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鎚子手機 Smartisan T1 的工業設計?


看了評論忍不住說幾句,對於 Robert Brunner 的評價果然分兩極化,Robert Brunner 自己在視頻也說到,他追求的是 Timeless 的設計。 Timeless 展現在產品上更多是中庸、一種偏執的溫和氣質。這種不會太引起用戶說太美或太丑的設計才是符合大眾的設計。秉持這種設計理念的還有 Jasper Morrison、深澤。如果要驚艷的設計,找 Marc Newson 。


目前所暴露的照片和視頻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沒看到實物照片,特別是黑色版本。我也非電子產品領域相關,所以只能從表面看看。

外觀來說,基本沒有什麼可挑剔的,直線、圓、圓角過渡都是最底層的基礎元素。減少非必要特徵是重要一點,而「全對稱"算是最激進的設計特徵。

邊框是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地方,黑色版圖片的正面根本看不到邊框,應該是」圖片僅供參考「,白色版本的清晰可見,這個邊框看上去脆弱了點,從白色正面圖測量這個邊框不會超過0.8mm,這個數值無論材料和工藝都要求極高,應該和MX3類似,不過MX3的邊框是斷開的而且是金屬的,看圖這個邊框不像是金屬材質。

長寬比接近了 iPone 5s 。

重量卻比 MX3 等其他旗艦機高出25g左右,達到了」167g「。

-----

它(包含UI)看起來好老,和老羅一樣老,(一樣重)。

5月23日 上午添加

看到評論中 @蘇安 的鏈接 ifanr 的簡單介紹和圖片,證明邊框是非金屬材質為玻璃纖維。

另外背部是玻璃材質,才明白原來工信部的照片中以為的小斜面原來是反光造成的。大概曲面玻璃這一特徵應該來自 Nokia 的N9 和 iPhone 5c,當然尺度比N9小太多,實際效果要弱很多。玻璃材質的天生弱點就是觸感很硬,汗液和泥塵都不能與之相容,被暴露無遺,黑色更加如此。(順便歪一下,我總設想這樣的黑矩形體應該有石頭般的觸覺,順便說一下個人觀點,我絕對不會選一個玻璃背殼的手機),如果玻璃不是提供透明這一視覺上的功能屬性,那麼它的任務是什麼,更多是裝飾。作為背殼無論從觸覺還是散熱都不是好的選擇。

Logo 的表現好差勁,尤其是在這個尺度下,它像一枚硬幣但比硬幣要枯燥的多,從一開我就認為這個 Logo 是個 boring 的設計。(順便歪一下,如果這個 Logo 是電源鍵會不會酷一些)


設計上沒什麼問題,細節從圖片看也很好,打磨的玻璃邊緣等細節拿在手上應該也值得把玩,相信工藝上也會很認真。

但,偏保守,和老羅吹牛逼這麼久以來樹立的形象有點落差感。

這種保守實際上說明,這是面向最大眾審美的設計,讓你挑不出毛病

Robert Brunner不錯,但私以為不如找岩崎一郎甚至柴田文江這樣的日本設計師,出來的東西可能更具「特點」,哪怕多一點點,而這種「特點」就算可能有部分人不喜歡,也能充分顧好粉絲們對鎚子T1的設計期待。

PS:一直很喜歡日本au自主的手機系列,雖然今天看起來其中一些設計已經有舊時代的印記了,但在當時確有那種穩健中透出一點前衛、非常可把玩的感受

PRODUCTS|Original Product Archives|Original Product|au 請注意每款手機下面標註的年代


設計圖不錯,但我就不說這個設計對生產線的要求有多高了。。


不厚道的吐個槽,我覺得老羅過分強調對稱,極有可能是先有了左右音量鍵,才去討論要這個幹嘛,最後憋出一個快速拍照的快捷組合。要這麼執著下去,鎚子該是這個樣子:

手機做成方的,裝四個音量鍵。不僅左右對稱了,上下也對稱了;不僅適應左右手了,上下其手都沒問題;不僅拍照能用組合鍵了,都能玩遊戲了。當然了,要無限對稱的話,得做成圓形,不過那是鎚子的另一個產品:錘表。


作為一個羅粉,在現場看完發布會後第一直覺是牛逼,但隱隱約約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喜歡羅永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羅老師教育我們要理性和就事論事。所以拋開情懷認真不談,只談我對T1正面面板的不滿。由於沒有接觸實體機,我的觀點來自從鎚子科技看到的圖片和各測評網站對工程機的實物照。

1.我目前用的手機是小米2s,它的正面面板設計非常有別於其他廠商,整體沒有塌陷,感測器放在了玻璃面板內部,並且由於是黑色面板,所以感測器的存在感非常弱。

聽筒設計在了手機最上方,並且與面板高度接近,並沒有太多破壞手機正面的完整感。

唯一要吐槽的就是右邊的攝像頭很顯眼,但這個是每個廠家都沒法做到完全看不見的,所以小米的手機左端放MI的標誌,這樣構成了兩個醜陋的對稱,削弱了只存在攝像頭時的醜陋。(當然小米總是採用黑色面板白色後殼是無比的難看,換成黑色後殼後手機的整體感就非常好了)

小米3的面板一改2的面板設計,只能說太丑了。

2.反觀Iphone的正面面板,手機上總有長長的一條凹陷的聽筒,外加感測器和攝像頭,給人的感覺就是丑。

3.T1的設計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依然存在一條凹槽,雖然從工程角度看這確實很有誠意很考驗工藝,但同時極大地破壞了正面面板的平整,並且結合下邊的實體鍵的凸起,一凸一凹給人一種很彆扭的感覺。雖然鎚子科技很認真很厲害的將別的廠商的千瘡百孔的手機面板做到了只有一個孔,但在我自己看來,既然2S能做到沒有孔的設計,那麼T1哪怕只有一個孔也是醜陋的設計。

4.在我看來,所有廠商的白色面板手機都是很醜陋的,黑色面板相對可以接受是因為感測器和攝像頭都是深色,與面板對比度不高,所以相對而言第一眼看上去不那麼扎眼。當然T1的白色版確實是最漂亮的。


轉自Luckystar Says我們不生產蘋果,我們只是喬布斯的搬運工 - Luckystar Says - 知乎專欄

避免騙贊還是匿了吧


第一代鎚子應該是老羅對蘋果的致敬。

------------------------------------------------------------------

被人類記住的永遠是有理想的勇敢先驅,

沒人會提起那些豎中指吹口哨的庸庸之輩,

人類社會可怕的並不是導致爭議和謾罵,真正可怕的是沒人理你。


額。。。首先說沒看老羅的發布會,從來不敢看發布會,這種東西最洗腦,蘋果的我也不看。。。因為學的方向不在交互上,鎚子系統不評價太多,不是很喜歡九宮格,對鎚子時鐘和便簽也完全無感,總覺得有種做作式美感。還是說產品外觀吧。。。之前聽老羅吹牛逼的時候有些還是很贊同的,比如對大面積玻璃材質的喜愛和對虛擬按鍵的唾棄,可是鎚子手機發布之後我就呵呵了。。。尼瑪,這一長溜形狀的物理按鍵是什麼玩意兒。。。還有就是模仿iPhone4S的前後玻璃設計,這個大家有目共睹啊,雖然屏幕變大了,但是iPhone4s玻璃外觀的靈性消失的無影無蹤。。。抄還沒抄成功,相比這些硬傷,那些完全對稱什麼的所謂工匠情懷就變得不值一提。

吹了那麼久的牛逼,T1一擊必殺粉轉黑,老羅還是太嫩了,教課和做產品是兩回事,回想起大學老師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過一句話:你們以後千萬別TM做手機。。。

嗯,現在我信了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大屏的、保留很多設計優點的、好像有些改進的(待真機體驗)的iphone4外形。

而我本人非常喜歡iphone4外形,就是嫌小。

至於什麼山寨、過時,換句話說就是別人的看法唄,反正我不在乎,我花錢我舒服就夠了。

現在擔心的就是會不會有較大的次品率,三個實體按鍵還得看到真機再做判斷。

同時,我更加期待白色版。


如果和諾基亞擼妹系列外觀比的話,那是弱爆了。原因不是不好看,是實在看煩了。基本啥手機都是那樣。只有諾基亞不一樣。諾基亞擼妹系列在一大堆三星和蘋果樣的手機里鶴立雞群。


因為沒有實地上手,所以匿了,不要污染別人的時間線。

Smartisan T1最大的問題在於設計的分裂:符合美學要求的元素,功能上很弱;而功能上強勢的元素,又完全不符合美學要求……真可惜。

我們一點點來說。

1.做工

圖片來源:對於鎚子你在期盼什麼?Smartisan T1 評測

這張圖很明顯地展示了鎚子背部曲率的不流暢。鑒於設計來自知名設計師,因此應該是代工廠的問題,估計後期會改善的。

作為對比,勉強找了兩張iPhone 5c的圖:

本身作為塑料,因為是擠壓成型,材料的內部應力就更容易在表面表現出來。但蘋果以出色的做工,讓5c的背部曲線無比順滑流暢……這就是為什麼同為塑料材質,5c的手感能把任何同材質的手機轟至渣。

關於背部反光與曲線以及做工的關係,Hi-ID老師有比較詳細地說明,各位同學可以自行複習。T1這個樣子,可能老師在鎚子的話語權並不足以影響羅胖的決定……但也可能只是受成本限制後期隨著良品率提高利潤增加會逐漸改善。希望是後者。

我記得微博上某位老師曾經講說T1的三明治+圓角設計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對精度的要求倍增,根據@竹岩Yamn 老師的評論來看,做工應該起碼合格了,但這個地方帶來的成本問題不可小看啊,微博上同時也說這個地方要做好,只有蘋果和SONY搞得定。

2.結構

T1身上爭議比較大的點就是換SIM卡要拆後蓋的設計。不管羅胖說得多美,這個設計實際上是和MX3一樣的,只不過因為有了螺絲,消費者會在心理上認為這是改變了產品結構的穩定性,因而罵聲更大。

實際地考慮這個設計,我個人覺得並不是壞事。換SIM卡這個操作對於8成以上的用戶是一次性操作,因此犧牲一小部分用戶的便利性來增加產品美觀度是合算的(我一直覺得部分iPhone金屬套帶sim卡孔實在太蠢,不管你是怎樣難以拆卸,別忘了你並不是產品結構的一部分!),並且螺絲並不是必選項,從各大媒體的上手評測來看,不使用螺絲只使用卡扣還是很可靠的。當然,要是保留卡扣,同時把螺絲鎖換成iPhone卡槽那種鎖也是降低開蓋難度的方案嘛。

功能上,T1的可拆卸後蓋大概有可接駁配件、遮擋各種標籤增加美觀度等。但T1為了保持三明治結構的對稱性,後蓋開啟後原件裸露非常多,連螺絲孔都是類似PC機上的樣式,對於防塵非常不利。

相對比來看,MX3就明顯好很多,因此後蓋也看起來也更像是一個部件而非產品結構。

三明治結構應該是較多地處於美觀考慮,因為不同於iPhone實實在在地在基板上設置結構連接件構成產品整體,T1的背板實際上只是個後蓋而已。這是前面說的問題的一個表徵:對於三明治結構+雙玻璃面板的設計,在美學上是非常棒的,但在功能上非常孱弱。不僅是降低產品強度、增加進灰途徑,還通過降低內部空間利用率,影響了消費者對於產品最直接的感受——厚度。

3.按鍵排布

對稱設計+實體鍵實在是毀譽參半,這個部分要配合功能來說。

首先,照顧到左利手使用者實在是貼心的想法,但最終產品這個狀態並不理想。視覺上重量不同的內凹的耳機孔和外凸的電源鍵本來就不應該強求對稱,對於大於4.5的手機來說,頂部電源鍵並不是個好方案,它超出了大部分人持握手勢時食指可以輕鬆掌控的距離,更別說鎚子的梯形切邊要比曲線邊緣更難以接觸。

耳機孔在上對於使用的影響並不僅僅靠一句情懷就能彌補的……但一切為了對稱……

有正反區別的數據口外形上被做成矩形,然後靠數據線來區分正反這種設計……原裝數據線要是壞了怎麼辦呢……一切為了對稱……

即使對稱是宇宙美學的第一原則,這樣毫無節制地濫用也是非常低品位的行為。

實體按鍵更多的是與Android設計規範兼容的問題,我始終沒有看到鎚子手機怎麼切換多任務,雙擊還是長按?對於google now這種上滑觸發的功能就徹底無解了,系統底層用長按替換么?

擠壓秒拍的功能,眾多評測反映對焦慢出片糊,除了相機調教的問題,本身這個設計就是不合理的。擠壓啟動-鬆開觸發這個動作串是強注意-弱注意的,與正常產品的滑動觸發-對焦拍攝的弱注意-強注意剛好是反著的,實在反人類。並且受力上,擠壓對於手機是強受力而且受力方向在同一直線上,鬆開一邊必然會導致受力點的變化,進而帶來相機位移,增加糊片的可能。解決辦法的話,把鬆開觸發改為長按觸發,這樣手指在擠壓前就不必尋找可以通過有限抬起觸發動作的位置,同時避免了受力情況變化。並且按照各評測的說法,快門速度應該還有進步的空間。

不過好處就是,T1通過對稱布局+實體鍵的設計與其他產品產生了較大區分,這個區分是足夠清晰足夠icon的,問題是,這個設計一點也不美。這就是上面說的問題的另一個表徵:T1在功能上非常規強勢的元素,在美學上完全不合格。我個人猜想,應該是T1的設計師和羅胖的想法並沒有很好的融合,最後得出這個功能上(甚至結構上)符合羅胖要求、但設計上體現設計師思考的怪物產品。

雖然T1並不像羅胖子說的那麼完美,但它本身是充滿誠意的作品,不考慮它的價格,它本身是不錯的國產手機選擇。(但是軟硬體進化的空間都不大,後續產品可能要完全推倒重來了。)


個人比較熱衷雙面玻璃的手機,iphone4,四太子,華為p7.........所以我也同樣喜歡鎚子不是大鎚


過些日子,情懷就被玩壞了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件事?如果當年4S發布的時候沒叫4S而是叫iphone5(回憶一下當時4S發布會時 大家對iphone5的期待) 並且用了現在T1的設計(不使用t1的物理按鍵) 大家會對這樣的工業設計做出怎樣的評價

(看到上面匿名用戶發的iphone4和t1的對比之後突發奇想的 )


老羅對蘋果才是真愛


不管怎樣,我覺得老羅成功了,因為還是有很多人去關注它,期待它,雖然個人覺得價格設計還是有些不合理。


單從手機正面看,我認為手機按鍵設計有點多餘,拖沓的感覺。

想了想為什麼這麼做?

1、他們側重於手機系統方面的設計而非手機本身

2、第一次嘛,難以符合大眾口味是難免的。

3、設計師技術不行。

系統感覺還不錯,但是手機本身要沒有個很不錯的logo,那就跟一些山寨機沒什麼兩樣了...

我們不妨試著想想看這樣做會不會更好:把鎚子logo放到按鍵的的位置,把按鍵搞成虛擬的.....


正面3個實體按鍵,真是不能呵呵更多


用慣了iphone的說。。。沒感覺,不好評價。

就像是喝慣了可口可樂問非常可樂的瓶裝設計。。。。


推薦閱讀:

汽車雨刮的發展歷史以及改良方向?
怎麼看待索尼2015年8月申請、近期得以公示的「操作裝置」專利?
你從《設計中的設計》學到了什麼?
如何評價原Nokia移動團隊對Lumia950/950XL工業設計的思路?
海德堡印刷機好在哪裡?

TAG:工業設計 | 鎚子手機 | SmartisanT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