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字到底應該怎麼讀?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讀音?

這只是台灣跟大陸的讀音差別嗎?有沒有歷史淵源?


所涉及的演變大致有:

先秦後期[?wrer]&>中古切韻音系[??](或是帶[?]介音的[???])。在中古切韻音系裡,「崖」的韻母是[-?](韻部是「佳韻」)。

而切韻音系的「佳韻[-?]」,在唐代長安音則有這樣的演變:部分字與切韻「麻韻[-a]」合併,部分字與切韻「皆韻[-?i]」合併,也有個別字演變為兩個讀法都有(比如「崖」字就是如此)。於是,「崖」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現了不辨義的兩音了,一音大致是[-a]韻,一音大致是[-?i]韻或[-ai]韻。這兩音體現的是讀音「層次」,性質上是由一音因為時間上或空間上的不同演變而出現「層次」不同的兩音,同時進入一個音系裡形成兩讀皆可的狀態。

唐詩的押韻韻例里:已無單獨的[-?]韻這個韻類,要麼跟[-a]韻押(比如杜甫有「崖柴呀家鋣車查斜蛇麻沙奢花嗟佳涯遮華誇差霞」的韻例),要麼跟[-?i]或[-ai]韻押(比如孟郊有「諧乖崖懷霾排齋」的韻例)。

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里,其中一個切例是「崖岸:…雅皆反又音雅家反」。其中,「雅皆反」是[-?i]或[-ai]韻,「雅家反」是[-a]韻。

另外,「崖厓涯」在中古《切韻》里是同音的,後來的讀音演變途徑也類似。但可以留意到的是,「涯」在唐詩里似乎基本都押在[-a]韻,似與「崖」可兩押不太相同(但慧琳《一切經音義》里記錄了兩音)。

在代表金代左右華北或中原一個官話音系的《中原音韻》里:「涯」收在[-ia]韻,而「厓崖」收在[-iai]韻。(PS: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里的讀法,則是「涯」讀yá,「崖」讀yái,跟《中原音韻》的分法類似。)

在代表了明朝某地官話讀音的《西儒耳目資》里:「涯厓崖」都收了兩讀,讀yá或yái。

就是說,在之後的演變里,官話類方言的各音系裡,既可能只有其中一音,又可能兩讀皆可。大致知道這是由同一音分化演變出來的並不辨義的兩音即可。


己亥雜詩這麼多到底是哪首。。。


推薦閱讀:

1990 年以後,有哪些日文漢字辭彙進入了中國?
普遍而言,國人的審美水平是否相對較低?如果是,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儒家曰中庸,道家曰無為,釋曰出世。區別在哪裡?
有哪些以人物名字命名的食物?其中有什麼典故?
如果莊子復活,他怎麼看「中國夢」?

TAG:文化 | 古漢語 | 漢語 | 語文 | 漢字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