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某個品牌的「忠誠」本質上是什麼決定的?

人們對某些品牌的忠誠幾乎可以說到了迷信的地步了......這種品牌忠誠度是由什麼促成的?


或許以下兩個原因非常重要:

1.認知捷徑。

假設我要決定購買一種我並不是熟悉的產品。例如,假設我要購買一個智能手機,我應該如何做出決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呢?

我可以先把自己的偏好列出來,比如我對聽音樂的偏好,對照相的偏好,對續航時間的偏好,對屏幕大小的偏好,對手機厚度以及重量的偏好等等,再給這些偏好設定相應的權重。

我還可以給出我能負擔的價格的上限,並設定一個我計劃中的理想價格區間。接下來,我就要去尋找市場上可供我選擇的所有智能手機產品,了解每一個產品的特徵,甚至還可以看看消費者對其的評論,了解一些專業人士對其作出的評測。

然後,我就可以作出最優選擇了。

然而,實際上我依然無法作出最優選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司馬賀的一個傑出貢獻,就是有限理性理論。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理性程度是有限的,所收集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我們無法作出真正意義的最優決策,所以我們只能作出令人滿意的決策。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看,我們會利用許多認知捷徑,去幫助我們做出令人滿意的決策。品牌就是我們判斷商品質量的一種認知捷徑。

面對各種各樣產品,我很難做出決策。如此,我可能會依照其他線索進行篩選。比如,我可能不接受屏幕太大的手機,如此就排除所有大屏手機。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品牌可能是一種常用的線索。我記得我爸買過一台華碩的電腦,用了幾年之後不好用了。他對華碩的評價還不錯,決定再買一台華碩的電腦,然而第二台華碩電腦,僅僅用了幾個月就不好用了。如此他的第三台電腦就變成聯想的電腦了。

對於他來說,他第一次購買,可能僅僅由於隨機因素導致,比如他隨便走進的一家電腦店就是華碩的店。他的第二次購買時,會依據自己信息庫中的信息做出判斷,而在他的信息庫中,他判定華碩是一個不錯的電腦品牌。而他的第三次購買,則對自己的信息庫中的信息做出了修正,認為華碩是一個不好的電腦品牌。

從另一個角度看,品牌確實是企業實力的一種表現。雄孔雀華麗的尾羽毫無用處,然而可以向雌孔雀表現,自己可以負擔起如此昂貴的無用之物,說明自己的實力很強大。對品牌的經營也是如此,請超級巨星打廣告,其實不能提升產品本身的質量,然而可以向消費者顯示,自己的公司非常強大,以至於可以浪費錢請超級巨星來打廣告。人們可能會說,自己不會受到廣告宣傳的效果。然而廣告宣傳的效果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決策。在人們去購買產品時,他更有可能購買自己有意無意聽說過的品牌,而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品牌的產品。

2.身份認同

人們所購買的東西,不僅僅是一種工具,還表現出了每個人自己的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認同往往是區隔性的。一些購買蘋果產品的消費者,會對蘋果建立起身份認同。他們會認為,自己使用蘋果的產品,自己的身份與使用其他公司的產品的人會有不同(往往會認為自己的身份更高級)。同樣,其實我也見過對微軟和谷歌有強烈身份認同的人,他們會認為,自己使用微軟或谷歌的產品,就是比使用百度或其他公司的產品的人,身份要更加高級。

不難看出,當一個人對於某個品牌建立起強烈的身份認同之後,他會像維護自己的利益一樣維護那個品牌的利益。一個對於蘋果有強烈身份認同的人,可能會不容許其他人批評蘋果的產品。因為他的身份認同和蘋果的品牌形象已經綁定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至少在他看來是這樣)。


從品牌忠誠度的角度可以分為兩種:

1.行為忠誠:說通俗點就是我真金白銀的花在了這個品牌上,可能真的喜歡這個品牌,也有可能被逼無奈(壟斷為主要原因),比如中石油中石化,我只能在其中一個地方加油,但是我心裡其實是拒絕的 凸-。-凸

2.態度忠誠:區別於行為忠誠,對某一個品牌發自內心的認可,並且會為這個品牌站台和傳播。但是未必會為這個品牌花錢,比如法拉利,勞力士手錶這些。(我是屌絲我怕誰)

3.態度及行為忠誠,這個不解釋了,結合以上兩點。

然後在上面的基礎上,我們在來說說忠誠的本質是什麼:

1,認同:傑克·特勞特的《定位》里寫道如何讓企業在市場環境中做出合理的定位的核心理念就是:讓品牌在顧客的心智中佔據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為某個類別或某種特性的代表品牌。這樣當顧客產生相關需求時,便會將該品牌作為首選。所以忠誠度的產生離不開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同感,對於品牌所傳的文化和理念視為自身的身份契合。

2.依賴:這就涉及到CRM中的消費者忠誠度的培育了,品牌需要讓消費者覺得我時時刻刻的關心你,了解你需要什麼產品,了解你需要什麼服務,不論是理性還是情感都讓你覺得這是一個適合你的品牌。所以很多時候,用戶買了產品後才是忠誠度培養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先到這裡,等想到了再寫


首先每個人對於「品牌忠誠」的概念認知是不同的,我必須先解釋概念

多數人認為,一個人持續地消費某一品牌的產品叫作品牌忠誠,如買蘋果的手機、平板、Mac等等一系列產品。

我認為這不能稱之為品牌忠誠,只能算是品牌偏好。

  • 產品好,持續消費他家產品=品牌偏好

  • 產品公認的差,卻仍然買他家產品=品牌忠誠

忠誠是明知對方對你不好,你卻仍然跟他,不離不棄,誓死效忠,這才叫忠誠。

給狗吃肉,狗跟你,不是因為狗忠誠,是因為有肉吃;不給它吃肉,甚至還打它,叫它滾,但它還是死皮賴臉地遠遠地跟著你,這才叫忠誠;

當年「忠誠」諾基亞的人有多少?分分鐘叛變給你看!蘋果要是連著做幾款垃圾出來,還有幾個果粉會忠誠?

觀點:消費者對品牌是沒有忠誠可言的,消費者都是本能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產品。


最近想買個電視。55寸左右大小的那種。預算3k到5k左右。

去了解市場行情。前前後後對我有影響的一些話:

1.知乎:電視清晰才是王道,軟體系統、資源有噱頭的成分在,也預示著後期如果不願意為資源付費,什麼都看不了。--------決定不買吹噓資源多,軟體強的那些。

2.知乎:4000以下預算的建議買國產,超過4k可以買國外品牌。建議不要買微鯨,小米,暴風之流。

------國外的確實要好些,回想自己有接觸的PC顯示器:飛利浦、三星、LG確實都不錯。索尼據說也很牛,實力在哪擺著呢。

3.天貓買家:索尼聽說很好,但是是日貨,考慮到家裡的老人,還是買國產LG(此處應該是天貓買家筆誤),色彩鮮艷明亮,確實不錯。

-------農村父母受抗日劇熏染,對日仇視,何況萬一哪次村裡誰激憤把電視給砸了。還是作罷。

4.要不看看國產,海信,海爾,創維?長虹?對啊,家裡的長虹用了這麼多年,一直有人說你們家電視清亮,對長虹怎麼樣了。

5.知乎:當年在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的分水嶺上,長虹堅持等離子電視。而其他廠商幾乎一邊倒的站在了它的對立面選擇了液晶電視。建議不要選長虹,市場拋棄等離子是有原因的。--------好吧。

6.淘寶買家:海信某款價格3000多的電視有人評:不要買海信,海信的4k是假4k。------國產這點最討厭,虛假宣傳,還是買個國外的吧。啊,飛利浦電視是tcl代工,貼牌賣牌,不實在。

7.小米發布會後,知乎下一片力捧,良心之作,中國製造。嗯?怎麼這些評論好多都小米公司的,為自己帶鹽?說小米在手機中端產業鏈站穩腳更,國產可以做到很好,小米不只是有性價比超高,跑分超高的屌絲用紅米。更有品質檔次的Note2,Max。

-------嗯,紅米用了三年,好像質量還行。

8.微信公眾號推送:為什麼說消費者欠雷軍一個道歉?點進去看:說小米是資源整合的強者,參與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就降價,小米生怕消費者不懂某參數,向消費者耐心解釋參數,對比以前企業做產品生怕用戶識貨,導致不能虛抬價格的尷尬。

9.查了一下,小米電視3,60寸居然只賣4400,真實在。啊,用的是LG的IPS硬屏,這個沒什麼不對啊,LG屏幕做了這麼多年,小米完全自己研製反而我覺得不靠譜。

10.於是我決定,雙十一再買!

//————-----—分割線——----———//

以上是10月20號以來到現在針對買電視問題的主體思路。自己回想起來也挺有意思,人的想法時刻變動、時刻受到影響。也為前面回答皺巴巴的分析提供點素材。最後,買哪個看雙十一一時激動


我的感受就是「信任」


用這個牌子的東西不操心,而且可以偶爾裝逼。如果能滿足使用要求和社交裝逼要求,就會產生一種被稱為忠誠度的東西。其實這個忠誠度並不真的存在。只是一種現象罷了。


首先,肯定是在與所「依賴」『品牌』的產品交互中得到自身某種需求的滿足。這是產生依賴的基礎,所以這個品牌的某些產品至少對於個人來說是認同的。

而且人的需要是不斷發展的,所以這個品牌的更新換代的速度,至少是基本符合個人需求的發展速度。

因此在長期以往的需求被滿足的過程中,個人則開始對品牌有了特殊的依戀。主觀上不願與品牌所分離,因為「習慣了」,所以有害怕缺失(分離)的焦慮感。客觀上自己的需要又多次被品牌的產品所滿足,是認同的。

但是人的需求又是永遠無法被滿足的,卻又產生強烈得依賴,因此我覺得原因可能分有這幾個方面:

1.對於個人來說,品牌的發展基本上符合大部分個人的需求發展。(「它」真的適合我!*^_^*)

2.個人的某些方面的需求發展緩慢或者容易得到滿足。(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麼)

3.生理上對品牌的產品已經形成依賴(上癮?),如果缺失,個人身心將會受到影響。

4.所在群體普遍為該品牌的認同者或「依賴者」,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別人都這麼認為,一定有道理)(我不想和大家不同)

5.所在群體是其他品牌的認同者或「依賴者」,但是出於某種原因為了和他們劃清區別,求異心理所影響成為了與之不同品牌的「依賴者」。(喝咖啡有什麼好?我就覺得喝茶才好!)

6.或者是由於長久被滿足而形成的習慣,個人不願意去嘗試那些或許會是更好的東西,比較閉塞或容易被滿足。(我就覺得喝橙汁不錯,別的我也不需要。)

或許?真的?是這樣?


因為習慣,不想再從頭學起。

其實絕大時候根本不看重品牌,甚至對「商標」極其厭惡:如果商品上的Logo過大(以服裝為例,就是以2013版的1角錢大小為限),我是絕對不會購買的。掏錢給別人做廣告的事情,還是免談了。

電子類產品,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會一直沿用一個品牌,就是上面所說的「習慣」——Windows換了N代,還是再使用XP,也是如此。


認同感


第一,想買的東西,正版只有萬代。

第二,萬代的技術實在太牛。

第三,萬代性價比高。

第四,不支持萬代,我將看不到很多特攝或動漫。

第五,萬代是種信仰。


說這個,IPHONE,從4入坑了。喬布斯的演講+視頻。

那你說為啥忠誠?不知道。


不願或者不想走出舒適區。


第一,用了這個牌子我能裝多少逼?

第二,質量。

第三,牌子對我有多好。

yeah~


質量,美感。


推薦閱讀:

日本有哪些知名的文具品牌?為什麼在文具領域有較高影響力?
無硅油的洗髮水品牌,哪個好?親身體會的才發言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沙龍小眾香水品牌?
英國有哪些受當地人喜愛的小眾品牌?
女士帶的哪些品牌的項鏈還不錯,既不低端也不奢華,價格幾千元左右的?

TAG:市場營銷 | 心理學 | 品牌 | 品牌營銷 | 消費者行為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