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讀書越多、知識越豐富的人反而越容易不快樂、消極?

甚至有句話叫,最快樂的人是傻子,因為他們一無所知,忘得又快,讀書量的多寡和快樂積極的心態不是成正比嗎,既然這樣,社會上又為何總是營造「開卷有益」的輿論?


這個回答里,我試著省略或不用「一言以蔽之」式的總結概括。許多事理觸類旁通卻也沒有一定之論,以圖帶來題目之外的思考裨益。

先從「開卷有益」這個細節說起。

依現今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讀書有百利無一害已深入人心。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君之毒藥,他之瓊瑤」,讀書有時候,確實是有害處的。

拋開那些浪費生命、毫無營養或容易將人引入歧途的書之外,我舉兩個反面例子,有些地方言語不妥請君海涵。

比如一些小城文青,不讀小說的話可能覺得身邊一些異性還配得上自己,戀愛和婚姻都會順風順水。然而讀書後也許會變得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活得很不快樂,等到不切實際的夢想殘酷而痛苦地破碎,最終只得與世俗生活和解;

再比如,你讀書少可能還覺得我們的領袖們都很偉光正,也相信ZF相信D。而你通過讀書開始有了獨立思考能力,知曉了一些過去與未來表面下的真實與真相,卻又無力改變,有可能你會變得絕望,牢騷滿腹又徒然無可奈何。魯迅先生說過很諷刺的一句,「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你越讀書,越會發現自身的缺點與不足,意識到自身以致周圍人甚至這個社會與時代的局限。然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當你發現你很多時候都不可能超越比如人性的弱點,不可能達到所知曉眾多人物能力的千萬分之一更別提望其項背,更多無盡的痛苦就會隨之襲來。

現在就到正題了,為什麼一個人學識越多越容易不快樂。

其實,不一定是這樣的。

是做一隻簡單的蝴蝶還是做個複雜的人更快樂?或許你當然會選擇做個人。然而,這兩個選擇有對錯之分嗎?

沒有。都是你自己的權利。是你自己的抉擇。

快樂與痛苦亦然。是要膚淺的快樂呢還是深刻的痛苦?

沒有對錯,你喜歡,你享受就好。

這時不要忽略了,有深刻的痛苦,就意味著也有深刻的快樂,亦即幸福

但如果做了多讀書的決定,然後卻又猶豫後悔,不能堅持一條道走到黑,那些不上不下的痛苦就會隨之而來。沒能力改變現狀又怨天尤人,看到了社會的弊病只會罵罵咧咧。顧影自憐,咎由自取。

讀書就是這樣一件苦樂相間的事。對我而言,我走過許多彎路,常常否定自己,變得複雜孤獨,得到很多痛苦,但我覺得也是種快樂,很幸福。

這些都是知識增長中的風險,然而我對此的態度是,就像哥哥唱的,「怪你過分美麗 / 怪我過分著迷 換來愛過你那各樣後遺 / 惟獨你雙手握得碎我 但我享受這折磨…」

┉┉┉┉┉┉┉┉┉┉┉┉┉┉┉┉┉┉┉┉┉┉┉┉┉┉┉┉┉┉┉┉┉┉┉┉┉┉

最後還想提一句,一個人讀了書後或許真的會比周圍人某方面的level要高上一些,而你通過讀書應該要意識到,人有變得博學理性的自由,但人首先也有無知和蒙昧的自由。

首發自「站在你這邊」,可能是銀河系最理想主義並煙酒氣的文學創作小組。

http://weixin.qq.com/r/yDlUTAHESFw3rUUv92z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來是很酷的GIF,但知乎不支持T.T)


叔本華:我們在早年主要是通過詩歌、小說,而不是通過現實來認識生活。我們處於旭日初升的青春年華,詩歌、小說所描繪的影像,在我們的眼前閃爍;我們備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象成為現實,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彩虹。年輕人期望他們的一生能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說。他們的失望也就由此而生。

..............................

我想就是如上所說的吧,我們會習慣拿書中描繪的生活和現實中的生活做比較。導致自己無法接納兩者之間的落差。順便借這個問題,總結一下自己走的彎路教訓,適合死讀書的人看:生活和讀書是相輔相成的,既然你看到了書中的哲思和美好,就也該看到社會的現實。所謂開卷有益,與行萬里路是密不可分的。君子看書,不為書使!


此圖玄機道盡,再無多言。


你最好先確定「是不是」,然後再問「為什麼」。


看書多了,很多東西變得很純粹,讓你迅速看到事物的發展方向。看書前你可能還不知道世界很多不可避免的悲劇,還陶醉於自己的小世界。看書後你可以預見悲劇的發生,你會和一個個不能習慣的人一起生活,而你無法改變一切,每天都是對自己能力不足的譴責,那樣你還會開心嗎?


法國詩人勒內·夏爾說過一句話

「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著同痛苦相對稱的清澈,與絕望相均衡的堅韌。」


精神生活已經是發達國家水平,物質生活還停留在拉非階段,必然會產生心裡落差。人大多的煩惱都來自於物質生活的困頓,很少人會因為一些哲學層面的問題而每天鬱鬱寡歡。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但是不能變現,在當下會相當被動。


蘇格拉底說 我寧肯當個痛苦的哲學家 也不做一頭幸福的豬。 由此看來對於有些人來說有比快樂更重要的東西存在。

老是用一種全盤接受的方法讀一些顧影自憐的書然後整天陷入一種帶有救世情節的悲傷中,這種人不是被書給毀了,這些人是不會讀書被自己的思維方式給毀了。

選擇讀書也不是為了去獲得快樂。讀書是為了什麼,一直有個矯情的觀點,讀書明理。


讀書越多,越能理解痛苦的根源。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某件壞事可能與下一件好事互為因果,某個惡人可能因為某件(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好事變壞,從此墮落。無惡無善,無始無終。

讀書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能為力,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不公平,有千千萬萬種因緣交錯,善與惡糾結成團,牽一髮而動全身。

所以,不是讀書越多越不開心,只是想的更深一點,生活上可能因為看開了所以很隨性,很開心


懂得多還要看你怎麼想,當你懂得多的時候,你感到消極,或許懂得更多就能變得積極


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不是自己讀了多少書,只是二線城市裡碰巧學歷還可以,平時以讀書自娛,也覺得和很多人聊不來,有時會覺得周圍人容易把幸福物質化,疲於奔命,對人生沒有那麼多深入思考的時間,當然,別人可能會說我比較閑,因為我工作節奏慢,愛走神,離婚,無孩子。最主要其實現在讀書太雜,沒有章法,離開一個生活八年多的前夫,很多東西需要重建。行走在路上,會發現很多簡單直接,潑辣蠻橫的人,其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過得很幸福。自己卻沒有過好自己的人生,當然現在還是積極努力改變自己的。從心態上去改變。否則一切無從說起。


我也想問這個問題。 我覺得不理解周圍的人為了那些低俗的東西樂不可支。而我總是在旁邊指出這個笑話或者小品的邏輯錯誤。結果大家都討厭我。 唉


人生識字憂患始


讀書可以放大痛苦,但同時也能放大快樂。


我第一感覺就是我現在就是這種狀態吧。也類似佛家人生三重境界之說吧。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大意是初識這個世界,懷著好奇和童真,看見什麼就是什麼,映像就是本原。後來經歷世事問題越來越多,事情也越來越複雜,似真似假,亦夢亦幻。這個階段很難以說再相信什麼。最後世事洞察返璞歸真這時候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我們閱讀的目的不應當是忘卻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是與此相反,我們閱讀的目的應當是令我們自己更加自信而成熟地把握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走向書籍,但不應當像膽怯的學生走向冷酷的老師,也不應當像無用之人走向燒酒,而是應該像登山者走向阿爾卑斯山,像士兵走向軍械庫一般」

-赫爾曼·黑塞

看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讓人了解和把握自己的生活。

有人讀書看到了世界的某一面,就要讀更多書來改變這個世界;

有人讀書看到了世界的某一面,也依然保持當下小小的生活;

這都是看書人對自己生活的改變,沒有什麼。

但是光虛空我,您如果還有這種讀完書之後的感覺,還應當繼續多讀下去


思考讓人痛苦


說明讀的還不夠多啊


確實是這樣 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 知道的很多 但是那麼多事情自己能做的很少 類似的 還有 認識的人很多 但是精力 有限

這些都讓我們有一種無力感 太多的事 超出自己能力的事 到頭來徒增煩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能力是有限的 一個人有自己的路 不可能只當看客 將主要注意力放在幾件事上 一小部分人上 其他的一筆帶過好了

只有這樣一個人活的才有存在感 在小的層面上我們還是能改變一些東西的 這樣無力感也就消失了


為什麼讀的越多,越不快樂?

用我的親身經歷來說

以前我不愛讀書

對任何事不太計較現在也是單純的認為世界格外美好

甚至覺得每個人也都一樣

可是等你真正開了心智,讀了越來越多的書你就會明白那些傻逼而又快樂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因為你看問題不會再那麼膚淺而是會聯想到前前後後你會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所在於是你看到了人性黑暗的那一面你也就不快樂了

快樂有時候是一種自我催眠和無知僅對於我自己而言,你對任何事物賦予積極的含義你就會快樂。

當然,如何生活取決於個人你依然可以選擇做自己摒棄你所不願意的黑暗面即使身處黑暗但也記得看看頂頭的太陽。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讀書越迷茫?
讀書讓你對原有的歷史認知有哪些補充或更新?
怎麼做好讀書會?
英語口語水平影響閱讀英文資訊或者文學作品嗎?
樊登讀書會怎麼樣?

TAG:閱讀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