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相信「快樂就好」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後來是否快樂?


我是「快樂就好」原則下成長的孩子,爸媽的所謂「快樂就好」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而是你需要辨別哪些是遵從你內心的事情,哪些是你看別人想做也要去做,哪些是一時衝動,認真思考再放手去做,同時自己承擔責任和風險。

他們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一直讓我努力探索自我,溫柔有力量的去愛這個世界~感謝爸媽!


首先,快樂的定義千萬種,我指的是那些一味沉湎於自我不切實際幻想而不知努力整天傻樂呵的!沒說快樂就不努力,努力就不快樂,誰說快樂和努力不能兼容!

其次,我特指那些一味溺愛孩子,不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不能正確引導孩子的父母!最重要的一點,誰再說我把子女的失敗完全歸結到父母的,一律打入冷宮!!!

最後,我答案是有所特指的,我回答里的人和事都是有限定詞的,再有不服者,希望看三遍之後再來辯!!!

累覺不愛的分割線

以下原文……

我一點都不快樂。

我只是針對那些家裡不是中產階級或上層社會的人。沒有足夠物質基礎充裕生活條件的支撐,一味的讓你相信快樂就好,不管是不是爹娘,都是耍流氓。

我周圍那些父母的快樂就好,是帶有些許放縱寵溺的,他們一輩子只在局限的地方過活,眼界狹隘。過早的給你灌輸快樂就好,或讓你相信快樂就好,或許會讓你在童年的階段有些快感,而在以後真的會讓你過早的放棄你該有的努力,落後於那些本不該落後的人。讓你丟失追逐內心,忠於理想的機會。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可以免的。

那些覺得快樂就好的父母和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是看不清楚現實或沒有正確的看清楚現實。

沒有父母堅強的後盾,沒有父母在正確階段的正確指引,還是不要冒那個險了吧。

那些沒有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大風大浪,沒有享受過人生的痛苦磨難,沒有深切的人生體會,就想著快樂就好的人,當你步入社會,接觸到現實,不要哭泣,繼續自我安慰吧。

我也希望你繼續堅信快樂就好。


快樂的內涵很豐富,按照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滿足低級慾望和滿足高級慾望都能給人帶來快樂,但是快樂的飽和度可能完全不同。單就題目而言,似乎暗指放任孩子不加管教,任其自由成長,無約束無要求,以滿足最基本的慾望為目的的教養方式。這種教育下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感謝父母,個體存在差異,如果長大後也滿足於基本的快樂,那確實不能說他們『不快樂』。

有的人自我麻痹的能力超強,有的人是真不在乎物質條件,沒法拿一種人生觀來衡量。比如我父親,他就是從小玩到老,還都是很低級的慾望,現在成了不折不扣的老頑童,我不能批判他的人生態度,那是他的選擇。

以前舉過一個例子,說有個人不滿足喝啤酒看漂亮姑娘的快樂,於是用功讀書拿到文憑後獲得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現在的快樂是保持身材穿訂製西裝,而當年的工友還停留在腆著肚子喝啤酒的階段。在不同的人眼中這兩種快樂的價值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會覺得應該保持克制不浪費時間去滿足低級慾望,但在另一些人眼中沒什麼意思,人生就是該吃吃喝喝想玩就玩。有的人為了獲取比較寬裕的選擇,寧願先忍受不自由,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從心所欲。個人覺得這才是社會的常態,什麼樣的人生觀都有。

說到底,還是我們競爭太激烈了。在競爭的社會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功能之一是提高兒童的競爭力,從胎教到早教,從興趣班到補習班,方方面面。那些不怎麼參與競爭的家庭也被迫加入,你走,別人跑,你就是落後。上周和大學同學聚會,聊到孩子的教育都是一肚子苦水,我聽完她們送孩子去上這個班那個班,做習題做到12點的吐槽後忍不住問:既然你們又不指望孩子進名校,那為什麼不退而求次進對口初中呢?答:對口初中去年沒有一個過中考普招線,今年又是零蛋。我還是很疑惑:進一所二類初中不行嗎?答:我們的目標就是二類呀,現在二類都要高分才能進,因為分數線被名校拉高了。

她們講的肯定還有值得推敲的部分,不過基本上反映了現在學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教育是民生重頭戲,競爭的重壓之下,堅持快樂輕鬆育兒的家長顯得很傻很天真。個人推測,過去一批被快樂教育出來的孩子做了家長後,也會選擇一定限度快樂的教育方式。這不是某個家庭的無奈,是整個社會的無奈。


我的父母當初一直是這麼說的,他們就覺得考試成績沒那麼重要,孩子開心就好,不過這不能解釋每當我考得不好時他們的憤怒。


人世啊,哪有什麼絕對的快樂。

中五百萬快樂不?對於馬雲們來說那只是股票一天的浮動。當上部門經理快樂不?對於CEO來說這屬於降級。去馬爾地夫旅遊快樂不?對於那裡的住戶來說,這僅僅是生活。終於和女神在一起了快樂不?女神的前男友不知道多希望擺脫她。

這世間根本沒有一件事可以讓我們一直快樂,所謂快樂,不過是比痛苦舒服一點,比憂愁開朗一點,比無聊有趣一點,比昨天過得好一點。

唯一持久獲取快樂的方式是努力,就像唯一年年取得豐收的辦法是耕耘。

今天你懶得做數學作業,想看電視,媽媽說快樂就好,你就沒做數學作業。明天你覺得有兩節化學課你很討厭,想出去打籃球,爸爸說快樂就好,你就翹課去打籃球。後天你覺得高考太不人性化,上大學沒用,想去打工賺錢花,爺爺奶奶說大孫子真棒,都能賺錢了。這些暫時的「快樂」的代價是對未來的犧牲,是快樂閾值的不斷上升,就像吸毒一樣。

當你的小夥伴們辛辛苦苦做完作業,趕在睡覺前看了半個小時的愛豆的時候;當你的同學們上了兩節連堂的化學課享受課間十分鐘休息的時候;當你的好友們拿著錄取通知書喜極而泣的時候;你可能甚至都不再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快樂。「那不是我早已擁有的東西么?」

登山是困難的,滑滑梯是容易的;登山是痛苦的,滑滑梯是快樂的。然而到了山頂之後的美景卻是滑滑梯的人無法看到的。更重要的是,登上山頂之後,下山的路也是快樂的,甚至可以滑下來。而滑梯再長,也終有到底的時候。到底之後,你還怎麼往下滑呢?

所以你問我那些從小家長相信「快樂就好」的孩子長大了是不是快樂,我不知道。因為我不知道他們的家長認為什麼是「快樂」。但是我確定的是,如果這些孩子從小的快樂是「為所欲為」或是「無為而樂」,那他們的快樂一定是短暫的。在無限降低了他們對快樂的敏感度之後,他們平淡無奇甚至庸碌的生活,可能就再難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激情了。


人生快樂最根本的因素在於

你對於你人生的大部分的關口,有沒有選擇權

無論是求職還是結婚,如果你都有選擇的權利,你的人生,自然就是快樂的,因為我始終覺得

成功,就是你能按照你所設想的那樣,度過你的一生

相應的,如果你覺得你想快樂,但實際上你卻沒有任何選擇快樂的權利,那這種快樂,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比如說,就業,聯合利華,寶潔,想去么? 要知道非名校生連個面試機會都很難的,怎麼選? 有個快消小公司要你就很不錯了,你連選擇權都沒有,你快樂?

比如說,你是吃貨,但你發覺你的收入勉強夠溫飽,什麼川菜湘菜西餐,能吃口熱菜熱飯就不錯了,這時候,你快樂?

比如說,你喜歡一個女孩子,但很可惜,人家階層比你高很多,就算女孩子願意,她家裡人連機會都不給你,你怎麼做人生的選擇?

有些人說,是不是說,只要有錢就行了?我只能說錢是基礎,沒錢什麼都沒辦法達成,錢是基礎,有這個基礎就能做很多選擇,但也不僅僅是錢,因為很多選擇權不光看你的錢,還看你的底蘊,眼界


快樂就好,但是學習不好的話是不會快樂的。


我不是信奉快樂就好的家長,但我孩子是個天生信仰快樂就好的孩子。從目前來看,她過的挺快樂。

舉個簡單的例子,她不好好吃飯,導致個子長不高,我批評她是班裡最矮的小朋友。她很寬容的說,媽媽,XX和我一樣高,我們倆是最矮的,我不是唯一一個最矮的。

我一般要求她早早到校,有一次她起床晚了,去教室時班裡已經很多小朋友了。我說今天去晚了,是不是很難為情?她說我後面還有小朋友啊, 有的小朋友還遲到啦!我可沒有遲到!

她有個同學很優秀,各方面都比較出色,我說要多向人家學習,她說,XX和XX也沒有她那麼棒,很多人都沒有她那麼棒,沒關係的媽媽。

她有一個很貴重的玩具,自己不好好收拾,結果丟了,到處都找不到。我說很可惜吧?這麼貴的東西你都弄丟了!她有一點點傷心,但很快就自我安慰說,算啦!反正我已經玩過了,以後還有更好的玩具!

總之,我女兒的態度就是,只要我不是最差的,我就非常快樂!發生什麼壞事也不要緊,我都不在意!

只能說這是天生的。


快樂是一種用心付出之後收穫的結果,可以看作是做事的副產品,而不是一種目的。為了快樂而快樂,大多只能停留在一種低級的階段,滿足的不過是眼耳口鼻舌之欲。快樂和成長並不矛盾,快樂也不是成長過程中的唯一原則,把快樂當成最高原則顯然也是不可取的,至於這樣家庭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不知道。


我覺得任何問題上必須有個度,孩子的自制力,辨別力等都很差。完全遵循讓孩子快樂第一的原則,相反會耽誤孩子某些方面的成長。


我一直記得高中時歷史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你想當一個痛苦的人,還是想當一頭快樂的豬?」


我逃課我打架,可是我快樂啊~主要是麻麻管不到啊~

我小學被到處扔的,每兩年轉次學的時候我麻麻告訴我她對我要求不多,開心就好。

後來我中考報錯學校沒有進想去的那個高中、高中後半段直接崩盤,力挽狂瀾也只是去了一個非常微妙的大學的時候卻沒聽過她說快樂就好了。

有的家長也就是說說,沒準備真讓你開心。

話說,我小時候成績不好啊……可能是見面少,說好好學習也沒用,該浪還是要浪233333

仔細一看,如果學習不好環境原因比較大,那就是快樂就好,如果是自己作死,那就是你怎麼不努力。。恩


自小我只聽說過「快樂學習就好」。本意是發覺學習中的樂趣自主學習。恨不得剛開學一周把整本書的練習題都做完了那種死變態。

至於單純的快樂就好,我的夢想就是不寫作業,不上課,不上班,不出勤。做到這些我就快樂了。那結果能好的了?


快樂生活並不等於弱智生活


我剛懷孕不到一個月,從十年前我對將來孩子的期望就只有他自由快樂就好。

但我不同意說快樂是放縱的各位答主。

我理解的快樂應該是要能思考懂取捨之後獲得的快樂,一個人必須獲取足夠的知識,嘗試過足夠多的體驗,才能明白什麼能讓自己快樂。這不是撿到錢,長得好看就能得到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沒有感受快樂的能力,那麼再怎麼好的外在條件也不能讓他感受到長久的快樂。

我自己也不好看,也沒有很多錢,朋友也只有那麼幾個,也沒有什麼不得了的工作。

但我畫畫,看書,讀英文,做手工,擼貓,做設計,做飯。都覺得很快樂。


挺快樂的,我父母對我基本就是散養狀態。因為他們那個年代,沒有教育我的能力,所以對學業從來沒操心,反倒是因為回家晚了,不睡午覺的事情經常挨打(怕我出去惹麻煩)。

快樂就好,或者說對我人生的不管不顧,讓我更加獨立的享受生活,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是自己對自己負責,父母教育重不重要,那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在時代的變化里,那又算得了什麼呢?

所以對孩子告訴他基本的道理就可以了,不要妄想自己是孩子的動力源,能帶著他前進,更有甚者逼著自己孩子前進,孩子也是人,是獨立的人,他不屬於你,永遠都不。

快樂就好,也是我對未來孩子的教育理念,我把孩子當成人看待,不對他有大多的奢望與控制,願他在他的人生與時代里,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就是在快樂就好的環境里成長的,很感激我父母,真的很愛他們,謝謝他們在我需要的時候支持我,保護我,然後讓我自己選擇成長的方向,做自己喜歡而且很有成就感的工作。

所以我也希望我孩子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道路,希望他能找到自己愛好的方向。

快樂本身是很複雜的,讓孩子快樂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培養他的興趣,支持他做自己想做的事,畢竟人生是孩子自己的,家長只能提供陪伴與引導,而不是幫他做選擇。

並不是所有隨便承受點苦難都能成功的...

如果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過程很累,也會感覺很快樂,

快樂並不是指啥都不幹傻樂好嗎...


中國自古虎爸虎媽當道,文化講究艱苦樸素,刻苦奮鬥,鯉魚躍龍門,社會貧富差距巨大,階級固化,所以我在生活中沒有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哪個家庭存在快樂就好的家長。這樣的家長真的存在嗎?


目前為止,我遇到的,沒有任何一個相信「快樂就好」的家長他們所養育的孩子是快樂的。

以釋迦牟尼佛的觀點來說,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苦」,沒有快樂,以佛法的角度來看,「快樂」和痛苦一樣是無常,因緣合和的結果,所有的快都是不永恆的,所有的快樂都會在快樂消失之後帶來「苦」的感受。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在極度的快樂之後就會有悲傷的感覺,有的人甚至會在大笑的時候掉下眼淚,甚至痛哭不止,你問他為什麼會哭?他自己也無法解釋為什麼自己會哭個不停,以中醫的理論來說,大喜會傷到心脈,心脈受損,人就會感覺到悲傷,就痛哭不止。而在放縱之後往往只體會到空虛。

人生就是這樣,喜的背後總是悲,快樂的背後總是痛苦。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這樣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說「只要孩子快樂就好」。我記得有一對非常貧窮的父母帶著十三、四歲的孩子來見尚老師,他們生活在東北,父親站在街旁等活——騎「倒騎驢」(一種三輪車)送貨,母親和奶奶是家庭主婦,爺爺癱瘓在床,十三、四歲的男孩,在現在被稱為小孩子,但是在二十年前,這個年紀其實被稱為「半大小夥子」,不但不能替父母分擔任何家務,還要打遊戲,逃課,然後跟同學比吃比穿比玩……

然後他的爸爸媽媽跟我說:「我們也沒給過他壓力,沒想讓他成為多了不起的人,我們就是想讓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呵呵……快樂的童年……這句話迎合了多少彼得潘綜合症父母的幻覺,滿足了多少人的期望,人人希望童年是快樂的,無憂的,而教育必然會帶來的就是成長的壓力,有壓力就一定會痛苦,所以幾乎每一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而當你想要一個快樂的童年的時候,就意味著沒有教育的童年,這很好,你既然希望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就必須承受他不懂事的青春期,就必須忍受他愚蠢無知的青年時代,以及在這個過程帶來的全部苦難和痛苦。

這個家庭就是這樣,父親一個人在東北的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氣里靠騎車送貨干點零貨養著一五口人,可想而知,在現在的經濟條件下是多麼辛苦,我無法想像這樣的生活是什麼樣,而孩子一定要穿名牌運動鞋,一定要打遊戲,然後還要泡妞……父母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問我怎麼辦,呵呵……能怎麼辦,這樣的孩子就是人生過得太幸福無憂了,他完全無法體諒到父母的辛苦,我建議他帶著孩子一起去拉貨,讓他了解民間疾苦,不要再假裝是王子王孫。

這個父親不置可否。

半年以後,這個男孩子領回家一個女孩同居,父母管不了,現在一家六口人依靠一個男人送貨生活。不久的將來應該會有下一代出生吧?呵呵……

我遇到的這樣的個案N多,當然這個是最貧窮的一家人,在現在這個時代,一家人依靠一個人養活,這是多麼危險的事情,當年我問那個女人:「你現在捨不得你兒子,那我問你,如果你老公有一天倒下了,怎麼辦?這個家怎麼辦?你們怎麼活?」,她一臉的不信,不是茫然,不是恐懼,而是不信,她完全不能相信她老公會倒下,呵呵……這是個非常典型的彼得潘綜合症父母——他們自己生活在幻想的世界,生活在童話里,閉上眼睛過著自欺欺人的生活,然後又造一個童話來欺騙他們的孩子。

人活著,必須要接受的一個現實就是人生不是快樂的,人生沒有那麼快樂可言,生活是無比殘酷的,當你在童年享受了過多的快樂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將會有一個茫然的青年,痛苦的中年,不堪的老年。

還有一個女士,她說:「為什麼我小的時候我想要什麼我媽都知道,但是現在我想什麼我媽就不知道?」呵呵……她忘了,她小的時候想的不過是餓了要吃,天熱要涼快,她的慾望沒有現在這樣多,所以她媽什麼都知道,但是現在,一個成年人的慾望有多少,誰能知道?然後當她媽不知道的時候,她就憤怒,因為她媽不能理解她,轉而希望身邊其他人能夠充當她幻想中的母親——讓她的配偶替代她媽,但是因為他也不能了解她在想什麼,她甚至也無法表達自己要的是什麼,用她配偶的話說:「你要的跟你說出來的完全是兩碼事。」呵呵……這是現代年輕人普遍的問題,然後兩個人就發生爭執,繼而家暴。

她的童年無比幸福。

快樂本身就是陷阱。最近有幾個案例,母親全部的精力都用來取悅女兒,永遠看著女兒的臉色活著,女兒不高興了,她就馬上討好女兒,唯女兒的情緒是命,但可惜的是幾個女孩全部都是重度抑鬱症患者。

呵呵……重度抑鬱症患者會快樂嗎?

這幾個媽,無一例地說:我們就希望她能快樂地生活,並不指望她大富大貴。

呵呵……逗誰呢?當自己是聖人呢?

在她不快樂的時候,你希望她能永遠快樂就好,但這其實是暴力,快樂會自然的消失,痛苦也會自然地消失,你不可能也沒有資格要求任何人永遠快樂,而且問題是在她真的快樂的時候,你就會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她嫁人,要求她工作有成績,要求她的生活符合你的理想,甚至希望她大富大貴……總而言之,你會期望她是你朋友孩子中最優秀的那一個,你現在不希望她大富大貴,只不過是此刻而已,也僅僅是此刻而已,當她還是一個孩童的時候,不需要競爭的時候,或當她生病,無法參與競爭的時候,你才會要求她是快樂的,但這其實是無禮的要求。

而且如果你要求你的孩子永遠都快樂,毫無疑問,你是一個需要心理治療的父親或母親,人必須要知道,人活著不可能永遠快樂,你要求一個人以人類的身份永遠都快樂,就算是釋迦牟尼佛也一樣做不到,釋迦牟尼的兒子死的時候他也會痛苦,顏淵去世的時候孔子也無比痛苦,克里希那穆提的弟弟去世的時候他也痛哭流泣,憑什麼你要求你的兒女超越釋迦牟尼佛?超越孔子?超越克里希那穆提?你其實是在要求一個連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連聖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這種要求本身就帶著幻覺,本身就是幼兒看待世界的方式。

然後每一次我跟這些父母說「你們的要求太高了」,他們都一臉茫然地看著我,意思是說「這要求不高啊」,很顯然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要求什麼,只是象一個小孩子一樣哭鬧著要一個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小孩子的哭鬧是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他們的茫然也是因為不能明白為什麼他們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然後然後這些如孩子一般的父母把他們自己的孩子當成布娃娃一樣養大,會幻想著孩子永遠都生活在他們的襁褓里。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家長,孩子十三歲,心智水平不如南山書苑五、六歲的孩子,我提醒孩子的母親,要給孩子訓練,要培養他,給她講了一個實例,十五、六歲的孩子跟尚老師說:「我為什麼要努力?我們家有幾套房子,如果我長大了想買車也不是什麼難事,我想要的東西都有了,我為什麼還要努力……」她說:「這樣的孩子不就完了嗎?」然後一臉茫然,她不知道她也在把自己的孩子推到這樣的境地,她不明白我為什麼要講這個例子,不明白這個真實的人的人生與她的教育有什麼關係。

那一刻,我真想撕開她裝裱華美的外衣,讓她看清楚血淋淋的事實就要發生在她的身上,她的家庭中,但是我不能,因為我無法叫醒一個假裝睡著的人,而如果我用針扎醒她,她只會憤怒,不會反省。

前一段時間看到有一人在知乎提問,為什麼精神分裂症的家庭都是非常貧窮的家庭,這個人觀察發現他身邊的和到精神病院遇到的那些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大多經濟條件非常差,我忘記我有沒有回答過這個問題,但是答案其實特別簡單,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大多心理並不健康,最低限度他們是彼得潘綜合症患者,也就是說他們以幼兒看待世界的方式來理解和要求這個世界的人、事、物,這就導致這樣的父母無法培養健康的孩子,他們的心沒有能力去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並且他們會把自己的心理問題傳遞給孩子,所以彼得潘綜合症患者的第三代一般都會出現精神分裂症。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然繼承了父母的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並有可能在我們的人生將它們放大。

這也是中國未來精神類疾病會越來越嚴重的重要原因——文革前後出生的一代人大多是彼得潘綜合症患,他們將子女成功地培養為彼得潘綜合症,而他們的孫子將會出現大量的精神類疾病,也就是現在的九零後一代人。當然如果這些人的子女已經開始出現了精神類疾病,孫輩就更不用說了。

而彼得潘綜合症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快樂就好。

所以,當你對孩子的人生要求是快樂就好的時候,小心點,你本人就有可能是彼得潘綜合症患者,因為在你的夢幻中你期望你的人生永遠是快樂的,但這是童話,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就把這個夢幻加諸到孩子的人生上,這個夢幻會導致一系列痛苦的結果——當生活面臨成長的壓力的時候,你無法去承擔這個壓力,無法長大,無法在壓力中學習和成長,你需要檢討你自己的人生,你無法化困境為成長的動力,無法感恩自己得到的一切,你的人生充滿了痛苦,所以你才渴望快樂,才可渴望讓孩子永遠快樂,但這是不可能的,你所經歷的痛苦一定會加倍出現在你的孩子身上,除非你給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注意是家庭教育,而不是識字教育或什麼才能教育。

一個真正的成年人,真正心理健康或說趨向健康的父母會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成長就必然有壓力,必然痛苦,而作為一個父親或母親,你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孩子長大,培養他承擔這個壓力,讓他成為成年人,因為生活是殘酷的,而你無法永遠陪伴他——你會死掉的,會被埋進墳墓里,會對他痛苦的人生無能為力,所以在你活著的時候,你別無選擇,必須要讓孩子長大,並且不能是在他身體長大之後才突然要求他長大,要求他去承擔成長的壓力,因為你沒有資格剝奪你的孩子成長的機會,然後病態地要求他突然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面對殘酷的生活。


被爸媽放養了快30年,後來想想其實他們的確只希望我「快樂就好」,他們指出的途徑是每件事你只要覺得問心無愧就好,過程和結果我們都不過問。

現在覺得「問心無愧」才最難做到,突然發現現在不快樂的事情,的確大多是因為覺得本可以更好,是自己犯懶導致了現在的不滿意或者不甘心。


推薦閱讀:

為什麼長輩總是喜歡張口閉口的罵自己的孩子,對外面的人卻總是笑臉相迎?
很厭惡反感我的親媽,總是有報復打壓媽媽的念頭!同時很懼怕自己有一天被我的女兒討厭!我不要這樣的折磨!?
如何看待老師總讓家長輔導學生作業或者給孩子答疑解惑的行為?
中國親子關係現在是否存在問題?
兒子多的家庭,兒子們養大後會變的不孝順、更不想養老嗎?

TAG:價值觀 | 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