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對環境會產生哪些影響?


轉土摩托的一篇文章,《三峽是個好大壩嗎?》 http://www.immusoul.com/archives/1822.html

這問題和我沒太大關係,不過我還是斗膽來說說我知道的一小部分故事吧。

這一輪關於三峽的爭論部分起因於長江中下游乾旱,根據我4年多來報道氣候變化的經驗,我覺得兩者之間的直接聯繫是很微弱的。如果硬要扯上關係,三峽大壩反而會因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對極端氣象事件起到了某種緩解作用呢。

至於說大壩造成的物種多樣性喪失、上游淤泥沉澱、下游土壤侵蝕,以及移民問題等等壞處,肯定都有,但你也得考慮一下大壩帶來的好處,包括防洪防澇、河流運輸和發電等等。好處和壞處到底誰佔優勢?那要看你問誰,我只能相信專家的看法,我自己可說不好。

三峽才建成了十幾年,你也許覺得時間太短不好評價。前幾天我去了趟埃及的阿斯旺大壩,這座水壩1964年就開始蓄水了,完全建成於1976年,至今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可以總結一下了吧?下面我就來說說這座大壩和尼羅河的故事。

尼羅河對於埃及的重要性怎麼誇張都不過分,它使得古埃及很早就進入農耕社會,由此帶來了中央集權(法老)制度,這一點和中國非常相似。這條河的水源來自非洲中部,每年隨著雨季的到來,河水會大漲一次,將下游的河岸徹底淹沒。河水帶來了淤泥,是非常好的養分,這就是為什麼尼羅河兩岸的農田一直高產的原因。但與此同時也讓兩岸的耕地有半年時間無法耕作,農民們干點啥好呢?修個金字塔吧!事實上,金字塔就是由這些農民們修成的,而不是奴隸。

可是,想像一下河邊的生活吧,那是怎樣地提心弔膽啊!所以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11世紀就開始考慮修水壩,因技術條件不足未能實現。第一座大壩建在阿斯旺附近,是19世紀末期由英國人建起來的。到了1952年埃及獨立時,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於是第一任埃及總統納賽爾決定建造第二座大壩,這就是「高壩」(High Dam)。

關於高壩的各種數據,以及建壩的複雜歷史,大家可以去看維基的網頁,我就不多說了。我只來說說這次實地考察的見聞。

首先,如今的尼羅河兩岸住滿了人,而且河上有非常多的游輪和漁船在航行,這在建壩之前都是很少見的。過去的尼羅河水漲落幅度非常大,漲水時兩岸幾公里範圍全部淹掉,落水時僅剩一條小河溝,無法航行。大壩使得尼羅河水位相對恆定,兩岸居民的生活終於安定下來了。

大壩建成後河岸位置相對固定,為修建現代化灌溉系統提供了可能性。據統計,大壩使得整個埃及的可耕地總面積增加了30%,並且讓過去的一年一收變成了現在的2收3收,這可是一個非常大的貢獻。站在尼羅河中間向兩邊望去,耕地外邊的沙漠清晰可見。埃及人民就是靠這一長條耕地維持生活的。我遇到的埃及人大都認為,大壩讓他們的生活變好了。

我遇到的唯一一個說大壩不好的是一位紀錄片導演(來個會心一笑吧,呵呵)。據他說,大壩導致來自上游的淤泥無法沉積在耕地上,降低了土壤肥力。先不說這樣增加肥力的代價就是淹沒耕地,根據維基提供的資料,淤泥對於耕地的養分作用一直被大大高估。事實上,在建壩之前,來自尼羅河的養分有88%都流入了地中海,真正沉降在土壤中的微乎其微。即使這樣,埃及人也已經開始挖掘納賽爾湖的淤泥,用於增加下游的土壤肥力了。大壩並沒有讓養分丟失,只是需要換一種辦法來獲取。

大壩的其它優缺點維基網站都有詳細介紹,我只想提一點,那就是努比亞古迹被納賽爾湖所淹沒,這幾乎是阿斯旺大壩唯一一條毫無爭議的壞處,國際組織並沒有站在一旁冷嘲熱諷,而是主動提供資金和技術,在UNESCO的帶領下發起了一場拯救努比亞文化的運動,甚至將一處重要神廟整體搬遷到了高處。大壩建成後,努比亞博物館也隨著建成並向社會開放,讓遊人可以繼續學習研究努比亞人的歷史。雖說差點事兒吧,但我在這個博物館待了半天,收穫肯定大於去實地一個一個地考察。

總之吧,修大壩確實是件有利有弊的事情,好壞要看你問的是誰。任何人當然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見,就怕有人偏聽偏信,甚至捏造事實,這樣做不但不能實現所謂的「民主」,反而會給這個挺美好的辭彙帶來很多負作用。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人在民主的問題上互相攻擊?我覺得大家並不是否認民主的好處,而是在討論實行民主的方法。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知道情緒化的煽動,那根本就不用政府打壓,自己人就先得打起來。

回到標題。三峽大壩到底是不是個好大壩?我不知道,絕大多數人也不可能做出理性的判斷,所以還是聽專家的吧。讀到這裡很多人會說現在的專家都靠不住,可即使他們靠不住,也比你更可靠。


@葉一轉的這篇文章很不負責任,甚至有點笑話了,強調了阿斯旺水壩的好處,可是大量的壞處一點沒說,但我本科時候素質選修的水利水電工程概論裡面講到,阿斯旺水壩早已和三門峽工程一樣,被打上了失敗的標籤,上游淤積的情況完全無法解決,前期的效益不過是蠅頭小利http://en.wikipedia.org/wiki/Aswan_Dam。

另外,建壩是個系統工程,除了建壩,涉及到地質,氣候,環境,文物保護,移民等等各項工作,各方面有專家不假,但沒有綜合決策的專家,專家該做的,就是給決策者,以及群眾講解各方面的情況,大家來匯總,賦予各方面的優缺點以權重,最後進行綜合評價。專家,並不帶來專制

尤其對於各方面的權重是動態中的,一定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比較注重發電,但繼續發展的社會就更加註重生態,動物,以及民眾。所以國外已不怎麼建壩,更多的是拆壩,相對保守的認知就是在一些落差很大,人跡罕至的地方建拱壩,而非三峽這樣浩大的壩。所以三峽當初就是趕著上馬,生怕時代變了,大有迎合水電相關單位利益的嫌疑。因為放到今天,數百萬民眾可沒那麼便宜了,權重大大增加,而發電的權重減小不少了,前幾年西部風電裝機容量超過三峽,我家老爺子還感嘆三峽真的值得嗎。

話歸正題,想知道三峽的情況,還是要結合三門峽看黃萬里老先生的文章,然後再實地走訪印證,據說黃先生的很多預言都逐漸實現了,但很遺憾,網上的信息太少。

實際上,專家們之前說的很多都有點假,吹的很好,但實際上汛期為了發電就要高位蓄水,為了防洪,又要少蓄水,下游的有幾次險情也是三峽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願意保持低水位,這兩個優點根本不是共同存在的。官方的意見據我看之前溫家寶總理的言論,都是保穩定,保安全,甚少強調經濟利益了,也印證了我的觀點,前人做的錯事,後人只能擦好屁股了。


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

1.魚類資源影響。三峽水庫的調節效應和水溫滯溫效應造成中華鱘葛洲壩下產卵場消失,四大家魚產卵規模下降;三峽蓄水對三峽沿岸支流的山溪性河流的魚類生態有嚴重影響。大壩分割影響不同水域群體之間的遺傳交流,導致種群整體遺傳多樣性喪失。

2.江湖關係影響。三峽下泄清水下切荊江河床,造成枯水季節分流進入洞庭湖水系水量減少,洞庭湖松滋、藕池等分流水網萎縮,淤積;三峽攔蓄泥沙減輕了洞庭湖的淤積速度,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洞庭湖生態;三峽調節造成鄱陽湖枯水季節提前兩個月,洲灘提早裸露,影響魚類、水生動物和越冬鳥類。

3.泥沙水文影響。三峽及長江流域其他水庫的泥沙攔蓄造成長江口泥沙輸運量減少,將長期影響三角洲河口及近海生態,由於不同種類的魚類生活習性不同,對一些魚類有利而對另一些魚類不利。三峽及其他長江流域水庫的調節一定程度減少了長江口咸潮嚴重程度,但蓄水過晚將造成咸潮提前。

4.代替大規模火電的環境效益。水電大幅度減少污染物排放,三峽每年減排二氧化碳7514萬噸、二氧化硫90萬噸,每年相當於減少3千萬噸煤炭使用。改善航運也起到一定規模的減排作用。

5.消落區問題及庫區地質災害問題。

6.庫區局部支流水域納污能力減弱,造成水華和富營養化問題,但此情形對長江整體水質影響不大。水流速度減慢,水底重金屬隨泥沙沉積,對庫尾河段長期水質不利。汛期有垃圾漂浮等問題。

7.對庫區陸域生態環境影響較小(庫區環境原本被人為改造嚴重),但移民後靠可能進一步加劇庫區陸域生態環境的破壞。對庫區局地氣候的影響有限。

南水北調的環境影響:

1.有利於緩解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東的水資源緊缺和減少地下水超采,有利於上述地區河流水環境。

2.水源地保護和沿途污染治理有利於水環境保護。但東線若治污不力將可能造成污染物擴散。

3.漢江調水將造成漢江丹江口至興隆段水量減少,造成水華等不利於漢江水環境的影響。為解決漢江航運而建設的各航電梯級有一定環境影響。

4.枯水年對長江口咸潮有一定放大作用,但在上海已建設青草沙水庫的情況下對實際供水影響有限。遠期調水量增加的情況下,咸潮加劇。調水對長江口攔門沙的影響和航道運行的影響很小。

5.西線工程對調出河段及下游生態有非常大的不利影響。調水將顯著改善調入區的生態環境,增加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有利於黃河水環境。但是沒建設,所以略提一下。


泥沙、魚類、生物多樣性這些都不算什麼。最大的環境影響,其實已經看到一些端倪。鄱陽湖洞庭湖萎縮乾涸這事兒不用我說你們該知道些吧。三峽是當然是其中一個影響源,不過,上游可不止三峽一個水電站,現在長江上游水資源基本被水電站瓜分完了:烏江、岷江、大渡河,雅礱江,包括金沙江幹流,5大電力公司都在上游建水電站,還有其他一些小的。那是幾十個億的攔蓄量。

他們分屬於不同的市場主體,一到汛期過後,9、10月份就是搶水戰,三峽是改了幾個方案才好不容易蓄到175米線的,它一度為了蓄滿水把汛期都縮短了提前跟上游搶水。總之,你現在看到的三峽達成最175米蓄水位付出了大努力,那還是爹牛逼的結果。三峽尚且如此,可想而知這些水電寡頭們的水資源廝殺有多瘋狂了。

這麼多水電站都在9月底10月份開始蓄水,這段時間直接影響下遊了。本來近幾年長江來水量都比較少了,整個水量減少了8%左右,現在同時因為清水下切沖刷,人類的挖沙采沙活動,那像洞庭湖鄱陽湖這種下游的湖泊就直接河床降低,水位下降,調蓄洪水能力越來越差,基本上快要死掉了。

然後就說到再下游的悲劇了。其實跟河口乾涸、供水出問題相比,死點魚蝦都不算什麼。翁立達是長江水資源保護專家,他早已經警示了,他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如果長江這些水電站到時候不能夠按照全流域的要求進行統一調度,早晚要出大問題。

上面說的還只是長江上游的這些水電站,長江還有南水北調,中線從丹江口調水,還有東線從江蘇那邊調水,中下游還有那麼多電站、水庫,這種情況下如果都要發電而不能統一調度,最後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長江口。現在我們是看到洞庭湖鄱陽湖乾旱了,其實最終是對長江口的影響,長江口錢塘倒灌,這個直接會影響到上海。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那邊的供水安全會是很大的威脅。

所以三峽工程對環境的影響絕對不是短時間能看清楚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有時候甚至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結果會糟糕成什麼樣,現在基本已經能預見得到了。


黃萬里先生是專家,是學者,但不是神。黃萬里先生提到的三峽淤積的問題缺少動態的論證,事實情況是三峽庫區的淤積遠遠小於理論計算值。三峽的問題主要根源在於修高壩。


1997年某工程一期竣工,

地標:湖北宜昌

1998年.....

2015年(準確的說是2014年12月28日)某工程中線竣工,某地通水,

地標:湖北丹江口

2016年.....


推薦閱讀: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是一個怎樣的專業?
防洪會對長江流域的水利發電站造成哪些影響?
全國多少戶人家同時電路短路才能瞬間燒掉三峽所有機組?
水電站如何發電?
從科學角度對三峽工程給出負面批評的文章有哪些?

TAG:地理 | 水利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