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不是比漢語普通話更適合用來唱歌?

一直很困惑,是不是由於漢語普通話大部分都是單音節的發音特點導致其唱起歌來的韻律感不如英語?當然了,這只是我自己的個人感覺而已,有人能幫忙解答分析一下么(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的話)


As a classically trained singer, I think singing in Italian is the easiest of the all the languages I have tried (Italian, French, Spanish, German, Chinese, English), because 1. the vowel songs don"t change as much as English, 2. diphthongs (i.e., two vowel sounds in one syllable) are more obvious in Italian.

In terms of melody, I think it really depends on the composer more than the language.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how many syllables there are in a word, because you can always sing one syllable on multiple notes, like in any aria (詠嘆調).

I have also noticed very complex and beautiful melodic patterns in the Beijing Opera. I assume,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tonal language, Chinese songs should be very melodic to match the language.

This is just my personal experience.

**************************************

栗子的知乎答案索引:栗子樹

栗子的微信公眾號:E-Speller 或者 栗子英文 (只有精彩的原創)

**************************************


如果不是本土自然成長起來的演唱方式確實不易搭,但並不能表明漢語普通話不適合歌唱。

一,學過英語發音就知道,英語有連讀,吞音,弱讀,所以歌唱感覺會更順暢。而漢語普通話本身沒有連讀,而且講究字正腔圓。

二,演唱方式應是基於語言特點發展而成,適合英語的演唱風格不一定適合漢語發聲特點。現在漢語普通話的演唱還應尋找更多適合自己特點的唱法,真要想突破就得從研究漢語言開始。

三,詩在中國古代都是「吟」,到現在有的老一輩還會一些,當然這些很多是方言唱的,但可以試試是否可以挖掘出詞與詞之間是如何銜接,還有就是漢語言方言民歌也可以作為研究對象,不知是否有研究這方面的人。

四,漢語普通話歌曲作詞人十分關鍵,要是不押韻很難唱得好聽,所以有時作詞人為了押韻然而又找不到合適詞可用時要麼就用外文或要麼用哼唱等方式。

總之,得掌握自身語言特點,才能找出匹配的發音方式。要是把崑曲和京劇對調唱也不會搭,不是還有人把京劇改成英語唱嗎,然而效果並不理想。


我自己感覺唱英文歌比中文歌更容易咬字

所以發聲更容易

就像你練聲的時候可以唱到多高 但是如果唱詞的話就不一定能唱那麼高


首先,我要說這是個人看法,嗯= =

然後我就開始說了,英語的音韻感比中文強,音調上應該是中文比較多

導致了填詞的時候難度加大,想要押韻就很難

粵語八個音,更難,所以說粵語歌能留下來的,要麼口水歌,要麼就是那些用詞很文雅的······

感覺德語,俄語,義大利語等咬字比較重的語言也會比較難唱歌

韓語,英語,日語就會相對簡單一些,是相對

難度跟演唱者的歌唱水平關係也很大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咬字感」強的語言要比「音韻感」強的語言難填詞押韻演唱


首先表明我的觀點:是。

我不是科班出身,只是跟聲樂老師學過三年多的西方古典演唱,也就是國內說的美聲。以下純屬我一派胡言。。。

首先要講一下科學的演唱方式。第一是不能使演唱者很快疲勞,否則無法進行長時間的演唱。第二是要有好的演唱效果,以帶給人美感,包括音色音域等等。第三是演唱者對於唱法需要有較好的控制,富有藝術表現力。

我覺得適合歌唱的語言,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這種語言在說話的過程中,和適合歌唱的狀態差異越小,那麼這種語言通常更加適合歌唱。聲樂發展到現在,美聲是公認最科學的發聲方法,籠統地講至少需要很好地運用氣息,並且把口腔、胸腔等腔體儘可能打開獲取足夠的共鳴。這就需要將口腔空間從一個橫著的雞蛋變著豎著的雞蛋,所以哪種語言發聲方式更靠近這種狀態,通常更適合歌唱。

我的外語儲備不是很好,只對英語和日語的發音有一些了解。就拿同一個詞來說,普通話的「巧克力」,英語的「chocolate」以及日語的「チヨコレート」。就正常的發音習慣來說,英語和日語的發音更偏向於那種歌唱狀態,而說「巧克力」的時候,口型就要扁一些,尤其是「i」這個母音,簡直是男聲的噩夢。由於說慣了普通話,在歌唱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技術變形,回到普通話偏扁的口型上,對於沒有學過的喜歡唱歌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沒有聲樂基礎的歌唱愛好者會覺得英文歌或是日文歌唱起來比唱中文歌輕鬆,我個人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前兩種語言讓他們的發聲方式更趨近於合理的狀態(不過僅僅是相對的合理)。

綜上所述,從歌唱狀態層面來講,我當然覺得英語(包括日語)是比普通話更加適合歌唱的語言。

然後講一些我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對於上述三種語言細節差異的理解。

如果只是談論美聲,我覺得其實語言的差異不大,因為每種語言的發音都產生了變化,演唱者會儘可能做到「字正腔圓」,語言和語言之間的差異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接下來的探討主要基於流行音樂。

第一個要說的是音節,這裡指的是語言上的音節。中國的一個字通常只有一個音節,而英語和日語兩到三個音節的字卻有很多,甚至有四個音節以上的。所以就我個人的觀感來說,英語和日語的每句歌詞通常包含了更多的音節。那對於同樣的旋律來說,普通話音節少,音符量卻沒少,所以勢必包含了更多在單音節上的轉音,導致過多的音符沒有音節的音頭去匹配,於是就很難聽了。

第二個問題講講母音。上面講了母音「豎」和「扁」的區別,其實普通話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母音拖沓。第一個方面是沒有短音,舉個例子就是普通話里的「爬」,英語中的「public」以及日語中的「パソコン」。都是發「pa」這個音,但是在日語和英語中這個「a」母音是短音(日語中有時還有清化,使得母音更短),而「爬」是無法讀成「啪」的讀音的。第二個方面是多母音的比例,多母音的存在會讓演唱節奏更加拖沓,比如「節」、「花」這樣的。日語里表現為拗音,但是拗音中的「y」會發的異常短,幾乎沒有什麼影響。英語要多一些,但還是比普通話少。而且英語中的雙母音有主次之分,不像普通話里的雙母音幾乎時值相等。

第三個說輔音,這就有點複雜了。清濁輔音不如就按照日語中的分類,分為三種,送氣清音、不送氣清音和濁音。舉個例子,送氣清音「K」,不送氣清音「k」和濁音「g」。在日語中,前兩者用一個字母表示,通常在一句的開頭用送氣音,句子中間用不送氣音。在英語中,分別對應「car」中的「c」、「scare」中的「c」以及「garden」中的「g」。而普通話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濁音,「卡」中的「k」屬於送氣清音,「尬」中的「g」屬於不送氣清音,沒有對應的濁音。我個人覺得,在實際演唱中,對於不同風格的歌曲,清音的送氣和不送氣是相對的。比如「scare」這個詞,在比較律動的歌曲中發成送氣音可以增加樂句的律動感,而在舒緩優美的歌曲中發成不送氣音會使樂句更加連貫。在英語和日語中這樣的轉化不成問題,但是在普通話里,「卡」這個字是不能發成不送氣清音的,否則整個歌詞的意思可能就聽不懂了。

第四個是語調。絕大多數歌曲的旋律取代了語言的語調。相比於英語和日語,普通話的語義表達更加依賴於語調,所以很容易產生歌詞聽不懂的情況,一定程度上給歌曲的創作和演唱帶來困難。

綜上所述,從語言發音結構層面來講,普通話依然更不適合演唱。

因此,我對於漢語普通話歌曲的未來是非常悲觀的。很多好的音樂類型都無法和普通話兼容,尤其是律動感非常強的jazz、blues等等都無法用普通話來很好地演唱。

很多人都覺得華語音樂的落後是創作者和演唱者的落後,我恰恰不這麼認為,我反而覺得他們無能為力。幾乎所有人都承認在長跑中亞裔的身體天賦不如非裔,但似乎沒多少人想過在歌唱中普通話的起點矮了其他語言一截。

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我覺得除了大家提到的,還有一點是中文發音是有聲調的。不同的聲調意味著不同的意思。但是在唱中文歌的時候,聲調體現不出來,藏在旋律裡面了。所以相比英文歌,中文很難確切的聽懂歌詞。比如「夜夜想起媽媽的話」,和「爺爺想騎媽媽的話」讀出來有區別,但是唱出來是沒有區別的。


英語是多音節,漢語是單音節,相對來說中文歌詞里的信息量更大,因此因此旋律會被忽視,而英文歌中歌詞能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必須用更豐富飽滿的情緒來表現歌曲。


感覺上是的,感覺英文的發音習慣和位置更適合唱歌。


先看看英文歌歌詞的一些特點:

1.詞可以很縮略,ing可以簡化成in,because直接說cause等等。

2.不符合語法的歌詞比比皆是,流行音樂中好多句子也是斷的,但並不會讓人感到奇怪。

3.英文說實話是要比漢語靈活一些的(體會我說的意思),尤其在口語中,所以英文歌各種簡化也很容易。

相比之下,如果中文歌不押韻的話會很難聽,不符合語法、句子斷開的歌詞,會也讓人聽起來很不舒服。

比如看看下面這些例子

忽略翻譯,看英文歌詞,中文歌詞(不是指翻譯)無法做到這樣的省略或者重複,否則會挺難聽的


發音上是的。


漢子本身就是有音節的,比如「遠」和「戚」(古音會更明顯,用方言也可以,比如「吳語」),不同音節的漢字組合在一起帶來的音韻美和英語差異挺大的,無所謂哪個更好,兩種方法都能創造出極致的美,共同欣賞就好。


漢語自帶聲調,在唱歌時確實會有一點衝突


就RAP來說,是的。因為漢語的平仄,尾音如果不是第四聲的話,很難讓聽眾感到有節奏感。


中文部分字咬字特別不適合唱歌

就比如說日,再,給這個幾個字

每次我唱到高音遇到了我都有可能斷

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英語不會


給外國人們念過中文,他們紛紛表示聽起來像在唱歌,因為漢語有很多聲調。 so...


別的不清楚,就見粵語吳語人群自誇了一波-_-||不知道是否應該跟風吹一波我江淮官話……

老實說各地方都有適應各地方語言習慣的歌曲,硬要寫中文rap英文揚劇,當然會增加作詞難度,畢竟這種型式本來就不是為這語言搞得……除非你本土化一下⊙ω⊙我看「長亭外,古道邊……」什麼的就毫無違和感嘛~


別的我不知道,中文的歌詞,甩了英文歌詞整整十條街,(╯﹏╰)


漢字比較注重咬字,導致發音必須靠前,否則會咬字不清,而美聲唱法為了追求更好的共鳴和通道的暢通,發音必須靠後,所以中文唱美聲只能做一些妥協,沒辦法達到最佳發聲狀態。美聲唱法相比於其他母音為主的語言,確實有點劣勢。流行唱法發音位置影響應該不算太大,但中國流行歌手唱功普遍不好也是事實,所以可能也有點關係吧。

而有的答主提到的同一個發音由於音調的不同會有歧義,這也是一大硬傷,不過也不是沒解決的辦法,李宗盛的好多歌,都是根據歌詞的本身的抑揚頓挫音調起伏而作的曲,唱起來就好像讀出來似的,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但像李宗盛這種音樂鬼才少之又少,所以這個辦法並不能普及啊……

以上都是個人拙見,難免有些錯誤,望真正懂的人予以指正


推薦閱讀:

"五音不全"是天生的嗎?是否可以通過系統化訓練進行改善?
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就唱歌跑調?有的人天生就節奏感很差?
同為華語樂壇殿堂級導師,為什麼很多選手唱張惠妹的歌,而唱陳奕迅的卻很少?

TAG:漢語 | 唱歌 | 流行音樂 | 英語口語 | 英文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