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妻子)跟從父親(丈夫)姓氏是男女不平等的體現嗎?如果是,為什麼當代沒有很多人抨擊甚至試圖改變?

非常感謝大家的回答,看了許多回答之後我目前的總結是這的確是不平等的一種體現,但並不是實質性的不平等,男女平等更應該從真正能給女性實質關懷的層面去努力。

但是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諧的回答,我覺得大家在知乎討論問題首先得做到就事論事,就問題談問題。有一些朋友的回答上來就是「按你的意思」,然後就是一番嘲諷,我明明問的是「這是不是一種不平等」?我的意思是什麼意思?我之所以問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一方面覺得這似乎有一些不平等的影子,又好像不是大家常識中特別在意的事,所以我才來發問。您覺得不是就說不是,非要把我設為假想敵嘲諷一番是何苦?還有人說我是女權主義者的豬隊友,我知道有一群每天說著男女平等,心裡只想著占男性便宜,但我不知道我的問題跟這種心態有什麼關係。

說這麼多其實好像確實對問題沒什麼幫助,只是發表一點感慨,還是希望大家以後在知乎討論問題能更加客觀理性一些。


我先說明,麻煩部分男性知友在看我回答的時候看清楚我的結論和我舉的例子,不要斷章取義以及選擇性無視詞句。

是,當然體現了不平等。在姓氏上的平等應該是,不管隨父姓還是隨母姓,都不會有社會輿論或是傳統守舊觀念的障礙,或是說社會大眾已經普遍接受隨父姓與隨母姓是一樣的。而事實上,現在隨母姓會遭受各種輿論壓力以及批判。

說到和誰姓,說兩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

有一天我和我爸媽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我:Daddy,要是我有個兄弟姐妹,在其中一個和你姓的前提下,另外一個和Mummy姓可以么

我爸:不行,這種東西還是遵循傳統比較好

我:我以後生兩個孩子,一個和我老公姓一個和我姓你說好不?

我爸:可以啊

我媽(笑了一下):怎麼外孫和女兒姓的時候就不說要尊重傳統了?自相矛盾。你們男的啊就是自私,那種傳宗接代男尊女卑的觀念潛意識裡還是改不掉。你就是下意識認為孩子和媽姓與孩子和外公姓是一回事,其實根本就不是好不好。

我爸:…

這兩個問題各位知友可以拿去問一下自己的爸爸,或者男性知友可以問一下自己,答案也許會和我爸給出的是一樣的。

平時在生活中我爸已經是非常男女平等,他連看到女廁所和男廁所一樣大都會覺得對女性是不公平的,可是在姓氏觀念上同樣改不過來。

還有一天。我和我媽,我媽的同事A一起吃飯,他們說到了同事B。同事B和妻子前段時間剛離婚,有一個小孩。同事B姓何,妻子姓曾,小孩和爸爸姓。同事B很少管小孩,離異後更是完全不理。當時同事A說了這樣一句話:他女兒又不是叫曾某某,怎麼能不理呢?

我當時一陣無語,難道和妻子姓就不是他的小孩了?什麼邏輯。

這是我爸那一代人的狀況。

我是90後。大一的時候為了寫論文,做過一個問卷調查,關於男女平等的。發了200份問卷,其中有一題是「是否同意孩子和媽媽姓」,其中100份由男生完成的問卷里,有76份的選擇是「完全不同意/不同意。」我周圍男生關於不同意孩子之一(注意,是多個孩子中的一個)隨母姓,給出來的理由如下:

1,要尊重傳統(裹小腳原來還是傳統呢,你上街說要尊重傳統要求女性裹小腳,看人家當不當你是神經病)

2,憑什麼跟女的姓啊(女性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現代醫學都做不到無痛和絕對安全,你居然問憑什麼?)

4,家裡太多姓氏不好(只要不是夫妻同姓,哪怕不生小孩家裡都是兩個姓好不,感情妻子在家裡的定位是外姓人?)

5,孩子不同姓容易感情不和睦(分分鐘可以舉出來不同姓但感情和睦的兄弟姐妹自己同姓感情不和睦的給你,去中央2台看法制節目,同姓兄弟爭家產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

6,很丟臉,又不是入贅,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可憐的自尊心啊,你要真的有能力的話誰會說你是入贅呢。吐槽一句,我很不喜歡「入贅」,「吃軟飯」之類的說法,我認為婚姻雙方應該是平等的,這種說法有辱男方人格)

7,和媽媽姓?你們女的怎麼老是想住踩在男人頭上,怎麼那麼強勢?(反過來說,你們男的怎麼老想著踩在女人頭上?)

8,孩子都和我姓怎麼了,她還要計較說明她不夠愛我(什麼東西,那孩子不和妻子姓說明你不夠愛她么?)

這是我們這一代的狀況。

看到以上理由,你還會告訴我說你還覺得姓氏和男女平等無關?

還有那些拿西方國家還隨夫姓說事的。是不是西方國家什麼都是好的?還是說因為這個弊端他們也存在所以弊端就不再是弊端,而有了合理存在的理由?用一句小時候麻麻們經常教育小孩的話說就是,「好的你不和人家比,盡和人家比這些不好的,你有點上進心沒有?」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西方女生也開始不隨夫姓了啊。

之所以當代人沒有試圖改變,是因為現在還是個男權社會,話語權還在男性手裡,他們自然要牢牢握住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正如當時我有一個朋友和我說,「男女平等?拜託,在現在的男人看來,男女平等就是對男人不平等好不好。」

-------------------------------------------------------------------------------------------------------------------------------------------

看到有不少人說女性主義者上綱上線,小題大做。可是,平等無小事,而且在這些人眼裡,貌似女性不管做什麼試圖改善權利的事,都是小事,如果這樣,何來社會的進步?那這麼說來,對於富人來說,社會大眾要求增加養老金,come on,只是小事罷了,何必拿到人大上說什麼養老金雙軌制增加貧富差距呢?

再次說,我並不認為孩子就應該都和母親姓,只不過如果要在姓氏上體現男女平等,應該是不管隨父姓還是隨母姓,實施起來都不會有社會輿論和守舊觀念的障礙。而事實上,現在隨母姓會遭受各種輿論壓力以及批判。

(我再加以說明,法律的確沒有規定必須和男方姓,但是事實上很多男性在考慮性別問題的時候一開始就主觀上排除了和女方姓的可能,認為必須和自己姓而妻子沒有冠姓權。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執行是兩回事,法律的制定也不代表大眾的意識。男女平等是基本國策,可墮女胎,優先或只供男孩讀書等現象比比皆是。法律規定的是人應該做什麼,而不代表人會做什麼。法律還規定不能拖欠農民工工資,實際呢?還有那些反駁我說不和母親姓是因為怕給孩子添麻煩或是丟面子,您要想清楚你恰恰是在支持我的觀點:現在隨母姓會遭受各種輿論壓力以及批判。)

--------------------------------------------------------------------------------------------------------------------------------------------

由於評論已經牽扯到不只是姓氏問題了,我說點其他的。部分男的認為這個社會已經十分的男女平等了,部分男的認為你是女的所以你活該沒有權利你只能痛恨自己是個女的。對於部分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男性,我只能說只是因為你們不是女的,唯一的建議大概只剩下讓你生個女兒了。大部分男人都會成為爸爸,當你已有一個女兒:

上學時,她和你說:「爸,他們說我成績現在好以後就比不過男生了」/「爸爸我成績差真的因為我是女的么?」

大學畢業了她和你說:「爸,我的成績明明比他好,可是單位說他們要男生,連筆試都沒讓我進」/「爸,他們都說讓我不要讀研了找個男人嫁就好了」

結婚了她和你說:「爸,我們昨天吵架了,他說我強勢,他嫌我收入比他高讓他覺得很丟臉」/"爸,他指責我顧家少,可他也一樣啊,他工作忙,難道我工作就不忙么?因為我是女的所以我理所應當要多做家務么?"/「爸,他說我吃閑飯不賺錢。可我做家務,照顧孩子,照顧他爸媽,我也很累啊」

我不是誇張,而是你的女兒十有八九會親身經歷或看著身邊人經歷這些困惑,你也許會和她說:「做好你自己,別理別人怎麼說」,可是你能保證對這些經歷無動於衷么?

如果你依舊認為因為你的女兒弱,她是女的她活該,那我無話可說。我只是覺得,身為你的孩子,無論男女,一樣悲哀,因為兒子之所以能得到你的喜愛和支持,只不過因為他恰好生而為男罷了。

還有,我並不否認不是所有的女的都負責任,自強自立。可是,窮人要求權利,你們覺得沒什麼,黑人要求權利,你們覺得沒什麼,可怎麼到了女性要求權利,你們就覺得有什麼了?

說我回答男女不平等沒有意義的,這個問題問的就是是否平等,我的答案就是不平等,至於改不改,怎麼改那是另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意義,那所有的問題都不要回答了。


鬼斯通的答案太搞笑了,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進步本來就是一步步來。改母姓一開始看起來像是跟外祖父姓,隔個十代難道不就形成了母姓嗎,哪個那麼無聊追述到你曾曾曾曾…………曾曾外祖父然後說你這是向父權妥協啊?

重要的是母親有冠姓權,不是這個姓祖上是哪裡來的。

當然現階段離女性爭取冠姓權還差了十萬八千里,沒見那些不發達地區里女人過的是畜生般的生活嗎。實際的東西先搞起來,少整些光看不能用的虛權,有了錢,地位、尊嚴和權利自然而然就有了。

============

是不平等的體現

假如真是個無所謂的東西,你看看這個問題下男人為什麼都一臉不高興?姓就是父權的象徵,父系隔了幾百年一看同姓就知道咱們幾百年前是一家,母系鬼知道到哪裡去了。宗族的維繫等等東西都是靠這一套。

但是改這種東西投入大收益小

所以沒有爭的動力

比起工作中的性別歧視,導致女人賺錢比男人少,雙職工女性承擔絕大部分家務之類的社會現象,姓什麼的算個P啊


平等不平等是尊嚴問題,也是利益問題。

但子女從父姓這個事在古代主要是利益問題,到近現代才變成男女平等方面的尊嚴問題。

在母系氏族社會,大亂交,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這就產生兩個問題,一個女人的生育力是有限的,而一個圍繞老外婆為中心凝系起來的族群(就像大象一樣)為了避免亂倫,就不能族內通婚,它也就發展不大。

古代戰爭,人數是關鍵。

一男配十女,一年能繁殖十個孩子,

一女配十男,一年只能繁殖一個孩子。

這些孩子長大了爭搶地盤,一個人當然打不過十個人。

一男十女的後代怎樣進行族群識別呢?當然冠以父姓,以聯繫彼此和避免亂倫。

還有一個問題,當食物來源減少時,族群人口多反而成為負擔,所以歷史上必然會有反覆,也就是縮回群婚制,以減少人口負擔。比如沿海地區民工聚集區的通姦現象的特點。

父系氏族社會能靠父姓維繫起來的族群肯定比母系氏族社會的人口多,力量大,所以父系氏族社會吞併或淘汰母系氏族社會就成為必然。比如傳說中的小亞細亞的亞馬遜女人部落的消亡。

那麼,為什麼先有母系氏族社會後有父系氏族社會呢?

可能是狩獵採集能獲得的食物遠遠少於農業生產。能養活的人口不一樣。而農業的產生晚於狩獵採集。

某些學說認為男權的崛起是因為男人在生產活動中的功勞比重加大,我認為不是主要原因。

姓氏是區別族群,凝固團結族群與避免亂倫的手段。

僅此而已。

而現代社會的關於子女從不從母親姓的討論顯示了女權的崛起和社會的進步。

但從長遠來看,從誰的姓已經不像古代那麼重要了,因為有了戶籍管理手段的進步與基因測定手段。

在世界一些生產力水平不高,族群人口很少的部落,或者其它特殊原因造成生存資源和性資源比例畸形的社區還保持著母系氏族社會殘餘是必然的。

-------

從我個人觀點來看,我贊成男女平權平等,因為,如果讓二分之一的人類活在不公之中,那離我們追求全人類生活幸福的終極目標還差得很遠。

在現代社會,男女平等當然包括給孩子冠姓權的平等,這沒有什麼可說的。

---------

補充:答網友@畫江湖的問題:

按照你的假設十男十女。如果一男配九女成立父權社會,另外一女配九男成立母權社會,第二代的娃娃大戰肯定是父權社會完勝。但是,從第一代開始,那九男肯定不甘於自己後代走向衰弱滅亡,會聯合起來跟那一男搶女人,那一男必然落敗。所以男人間最終會達成恐怖均衡,人類社會普遍從群婚制走向一夫一妻制。但有時族群攻打別的族群獲得收益,獲得了一些多餘的女戰俘,把敵人男子殺掉或為奴,不許其跟自己族人爭強優質女人的交配權,而自己族群的男子在戰鬥中也損折了一些,造成男少女多的實際後果。也就會造成一男配多女的實際情況。不只是戰爭,和平時期隨著貧富分化加劇,性資源的不平等也加劇。以當代來說,包二奶養小三小四等行為就是有錢男人事實上在實行一夫多妻,而很多屌絲卻只能沒女人不哭站起來擼。這會加劇社會動蕩。歷朝歷代的結尾農民戰爭都是無數無錢無地無女人的窮屌絲一呼百應揭竿而起以人數優勢乾死一夫多妻的有錢人的過程。然後再次循環。

再回到問題的開頭,那九女為啥不聯合起來跟那一女搶那九個男人呢?因為動力不足。女人一輩子生育力有限,跟誰生不是生,逮住一個優質男人生就可以了。而且女人的性慾不像男人那麼強。男人的性慾比女人強六倍左右,可笑的是性能力只有女人的六分之一左右。(但是若真處於這種情況,九女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會使用暗地裡和九男中的一些人通姦的交配策略,以獲得優質後代與更多物質保障和後代的安全保障,這不是歧視女性。見於科學家對黑猩猩的研究,雌性黑猩猩採取這種策略很普遍,如果時不時和領袖以外的雄性黑猩猩通姦,那麼將來自己的老公被其它雄性打敗,自己和老公生的孩子被大屠殺大清洗的時候就能存活,因為分不清跟誰生的。而武松殺潘金蓮和西門慶的原因不是他倆通姦,而是他倆搞死自己哥哥,如果僅僅是通姦,看水滸傳的觀眾會覺得罪不當死,這說明起碼明清時期,通姦罪在官府和一般群眾的心目中不是死罪,個別偏僻落後地區走極端搞騎木驢釘木楔沉潭之類不是普遍現象)。

-----------

寫了這麼多,並不代表我有侮辱女性歧視女性指責女性「淫蕩」的嫌疑。這不存在「蕩婦羞辱」。我已然寫了,男性性慾比女性強六倍(因為無論男女,性慾主要來自睾丸酮,而男性因為有睾丸,所以睾丸酮分泌是女人的十六倍,我說男人比女人性慾強六倍只是估計,實情無法量化),要說「淫蕩」,男性更淫蕩。那憑什麼女性的「淫蕩」就比男性的「淫蕩」更可恥呢?這當然不公平。

-------

還說姓氏問題吧。

有的網友已經指出了,姓氏問題不是實質問題,我們應該首先關注社會中事關女性切身利益的大事,舉個例子,領結婚證的時候,有的民政局領結婚證的櫃檯tmd居然和領離婚證的櫃檯是一個櫃檯,是不是沒腦子?這邊一對青年男女高高興興去領結婚證,同一個房間,另一撥鬧離婚的兩個家庭七大姑八大姨一臉晦氣地在吵吵鬧鬧。.......我似乎扯遠了……最能體現不公平的是要求女人提供「未婚未育證明」!民政局是不是找抽?!你們為什麼不搞全國聯網?你們為什麼非要女性老百姓自己回原籍原單位原街道開狗屁的未婚未育證明?這是不是對女青年的羞辱?尤其是晚婚的大齡女青年?

我好多年不結婚了,不知道現在2017年SB民政部門和其它衙門有沒有實現全國聯網,還要不要老百姓回原籍開各種狗屁證明。現在全國人口流動性這麼大。設計制度的人不知道想啥呢。

再啰嗦一句,現在世界最快的計算機你們也造出來了一台台,載人航天器你們也發射了一個個,航母馬上像下餃子一樣你們也在造一艘艘,重婚不重婚你們為什麼查不出來讓老百姓自己去開證明?父母和子女關係你們為什麼查不出來讓老百姓自己去開證明?一個女人有沒有結婚生育過你們為什麼查不出來讓老百姓自己去開證明?一個家庭擁有多少房產你們為什麼查不出來讓老百姓....這個老百姓不會去查的。總之一句,你們是SB嗎?

------------

又扯遠了,這算歪樓吧。

----------

至於用工方面的性別歧視,別的網友已經說到位了。

----------

女性朋友們很聰明,為什麼現在並沒有女性權益團體很重視努力爭奪孩子的冠姓權?因為女性朋友們很聰明,注重的是乾貨,先抓實際的東西再說。玻璃天花板啦,職場歧視啦,婚戀問題不平等啦,社會上母嬰室的缺乏啦等等還沒解決呢。

-------------

我一向覺得,同性之間既是敵人又是盟友,而異性之間是鬆散的朋友關係。

男人之間存在不打不成交的奇特現象,比如孫策和太史慈的經典對打,打出火花了,惺惺相惜了。究其原因,可能是男人在和男人進行打鬥這種猛烈而深刻的肉體接觸的時候會產生類似性交的快感。

而男女之間的關係,生死相依的少,平平淡淡的多。你跟你中學老同學在畢業之後還保持聯絡的同性多還是異性多?

金狗在偷冷子僥倖綁走徽欽二帝之後回到老巢,開始瓜分戰利品,有個王妃誓死不從,金狗就依照達克尤拉伯爵處理戰俘的方法把她豎著插在一根杆子上,血流三日,這樣就做通了其餘宋朝女人們的思想工作。

每一個族群的男人和女人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

---------

女人是人,也是一種被人類社會異化的人。波伏娃給女性起個經典名字「第二性」。聞之使人悲傷。

以林志玲為例。

要論膂力,林志玲可不嬌弱,要論力量搏擊,相信她能制服國內大多數同性。

但平時以溫柔的女性化態度示人,她深諳在男權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之道。她的溫柔不等於諂媚,她的示嗲不等於示弱,始終大方得體,自信自強,給女性整體加分而沒有給女性整體減分,林志玲非常非常聰明。

中國也是如此,目前為止中國做的很不錯(我的立場是在內政上批判中國社會弊端,在外交上誇讚中國政府幹的漂亮),在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框架內一點一點溫和而堅定地增強自己的力量,擴大自己的利益,不對抗,但總在變強,有朝一日總會成為事實上的權力握持者,這是聰明而符合現實的做法。

現在的社會是男權社會,這是現實。在這個框架內,女性要想有所作為,既不能不動,也不能盲動。婦女要提升自己在男權社會的權力和權利,也應該採取我們國家戰略這種辦法。等女性權力隨著社會發展達到一定的程度,孩子冠姓權也就不是問題了,迎刃而解。

------------

又想補充一點。

說了怎麼看的問題,再說怎麼辦的問題。

我的觀點有三:

1、實現男女平等的總目標不能靠女性孤軍奮戰。

2、男女不平等現狀的根苗還是生產力水平問題。

3、實現男女平等還是要靠男女兩性之間的妥協和聯手。

第一點,男女平等為什麼不能通過女性孤軍奮戰的抗爭來促進?

表面上,似乎因為單個的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別猜的根本原因是她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想什麼。這種情況造成了個別清醒的女性振臂一呼應者寥寥,你說寒心不寒心?

深層次原因,是女性被男性社會分割的一個個小塊里生活,社會協作的深度淺,而社會協作深度淺的人群是會被社會協作深度深的人群吊打的。

女性之間的小社會範圍協作的深度深於男性之間的小範圍協作,

但女性之間的大社會範圍協作的深度淺於男性之間的大範圍協作。

所以,一個大社會中的女性之間的意見總是很難取得一致,很難確定共同的目標和方向,有的可能只是空泛的概念。

這也是很多清醒的女性嘆息的「女性權益進步的阻礙力量往往來自女性」的一個原因。

第二點,沒什麼可說的,說到底還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程度。

第三點,女權的促進必須依靠兩性的聯合和妥協。

一個突顯在眼前的問題是,男性為什麼願意和女性妥協和聯合,來共同促進女性權益呢?

這個問題可以另起爐灶來單開一個回答來論述了。


我覺得談隨誰姓不重要的人可以洗洗睡了。因為他們肯定不知道多少女嬰因此慘死

如果傳統觀念里孩子可以隨母姓,還會有女嬰被弄死?性別選擇流產難道少見嗎?

這麼乾的人,理由不都是「沒有後了」了嗎?這個意思不就是說這個閨女長大了孩子也不會隨他們姓所以他們家就斷了香火嗎?

兩種方法解決分歧:放棄姓氏,或者爭取母親的冠名權

很多人說跟誰姓根本對女權不重要,那你倒是讓孩子隨母姓啊?你若是不願意還跳腳了那我就要問你是何居心?


我看到有些評論說性別問題只是小事,還有那些說女尊男卑的,可以洗洗睡了,這個話題會讓你大動肝火。

男女平等真不是小事,它關係到

一個男人可以娶幾個老婆,女性可不可以主動提出離婚

一個女人可以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可以做到多高的職位,可以有多大的政治話語,

男孩子穿裙子會不會被鄙夷,

女孩子剃光頭會不會遭側目。

男女平等問題廣泛地存在我們生活的中,無論什麼人種,無論什麼階級,男女平等都是一個存在並且等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沒注意到,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一、為什麼沒人抨擊甚至改變男女不平等的局面?

因為作為性別關係中既得利益者的男性不會想要改變現狀,而女性已經被社會塑造得接受現狀了。

我做過一份調查問卷,問人們覺得當今中國男女性別平等嗎,是男性地位高還是女性地位高?只要是個男的,都回答說平等,甚至還有一部分男性說女性地位比男性高

在中國,男性佔據主流話語權,幾乎不會有男性覺得女性地位低,需要改變,即使男性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也大多選擇享受現狀。

這讓我想到我本科階段做的性別研究。我們的導師給我們引進了社會性別的概念,這一概念認為女性與男性是一種生理性別,女性不是生而為女性,是被社會文化、社會需求等塑造成為女性,社會規範著女性的意識與行為;同理,男性也是如此。女性已經不是一種性別,而是一種規範、一種臣服。

更可悲的是大多女性也已經接受了這種設定,習以為常,有些女性儘管意識到了性別不平等,但身上已經刻上了不平等的烙印,無法從根源處解決。

二、姓氏問題是的由來。

在母系社會中,人們隨母姓;而在父系社會中,人們隨父姓。對,你們沒看錯,自兩千多年來,人類一直處於父系社會中。至於它會不會仍然處於,那就要看各位男女的奮鬥了。

對於性別問題,很多人忽視了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父系社會中,遊戲的制定者自始至終都是男性,遊戲的最終解釋權歸男性所有。

三、在父系社會中,中國姓氏的發展

我不熟悉國外的姓氏狀況,就以中國的發展來說吧!

首先,在中國古代,女性一直被冠以夫姓。

對中國文化理解有所了解的人,會發現在古代女性都被冠以夫姓,比如女性姓錢,丈夫姓趙,那麼在族譜里女性就被稱為趙錢氏。有一些女性甚至是沒有名字的,只有夫姓和父姓。這是秉承著女子出嫁從夫,未嫁從父的觀念,對女子稱呼的定義。

那麼,女性是什麼時候可以擁有自己的姓氏呢?

直到新中國成立,女性能頂半邊天時,女性才有使用自己姓氏的權利。

1950年的婚姻法第11條規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作出了夫妻在姓名權上完全平等的規定。

我不知道在那時會不會有人站出來說:「這樣的立法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孩子還是隨外公姓?還是表明了向上一輩的父權妥協了,像男權的妥協。」

但無可否認,它是進步的,它至少保證了女性與男性在婚姻關係中的獨立,而不是過去的從屬關係。

PS:
鬼斯通 的回答中說男性主義者(原諒我這麼稱呼)認為女性即使不冠以夫姓,她的姓氏依然是父姓,依然是對父權的妥協,對男權的妥協。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無解的,中國有二十多個起源於母性社會的姓氏(比如:
姜姓、姬姓媙姓 )。這些姓氏是完全不向男權妥協的純粹的女性姓氏。雖然比起百家姓里的姓氏少得多,但二十多個總有一款適合你的。

孩子能夠隨母姓嗎?

顯然,這是完全可以的。夫妻雙方完全可以自主決定孩子的姓氏。

評論里有些說到孩子隨母姓比較難上戶口的,這可能是部分地方在政策執行上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暴露了在中國某些地方的男女不平等問題,好像孩子跟父親姓氏天經地義似的。

還有,說到姓氏問題,大家能不能別忘了一種特殊的婚姻方式,入贅!

一般來說,在婚姻中如果是男方入贅,孩子一般跟女方姓。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女方沒有男丁,但根本原因還是男方處於弱勢地位。入贅的男方綜合條件都比女方差,在這場婚姻中,女方佔主導地位。

總而言之,在婚姻中,誰處於優勢地位,孩子隨誰姓。(個別真愛情況除外)

——————————————————————————————————————————

2015年5月10日更新:

鬼斯通 說:「題主的問題是想把冠姓權直接與女權掛鉤,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她覺得不應該糾著父權、女權不放。

這也是我不敢苟同的地方。

我們糾著父權、女權不放,是因為孩子冠姓權問題必須得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

男女平等問題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化的問題,它包含了生物學意義,歷史學、社會學意義。性別研究學者從來都不是割裂地看待男女問題,我們能從生理遺傳的角度來剖析它、能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中辯證地看待它。

正是經過分析,我們才深知現今男女是不平等的。我們想要的平等,是切實的平等,不是女性單方面享受權利的託詞,不是當婊子還立牌坊的自欺欺人。

我們深知只有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正視人權,才能保證人人平等的基本權利,孩子才能真正有權自主決定自己的姓名,而不是一個性別向另一個性別的妥協。


性別不平等當然是解釋之一,畢竟上古時候母系社會是「知其母不知其父」,在父系社會後才有所謂的隨父姓。

但人類學上還有另一種解釋,試圖說明「隨父姓」的現象並非完全與性別不平等相關。這種解釋指出,由於孩子由母親所出,所以母嬰之間天然具有血緣羈絆。

然而父親卻未必知道孩子是否為自己親生(傳說中的喜當爹),對於自己孩子的歸屬有著本能的不安全感。而孩子冠父姓則是為了緩解父親的這種不安全感,讓父親能像母親一樣盡心儘力地養育孩子。

那麼為什麼母系社會沒有這個問題呢?這是因為母系社會是群婚制,部落里所有孩子都由部落共同養育。「自己的家庭養自己的孩子」這種現象正是父系社會一夫一妻制的產物。正是在一夫一妻制下,父親才有了確認自己孩子血緣關係的需求。

大致如此。

——→_→——→_→——→_→——→_→——

發現了有高票答案提到了這個答案中的理論,既然如此,那也作個回應吧。

首先,答主是個堅定的女性主義(Feminism) 支持者,並認為男權主義不單是男性對女性的壓迫,亦是男權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同等的壓迫。

其次,答主必須再次強調,上述內容只是人類學上的一個理論,儘管是一個非常具有解釋性的理論。

然而,某些答案提到了,「無論這個理論是否事實,只要大家都認為冠父姓的現象代表著性別不平等,那麼它就應該被剷除。」

這種說法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如果有任何人認為冠父姓的現象就是男權主義的產物,那麼就應該提出切實的證據去證明這一點。

而如果冠父姓的現象僅僅是「被社會所認為是性別不平等的象徵」,那麼最應該做的難道不是去推翻這種社會的偏見嗎?

不去想辦法剷除男權社會所造成的偏見,反倒去主張什麼「反對冠父姓的行為」,這不是捨本逐末,又是什麼?

更別說如果人類學家的理論是正確的話,這種主張將會大大削弱父親對孩子的責任感了。

最後,如果有人對本答案理論的來源提出要求,出於對個人答案的責任,我也會儘力提供出處。

註:上述「反對冠父姓的現象」指的就是「支持冠姓自由或取消姓氏」。換言之,我認為平權主義者應該在冠姓自由的問題上,採取較其他問題更為謹慎的態度。

以上。


首先說一下,當代有很多人試圖改變

順便起名字報戶口是可以隨便起的,不隨父母姓也是可以的

但是現狀當然還是隨父姓的居多

我不懂社會學之類的,以我樸素的世界觀,男女之間的地位關係,都是由當時的社會分工所決定的

跳脫這些,直接給女性爭取權利是徒勞的


同意覺非,同意莊俊朗的解釋,我認為是不平等的表現,而且的確應該爭取。

反對上面部分回答,什麼叫「你們在這討論什麼意識形態沒有意義,有本事去搞個發明真正解放女人的生產力,減輕婦女生活的痛苦壓力,這才叫女權進步。」,頗有一種自己習慣了的特權被別人動了,終於忍不住大喊「給你點實際的好處(早該給予但長期被忽略不曾被關註解決的權益)就不錯了,還得瑟起來,差不多得了啊!」的感覺。

利用女權主義者們對女權進程中特殊時期——「60年代」——進行的思辨性探討來斷章取義地論證自己的言論,實在是,呵呵。

實際的平等權利要爭取,切實的解放女性生產力要努力,而名義上意識形態上的的平等權益也應該爭取,這完全不矛盾。

特彆強調已有實際的權利而不需要給「虛名」的行為實際是站不住腳的,如此說來,所謂「正名」、「呼籲」「意識形態」的意義何在?

這種說法是試圖忽略名義、公告、文字等對於思想和社會的長期的,隱形的,不可忽略的影響。


這個問題我從小到大都思考了很多遍了。

曾經date過一個美國德州的男生,有一次一群朋友聊天,他跟大家說他不喜歡小孩,如果他哥哥生了兒子的話,他就不想生孩子了,因為已經有人可以傳承family name了。Why it has to be sons? 難道女兒就不可以?198cm的軀殼裡還有如此狹隘的思想,我當時與他爭論了很久,直到在場的一個德國朋友也聽不下去了,對著他說「Zack, just shut up.」。之後我沒再與他聯繫。

可見這種姓氏情結也不是只有中國有。

有人說孩子跟著父姓,是因為母親生育了孩子,孩子為了和父親更加親近。這種解釋我覺得很美,但是可惜大部分人不是這麼想的,歸根到底還是把它當作一種男權的象徵。百度一下孩子跟著母親姓這件事情,可以看到很多男性的態度都是「堅決拒絕」「不理解」「沒尊嚴」。

高中隔壁班有個女同學,她父親是我們學校的老師,他覺得妻子生產太辛苦了,讓孩子隨了媽姓,再把他自己的姓疊加作為女兒的名。很多同學聽了都很感動,包括我,但我覺得這份感動其實也有些不妥,因為它前提默認了孩子應該隨父親姓,因此我們才會為了丈夫讓出這份特權而覺得暖心。

每次跟別人說起,以後孩子的名字已經想好是「萬一」的時候,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你的孩子又不會跟你姓」。我生的孩子為什麼不能跟著我姓?作為一個大學畢業論文都是討論女性的就業歧視問題的人,我對男女平等這件事有過很多思考。有一些秉承著「男尊女卑」的思想倒退者,因為生來是男人而暗自竊喜的部分小人,我特別希望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並非是以男女劃分的,這個世界真正是以強者和弱者來劃分的。

我不太認同當下孩子跟著父姓這個傳統,不論是基因解釋也好,父系社會也好,始終認為父母應各有50%的權利選擇。我一直都是打算讓我的孩子跟著我姓,因為個人認為母親十月懷胎經歷分娩之痛實在不易。但這不代表我覺得孩子[必須]跟著母親姓。任何認為孩子[必須]跟著父親/母親姓的想法,都是某種程度上的男女不平等。

我希望的是,有一天,不論孩子跟父姓還是母姓,大家都會覺得正常。只要不是跟著舅媽姓,都沒人會問為什麼。

——————————————————————————————————————————

評論里有人說,隨母姓歸根到底還是隨岳父姓,所以沒意義。反對「隨母姓就是隨岳父姓」這種狹隘的說法。我跟著父親姓,這是我父母共同的選擇,假如將來我的孩子跟著我姓,那也是我和我先生共同的選擇--孩子是跟著我姓的,而不是我的父親。「萬」是我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姓氏,而不是我父親的從屬。

至於將來我的孩子想讓他/她的孩子跟著誰姓,我也不會管,那是他/她和另一半的共同選擇。姓氏不過是一個符號,但是選擇姓氏的權利不是。

我男朋友是一個心很大的人,第一次見我爸媽都可以在車上睡著。當我把這個問題念給他聽的時候,他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反正我覺得這就是兩口子自己商量的事,跟其他沒什麼關係。

感覺一句話可以總結我前面所有想說的了。那一刻真的為他的三觀感到驚喜。

還有一些關於男女地位問題的評論,我不想一一辯論了。如果您堅持認為男女不是平等的,女人沒必要爭取自己為孩子選擇姓氏的權利的話,請對我的答案點擊「反對+沒有幫助」,沒有必要在評論里和我爭論了。我捍衛您表達的觀點的權利,但是恕我不能同意您的看法。

-------------------------------------------

關於冠夫姓這件事,我不了解。但是我的很多外國男性朋友都表示不在意,會尊重妻子的想法。

挺有意思的是,外國女性離婚後可以選擇保留前夫的姓,或者改回原姓;二婚時,可以選擇跟第二任丈夫的姓,如果再次離婚,可以保留第二任丈夫的姓,如果不想保留,可以改回原姓,甚至改回前夫的姓氏。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二十二條 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男女不平等的表現無疑。

所謂「隨母姓就是隨外祖父姓」比較扯淡,現在的核心家庭模式下,姓氏權分配體現的是夫妻雙方個人的地位差異,而非古時雙方背後家族的實力差異。隨母姓尊重的是女方個人,而不是她背後的家族。

用歐美女性婚後隨夫姓洗地也沒意思,現在很多歐美人婚後都採用夫妻聯姓,比如TBBT中的Bernadette


是,有,例如皮皮魯和魯西西……

之所以反應不大,可能是因為子女從父姓體現了幾代同堂的情況下的男性權力,在現在,回到過去已經是不可能了,所以子女從父姓不具有危險性。至於從夫姓或女姓無姓這種現在依然有危險性的,已經消滅。

子女從父姓無危險性還有個原因是婚姻法……


戰場上打不下來的東西,談判桌上也談不出什麼結果。同理,女性的經濟地位不提升,想要獲得冠姓權都是白搭。法律上給你這個權利很容易,想要獲得這個權利,中國的女性同胞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這件事不能指望有男性去完成,還得靠女性的自身努力。


女性政治權利的全面勝出之前,應該優先實力的勝出。

所以,作為女權主義的支持者,我希望看到的策略是:

A:如果準備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就要有溫良恭儉讓的統一口徑。

B:如果嘴上要不饒人,就要在實力上勝出。靠男權的施捨,然後一點一點往前拱,當然是一副怨婦的嘴臉。

弔詭的是:一切弱者的革命,都絕難統一口徑,原因是理解能力、行動方略上的參差不齊。正如有國士死義,也有漢奸賣國;有工會討薪,也有工賊上班。

對於男同胞,我也有如下希望:

請搞清楚,女權在當今社會,對你我男性,有百利無一害。

對於偽女權,強調權力而無義務的,強調錶面而無實力的,這不是女權,如果不打死,對男性和女性都無好處。

最後引用費雪的觀點:

當今社會,教育出了最美好最有教養,而且在各方面都最有實力的女性,這當真是實現完美婚姻的最好的時代。

我們不要因為隱藏在背後的真正的性別主義,而葬送了這個美好的時代。


私以為,當前「姓」這個玩意兒本就是為男權服務的,正因為有姓氏,才有所謂傳宗接代開枝散葉延續香火之類的話。

試想如果大家都改名叫001、002,那就再聽不到諸如「老王家娶了媳婦兒,給老王家生了大胖孫子,死了入老王家祖墳」之類的邏輯了,眾女士難道不覺得這是一件大好事嗎?可男士們真的同意這麼做嗎?

另,討論跟誰姓之前得先有個孩子,有孩子之前得先結婚,別忘了現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本就是父權統治的工具,只為繼承私有財產這一目的而建立。

好吧,越想越覺得一切都是男人們的陰謀,還是那句話:人生不易,姑涼們都請挺起腰桿擦亮雙眼!


補充一點,歐美女性婚後隨夫姓是實質上的不平等。如此操作需要更換所有有效身份證件,同時你的學位證、論文、署名文章看起來都不像是你的。你的信息鏈會有斷層。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個人意見是從姓氏產生之初就應該男孩跟父姓女孩跟母姓,這樣一來,不僅Y染色體,線粒體也能成為真正的姓氏基因,父系和母系傳承都會相對清晰,也有利於基因人類學研究


因為姓氏本身是男權社會的產物,真正不認同男權的女權主義者並不在乎孩子姓什麼。


我是跟媽媽姓的,沒有什麼原因,我媽說這是爸媽相愛的證明。

但是周圍人知道我是跟媽姓的之後,基本都會形成兩種揣測:要麼我爸是倒插門,要麼我爸媽是離婚重組家庭而我是拖油瓶。←然而這都是沒有的事兒。

僅提供現象不試圖分析。


公安部於2007年完成《姓名登記條例(初稿)》,其中第八條規定

公民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允許採用父母雙方姓氏

至今8年了,仍然處於初稿階段,了無進展,仍然無法上升為行政法規,可見社會觀念分歧之大


推薦閱讀:

女權主義的平等到底是什麼樣的?
關於17、18世紀法國沙龍女性的有什麼書籍和其他資料?
如果國家推行鼓勵生育政策,是否會遭到女權主義者的激烈反對?
為什麼薩珊波斯女性地位比羅馬希臘的女性地位高很多 當代中東和西方卻恰好相反?
「我化妝只是為了我自己高興,才不是為了提升性吸引力」這種觀點對嗎?

TAG:社會科學 | 女性主義 | 人文 | 性別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