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越讀書越迷茫?


"記得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曾看到數學家華羅庚談讀書有從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過程。即 開始時你什麼也不懂,書自然很薄,隨著學習,你發現該學的越來越多,書就變得很厚。最後你讀通了,明白要點就是這麼多,書就又變得很薄。"


聖經傳道書1:18說,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聖經一向重視知識,上面這句話看來卻正好相反。其實,上帝靈示所羅門在這裡只是再次強調,人如果不遵守上帝的誡命,無論追求什麼都是空虛的。(傳1:13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 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14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人也許在很多範疇獲得知識和智慧,或者深入鑽研某些專門的領域。這些知識和智慧,雖然跟上帝宣告的旨意沒有直接關係,本身卻可能是正當的。

可是,人的知識和智慧越多,就越清楚看出應用知識和智慧的機會非常有限。一來,人生苦短;二來,不完美的世界障礙重重,人在其中實在舉步維艱。

這的確令人一籌莫展,愁煩痛苦。(請參看聖經羅8:20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21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 神兒女自由的榮耀。〔享原文作入〕22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傳12:13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或作這是眾人的本分〕,14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 神都必審問。;見傳道書)

同理,靠著「讀書多」而得到的知識,假如與上帝的旨意無關,或者不是用來遵守上帝誡命的話,就徒然令人「身體疲乏」。(傳12:12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

相比你也同意,針對學校的功課,你認真讀書多讀書,肯定會取得好成績。——不會閱讀越迷茫;

你要學習什麼技能,你買那方面的書,讀多了並且用出來自然獲得相關技能;

你要陶冶情操,讀些公認的名著並潛心體會,也許可以一定程度愉悅身心陶冶性情;

如果你需要人生問題的指引,就到書店買很多相關的書,讀了照著做出來卻不能讓人生問題得到解決。這就出現了越讀書越迷茫。 那是因為,在這方面引出「到底跟你一樣的人的智慧能不能給你提供指引的問題」。

還是聖經的箴言道出原因

2:1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2:2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2:3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2:4尋找他如尋找銀子、搜求他如搜求隱藏的珍寶、2:5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 神。

2:6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

雅閣書

3:17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


楊絳先生曾經就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你讀的書太少而想得太多。其實讀書有了迷茫,應該是好事,人的成長應該就是個不斷剔除吸納的過程,不明白了,才能更好的想明白



贊同@王佳音同學和@Fibonacci同學的話,知識的積累過程本身就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

佛家有一句話:見人是人,見人不是人,見人還是人。同@Fibonacci同學所說的,讀書就是由薄讀厚,再由厚讀薄的過程。當你初次見識到自己認識之外的事物,是大量吸取經驗和知識的過程,你會多方面了解這本書的意義,從而加深自己的理解。這就是見人是人。

再接下來,會讀別的書來來擴充自己的知識量,見識不同的觀念並應用自己的儲備和理解對原書的勾解提出反駁,並開始慢慢地脫離原書的理念,並且建立自己的認識觀念。這就是見人不是人。

最後,當你已經形成豐滿,有體系的思想時,你會從不同的角度從新看待那本書,理解那本書出現的意義,同時那本書闡述的觀念對你來說也不再會有衝擊。此時,你的就是你的,他的還是他的。這就是見人還是人。

看來你目前是停留在第二階段,在你見識到與原書不同觀點的時候,不知該如何選擇。我只有一個建議,繼續讀下去,繼續積累下去,繼續吸取不同人的不同觀念並用自己的想法去印證。因為書畢竟也是由人寫出來的,只能代表作者的觀點,他可以給你提供幫助,但他不一定可以幫你構建自己的哲學觀和價值觀。而相信科學的我是認為,知識只有在不停地碰撞和完善之後,在一大群人不停的努力探索之後才會得到正解,這不僅是自己理念的進步,更是人類的發展。


因為你從來只是讀書,在書的邏輯中不停地轉,個人體會書讀完跟讀懂完全是兩個概念,對於一本書的理解,決定於屬於你自己的體悟,你的眼界,心性,積累,和思維的邏輯,決定你將在書中的領會,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迷茫意味著你沒有屬於自己的堅持,憑自己的理解既無法反駁書中的領會又不能否認自己的理解,就像一個讓你向左又讓你向右的不倒翁一樣..


因為你讀了太多中國人寫的書。中國人寫的書不要讀。


比較贊同@加侖 的答案。

首先,迷茫是好事,因為你知道心中所想,也看到了書中所說。

但是因為心中所想和書中所說不一樣,所以就產生了迷惘。

讀書這個事情,確實要看個人的人生閱歷和感悟的。相同的書在不同的階段看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所以不用害怕迷惘,也不用全盤否定自己,在迷惘中不斷思考,不斷修正自己心中所想,不斷堅定心中所想。


因為書只能給你共鳴,不能給你真實的體驗


自我意識的覺醒,還不是稀里糊塗的活著!


知道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無知。

簡單—無知—快樂,是一條路徑。

在這條道路上,書是伊甸園裡的蘋果,最好別去碰!


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

「學」可以擴充一個人的知識,而「思」則能把各方面的知識有效銜接起來,融會貫通。

不多說了,這隻能個人自己體會。


掌握的知識越多,對知識就會越敬畏


多了個選擇的流程


這個問題問得奇怪,也許是還沒有從質變轉成量變。


為了讀書而讀書當然迷茫! 因為你不知道目的,不知道目標! 比如我想學會office,然後我閱讀office 教材書籍。 那麼這就不會迷茫了。 你在讀書的時候請帶上強烈的目的性!


讀書的迷茫來源於你所學的知識或許無法運用到實踐上!


推薦閱讀:

讀書讓你對原有的歷史認知有哪些補充或更新?
怎麼做好讀書會?
英語口語水平影響閱讀英文資訊或者文學作品嗎?
樊登讀書會怎麼樣?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