗」的對立中對「雅」字作孤立的語言層次上的理解。如果把事情放在文學層次上看,情況就會不同。倘若原作果然是一部文學作品,則其字詞語彙的運用必然是雅亦有文學性,俗亦有文學性,雅俗之對立消失在文學性之中。

離開了文學性,雅自雅,俗自俗,始終停留在語言層次的分別上,其實只是一堆未經運用的語言材料。我們翻譯的是文學作品,不能用孤立的語言材料去對付。如此則譯文自可以雅對雅,以俗應俗,或雅或俗,皆具文學性。如同在原作中一樣,譯文語言層次上的雅俗對立亦消失於語境層次上的統一之中。如此解「雅」,則「雅」在文學翻譯中斷乎不可少。

總而言之,譯事二難:信、達、雅。信者,真也,真者,不偽也;達者,至也,至者,無過無不及也;雅者,文學性也,文學性者,當雅則雅當俗則俗也。信、達、雅齊備,則人「化境」;然而「徹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實現的理想」,於是而求「神似」。因此,我認為,對文學翻譯來說,信、達、雅仍是可用的標準,仍是「譯事三難」。

——參見《惡之花之跋》郭宏安先生1991年11月25日寫於北京


「雅」本身是翻譯的最高標準,這個前提是譯文本身能夠「信」和「達」,但是現在很多譯者卻把「雅」當成了翻譯的「最低消費」,好像只要「雅」了就已經「信達」了。(ps:本人曾經就是此類人,當年翻譯的時候找到各種成語、諺語和俗語來翻譯外文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

再進一步解釋之前,先可以試圖澄清一下「雅」的定義,我覺得現在翻譯的「雅」大致上有兩種風格:一種是使用漂亮的辭彙,這個就常見了;第二種是使用古典的文體,比如文藝青年喜聞樂見的文言風或者具體一點比如駢文,這個現在顯見於一個格言和歌詞的翻譯,比如幾年前在網上流傳很廣阿黛爾的《someone like you》,中文翻譯叫《另尋滄海》,譯文準確度暫且不論,但是在「雅」這一點上吸粉無數,給個鏈接可以感受一下:另尋滄海_百度百科。另外一個例子是傅惟慈先生在翻譯毛姆著名的《月亮和六便士》裡面引用康德一句話「因而,定言命令就只有唯一的一個,這就是:你要僅僅按照你同時也能夠願意它成為一條普遍法則的那個準則去行動」,這句話傅老用文言將其譯作了「凡人立身行事,務使每一行為堪為萬人楷模」。

從傅老這個翻譯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雅」是優秀翻譯的標準了,你看康德原著正規的翻譯就顯得很拗口了,而且沒有一定的知識背景還不一定能夠理解。但是你看傅老這段譯文就明顯感覺更容易接受且更容易理解意思(雖然我覺得在準確度上稍有偏差,詳見怎樣理解康德的「凡人立身行事,務使每一行為堪為萬人楷模」? - 知乎在這一問題下我的回答)。這就是翻譯中「雅」的魅力了,他不僅能夠讓你在閱讀譯文之前就已經先對它的形式進行了一個先入為主的認可,並且對一些「雅」的文體的運用有的時候還有助於讀者進行理解。

所以,關於原文「雅不雅」,並不影響譯文是否能夠採用「雅」,只要理解了「雅」的這第二重含義,就連最嚴肅的康德原著的翻譯都能夠達到「雅」的層次,那其他的就更不在話下了。而且能將原本「不雅」的內容在「信達」的基礎上翻譯成「雅」就展現出譯者的水平,以及翻譯本身是reproduction的本質了。

此外,有時一個「雅」的翻譯還能非常強地增強讀者的代入感,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徐志摩將義大利的著名城市佛羅倫薩(按照英語名稱「Florence」翻譯而來的)的名字翻譯成了「翡冷翠」,這絕不是只是嘩眾取寵,「翡冷翠」的發音幾乎和佛羅倫薩的義大利語原名"Firenze"幾乎一致,不僅如此這個優美的翻譯也和這座文藝復興之都高貴典雅的氣質完美契合,這個翻譯我覺得堪稱是地名里翻譯的最高水平。當然,這裡面帶有一些譯者美化的傾向性,肯定不適合官方使用,如果現在即使是按照義大利語發音的翻譯也該叫「費倫澤」了吧,和「翡冷翠」對比,可以感受下雲中鶴同學翻譯的巧妙之處。


雅,使譯作容易獲得心理認同,是彼時受眾人群的要求,其意義目的指向的是作品的可讀性


哈哈哈~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這個忠不是你理解的那個忠~

這個孝不是你理解的那個孝~

這個節不是你理解的那個節~

這個義也不是你理解的那個義~

所以這個雅當然也不是你理解的雅~

這個信、這個達雖然你認可了,但也未必是你理解的那個信~那個達~

孔子的話不是這麼理解的~不是董仲舒這麼理解的~也不是朱熹這麼理解的~更不是王陽明這麼理解的~孔子實際上說的其實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

朱熹說的話也不是這樣理解的,朱熹這句話的思想內涵其實也是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

英語學渣,純粹吐槽,不負責任答題~


嚴復所提倡的「雅」,在他的時代來說,是指「用漢以前字法句法」,也就是「古文」。現代對信達雅的解讀也頗有爭議,但一般認為,「信」要求譯文完全傳達原文的內容,「達「注重譯文的流暢與通順,」雅」則強調與原文相適應的文采——風格(style)要一致。

所以,翻譯對於「雅」的要求,並不是說譯文要多麼文雅,而是「原文是什麼風格,譯文最好是什麼風格」。原文一個中二少年眼冒金光:「土豪,我們做朋友吧!」就不能翻譯成「富賈,可為吾友乎?」

說正經的,像卡佛的極簡主義小說,《尤利西斯》《追憶似水年華》這類意識流小說,翻譯過程中最難的還是再現原作的風格。達不到「神似」,就不能稱之為一流的翻譯。

先說這麼多吧。在張老師課上做過pre的內容,解釋成這樣,慚愧!


作為一位翻譯人員,批判性地答一下:

翻譯的最高要求是「再創造」,把你的變成我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常用的技巧就是異化和歸一。這對譯者是極高的要求,因此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翻譯員通常是政府或者宗教的核心人員。那個時代通常是翻譯員初譯,再由政府或宗教按照高層決議做修改,變成本國適用的或者便於外國理解的規章教義。這就是為什麼廣泛傳播的基督教等中文版朗朗上口;**教義這麼接地氣。

(留著以後詳細寫)

所以我認為,翻譯信達雅的標準應該更新換代。


說實話,這個也屬於「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的範疇。世界上的翻譯理論何其多,邏輯縝密的也數不勝數,嚴復的所謂「信達雅」既太感性,也已過時。所以,不好意思,題主你的問題前提就是錯的。


嚴復提出來的雅是有他的時代局限性的,看到有答案說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其實並不是,林紓的翻譯就幾乎白話。

嚴復的雅,是桐城派的古文,這在時人看來都佶屈聱牙,這與他迫切走上層路線相關,他認為推動中國進步,首先是要士大夫能懂,所以要士大夫才能理解的古文去書寫,引起他們的興趣。這種古文,沒有經過相當訓練,普通讀書人都可能不懂。

嚴復終其一生鬱郁不得志,自認耽誤在科舉,與傳統士大夫相隔甚遠,所以努力想進入那個階層,最後沒想到還是因為「新」為後人所知,未嘗不可嘆啊。


弗朗切斯科,方濟各;

喬瓦尼,若望;

馬爾蒂尼,馬甸尼;

特朗普,川普;

邁克爾傑克遜,米高積臣;

貝克漢姆,碧咸;

阿美利加,美利堅;

這就是雅的重要性。原語本來不佔一個音位的,翻譯非得佔一位,造成整體拖沓,生硬難記。


雅 在中文世界裡,除了與低俗相對外,還指有根據,有內涵。表現在文字上就是,辭彙使用有出處,有典故,比如出自四書五經,出自唐宋八大家等。

多關注現代的翻譯理論,嚴復的早就過時了,不適合當作正經的理論研究,倒適合普羅大眾當談資。


翻譯什麼東西中,上來吐槽一發。

嚴復這個雅真是害死人,以至於現在這個所謂的「雅」根本就變成了國內讀者吐槽翻譯的尚方寶劍,連個哲學翻譯都鋪天蓋地有這種吐槽:

什麼「啊喲說的根本不是人話呀」

什麼「原文的簡潔/優雅/明快/細膩都沒有了呢」

什麼「不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呀」

什麼「哎呦句子好繞啊,中文就不能好好學一下嗎?」

什麼「讀起來就像谷歌翻譯的一樣,僵硬得很呢」

什麼「一股濃濃的翻譯腔」

送您兩字:

呵呵!

哲學家寫的東西本來就不是人話好吧?!

優雅明快???哪個外文能把《老子》翻得「優雅明快如中文般簡潔」的您找給我看看?哦,這時候您開始說什麼鬼「哎呀看吧我們中文賽高啦好棒棒啦洋垃圾文翻譯不來啦」——你TM就不能想想是不是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局限,別人翻譯不好你的的同時也就意味著你也很可能翻譯不好別人的????

「中國人」是什麼東西?什麼是「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喜歡短句」?「喜歡平鋪直敘」?那你看韓劇看A片去啊,看什麼鬼哲學書???

你就不能好好學一下怎麼看很繞的中文嗎?一定要譯者把句子打散了給你看才爽嗎?一個成年人要另一個成年人幫你做飯可以理解,讓另一個成年人把飯嚼成泥再送到你嘴裡不覺得很噁心??

谷歌還有苟呢,你去打敗它再諷刺它吧。

翻譯不是翻譯腔要怎麼樣?「喬布斯」一定要翻成「賈伯斯」你才看得下去?= =

所以非常討厭豆瓣,書評都是這些鬼東西。

關鍵是這些人還經常在「想讀」那裡寫:

「求電子版!」

呵呵

別忘了:翻譯千字60元,一分錢一分貨,這個價錢,有這種服務,漢語讀者們就知足吧,真的,還「雅」呢。

呵呵


推薦閱讀:

粽子用英文怎麼說?
在商務英文郵件中,怎樣說明自己的性別?
有哪些讓人忍俊不禁的翻譯錯誤?
如果翻譯的過程中聽到了不會的單詞和短語怎麼辦?

TAG:翻譯 | 筆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