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迎來一個大面積失業成為常態的時代嗎?

不久的將來,比如在2026年或者2036年,如果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科技慢慢取代人類在農業,製造業等等中的工作,那麼我們會不會迎來一個相當高的比例的人處於失業(因為沒有那麼多崗位)的時代呢?(比如下面視頻的觀點 )

【TED】安德魯·麥卡菲:與機器賽跑—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謝謝@jl wang的推薦《與機器賽跑》)

(視頻截圖:勞動力數目和可提供的工作崗位數,不考慮科技進步的速度,以目前情況往下預測,差距也會逐步加大,也就是失業人口數目會更多。)

如果會的話

  1. 失業的人怎樣生活呢?靠社會福利嗎?
  2. 這種情況(很多人沒有工作)可能產生哪些問題?「工作讓我們遠離三大邪惡:無聊,墮落和慾望 --伏爾泰」
  3. 有可能怎樣解決呢?謝謝!


後工業化時代解決就業大頭靠服務業。優質崗位將進一步稀缺。所以大家發現過去十五年,找好工作越來越需要家族的人脈,所謂白手起家更為困難。渣打前幾年50存款實習機會現在都是良心價。最近兩年海龜變海帶的現象越發明顯。很多人父母本身也有非常好的資源(否則出國也不容易)還是要花幾個月時間等待合適的崗位機會。

經濟不好服務業萎縮是常態。歐洲現在不景氣,年輕人失業率都在兩位數。低端崗位不是沒有,但是又拉不下臉吃不起苦。好在現在有低保,還有電腦。窮玩車富玩表屌絲玩電腦。每天窩在陰暗的小屋裡,吃點泡麵玩玩遊戲,一樣打發時間,也不需要多大開銷。失業個七八年,忽然開悟寫一些文字垃圾,成為新一代網紅或者網寵,可以出書騙炮,成為另類人生贏家也不是不可能的。


原答案轉載於鳳凰財經微信公眾號。

…………………………分割線…………………………

2016真的會有失業潮嗎?

年過完了,假期結束了。翠花、淑芬、建國們回到北上廣深,紛紛變成露西、薇薇安、史蒂夫。要上班了,還有的要換工作了。但很多文章都說今年的就業形勢並不樂觀,真的是這樣嗎?

在冬季達沃斯論壇召開前夕,論壇曾發布報告一份報告,指出新一波工業革命將創造210萬個新工作崗位,主要領域包括電腦工程、數學。但是,710萬個工作崗位將消失,其中辦公室白領和管理崗位受衝擊最大。這意味著未來全球將有500萬甚至更多人面臨失業。那麼中國呢?

2016年中國經濟面臨「三去一降一補」的結構性改革,即經濟運行去槓桿、工業去產能、樓市去庫存、降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補供給側和人力資源短板。

此前,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曾撰文指出:從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但就業狀況無恙。但也許在2016年,中國可能逐漸面臨職業難求、薪酬難漲的持續壓力。

財經評論員齊俊傑近期的文章中指出:失業潮主要體現在製造業上,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其他行業主要表現在收入下降,企業生命周期縮短上。所以這是韜光養晦的一年,扛過去不折騰是對大家的忠告。

在過年期間,走親訪友中也確實發現,經濟不好!很多親朋好友的廠子、公司都關門倒逼,或者隨時歇業,有的製造業工廠,從來都是過年放3天假,初三就開始加班的,但今年聽說早早就放假了,一放放到正月十五才上班。不是因為老闆傻,而是實在沒那麼多活可干,老闆們顯然也不能虧了,這些製造業工廠大部分都是底薪很低,開工賺工時,多拿加班費的,所以長時間放假,工人們收入基本被打了對摺。不過這還算是不錯的,聽說南方几個朋友的廠子,已經裁了幾輪員工了。

有的老闆說,今年的生意肯定不會好做,客戶少了,訂單少了。出口生意還不夠匯率折騰的,國內做衣服的也基本沒什麼人要了,而一些做化工的,則受到環保的要求,基本都停產了。至於小鋼鐵廠,五金廠在去年就已經干不下去了。製造業的寒冬已經來了,這是相當肯定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第一企業負擔太重,實在活不下去了,各種稅費加在一起,企業不創造40%的毛利,基本上很難生存。第二資金缺乏,銀行很難貸款了,即使拿到錢,利率的風險補償也太高,如果借錢的成本在年化10%,那還不如把廠子關了什麼也不幹。第三,用工成本太高,工人現在要價太高,企業如果要轉化這部分成本,必須加在商品上,這樣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失去了市場競爭力,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大工廠都遷往了東南亞。中國製造基本上被成本扼殺。工廠遷走了,工人自然是大比例的失業。有的廠子比如富士康,還大比例增加了機器人,其目的也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員比重。製造業的就業面臨的外部需求減弱,內部成本上升,科技升級的多重壓力,未來越來越差的就業形勢,將是一個趨勢。

有人說了,工人多要點錢有什麼不對,不能老是昧著良心,替資本家說話。這個確實不能怪工人,由於房價上漲,工人的生活成本增加。他們也要租房也要吃喝還要養家,所以如果企業主給不到這個收入,他們也是不如回老家,沒有人願意倒貼錢工作的。所以這就是一個僵局,工人要開工,企業就沒利潤,產品沒有價格優勢,如果降工資,那麼工人寧可不幹。雙方談不攏,企業就不幹了。而這其中罪魁禍首就是生活成本,生活成本中最大的一塊就是租房,可以說包租婆們是扼殺中國製造的直接兇手。

製造業的失業增加不可避免,而且短期內應該是不可逆的趨勢,那麼新興行業呢?今年恐怕也不樂觀,由於資本開始退潮,很多創業公司拿錢會越來越困難,恐怕燒錢的公司會率先倒掉。互聯網的江湖也會進入殘酷的優勝劣汰,拿個PPT就騙來千萬投資的日子恐怕也是一去不復返了。但好在新經濟下,還有足夠的就業空間,A公司倒掉了,還有BC,只是創業公司的生命周期,可能也要在經濟大勢之下大大縮短了,所以那些身處互聯網行業之中的人,恐怕換工作要更加頻繁,收入的溢價能力也會逐漸降低。除非你是那種特別優秀的人才。

製造業和新經濟之外,還有很多傳統經濟模式,這些員工可能從沒想過換工作,也沒有太多的失業危險,但他們不得不承擔收入降低的痛苦,企業利潤下降,加上反腐讓之前一些肥的流油的企業,紛紛表姿態,壓縮員工收入和福利。

這就是今年的就業形勢,失業潮主要體現在製造業上,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其他行業主要表現在收入下降,企業生命周期縮短上。所以這是韜光養晦的一年,扛過去不折騰是對大家的忠告。

可能導致失業潮的原因?

綜合多方聲因,時下對於失業潮的成因與爆發行業集中在四個領域:一是產能過剩領域、二是農民工中非熟練、非技能勞動力、三是大學畢業生、四是國企和事業單位。

一是對嚴重過剩產能的定向爆破,將帶來可以預料的失業壓力。

2015年,國家反覆提及「去產能」、清除「殭屍企業」,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產業被認為是嚴重產能過剩的行業。

在1月20日的國務院專題會上,李克強談「去產能」就表示要率先從鋼鐵、煤炭行業入手。而僅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就超過千萬,它給地方政府和社保體系帶來壓力。

不僅如此,製造業吸納的就業可能持續弱化,從2004年到2011年,中國工業經歷了持續擴張,其吸納的勞動力也在上升,但從2014年開始,工業投資和增加值持續低迷,顯示後續工業將釋放而不是吸納失業壓力。以往每年數千萬計的退休-募新更替潮將持續退潮。在2016年元旦過後,工人春節返鄉的節奏較之往年提前了1~2周,顯露了製造業釋放失業壓力的先兆。

二是以青年農民工為主體的非熟練勞動力的就業趨難。

2016年,對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前景來說,恐怕不會是特別好的年份。因為吸納農民工就業的兩大行業同時遭遇深刻危機。

首先是製造業。我國約有50%的青年民工從事製造業,但人口紅利的消失,製造業的升級轉型,使得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競爭力迅速下降,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代表,東南沿海地區在2015年出現了製造企業倒閉潮,愈演愈烈,2016年難有改觀。行業的衰落,使得減員勢在必行。智聯招聘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我國的製造業用工需求陷入零增長。2016年,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減少,製造業的升級與對高素質技工的追求,將會使知識水平不高,職業技能缺乏的農民工群體距離一場就業危機越來越近。

另一大危機行業是吸納了22.3%的農民工就業的建築行業。數據顯示,超過6100萬的農民工從事建築業。但現在建築業遇到大麻煩,2015年房地產的投資僅為1%,2016年反彈希望很小,建築業的用工需求頓時失去動力。2016年,大批青壯年民工或面臨無事可做的窘況。

近年來,服務業(以樓市、家政、物流、零售等行業為代表)為農民工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2015年,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罕見提到:「儘管網上商品零售、快遞等新興業態創造了部分新的就業崗位,但也必須注意到網店對實體店帶來的衝擊和顯著的替代效應。」

鍾偉提到,在東南沿海,上述行業已開始出現增長乏力跡象,工人工資議價能力顯著下降。家政、商貿等領域的就業起薪開始不升反降,服務業作為就業蓄水池,其積蓄容量增長遲緩。

三是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壓力不減。

據智聯招聘,2016年畢業的中國大學生數量將達到歷史最高的765萬,比去年增加16萬。據統計,今年的畢業生加上30萬海歸和之前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預計有1000萬大學生同時競爭崗位。不過,這群「天之驕子」很可能在今年不景氣的就業市場中淪為弱勢群體。這是種摩擦性失業。

知名學者於建嶸認為,大學生群體面臨的就業難題歸咎於兩大原因:一是高等教育大眾化,且院校專業結構畸形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大量人才過剩,帶來隱形失業壓力;另一個是畢業生對工作的不認可,受青睞的大都市白領工作機會有限,而願意去中小企業做藍領的人不多。

總體而言,過去五年中,人們誤以為即便經濟增長持續下滑,也無礙每年數以千萬計的新增就業。造成增長和失業脫鉤的關鍵因素,在於穩增長掩蓋了缺乏重大進展的結構轉型。

從2016年開始,增長滑坡帶來的失業壓力將顯性化,勞動力市場上的弱勢群體將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產能去化行業的職工,二是務農為主的農民工,三是高校畢業生。

中國勞動力市場將出現求職困難甚至薪酬降低的痛苦調整,它也將衝擊中國目前唯一可靠的增長引擎,即消費。

四是國企、事業單位面臨體制改革。

改革進入深水區,國企和事業單位都面臨著體制改革。

國企員工可能面臨失業,其一是產能過剩的產業中國企所佔份額很大,去產能也是國企改革的關鍵之一,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應有相當數量國企會在這四批之中;其二是國企改革或將掀起「合併重組」的高潮,且注重市場化的運營管理,在這一過程中,人員的精簡在所難免。

事業單位也在推進編製改革。1月15日在北京舉辦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動態及熱點問題高峰論壇」上,相關部委官員表態,今年重點要研究編製創新改革,特別是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製管理後對相關改革的影響。

或許有人要問,為什麼要推進事業單位的編製改革。答案很簡單:有限的財政資金真的不能再養這麼多人。

補充:為什麼前五年經濟下行沒有失業帶來失業壓力?

2011~2015年這五年間,每年新增求職勞動力約2000萬人。那麼為什麼在前五年,經濟下行沒有帶來失業壓力?鍾偉的解釋是以下渠道吸納了就業壓力:

1、離退休潮帶來的勞動力更替。目前城鎮職工數接近4億人,如果沒有明顯的企業兼并重組破產,則每年可提供不低於1000萬的就業崗位;

2、勞動參與率的持續下滑。近十年來中國勞動參與率以每年0.8個百分點的速率下滑,其成因複雜,但很可能每年有約500萬以上的50~60歲的勞動力退出了勞動力市場;

3、大中專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缺乏可靠數據。其中部分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但這一群體的失業壓力未被包括在失業率之內;

4、就業結構的變化。從第一產業遊離出來的勞動力,轉移到了第二和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強有力地緩解了就業壓力; 五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深化改革,使得失業帶來的社會壓力沒有群體性


港真,現在有誰敢保證自己永不失業?

我剛畢業時,諾基亞還彷彿是個永遠不朽,永遠偉大的企業,我的時髦朋友們天天討論最新最潮的N97。

但等他們把N97弄到手,世界已經被iPhone佔領了,沒幾年,諾基亞大批裁員,迅速從我生活中消失。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必須去郵局寄和取包裹,既貴且慢。如今快遞稱雄,郵局員工的日子是否還滋潤?

以前也曾以為,在銀行會永遠安穩,但現在銀行也開始降薪、「瘦身」了,我樓下的民生銀行,開戶辦卡之類,早已藉助機器。

工作人員寥寥無幾。

不止傳統行業,IT公司也在拚命減員過冬,引用一句媒體的話,「裁員潮就像一場可怕的黑死病,從西二旗一路蔓延到瞭望京」。

我們這個時代有個特徵,變化之快令人難以適應,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靠工作謀生,也隨時與失業的危險相伴。

關於這一點,推薦看看這個熱門問答「工作被效率更高的機器搶了是什麼體驗? - 計算機」,一定會有更深的體驗。

一、

所以,也許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當失業突然找上門,怎麼辦?

我最感興趣的一個部分是,如何領失業保險,為此專門查了原始資料。

感嘆一句,從政府那兒「薅羊毛」,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領失業保險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必須是非自願性的失業,主動辭職就不算了。至少,要請公司在離職證明上幫你打個掩護。

2、在失業之前,至少已經交了一年的失業保險,包含在社保里;

3、最後,失業60天內,就要去進行失業登記,同時申辦失業保險領取手續。

可能需要的材料包括,兩張照片、學歷證明、身份證、離職證明、暫住證什麼的。更具體一些的,找萬能的居委會、或者社區服務中心諮詢。

那麼,失業保險能領多長時間呢?

按照《社會保險法》的規定,失業保險繳費1-5年,最多可以領12個月,繳費5-10年,最多領18個月;繳費10年以上的,最多領24個月。

每次失業,領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就是24個月。

這是為了保證你能儘快滾去工作,而不是靠救濟金度日。畢竟,今天剛剛卸任的前財政部長說過,「我們應該幫助窮人,而不是幫助懶人」。

最後一個問題,失業保險金到底是多少呢?是不是交的社保越多,領的越多?

很遺憾並不是,失業金的標準是,不低於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具體領幾個月、每個月多少,各地的規定,又在《社會保險法》的基礎上,有所不同。

舉個栗子,廣東省的標準是,失業保險繳費不足一年不能領失業金。繳了1-4年,每滿1年,可以領1個月的失業金;繳了4年以上,超過4年的部分,每增加半年,可以多領1個月的。

我查了一下,2016年廣州最低工資標準是每個月1895元,它的80%等於1516元,如果我在廣州工作7年後失業,能領到4+3*2=10個月的失業金,共15160元。

這真不是個大數目...

但說不定,關鍵時刻可以救我一命呢。

二、

但話說回來,也許,我們應該祈禱自己永遠用不到失業保險。因為我們本可以更優雅、從容的應對失業的。

在工作中,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時刻保持學習能力、主動求變,這些我就不多說了,只說說,平時如何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做好風控。

包括但不限於——

不管收入多麼微薄,至少要儲蓄半年的應急資金。

失業的時候,保持一個健康的作息、三餐和消費,是很有必要的,這能讓你保持良好的心態,來應對巨變。

而這都要靠一定量的現金流來保證,兜里有錢,心裡才有底。

如果沒做好應急措施,失業持續得太久,你會越來越感覺,全世界都只剩下滿滿的惡意,而自己一無是處,連多吃個饅頭都有罪。

這種對自信心的打擊,是要花很多時間恢復的。

少些消費型的負債,多些資產性的負債;

一個失業後,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堆賬單要付的人,和一個失業後還有房租收入、有股票分紅、有副業的人,哪一個會更從容、鎮定呢?

一句話,未雨綢繆,不斷增加自己的被動收入,儘可能的覆蓋掉日常開支。

不要裸辭

別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也別低估這個世界的殘酷。如果你在工作中找不到出路,裸辭就能?

社保要保持

失業後,如果你還想繼續留在現在的城市,就請不要中斷社保,自己交一份吧。

不需要多少錢,但用處很大,尤其是在各種社會福利資源稀缺的地方,比如北京,買房買車上學辦證,都和連續繳納社保掛鉤的。

最後港句心裡話...

沒人想失業,但失業來了,也不必懼怕。它只不過是我們漫長人生中,一個短暫的中場休息而已。

叫個暫停,未嘗不是一個新的開始。你生活中能有那麼一段時間放空自己,靜靜的思考一下人生...

其實也蠻好的吖。

洗個熱水澡,滑進被窩,先美美的睡上一覺吧。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祝好。

微信公眾號:ynducai

關注越女讀財,感受金錢最大的善意。


1、美國三大產業就業人數演變:

2、一個站在1870年的美國農民會這麼想:以後越來越多的機器進入農業,農民大規模失業,這麼多人沒事可做,社會不就動亂出大事了嗎?

3、100年之後的1970年,美國確實沒什麼人在種田,農民所佔人口比例可忽略不計。但奇怪的是,社會並沒有想像中的大規模失業。

4、原來的農民、農民後代去哪了?

5、一部分轉移到第二產業,更多的轉移到第三產業,服務業。中國過去兩三千年人口大多紮根農業。服務業吸納社會中絕大部分人口,這在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看來,是不可思議、難以想像的。

6、汽車取代馬車,馬車工人失業。結果呢?汽車數量暴增,道路建設、水泥鋼鐵生產、石油開採、汽油加工、汽車維修,反而創造了相比馬車上萬倍數量的就業機會。

富士康的工業機器人取代工人,工人失業。結果呢?結果創造了更多的機器人研發、加工製造、維修職業。

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機,諾基亞衰落功能機相關工人失業。結果呢?蘋果、三星、小米、華為趁勢崛起,圍繞智能手機形成龐大產業鏈。

如果每個家庭出現一個家務機器人,將創造更多的機器人研發、加工製造、維修職業。如果每個人使用虛擬現實設備,同理。

7、新的行業出現後,大量就業機會圍繞新事物降生。就像淘寶天貓擠壓傳統零售商,但是創造了上千萬諸如網路模特、網路商家、快遞員的就業機會。

8、我反覆強調,科技的發展不是讓所有人受益,而是造成權力體系的重構,利益重新分配。原本躺著賺錢的,生意一夜之間被別人搶走,相關人員自然失業。汽車對馬車司機,集裝箱對碼頭工人,電商對線下零售商,都是如此。

9、2086年的很多職業,現在還沒被創造出來。就像現在的智能手機製造業、火箭研發製造業、互聯網行業,在1900年的就業人數為零。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關注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並回復「投資未來」查看《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首先有個機器人悖論:1、機器能輕易做到人難以做到的,人能輕易做到的機器卻很難做到。

2、人工智慧能解決99%的共性問題,但無法解決1%的個性問題。

人工智慧機器首先威脅的可能恰恰是知識工人的市場,而沒有威脅那些體力勞動者的市場。送快遞的要被機器人替代看似容易,大疆一飛就送到,拜託真正普及要被太多其他因素(道德、法律、成本等)制約。雖然目前從事體力勞動的被代替是早晚的事情,但是普通的律師或醫生,很可能很快會被替代。

未來在很多領域通用智能是不完備的,而針對性的解決特異問題的特異智能是相當發達的。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要干通用智能的事,因為你會看到1%的問題,你去干特異智能的事,才不會失業。就算99%去做「目前看來」1%的事也問題不大。

這1%包括:創意工作者、人際連接者、複雜模式判斷者。

失業潮只是一個過渡期,只要工作機會是人設立的。而我們基於靈性的文明只會被同樣靈性的文明所替代。


會,不過國家也會發錢養我們的。

……

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程度大面積失業是一種必然,當然這個時間尺度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不是說現在,目光要長遠,生命力得頑強,得少吃一些,爭取多活幾年啊。


程序員不會,因為一旦程序員能被AI替代了,就說明AI已經具備自我進化的能力了……

那個時候-_-

對於評論中的某些人,我要說:

我實在沒意識到作為一個程序員我隨便瞎扯一個蛋都上升到秀優越的地步了。

我很抱歉

對此我很抱歉

發生這種事,我很抱歉

嗯。。抱歉

真是抱歉

對此我很抱歉

抱歉

抱歉

抱歉


我一直覺得天朝的實際就業率比名義就業率低不少。


如何看待中興員工歐建新跳樓事件?

你看看跳樓的那位仁兄,你以為他真沒錢么,這麼多年家裡大幾百萬的家底肯定是有的。

關鍵是現金流一斷,人一抑鬱,生活瞬間就一地雞毛,失去未來是很可怕的。

說得好。不是他沒錢,關鍵是他看不到希望了,他的世界一下子黑暗了。IT行業就是近30年的精英行業,也就是一個沒有靈魂才可以活下去的行業。

IT行業的人員,從中學開始就是理科的學生,從來沒有對靈命的感知,他們的世界就是只有數理化的基礎,就如同谷歌的李飛飛一樣,是一群沒有靈魂的人。

對於人是啥東西,世界是啥東西,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理科生是不會去思考的!

所以,理科生、IT行業的人員、AI行業的人員可以說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產品,一種不合格的產品。理科生、IT行業的人員、AI行業的人員,有幾人懂貝多芬、蘇格拉底、海德格爾、唯識學?

理科生、IT行業的人員、AI行業的人員,是一種只會寫程序與賺錢的機器人而已。

此種悲劇只是開始,就如同當年國企大下崗,大批人需要靈魂的覺醒!


會!未來30年你會看到更為嚴重的失業潮,但是人類創造的財富反而會增加,也許會演變成現在的德國那樣,loser主動失業,靠著優厚的社會福利生活,精英階層賺錢,像養豬一樣的養活著一大群人,只要你們別亂來,安心失業吧,有飯吃有床睡,冰箱彩電KTV,統統的有,只是愛馬仕和施華洛世奇就不要想了,自律自強的人格精神也不要想了。

一個人工作最主要的是獲取經濟收入,但是除了經濟收入之外,如果沒有任何精神上的需求,那失不失業,其實就只是個單純的金錢問題


這部電影中有描述星際時代的人們都是怎麼生活的。

題主所擔心的問題正是過去的一百多年來人類共同努力的目標——不用幹活兒,什麼都是現成的。

可人類就是奇怪的物種,喜歡託管,但又不放心,喜歡依賴,但又怕被控制。一切的一切是一句話,我樂意。

很多失業率所代表的真的是找不到工作,還是不想工作?

就像現在知乎熱題,關於二胎的問題。

能問這些問題的人大部分都不願意再生一胎,所以把參考權拋向了大眾,決定權還在自己的手裡,拖一拖,過了適齡,能怎麼辦?

就業率也是一樣,猜想就業率最高的是戰後的那三十年,每個人都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工作,有的干就不錯了,挑三揀四的人統統該喂葯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機械自動化帶來的效率,就不再需要那麼多人了,同樣也是那些人不再願意幹下去了。

時代在進步的同時,脫(剝)離出來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可是先前出來的人把好的發展空間都佔領了,後面的人該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當人吃飽住暖之後會幹三種事:1,什麼也不幹,混吃等死;2,干無聊的事,打發時間;3,干有意思的事,燃燒生命。

與其擔心該怎麼辦?不如考慮想怎麼辦?

也許好多人看不上父輩們的庸庸碌碌,不然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他的延續,可是找得到自己嗎?找得到自己想乾的事兒嗎?

在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有多少人不是從利弊出發的?真正喜歡的事情算計來計算去的,想好之後熱情卻晾涼了。

本人是infp,自從有了洗衣機,就多出了三十分鐘發獃的時間。

很感謝洗衣機的生產廠商。


會,少部分精英從事政治,探索太空,藝術等工作,大部分人類只需要享樂。到時政府會鼓勵全民享樂的。這些人類就享受現在大熊貓的待遇,作用也是大熊貓的作用,保護基因多樣性。

但估計沒多久(可能在享樂時代來臨前),精英們就完全掌握人工合成基因組技術。所以大部分人存在的意義也沒了。精英政府基於人道主義,會提倡及時行樂,生育率下降,大部分普通人自行滅絕。

倒不是說非要被滅絕,而是因為可能像《美麗新世界》所描繪的那樣,通過人工合成基因出生的新新人類都姓黨,各方面比從娘胎里出生的不知道高多少了。那時你說你活著有啥意思。還不是自然的就被淘汰了。


這是已經在發達國家發生的現實,即將是我們的未來……沒什麼好糾結的了,只不過應該不是2016年。

將來多出來人類這個物種除了被政府養起來玩一些自娛自樂的藝術之外沒有任何辦法,可憐我們現在的政府竟然鼓勵多生。

推薦你看看下面這幾個材料,角度站高一點,個體的某一頭豬雖然被人類宰來吃時很痛苦,但因為他們能提供被人類吃這麼一個用途而實現了和人類的共生,豬這個種族實現了多少萬年來未見之繁榮是吧。

與機器賽跑?別做夢了

羅輯思維 與你賽跑的不是人

與機器賽跑

美國的故事 (至少了解一下菲利普國王戰爭)

如何看待關於淘寶等電商的發展會導致大範圍失業的言論? - jl wang 的回答和評論

技術想要什麼

物演通論


這兩天恰好也在想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討論討論!我只是個嘴炮,希望大家輕點噴我。

每次生產力革命的時候必然會有人失業,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乃至更遠之前,到現在的工業4.0都是這樣。失業的人要麼利用其他特長謀求別的工作,否則就只能失業,沒有收入,進而被社會淘汰。我認為這也是達爾文法則在現代文明中的體現方式。

在過去,因為勞動力資源的稀缺,以及工種的特殊性很低,被淘汰的工作者大都能夠很容易的找到代替工作,因此勞動力過剩的情況幾乎沒有。但是我個人對於這次產業革命的結果還是有一點擔憂,原因有兩點。其一是機器人的效率相對流水線上的工人來說效率實在是高太多,一旦大規模替換的話工廠裁員我保守估計應該是在60%以上。這麼大體量的廉價勞動力很難實現快速轉型。其二就是這些工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失業以後再就業選擇面很窄。

不僅僅是流水線工人,還有餐館服務員,計程車司機,環衛工人等等一系列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都會被替代。這些人失業以後會產生很大的社會矛盾。

有人說他們的工作被替代是好事啊,這樣他們就不用被困死在工作崗位上,就能轉型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啦。我之前也幼稚地這麼想過。可問題是這些人連糊口都有問題的時候,拿什麼去追求理想。首先得有麵包啊。

如果大批量的人同時失業的話肯定會造成社會暴亂,不過不可能快到那種程度。最有可能的轉型過程是國內的大型工廠首先開始啟用機器人,然後勞動力往小廠,和別的尚未被替代的行業轉移。慢慢得小廠與別的行業也會開始轉型,這些人要麼實現向難替代工種過度要麼失業。與此同時由於需求的減少,工人的工資必然下降,這些人的生活水平必然變差,他們本來就悲慘的人生會更悲慘。也許為了糊口不得不超負荷工作,最後這些人晚年大半部分人會病死。現在中國的福利和醫療制度根本跟不上,這些人晚年生活可以說是註定悲慘的。

富的人會更富,窮的人會更窮,中產階級向無產階級過度,無產階級被。。。就看富人願不願意發善心了。畢竟這世界上資源是有限的,別人並沒有義務和你分享,雖然是從你身上剝削下來的。可以看看政府怎麼引導這個轉型,腦洞大一點的其實可以把這部分勞動力向老齡化市場引導,這樣既解決老齡化危機又解決勞動力富集危機,你看一石二鳥,完美。

完美嗎?有哪裡不對嗎?哈哈。


絕對會

美國才3億人,那麼多跨國公司都實業呢!

中國必然更實業

資本主義的世界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人勞動,但是卻需要那麼多的人消費。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你還不懂么?


別忘了,機器代替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旋律啊


那麼人為什麼要幹活呢?


會有失業潮,但發達國家能靠剝削髮展中國家、給失業人口提供福利抗過去。

人口多耕地少的發展中國家會以戰亂、政治運動、分裂的方法硬抗。

死了就沒失業了。

isis就是這麼起來的,這些人覺得活著了無生趣,只有屠殺村民能給自己齷齪的人生提提神。

這樣的事情70年多年前發生過。差點在30年前重演,感謝蘇聯(前)沒衝動。

那麼,下一個處在蘇聯位置的國家是誰呢?誰死了夠發達國家瓜分市場,周邊窮國掠奪資源呢。這那大公國可能不是笑談。

當然,最該感謝的是it行業。

那麼,下一個拯救人類社會的行業是什麼?我猜不出來。

可能是虛擬現實。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處處不留爺,爺當個體戶。


推薦閱讀:

失業了,沒啥技術,怎麼辦?
失業了,些許焦慮,怎麼調整?
回國後半年失業狀態,感覺越來越宅,想通問失業的人什麼心態?
2015 經濟危機到來了嗎?
畢業在家閑一年沒工作經驗HR不給面試機會怎麼辦?

TAG:職業發展 | 失業 | 福利 | 社會 | 經濟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