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的繪畫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例如上圖,沒學過畫不出來這個。可東西明明就在眼面前,信息已經 input 進來,就是 output 不出去。

或者換個問法,那些經過繪畫訓練終於可以準確「所見即所得」的專業選手,究竟從訓練中獲得了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不會畫畫也可以活下去,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會畫畫,也就不需要天生什麼的。

信息input進來卻不能夠完整無誤的output,是因為有兩種不同的系統在控制這input和output。就繪畫來說,input是看,用的是眼睛,視覺神經等;而這裡所謂的output則是用手(拿筆)畫,使用的是手臂的肌肉以及控制肌肉的神經系統。

這種現象並不只限於繪畫這個技能。比如,讓人聽一段音樂後,給他一種他沒接觸過的樂器他也演奏不出來;給人聽一段沒學過的語言,讓他跟著複述估計大多數人也做不到標準發音;給人看一段街舞,如果他沒學過舞蹈也很難立即模仿出同樣動作。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的自由的隨心所欲的,而是受到了自身條件以及所受訓練的約束限制。受過訓練與否並不只限於output這個部分,還包括input。比如,以日語為母語的成人大部分都聽不出英文中L和R的發音的不同。再有,有些愛打麻將的人只用手指摸就可以知道是哪張牌,這個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那麼,回過頭來說繪畫。我沒學過繪畫,所以不知道專業人士受到了那些訓練,只說說我自己的主觀猜測。

當我們畫一座建築時,我們需要首先用眼睛看,然後把我們「看到」的東西用手「」出來。當然,沒受過訓練的人很難畫的接近實物,或需要很長時間來一點一點修正自己的畫作;而能做到「所見即所得」的專業人士則可以很快的畫出完美效果,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他們所受的訓練使他們在看和畫這兩個步驟都比其他人更有效率。比如,觀察某建築時,學過美術的人會更注意其結構,透視,各部位比例,有強光照射時陰影效果等,而沒受過訓練的人恐怕不會注意這些。在實際畫的過程中,受過訓練的人能夠更容易的控制自己的肌肉來用合適的粗細力度來畫出適當角度的線條,使作品更接近自己觀察到的實物。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獲得的是「為了有效output,input時需要注意哪些特點」,以及「output時肌肉的運用」等。


問題的關鍵在於繪畫的方式,如果換個方式,誰都能畫出問題中的那種畫。只要把一張半透明的紙撐開,放在你眼睛的正前方,你可以透過紙看到後面的景物,然後就可以開始描那些景物了,我相信一般人都能用這種方式畫出像模像樣的素描來。

之所以一般人不能像題圖中的那個人那樣畫畫,是因為那種畫畫需要你先看一下景物,再在紙上畫出來,時間差決定了你的大腦必須先記住景物的樣子,再去畫。而人的大腦其實不擅長記住這種光影和形狀的細節,人腦一般比較擅長記住抽象過的東西,當然,某些天才是天生擅長記憶這些視覺上的細節的,不過一般人都不是。所以,哪怕只是一瞬間,你的大腦也會把你剛才看到的那些東西抽象化,於是你再畫出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經過訓練的畫家們就不一樣,他們可以記住更多的畫面細節,同時,根據經驗,他們根據大腦中記住的抽象形象重建出具有細節的畫面的能力也比一般人更強。


首先,您說「沒學過畫不出來這個」,也就是說你希望output的是圖上那樣的結果,那這個當然需要學習和訓練。就好比做菜,材料都有了,想做一道糖醋排骨,那你必須按照步驟才能做出來,不然就不是你所希望的糖醋排骨了。您的另外一個問題,究竟從繪畫訓練中獲得了什麼,也可以說繪畫訓練讓他們掌握了什麼。繪畫訓練分兩塊,一是手上的技術,二是觀察方法。兩者都需要在大量的訓練當中提高。手上的技術直接影響output的質量,而觀察方法則是怎麼從眾多input的信息中找到最關鍵最有用的。觀察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以繪畫的邏輯先看什麼再看什麼,看某個東西的時候要考慮到什麼,東西與東西之間有什麼的關係。這是繪畫訓練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觀察方法可以說是畫者感受和認知世界的依據。

然而您的題目「為什麼人類的繪畫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顯然不能以不能output某個目標而下定義。就好比你認為某種風格的畫才叫畫,而畫不了這種風格的人都是不會畫畫的。這從個人喜好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可以的,但略顯狹義。應該這麼說,我們不應當先入為主地認為那樣的才算繪畫,畫不了那樣的就不是繪畫,這既片面的否定了繪畫,也抹殺了拿筆畫畫的機會。人類的繪畫能力從一出生就有,大家都有描繪眼前所看及心裡所感受的訴求和能力。國外很多自閉症的兒童和成人患者有不少是以繪畫作為治療手段的,他們都沒學過畫畫,但每每有很多驚人的畫作。我想說的是不要以某個目標作為全體的參照,尤其繪畫,它發展至今有很多的流派,有很多的方向。也許從這個角度看畫很差,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許很美。


人類的進化演變,天生的技能就是那些能夠保證生存下去的最基本技能,不會畫畫不至於死掉啊。


這就好像學唱歌一樣,是個人就會唱歌,同樣,是個人就會畫畫,不過專業訓練對於水平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


因為圖像信息在你腦袋裡是相對模糊的,而output的時候是非常具體的,需要你非常熟練地控制你的手,並且把圖像信息強化。

畫畫常說手高眼低,或眼高手低,意思是眼睛讀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手頭表達能力的不均衡。尤其是讀取信息的能力,擁有繪畫技巧的人,跟不擁有的是不一樣的。簡單的一個幾何體,上面的光影就分高光,亮部,明暗分界線,暗部,反光這些調子。而沒經過訓練的人,是很難察覺出來的。讀出信息之後,還要手頭強化對比,才能在平面的紙上表達出立體的空間。

繪畫技巧,除了鍛煉大腦,眼睛和手的配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種知識的積累。


毫無疑問相對於其他學科,美術和音樂能力是極度吃天賦的


有個方法,比起一隻眼睛,在面前立一個玻璃,在玻璃上面畫。一點一點完全複製眼前所見。理論上只要夠耐心,色彩調的准假設有足夠真實世界的顏料,應該至少畫出非常準確的寫實畫。哪怕完全不會畫畫。

於是對比傳統意義的「寫生」,就得出結論了。」形象記憶的準確性,比例的計算能力,空間或平面位置記憶的誤差。。。我覺得大腦很聰明,把日常海量信息量模糊化,這樣能節省大量內存。


我認為,這牽涉到人的視覺系統。

因為人的視覺有一部分是後天發展起來的。比如立體感,比如人臉識別等。因此,既然這些是後天發展才能擁有的能力,必然是有差別的。我個人以為那些有繪畫天賦的人,其視覺系統比常人,也許不能說更高級,但肯定要更敏感。

體現到繪畫技能上,就是更能把握協調性等等。


人天生並沒有所見所得的能力,看到的東西都會被抽象化存儲在腦海里,如果想做到把眼前的東西樣貌完全記住,就要把眼前的東西概念具體化,然後再進行個體差異化判斷。

比如一輛巴士,巴士的構造是什麼呢?長方體、有車輪、擋風玻璃、玻璃窗、有前門後門、有車燈,裡面有駕駛員座位和乘客座位、方向盤、乘客把手....等,這就是巴士構造的概念。還有如果要畫出來,還需要透視的概念。

接下來就是個體差異化:車體朝向、光源方向、車的顏色、擋風玻璃的大小、玻璃窗的數量和位置、輪胎的位置厚度、前後門的位子等,記住了這些,基本才算是記住了眼前的畫面,而不再需要想寫生一眼看一眼畫一筆。

受過繪畫訓練的人,對眼前圖像的概念更具體,知道要去注意觀察些什麼,如構造、光影、角度,所以能夠更畫出更具體的圖像。普通人因為沒有這些概念,所以即使拚命看,也不知道從哪裡入手,比如一扇門,普通從視覺上獲得的是:長方形、高度比我高、有門把手可以擰、大概顏色。而受過訓練則會去觀察門的寬高比例、門鎖門把手的類型款式、門板上的紋理等。

不知道巴士擋風玻璃的具體大小、輪胎的位置,並不妨礙你坐巴士,普通人只需要知道這有玻璃有輪胎的東西是巴士、花錢後可以帶你去到想去的地方,最多是記住了車窗大一點視野可以寬闊一點、座位的材料不同坐上去舒適度不同,普通人只會記住這些對生活有幫助的抽象信息。

小孩子畫人,印象中的人是有頭、頭髮、眼睛嘴巴鼻子耳朵、軀幹手臂腿、手指等,至於具體頭的形狀只知道是圓的、眼睛是圓的,具體哪種圓不清楚,所以畫出來是這個樣子:

網上隨便找了張兒童畫,就是這個小朋友還不知道人一定要有脖子和屁股,但他的認知中,知道女孩子有辮子、人笑起來眼睛是彎彎的,腮紅則可能是從書上看到的得出來的概念。


光線、結構、色彩

平面立體化的表現方式

除了說話以外的另一種溝通技巧


「可東西明明就在眼面前,信息已經 input 進來,就是 output 不出去」樓主這句話明顯錯誤。如果你學過畫畫,你會知道同一事物或者臨摹一張畫在花不同的時間觀察的結果是不同的,我嘗試過畫一張畫花10分鐘觀察和花兩個小時觀察是不同的結果。一面圖像如果你花少量時間只能看到他的大體感覺,但你畫大量時間去對比各個線段的比例,粗細,明暗等,你輸出的會更多。我覺得沒人有能100%的input,對於一些沒學過畫畫的人更是難有效率的input,所以老師教我畫畫的第一件東西就是觀察,整體觀察,細節觀察,遠近觀察。唯有input得更多,才能output得更多...


沒學過也能畫出來啊,只是畫的(output)像不像,好不好的問題。

任何事情做好都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


因為紙是平的,而你看到的東西是立體的,要把立體的東西拓印在一個平面上,是需要技巧和訓練的

如果說從訓練中獲得了什麼,一是控制手的能力,二就是把立體的東西拉平,簡單的說,就是斜線表達透視中的直線


先說輸入:

輸入效率決定輸入信息的精度和數量。

1.輸入效率取決於輸入時相關神經的發達程度,由於專業訓練刺激了視覺、空間等方面腦神經和感官地發育,使輸入的效率更高。

2.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輸入的方法,美術訓練可以學習更系統更高效的觀察方法,可以更高效系統地去觀察目標,所以畫的不像、不準很可能是因為輸入的方法存在問題。

再說處理:

所見到所得的過程特別複雜,涉及到一個整理歸納輸入信息再將其用美術工具表現的過程。

1.將有限信息與繪畫規律相結合。

因為觀察所得的信息有限,就像邊觀察邊畫時,看一眼後畫的那幾筆並不只是照著輸入的信息畫,還會將輸入內容與長期學習的繪畫規律(物體空間規律、自然光陰規律等)相結合,說白了就是邊根據經驗腦補邊畫,這樣能使輸出更真實。

2.要將輸入信息整理成可用工具表現的形式。

一個形狀、一片顏色這些要都要整理成繪畫技法,點線面的表達用的是不同的繪畫技法,紙筆接觸的角度、力度,時間都作為繪畫技法影響輸出。

最後是輸出:

信息從輸入經過複雜處理後,最後成為肢體動作輸出,長期的訓練能使小腦更發達,精準線條控制力度速度長度,向「所動即所想」進步。

繪畫從輸入到輸出是很抽象的過程,各種方面能力界限迷糊,有所重合交叉。但總的來以上每一點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美術專業人士的繪畫輸出結果,也是一般人無法所見即所得的原因。

個人認為學習繪畫的能力從難到易,從重要到次要依次是:繪畫規律、觀察方法、手上功夫。


首先這裡你對「畫」的定義就是局限的。1萬五千年前的拉斯科洞窟的壁畫不僅被歸為畫作而且還寫入了西方藝術簡史的開篇,但是明顯與你發布的圖片相差甚遠,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它是對原始人對所見之物的繪畫行為;並且拉斯科洞窟壁畫產生的原因原因並非藝術繪畫,而藝術一詞產生於19世紀,我們同樣不可否定他的藝術價值。所以繪畫能力是人類先天就攜帶的,而常人總是來用畫得像不像、甚至立體不立體來衡量一幅畫還不好,由此可見16世紀學院派的出現用拉、米、威來作為標準的程式化教學對後代影響之深遠,甚至是此後徐悲鴻等人將蘇派學院派理論帶回中國建立中國的美術學院體系以至後日產生美術考試等行為令大眾日漸對繪畫作品立下變形的準繩,我暫稱為匠人眼光,殊不知好的畫作是具有先鋒性和實驗性的,這也正是藝術史的意義。自古被記入藝術史的絕非匠人而是藝術家,因為是他們推動了藝術和時代的前進,正如印象派在當時飽經嘲笑卻解構了美術史的時間發展進程,取而代之的是先鋒性實驗性發展歷程,若說實驗性先鋒性最具代表性而又容易明了的便是塞尚的小便池《泉》,如說中國,在水墨繪畫的程式化下,八大、倪瓚、馬一角下半邊也不盡如此因開先河創新風而記入藝術史嗎。

所以說你對繪畫學習的認知也是片面的,真正的藝術學習探索絕非日漸純熟的匠人之路,而是先鋒性和實驗性的探索,其最終目的不是所覽欲淳熟的狀物形,而是記入美術史甚至解構美術史。換言之,畢加索在十幾歲對於你所分享的圖片可謂信手拈來,為什麼他畢生追求的是「像孩子一樣作畫」也正是上文所說。

最後非常簡單的回答你的問題,因為經過日積月累的繪畫基礎形體訓練誰人都會在看到外物之時畫出此景,因為形體構成的模式化已經成為思維定式,且不說是否形體準確都可以唬住常人幾分。而我這裡說說的「畫」根本稱不上真正的畫,我在上文已經解釋。而談及真正的架上畫作甚至藝術就不是長久訓練就可以得到的了,以我之見,決定性因素在天賦。


為什麼明明剛聽完的歌你沒辦法唱的和歌聲一樣好?為什麼就是揮拍接球滿場跑你就是不會打球?為什麼世界上會有買家秀和買家秀?


因為筆,是的,因為筆。在內心作圖與身俱來。但運用工具,那是一代一代言傳身教的。


我這個東西可能和問題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不過我感覺又是有點關係的。這裡基於的3D模型都是一樣的,而且合成(使用的元素)方式也是一樣的,但是對於高光和陰影、中間調的比重的不同,就區別出了他們的畫風。不太清楚該怎麼描述,可能應該說是抽象化好似一樣的,但是實現稍微不同導致的效果的區別。我自己發現這個現象也感覺很神奇=》這幾種繪畫風格直接的差異能否定量描述?不過這些應該只能是建立在比較成熟的工業化繪畫上。

附帶,我還做個一些小研究,就是改變繪畫的一些東西,然後讓投票,有繪畫訓練的人都能比較好的發現不同,但是沒經過繪畫訓練的人幾乎說不出不同,也不會在意不同。所以這個繪畫訓練是把input和output兩個函數都改變了的。而就如前面有人評論說的,其實是要怎麼定義「繪畫能力」。達到什麼閾值才叫有繪畫能力的input。


繪畫能力是天生的,看看嬰兒拿起筆畫畫就知道了,畫的是什麼是其次。


悟性是天生的


人的眼睛只有掃瞄功能,沒有列印功能,你的手就是一台初級印表機,一台可以通過裝載驅動而增加功能和提高列印效果的印表機,而繪畫技巧就是驅動。


因為畫得不好又不會死


推薦閱讀:

如何讓卡通角色,場景畫面不顯得低幼,但又比較可愛?
繪畫藝術中的敘事性是什麼?
當一個美術生的感覺?
水彩畫的上色技巧?
這張畫的空間感怎麼塑造?

TAG:藝術 | 心理學 | 繪畫 | 冷知識 | 神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