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脫為目的而言,有必要學習阿毗達摩嗎?

原始佛教時期,一切以實修為主,獲得解脫的人也很多。從部派佛教開始,佛教漸趨向於忽略實修而專註於法義的探討,教理變得越來越複雜,解脫似乎也成為了一種遙不可及的事。那麼如果只以解脫為目的,除了指導實修的阿含或尼柯耶,還有必要學習部派及以後的各種阿毗達摩論書嗎?


謝謝題主邀…有必要,但不是必須。學習阿毗達摩可以使你對於佛法建立一個分門別類成系統的概念體系,有利於較高效率地學習各種佛法理論知識。在這個層面上,南傳的阿毗達摩、以有部為代表的各部派阿毗達摩、乃至於大乘論書都可以學而取其有用的地方。其中歷代先賢論師對於實修的註解部分則是非常珍貴的資料了,很多地方肯定比我們自己瞎琢磨強。

但是工具畢竟是工具,把它們當作超有用的工具書就好,不能迷信論書,更不能事事以論書為準繩,否則論書與契經有衝突的地方怎麼辦、各派之間的論書有衝突的時候怎麼辦?論書的集結者,那些卓越的論師們,可能他們各自的體驗不同、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觀點,這個時候就要相信我們自己的實修體驗,我們不是宗教學者也不是出家人,不需要花過多的精力在這個上面。

一切以煩惱的是否減少為準繩,當論書有利於你學習進步的時候可以盡情吸收營養,當論書對於你而言已經開始造成困擾的時候,大可以放一放忘掉它。雜阿含永遠是我們解脫之路上看似有些鬆散但卻又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謝邀!

純個人觀點:還沒見緣起(真見法)前,最好不要!

末學跟兩位師父學習,一位台灣的師父,一位美國的師父,都明說不看論。

末學自己的經驗(由於沒看過這些論,所以,末學的經驗算偏"不遍全的"見):常在網上看到以論來說明的師兄,其引述的內容,有時都是特殊法(也就是說,不是通法,或許是給各別人用的,而且很多都已經離開五蘊了,如此說"離開五蘊",是針對初學人,熟練覺觀五蘊的人,如何運用都可在五蘊)。

抓著不放任何因緣或境界的人,都可能將自己束縛或局限住了,所以,末學說的建議,僅供參考,任何看了末學所說的,若抓著不放,末學會說,這是本末倒置,佛陀教導我們"解脫",而不是纏,用而不執,中性的覺觀,積極的面對解決檢討改進。

若總的說,學習的重點永遠在當下,就是如題主說的:實修。
念住於當下,練習研讀論或經,被牽著走的人,與練習時時"覺"的人,累積出來的不同,位能不同,您的趨勢就不同。
造就了對的趨勢(在末學某些回答中說的"趣向如實"),順緣過日子,可能每個當下都在正向。
造就了錯的趨勢,想修的人,會看的出來自己的沒到位,若不能先改進為"到位",而努力於其他,這些努力,可能大半都浪費了。

見緣起,識本心,永遠都是第一要務,還沒見緣起的師兄:雜阿含607及785經,可能是最重要的。

每個當下的身口意,都在累積,能越來越中性(趣向如實,沒被五蘊牽著走,沒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可能就在累積對(出世間法)的位能,其他的善,末學讚嘆,但這篇請參考:
止觀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096153/answer/151672056
雜阿含407經:
"
  「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
  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
  是故,比丘!汝等慎莫思惟世間!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非正向涅槃,當思惟四聖諦,何等為四?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所以,沒一開始就趣向"如實"(出世間法)的師兄,雜阿含607及785經,可多參考。

能熟練覺觀五蘊(四念處),在練習覺觀苦集滅道,而見緣起,這種人,雖每天活在世間,但可時時練習出世間法,面對解決,每個當下過程都漸無污染,
如這篇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724214/answer/88010068

說得再多,還不如實修"熟練覺觀五蘊",更珍貴的是,熟練覺觀苦集滅道,見緣起,開始自利利人。

感恩題主的邀請!
祝福!


理想上,是以契經為根本核心,其他基本都不需要,但人的智力和精力總是極有限,那麼還需要阿毗達磨對此的聚焦、展開與點撥,但阿毗達磨也更加繁重冗雜,這就更形成一個悖論了……我個人推薦《阿含要略》和《雜阿含經校釋》,以及幾部早期的阿毗達磨論典,和一些幾位當代的學者與禪師的論著,但依個人意向與治學、實修有很大差異,在此就不做公開推薦了。


來晚了……有人把我想說的說完了。不過我補充一些。

1、根據我的經驗,論書面向的都是特定的讀者,並不適合任何修行者。在你不了解你適合什麼類型的論書之前,最好不要一棵樹上弔死;

2、不同論書中定義的不同概念,作用域僅限於該門論內部,最好不要把各種論自行定義的概念交織在一起;

3、無論任何派別的論,一定要找原著,最好不要看論書的論書。因為大部分派別最開始立論都是針對原始佛教經典的,內容還算靠譜。但隨著佛陀教法的隱去,後世出現很多法眼不明的扯淡解讀。尤其是掛著高僧大德名號的商業暢銷書,是否有害另說,但基本無益;

4、不看雜阿含和相應部,也可以實現現觀緣起。現觀緣起以後,信根具足,自然就會認識到佛陀的教法的殊勝,自然就會在聽聞佛法時法喜升起,自然會去追尋雜阿含和相應部。那時候論書就可以拋開了,你不需要任何依賴,自己就會走完剩下的路;

5、最後,佛陀教法的基礎是觀緣起,核心是觀苦集滅道。任何不是圍繞這兩個點引發出來的理論和行為,都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扯犢子。


我認為應以經為主,如果經中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參考論或者相關尊者的作品。

但是論也要按佛陀教導的四大法教來審視。

現在有些教派把論抬高到等同經、律的地位,我認為這是有失於偏頗的。

【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


必須要學,光看佛經根本理解不了在講什麼,論是佛法體系的說明書,而經根本看不到理論體系,非常粗略零散


先看雜阿含經,自己理解後再看阿毗達摩。

我推薦庄春江版本,很多名詞都有解釋,不容易望文生義。


謝邀,個人經驗,當以實修為主,再看些南傳成就者開示實修的書籍為輔,就夠了。當然,看的時候也要帶著覺知。至於阿毗達磨,個人不推薦,一來文字晦澀難懂,二來純理論的學習對實修裨益不大。


反過來想一下:假如「不用看阿毗達摩也能解脫」成立。

首先,無論南北,佛教終極追求都是解脫。分歧當然有,但無論南北,圍繞著解脫,佛法都是以經、律、論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假如「不用看阿毗達摩也能解脫」成立。那麼為什麼南北都立經律論三藏?

其次,各個部派之間阿毗達摩有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假如說因為這個而否定整個論藏,這是不是有點,牙齒咬著了嘴唇就把牙齒敲掉的感覺?

所以說,「不用看阿毗達摩也能解脫」不成立。


實修下手是最重要的,境界的東西不需了解,只是印證作用。


阿毗達摩本身就是佛法的一部分。

學佛法不能對佛法有分別之心,否則就極易墮入魔障。

有情執著於大乘佛教經典、小乘佛教經典到底那種更可以快的進入解脫道,須知有情這種思想已經墮入了魔障。

佛法沒有大乘經典,小乘經典、阿毗達摩之分別。

大乘經典,小乘經典、阿毗達摩都是佛法一部分。

至於有情修哪種法門,那就要看因緣了。


可以,但是是作為參考書做輔助之用,類似一些什葉派穆斯林對聖訓集的態度


五見,相信題主是知道的,隨便舉一例:邪見:是指不趣向解脫的見解;見取見:是指聽了佛的教導以後,把自己不是如實符合佛知見的知見當成究竟;題主能(一定要本著自己對自己負責、也只有自己能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來回答自己這個問題)保證你自己現在所認為絕對正確的,就絕對是趣向解脫的嗎?如果能,在下倒是無話可說;但如果不能呢?怎麼辦呢?路有兩條:

1)老子自己在具體事件中去琢磨,讓事實來教育我(讀了阿含,然後亡命去修正、修改然後再談修證)

2)在下從過來者身上去求證(參考阿毗達摩之類的過來者言辭)

選哪條路,題主自己想好了以後,自己決定,其實也只有自己能夠為自己決定了…………

能讀懂阿毗達摩的,其實會明白,那其實是修行途中的細微境界,而不僅僅是所謂幫助理解的理論知識

再啰嗦一句:在有強烈出離心的前提下,只要對四諦的理解準確無誤,精進七天就有成就的可能,這可是世尊紅口白牙的親口承諾的


推薦閱讀:

如何證明菩薩與極樂世界,琉璃世界,華藏世界存在?
遁入空門算是一種逃避嗎?
抄金剛經抄錯字最好怎麼辦?
我走了,不要想我。?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阿毗達摩 | 解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