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沒有慾望會怎麼樣?

如題


會純真,會長壽,會中正平和,會世界大同。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是以志闡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上古天真論》

人有先天之性,後天之性。

先天者,嬰孩兒赤子之心,所謂中庸,中正之性。具仁義禮智信五德, 人能不睹不聞時,戒慎恐懼,致中而天地位,致和而萬物育。發而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也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知之修行,自持,不失本心,是為君子,賢人,聖人,大人。

後天之性,是後天積習成性,出位之思,見利忘義,見色貪淫,恣情縱慾。慾望無窮而精氣神有窮,資源有窮。順其所欲,是小人。修行人所忌。


沒慾望會具備成仙的第一個條件


會死。

生而為人,慾望是人類的原始動力,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慾望(Desire)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慾望無善惡之分,關鍵在於如何控制。世界上所有動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種本能。從人的角度講是心理到身體的一種渴望、滿足,它是一切動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動物最基本的慾望就是生存與存在。簡單的來說就是 愛與不滿足。

人類的慾望是多樣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構成一個複雜的需要結構,並隨著人們的生活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慾望的組成部分,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要素。

在慾望的推動下,人不斷佔有客觀的對象,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關係。通過慾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體與環境,和客體及環境取得統一。在這個意義上,慾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

一個人的生命在誕生之前,本來什麼都沒有。然而由於男女之間的性慾驅動,性交之後,導致了受精卵的產生,進而發育,分娩,形成了人。

儘管男女之間每一次性慾的滿足並不一定都會創造新生命,然而,拋開克隆技術不談,新生命的誕生一定是由於男女之間產生了性。也就是說,人其實就是性慾望驅動下的產物,而新的生命則是這種慾望的發展和延續。

驅使生命誕生之後,這個原始的慾望不僅不會消逝,它反而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新生命的身上不斷演變和繁殖,並以諸如衣、食、住、行、性、尊重、認可、快樂、自信、幸福、自由等物質或精神的需求形式出現。這些不同的慾望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身上盡情表演,因而構成了多彩紛呈的世界和千姿百態的人生。

「人是慾望的產物,生命是慾望的延續」,影響與說服大師拿破崙楊庭曾經這樣說過。慾望不會停止,它會伴隨人的一生,並遺傳給子孫後代。如果要讓一個人的慾望停止,除非讓其生命終結並且斷子絕孫。

一個人就像一條慾望的溪流,它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人的各種慾望。人類社會卻似一個永遠不會幹涸的慾望海洋,似乎隨時都可能掀起波濤和巨浪。

慾望是人類產生、發展、活動的一切動力。世間一切人類的活動,無論是政治、戰爭、商業,還是文化、宗教、藝術、教育等,都是人類慾望驅動後的結果。


(本篇回答較為粗魯,共9個他媽的,請謹慎食用)

一開始我說要吃飯,他們是拒絕的。

「Fuck food。」他們說。「我們他媽的才不要吃飯,為什麼我們非得吃這些五顏六色奇怪質感的東西不可。」

「因為不吃,你們會餓死。」我和他們解釋。

「我們才他媽的不怕死,既然連死都不怕,我們還要什麼食物。」

「不怕死嗎?為什麼?」我有點好奇。

他們張了張嘴卻又無言合上,有一部分說:「他媽的,我知道為什麼,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懶得想要告訴你,我他媽也不想和你解釋為什麼我他媽不想告訴你。」

隨後,有人補充陳述道:「你絕對想不到因為我們他媽的沒有慾望了所以我們不在乎。順便還不想回答你。」

原來如此,我明白了。壓制住自己的解剖欲,我繼續詢問他們:「既然你們不在乎死,也應該不在乎不死咯?既然不在乎吃不吃,乾脆吃一點咯?」

「好像是有點他媽的道理。」他們竊竊私語。其中,有一部分依然選擇不吃,另外有一部分選擇了吃。吃的那些人裡面,有一部分人告訴我,「這味道他媽的有點意思。」

現在就不會全部餓死了。我欣慰地想著,繼而問:「你們說沒有慾望,是沒了什麼慾望?」

「傻x。」一個穿著西裝的傢伙一邊摳著鼻子,一邊擰出嘲諷的笑容。「沒慾望也不過是一種相對(有)的狀態而已,但是處理問題的選擇支還在那,曾經有的問題出於慾望只有固定選項,比如吃飯必須拉粑粑,活著必須吃飯,想裝成一個斯文的人就要少說他媽的。but,但是,??——現在,now,Jetzt,теперь,僅僅需要做出選擇而不是考慮後果,僅此而他媽的已。」

「說得很好。」我若有所思。「可是好像不是我問題的答案。」

雖然穿著西裝卻十分邋遢的混蛋不屑地看了我一眼,躺在地上開始試著打滾。

我還想追問什麼,忽然,一個人拍著我的肩膀,我回頭,只見他一臉嚴肅地拿手比劃成槍指著我問道:「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砰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呯」

「你能從這麼所有多呯里找出那個砰嗎?」


會滿足,幸福感會提升


參考吃飽了的感覺~


沒有慾望的人都死了,你見過哪個不用吃喝還活著的人?食慾是最基本的生存慾望。

有慾望才會有需求,有需求才有行動。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如圖: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我們人類幾乎所有行為都是由這樣的需求構成的,人一旦沒有慾望就沒有行動的動因。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但也有人說人性本惡,這是因為越是底層需求越顯得世俗、功利,甚至邪惡(有個詞叫異子而食),然而這樣的需求卻是天性。人只有在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被基本滿足之後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這樣的需求會顯得更加高級、神聖,也更加符合道德文明。慾望就是人性,即使有的慾望不符合文明,但人活著就不可或缺。

慾望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涉及人類文明的任何層面,政治,經濟,科技,人文……即使把關於慾望的貶義詞單個挑出來說,也仍然推動了社會進步,例如懶惰,因為懶惰,人類發明了代步工具,發明了更加便利的機器;例如貪婪,因為貪婪,於是有了文明的擴張(大航海時代,信息時代),於是有了財富的擴張(商業與經濟),當然也因為制衡貪婪,於是有了法律。

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慾望,即使不死,這個人就只不過是植物。


會死,活下去是要求生欲的。


會在自然中滅絕。。。

「生」是慾望的第一義,一切慾望皆出自於此。

只要有這求生一念在,就免不了生起慾望,生起煩惱與痛苦。

若無此求生之念,在演化的路上也早已被自然淘汰。

當然了,這是自然人的情況,我們作為有自由意志的社會人,我相信人通過修行內心,可以去到寡慾的境界,順遂一些基本的欲求,而淡化額外的貪慾,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私...

天理,也包含著活下去的內容吧。


會滅絕,因為是生是死無所謂……


喜歡上天文學後方知宇宙之浩渺,時空之無限,人類算什麼,李達康、高育良、沙瑞金又算什麼,不過都是螞蟻、塵埃罷了。孫連城開悟了,得過且過再無煩惱,他沒貪污不受賄,又不想在提拔陞官,何畏之有,況且他還胸懷宇宙。


道家求的是清心寡欲,並非真正的無欲,太上忘情,並非無情。


偽命題,人類不可能控制基因裡面的慾望。


求生是本能,不是慾望


像山,像水,像死屍


太上忘情

並非無情~


沒有慾望就不是人了,肚子餓了要吃飯,口渴了要喝水,天冷了要穿衣,這些都是慾望,是人都會有的慾望,真正的無是不執於無。


一度想自殺…當各種慾望逐漸消失,活著也覺得是件無所謂的事情…吃好吃的並不會高興,去旅遊覺得哪裡都一樣,看到別人笑那自己跟著笑,慢慢對一切事物變得麻木。要是能一覺睡去,不再醒來就好了~


更新:會死,原答案太客氣了:

會長壽,以及……絕後

生物之所以不斷衰老和繁殖,就是因為損傷是難以避免的,基因變異也是物種進化的必要條件,以適應變化的環境。

生殖保證了物種不因意外死亡而滅絕,即使你長生不老。也保證了如今地球的物種多樣性。假如生命全都是恐龍,不適宜恐龍的環境出現後,恐怕現在地球上也沒生命了。

不嚴謹地說,好像有科研證實繁殖能力差的個體一般會長壽,不過他還是難逃一死吧,自己的基因也不會延續下去了。

慾望和恐懼就是人類的蘿蔔加大棒,鞭策人類把基因傳遞下去。我們都是DNA的奴隸,但如果任何人想逃脫這個枷鎖,他一定會不快樂!


會很懶吧

大概這樣

自從前年開始了解

發現自己越來越贊同老莊的話後

對一切事物就淡淡的

隨心所欲

心中卻少了很多慾望

而且特別淡定

很少有情緒波動在追求東西方面

撤回上述所言!老紙!現在!特別!特別!想!酷酷的玩滑板!


推薦閱讀:

怎麼學做人,做人的道理,可以汲取的書籍和觀點?
為何好人要經歷那麼多苦難才能成佛,壞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佛、道是迷信嗎 ?
《心經》和《道德經》都很短,為什麼能容納那麼多佛法或道理?

TAG:哲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