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萊拉柯林斯的著作《巴黎燒了嗎?》?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還是首答。

看完了《巴黎燒了嗎?》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嚮往的巴黎 曾那樣地接近毀滅。

巴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用來想像和眺望的。

那是19世紀的首都——那個時代的美國人甚至認為巴黎可以買到前往天堂的火車票。文學家們留下了太多以巴黎為題材的作品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亞當?戈普尼克《巴黎到月亮》、波德萊爾《巴黎的憂鬱》、海明威的《巴黎:一場流動的饗宴》……

所以,電影《革命之路》中那對中產階級夫妻一直魂牽夢繞之地,便是巴黎。

然而,我們嚮往的巴黎,曾經這樣地接近毀滅。

《巴黎燒了嗎?》是一本紀實文學——

1944年盛夏的「戰時巴黎」,表面上極其平靜。

疲憊的德國大兵們,戴著鋼盔,背著槍托已經磨的起毛的舊毛瑟步槍,休閑地在浪漫之都巴黎的街頭巡邏;

令全世界男人著迷的巴黎女郎,騎著自行車,一手按著被風吹起的裙子,穿梭於香榭爾大街;

盧浮宮和埃菲爾鐵塔依舊是原來那個模樣,唯一不同的,便是納粹德國的黑白紅卐字旗置於其上飄揚。

平靜之下,卻難掩歐洲戰局的逆轉——此時,盟軍已經在諾曼底成功登陸了,巴黎解放指日可待。這成為了歷史的起因……

巴黎來了一位普魯士將軍

氣急敗壞的希特勒,已經被頻頻收到的「戰敗」消息打壓得有點「心靈扭曲」——每天晚上,都要去飆一把車來減壓。對納粹而言,巴黎如果被攻克,下一站就是柏林。

所以,希特勒在思考誰能鎮守巴黎的人選,而這個人毫無疑問是個「以鐵腕恢復紀律的人,毫不遲疑撲滅暴動的人」。

他最終選擇了肖爾鐵茨,而這個人決定了1944年巴黎的命運。

德軍駐巴黎司令肖爾鐵茨

在同僚中,

這是「一個從來不問命令是多麼嚴酷,總是堅決執行的軍官」。

所以,希特勒是希望他守住巴黎,

如果守不住——就燒掉巴黎。

盟軍的路線圖

盟軍在巴黎

受到萬眾期待的盟軍,並不想馬上解放巴黎。

因為一旦解放巴黎,那麼巴黎200多萬的居民就全賴上盟軍了。

為200多萬人運送生活,得耗費多少汽油呀。倒不如把它用在攻打德國本土的大軍上,以爭取早日結束戰爭。

想當年,國民黨失敗,不正是因為把兵力分散駐守各大城市,既要打仗,也要解決民生——最終失敗了。所以,盟軍準備繞過巴黎。

正義的背後

1944年夏天的巴黎,波橘雲詭,暗藏洶湧。

8月19日,戴高樂和法共的人起義了。

這場看似是正義的起義背後,藏著許多「污垢」。

這次起義是毫無必要的——因為納粹失敗已成定局。戴高樂和法共都樂於發動這場起義。那時候,戴高樂的影響力在法國民眾心中並不大。

戴高樂在巴黎

戴高樂創建「自由法國」的時候,他只是一個「臨時准將」。

而按照當時的法國軍隊的軍銜,在准將之上有少將、中將、上將以及元帥。而,戴高樂是在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幫助下,建立「自由法國」的。

這讓戴高樂缺少民意基礎——

第一, 他跑到英國去,法國國內民眾會認為其是英國的傀儡政權呢?第二, 他畢竟沒有留在國內抵抗,不能算跟法國國內抵抗組織同甘共苦。

法國共產黨也熱衷推動一場起義。

不過,戴高樂和法共之間也是有分歧的,法共一方面與盟軍接應,另一方面趁機徹底消除戴高樂的威望,而為未來解放後,建立一個共產黨執政的法國而準備。

而戴高樂,只想點起起義的火,把盟軍引到巴黎,卻並不想把火燒旺。

所以,當戴高樂派耍了小陰謀,讓法共去佔領最艱苦最分散又最不顯眼的地方,自己派人佔領了巴黎的標誌性建築——警察署。

那麼,佔領巴黎警察署的意義是什麼呢?打個比喻,如果你要參加一個類似「中國好聲音」的選秀節目的話,佔領巴黎警察署就彷彿讓戴高樂在「芒果台」上作秀,而法共則是在一些縣級電視台上作秀一樣。

兩者的宣傳效果如何,顯而易見。

一個德國將軍的立場

而這場起義,卻讓一個德國將軍陷入了兩難之境地。

鎮守巴黎的最高司令長官肖爾鐵茨知道:無論如何,他都會死——背叛命令是死,如果巴黎化為灰燼,他也會在灰燼上被絞死。

他決心選擇第三種死法,就是坐在巴黎最後一座橋上,讓它跟自己一起炸死。

痛苦的是,不論哪一種死法,他都不能作為一個軍人死去,而只是作為一個罪犯死去。

最終,法國抵抗組織又撕毀了停火協議,選擇了起義。 肖爾鐵茨已經擁有了毀掉巴黎的全部理由了,可是他強硬地拒絕對巴黎一次性的全面恐怖空襲。

那麼肖爾鐵茨司令長官是個「慫包」嗎?

顯然不是,肖爾鐵茨在東線血腥的塞瓦斯托波戰役中,帶著4800人,戰剩374人,他右臂受傷,最終攻下了塞瓦斯托波。之後,他奉命率一個師掩護德軍撤退,不折不扣地在途中執行了焦土政策,寸草不留。這是一個鐵血的普魯士軍人。

同樣的選擇,也發生在幾年後鎮守中國北平的傅作義身上。

傅作義(中)最終背叛了蔣介石,這樣的抉擇跟肖爾鐵茨是一樣的

當時,我軍團團圍住了北平。

而傅作義坐鎮北平城,指揮著25萬的精銳部隊——拚死一戰並非沒有勝算。

只是良知讓肖爾鐵茨和傅作義選擇了保全兩座首都。

肖爾鐵茨的良知,體現在許多細節之中。

書中曾經描寫了一段他與「賣國賊」巴黎市長泰丁格之間的對話場景——

肖爾鐵茨到了巴黎後,對泰丁格(德偽巴黎市長)說道:「如果有人向我的一個士兵開槍,那就把這個街區的人全槍斃,房子全燒光。」

泰丁格說:「給一個將軍的任務常是毀滅,不是保存。設想某天你作為遊客回來,看到這些,你能說,我本可以毀滅,但我選擇了保存,作為送給人類的禮物,這不是一個征服者的光榮嗎?」肖爾鐵茨沉默了一下說:「你是巴黎的傑出辯護士,很出色地完成了你的任務,而我,作為德國將軍,也同樣要完成我的任務。」

軍人的天職,要求他「燒掉巴黎」;而良知,讓他放棄了軍人的榮譽。

最終,肖爾鐵茨成為了戰俘。

在得知盟軍進入了巴黎,希特勒歇斯底里地怒捶桌子反覆問:「巴黎燒了嗎?」

(這也是今天推薦的這本書的名字的由來。)

押解肖爾鐵茨的路上,人們喊他「母狗養的」和「老雜種」,沖他吐口水,一個老婦人啐在他單眼鏡下的顴骨上。

一個穿紅十字制服的女人,用身子攔在他和群眾之間。他禮貌低聲道謝。

這樣的謙卑背後,又有多少無聲的嘆息?

而巴黎得以保全的真相,卻等了若干年後之後,隨著《巴黎燒了嗎?》一書的出版,才為人們熟知。

《巴黎燒了嗎?》這本書,秉承了西方新聞記者的專業主義操守,儘力地以中立的態度還原1944年夏天的事實原貌。

作者分別是來自美國和法國的新聞記者拉萊?科林斯以及多米尼克?拉皮埃爾。他們為了寫成此書,花了將近3年的時間搜集資料,記述了1944年8月,那場解放巴黎的戰鬥。

在這本書中,無論是德國士兵、還是美國大兵;無論是偽巴黎市長、還是巴黎抵抗組織頭目……他們都不是惡魔或者天使,在書中,他們就是他們本來的樣子——例如,德國士兵作為人的屬性,也許是一個彬彬有禮而又守規矩的。

在書中,這麼描寫了德軍撤退的一個細節——

一個德國軍官離開時留張條子給公寓的主人:「煤氣、電力、電話的賬單都已付清,看門人的小費也已付過。三卷本的伏爾泰文集,閱後已放歸書架原處。」並附上一張鈔票「賠償我借住期間不慎打破的兩隻水晶香檳酒杯。」

戰爭的殘酷,往往體現在發動戰爭的政客和獨裁者們。

屠城、焦土都是心理近乎變態的獨裁者思維——亞歷山大大帝把希臘古城底比斯夷為平地,英法聯軍燒了頤和園,清兵製造了「揚州十日」,日本的「南京大屠殺」……

而回顧1944年夏天發生在巴黎的故事,我們會發現——戰爭中依然閃爍著人性和溫情。

我不是替戰犯辯護,因為戰爭本來就沒有正義。

而這就是我看好《巴黎燒了嗎?》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最後打個廣告,如果你願意跟我一道分享閱讀體驗,討論更多書評,那麼就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大閱讀家」(號碼是:greatreader),或者直接掃描最後的「大閱讀家」海報上的二維碼。

期待與你相遇。

http://weixin.qq.com/r/QztDW_XEwbi_raE4925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由「大閱讀家」原創,圖片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


可能是今年看過的最好的一本書。

許多年前在雜誌上看到過這本書節選的一些片段,充滿了冷幽默,那時候我以為這本書是一個「段子集」,而解放巴黎是一件有點歡樂、又有點荒誕的事情。

可是整本書來看,我的第一印象是錯的。

當然,書裡面隨處可見讓人會心一笑的片段,可是更多的是無常——而那些歡樂,只不過是無常的一個剪影。

在巴黎解放前夕被運走的最後一批囚犯們,只有十分之一回到了故土,而裡面有位丈夫,他的妻子曾經一路追逐運送囚犯的火車。

勒克萊爾將軍的第二坦克師飛馳往巴黎,士兵們通過各種渠道告訴親人自己即將回來,然後犧牲在解放巴黎的戰鬥中。

解放時的巴黎是歡樂的海洋,而每一個新增的傷亡數字,就是一個悲傷的孤島。

與其說這本書像生活,不如說這本書就是生活。

大戰結束前巴黎的街道上,發生著如同這座城市此前發生過無數次的悲歡離合。

作者平實的筆觸下面,這些悲歡離合讓你明白那些宏大敘事,漫長的歷史,落到地面上就是人和人的故事。

不是人民,不是人性,就是一個個鮮活存在、努力生活的人。


這部書是新世相寄給我的,很精彩,寫篇書評留作紀念。

細節

這本書由美國記者科林斯與法國記者拉皮埃爾共同創作,花了近三年時間收集材料,採訪人數多達八百,採用了五百三十六人的親身經歷,於巴黎解放二十年後出版。這部作品事事有根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處。真實震撼的紀實手法將豐富的細節填入到一個沒有懸念的框架中,卻使整部作品讀起來充滿未知和懸疑。對於小說而言,豐富的細節有著空洞的煽情無法比擬的感染力:一張黨衛軍上校留給公寓原主人的條子,一段維希政權的巴黎市長為挽救城市向肖爾鐵茨說的陳詞,一列瑪麗·海倫·勒福歇追趕押解丈夫去德國的列車,一場發生於起義時的婚禮,一份為了敦促盟軍進城而於解放前兩天就發布的假新聞,一發差點打掉方尖碑的炮彈,一名因為惜命而放棄射擊的德海軍少校。不同的人的不同角度構建了歷史的真相。

歷史不僅有宏大的進程、偉岸的主角,也有真實的細節和屬於自己的悲歡離合的小人物。這本書就在宏大與渺小之間不斷跳躍,使層次多樣:上一節在描寫為了被流彈打到陰溝里的土豆而哭泣的饑饉老人,下一節則在寫德軍大巴黎總司令為了避免毀掉巴黎而秘密和中立外交官商議「叛國」行為。將幾百個人的故事穿插在一起且相互影響,劇情跌宕起伏,充滿節奏,不過繁多的人名和地名給閱讀增加了難度。

客觀

現實從來不是善惡分明的,紀實文學也應該從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中跳脫出來;人性是複雜的,在宏大的戰爭中尤為顯現。這部這部小說沒有主人公,也讀不出主旋律,作者一直在用客觀平等地表述每一個角色,包括希特勒。定性或裝飾性質的字眼在本書中極少出現,立場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如肖爾鐵茨,從希特勒及其納粹的立場上看是不盡職的,因為他沒有按照元首的命令毀掉巴黎;從盟軍的立場上看,他在德軍將領中算不上惡劣,但是也不積極,因為直到被俘才投降,在這之前盟軍損失慘重;從巴黎市民的立場上就更惡劣了,他是德國侵略者的象徵,殺害為了解放巴黎而奮戰的國內部隊的罪魁禍首。

而站在他本人的立場,首先他是一名軍人,軍人的職責就是服從;其次他還是一名丈夫和父親,他的家人正在受著《連坐法》的威脅。他曾是鐵血無情的將軍,然而在巴黎,他發生了改變,從泰丁格(德偽巴黎市長)在陽台為了挽救巴黎對他陳詞開始,他的心一點點動搖了,他不希望成為毀滅巴黎的罪人。這種良知與他之前的立場發生了激烈碰撞,所幸他最後找到了兩者之間的平衡。

新世相向我推薦了一本拓寬眼界的好書,不僅是因為填補了我對那段歷史的空白,也就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在教材之外接觸報告文學。這種題材劇情往往不是很連貫,描寫的人物歷程往往不是精彩,但是貴在真實嚴謹的態度,貴在對於不同觀點不同立場的尊重。在一個理性多元的社會,不同觀點和立場需要得到寬容和尊重。


兩位作者都是搞新聞的,又是一本歷史類的報告文學,採用了小說敘事上你的一些方法與技巧。以巴黎燒了嗎為題,講述了二戰中巴黎本可能會遭遇毀滅的可能,因為一個人而得以保全。

希特勒深知巴黎作為法國首都在二站中的重要地位,特派肖爾鐵茨駐守巴黎,並一再告訴他巴黎絕不能淪落敵人之手,萬一守不住,留給盟軍的只能是一片廢墟。

肖爾鐵茨,有著「毀城專家」的名稱,是一個從不問為什麼的嚴酷的堅決執行命令的軍官。卻在元首當面任命之跡對希特勒、對打贏戰爭、對德國的命運前途產生了重重疑慮。在希特勒時而有氣無力的絮叨、時而神經質的怒吼中,他看到了希特勒腦海里的瘋狂。繼而在後來巴黎城戍衛司令的任上,他逐步從消極待工到最後決定拱手讓出,沒有讓自己以及德國背負上毀滅巴黎這座偉大城市的罪惡。

據說,作者左寫作過程,參考了大量的文獻村料,也採訪了800多位當時歷史的參與者,比如艾森豪威爾以及肖爾鐵茨本人。加之二人的職業屬性,使得本書既可信又易讀。

整體上極為客觀的記述與描寫,使得行文簡潔流暢,而在細節上的努力還原,使本本落得如教科書般的枯燥乏味。甚至一些細節讓讀者難免動容。比如跟著押運丈夫的火車騎行追隨的妻子,比如戰鬥逼近前仍在塞那河畔悠閑的沐浴陽光的情人。

在通讀的過程中,也許你可能會跟我一樣會驚訝。驚訝在戰爭這種你死我活的鬥爭狀態下,人們還能保持一顆柔軟的心。比如肖爾鐵茨本需要執行自己的職責,將巴黎血流成河,但他沒有,他主動接觸自己的敵人,並告訴他們必免流血犧牲巴黎毀滅的方法。比如剛剛互相要致對方於死地的人在下一刻卻可以坐在一起舉杯慶祝。比如還有許多對戰爭閑隙人們的生活從容的描寫。我想,也許這是文明積澱的成果,也有一戰的歷史教訓。當然,也不排除這是我的一個錯覺。畢竟當時仍大量在在著對猶太人的屠殺,令人聞風喪膽的監獄以及戰場上人命如螻蟻般脆弱的殘酷等等。

總體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非常有助於了翻那段法國驚心動魄的歷史。對於細節上的描寫與刻畫也會讓人讀起來比較有感覺,似乎可以讓人身臨歷史發生的現場,感覺到那段歷史的體溫。另外翻譯上也沒有多少問題,我讀下來感覺還是比較流暢的。只是人名可能不太好記,當然了,讀外籍書碰到這個問題還是常有的事。


這廣告打的也太明顯了吧?


在看,看完再寫。


推薦閱讀:

對中國國防建設的感想以及建議?
建軍大業是否走失史實?

TAG:小說 | 歷史 | 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巴黎燒了嗎?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