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特朗普上台是否意味著全球格局劇變的開始?

特朗普、 杜特爾特等帶有極端主義思想的人物上台,以及英國脫歐的問題預示經濟全球化面臨的破裂?如果全球化不再,各國各自為政,矛盾激化的氛圍下極端主義思想開始走上前台,是否會煽動起新的世界戰爭?中國該怎麼提前應對如此局面呢?

相關問題:

如何看待2016年的國際風雲?

為什麼 2016 年從開年至今國內外發生了如此多大事件?


這只是經濟全球化和產業自動化所造成的社會經濟體系大洗牌的開端。中國遲早也會面臨相同的挑戰。

我們首先來回想一下,美國當前的公立教育體系是什麼時候確立的。

美國上一個公立教育的里程碑是1965年的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這個法案規範了教育的公平性,並為廣泛的初等、中等教育提供了資金來源。在此之後,就只有針對這一法案的修修補補了。比如是不是要使用全國統一的學力測驗標準之類。

諸位,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美國的教育體系,從來沒有為全球化和自動化作出過任何顯著的改變。

換言之,美國的教育體系,還是在按照第二次工業革命頂峰時期的方式,進行著教育。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經濟環境要求勞動者具有什麼樣的教育水平呢?那個時候,工廠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他們不需要有什麼特別的知識,只要知道讀寫算數、能做點一說就懂的體力勞動就好。公司往往還需要海量的推銷員,用最基本的談話技能挨家挨戶推銷產品。研發、設計工作是極少數人才需要擔當的。

因此,第二次工業革命之下,絕大多數人最多只需要讀到高中就好,甚至初中畢業也能做個好工人。本科學位是不必要的。一個家庭,只要有一個人有一份穩定的工廠工作,就能過活了,就能成為中產了。而且,由於冷戰的緣故,美國的資本勢力也不敢過於壓迫工人,反而不得不提供更多樣的鼓勵和扶助措施。

然而,隨著蘇聯的倒塌以及中國的勞動力進入國際市場,這個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

1990年代的時候,中國新一代受過合格初等教育的工人開始進入全球市場。這意味著,美國工人所能做的工作,忽然面對著超出過去幾倍的人員供給。美國工人因為冷戰期間的意識形態鬥爭和全球勞動力市場割裂所產生的高額勞動力溢價,已經無法維持了。大量工作開始流向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比如說呼叫中心就流向了印度。連帶著,很多過去活得很滋潤的小企業主也經營不下去了。

所以,美國的勞動崗位開始兩極分化,一方面,便捷的全球生產和運輸格局刺激了研發和設計等高端崗位,另一方面,必須依賴本地勞動力的基礎服務業又大量產出了接近最低工資線的最低端的勞動崗位。

這產生了一個問題。由於勞動崗位的兩極分化,勞動者就很難從一個低端崗位升入高端崗位。他們的教育水平並沒有為這種跳躍式職業發展做好準備。這並不是說他們發現形勢不妙於是去上個大學就能解決問題。他們所接受的初等、中等教育質量太差,以至於沒有能力直接完成大學的學業,有機會上大學也無濟於事。而由於勞動崗位之間的階梯被抽走,他們也沒辦法一步步升級,從低端走向中端再走向高端。低端崗位和高端崗位之間,在人員、文化圈、社交圈、發展軌跡、生活範圍方面都是完全割裂的。這意味著他們之間對社會的看法、價值觀、理念也都是割裂的。甚至說他們看到的「事實」都是割裂的。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但卻從來沒有生活在同一個世界。

這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兩群完全不同的人。左邊覺得右邊都是被蒙蔽的愚昧群眾,右邊覺得左邊都是自以為是的傻瓜。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依據、理論、價值觀、假設全都是不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政治妥協簡直是天方夜譚。

大家都對現狀不滿。極右希望回歸過去,他們覺得過去的方式就挺好,扔掉全球化、把政府縮小、紮緊籬笆,就能回到1970年代的幸福生活,所以他們推出了川普。極左覺得資本主義已經快走到頭了,得要加強福利、扶助底層民眾,要不然大家的日子都過不下去了,所以他們推出了桑德斯。正是由於過去的道路已經越來越走不下去了,老成持重的建制派們統統不受人待見。即便川普這一次失敗,極左或者極右的候選人上台,也只是時間問題。

————————————————————————————————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能解決問題。

極右的那一套「扔掉全球化、把政府縮小、紮緊籬笆」的方案是註定要失敗的。因為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反全球化並不能能讓美國回歸到黃金年代,因為自動化的大潮早已潛伏在側。

其實我很懷疑,如果全球化運動並沒有啟動起來,那麼自動化會不會來得更早?

世界上的合格勞動力是有限的。除非印度能夠進行深層次的社會革命,否則不會再有下一個中國出現。勞動力持續低價是不現實的。勞動力價格上漲的結果就是生產自動化。這不是說僅僅是諸如汽車的機器人生產線那樣的自動化,而是全面的自動化。未來90%餐館裡,大概再也不需要廚師。烤串店裡面串肉串的工作,十年內就會被機器取代。新的人工智慧的發展,會讓更多的工作消失。

換言之,中等勞動崗位不但再也不會回到美國,正相反,連低等崗位都要逐漸消失。過去集裝箱卡車司機是低教育水平勞動者的一個黃金崗位,而自動駕駛正在快速完善。

這意味著,大量低教育水平的勞動者,不但已經被困在了低端勞動崗位里無法向上升級,他們還會進一步被機器剝奪工作機會。美國丟掉的那些適合高中畢業生的中端崗位,永遠回不來了。前方的解決方案只能是深刻改造教育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實現更完善的全民教育、面向不斷升級的初等中等教育、終身教育,鋪平勞動者的升級之路。然而,這樣的改革,絕不是如今的美國社會所能完成的。只有當社會矛盾激化到一定階段,資本力量才會承認不改革的成本已經高於改革。

所以,美國現在的政治對立,只是一個開始而已。最近幾年內,這種矛盾將會越來越尖銳。08、12年奧巴馬一個沒什麼執政經驗的參議員能打敗資深建制派,這就已經是個苗頭了。如今只是這一趨勢的繼續發展而已。對於美國來說,如果內部問題進一步惡化,也就沒什麼能力搞什麼亞太再平衡了。亞太再平衡是需要錢的,解決內部問題也需要錢。這個時代的美國,需要的不是縱橫捭闔的外交家,而是能夠解決內部階層固化、割裂的破局之才。

英國脫歐也是一樣的道理。右翼民眾以為,既然歐洲一體化時代產生了這麼多問題,那麼脫歐之後躲進小樓成一統不就可以恢復過去的美好生活了嗎?可惜這只是痴心妄想。正如川普拯救不了美國,脫歐也拯救不了英國。在英美對其教育體系和社會福利制度進行深刻改革之前,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良。尤其是,這種改良幾乎必然只能由左翼來完成,因為右翼總是喜歡過去的老辦法或者老辦法的變種,所以這些國家幾乎必然要經歷一次或幾次「右翼宣稱保守路線可以解決問題——右翼上台執政——右翼未能改變局面而下台——左翼上台——左翼未能改變局面而下台」的循環,才能最終做出必要的改革。

————————————————————————————————————

那麼反過來看菲律賓。正是由於美國陷於內部問題的困擾,導致了菲律賓的反水。

菲律賓第一大貿易夥伴是誰?是中國(含香港)。(好吧,這裡插一句,太多人對我說中國不是第一,凡是說這句話的人都沒看到我前面寫的「含香港」三個字,中國不排第一的演算法都是把大陸和香港分開來算的結果)那麼我們來問一個問題,菲律賓和中國搞糟了關係,損失的錢,誰來補給它?美國搞亞太再平衡,本來一堆國家以為美國要按照過去的模式來撒錢,結果乾打雷不下雨,不但軍事援助欠奉,連武器都要按照宰人的價格來賣。菲律賓指望著美國衝到前台去,美國指望著菲律賓和中國直接衝突或者出錢給美軍。但菲律賓根本就沒錢。菲律賓已經把國際法庭這關都打通了,結果呢?美國無非就是打打嘴炮,並沒多少實際行動。搞得好像很隆重的美軍戰艦進南海,又有什麼實質性影響呢?

菲律賓這才發現,「你喊呀,你喊呀,你喊破喉嚨也不會有人來救你的」,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那麼,菲律賓的態度轉變也就不讓人感到驚訝了。那些信誓旦旦說國際法庭判決會造成中國多大多大損失的人,這時候大概都跌破了眼鏡。

總而言之,最近這些年的變局,是全球化和自動化所帶來的勞動力市場分化造成的必然結果。每一次產業革命,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格局的劇變。舊時代的教育體系和福利體系必須要進行針對性的改革。正如第二次工業革命需要大量的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一樣,第三次工業革命所需要的是大量受過更高教育的勞動者。如果這種改革沒有完成,大家就會看到如今這樣的美國:一方面由於人才短缺,程序員、數據科學家、AI研究學者的工資高企、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是大量高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美國國內的這種格局,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美國的對外戰略。前十幾年美國的連綿戰事讓美國進入到了收縮期,對外政策產生了明顯的孤立主義傾向,而美國內部問題的惡化也使得這一傾向更加顯著。美國的力量從一些地區逐步退出或衰微,自然會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影響。

——————————————————————————————————

然而,在這樣的格局之下,不要真的以為中國就能獨善其身。

中國雖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在自動化的大潮之下依然逐漸顯現出勞動崗位分化的趨勢。一邊是高科技企業三四萬月薪找不到合適的工程師,另一邊是月薪三四千的工人感嘆什麼時候才能有出頭之日。下層勞動者的文化環境與上層勞動者越來越割裂。階層正在快速固化。這都需要針對教育和福利體系進行改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同時還面臨著農民進城、高速城市化所帶來的教育、公共設施等等方面的挑戰。如果應對不得當,未來二十年以內社會就會全面撕裂。

可以說這是我們所在的時代最大的一次變局。誰是下一個時代的強國,取決於誰能更好地因應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挑戰,調整自己的教育體系、福利體系以及整個政治體系。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儘管這個時代紛爭不斷,由於核武器、政治制度以及貿易的蔭澤,世界主要國家之間的戰爭,至少在目前來看,仍然是不太可能的。頂多是大家在其他什麼國家和其他大國的代理人打一打,讓國內的失業年輕人有事可做。所以真正值得擔心的,恐怕是和這些主要國家有矛盾的一些小國和地區。


西方社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無疑。

歐美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極端人物,以及極端思想。

更準確地說,這不是極右化,也不是極左化。而是所有人同時往兩個極端走。

這樣下去,整個社會要分裂。家庭內;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也照樣有些分裂。

就算是我自己家裡,得介紹一下情況。

有個25歲弟弟Tom往極右方向走。有個23歲妹妹Emma往極左方向走。另外一個21歲的弟弟還在上大學,不清楚。還有兩個弟弟太小了不能投票之類的。主要是Tom和Emma思維差異很大,值得分析(第二張圖中最左邊的兩個)。

(父母一直以來都是那種超級善良,不可能支持右派的人。選保守黨對他們自己很有利,卻不會那麼選。原因很多很複雜,但是與現代政治矛盾不相關,就不說了)

Tom很聰明,有些方面比我聰明好多,比如對歷史的理解。他畢業後,自己回家鄉做生意。但是近幾年不是很掙錢。卻發現自己的生意被身邊東歐移民所替代。他很著急。他所學的專業已經沒人需要了,而且沒有之前那麼穩定的社會地位。行業淘汰了。他生活中的朋友圈子也都是類似的困難,他們都希望社會回到十年以前的樣子。因此他選擇退歐,上次也說過支持特朗普。

Emma典型白左思想(用中國網路辭彙來描述),總是飛去非洲或拉美幫助窮孩子等等,也非常在乎小動物,不吃肉。學會了好多種語言,很少回英國。她不著急自己的工作,而且朋友圈子是很多國家的人所組成的,包括歐洲人,非洲人,華人。肯定是支持留歐的那種類型。而且女權主義,支持同性戀等等,她也絕對支持希拉里。個人感覺他比Tom更理解世界現實,但是不夠理解當地現實。

我自己什麼政治觀點,我還不願意說出來,就不在這列說了。我也是極端者,但是跑另一方向去了。有的方面贊同Emma的話,有的方面贊同Tom。無論Tom還是Emma,只要跟他們認真討論,就肯定會發生各種衝突。我們三個人一起討論政治,就只能吵架了。吵架得很厲害。

好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的收入比整個家庭加起來還多一倍。按照部分中國人的思維,我可能是精英。所以我的想法在一些噴子眼裡都不算,都是精英的思維而已,無所謂了。其實這樣貼標籤實在太弱智了。我不僅對兄弟姐妹負責任,我也要尊重考慮自己身邊朋友的思維,同事的思維。一旦我只把自己利益考慮在內,只在乎自己然後忽略其他人,請把我殺了。無論你的政治觀點是怎麼想的,你強調自己人利益最重要,那你已經輸了。太自私了,無語。

(你覺得這是極端嗎?拜託,你已經是人類障礙的一部分。語氣好像有點重,不知道怎麼用中文表達出合適的情緒,總之不好的意思)

---

在家庭分裂的這種情況下,整個國家分裂只能更加嚴重了。

許多歐美傳統黨派都在發生徹底分裂。這些政黨存在了一百年之多。老一代的人幾乎都已經把「政治」想像成某兩個政黨之間的鬥爭。出現第三個選擇第三種思維,他們很不習慣。無語了。

這些黨派的名字和標籤對年輕人來說已經毫無意義。傳統政治概念在很多年輕人眼裡,就什麼價值都沒有。跟不上時代。這個現象也不是突然的,而是慢慢形成到現在的。很容易看出來,最近十年,歐洲的什麼「海盜黨」、「綠黨」、「獨立黨」、之類的年年強盛。現在美國英國主流黨派崩潰,也很好理解。畢竟新一代的思想走上了舞台,老一代的思想漸漸淘汰了,難以維持老秩序。

兩個傳統「左右」選擇已經不成立了。沒有吸引點。支持特朗普的人主要是因為反對希拉里。支持希拉里的人主要是因為反對特朗普。其實大家的目標完全一樣:必須打掉老秩序,打掉傳統政治「精英」圈子。大家追求改變。但是如果覺得誰一定能代表新秩序,誰一定代表改變,那都是在欺騙自己。最後,無論誰贏誰輸,追求改變和進步的人民全都輸了!

為什麼這一群追求改變的人被煽動去投靠兩個極端?這也很好理解。黨派和媒體用各種方式洗腦人家,強調對方思想有害有壞處。往往不怎麼強調自己思想多麼先進多麼有好處。就看你接觸了誰的洗腦信息更多,導致你更反對誰。實際上,誰都沒有在代表你的利益給你好處,只是在利用你。媒體宣傳中,不存在第三個選擇,你只能聽話。

現在西方人民開始覺醒了。從年輕人開始。不久,再覺醒,那些目前看似固定的黨派都不再有存在空間了。沒存在空間,自然就會崩潰淘汰。很有可能發展成諸多新的小黨,也不至於革命。

反正西方人的思維確實正在迅速改變。誰都受夠了老派政治家的各種腐敗現象。這個黨那個黨換來換去,從未帶來真正實質改變。只帶來了低效率處理問題,以及各種忽悠欺騙人民。

---

這些矛盾是哪來的?

1)很大一批人都覺得自己的生活質量在下降。至少覺得自己的生活質量根本不如父母當時的質量。這個現象,在中國是不太存在的。但是西方很明顯。父母一代就很容易剛畢業就找到工作買房子買車,然後現在就沒這個機會了。特別是沒上大學的人,過去還能找到不錯的工作,現在就不行了。就算大學某專業畢業,照樣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和生活。這些人感到超級不爽。一部分人去責怪其他國家和其他民族搶走了他們的機會。另一部分去責怪自己國家的富豪行為或者金融體系或腐敗。

可是所有問題歸根在於科技的發展。就算你的工作到其他國家去了,那也是因為科技發展到在世界各地都有更多種新選擇。現在英國人已經沒什麼製造業,可以讓中國人來負責。不需要英國人自己接電話客戶溝通,可以把客服接話轉到印度。科技再進步一點,這些東西還能交給「機器人」或者自動程序。這是完全不能阻擋的一個趨勢。你來責怪誰,那也是因為遇到了某種媒體洗腦。探索歸到根源,你所應該反對的只能是媒體和精英。

真要去解決問題,需要在面對科技發展的這個大前提下解決。目前任何主流黨派都沒有針對這個問題。為什麼?因為兩方都是精英,他們意識不到這些趨勢,或者不care!

(理論上,美國民主黨和英國工黨都站在窮人或底層人的角度;然後美國共和黨英國保守黨都站在富人角度。比方說,富人是否該多承擔窮人的生活條件等等。但是現在居然有很多年輕人認為共和黨保守黨代表了自己利益;聽特朗普說給富人大大減稅就覺得特朗普對自己有好處。我們也許會覺得傻傻的,可是這隻能說明社會分裂太嚴重了,精英政治圈子已經失去了合理性和地位,已經沒人信了,所以才站不穩)

2)對於已經生活穩定的那一群年輕人來說,他們還是很害怕。他們的同學、同事、朋友裡面包含許多優秀的華人,南亞人,非洲人,東歐人。看到雙方政治家各種指責其他國家其他種族多麼壞,就感到很不舒服,就會激烈反對。看到我弟弟不想自己工作被東歐人搶了,我也是覺得不舒服;因為憑什麼他比東歐移民更重要?很高興國家內存在那麼多優秀的各種各樣的民族;我不希望看到社會倒退到「白人為上」的保守狀態。我知道存在許多不良的移民,可是身邊天天看到很多本地人多麼不良。真的非常害怕那種倒退。我跟我的妹妹都很害怕。至少在這一點上,我們完全認同,無法理解排外的想法。

那我們應該怎樣調解這些民族之間的仇恨呢?這完全不是什麼精英的思維;而是生活在城市的人都很熟悉的。如果你生活在一個英國的城市,然後身邊朋友全是自己民族的人,那本來就不健康。說得誇張一點,是井底之蛙。我盡量站在弟弟的角度;他有不少國外朋友,在東南亞呆過兩年,前女朋友也是伊朗人;可是他在英國小城市的圈子都是本地人,他們不喜歡東歐人來英國。他不是種族歧視,但是他覺得英國政府就應該幫助他的那一群。假如說有個非本地人競選本地市長,他肯定反對。可是我跟妹妹就覺得無所謂了。說實話,我爸媽也會覺得無所謂。這不是什麼社會大矛盾,而是一群人跟不上時代然後不知道怎麼回到過去的時代。

就算你把東歐人、印度人、華人、等等都趕出英國了。就能恢復到過去嗎?完全不成立。而且我們的學校、醫院、等等都很依賴這些外國人。真趕走了只能說是一個退步。我跟弟弟吵架了兩次,發現他的思維非常矛盾;他希望自己的外國朋友留在英國,然後不希望與他競爭的外國人留在英國,還覺得那些人的權利不重要。無語。。。那些人也不是什麼恐怖分子,而且已經拿到了英國國籍。他該關心的是如何讓自己跟得上時代,學一些新的技能。他作為讀書比我還多的人(很關心亞洲歷史),他不應該那麼愚蠢。

(說實話,總感覺他被某些人利用)

3)(這裡有三段原文關於中國的崛起對西方的影響,因為有點敏感所以刪除了)

---

危機來了。也許不是今年,更可能是五年之後十年之後。但是危機已經很明顯。我們到底需要怎樣解決問題?怎樣面臨新的世界?怎樣面臨科技發展?年輕人的陣營已經四分五裂,倒是沒有真正代表年輕人的任何黨派。其實我們要記住,二戰後冷戰後的世界不是一個永永久穩定的世界狀態。無論你主張國際合作還是主張各國干自己的事,世界再也回不到以前的那樣。

左右觀點已經有些可笑。無論你在乎個人利益還是其他人利益,這個世界正在改變。科技發展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未來科技怎樣,我們還猜不到呢。或許整個傳統系統都已經沒用了,被淘汰了。我們只能換成全新的思維和全新的制度。再選什麼希拉里特朗普已經沒有用。必須搞一些新的。

遇到一個現實問題,該如何解決?先探索是不是,再探索社會原因。再想辦法解決。目前政治已經沒能力解決,做不到這一些,只能提供一些過時的原因和辦法和道理。誰真的在解釋問題的根源是什麼?誰真能靠譜有效解決?在西方,輪到這個黨那個黨,全是廢話。所有政治家已經out of touch with reality。

作為西方人,現在要討論的是:如何讓西方底層人民的生活質量上升。過去的那一套,我們已經很受不了了。必須換掉新的paradigm。新的階段。你說這個paradigm是人類文明beginning of the end還是end of the beginning,這都是態度問題。仍然必須換新的paradigm。

------------------更新分割線-----------------------

剛開了個微信公眾號:Lightwing

在那裡發的第一篇文章鏈接:這十年來,在中國旅遊的難忘經歷

歡迎大家關注 :)


《禮崩樂壞:從英國脫歐到美國大選》

(一)割裂的第一世界:孤立主義

美國大選演到這時候,真是一出活久見的好戲啊。

最開始兩黨候選人一出來的時候,我猜測川普是能得大位的,原因有二:第一,川普從初選不被看好,一路走到最終的大選,支持率是不斷上升的,這個勢頭是不斷往上走得,往上再沖一衝是有希望的;第二,就是川普的理念代表了這個世界的「大勢所趨」:保守主義、孤立主義。

這個「大勢」就是本文的主題,我們會慢慢分析。先來看川普基本盤的標籤,基本是白人、工人、小企業主、低學歷者、中老年人。一言以蔽之,川普支持者的特點很明顯————在經濟全球化中受剝奪感最強的人。

希拉里基本盤的標籤也很明顯,華爾街精英、黑人、婦女、拉美族裔、穆斯林、同性戀者……一句話也可以歸結為:所有反對川普的人。希拉里自身特質本身就不強,只是一個所有反對川普人的最大公約數。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以50歲為界,越年輕支持希拉里的比例越高。以有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為界,文化程度越高支持希拉里的比例越高。

在美國的發展中,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使得資本跨國流通變得更加容易,這加劇了美國產業空心化,導致就業崗位的大量流失,本國工薪階層的利益遭到了損失。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蛋糕越做越大,中下層人民也能分一杯羹,然而自08年以來經濟波動劇烈,有愈發下行的趨勢,這時美國內部的矛盾就顯露出來了,川普只是一個代表而已。馬克思評價拿破崙,「就算沒有拿破崙,法蘭西也會出現一個皇帝」,就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鐵腕政權來代表自己的利益,而拿破崙只不過是被歷史「欽定」的那一個。他上台之後對外驅逐韃虜、恢復高盧,對內確立民法典、打擊舊貴族,還能勒馬維也納、傳播資產階級價值觀,很好地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川普的出現就容易很多了——歷史走到這一步、經濟周期律運行至此,保守主義、孤立主義勢力如日中天,川普只不過是替他們發聲的一個人。

一直以來,美國中下層白人群體,在政治上極度缺乏代言人和保護者。黑人、穆斯林、同性戀者都有自己的「政治正確」和話語權,然而白人中下層群體,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川普的基本盤那幾個標籤,政治地位並不理想。更何況,他們在全球化中是受剝奪感最強的一批。華爾街資本家們可以通過全球資本市場運作覆雨翻雲手賺得盆滿缽滿,跨國資本可以通過全球化利用不發達地區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稅收政策,那麼誰受損了呢,很明顯就是本國的工薪階層。可以看到,這一群人既沒有政治地位又沒有經濟地位,川普的出現只是在經濟危機陰霾之下中下層白人日久壓抑的一次大爆發。

希拉里曾稱川普的支持者們是「可憐蟲(the basket of deplorables)」,於是川普的支持者們製作了一個視頻「全世界可憐蟲,聯合起來(Deplorables Unite)」,用的是《悲慘世界》中那首著名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做背景音樂,在YouTube上的點擊量已經超過三十萬。可以一窺川普基本盤的政治立場:

反全球化

反大銀行

反柯林頓

反索羅斯

反體制

「全世界可憐蟲們,聯合起來」

只能說可惜啊,四十年來左翼運動不興,這些基本盤本應是共產主義運動的基本盤,現在基本都倒向右翼保守主義了。

但目前來看,川普已經是極大劣勢、無力回天了。根據最新民調(10月28日),川普已經落後希拉里六個百分點。

考慮到美國是選舉人制,就是各州會把所有的票投給一個人,川普的劣勢已經極為明顯了,著名數據分析網站http://FiveThirtyEight.com給出的預測是希拉里獲勝的幾率已經高達80%。如果不出現她暴病掛掉的意外(可能性還真不小),那我們基本上就能看到美利堅的第一位女總統了。

從上圖中也可以看出,東西海岸跨國資本聚集地是希拉里的絕對支持者,而中部工農大省則是川普的鐵票倉。甚至於,這與民主黨、共和黨傳統優勢州都有所不同,俗話說「親不親,階級分」,真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就在七月三十號的時候,川普還高歌猛進,民調就跟希拉里差了一個百分點,獲勝概率甚至第一次超過希拉里:

為什麼川普會從最接近的時候只跟希拉里只差了1%的民調到現在難以挽回的頹勢,就是因為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三十號首次獲勝概率超過希拉里,三十一號就在網路上跟「金星家庭」家屬對罵,從此走上了支持率的血崩之路。在美國那些在戰爭中失去子女的家庭被稱為「金星家庭」,以為金星家庭成員在民主黨大會上指責川普,然後川普真是沒事找事在推特上挑起罵戰,問人家「你為美國做過什麼」,那邊理直氣壯的回答「我為國家送出了自己的兒子!」這尼瑪就很僵了是不是,然後川普就死皮賴臉的罵起來了,罵的還挺難聽,這就壞事了。

因為「金星家庭」在美國傳統白人中地位很高的,相當於我們國家對待烈屬的感覺,看川普的基本盤,以中老年白人為主,美國軍隊在這些保守派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感覺這是民主之盾、自由之劍,普世價值的捍衛者……大致看一下我們的父母、祖輩怎麼看解放軍的吧。川普不管怎麼黑穆斯林、怎麼黑拉美裔、怎麼黑同性戀,他黑的都是「白左」的政治正確,這次他一不小心黑了「白右」的政治正確、也就是自己基本盤的政治正確,崩盤也在情理之中了。

他的政敵肯定不會放過這一點,奧巴馬說:「上星期,我說過這個話(川普不適合做總統),川普不斷地證明了這一點……川普攻擊為我們這個國家作出如此非凡犧牲的金星家庭。他看起來沒有對歐洲、中東、亞洲關鍵問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個事實就意味著川普對總統這個工作沒有做好準備,這點很令人擔憂。」

別說民主黨趁機做文章了,就連共和黨都不能給他站街。共和黨大佬麥凱恩就說:「川普沒有誣衊美國人當中的佼佼者的權利。」麥卡恩發表聲明說,他絕對不能同意川普的相關評論,他希望美國人明白川普的言論並不代表共和黨。

共和黨智囊團一位成員在紐約時報上發文說:「民主黨向來被認為是代表知識分子的聰明黨,共和黨是代表愚民的傻黨。共和黨總統其實大都是絕頂聰明的人,但為了其選民基礎也不得不裝傻。共和黨多年的反智主義終於推出了一個真傻的總統候選人川普。」——意思是說我們裝了這麼多年的傻終於得到報應了,出了一個真傻的候選人。

川普真是「我瘋起來,連我自己都咬」,真可能是黑政治正確黑習慣了,順手就把自己也黑了。所以說,黑點有沒有無所謂,希拉里都黑成這樣了,還不是民調領先。但是要明白自己坐在那裡,黑自己這邊的政治正確就是腦殼壞掉了。

看這次美國大選有多魔幻吧,一邊拒絕提供自己的納稅單,一邊拒絕出示自己的體檢報告;一邊公開散布「粗鄙之語」,一邊在郵件里「大放厥詞」;一邊說勝選了要修一座長城,一邊說勝選了要公布外星UFO秘密檔案……這次美國大選就有一個主題:「比爛」,你看希婆子都成這樣了,民調還領先川普,就可以感受一下這次大選有多「爛」了吧。

這也就正好應和了本文的主題:崩壞。這只是全世界大崩壞下的一個小實例。

我們講第一世界這個小節,用的定語是「割裂」。川普很大可能會選輸,但是選輸了也無所謂,因為這才剛剛開始。希拉里如果能上台,先不說她身體怎麼樣,多少雙眼睛盯著她,多少派利益等著她去平衡,她上台了經濟就能好了嗎?川普選輸了川普所代表的利益階層就不存在了嗎?不可能。所以這次美國川普大輸小割裂,小輸大割裂,這種利益是無法彌合的。所以鬧吧,造作吧,好戲才剛剛開始。

我們再來看一看另一個割裂:英國脫歐。

看上圖,可以明顯得看出,留歐派主要集中在哪裡呢,首先是倫敦及其周邊——跨國資本的集中地。換句話說,資本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地區。同理還有北部蘇格蘭,作為北海氣田和重要工業化地區,也是從歐洲大市場一體化中受益的。那麼脫歐派就好理解了,其他相對不富庶的地區,全球化跟我沒啥關係——基本錢都被上層精英團體爭去了,而我反而要承受全球化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比如中國廉價工業產品摧毀本地小作坊、小工廠、小品牌;比如工作機會被工資需求更低的、不需要社保等其他福利的、更肯吃苦加班的第三世界貧民搶走;比如要承受大量移民帶來的市容、治安難題。這個邏輯是很好理解的,你把全球化、歐洲一體化吹得那麼好,但是基本上都是「肉食者謀之,肉食者肥之」,我非但沒有獲利,反而承受了種種損失和不便,那我為什麼不反對呢。

說白了還是一個資本主義永遠無法解決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的問題。資本永遠是貪婪的,永遠是追求更高利潤的,但是當它們圍繞資本制定出這樣一套吸血體系時,利益的分配不均必然會導致民意的反彈。我們可以看到,就在今年,就在西方社會,白人中下層工薪族已經用自己的聲音對上層精英一如既往堅持的資本全球化、普世價值表達了最直接的反對——支持脫歐、支持川普。

在這樣一種思潮之下,孤立主義、保守主義再次抬頭,注意這個孤立主義還不能完全跟外交政策上那個孤立主義混於一談,還包括排外主義、避鄰主義在裡面,就像歐洲不要移民、美國不要少數族裔。這個思想再往右一點,再極端一點,就是法西斯。

再來看看德國,想我默克爾大帝,後冷戰時代西方最傑出的政治家,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燈塔,這次栽在難民上了。民調大跌,朝局動蕩,執政十一年的默克爾下次選舉極大可能性難以為繼了。

默克爾大帝為啥要難民呢,她看得很明白,全歐洲老齡化加劇,德國人口增長率都是負的,必然要有新的勞動力填補進來。她在當初接受難民之前在國會演講里說得很明白,說這一波難民能逃出來的,中產家庭占絕大多數,基本都受過不錯的教育(至少是高中學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一個家庭從敘利亞逃到歐洲的偷渡費用,在幾千到上萬美元不等,真正的窮人出不起這個價錢,而出得起的能跑到歐洲來的,正好是可以為德國所用的廉價勞動力。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也說:「培訓及就業是幫助難民融入社會的最佳方式,讓來到德國的人們快速接受培訓、進修並投入就業市場,這些德國可以辦得到,如此一來,也能解決德國技術勞工短缺的大問題。」

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先不說難民帶來的種種超乎意料的社會矛盾,默克爾和他的幕僚認為,「培訓及就業能夠幫助難民融入德國社會」——錯了。為什麼錯了,法國、英國有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我管他叫做「移二代」問題,像巴黎這些大城市,市中心都是很亂的,治安也很不理想,有錢人都住在郊區——那裡公園、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平日只是在市中心工作,跟我們中國正好反過來,我們是沒錢的打工族住在市郊,用通勤時間換金錢。那麼為什麼市中心治安這麼差呢,都誰住呢,黑人、北非人、吉普賽人、穆斯林——都是第三世界的移民,這些移民,注意還不是難民,到了第二代,都還沒有融入歐洲社會,都還在社會金字塔的最底層苟且過活,成為最不穩定的一環。我印象很清楚,2014年元旦,法國內政部長很開心的告訴大家,我們今年總共才燒了1067輛汽車,去年燒了1193輛——足足下降了百分之十。

經常看到新聞,一些中東移民後裔,沒有在中東的土壤里生長過一分鐘,反而去非常積極地參加「聖戰」、投入恐怖分子的懷抱。他們在歐洲過的不好么?不一定,很大程度上要比他們在中東那些窮老鄉過得好,但是,他們沒有歸屬感,他們被整個社會所驅離,他們至今無法融入,他們難以找到理想工作,他們生活艱難度日,他們看著光鮮亮麗的歐洲上層社會,嫉妒、不公、憤懣,再去擁抱極端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階級固化,上升渠道幾乎為零,貧富差距,還是這幾個關鍵詞,這些移民到了第二代都沒能融入歐洲社會,那麼默克爾政府何來自信認為能解決比移民來勢猛烈萬倍的難民問題,他們認為自己能夠解決「階級固化、貧富差距」這個人類社會永遠的難題么?我看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我們來看幾張圖,全世界的人口的年齡中位數:

中國平均36.7,不算年輕了,日本46.1,老齡化社會。

美洲,差不多。

中東,年輕得多。

歐洲,什麼叫做老歐洲,如圖所示。

非洲,綠油油的非洲。中位數這個數據比平均數更直觀,中位數18,意思是整個國家50%的人口在18歲以下。

很明顯了,看上面幾張人口分布圖,只要是市場經濟,只要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第三世界國家往歐洲移民怎麼可以避免?那為什麼歐洲人民反對呢,很簡單啊,移民影響市容、影響治安,拉低平均工資,擠占工作崗位——資本家喜歡廉價勞動力,但是錢又不是我們掙得。還是那句話,他們沒有在全球化中享受任何明顯的收益,反而承擔了種種明面上的負面影響,他們不反對,誰來反對。

幾個月前北京有個事,跟本文講的這些一比簡直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眾所周知,北京高考簡單、分數線優惠較多,是外地人心心所念的高考聖地。然而整個北京只有一所高中,可以讓外地考生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願景,這個學校就是中央民族大學附屬高中,每年從各地招收少數民族優秀學生入京,享受在京高考待遇。不過不是什麼大少數民族都可以的,得像什麼哈尼族、鄂倫春族這種,攏共也就一個班幾十個人。然而,但是,就連這幾十個人,北京家長就容不下,他們去教育部前抗議示威,認為這些少數民族孩子侵佔了本地孩子的名額、破壞了高考公平,讓外地逼滾回外地高考。雖然說這群家長旋即被當地派出所剿滅,但是,看看背後這波排外主義的思潮,全世界各地都是一個樣子的,這群北京家長,在美國就是給川普投票的人,在英國就是支持脫歐的人。

所以可以看出這波孤立主義、保守主義、排外主義的本質了吧,說白了就是先上車的人要把後面的人踹下車。全球經濟不景氣,上升渠道愈發狹窄,上層階級吃肉喝湯之後,底層人民只好去像狗一樣爭那點殘羹剩飯,處境稍微好一點都的底層人民就會提心弔膽地看住自己手裡的窩窩頭,生怕被連窩窩頭都沒有的「刁民」搶走。美國中下層白人、歐洲原住民、北京家長,概莫如是也。就拿抗議的北京家長來說,他們肯定都是北京小市民、中產階級,帝都大富豪、大權貴們早早就把孩子送去國外接受貴族教育,只有這些中產、小土著,才把所有未來的希望、所有階級晉陞的希望,都寄托在高考。按理說,這幾十個人,才多麼點的比例,但是他們要去爭、要去搶,像狗一樣,卑微地去爭每一點可憐的食物。

我聽有在美國的朋友講,在美華人非常支持川普,跟邪教似的。正常嘛,華人在美國就是五等公民,五等公民急著把拉美裔、穆斯林這些六等公民踢下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在香港讀書的時候住在紅磡,離李嘉誠的黃埔碼頭就幾步路,我剛去的時候李嘉誠的工人正鬧罷工,打出的口號是「十年未漲工資」。要知道,這十年,正是大陸開放自由行,香港資本家們賺的盆滿缽滿的十年。香港為什麼鬧,為什麼那麼排外——十年間巨大的收益都被四大家族瓜分,底層人民沒有感到生活任何提升,反而看到的都是內地遊客大量湧入帶來的種種不便。他們看不了那麼遠,看不到背後的吸血體系,只好把因果用簡單的邏輯聯繫起來,在最表面的問題上發泄不滿。

根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從2003至2011年,德國實質薪資收入沒有超過1995年。而日本在1996年後十年間,薪資也僅增加1%;《金融時報》援引國際勞工組織近年來數據則顯示,近十年來,大多數發達國家工資事實上已陷入停滯。

通俗點講,錢,一切問題根源都是錢。說雅一點就是經濟基礎,馬克思誠不欺我也。

講道理的說,歐洲這些移民確實素質較低、受教育程度低,是治安的定時炸彈;但是更講道理的說,為啥人家都去歐洲,人往高處走嘛,歐洲發達————西方諸國殖民世界四百餘年,靠著骯髒的黑奴貿易、殖民戰爭、鴉片輸出完成了罪惡的資本原始積累,靠著剪刀差價和「意識形態+資本」的輸出維持著這個岌岌可危的繁華樓閣,現在這個債,該還了。

現在歐洲,代表保守主義、排外主義的極右翼政黨全面得勢,如法國勒龐的「國民陣線」、希臘的「金色黎明」、瑞士的人民黨、匈牙利的「更好的匈牙利運動」、奧地利的「自由黨」、比利時的「佛拉芒利益黨」、英國「獨立黨」…………這些理念非常極端的極右翼政黨,許多隻成立了幾個月,就在短短時間內成為全國第三大黨、第二大黨。這股思潮之猛可見一斑,第一世界之割裂可見一斑。

尤其是匈牙利,新納粹黨已經在這個國家悄無聲息地贏得大選了。這是非常了不得的大新聞,自二戰勝利之後,法西斯政黨總是在不斷地死灰復燃又被掐死的節奏,但能贏得一個國家的大選是七十年來開天闢地頭一遭。

夭壽啦!歐洲納粹黨上台啦!斯大林的棺材板要按不住啦!

就是上圖這個灰黑色的JOBBIK(更好的匈牙利運動)。這個新納粹黨剛剛還鬧了一個大烏龍,該黨領導層、明星人物賽納德·塞吉迪,歷來以極端、激進的反猶言論而著稱,卻被發現擁有猶太血統。猶太裔身份曝光後,塞吉迪被JOBBIK開除黨籍。

終於要點破我們本文的主題,禮崩樂壞。

這個「禮」是什麼——資本全球化+普世價值。

這個「樂」是什麼——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但是,英國脫歐、歐洲極右政黨得勢,資本全球化難以為繼;美國川普得勢,德國默克爾出醜,把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普世價值」徹徹底底地嘲笑了一番。

第一世界的關鍵詞是「割裂」,尚且還有相當大的力量在維護這個「禮樂制度」,而在第三世界,關鍵詞已經變成了「崩壞」,已經提前告別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進入了戰爭與革命的新時代主題。

2016,這個世界的主題就是:禮崩樂壞。

(二)崩壞的第三世界:戰爭與梟雄

幾十年以來,資本主義就是在靠「資本全球化+普世價值」兩條腿在走路。這個普世價值具體就是指新自由主義價值觀,對應在政治上就是里根、撒切爾政府那一套,對應在學術上就是哈耶克、諾齊克、弗里德曼的理論(為了區別於密爾的新自由主義,學術上這些人的理念被稱為「新保守自由主義」)。

資本主義是怎麼用這兩條腿走路呢,可以分三種步伐。第一種,上層滲透。像阿根廷那樣,從上層統治精英階級入手,直接把人送到哥大經濟系洗一波腦,回來等他們掌權了實行貨幣局制度、改革利率匯率、變賣國有資產,就完全搞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那一套,這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趁機入場,提供貸款、貨幣擔保,簽訂有利條約,收購國有資產,發一筆橫財。

第二種,經濟戰爭。98年東南亞金融海嘯,在國際資本的猛烈進攻下,東南諸國一敗塗地:匯率暴跌、通貨膨脹、失業率激增,不但對沖基金可以最直接的獲利大發橫財,金融風暴過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還可以趁機入場,廉價鯨吞當地國有資產,賺得盆滿缽滿。

第三種,顏色革命。在東歐、中東等地,先通過意識形態的滲透宣揚普世價值,再通過煽動民眾上街、暴亂搞垮政局,最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徹底執行國際資本的意志,這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趁機入場,大肆收購動亂後的廉價資產,掌控該國經濟命脈。

但是,禮崩樂壞,這一套現在西方玩不轉了。在美國國力強盛時,西方世界尚能維持這一套「禮樂秩序」,然而03年的伊拉克戰爭和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個轉折點,自此美國再也無力維持全球的吸血體系。看敘利亞局勢就很明顯了,當年巴沙爾就差一口氣了,美國要打早就打了,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除了敘利亞,烏克蘭也打爛了,普世價值自冷戰之後的東進運動目前來看就要在烏克蘭這裡畫一條終止線了;利比亞打下來了,然而現在又反攻倒算了,還是美國無力在當地建立起新秩序,大使都被人拉出來殺了;埃及,本來顏色革命成功,但是選上來個穆兄會,最後還是要靠軍方來維持秩序;土耳其,埃爾多安本來在美俄之間首鼠兩端,政變之後完全倒向俄羅斯了,天天跟普京大帝你儂我儂秀恩愛……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禮樂」源於上,無論是資本全球化還是普世價值,都是西方社會制定的規則,準確來說是符合他們利益的吸血體系。然而,第一世界割裂了、孤立主義抬頭了、保守主義得勢。08年以來經濟就陷在泥里爬不上來了,他們想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不想操心世界其他地方的事情了,那麼底層世界的規則自然有一種崩塌之勢。

以敘利亞為例,總共2300萬人口的國家,80%的人口捲入內戰,傷亡高達百萬餘人,其中八百萬人流離失所,460萬人口逃出敘利亞成為難民。這個國家徹底打爛了,還打出一個人類之癌ISIS。至少半個世紀內,敘利亞只能成為地理上的一個概念,而不會成為國家概念了。目前來看沒有任何一股勢力能夠重新統一敘利亞,能夠再次「復活」這個國家,必須要靠大國的支持,然而就一個俄羅斯還在苦苦支撐著自己在敘利亞的勢力範圍,美歐早就想擦屁股跑路了。就算俄羅斯也是泥菩薩過江,油價跌成這樣子,就吃一碗能源飯,GDP連跌三年,今年就連中國廣東省的GDP都已經超過俄羅斯了。

伊拉克同理,只是作為一個地理上的概念而不能作為國家的概念了。中東庫爾德人建國也是指日可待。再說這個ISIS,講道理,以哪些人的戰鬥力,但凡有個國家能派出三個步兵師,不多,三個師足夠,蕩平ISIS完全不成問題。但是,誰願意出呢,誰也不願意去、或者沒有能力去維護這個禮樂制度了。更何況,蕩平了又如何,貧窮、極端思想這些恐怖主義的土壤不消除,沒了ISIS還有會RSRS、SSR又長出來。

中東、非洲的許多國家,看國境線,都是橫平豎直的,因為這是殖民時代的遺留,是西方世界劃分的勢力範圍。在二戰後殖民體系崩潰,但這些國界都保留了下來,這是殖民時代在我們當今世界最後一點明顯的烙印。然而,現在,就連這些橫平豎直的國界都要維持不下去了。伊拉克、敘利亞,已經被打成了地理上的概念;非洲許多國家也是山雨欲來,中非內戰、盧安達內戰打了多少年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這種一半穆斯林、一半基督徒、又有石油的國家,已經開始動蕩、種族仇殺,也走在了內戰的邊緣。可以看到,連西方世界殖民體系的最後一點痕迹都要從地圖上抹去了,可見這次秩序的崩壞多麼猛烈。

既然第一世界制定的規則和價值觀在第三世界難以為繼,那麼第三世界的「規則」就回歸到了人類最原始、最本質、最基礎的規則————叢林法則。

所謂叢林法則,就是弱肉強食,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無論是美蘇時代雅爾塔體系還是後冷戰時代的「禮樂制度」,是不允許第三世界這麼搞的,第三世界但凡有個政治強人、不想服從上國體制,分分鐘就被掐死了,無論是杜布切克還是薩達姆、卡扎菲,小國的政治強人基本都沒有好下場。然而現在「上國」們開始孤立了、開始自保了,那麼第三世界註定要出現一大批佔山為王的梟雄,而他們所服從的規則只有一個——叢林法則。

最近菲律賓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新上來的總統杜特爾特為啥敢那麼大力度的打擊黑幫、爛殺毒販?很簡單,從他父親那輩起他的家族就是菲律賓南部最大的黑幫。杜特爾特的掃毒行動就是典型的從立法則的勝利——拳頭最硬的人是最後的勝利者。為啥杜特爾特的前任阿基諾三世要搞南海仲裁,因為國內矛盾重重,要對外挑起事端轉移國內矛盾嘛。每年五一勞動節的時候菲律賓工人都要上街燒阿基諾三世的畫像,阿基諾要認美國爹,杜特爾特不用,人家有底氣啊,人家反毒打黑民望高,有了人民支持就不需要在國際上認爹了嘛。美國大使說濫殺毒販要考慮人權,杜特爾特直接一句「你個娘炮懂個屁」給頂回去,白宮也就抗議抗議也不能把人家怎麼著,帝國主義嘛,從來都是紙老虎。

再舉一個典型的底層社會叢林法則的例子——拉美。今年奧運會剛辦完,巴西是個什麼樣子想必大家都看到了,看里約貧民窟裡面的窮人,吸毒、搶劫、槍戰、黑幫火拚……你說他們能信什麼,信自由主義?信民族主義?別逗了。端起槍來突突突,放下槍來吸點白粉醉生夢死。幾千年來人類的文明之光從來不是能夠照進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的,百萬年來人類的進化也從未擺脫叢林法則。

分析到這裡本文的主題也就明晰了。禮崩樂壞,資本全球化開始被孤立主義、保守主義所取代;「禮樂制度」開始被叢林法則所取代;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開始向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轉變——至少在第三世界國家,這個主題已經轉變完成了。

(三)崛起的第二世界:機遇與挑戰

毛主席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並把中國歸為了第三世界。就目前來看,再把中國算作第三世界就不方便分析問題了,我自作主張,把美歐這些老牌殖民帝國、曾經世界規則制定者劃為第一世界,其他國家劃為第三世界,全世界的「異類」中國算作第二世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無論是中東還是東歐,顏色革命都發生在「相對不那麼差」的國家,意思是這個國家有一定自己的民族工業,但大多都是輕工業,像敘利亞、埃及,都是民選總統,政治氛圍再怎麼說也要比沙特、阿聯酋這些王室政權好很多。為什麼是這些國家爆發顏色革命呢,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美國,但是還有一個次要原因要算在中國這邊,雖然中國絕對是無意的。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的廉價工業品輸出世界,註定要摧毀一切當地的民族工業。中國工業品輸出到哪裡,就摧毀到哪裡;中國工業發展到什麼層面,就會摧毀這個層面所有的國家。無他,中國人民太勤勞了,成本就是低,別的地方就是比不了。像中東、東歐這些國家,基本都受到了廉價工業品的衝擊,導致本地商品滯銷、工廠破產,大量失業人口成了不穩定因素。

在當今這個世界局勢下,不吹不黑,中國是局勢最好的。不要奇怪,這個世界的主題就是「比爛的世界」。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大國角力,比到最後就是比資源、比人口,比你勢力範圍能控制的資源人口。中國十四億人口天然就是一個大市場,考慮到印度絕大多數人口還都處在爬在泥里的階段,這個優勢是全世界都無法比擬的。簡單舉個例子,為什麼中國互聯網可以逆天行事,建一個這麼高的牆還能如此欣欣向榮,就是因為人口多、網民多、市場大。北京創業圈裡有個說法,你能做到全國第一,基本也就是全世界第一了。所以說,共產主義者的理想是消除國界,把全世界弄成一個大市場,可以激發生產力最大的潛力。

當然我們在機遇的同時還有相當嚴峻的挑戰:比如人民幣國際化遇到的種種困難,比如產能過剩;比如價值觀問題;比如基層組織問題;比如房地產續命能續幾時。但是國內的話題我不好多說,因為一多說就容易敏感,一敏感就容易被刪。龍神有句名言:「不大等於空大」,我這個文章被刪了就等於沒寫,那我還不如多撿一點國外的話題說,好歹留個革命的火種是不是?分析東西是講道理,道理學會了國內問題就能觸類旁通,屠龍術都學會了砍誰不是砍,是不是?

我在精英的特權 - 人間正道是滄桑 - 知乎專欄這篇文章里講過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怎樣的體系呢:第一階級的美國、英國、瑞士負責金融、文化意識形態輸出——第二階級的日德法負責高端技術製造業和奢侈品產業——第三階級的中國、東亞四小龍從事中低端奴工工作,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底層階級的亞非拉其他地區就是原材料產地、生物化學試驗場和人體器官提供方。這就是「禮樂制度」吸血的秘密。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就是處在這個金字塔體系的第三階級——一個被剝削、供血者的工作。我記得以前商務部長說五十塊錢的襯衫,我們只是賺八分錢,剩下的錢讓貼牌子的外國廠商賺了,講的就是這個吸血體系。然而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也想吸血了,也想完成階級晉陞,也想當帝國主義列強。然而中國不一樣的是我們有十四億人口,如果都來吸血的話這是一個能讓世界爆炸的體量。隨著中國的崛起,這個矛盾必然會不斷加深,這個世界何去何從,看似是一個死局。我只是想說一句,我們的祖輩,高舉著「反帝國主義」的大旗,是想建立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吸血的新世界,有些很幼稚的網民高呼什麼「我們祖國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從來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還是那句話,誰都想著爬上吸血體系的最上端,這是一個死局。

說起中國崛起到那個層面就會摧毀哪層的國家,那麼看我們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下一個記在我們小本本上的國家(和地區)是哪呢?韓國,和台灣。很簡單,中國馬上就會成為中高端電子技術產品的輸出國,基本上就是要了韓國和台灣的命。

但是現在看這倆兄弟,基本上是「我還沒用力,你就已經倒下了」。看韓國,基本上經濟就是靠兩條腿走路,一條三星,一條現代(如果再加上兩條胳膊那就是一條LG,一條SK)。三星的重工、土建部門一直在虧損(全球經濟這個樣子,不虧損就怪了),完全就是靠著電子部門撐著,然而note7一炸,全球一召回,整個三星公司的現金流相當於斷掉了。別說對未來產品信譽度的影響了,眼前這個坎看著就過不去了。炸了三星就相當於炸了韓國經濟的半邊天,這個時候朴槿惠總統又很爭氣地再演一出「活久見」的大戲,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其實我對於這種新聞都已經麻木了,整個世界都崩壞成這個樣子,不管出什麼幺蛾子我也見怪不怪了。

再說台灣,這個有趣的故事可以講上三天三夜,我還是悠著點文章已經夠長了。灣灣這邊我只說一個有代表性的、非常有分析價值的事件:就剛剛,時代陣線反蔡英文。時代陣線相當於民進黨的青年團,無論是街頭政治還是選舉拉票,永遠是跟著民進黨在第一線衝鋒陷陣。然而大選勝利之後,在「親不親,階級分」的偉大思想指導之下,民進黨成為了「資進黨」,蔡英文取消了全台灣所有的7日假期,時代陣線馬上就杠正面。

統獨議題逐漸被階級議題所取代,這是台灣的重要變化,也是經濟蕭條數年下整個世界的重要變化。馬克思誠不欺我也。

(四)歷史的潮流

我們90後,生長在後冷戰時代的三十年里,然而如此長時間的、世界範圍內的和平,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三十年。長時間的和平容易給我們以錯覺,讓我們看到當今世界的嚴峻局勢會有一種緊張感,這是可以理解的。和平與發展從來不是人類社會的主題,三千年以來,只有戰爭與革命才是人類社會的主題。

封建王朝更替有自己的周期律:土地兼并、農民起義、消滅人口、招撫流民勸課農桑;經濟有自己的周期律:繁榮、危機、蕭條、復甦。整個世界形勢同樣有自己的周期律,繁榮、發展、崩壞、重建。在繁榮發展的過程,就是矛盾不斷積累的過程;崩壞的過程,就是矛盾釋放的過程;重建的過程,就是要找到新的秩序、體系,來適應這個客觀世界的過程。然而客觀世界太過於複雜,解決了這個問題,又會出現其他問題,再繼續一個矛盾積攢、崩壞、重建的周期律。整個人類歷史,大致就是如此。

一個國家、一個文明、一個意識形態,也同樣有屬於自己的興衰周期律。客觀世界在不斷變化,跟不上這個變化就要被這個時代所拋棄。就像日不落帝國被拋棄了,就像紅色蘇維埃被拋棄了,而我們現在,正在見證者統治世界三十餘年的新自由主義價值觀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全面衰敗。

我們不要太過於緊張和悲哀地去看待這個問題,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人終究會死的嘛。現在我們的世界即將迎來一個新的局面,人類將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

諸君,打起精神來吧,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姊妹篇:多事之秋:從土耳其政變到南海仲裁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ID:knowledgewealth)

http://weixin.qq.com/r/mHUEHDvEVGYrrX9-9yCK (二維碼自動識別)


。。。。。。好吧。首先恭喜知乎er終於意識到世界已經變了,不好意思,國際關係的角度來講2011年來,國際秩序就已經散攤子了,剩下的五年無非是把哲學上確定的事情抖露出來而已,所以請複習哀家涉及中東和烏克蘭的一系列態度。

其次就是今年沒什麼大不了的,為啥呢,因為還有明年和後年嘛。今年就嚇成這樣,以後怎麼辦呢?嘻嘻嘻。

好啦,我們還是回到政治哲學。

1,經濟上的兩極分化必然導致政治態度的兩極分化,例如某位外國友人的家中瑣事。

2,經濟兩極分化的本質是蘇聯倒台,格林斯潘同志說了真話——金融危機是冷戰結束導致的。歐洲的中產階級也不想一想,沒有了蘇聯作為一個他者而存在,國家養你們這些櫥窗里的假人有什麼意義?

3,如何評價這三十年的戰後秩序?美國只是全球化進程的工具,並不是全球化進程的主要受益者,全球化進程惡化了大部分底層的生活,包括美國自己的底層。戰後的秩序不建立在美國碾壓全球的戰爭勝利之上,而是建立於美國的武力威懾(請注意勝利和威懾的本質區別)和文化滲透,所以美國自己並不是最大的得利者,最大的得利者仍然是聯合國元年開始不斷同主流大國發生勝利的武裝衝突的天朝(請計算人均GDP增長率),天朝的國內和周邊世界秩序建立於天朝的戰爭勝利而不是軍事威懾。

4,2016年為什麼會嚇到大家?幾個節點:俄羅斯的錢和導彈,巴沙爾的續命,美帝的大選(本質是美帝鋼鐵石油資本和金融媒體資本的決戰),日本的金融體系,日本,韓國,菲律賓,台灣,泰國等一系列因為美國介入亞太而沒有被清算的前現代門閥政府的正義性危機,以及最最重要的美國戰後秩序和戰略的徹底逆轉

(民主黨的各種說辭和戰略都是花架子,拖延時間用的,本質上是戰爭恐嚇,這從美國重返亞太以來亞太的喜人局面就看出來了。這不是戰略,這只是不能而示之以能的戰術。建安二十三年的曹洪說,如果張飛真的要去威脅我們的糧道,怎麼會公開提出來讓我們知道呢?一定有詐,於是曹洪等人重新制定了計劃,最終擊破張飛,馬超。這和重返亞太的實質是一樣的。)

5,美國戰後秩序的核心內容是軍事威懾之下的金融和媒體霸權,這是美國在聯合國元年以來一系列的軍事碰壁決定的,中國和越南武裝鬥爭的勝利決定了美國產業軍功資本在國內競爭處於劣勢,蘇聯解體為美國的金融媒體滲透威力加上了最重要的光環。這個金融媒體霸權滲透最嚴重的是老歐洲和中東地區,所謂的綠黨,女權,白左等皮毛的經濟基礎無非是美帝印錢和一度宣稱要武裝保衛其盟友的利益。這個套路的本質是在核威懾壓制常規戰爭手段後的和平國際關係局面之下,對經濟發展落後於自己的對手採取意識形態滲透的車輪戰,所有的一切表皮,包括知乎很多人堅信的原則,本質是為這個戰略和秩序而服務的。

6 這個秩序是在2011年完蛋的,這是政治現實主義的常識(當然了,合格的女權主義者不能承認政治現實主義)。媒體霸權是今日俄羅斯和去中心化的網路媒體所捅破的,軍事威懾在難民和非常規襲擊面前不堪一擊,金融霸權是被自己的貪婪給搞出問題的。

7,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的最主要命題是逐漸不存在一個國際秩序。基辛格2014年的新書已經把世界劃分為若干個秩序圈,西方只是這些圈子裡和其他世界平行的一員,這意味著美國檯面上最厲害的戰略家也不再堅持戰後的美國秩序具備普世性,我不知道中國還有多少人宣稱什麼普世價值。2011年開始的所有政治醜劇,本質上都是大國不能履行其世界責任導致的,俄羅斯和美國都沒有能力與意願去主持中東人民和烏克蘭人民的政治正義,理念是以軍事威懾、金融和媒體霸權為基礎的秩序恐懼面對面的軍事衝突。中東人民最大的政治正義是在聯合國軍的保護下進行合法的區域性選舉,請問聯合國軍在哪裡?no where.事實證明,俄羅斯的出擊無非是其內政的外延而已,而不幸的是,俄羅斯的內政同樣是虛弱的。

8 在已經不存在一個普遍的世界秩序的2016年,生存才是國家和人民的主題,理念和環境保護並不重要,把生存作為第一要務的國家和政客可以暫時活下來,例如土耳其和埃爾多安,其他的就讓他們愚蠢地去死吧。

9 請發不出聲音的所有群體寂靜地繁衍。對於人民和難民來說,核威懾簡直就跟白痴的說辭一樣無力。時日曷喪與汝偕亡就是對軍事威懾的最好回應。正義是屬於沉默者的,雖然這是個不幸的事實,然而事實就是事實。

10 我知道你們想聽天朝的故事。

11 今天懶得講,心情這麼好,還是打星際吧。

12 對了,說個小花絮。軍事威懾、金融+媒體霸權所鑄造的秩序維護者普遍喜歡小男孩。

13 我先寫個開頭~

總論:中國雖然是冷戰後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但要看到冷戰之前甚至建國前中國奇蹟般的復興本質上的手段是——去中心化,這個主題從未改變過,鑒於去中心化是目前和未來的大趨勢,所以民族的命運是不必擔心的。

當然,民族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並不相同。

去中心化的初步是通過打土豪分田地消滅三千年的土地封建領主以及依附於他們身上的儒學聖人意識形態——中國傳統的聖人塑造和聖人崇拜保證了明清五百年基層社會秩序的穩定,這種穩定成為中國落後於世界的主要原因,所以太祖一代人最主要的活動就是不斷去挖整個傳統中國社會的根基,直到他徹底完蛋。

去中心化的第二步是聯通整個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的勞動人民,轟轟烈烈掀起支持全世界弱勢群體的民族獨立鬥爭和權力鬥爭,這場大運動的巔峰是七十年代中國對整個世界意識形態的衝擊,中國官方對越戰,美國人民和黑人的鬥爭的直接支持同越戰正面戰場配合在一起,直接導致了美國傳統軍功資本集團的失語——越戰失敗——嬉皮士運動——西方泛左思潮衝擊保守派——金融科技媒體資本崛起——一直到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仍然是發給美國大左派的。

去中心化的第三步是全球落後地區的工業革命,這正是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偉大事業——又叫一帶一路。

以上三條的體現是很多自干五高呼我兔就是總能把高大上的東西白菜化,或者土鱉不土,戰力-5的一系列現象背後的邏輯。這個邏輯在官方聲明中被稱作「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去誰的中心化?西方中心主義的中心化。

那麼結論很簡單了,只要順應這個潮流走下去,就算是響應了天命。這也就意味著,既然這個流程是去中心化的,那麼最簡單的一個結論是——我們只是世界秩序的粉碎者,絕不要有坐下來當超級大國,制定規則,稱王稱霸的墮落思想,誰這麼想,就是和1972年中國重返世界舞台時的宣言對著干,而這種做法,是絕無好下場的。

人民幣國際化和美元霸權是絕對不一樣的。我們要在沒有十六艘航母,不搞戰爭恐嚇,不收買石油國一小撮墮落上層的情況下,完成這一步,手段同樣是去中心化,用高科技去挖金融霸權的牆角,發動所有潛在的力量,而不是自己去干。

總體而言: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復興的邏輯是不變的——扮演這個世界上推動一切傳統霸權走向滅亡的主要力量。誰想躺下來做老爺,當霸主,誰就是罪人。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一面是殘酷的忍耐,一面是不擇手段地推進。

所以未來和你們想看到的漢唐帝國並不一樣,但也沒什麼關係,不是嗎。

那有人就問了,如果徹底成功了,把整個世界搞成了一鍋粥,我們自己怎麼辦?我們的國家怎麼辦?

答案是去中心化的目的是民族的復興,尤其是惠及每一個中國人的復興,誰背叛了這一點,誰就去死。怎麼死?五國城去填坑,寧平城來燒烤,好叫人情慘切!這也不是江水,五千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答案是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本身就分為三個世界,去中心化的事情,交給第一世界,沿海四鎮的同志們來干,至於存亡繼絕,提師十萬,相逢於亘古不變的華夏民族的荒原之上,交給生活在第二階梯,第三階梯的同志們來干。勇闖新世界的本質,是所有人眼中的,意義完全相反的新世界。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總是這兩句話。

但那畢竟是屬於我們整個民族和文明的新世界,所以,是值得去奮鬥和犧牲的。

願孔明和仲達在泉下相逢,願他們彼此爭吵,願他們勝負不分,直到我們的子孫生活的那個時候,希望他們也依然攜兒帶女,橫穿父輩們流過血的山嶺,並把自己狗屁不通的祭文,點燃後供奉在定軍山上。

伏惟尚饗。

先說這些。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通常什麼情況下,我們會說:「這個單位(國家)要變天了」?

————————當然是換領導了!!!

假如上圖為某單位黨委領導班子近年常委排名變化情況。

如圖可見,幾十年來該單位黨委領導班子一直比較穩定,只有一位同志的黨內排名發生了巨大變化,該同志在1995年時還是常委會裡排名第8位的後排常委,短短15年後,黨內排名就上升到了黨委副書記的位子,基本每次換屆選舉排名都有大步前進,該單位內部傳聞,該同志再過5年左右就要接任一把手。部分群眾私下議論「咱們單位要變天啦!」

官場有句調侃,叫做「一把手說一不二、二把手說二不一、三四把手說三道四、五六把手假裝寫字」。目前大家所能看到的「亂相」,基本上可以用這段話來解釋,就是一把手總想說一不二,二把手總要跟一把手唱反調,三四把手就是說三道四的,再往後的就沒什麼存在感了,一二把手之間的矛盾用政治學術語叫做「修昔底德陷阱」。所以對於單位里的其他幹部來說,這幾年是不太好乾的。

比如菲律賓同志,因為有可能過幾年二把手就要接班,如果現在不討好二把手,可能以後會被他弄死,但是要是現在過於親近二把手得罪了現任一把手,可能今天就要被弄死……所以我們看到菲律賓同志一會親近二把手(阿羅約、杜特爾特任期)、一會兒親近一把手(阿基諾三世任期),左右搖擺。

前任二把手俄羅斯同志,之前在黨內鬥爭中被現在的一把手搞倒了,但是不甘心,現在整天說三道四,在敘利亞和烏克蘭等幾名同志的任免問題上跟一把手鬧得很僵,都打起來了,而且這個事情背後也有二把手在搗鼓,買了很多石油,等於是在給俄羅斯同志暗中支持。

常委班子也只是表面一團和氣,私下勾心鬥角。不僅菲律賓這種普通幹部在搖擺,個別老同志現在也動搖了。英吉利同志從十六(世紀)大就入常了,一直是跟一把手關係最好的常委,但前不久加入了二把手搞的亞投行,一把手利堅書記非常不高興,感慨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利堅書記最近思想鬥爭的也很厲害,不知道下一步要走繼續強勢維持領導地位的希拉里路線,還是走戰略收縮給其他常委尤其是二把手同志讓權的特朗普路線。據說再過十幾天就要拍板了,單位里都很關注這個事。

總的來說,鬥爭很激烈啊!


蘇聯崛起帶來的工人高待遇和人權風潮,從根本上改變了製造業格局:發達國家的工人要利益要福利要養老保險,落後國家的民工只要口飯吃根本沒人權,因此工人成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最大負擔。即使是汽車這種高技術的大規模企業,底特律三大車企在工會爭取出國企般的福利待遇後一樣被人力成本低廉的日本吊打。於是高端製造業依靠技術壁壘盈利,低端製造業對外分流,資本投資弱國剝削海外廉價勞動力甩下高待遇工人的包袱,再依靠自己強大的科技、政治、金融優勢,通過匯率等手段從落後國家抽水吸血—— 這就是全球化的真相。美國人不產襯衫,一架波音就能從中國換一億件襯衫,美國生產一種機器成本只要三萬美元,但因為落後國家生產不了,賣三十萬三百萬美元也必須買。同樣掃大街美國的比印度的舒服,北京的比邊疆的舒服,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剪刀差。

承接低端產業的落後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國力不足科技落後無法發展高端產業,低端製造業員工要求待遇又不斷提高,在生產成本上被更落後的國家擊敗,不得不面臨資本轉移,就要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前唱衰中國的低端產業轉移論就是這個調調。然而世上已經有過一個由落後加入發達國傢俱樂部的先例
日本,其體量大科技強成功轉型,日本發達起來站在製造業高點跟歐美搶肉,使得「世界經濟存在不可維持的內部及外部失衡」,於是有了廣場協議,把日本的肉割出來,維持舊秩序的正常運行。此後日本的房產泡沫都是廢話,匯率大漲製造業沒得出口,資本不投向房市股市往哪投?

隨著中國變身世界工廠,全面攻陷各種高科技產業並白菜化,比當年的日本更大更可怕的破壞者出現,於是美國對人民幣匯率的攻擊從新世紀就不絕於耳,然而中國不是日本,共產主義戰士本拉登吸完嘲諷後,再也沒人能強迫成長起來的中國割肉飼鷹,所以「發達國家粉碎機」手下屍橫遍野。大國有看家法寶,偽發達國家可以抽水的幾個「高科技」行業被擠死不能為國家輸血,就真的藥丸了。

話分兩頭,沒了可以大量提供就業崗位的低端製造業,發達國家由第三產業提供就業,把從第三世界吸來的血分配到戶。第三產業的區別可以從足球體現,同樣是世界頂級,西歐的足球產值億萬,南美的足球就只能讓幾個天才脫貧致富。這些強大的第三產業是發達國家牛逼的結果而非原因,歐美那些輕鬆悠閑的生活工作,背後都是發展中國家的血。順便說一句,產業革命只會淘汰職業不會淘汰人,飯夠吃了,玩也是行業啊,好萊塢和五大聯賽看起來比較專業,韓國在經濟危機下推出電競行業輕鬆解決無業青年。

以前歐美穩定吸血穩定生活,即使大資產階級輕鬆逃稅,大多數民眾的生活依然有奔頭,於是政治穩定,分個左右黨打打嘴炮過著玩而已,小布希這樣的總統都能垂拱而治。如今他們並不能解決中國崛起的變動:多了個搶肉的大吃貨,能吸的血少了很多,第三產業沒了1,0再多也沒用,怎麼辦?

最簡單直觀的方法是讓大資產階級出血,但歐美「民主」的背後不過是百姓被教育傳媒耍著玩,所以這個方法不能成功,其餘的就是如何吸血寄生咯。

以美國為例,川普代表的頑固老美夢想把蹭美國飯吃的外國人趕走,希拉里代表的資本眼裡美國中產跟綠綠老墨一樣是蹭飯的,難民選票可以抵消中產怨氣——他們說得都對。國際範圍內,類似川普的是英國脫歐關起門自嗨,類似希拉里的是默克爾「聖母」。

經濟下行人心惶惶,牛鬼蛇神就粉墨登場,民間各種納粹論種族論宗教論地域論都有信徒,當然大國能出頭的要有腦子有操作性,小地方就難說了,比如香港的佔中、台灣的用愛發電。偽發達國家還有飯吃,弱國小國只能玩完,看看委內瑞拉等資源國家凄慘的現狀,經濟上行能喝湯,衰落了翔都吃不上。前幾年美帝英法喪心病狂的在中東輸出民主更是加劇了動亂——經濟危機了就去糟蹋外國禍水東引掩蓋內部矛盾,跟一戰二戰一模一樣,太陽底下無新事。

國際格局早就應該變天,但這個變天僅僅是中國崛起、強國讓利和偽發達國家的墮落。當然,這變革會帶來很多波動。沒辦法,類似的格局換成以前早打起來了,但如今的世界有核武壓陣,大國之間不能閉關排外甚至直接肉搏劃分市場,所以新秩序的建立註定漫長。

至於說什麼「資本主義的滅亡」。。僅僅是中國作為資本主義的新一代大號掠食者加入了餐桌而已。


這是充滿了壓抑與不祥的一年:

一個才完成整合不過幾十年的國家如火箭一般的速度躥升到了僅次於世界霸主的位置,並且急切地想擴張自己的影響,贏得自己的地位;

過去的世界霸主已經初現暮氣,十幾年前的戰爭令這個國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它遍布世界的勢力處處充滿著不穩定因素;

曾經的世界頂尖大國在傷筋動骨之後,已經盛名不再,卻還有著令人生畏的軍事能力,從衰落的鄰國那裡生生撕下一片肉。與新興大國的握手昭示著這個國家也許命不該絕;

人們還記得它舊日無限的榮光,記得它縱橫捭闔的外交和萬眾敬仰的地位。可是今天,它不僅失去了帝國的地位,連自己的領土都要保不住了,它已經從舞台中心走向邊緣;

作為那個新興大國的鄰國,它曾經主導讓這個國家的過去充滿苦難,也曾經讓鄰國的領導人言聽計從。它有著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今天卻越來越仰仗霸主的支持庇護,衰老的國家驚恐地看著鄰國的發展壯大和越發頻繁的秀肌肉;

很多人都嘲笑它,空有著巨大的潛力卻腐朽不堪,紙面的數字背後是虛弱的軍事經濟實力和被人嘲笑的動員能力;但不可否認,它正在窮則思變的領導人治下快速發展著,也許有一天會成為世界的焦點——但它的國內狀況令人擔心很久了;

有的國家不再願意做霸主的先鋒,承受巨大風險卻所獲甚微;

有的國家做著自己的小國大夢,試圖整合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卻屢屢受挫還激怒了附近的大國;

有的國家首鼠兩端,猶豫不決,自己有限的國力和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讓它實在不知道怎麼下注才對自己最為有利;

有的國家想起了自己祖先無盡的榮光,借著有利的環境和局勢的變化,試圖奪回祖先擁有過的地位和權力,來抗擊不共戴天的宗教敵人;

有的民族矢志匡複,希望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重新贏得被霸權分裂的國家,屹立於世界之林

……

舊世界已經要迎來它的午夜,而新世界的零點即將到來。

——唐臨談1914年的世界


看起來極其複雜的局面,首先要關注核心主線,就是中美間的大國博弈:

1、美國在狙擊中國的階段,做出種種荒唐事和有心無力的表現,既是局面失控的前兆,又是美國急於分出勝負的心態導致;

2、美國在外受挫,而美國大選,又把多年積累的內部階級矛盾曝光,內外交困的局面,前所未有;

3、美國在這個階段,對諸多全球事務的處理,出現了力不從心的情況,而阻止中國崛起,成了美國現階段的首要任務,這又導致了幾個結果:需要在無法撼動中國的情況下,阻擊歐洲獲取資金;戰略性放棄對中東局勢的把控,一心來與中國較勁(因為時不待我,後面會講原因);

中美兩國,只是一方是攻;一方是守。攻的一方急於分出勝負,反而導致頻出昏招,作繭自縛。

為什麼奧巴馬在2016年,寧願放下諸多中東事務不管,放下身段低聲下氣訪問亞洲小國?為什麼美國本次大選會有如此尖銳的階級對立,到了選民之間都能撕破臉彼此仇恨的地步?為什麼美國寧願與歐洲撕破臉且大動干戈?

我們應該更理性的分析美國目前的困局和一系列昏招迭出的理由。

一切來龍去脈,都必須從美國主導的貿易全球化事件中開始,雖然很多人說美國在全球化過程中收益,到底是怎麼一個受益法?

最簡單的概括:美元是世界貨幣,這意味著美國印鈔就可以從國外購買產品,實際上就是紙換產品,還需要什麼國內生產?

所以,美元經濟不斷強化,就意味著國內工業不斷萎縮,且金融業在全球範圍攝取的利潤之高,足以彌補工業萎縮帶來的損失,這個以金融業為核心的GDP增量實際上是扭曲的,這意味著美國經濟越增長,富人就越富有,普通美國人就越貧窮。

最後,美國富人和美國普通人形成對立關係,放棄美元經濟,就利好普通人,利空富人。繼續美元經濟,就利空普通人,但美國是富人主宰的,於是,這個國家的階級對立關係日趨惡化。

終於到了美國大選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局面。

看起來是支持希拉里和川普,實際上是不同階級的利益盤已經到了對立的地步,堪稱你死我活。

那奧巴馬不是宣稱要重興美國製造業嗎?

你說,一個為了維護美元霸權而持續擾亂歐洲、狙擊中國的奧巴馬,同時要復興美國製造業,這不是神經病?

美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進退維谷的階段,現在為了國內已經返貧的中產,放棄美元霸權,那龐大的債務怎麼辦?已經堆積到天高的經濟泡沫怎麼辦?

這是美國的生死之局。

美國未曾預料到美元霸權的副作用嗎?

當然不是,只是他們未曾預料到中國會崛起。

須知如果美國在經濟、科技、金融、軍事等方面,對其他國家呈現壓倒性優勢,那龐大的債務,根本也不算事,自二戰以後,全球經濟增長的成果,大部分都被美國攝取(2000年後的中國先不計算在內),各國都只是其圈養的豬。

稱霸階段,美國懼怕什麼?

如果有一個國家,在經濟體量超越美國(經濟超越了,科技、金融、軍事超越就是遲早的事),並且自身超大體量的經濟增長成果,不交由美國,而用來充實自己,那美國賴以自我循環的一套美元霸權模式,就會被終結。

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明白為什麼美國在全球頻繁發動戰爭。

美國不允許任何潛在的挑戰者。

比如:

廣場協議收割日本;

科索沃戰爭、入侵伊拉克(薩達姆願意出口石油使用歐元結算)摧毀歐元;

97年收割東南亞;

2012年,中日韓自貿協定即將簽訂,在美國的操縱下,釣魚島事件引爆,野田佳彥下台;

2016年,藉機菲律賓南海裁定,美國想掀翻東盟,狙擊中國。

美國早就依賴這套模式而不能自拔,如今,美元霸權如果被終結,美國怎麼辦?

這就是美國恐懼到骨子裡的事情。

美國為什麼現在,語無倫次的對中國進行圍剿,無所不及其用?

太平洋不能容納兩個大國,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經濟龍頭,就勢必會終結美元霸權,繼而摧毀美國。

這註定是沒有硝煙的戰場。

2015-2016年,為什麼奧巴馬昏招迭出?導致中俄聯盟、與歐盟鬧翻、菲律賓倒戈、中東敗走?

兩個理由:

1、美國終於認定無法從中國吸血,那自己的龐大開支如何續命?

找歐盟填補。

2、美國在焦慮中失去冷靜,繼而出手亂了分寸。

正因為中美勢均力敵,誰掌握主動權,誰才能足夠冷靜。

現狀是,美國如果落敗,美元霸權解體,美國會大傷元氣,從此一蹶不振;中國輸了,不過是維持現狀罷了。

這才是現在的美國,咄咄逼人、無可奈何、昏招迭出的原因。

最近,看起來中國的運勢不錯,實際上,都是中美在較量中,局勢逐步明朗的表現。

全球經濟增長,歷來都是不管誰增長,最後都由美國收割,用以維持美元流通、政府高債務、國內高消費的模式;

且美國之所以能一直準時償還國債利息,不過是因為美元一直在全球收稅、軍事力量一直在幫助其轉移財富的結果罷了。

可是,中國的增長成果,自己享用,不交給美國,這就TM尷尬了。

在外,美元霸權受到挑戰,在內,階級矛盾持續激化,富人和中產分道揚鑣;

美國大選是在這樣的困局下,拉開帷幕的。

川普貼近平民,可惜,這樣的做法,在美國精英看來,就是自殺;

希拉里延續奧巴馬圍剿中國的策略,雖然沒有方法,好在是繼續苟延殘喘,為美元霸權續命,這符合精英的要求。

對希拉里看來,返貧中產的票倉,由於觸及美元霸權,根本不可能爭取得到,而新移民,忽悠起來,成本還是能控制的;

而那些被忽略的聲音,有了代言人,在忽略多年之後,終於開始曝光了。

可是,美國能怎麼辦?

兩個候選人頻頻鬧出荒唐事、美國媒體對川普如臨大敵百般污衊、美國民眾反應激烈卻無能為力,都是美國的焦慮感與迷茫,到了近一百年來的頂峰。

========================

附加分析幾個問題:

1、中美均受惠於全球化,兩者有什麼區別?

簡單說,美國出口美元,中國出口商品,都是經濟增長,但本質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正在經歷從初等商品出口國轉型成為高科技產品出口國,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從低工資轉到高工資,低端行業逐步升級,中端行業也持續升級,結果是,中國的經濟增量,使得大量民眾受惠,比較美國反而更健康。

2、為什麼互聯網技術革命,中美成了贏家?

這個領域的競爭對手就非常少,因為需要龐大的市場與高素質人才、需要昂貴的資本投入與風險意識、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綜合而來,只有中、美、歐、日幾個地方,才有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基礎。

歐洲與日本在這次革命中落伍了,但他們是怎麼落伍的?

細究起來,其一,這兩個區域,都有強勢的傳統產業力量,以及隨之而來的固化思路與發展理念,這反而形成了極大的制約因素;

其二,美國在互聯網產業中佔據潮頭,並開始滲透全球,但諸國根本沒意識到這個產業的價值,都開放國門,導致淪陷,中國因為要封鎖西方言論與思想滲透,開闢了牆,使得本土產業有了成長的契機;

其三,歐洲與日本,要麼地方還不夠大,要麼語言國界線劃分太複雜,並不符合互聯網產業的迅速擴張規律;

其四,作為投資風險高、收益不確定的互聯網產業,需要該國有足夠的資本能承受風險投資,中美在這方面,比另外兩地有優勢的多;

這使得他們在這一次的技術革命中,落了後手。

3、美國互聯網產業對本國傳統行業影響何在?

美國的互聯網產業,是在美國製造業非常虛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它從一開始就未與本國傳統產業進行深度嫁接,而是自成一體。

說白了,互聯網是互聯網,傳統產業是傳統產業,相互沒有關聯。

而互聯網需要的很多基礎設備,也是全球採購,和美國無關。

那些巨無霸的互聯網巨頭,要麼把錢投入到更加超前的科技公司,要麼其全球範圍獲取的利潤,並不迴流美國。

互聯網公司也是美國政府的大金主,美國對互聯網公司現有的做法也持有默認態度。

4、中國互聯網產業對本國傳統行業影響何在?

相比美國,中國的互聯網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有更好的嫁接。

比如,電商產業、O2O產業,是消除傳統中間商,由阿里替代各行各業中間商,成為超級巨大壟斷中間商的過程;

傳統中間商萎縮,互聯網中間商興起,傳統商業地產與商貿市場萎縮,率先互聯網化的廠家崛起,傳統廠家的市場萎縮,並開始尋覓全球新市場;

物流行業崛起;

互聯網金融行業迅速發展。

這個過程中,互聯網程度較高的廠家及中間商有了直面消費者進行銷售的機會,這對廠家的研發、製造、銷售、售後、個性化產品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間的勝者,有了更強壯的製造能力;

一部分廠家崛起,也意味著市場被擠壓,另一部分沒有跟上節奏的廠家傳統市場被擠壓,因為外貿環境的惡化,使得國內出口產業的競爭更加激烈,轉型與升級,也在不斷發展中;

換句話說,互聯網技術行業迅速發展,與之伴隨的是相關物流行業、晶元行業、互聯網金融行業、倉儲行業崛起,而傳統行業被迫融入互聯網,並伴隨劇烈的動蕩與重新洗牌、升級、換代、併購;

另外和美國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尤其關注就業。

傳統行業的演變,意味著大量工作崗位的消失,如何填補?

主要是升級和擴容服務業,容納大量的人口。

在全國範圍,幾個事情在糅合到一起發生著:

新興科技產業的培養與成長、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服務業的擴容、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

至此,整個所謂的亂局,才會變得清清楚楚。

相關問題:

美國是不是正在為瓦解中國做準備? - 四佰本的回答


第一部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裂的表面化。

請明白我的意思,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過去不存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分裂,而是說現在的情況已經到表面化的時候。如果用白一點的話來說

發達國家的人和發展中國家的人看的世界不是同一個世界

怎麼去理解這個事情呢?這個東西就像今年的美國大選一樣,特朗普粉和希拉里粉看到的美國根本不是同一個美國,所以產生了如此嚴重的分裂,連眼睛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還談什麼政治的妥協呢?

由於我們嘴上所稱呼的「發達國家」幾乎都是西方國家,所以不可避免的變成了發展中國家和西方國家的對立,非洲對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看法只能說一般,南美對西方國家的看法也實在是很一般,發達國家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實力增長,科技發展而改善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世界上最反美的地區,一個是中東,一個是南美,相比較而言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反美。

這甚至和種族無關,並不意味著美國人選舉出一個黑人總統會導致這種觀點有變,奧巴馬訪問非盟和一些非洲國家的時候談到了腐敗問題,談到反恐問題,談到了新聞自由權的問題,談到了人權問題,甚至談到了同性戀的平權問題,談到必須推廣美國的價值觀的問題,而對於奧巴馬這個黑人總統,非洲領導人的表情比較冷漠,甚至部分非洲人出現了抗議聲,比如說同性戀平權問題就引發他老家肯亞的反對聲。

所以這個現象如何解讀呢?

消除貪腐是不是好的?是的

促進民主和新聞自由是不是好的?是的

同性戀平權是不是好的?是的

非洲人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這就像一個快要餓死的人需要吃的,你告訴他:別吃脂肪太高的東西,那會引起高血壓,這話說的是沒錯,但是為什麼感覺那麼欠揍呢?

非洲國家經歷在西方統治那麼多年,經過獨立後按照西方的語境下並沒有多少發展,這是公認的事實,我實在無從考究其細微部分,但是我從美國人統治伊拉克的當中就能發現其愚蠢程度。

美國在打下伊拉克以後對伊拉克擁有絕對的統治權,這是任何人都不會有異議的,有一個事情是這樣的:

美國派來有一個「總督」叫布雷默。伊拉克成立臨時政府需要大選,需要民主,這本是好事,所有的伊拉克人都支持,不僅是普通的伊拉克人支持,連作為宗教領袖的大阿亞圖拉西斯塔尼都強烈要求普選。

這豈不是天大的好事?那為什麼最後搞砸了呢?

因為作為總督的布雷默認為伊拉克沒有選舉法,沒有政黨法,沒辦法確定選民資格,又不肯臨時將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遲選舉,導致西斯塔尼和布雷默的關係急劇惡化,導致最後什葉派和美軍徹底交惡。

而布雷默不想先選舉穩定局勢,而是為了應對這個,居然頭昏的想出了預選會議這招,連伊拉克臨時委員會親美的那些委員都徹底昏菜了,他說

你看,我在美國生活多年,這麼多年一直跟隨他們的政治系統,但是我依然不理解預選會議制度,它太複雜了,我認為這在伊拉克更加無法開展

我敢說連美國人自己都沒有多少人能夠充分了解預選會議的,還要求尚在戰火中的伊拉克人。

我無從猜測當時布雷默心中的想法,我也沒辦法去猜測那些發達國家,尤其是普通美國人心中的想法,就算以最大的善意來揣測布雷默,也不過是美國人希望伊拉克建立起和美國一樣好的民主制度,並且由此傳承下去。但就一個中國人的角度,隨便拉一個中國人就能立即看出伊拉克人的需求:

我不管用什麼辦法,立即,馬上恢復國家秩序,重建基礎設施,發展經濟。

而不是操蛋的預選會議。各位,發達國家的人和發展中國家的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所以為什麼奧巴馬去肯亞還要談到LGBT這個問題,這並非是奧巴馬的需求,這是美國LGBT群體的需求,奧巴馬不得不去談這個問題,儘管這個需求在肯亞人眼中是那麼的操蛋。

中國人不太懂非洲話,種族也不一樣,歷史也不一樣,經濟狀況也不一樣,但是同樣是發展中國家,在非洲民調網路「非洲晴雨表」的調查顯示:中國的發展模式受歡迎程度為24%,僅次於美國模式(30%)。13%的受調查者更傾向於以前殖民時期的模式,而贊同南非模式的佔11%。

非洲眼中的中國最積極的印象是什麼:基礎設施和發展建設。

最消極的印象是什麼?是不尊重人權?不是的,其實是產品質量堪憂。

而這個「最消極」的印象在西方國家批評中國在非洲的發展中,一次都沒有提過,諷刺不諷刺?西方國家最批評中國在非洲的行為是什麼?第一是有殖民經濟,第二是人權問題。這也別怪中國這邊對西方國家發火,你們殖民了非洲幾百年,居然不知道非洲人民的需求,盡瞎BB什麼?

中國人或許不理解非洲人,不了解非洲人,對非洲史也沒什麼興趣,但是不妨礙非洲人指著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學校,醫院,港口說:「我想要這個,我想要那個,我想要過好的生活,我不要再忍受貧窮。」甚至於前幾年中國大搞基建的時候,一向極度愛國的印度人也忍不住說,我們需要優良的基礎建設,高速列車,難道這是民主所不允許的嗎?

這使得奧巴馬在非洲聯盟的演講顯得那麼諷刺,在奧巴馬高談闊論一番的時候,不知道奧巴馬有沒有注意到,他演講的地方是非洲聯盟的新總部大樓,這個新大樓坐落在亞德斯亞貝巴,沒錯,是Made in China,是中國送給非盟的禮物。

第二部分:有空再寫。


簡要回答就是:不是要,是自21世紀初就開始了。只不過最近現象更明顯。

長文預警!多圖殺流量!

在此聲明:本文的看法全部為個人思考所得我根本不代表任何團體,與目前媒體所鼓吹的內容有本質的不同,如有時間,請耐心觀看,謝謝!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向大家傳達恐慌,因為生產力並未提高到如此程度,只是想向大家提個醒,一直盡己所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在任何時代都是真理。

本篇文章不是我自己直接下一個定論,而是通過不斷與知友們討論,各路想法相互碰撞的開放性文章。並且希望與大家一道關注未來動向,推送了大量的新聞和舊聞。

鳴謝:所有閱讀、點贊的知友們。

特別鳴謝:所有參與討論的知友對我的啟發,和我的初高中語文老師教給我的提取信息、分析問題能力。

主要原因

1.二十一世紀以來,以人工智慧為首的科技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以前所未有近乎瘋狂的速度提高著生產力。

當生產力提高到維持整個社會正常運行的人(即工作的人)遠少於整個社會總人口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現在正處於整個人類文明史平衡點的門口,就差臨門一腳迎來瘋狂失業潮了。

當大部分底層和中產都失業,或者說沒有工作的必要,甚至是沒有活著的意義時,整個世界又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世界秩序走向何方?

會誕生幾種全新的主流意識形態?

每個國家的執政黨會有什麼變化?

以上歷程都是我們此生可見的。

次要及連帶原因

2.以中國為首的一批發展中國家,國力飛速提升,逐漸改變二戰後形成穩定的世界秩序。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世界的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

···

回答評論問題目錄:

一、人工智慧

二、教育與就業

三、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

四、除人工智慧外可引發革命的科技

五、未來可能的社會形態

六、網路與90後與科研

七、人類未來可能的需求

重點說主要原因

1.二十一世紀以來,以人工智慧為首的科技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以前所未有近乎瘋狂的速度提高著生產力。

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新興技術正在帶動整個世界以一種世界史上從未有過的速度提高生產力。自從二十一世紀以來,凡是體力的,重複性的,程序化的,弱智能的,甚至連知識密集的工作都在逐漸被機器取代。

這個趨勢的現象在21世紀前10年並不是特別明顯,但是我相信處於某些行業底端或頂端比較敏感的人已經發現了些許端倪。

機器取代人力大家都不陌生,雖然我們沒有生活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如今的變革看似沒有那個時代那麼轟轟烈烈,但是我們一直都在以遠超那個時代的速度變革著。

機器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所扮演的角色現在看來是絕對的主角,然而那個時代的人們就同今天的人們一樣,都不認為機器會取代自己的工作。因為機器生產率提高是需要時間的,而

前三次工業革命生產力每次迭代時間尺度相對於人的一生都比較長,出生於三次工業革命之間的人們對人類被機器替代並不會有強烈的感覺(和平均壽命和工作時間有關)。

美國總人口中農業人口百分比(感謝 @明哲 的勘誤)

用不上人類

農業看起來還挺慢的(其實很恐怖,以當今70億人來算,全球採用目前最低效和最高效的農業技術,農業人口相差60億人以上)。

那再看看整體層面:

江澤民:新時期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

每次工業革命生產力的增速越來越快。然而,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還沒退去,我們已經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

2013年4月,德國政府正式推出「工業4.0」戰略,而中國於去年3月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

······

2013年德國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推出了「工業4.0」戰略。「工業4.0」也被人們稱為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在生產系統及過程中形成「智能工廠」,在生產物流管理上實現「智能生產」,整合物流資源上實現「智能物流」。

去年,中國也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主要由於中國人口紅利的流失,隨著勞動力價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結構的變化,低質、低價的「中國製造」形態需要向中高端轉型。

當「中國製造2025」遇上「德國工業4.0」

來,現在讓我們快速複習一下歷史書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在紡織業的進程:

新發明中,約翰·凱的能提高紡織速度的「飛梭」(1733年)、理查德·安科萊特的水力紡紗機(1769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紡紗機(1770年)和繆賽爾·克朗普頓的走錠紡紗機(1779年)也是十分出色的。水力紡紗機能在皮輥之間紡出又細又結實的線;用珍妮紡紗機,一個人能通時紡8根紗線,後來是16根紗線,最後為100多根紗線;走錠紡紗機也被稱為繆爾(騾子)紡紗機,因為他綜合了水力紡紗機和珍妮紡紗機的優點。所有這些新紡紗機很快就能生產出比比織布工多的多的紗線。有位名叫艾德蒙·卡特來特的牧師試圖矯正這種不平衡的狀態,他在1758年取得了一種最初由馬驅動、1979年以後由蒸汽驅動的動力織機的專利權。這種新發明物製作簡陋,在商業上無利可圖。但是,經過20年的改進後,其最嚴重的缺點得到了糾正。到19世紀20年代,這種動力織機在棉紡織工業中基本上已取代了手織織布工。

全球通史第26章第五節492頁(純手打)

提取信息:從1733年到1820s在棉紡織業實現了機器基本取代人工。

這可以算是第一個人工被機器取代的行業,在歐洲用了將近100年。

如果哪位知友能找得到歷史上已經被取代的職業和被取代時長,不勝感激。

隨著各個學科理論的不斷進展,受過高等教育人口越來越多,整個世界的研究能力一直在穩步提升,科技的進步速度越來越快,最低知識門檻的行業門檻一直在提高且被取代的人數越來越多。

現在各種職業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被取代著。

中國普通高校數

國家統計局

牛津大學曾有一個研究,對未來20年內702類職業被機器取代的概率進行評估。(評論里對我引用的這篇論文反應有點大,這篇論文不能代表我對未來的估計,只不過用此來說明一個大趨勢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Abstract

We examine how susceptible jobs are to computerisation. To assess
this, we begin by implementing a novel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of computerisation for 702 detailed occupations, using a
Gaussian process classifier. Based on these estimates, we examine expected
impacts of future computerisation on US labour market outcomes,
with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analysing the number of jobs at ris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occupation』s probability of computerisation,
wag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ccording to our estimates, about 47
percent of total US employment is at risk.
We further provide evidence
that wag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xhibit a strong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an occupation』s probability of computerisation.

論文原文

http://www.oxfordmartin.ox.ac.uk/downloads/academic/The_Future_of_Employment.pdf

提取信息:未來20年內美國47%的職業都有被取代的可能。

我將其中提供的數據做成表格,橫軸被取代概率,縱軸為職業數量。

(圖比較簡陋,見諒)

可以看到兩頭高,且被取代可能性高的那邊職業更多。

其中90%以上的就佔了全部職業的24%,70%以上46%,10%以下24%。

可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職業具有體力的,重複性的,程序化的,弱智能的特點。

我翻譯了超高危職業(概率98%及以上)的名稱(可能翻譯不是很准):

檢查員、 測試員、 分揀員、 抽檢員,稱重員,簿記員,會計,審計文員,法律秘書,無線電報務員,司機推銷員,理賠理算人,審查人,調查人,部分銷售人員,信用分析師,銑刨機安裝員,操作員,看管員,裝貨員,接收員,交通員,採購員,包裝、灌裝機械操作員,看管員,刻蝕師,雕刻師,計票員,仲裁員,裁判員,其他體育官員,保險損失評價人,汽車損壞評估員,信貸員,點菜員,經紀人,保險理賠員,保險單處理員,定時設備裝配工,維修工,數據錄入員,圖書管理員,開戶職員,膠片洗片工人,稅務代理人,貨運代理,製表師,鐘錶技師,鐘錶修理師,保險承保人,公式化數學計算分析員,裁縫,房產售買考核官,電話推銷員

插播一個最新新聞

為在2021年之前實現高度或完全自動駕駛,中國發布了無人駕駛技術路線圖。

這是中國無人駕駛領域公布的首個技術標準,中國汽車工程協會發布的無人駕駛技術路線圖長達450頁,詳細展示了2030年前中國汽車行業各領域的發展藍圖。該報告指出:「我們要儘快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上達成共識。」報告制定了無人駕駛汽車發展的三個五年階段需要達成的目標,力求高度或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在2021到2025年能夠上市。報告還指出,2026年到2030年,每輛車都應採用無人駕駛或輔助駕駛系統。

@馬前卒

【16-10-30】——無人時代 - 睡前消息 - 知乎專欄

看來司機在中國被徹底取代都用不了20年。

難以被替代的職業具有需要真人與人互動接觸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特點。

極低風險職業(1%以下)

娛樂治療師,一線主管(First-Line Supervisors)的機械師、 安裝及維修工,應急管理董事,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社會工作者,聽力學家,職業治療師,義肢矯形師和修復學家,社會醫務工作者,口腔頜面外科,一線消防員,營養學家,住宿管理人員,舞蹈編導,銷售工程師,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教學協調員,心理學家,一線警察和偵探,牙醫,小學教師,醫學科學家(除流行病學家),小學和中學教育管理,足病醫生,臨床、 諮詢、和學校心理學家,心理健康輔導員,面料和服裝花樣圖案設計者,集和展覽設計師,人力資源部經理,康樂工人,培訓和發展經理,語音語言病理學家,計算機系統分析師,社會和社區服務經理,策展人,體育教員,醫療和健康服務經理,幼兒教師,農場和家庭管理顧問,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中學特殊教育教師,中學教師,神職人員,林務員,教育、 指導、 學校和高職院校輔導員,中學職業/技術教育教師,註冊護士,康復輔導員,教師和輔導員,法醫科學技術人員

可以發現,心理學、醫學、教育業、藝術家、護理人員、科學家在這裡面反覆出現,只不過工作地方不同。

此外還包括(5%以下)以演員、明星,高級工程師,企業高管,文學作家,律師為代表的職業。

這僅僅是未來美國20年的狀況,在美國可以實現就說明至少在技術上是不難解決的。

在【工作被效率更高的機器搶了是什麼體驗?】這個問題下的回答甚至還涉及了律師、醫生、程序猿銀行職員、金融數據分析師、新聞編輯、明星(初音未來、洛天依)、畫家、音樂家······

(補充論據,可跳過)意外的是,這個問題下被提到最多的竟然是excel。

我用VBA開發自動下載對賬單和自動核對的程序。

壓縮到一個人10分鐘可以完成所有人的工作量。

並且可以完成做賬。

效率提升大概最少有400多倍的樣子

@閑者秋山

工作被效率更高的機器搶了是什麼體驗? - 閑者秋山的回答

當時這邊的會計面對300多人手工在excel上一個一個試驗最低稅負的組合,要花至少3天時間,我來了之後在vba上寫了個代碼,編了個自定義函數,從此納稅籌劃就變成了下拉公式的活,一秒搞定而且還比手算準確

工作被效率更高的機器搶了是什麼體驗? - 鄭天璣的回答

這才僅僅是個小小的excel,輕敲鍵盤,在會計行業就能引發成百上千倍的效率提升

然而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浪潮的背後還潛藏著若干洪荒巨獸:航天軌道革命,量子計算······

用這非常有哲理的一段話,我人生格言的第116號結束這一段的分析: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 that"s to say ,we know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no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s,the ones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

——Donald Rumsfeld

相關問題:

世界上正在發生著哪些國內少有人關注的重要變革?

工作被效率更高的機器搶了是什麼體驗?

至於各位所看到的歐美政治動蕩從而引發的全球政治動蕩則是在主要原因1和其導致的次要原因2,3這三個原因共同作用而成的。

2.以中國為首的一批發展中國家,國力飛速提升,逐漸改變二戰後形成穩定的世界秩序。

假設你是個美國人,你會在21世紀初到現在看到底層階級和中產階級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當人類整體的生產力大幅提高,又遇到了一批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快速崛起,使得歐美不僅失去了一大塊中低端工業製品傾銷市場,還被迫與其競爭高端產業。歐美現今所面臨的狀況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自從我們建國以來中國威脅論此起彼伏,從未斷絕。

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之5

在理想條件下成立,但是對於一直處於工業化上層的歐美來說,這個原理就不是那麼適用了。

在這個原理的理想條件下,每個人(國家)都只做自己最擅長的生產效率最高的工作。

然而,歐美在前兩次工業革命幾乎壟斷了全世界所有的工業門類,從低端到高端幾乎到處都是歐美的技術壟斷和量產導致的價格優勢。再憑藉著其他國家廉價的勞動力賺取了大部分的利潤,過上了超過其生產力應有的生活(與全世界只有發達國家相比)。

時至今日,發達國家總人口才10億,只不過逐漸的又有超過10億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人口分走了一大塊發達國家的中低端工業製品的蛋糕。

雖然生產力一直在提高,但還沒達到足以以少數人養活多數人的情況前,歐美恰巧碰上了另一批比他們人數還多,正在以歐美的生活質量為目標,轟轟烈烈的進行用機器造機器的工業化運動,技術和機器數量的差距逐漸縮小,科研能力逐漸上升,不想一直處於工業製造下游,為歐美國家的富裕做嫁衣,也試圖同歐美一道瓜分全球本被歐美佔據大部分份額的市場的,充滿幹勁和希望的人們。因此,歐美國家人均生活水平增速降低、停滯、甚至略微倒退,都是情理之中的事。而這種現象恰恰是全球更多人過上了更好生活的表現。

一方面,在全球化,全球人民試圖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所謂的歐美人均生活水平降低,其實是向他們現有的生產力對應的生活水平靠近。

另一方面,第三、四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飛速提升,整個世界需求的各行各業工作人員,尤其是佔有總崗位一大部分的中低端產業工人崗位,相對已經擁有工業化素質總人口所擁有的適齡勞動總人口比重持續降低。

現在恰巧是工業化人口增加導致的消費市場體量增加與生產力提升和工業化人口增加三股力量總和位於零點附近的時候。

在可見的未來,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持續進行,處於底層的工人、甚至是中產階級,必定會迎來大規模失業潮,而這一次,全球沒有國家能倖免。

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在這次巨大的變革、歷史的進程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世界的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

建議看完後文再回來看這一塊

試想一下未來的未來,生產力大幅提高,可控核聚變大規模應用,量子計算機滿天飛,甚至強人工智慧出現,月球火星與地球之間來來回回的飛船,現在大多數的人的工作都要被機器替代。

現在與未來的未來中間,隔著一層未來用來過渡。

那現在的社會制度能適應未來么?現在的幾種意識形態能用於未來么?

很多人都先想到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主張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制度、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實現人類自我解放的社會,也是社會化集體大生產的社會,面對惡勢力也會團結一致。共產主義者認為未來所有階級社會最終將過渡到各盡所能 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社會的意識形態將進入高級階段。

共產主義_百度百科

咱們來看看啊,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一堆機器人收歸國有,過;

沒有階級制度,稍微有點難,科技進步是需要資本推動的(反例是蘇聯汽車業);

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很簡單啊,政府發錢(在人工智慧時代,政府應該給每個人發錢?);

可是到了社會化集體大生產的社會這個······

馬克思自己本人可能都沒想到,未來物質極大豐富之時,已經沒剩下多少工作留給人類了。要麼開發出新的自我實現的目標,要麼只能躺著等死(可能還輕易死不了)。若人類真的淪落到等死的田地,沒有工作,人生的意義又何在呢?人類又如何進步呢?

所以把這種社會給否定了。

@求解楊敬祥

答主的論點其實很容易推翻,我不懂什麼複雜的知識,其實很簡單的邏輯就能解釋。

技術的提升機器人的使用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吧!而如果機器人讓人失業了那麼很多人就會沒有收入來源,就沒了消費能力,工廠的產品就會積壓,結果就是要麼企業將產品降價促進別人來消費,要麼企業像歷史書上的直接銷毀產品保住價格,那麼銷毀產品代表產能過剩,產能都過剩了用機器取代人的意義在哪裡呢?很明顯只要沒有消費工廠終究是要倒閉的。

商品的存在意義就是滿足人的需求,買東西的人沒了商品生產的意義也就沒了。

經濟的本質是商品的交換不是商品的生產,如果交換的某個環節斷裂了,影響的是整個鏈條而不是只有斷裂的環節。

所以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和技術的提升首先會是商品降價,低端的商品降價了人們就有更多的錢去購買高端的商品,這就促進了高端商品的生產——就是我們的產業升級。而高端的商品也因為技術降價了又會促使商品向更高端發展。而對高端或者更高端的商品生產的促進就是工作機會的產生。

其實每一次的經濟發展的瓶頸期都是創新成本最低的時候,在這一時期都會醞釀出新的產品和新的產業,而它們將在未來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動力。

除非人的需求真的都被滿足了,不然經濟發展整體上都是會向前發展。而如果人的需求都被滿足了,就已經是像天堂一樣的理想社會了。

這位知友的觀點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現在的種種狀況,使人聯想到美國的大蕭條。但是這次不同的是,我們要邁向未來了。

正是因為科技發展已經超前於社會結構發展,舊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已經不能與將要到來的生產力大幅提高相適應,倒逼了世界人民推翻舊秩序,探索全新的體質。

現在世界的社會結構已經自二戰後持續了太久了,在人們心中已經成為了正統的代名詞,就好像人類以後只能這麼過,所以才會覺得冰島、瑞典的海盜黨,川普等等感到不好接受,覺得他們是異端。但是目前的人類恰恰需要這樣的探索才能走向未來。

關於海盜黨的詳細資料請移步:世界形勢是否要變天? - 范廣宇的回答

@求解楊敬祥 回復:

可冰島、瑞典的海盜黨,川普能締造新秩序?他們的存在只會讓狀況更糟,人們視他們為異端不是因為他們和人們所習慣的常態不一樣,而是他們確實是異端。你不是比別人更清醒,而是你確實糊塗。人是自利的當他們發泄完情緒終究要回歸正常生活。沒人會總跟著意識形態走,就像我們喊完了社會主義喊累了,最後還是面對了現實要搞市場經濟。

川普他的主張建立在目前美國過去的反面,這只是探索的第一步,即反舊。海盜黨可以算是之後的立新,只不過還遠遠不足以在推翻舊思想後站住腳跟,早晚會被新黨派拉下來。

對於每一個人,生活就是其全部,所謂意識形態只不過是不同生產力對應不同社會結構的名稱罷了,根本無需在意,只要看清主義的背後是怎樣的社會結構就好了。

事實上,美民眾還在糾結於「中國崛起搶走了工作」、「思想進步」呢。在我看了如何總結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 - Ganeid Ding 的回答之後,才意識到自己之前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川普的出現,真不是探索的第一步,而是如 @求解楊敬祥 所述,是美國政局混亂的徵兆,算是第0步吧。

*Trump哄騙大家在世貿組織重新談判,給中國加關稅可以把製造業的就業拉回來,但事實上製造業工作流失最主要原因是自動化水平提高,不是因為貿易。如何看待2016/11/01 370位經濟學家聯名反對特朗普? - 朱幼為的回答

也苦了美國的經濟學家了。

可能真得等到大部分美國民眾都意識到這一點,才輪到邁出第一步吧。

要是川普真的當選,這不還足夠讓美國混亂至少一個任期的。

號稱民主標杆,世界警察,經濟世界第一的美國政局混亂已經足夠讓世界大亂了。偏偏歐洲很多國家也面臨與美國相似的境況,你說這尷尬不尷尬?

-------美國大選結束我說幾句話-------

首先祝賀川普。也祝賀美國。

為什麼我要祝賀美國呢?因為就算川普不當選,下層對上層精英政治的不滿也早晚要有一個出口。但是現在壓力終於減少了,若是希拉里當選,沒準就該是全國性罷工或者暴亂,當然我也有可能高估了沉默的大多數的力量。若是美國暴亂、罷工,很可能會引發其他這股力量無處發泄的歐美國家的共鳴,到那時,世界將會更亂。

全世界都對川普上任後能做出什麼實質性的改變抱有期望。實際上,川普許下了太多根本無法實現甚至自相矛盾的諾言了。

當然,競選時的許下的豪言壯語完全不能等同於未來的行動,這一點有史為鑒。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川普大概率將會推動就業率的上升。美國大部分中低端製造業早就遷出了,此時想要提高就業率必定會將一部分中端工業遷回美國,而遷回的中端製造業必定不是可以被成本更低廉的機器自動化流水線生產的,而是仍舊需要大量人力的。

綜上,我認為美國最主要遷回的中端製造業是各種家電和不是特別複雜的組裝機械。因為這最適合較高價值產出和需要不少人力的特點。至於富士康這一類,肯定還是得交給中國。

看看中國出口前十里8個都是這一類的。。

本來中國現在就處於想用利潤率比低端製造業高一些的中端製造業換錢換機器換技術來促進升級高端製造業,所以我認為川普上台會對中國中端製造業造成打擊

隨著生產力提高人類必須也一直在摸索相適應的體制,除非人類跨不過這個門檻,否則世界的混亂在找到合適的體制前不會平息。無論是川普還是希拉里都是在逆勢而行,就算川普在破除傳統的精英執政、畸形的政治正確方面有所突破,也依舊改變不了逆勢而行的現實。因為所謂的「創造就業崗位」,根本就不是在創造,而是在現實需求不足而日益提高的生產力導致總崗位數逐漸減少的趨勢之中從其他國家手裡奪過來一些崗位罷了,有何「創造」可言?

--------------------------------以下是系統的回答知友們比較集中的問題-------------------------------------------------

首先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和點贊,當然還有評論中參與討論的各位!同時感謝 @王家與我的討論!

王家 :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備選是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機、基因編輯技術。很多人把大數據、人工智慧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那是比較小看工業革命的意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對於資源的消耗仍然沒有脫離第三次信息化和電腦時代的思維模式。也就是說所謂大數據,仍然是0-1的組合;人工智慧依賴的計算機仍然是二進位的;支撐計算機運算的能源仍然是核電、火電風電這種量級的技術。

現在人工智慧的技術路線和圖靈機並沒有太大差別。或者說人工智慧只是表現形式,如果量子計算機可以大幅提升計算力、可控核聚變可以提供更充足能源支持計算機。那麼屆時的人工智慧才可以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種表現形式,徹底改變世界。

用人工智慧、物聯網這種表象級的技術代表工業革命,恐怕是對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內涵了解不夠。

很多人講人工智慧並不厲害,不足以產生這麼大的影響。的確,在技術上,與可控核聚變帶來的能源革命、量子計算機帶來的計算革命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是,我認為在整個社會上,影響就比前三次大得多了。

終於有人工智慧從業者參與討論啦!

@田飛

其實真正嚴肅的從業者都知道,人工智慧現在還差的非常遠非常遠。歷史上幾次ai的危機都是泡沫吹出來的,現在各種鼓吹長遠來看對於這個嚴謹的學科太不好了。

我確確實實是一個外行,在此獻醜了。

我認為外界輿論確實誇大了人工智慧的進展。科學家們通常對科技的未來很敏感,可是卻低估了那少量的科技進步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對社會影響在後文。

一、人工智慧

我也抱著學習者的態度和大家一道看看人工智慧發展史,很多專業名詞我實在看不懂,大家跳過即可,若時間不足請只看粗體字部分:(若有錯誤,還勞煩各位勘誤,謝謝

定義與簡介: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亦稱機器智能,是指由人工製造出來的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智能。通常人工智慧是指通過普通電腦實現的智能。該詞同時也指研究這樣的智能系統是否能夠實現,以及如何實現的科學領域。

一般教材中的定義領域是「智能主體(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與設計」,智能主體是指一個可以觀察周遭環境並作出行動以達致目標的系統。約翰·麥卡錫於1955年的定義是「製造智能機器的科學與工程。」

人工智慧的研究是高度技術性和專業的,各分支領域都是深入且各不相通的,因而涉及範圍極廣。

人工智慧的研究可以分為幾個技術問題。其分支領域主要集中在解決具體問題,其中之一是,如何使用各種不同的工具完成特定的應用程序。AI的核心問題包括推理、知識、規劃、學習、交流、感知、移動和操作物體的能力等。強人工智慧目前仍然是該領域的長遠目標。目前比較流行的方法包括統計方法,計算智能和傳統意義的AI。目前有大量的工具應用了人工智慧,其中包括搜索和數學優化、邏輯推演。而基於仿生學、認知心理學,以及基於概率論和經濟學的演算法等等也在逐步探索當中。

人工智慧 - 創軟維基百科鏡像,自由的百科全書(這是鏡像,不用梯子)

弱人工智慧觀點認為不可能製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能的,但是並不真正擁有智能,也不會有自主意識。

強人工智慧觀點認為有可能製造出真正能推理(Reasoning)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並且,這樣的機器能將被認為是有知覺的,有自我意識的。

強人工智慧可以有兩類:

類人的人工智慧,即機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維一樣。

非類人的人工智慧,即機器產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樣的知覺和意識,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樣的推理方式。

強人工智慧的研究目前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下。人工智慧研究者不一定同意弱人工智慧,也不一定在乎或者了解強人工智慧和弱人工智慧的內容與差別。就現下的人工智慧研究領域來看,研究者已大量造出看起來像是智能的機器,獲取相當豐碩的理論上和實質上的成果,如2009年康乃爾大學教授Hod Lipson 和其博士研究生Michael Schmidt 研發出的 Eureqa計算機程序,只要給予一些數據,這計算機程序自己只用幾十個小時計算就推論出牛頓花費多年研究才發現的牛頓力學公式,等於只用幾十個小時就自己重新發現牛頓力學公式,這計算機程序也能用來研究很多其他領域的科學問題上。

以下的語境多指弱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的歷史

1.人工智慧的誕生:1943 – 1956

2.黃金年代:1956 – 1974

3.第一次AI低谷:1974 – 1980

4.繁榮:1980 – 1987

5.第二次AI低谷:1987 – 1993

6.AI:1993 – 現在

1.人工智慧的誕生:1943 – 1956

現代意義上的AI始於古典哲學家用機械符號處理的觀點解釋人類思考過程的嘗試。

20世紀40年代基於抽象數學推理的可編程數字計算機的發明使一批科學家開始嚴肅地探討構造一個電子大腦的可能性。

1956年達特矛斯會議上AI的名稱和任務得以確定,同時出現了最初的成就和最早的一批研究者,因此這一事件被廣泛承認為AI誕生的標誌。會議的參加者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是AI研究的領軍人物。他們中有許多人預言,經過一代人的努力,與人類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機器將會出現。同時,上千萬美元被投入到AI研究中,以期實現這一目標。最終研究人員發現自己大大低估了這一工程的難度。

2.黃金年代:1956 – 1974

這一階段取得的重大科學突破:搜索式推理、自然語言、微世界

達特茅斯會議之後的數年是大發現的時代。對許多人而言,這一階段開發出的程序堪稱神奇:計算機可以解決代數應用題,證明幾何定理,學習和使用英語。當時大多數人幾乎無法相信機器能夠如此「智能」。研究者們在私下的交流和公開發表的論文中表達出相當樂觀的情緒,認為具有完全智能的機器將在二十年內出現。 ARPA(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等政府機構向這一新興領域投入了大筆資金。

第一代AI研究者們曾作出了如下預言:

1958年,H. A. Simon,Allen Newell:「十年之內,數字計算機將成為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十年之內,數字計算機將發現並證明一個重要的數學定理。」

1965年,H. A. Simon:「二十年內,機器將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

1967年,Marvin Minsky:「一代之內……創造『人工智慧』的問題將獲得實質上的解決。」

1970年,Marvin Minsky:「在三到八年的時間裡我們將得到一台具有人類平均智能的機器。」

然而沒有一個預言應驗。

3.第一次AI低谷:1974 – 1980

這一階段取得的重大科學突破: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計算複雜性和指數爆炸、常識與推理、莫拉維克悖論、框架和資格問題。

到了70年代,AI開始遭遇批評,隨之而來的還有資金上的困難。AI研究者們對其課題的難度未能作出正確判斷:此前的過於樂觀使人們期望過高,當承諾無法兌現時,對AI的資助就縮減或取消了。同時,由於Marvin Minsky對感知器的激烈批評,聯結主義(即神經網路)銷聲匿跡了十年。70年代後期,儘管遭遇了公眾的誤解,AI在邏輯編程,常識推理等一些領域還是有所進展。

由於缺乏進展,對AI提供資助的機構(如英國政府,DARPA和NRC)對無方向的AI研究逐漸停止了資助。到了1974年已經很難再找到對AI項目的資助。

Weizenbaum後來開始思考AI相關的倫理問題,起因是Kenneth Colby開發了一個模仿醫師的聊天機器人DOCTOR,並用它當作真正的醫療工具。二人發生爭執;雖然Colby認為Weizenbaum對他的程序沒有貢獻,但這於事無補。1976年Weizenbaum出版著作《計算機的力量與人類的推理》,書中表示人工智慧的濫用可能損害人類生命的價值

4.繁榮:1980 – 1987

這一階段取得的重大科學突破:專家系統、聯結主義的重生

在80年代,一類名為「專家系統」的AI程序開始為全世界的公司所採納,而「知識處理」成為了主流AI研究的焦點。日本政府在同一年代積極投資AI以促進其第五代計算機工程。80年代早期另一個令人振奮的事件是John Hopfield和David Rumelhart使聯結主義重獲新生。AI再一次獲得了成功。

5.第二次AI低谷:1987 – 1993

這一階段取得的重大科學突破:Nouvelle AI與嵌入式推理

80年代中商業機構對AI的追捧與冷落符合經濟泡沫的經典模式,泡沫的破裂也在政府機構和投資者對AI的觀察之中。儘管遇到各種批評,這一領域仍在不斷前進。來自機器人學這一相關研究領域的Rodney Brooks和Hans Moravec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方案。

1991年人們發現十年前日本人宏偉的「第五代工程」並沒有實現。事實上其中一些目標,比如「與人展開交談」,直到2010年也沒有實現。 與其他AI項目一樣,期望比真正可能實現的要高得多。

6.AI:1993 – 現在

這一階段取得的重大科學突破:智能代理

現已年過半百的AI終於實現了它最初的一些目標。它已被成功地用在技術產業中,不過有時是在幕後。這些成就有的歸功於計算機性能的提升,有的則是在高尚的科學責任感驅使下對特定的課題不斷追求而獲得的。不過,至少在商業領域裡AI的聲譽已經不如往昔了。「實現人類水平的智能」這一最初的夢想曾在60年代令全世界的想像力為之著迷,其失敗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各種因素的合力將AI拆分為各自為戰的幾個子領域,有時候它們甚至會用新名詞來掩飾「人工智慧」這塊被玷污的金字招牌。AI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加謹慎,卻也更加成功。

Judea Pearl發表於1988年的名著將概率論和決策理論引入AI。現已投入應用的新工具包括貝葉斯網路,隱馬爾可夫模型,資訊理論,隨機模型和經典優化理論。針對神經網路和進化演算法等「計算智能」範式的精確數學描述也被發展出來。

1997年5月11日,深藍成為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的第一個計算機系統。

2005年,Stanford開發的一台機器人在一條沙漠小徑上成功地自動行駛了131英里,贏得了DARPA挑戰大賽頭獎。

2009年,藍腦計劃聲稱已經成功地模擬了部分鼠腦。

2016年3月Alpha Go與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選手李世石進行人機大戰,並以4:1的總比分獲勝。

至今,Google X 實驗室研發中的全自動駕駛汽車,不需要駕駛者就能啟動、行駛以及停止,已駕駛了48萬公里。2016年9月23日,谷歌汽車在山景城(MountainView)與一輛商務貨車撞在一起,它可能是谷歌汽車遭遇的最嚴重車禍。

谷歌自動駕駛從七年前開始測試,到現在也只跑了3百萬公里,而特斯拉的Autopolit從15年10月啟用以來的多半年內,已經積累了1.6億公里以上的行駛里程;Uber更誇張,摩根士丹利曾在一份報告中稱:「Uber在24分鐘內收集到的數據,就相當於谷歌自動駕駛汽車自誕生以來記錄下的所有數據。」

觀點 | 自動駕駛商業化之路:革命還是改良? - 地平線機器人技術的文章 - 知乎專欄

向科學家們致敬!

提取信息:人工智慧自上世紀40年代出現,至今經歷2次低谷,現在正處於第三次高峰期。每次由高峰轉入低谷都是因為過高的估計了預期,遭遇撤資。但是,雖然有高峰有低谷,人工智慧整體是一直向前進的。

我不知道這次的高峰期能持續多久,能解決什麼問題,但這一次與前兩次高峰期本質的不同,在於20世紀末至今製造出的一系列應用級產品!

人工智慧達到了什麼程度? - 數學

人工智慧現在只是處於初期,只能替代一部分職業。人工智慧目前有13個細分領域,每個領域發展參差不齊,且得到的投資有差異,最先投入市場的機器,必定是發展最快、資本投入最高、應用前景最廣的。

某一種機器代替某一種職業的順序永遠是

1.出現了,不如人力,大部分人不在意,小部分人很警覺。

2.部分替代(一般被稱作「協助人類」),不如但是接近人力,有的人警覺,有的人感覺機器只能輔助人類。

3.基本或完全代替,效率遠高於或成本遠低於人類,有的人持悲觀態度,認為大清要亡人類要絕;有的人非常樂觀地認為,這個被取代了我可以干別的。

當然並不是任何機器都可以取代人類,都會快速的取代人類。

抱有這些想法的人們在前三次工業革命期間無時無刻的存在著,這第四次,也不例外,你我都是其中的一員,至於最後誰對誰錯只能靠時間檢驗

我也不認為自己的看法一定是對的,只不過這是我目前盡我所能,能想到的最合理解釋已經發生的事件的邏輯。再次感謝參與談論的各位!不論是贊成的還是反對的,你們為我完善邏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和這麼多人一起討論好開心!

我們現在看到了無人汽車、語音識別、軍用機器人等逐漸向人力靠齊的應用級系統正是由1過渡到2的過程,且部分領域正在由2過渡到3。

@半瓶

大部分贊同,有一些細節值得深究,不過我就我所了解的知識說兩點。

其一是絕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們人類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到底有多麼偉大,實際上你所提到的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都不過是信息化的冰山一角。站在一個數學學習者的角度來說,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把20世紀的數學大發展實現在了社會中,計算機就是為這種聯繫架起的橋樑。第三次工業革命遠未結束,實際上伴隨工業革命而來的社會革命,才剛剛開始

我之前可能沒講清楚,實在抱歉。我這裡指的人工智慧更多的是弱人工智慧。聽了這位知友的見解,我目前更傾向於把這一次人工智慧帶來的革命稱作第3.5次工業革命。實際上這裡的「社會革命」意義遠大於「科技革命」。

也有知友和我的想法很類似:

@欲三更

這一輪和以前不一樣,主要有三個區別。

第一,前兩次工業革命主要是動力革命,它們替代的是一部分工人但是現在計算機正在替代或者嘗試替代所有工人,甚至一部分手工業者。

第二,計算機正在入侵服務業,而服務業是前兩次科技革命中失業者再就業的重點行業。

第三,因為科技發展新增的崗位對從業者的理工知識要求越來越高,這不是教育能解決的問題

電腦其實到今天為止還沒有奪取多少人的工作,這個過程才剛剛開始。在此之前電腦應該說總體上是增加就業機會的。但是我們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電腦增加的就業機會,已經和傳統就業崗位不一樣了。華為、阿里這些公司的崗位,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

他又補充了一點:計算機正在入侵服務業,而服務業是前兩次科技革命中失業者再就業的重點行業。

二、教育與就業

多虧了我們所生的時代,得以讓我們俯瞰整個人類歷史。

我前幾天回答了同樣是一個大坑的問題

中學時代有哪些特別不理解的知識?

我說的是「我們(這12年)學的知識都有什麼用?畢業了不都忘了么?」,回答的就是中國基礎教育有啥用,順便談了下中國教育對歐美教育的優點。

自己和很多學生和「社會公知」一樣曾經無數次懷疑過批判過中國的教育制度,總認為歐美的基礎教育就是比我們厲害。看了網上的很多帖子文章控訴中國的基礎教育給學生的負擔多麼多麼的沉重,教育方法是多麼的僵化,扼殺了多少人的創造力。

現在我在上大學,由衷的感覺到中國的基礎教育(12年)是多麼偉大。

中國「繁重的」基礎教育正好迎合了如今時代的發展,可能是當年中國教育界有意或無意之中為未來埋下的最大的種子,如今依舊在茁壯成長,撐起了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各個領域的發展。

來看看中國建國後教育事業的飛速擴張(6的已經上天了)

1951年到1956年,小學畢業生從每年100萬增加到500萬;

1957年到1968年,初中畢業生從每年100萬增加到500萬;

1971年到1976年,高中畢業生從每年100萬增加到500萬;

1997年大學招生達到每年100萬;

1997+4=2001,從2001年到2008年,大學畢業生從每年100萬增加到500萬!

2016年,預計將有770萬大學畢業生,54萬人獲得碩士學位,6萬人獲得博士學位。

引自 我很喜歡的一個知乎大V@馬前卒天大演講:和「00後」一起設計未來(和諧版),有時間的強力建議看看他的文章

到2009年底,即建國62年後,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99.7% --人民網。別忘了中國人口基數!

請原諒我excel用不6......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發現了什麼?

GDP和高校畢業生數量有一大段很相似,只不過GDP稍微延後了。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高校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和初中畢業生、初中畢業生和小學畢業生。

由上圖可知,教育的成果具有延時性。

當下的中國著名企業家主要還只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物,他們的成就僅僅能代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至九十年代初的教育成果,那時,中國教育才剛剛起步。

我知道僅靠肉眼判斷不準確,但是並不妨礙我們看出趨勢。感興趣的可以去計算小初高大畢業生總人數/中國總人口,然後和GDP去比較。當然這也涉及到因果問題,我目前實在沒有時間去處理數據,見諒。

世界銀行提供的世界各國教育統計數據

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絕對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讓每個人盡己所能的學習,並且都能保有持續學習的動力。

中國式教育(12年)確實滿足了讓大多數人盡己所能的學習,但是保有持續學習的動力就不行了。

而歐美教育,尤其是某些歐洲國家,根本不能讓大多數人盡己所能的學習,後者也不好說。

在精力最充沛,對世界最好奇的年紀多學習一些在我看來是完全合理的,這是在為每個人日後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付出,同時也在為社會做貢獻。

讓我們來一個反例:數學差讓英每年損失200億英鎊。而這僅僅是因為數學不好,實在不知道在其他方面的知識缺陷導致他們損失多少。我認為未來在基礎教育上偷工減料的某些歐洲國家會有更多的「引進中國式教育」(本質是大幅增加教育大綱里的內容,並定期進行硬性考核。)的情況出現。

如果只從「因材施教」角度來看中美兩國的教育,肯定是美國勝出,所以很多人就以此為依據斷定美國教育比中國先進。但是,中國教育大綱里對語數英史地政物化生的知識要求對於一個即將進入社會的人都是極其有必要的!作為一個社會人本應該學習的基礎知識偷工減料,最後的結果必定是人的素質降低,整個社會前進的步伐肯定會減速。所以我們看到了英國在實驗性的引進中國式教育,並且已經在數學這個學科開始落實了!

中國式教育通過「應試教育」強制性的設立了考核指標,保證了最基本的學習質量。雖然歐美教育更自主、更有趣味,但是由於其學習總時長較短、在文藝課程數量上更多,明顯削弱了課程的深度和學習質量。

中國式教育的本質是:

1、學習內容多,知識涉及面廣,且保持一定深度。

2、定期進行硬性考核

3、削弱平時成績,看中大考成績。

而國家如此制定教育大綱,本是為了從龐大的人口中公平的選拔人才,當初也實屬無奈之舉,但卻無心插柳柳成蔭,正好迎合了生產力大幅提高帶來的就業知識門檻上升這個趨勢,再配合中國改革開放、入世的節點,使得接受過中國基礎教育(12年)的人與接受歐美國家基礎教育的人相比變得競爭力更強了!

想到這裡,平素一向很文明甚至對噴子只是放置play OR默默舉報的我,對於到現在還成天嚷嚷著減負、減負,標準一律向歐美看齊的家長、公知們,我只能在犄角旮旯默聲罵一句「這些不爭氣的(嗶——)」。

但是中國大學的教學質量仍然不容樂觀,與歐美大學整體、頂尖部分差距仍然較大。

世界大學排名(彙集了各種版本的)

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很不幸的在這個發展階段遇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大幅提高。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會大幅拉高就業最低知識門檻。可能最低門檻從初中短時間內直接被拉到高中甚至大專、本科。這不僅僅對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生產力水平極低的國家和地區的社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這就導致了在短期內(5-10年)中國教育具有優勢,但是在長期(20-30年)處於不利境地。即短期與長期的矛盾。

若中國再不趕緊推動12年義務教育,並提高大學教學質量、研究水平,可能在未來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大。

現在插播一條舊聞(2010年):

在25-64歲的青壯年人口中,擁有大學學歷的人數比例:

1、俄羅斯:54%

2、加拿大:48.3%

3、以色列:43.6%

4、日本、紐西蘭:41%

6、美國:40.3%

7、芬蘭:36.4%

8、韓國:34.6%

9、挪威:34.2%

10.澳大利亞:33.7%

11.愛沙尼亞:33.3%

12.愛爾蘭、丹麥:32.2%

14.比利時:32.1%

15.英國:31.8%

16.瑞士:31.3%

俄羅斯大學生比例世界第一 一半人有大學學歷--網易新聞中心

然而,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僅為8.9%(這個是佔全國人口的比例),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比例全國只有22.96%。

再來插播一條舊聞(2013年):

美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

聯邦數據顯示,近年來美國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持有學士學位的畢業生比例創下新高。在此前20多年來,美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增長緩慢,增速低於其他國家,包括總統奧巴馬(Obama)在內的兩黨政界人士紛紛對此發出警告,而現在,美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終於迎來了大幅增加。

美國國家教育數據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2012年,33.5%的25至29歲年齡段的美國人至少擁有一個學士學位,而在1995年這一比例為24.7%,1975年是21.9%。近來獲得兩年制大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人數也出現上升。

大學大幅擴招和大學畢業率提高是這一增長背後的主要推動力。經濟學家們稱,在美國經濟復甦過程中,有更多的美國人能勝任更高報酬的工作,這在未來幾年裡會是利好消息。

對美國來說,這可不僅僅在未來幾年裡是利好消息。

人類探索世界是從哲學出發,進一步擴展到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能與生活聯繫緊密的學科。經過科技的不斷積累,到了18世紀,恰好支持蒸汽機的發明,開啟了工業化的大門。之後為了使得機器更具效率,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學術研究的大軍,學科門類變多,單個學科快速分化。現今再也沒人能像達芬奇一樣同時掌握各個學科的前沿知識並推動發展。

在未來必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科研,才能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人類自從重視科學並發現科學可以創造財富的那一天起,就註定走向了「全民科研」的不歸路。

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問題是,面對快速提升的生產力,伴隨而來的是勞動最低門檻快速上升,從現在的初中會一路躥升到高中甚至本科,就算是曾經在建國僅僅62年後,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99.7% 人口基數在10億量級的中國,有沒有魄力和條件讓目前全國僅有不到10%的受過本科教育,不到四分之一受過高中教育的龐大人口,上升到如今的初中普及級別也是個未知數。

況且,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因為教育的成果具有延時性。

寫完這一段才找到了一篇舊聞:

在我之前,就連前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同志都與我的看法類似(有點小激動):

胡錦濤指出,我國已經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科技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完全有條件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步伐。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科技體制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體制機制保障,爭取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確保國家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胡錦濤指出,到2020年,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基本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原始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幅增強,關鍵領域科學研究實現原創性重大突破,戰略性高技術領域技術研發實現跨越式發展,若干領域創新成果進入世界前列;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效益大幅提高,創新人才競相湧現,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胡錦濤強調,從現在起,到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只有不到10年的時間,形勢非常緊迫,任務十分艱巨。

胡錦濤:除一切障礙謀科技革命

這是胡錦濤同志於2012年發表的演講,10年成為創新型國家,也就是2022年成為科研強國。中國真的可以做到么?我也不知道。

第二節結語:推動社會進步的永遠是少數精英,但是把良好的基礎教育帶給所有民眾並不是沒有意義的。

其一,就是現代義務教育的最初意義:培養工業化的工人。這一點一直沒變。

其二,就是擺脫人們對未知的恐懼,消滅無意義的迷信。這一點中國正在進程中。

其三,讓民眾聽得懂少數精英們在說什麼。這一點在現今意義越來越重大(經濟、轉基因等)。

我們應該將所有新技術,不管是計算機技術、醫療技術、食品技術都普及給我們的後代,這些孩子很可能成為未來的引領者。將來他們可以根據那代人的需求,選擇最適合的科技

——Roger Beachy,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植物學名譽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轉基因食品探索之旅——@小N考察轉基因

三、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

Ryan:

我不是工業界的,也算是個學術界的搬磚工。人工智慧的歷史自不必繁絮,實際上,每次人工智慧的寒冬都是因為過於樂觀的預期和泡沫。到2015年,人工智慧的產業規模達到1270億美元,也不過是近兩三年發生的事。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史里,低谷期就是真正的低谷期,不是平穩發展期。低谷到第二次寒冬里論文投稿幾乎是看到「neural network」兩個詞就拒的地步。當然這段歷史是我老闆說的,我也沒仔細考證。我不喜歡人工智慧威脅論,但也反感神化人工智慧。起碼在過去20年的科技發展當中,人工智慧佔據的地位沒有你所說的這麼重要。

我不是什麼專家,我的專業和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政治學,人工智慧毫無關係。所以我判斷錯誤的概率各位請自主掂量。

很多人對我所述人工智慧佔據的地位提出了質疑。複述本人第一節言論:我認為外界輿論確實誇大了人工智慧的進展。科學家們通常對科技的未來很敏感,可是卻低估了那少量的科技進步對整個社會的影響。

@這個名字絕對沒人叫

記著在勞動經濟學課上看過兩次工業革命下的失業情況,老師得到的一個結論是:在技術進步的情況下,伴隨著舊的就業崗位的消失還會有新的就業崗位產生來滿足人們的就業需求,因而可以接解釋為什麼工業革命的開展並未引起大的失業變動。個人觀點認為,即使有機器可能替代人進行大量生產性活動,人的特性也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再說,還有機器破壞者的存在嘛

書本確實是這麼說的,但是這個結論是基於已經結束的前兩次工業革命得出的。這一次與前兩次不同的是教育的擴張速度已經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速度了。經過前兩次工業革命,無非勞動的最低門檻從沒上過學提高到了初中。若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加上還沒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襲來,勞動最低門檻一定會達到高中甚至會上升到本科,你認為教育擴張能跟得上么?

跟不上就一定會面臨大面積失業。

很多人都認為未來會出現更多的領域,更多的工作。

我同樣認為未來會出現更多的領域,更多種類的工作,但是不會出現更多工作,而出現的新工作知識門檻都不低。想要將被取代職業的失業人口轉化到新工作是很難的。

中國目前3億農民工,7億農業人口,就算把3億農民工從農業人口排除,農業一塊也剩下4億人。美國農業人口不足百分之一,把中國耕地的地形算進來,假設農業機械化5%農業人口就夠了,那麼只需要6900萬人。剩下過億的失業勞動力怎麼辦?

很多人認為「反正我不會失業」。在社會巨dong變dang面前,我們沒人可以獨善其身。

@月夜.com

我認為吧,失業相對於不斷解放的生產力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新的行業還會不斷產生,人類自身的經濟人本能也會不斷協調生產關係。至於中間的陣痛有多疼就各憑本事了

確實,在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前後,存在一個斷層,會產生暫時的失業潮。這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也有小範圍發生,只不過因為教育門檻提升不大,大部分的舊工作人口就被新工作吸收了。

這一次,我們不看世界,僅看中國,這股陣痛究竟能有多痛?讓我們親眼見證歷史吧。

我認為,對於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失業的也不在少數。至於能有多少人能再就業,就得看未來人類能否創造出全新的需求了。

關於新需求,後面的第七節我會討論。

四、除人工智慧外可能導致革命的科技

@王家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備選是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機、基因編輯技術

綜合起來看,現在世界科技發展有這樣幾個趨勢:一是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雲計算、高端晶元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將帶動眾多產業變革和創新,二是圍繞新能源、氣候變化、空間、海洋開發的技術創新更加密集,三是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四是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帶動形成龐大的健康、現代農業、生物能源、生物製造、環保等產業。

習近平: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有四大趨勢

我們認為,全球多工業部門正在進入一個深度轉型的階段。在過去15年時間裡,數字化的大潮已經令消費者行業部門發生了轉型,而現在這一波大潮將會觸及工業部門,其經濟影響很可能更大。

高盛:全球即將迎來下一次工業革命

我認為還得再加個航天軌道革命

如果長征五號發射成功,中國運載火箭的技術水平又將重新回到世界主流的一次性運載火箭的第一梯隊前列,如其結果達到設計指標,它將成為目前世界上在役的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

中國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原因同樣基於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全面提升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滿足未來20~30年航天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持中國運載火箭技術在世界航天領域的地位,同時為中國帶來更多的商業市場。

龍樂豪透露,中國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也已被納入「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中,目前正處於關鍵技術的攻關階段。長征九號的低軌道運載能力是140噸,地月轉移軌道(LTO)的運載能力大約為50噸。因此,針對空間運輸多樣性的目標需求,中國需要合理規劃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型譜,形成包括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以及重型運載火箭在內的一次性運載火箭型譜,進而滿足中國未來衛星發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以及載人登月等各種任務的運載需求。

最高、最大、最強的「長征五號」,能否托舉中國航天的未來 | 專訪龍樂豪院士 - 知識分子 - 知乎專欄

推送來自馬督工的相關新聞:

穩態超60秒 中國「人造太陽」再獲重大突破

近日,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EAST)第十一輪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在純射頻波加熱、鎢偏濾器等類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未來運行條件下,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EAST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作者:馬前卒

睡前消息【16-11-03】——歷史行程向前走 - 知乎專欄

五、未來可能的社會形態

緊急推薦一篇與本題高度相關的文章:

在人工智慧時代,政府應該給每個人發錢? - 政見 - 知乎專欄

這一討論的核心問題,是一個叫做 「全民基本收入 (Universal Basic Income)」 的新社會保障計劃。該計劃近年來在社會政策領域改革受到相當的重視,是一項美國左右兩黨都可以接受討論的、可能取代美國現行福利國家體系的一項新的制度。這項計劃是指,政府或組織定期定額發給全體成員足以滿足基本生活條件的現金,無論社會成員的收入和財產狀況如何。美國企業研究院著名社會政策學家 Charles Murray 在他的著作 In Our Hands: A Plan to Reform the Welfare State 中,提出要向每位公民每年發放 10000 美元的電子支票形式的現金補助。哥倫比亞大學學者 Andy Stern 在新書 Raising The Floor 中,則提議把額度定為每年 12000 美元。

建議去看原文。

六、網路與90後與科研

這一塊是實打實我自己的想法,如有雷同,不勝榮幸!前幾天和 @VV醬 討論時我藉機詳細的分析了這個問題,在此展開來說。

本塊實質是討論還在進程中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對我們過去、當下和未來實實在在的影響。

中國互聯網大國之路:網民規模15年增長860多倍(2012年舊聞)

提取信息:中國的互聯網普及是在20世紀10年代爆發的,且普及還遠遠沒有結束。

第38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6)

雖然還沒結束,但是對已經普及的地區成長於10年代的90後造就了深遠的影響。

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保持穩定,截至 2016 年 6 月為 31.7%。但是,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農村地區 35.6 個百分點,城鄉差距仍然較大。

提取信息:2016年全國半數人已邁入信息化生活,其中主要受益者為城鎮人口。

這兩張圖得結合看:網民中學生人數最多。恰巧現在的在校生大多數都是95後,00後。

2016 年上半年, 網民使用手機和電視上網的比例較 2015 年底均有明顯提升。與此相比,使用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 平板電腦上網的使用比例較 2015 年底分別下降了 3.1、0.2 和 0.9 個百分點

流量共享、 流量當月不清零、 降低漫遊資費等 「提速降費」 舉措的落實,為我國 3G/4G 用戶的進一步增長提供保障。

提取信息:網路接入設備中手機持續增多,電腦下降。近9成電腦都有條件連上網路,學校、單位聯網比例升高。大多數人都有條件同時使用wifi,3/4G,且比例持續上升。

可推知:聯網成本越來越低,聯網條件逐步改善。

以上是大背景。

現在呢,是暴露我個人興趣的時間。從生活小事看出大趨勢。

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90後、00後、小學生的天堂聖地出場:

AcFun彈幕視頻網、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圈裡俗稱A站、B站。

AB站的興起始於日本動畫,漫畫(國內簡稱動漫)文化,別名二次元。

AB站憑藉著90後00後廣泛的二次元文化基礎,在一眾視頻網站中異軍突起,並且擴展進了超多的板塊,其中就有特別值得關注的一個板塊。

科技板塊。

由於90後成長的時代是家庭娛樂中心從電視轉移到網路的時代,所以我們身上接受的文化既包含了傳統電視內容也包括了網路內容。網路視頻娛樂興起初期即是依靠複製電視內容存活,之後才出現了所謂的獨家網路內容。

由於受到日本動畫影響,我們這一代人普遍都很「中二」,但是使得我們更多的想起未來,因為動畫作品的超能力,機甲設定都是未來科技。知乎上曾看過一篇論文的解讀文章,論文大意是國家母語語法里時態包括未來時的比不包括的觀念上更注重未來(儲蓄更多,借貸更少)。於是我就認為,我們這一代人註定比90前更注重未來。恰巧我們又銜接上了網路,網路帶給我們的內容遠多於電視,且可以自主選擇內容,再也不被電視的時間,空間所限制,於是網路娛樂在我們這一代迅速普及,讓90後拋棄了電視。

AB站科技視頻之多簡直不可想像。並且以視頻——人類接受信息最多的感官來呈現,配以音頻,大大減小了我們這些遠不到接觸科研年齡的孩子了解科研前沿成果的成本——過去是需要去科技館的!

90後也更容易更早的理解那些抽象的,在人類科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概念。比如:概率、熵、博弈、無窮、量子、演算法、悖論。

90後學習各種軟體、技術的成本大幅下降,視頻的學習效率甚至優於課本,換老師的成本幾乎為0。軟體舉例:adobe系列(PS,AE),編程(為防止各位程序猿們互撕就不列語言了),Mathematica,CAD,初音未來······

學習專業知識成本大幅下降,就算你在初中也能看到世界一流名校的課程,自學能力上升。

只要你感興趣,總能找到自學材料。

所以我們這一代從小接收信息遠超90前的人,必定會比90前更加優秀,可以說我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批成長在海量信息,最先利用網路變聰明的一代人。 互聯網對我們來說就是第二大腦。

90後從小就接受海量信息,處理信息能力更強,隨之而來的就是閱讀量和閱讀速度的增長(可參考長篇網路小說的興起,我的同學中某些中毒閱讀者對網路小說的閱讀速度可達到每分鐘3000字之巨,我看報紙速度也在每分鐘1500字以上)。

2015北京高考試題釋放五大改革信號

閱讀量增加是今年北京各科試卷普遍的變化。首當其衝的是語文,今年北京高考語文卷首次設置長閱讀考查,整張試卷文字量達到8500字左右,比去年增加了1300多字。即便在數學卷中,也出現了長達數百字的題干,考生閱讀能力成為試卷考查的新看點。

而且可怕的是,我所在的北京高考題目近年來改革趨勢就是字數逐年遞增,特別考驗學生閱讀速度和快速提取信息能力。

最恐怖的就在於帶來的閱讀速度的提升,閱讀量的提升,閱讀效率的提升,再伴隨著獲取知識成本大幅下降,與更多的人參與知識交流(知乎、專業論壇),肯定會有一批思想家橫空出世。

若未來90後00後扛起了整個社會進步的重擔,我們會走的更快更遠。

當然,自網路嵌入我們生活的伊始,我們這一代人就開始了「思考的兩極分化」,我們的網路生活是伴隨著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的依次興起,這些我都認為是「自媒體」的不同形式的信息分發方式帶來了思想的碰撞。有的人只看不求甚解,有的人看得多想的更多。

簡要總結:科技板塊代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求知方式的變化,我們會更多的思考未來,面向未來。而這種思考和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信息,使得我們快速進化,誕生了新一批「思想家」。

沒能從一出生就接觸網路的90後尚且如此,更何況00後、10後呢?

現在大陸的大學毛入學率已經要到40%了

天大演講·馬前卒

嗯,一年出生的孩子40%的人上過大學。再加上00後,10後的創造力······再加上中國的人口基數······嗯,科研能力劇增

所以我認為未來人類前進的腳步會大大加快。

不是我狂妄,90前們,你們做好被我們快速超越的準備了么?

反正我對00後,10後充滿了恐懼。

擴展閱讀:70後看B站,bilibili執行董事陳睿:我在進B站之前是一個正常人

七、人類未來可能的需求

看到這裡,想必各位看官心裡大概有數了。

Elon Musk為什麼曾參與創立Zip2、paypal、Tesla、Spacex?

為什麼有人說他是將世界遠遠地甩在身後的人?

那是1995年,他「沒辦法眼睜睜看著互聯網擦身而過——(他)想要縱身躍進互聯網浪潮並增益其所不能。」所以他反而決定退學並去嘗試互聯網。

Musk默默無名的生涯逆襲之路始於與他弟弟Kimbal(他也隨Elon來到美國)一起創立的新公司Zip2。Zip2就像是Yelp(譯者註:美國最大點評網站)和谷歌地圖的粗糙結合,但貴為任何類似產品的開山鼻祖。它的目標是讓企業們意識到黃頁的時代終將逝去,從而自己放上在線目錄會是一個更棒的想法。

到了1999年,Compaq(譯者註:康柏計算機公司,後被惠普公司收購)以3.07億美元收購了Zip2,27歲的Musk一舉成為了身價2200萬美元的富翁。

Elon Musk:比宙斯還忙的人(以下內容全部來自這裡)

為什麼Musk要創立Zip2?

因為他看到了未來互聯網廣告的需求。

那為什麼Musk要賣掉Zip2?

因為他看到了未來比互聯網廣告價值還高的需求。

1999年,Musk創立http://X.com,這家公司的眾多特點之一就是能提供方便的轉賬服務。不久之後,Confinity也提供了類似的服務。經過激烈競爭之後,他們決定合併為一家公司,即我們今天所熟知PayPal。

這個主意現在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要知道那是1999年,一家互聯網初創公司要和龐大的銀行帝國競爭是前所未聞的。

2002年,eBay以15億美買下PayPal時,他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這家公司的最大股東,Musk帶著1.8億美元(稅後)瀟洒地邁出大門。

為什麼Musk要創立http://X.com(PayPal)?

因為他看到了未來人們對方便的轉賬服務的需求。

那為什麼Musk要離開PayPal?

因為他看到了未來比方便的轉賬服務價值還高的需求。

下面的話根本不需要我寫了。

你此時可能對Musk前瞻性的視角佩服的五體投地。

但是······

在大學裡

在大學裡

在大學裡

,他以下面這個問題作為出發點,開始思索這輩子最想要幹什麼——「在未來什麼東西能對人類產生最深遠的影響?」

而他腦海里隨之蹦出來的,是一份包含五個東西的列表:「互聯網;可持續能源;太空探索,特別是超越地球個體的永恒生命延伸;人工智慧;以及人類基因密碼重組。」

他是1992年他靠獎學金進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

那一年,他是21歲。

之後,1995年,24歲,Musk已經想到了他現在已經做過的一切。

以上就是我論述開發未來需求重要性的所有文字。

------------------------------------------------------------------------------------------------------

以下是列舉未來人類未來可能的需求開始時間歡迎知友們補充(到了你們開腦洞的時間了!

短期(現在~10年後):

VR、AR,工廠智能化、農業機械化智能化、通用翻譯軟體、人工智慧助理、聲控智能機器人、轉基因農作物······

中期(10~30年)

自動駕駛汽車、量子計算機、家用機器人、太空旅遊、全息投影、抗衰老藥物······

長期(30~100年)

外星移民······

未來的未來(100年-)

???

未完待更。。(坑越來越大)

頭一次得到這麼多贊,算是在知乎出道了~~有動力更新辣!~(≧▽≦)/~啦啦啦


如果說一切政治問題的根源都是經濟問題的話,我個人覺得西方的分裂其實根源在於「剝削越來越難」。

誰都知道「好逸惡勞」「坐吃山空」的道理,但誰都願意如此,尤其是好逸和坐吃久了之後。

然而二戰以後西方能夠如此「好逸惡勞」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這個西方世界超級大國一直都在輸血。美國能夠輸血的根本原因在於它極其強大的科技實力!可以用很少的人力產出大量的價值(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那叫極大的勞動生產率,用較低的必要勞動時間所生產的產品換取需要較高必要勞動時間生產的產品)。同時,美元霸權也與之相輔相成,正因為美元霸權,美國就能夠給全球商品定價,這樣就能夠繼續以低必要勞動時間換取高必要勞動時間。本質上,是通過科技領先而形成的對科技落後地區人民的剝削。

當這種領先不再明顯且差距越來越小時,剝削的能力也就在降低,同時享受慣了的西方人民必然覺得為什麼我需要通過更多工作才能獲得原來的生活水平(工作更多,只是保持了生活水平不下降,相對的被剝奪感就上升),這種不滿就會浮現。

所以,個人認為,雖然原因非常多樣且複雜,但基本邏輯就是如此,簡言之:西方剝削亞非拉的好日子快到頭了。


有人提出國家智庫的智商能幫助中國化險為夷。

相信國家智庫專家的智商的人,大約不知道國家智庫的專家是怎麼產生的。如果他們知道了,大約就會理解什麼叫「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潭」。

別的專業的專家怎麼來的,不妄言,經濟學專家怎麼來的,我還是多少知道一些的。

經濟學專業的你現在工作如何?對高考志願填報相關專業的同學有什麼建議? - neo anderson 的回答

**************************************************

現在學校都不教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了,所以許多人才會少見多怪。這是第一。

既然走資本主義道路,就必然面臨產能和消費能力之間的缺口,無非實現的利潤,以及周期性的經濟崩潰。賭場資本主義只能使利潤與債務堆積更加嚴重,使危機進一步惡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第二。

既然同樣是資本主義,就不會因為姓鍾、或者姓梅,有不同的結果。不會出現姓鐘的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姓梅的資本主義崩潰滅亡的現象。這是第三。

希望看到姓鐘的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姓梅的資本主義崩潰滅亡的結論的人,可以去找御用經濟學家。他們的特長是做命題作文,按照諸位希望的結論,給出諸位滿意的論證。這方面他們擅長,我不擅長。這是第四。

**************************************************

《紙牌大廈》分析過,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經濟危機,無非是「滯脹沫崩」,四種形態選擇。

凱恩斯主義,用脹沫,掩蓋了崩和滯,並不解決問題,只會使問題在未來更加惡化——四萬億之後,就要面臨去產能。

不過,飲鴆止渴可以拖延時間,把燙手的山芋扔給後來人。

真正解決問題,要麼對外擴張,要麼工業革命,要麼社會主義。

二戰是擴張。

如果凱恩斯主義管用,就沒有二戰了。

同理,今天也不會這麼緊張了。

**************************************************

資本主義歷史上,每一輪大規模工業革命之後,都是多事之秋。

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英法爭霸。19世紀工業革命之後,20世紀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20世紀50年代以來,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後,該來的暫時還沒來。

這要歸功於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要歸功於凱恩斯主義,一方面要歸功於華爾街推出種種借貸消費,一方面要歸功於核武器,一方面要歸功於科學家們不斷推出小規模的科技創新。

從實力上看,工業革命,改變發達國家原有的工業優勢,使後發國家國力迅速增強,有能力與原有的霸主掰手腕。

從國際矛盾上,工業革命結束以後,大量的生產力被釋放出來,固定資產投資下降,潛在產能與實際消費能力之間的缺口暴露出來,導致失業激增,社會矛盾迅速惡化。這時,各國如果不想改變原有的社會結構的話,必然試圖通過擴張海外市場、增加海外殖民地,向海外輸出多餘的人口和資本的方式,緩解國內矛盾。或者說,國內矛盾國際化解。

但是,這並不容易,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後發國家和原有的超級大國,都要爭奪有限的國際空間——後發國家要求與其實力相匹配的生存空間,發達國家自然全力維護原有勢力範圍。從金字塔尖跌落,就意味著控制的勢力範圍萎縮,可以向他國要求的剩餘價值和轉移的矛盾減少。明確地說,就是本國國內情況的惡化。

這就是拿破崙、德皇、奧皇、希特勒、日本軍閥、墨索里尼挑戰英美,以及英美全力對抗挑戰的根本原因。

現在世界面臨的局面與當年大同小異,各國國內矛盾激化:為了緩解失業問題,各國使用凱恩斯主義的已經陷入滯脹之中。由於借貸消費,各國中產正在加速破產,棗核形社會正在迅速變為金字塔型社會,甚至倒T型社會。

各國都不想實行社會主義,於是都找不到緩解的方式——事實上,一國實行社會主義,如果沒有相應的限制資本流動的政策的話,難免導致本國資本利潤下降,積累速率下降,資本外逃,本國消費能力增強,進口增加,給其他競爭對手機會。各國之間如同陷入囚徒困境,誰施行社會主義又不大規模調整經濟政策,誰就是在給別人吸收資本、傾銷商品的機會。

與當年不同的是,現在的武器殺傷威力更大,地球更小。一不小心,世界核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世界會和平,各種局部性、地區性、高烈度的常規戰爭、代理人戰爭、特種戰爭,必然此起彼伏,與之對應的是各大國勢力範圍的此消彼長。

具體到中國,必然繞不開中美關係。中國現在面臨的是或主動或被動地脫離美國主導的經濟圈,建立屬於中國的獨立的經濟圈——或者,按照當年的說法,中國要爭奪專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1950年代,中國經濟曾經高度依賴蘇聯,1960年代蘇聯資金和技術撤退時,中國經濟遭受嚴重困難。從那以後的毛澤東時代,中國經濟以內循環為主:一方面,積極與美國接觸,希望引進美國資金和技術,另一方面,在對外交流過程中,始終強調把穩經濟主導權。雖然不能充分利用境外的資源,但是對美蘇的依賴性並不大。兩個超級大國除了武力威脅,都沒有更好的辦法對付中國。

1972年,尼克松訪華,毛澤東接見了他。尼克松要談具體問題,毛澤東說:我們之間只談哲學問題,具體問題就交給恩來他們談吧。

兩國之間的哲學是兩國相互關係的主線,是兄弟關係,是盟友關係,還是主僕關係,或者君臣關係?

決定外交關係主線的是實力,但是在既定的實力水平上,兩國還是可能有不同的關係。

雖然當時中美都面臨蘇聯的巨大軍事壓力,但是尼克松自恃國力強大,希望與中國之間建立主僕關係。毛澤東則揣摩透了尼克松希望減輕壓力,不願繼續獨自對抗蘇聯的困境,從越南體面撤軍的心理,嘗試和中美之間建立互利互惠平等互助的盟友關係。雙方討價還價,直到1974年尼克松下台,也未完全達成一致。

當年,中美有三個合作基礎:一是蘇聯強勢,中美需要聯手減輕壓力;二是中國需要美國資金、技術;三是美國希望對中國搞和平演變。

蘇聯解體以後,聯合抗蘇的合作基礎,便不復存在了。

目前,經貿合作的基礎也發生了變化:中國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已經不缺資金,而是缺資源和市場,需要向外輸出產品和資本,這些基本都在美國控制的經濟圈之中。在兩國中低端技術水平接近以後,美國也不會給中國高端技術。

美國希望把中國融合為自己全球帝國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拆散,至少要限制、削弱中國,加緊對中國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經過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美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到了相當的成果。

現在,中國希望通過一路一帶等方式向海外輸出產品和資本,從海外輸入資本。目前看,這需要美國的默許。美國則希望中國儘快開放金融市場,通過風險投資、金融控股的手段,對中國核心行業實行股權控制,以保護知識產權等方式對中國實行思想滲透。這當然需要中國同意。

可以說,兩國繼續合作有各自的目的。

在核武器的時代,除非出現新一輪工業革命。否則,新興後發國家使用武力從現有霸主手中大面積奪取勢力範圍已經不現實。同理,現有霸主使用武力剿滅新興後發國家也不現實。於是,中美之間就出現了,以鬥爭為實質的奇怪的合作關係。

這種關係是一種微妙平衡,一方面美國無力全面封鎖中國,中國也不能脫離美國經濟圈;另一方面,中國必然想方設法增強實力,美國則必然不遺餘力地壓制中國。這種關係,是一種在統一體系內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很類似股份制公司內部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之間的鬥爭,也類似封建王朝內部君王與實權大臣之間的鬥爭。

混合所有制的關鍵在於,誰是董事長,誰是散戶?誰也不願意當散戶。所以,除非一方有壓倒性的優勢,或者有共同的外在壓力,否則混合所必然是各方為自身利益繼續運動。短期看合作可能會有所增加,長期看鬥爭仍將是主流,直到一方徹底認輸為止。

第一、第二大股東的鬥爭最終往往以一個大股東出局為結局,君臣之間的鬥爭最終往往以滅門或篡權為結局。

目前,從中美實力來看,中國在中美合作之中,處於相對劣勢。

因為中國處於美國經濟圈之中,所以美國完全可能在適當的時機,通過收緊貨幣等手段,對中國施行金融打擊。這種壓力已經隱約可見,沒有施行的原因無非是美國自己的經濟復甦暫時還不夠強勁而已。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全面改革開放,引進境外的資金技術。經濟獲得較快發展,但是也付出了代價,直接結果就是經濟對外依賴性越來越高。有人認為,只要中美經濟關係緊密結合,美國就難以使用經濟手段打擊中國。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

如果中國下一步對美國大規模開放金融資本市場,允許美國資本長驅直入,推動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許民間資本控制國有企業,那麼美國資本必然逐步控制中國的經濟基礎。屆時無論是對中國發動金融襲擊,還是控股中國核心企業,對美國來說都是易如反掌。

在上層建築領域,以自由主義為主流的各種思潮已經佔據統治地位,不斷使用各種手段侵蝕黨和國家的合法性。無論是意識形態領域還是政府系統內部,大批精英已經控制了關鍵的位置。大批社會底層被自由主義思潮蒙蔽,受精英的操縱。自由主義的精英和底層的炮灰都已經到位。一旦美國對中國發動經濟打擊,社會矛盾激化,那麼顏色革命必然接踵而至。

反過來,雖然美國無力使用軍事手段打擊中國,但是完全可以通過支持韓國、日本、台灣等手段圍堵中國。所以,中國對外的投資和海外的債權,難以得到解放軍的保護。在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內,中國並不處於優勢地位,關鍵時刻能否維護中國的基本利益,目前看也是未知數。

中國向海外的思想滲透,以文化交流和孔子學院為主,與好萊塢、CNN等意識形態工具相比,傳播力有限。許多美國人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中國根本無力影響美國的上層建築。

由於美國資本實力強大,只要條件對等,中國資本自然就處於絕對劣勢。所以,這種不利的局面,在目前中美合作的框架內,難以改變(這就是為什麼各國當年都要爭取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的原因。在本國勢力範圍內,本國資本即使實力較弱,由於得到本國政府的支持,也能獲得優勢地位)。

美國絕不會輕易放過徹底整垮中國的機會。過去經驗證明,美國總統是華爾街的代理人,是資本的傀儡,轉臉就變腔是常事,只有利益,毫無信義。一旦美國在經濟、文化領域發難,中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應該考慮被美國經濟圈開除以後應該如何應對了。

減少對美國經濟圈的依賴,是根本解決手段。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同,今天的中國已經不需要美國的資金和低端技術,依賴美國市場的原因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需要大量向海外出口,增加就業。中國目前的經濟困境,一是資本過剩,二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需要嚮往輸出資本和商品。實際上,兩者的原因都是貧富差距過大。如果能夠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就能極大緩解就業壓力,也不必大幅度向外輸出資本和商品。

向外擴張經濟圈是輔助手段。只有本國駐軍的勢力範圍,才是可靠的經濟圈。在別人的經濟圈內發展,隨時可能被別人整合或開除。只有自己武裝,才能確保自己的經濟圈的穩固,以及自己在經濟圈中的地位。世界各地遍布的美軍要塞,是美國經濟圈的基礎。現在看,戰爭擴展經濟圈的手段再次復活了。烏克蘭戰爭,俄羅斯發動了代理人戰爭。敘利亞戰爭,俄羅斯直接上陣。可以預期,未來中國爭奪勢力範圍的過程,必然也離不開武力。

對中國來說,減少對美國經濟圈的依賴,改變國內分配結構,減少貧富差距,加強經濟內循環,同時穩步擴張屬於自己的經濟圈是大勢所趨,應該未雨綢繆。

——TPP、美國的自留地與中國的對策_MRandson_新浪博客、閑聊中美關係與習奧會_MRandson_新浪博客

中美之間的矛盾衝突,集中體現在金融主導權上,雙方爭奪金融主導權的方式,是爭奪勢力範圍。

閑聊外匯儲備、美國國債、金融霸權、「世界銀行」、「全球散戶」、「全球莊家」及其它 - 盧瑟經濟學 - 知乎專欄

南海爭端的背後,其實是美元和人民幣,華爾街和中國金融資本之間的爭鬥。

然而,目前形勢並不樂觀。

許多人認為如果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美國會主動放棄在全球的勢力範圍,給中國擴張的機會。這種看法過於樂觀。霸佔全球金字塔尖的位置,從全球範圍獲得超額利潤、廉價原料和生活用品,是美國維持現有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美國的精英集團對此看得很清楚,顯然不會輕易放棄這個位置——即使川普答應,華爾街和軍方也決不會答應!

大國之間博弈的成本是人命。中國要動搖美國在二戰和歷次戰爭之中靠鮮血獲得的既得利益,就必然要支付同等的代價。

許多人認為美國倒下,中國能獲利,或者,用他們的說法是吃屍體——廉價收購對方的資源、企業、技術,佔領對方的市場和勢力範圍。

不過,這種想法並不現實。除非像蘇聯那樣發生來自上層的革命,導致本國國家機器癱瘓或者成本買辦政府,否則一個工業化的核大國倒下之前,一定會使用一切手段挽救本國經濟和政權,這其中就包括使用武力捍衛現有勢力範圍,暗中支持試圖顛覆其他國家反政府勢力、分裂勢力、恐怖主義甚至使用武力擴張勢力範圍。

不僅如此,現在的形勢並不是中國進攻美國防守,而是美國進攻中國防守。未來的主戰場並不是南海或台灣,而是金融。目前看,凶多吉少。

具體情況,可以參考拙作《實體凋敝、金融暴走》和《雪崩前夜》。

在此,不再贅言。

實體凋敝,金融暴走 - 盧瑟經濟學 - 知乎專欄

雪崩的前夜 - 盧瑟經濟學 - 知乎專欄

可以預期,世界必將進入多事之秋,中國藉助美國勢力範圍的資本、低端技術和市場發展的道路也走到頭了。


美利堅,希拉里,激戰川普;英吉利,已脫歐,貶值英鎊。   

法蘭西,黑又綠,漸變斯坦;德意志,多難民,人心惶惶。   

菲律賓,爭南海,前倨後恭;暹羅國,局勢亂,痛失國王。

小日本,正右轉,圖謀修憲;俄羅斯,油危機,交惡西方。

南朝鮮,女執政,原是傀儡;敘利亞,兵鋒起,斷壁頹牆。

觀歐美,綠化快,白左泛濫;望台灣,國軍敗,英文上場。

這世界,哪一處,還有清靜?這和平,原是個,名存實亡。   

看國外,真動蕩,吃棗藥丸;惟中國,只見著,房價在漲。


極端主義是什麼意思?題主想過沒有?

如果特朗普、杜特爾特的大嘴風格、強硬政策是極端主義?那任志強、羅永浩算不算?嚴格限制外國移民、槍斃大量毒販的中國算不算?

如果英國脫歐就算全球化倒退,那麼一直沒有加入的瑞士又是如何成為影響全球金融業的模範生的?

「極端」是對於某種物質或意識的追求達到極致

「主義」是就某一觀點、問題形成的有系統的思想主張,並在此指導下有組織的行為與群體。

與極端主義相對的,就是現實與理性。

要問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極端主義是什麼?

抱歉,不是穆斯林極端主義,而是死而未僵的冷戰意識形態。

冷戰時期自不必多說,美蘇僵持的態勢下流淌的的是各國無數民眾的血淚,那麼冷戰過後蘇聯解體,總該消停了吧?

但是:

為什麼東歐地區在新世紀俄羅斯重新回到大國行列後紛爭不斷?

華約已作古,歐洲人就那麼願意綁在美國主導的北約上在自己家門口製造一堆爛攤子?

基地組織、塔利班、isis、東突、藏獨哪個發展源頭上沒有中情局的影子?

非洲的軍閥、總統輪番政變,糾結到最後財產還不是無一例外都往歐美搬?

除了古巴苦苦支撐,冷戰後南美洲有幾個國家的政局左右動蕩背後跟美國沒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日韓為一個獨島從最早血拚到現在爭了幾十年,沒見美國出來說半句話,怎麼突然間就覺得要在南海幾個島礁上維護正義了?

再列三個關於中國的非常典型例子:

1、頂尖的雜誌與學者以意識形態的思維分析中國經濟,三十年里無數次被打臉而不自知。

2、直到現在還禁止中美航天合作,即便NASA自己都看不下去、即便中國將擁有了唯一正常運轉的空間站與登月技術。

3、tpp說白了就是犧牲自己內部利益拉著一大幫以中國最為重要貿易夥伴的國家來孤立世界最大貿易國的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這些毫無道理、毫無意義的現象,跟狂熱的宗教極端思維有什麼區別嗎?

一個失去制衡的奉行意識形態的超級大國一夜之間變成相互尊重、平等談判的正常國家,可能嗎?

是你你也想趁著絕對優勢狠狠撈一把。

天下苦美久矣…

美國苦五角大樓、華爾街久矣…

而題主所說的變天,更多的是因為擁有全球絕對統治力的超級大國慢慢回到正常國家秩序中來的轉變,引發的全世界各地區的連鎖反應。

大致梳理下,美國單極絕對霸權下是什麼樣的天下?

西方社會孕育了「白左」——他們大多數只是天真而已,跟60年代在步槍、警棍下成長來的真正的左派完全不是一類人。

在美國單極霸權的幾十年里,西歐、北美八九十年代生人成長在高福利社會、不用參軍參軍也不需要想著拚命、不知道pork來自於pig、享用著遠超自身需求的食物、不擔心看病沒錢、不擔心核彈洗地、看到的都是西方無往不勝、偶爾包機去亞非拉刷個志願者光環,再加上平權運動一代全面影響文化、娛樂教育產業,別笑他們,要你你也「白左」!

其他國家和地區呢?

俄羅斯向歐洲賣血、賣家當,被施捨了個隨時被拿走的工業國名分。

日本如幾十年前一樣政治軍事還是受美國控制,完全依賴甚至引以為豪。(可參看日本某綜藝節目關於中日韓的討論)

西非、北非、中東地區的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冒死穿越地中海、大西洋,向西歐、美國偷渡以躲避貧窮與戰亂,而本國的王子公主們直接在倫敦當土豪。

撒哈拉以南非洲戰爭、屠殺、衝突進行了幾十年,總算在2000年後大部分才像個正常存在的現代意義的國家…

澳大利亞依舊做著自己的煤、鐵老闆與牧場主。

南美洲一如既往在掙扎在中等收入陷阱與民主政治的漩渦里。

南亞、東南亞、東亞、中國,充當著產業轉移的接收地,環境污染、血汗工廠、金融危機,承擔起了高福利國家的物質生產與金融霸權的羊毛來源。

而如今冷戰過後近三十年,看看這幾十年世界gdp排名與科技進步,除了中國從真正意義上成長為工業發達的經濟強國,該畸形、該墮落、該混亂的,好像依舊沒變。

但苗頭已經出現。

為什麼特朗普這號帶有孤立色彩的人物會在政治上崛起?

最根本原因是美國的絕對地位維持不下去了:

經濟全球化最大的貿易蛋糕的被中國分走;

在政治軍事掩護下的資本狂歡,卻將本土的第二產業連同普通人的就業與出路葬送;

標榜的政治自由化加深了地區的動蕩與自身的分裂;

意識形態的招牌在失去對手之後成為盟友間的累贅;

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在無節制的武力揮霍與安逸思維的麻醉下越來越捉襟見肘。

十年中東兩場戰爭、一次次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以柯林頓基金會為代表的政治醜聞、越改越貴的醫保制度、突破天際的美國國債、一次次延後的財政懸崖,追根溯源這些都是在失去制約的單極世界下,美國的高層的政經利益集團肆意揮霍冷戰紅利的結果。

最後那種建立在美國絕對力量、西方絕對優勢上的孕育白左思維的資本主義天堂已經黯然失色了。

高票答案@Lightwing的回答就是這種巨變的微觀縮影。

至於杜特爾特,除了嘴臭,在對華關係上他與鳩山由紀夫、昂山素季、卡梅倫、他信、默克爾,有什麼不同嗎?杜特爾特對日本的訪問不是給諷刺中國外交添加點素材,而是更加證明了中菲關係可以建立在理性平等的外交基礎之上。

另外,批評他對於毒販殺無赦的政策時,還是得看到統治一個中央政令難出馬尼拉的國家這一政策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吧?

一個沒有任何外交砝碼且內政混亂的菲律賓要真正擺脫美國的軍事、政治捆綁,完成對華政策的180度大轉彎以尋取自身利益,沒有強勢的政治人物可能嗎??

從特朗普的競選可以看出來,雖然短期內會造成恐慌與抗拒,但更多地是原有體系下利益集團面臨直接挑戰時的刻意誇張與造勢,畢竟有句俗話叫「斷人財路猶如殺父母」。

但說實話特朗普的每項可行的政策在參選人的政見中並不獨特,但如果沒有其造成巨大政治輿論效應,面對冷戰紅利的終結美國要完成真正的轉型恐怕更加艱難。特朗普根本說明不了世界走向極端主義,從邏輯上講甚至是極端主義的反面:完全的實用主義、現實主義者。

如果說蘇聯解體標誌著冷戰結束的話,如今的世界形勢則預示著過去近三十年後冷戰時代美國單極霸權的終結,為禍全球的意識形態殭屍會隨著僅存的冷戰主角美國的轉型而被埋葬,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多極世界重要力量的現實主義美國。

而杜特爾特與其他眾多在中美間奉行靈活外交的國家領導人一樣,在這個波及全球的變遷中推波助瀾也乘風破浪,讓世界從意識形態的陰影下擺脫真正構建起平等、理性、共贏的世界格局。

其中根本原因還是發展中國家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崛起。

這個過程中一個穩定、健康發展的中國毫無疑問是最核心的變數。


現代性神話暫時退潮而已,未來還會有新的現代性神話被塑造出來形成回潮的。

傑姆遜在《現代性神話》一文中論述道,現代性不是一個概念,在某一個歷史階段,晚期現代性在資產階級運用「反宏大敘事"的口號塑造出新的宏大敘事的過程中,現代性就成為了一種敘事範疇。

人們通常認為後現代是對現代的超越,然而後現代依賴於種種在本質上是現代主義的範疇,比如"風格創新"。無論後現代運用何種修辭,都無法把現代主義徹底剷除。儘管後現代性講風格的終結和主體的死亡,它卻無法把自己同創新的絕對價值分離開來。反宏大敘事本身就是一種宏大敘事,而有關差異性的種種拜物教將繼續同更老的"新事物"概念交疊在一起,儘管兩者分屬於不同的領域。

那麼,某些古老而過時的東西在現時的境遇(具有某種時間的當下性)中會被重新發明出來形成回潮,現代性秉承的是基於時間循環論的古老時間觀。

現代性概念無法逾越的一個方面就是現代化的概念,而現代化概念的出現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產物。現代性總是這樣或那樣地同技術發相關聯,因而它也就與「進步」的歷史概念相關聯。一戰曾給予"進步"的意識形態以沉重打擊,尤其是在同技術相關的進步概念方面。然而,資產階級的「進步」觀念卻因為在二戰之後現代化理論的出現而起死回生,成為某種啟蒙意識。同時,現代性和現代化則在後發國家被賦予不同的新內涵,即趕超西方的現代化,尤其是西方的工業。然而這種「進步」啟蒙意識的語境前提是放棄對歷史的想像和激進社會變革主張,現代性的勝利和工業的富足使得西方開始宣揚意識形態和歷史的"終結",種種現代性神話被不斷製造出來,而現代性開始功成身退,人們都在忙於自身的"去現代化"(demodernification)。

其中,消費主義文化通過文化工業和符號敘事製造出種種文化符號需求的同時又通過廉價而豐富的工業品快速滿足,處於資本主義晚期現代性的我們陷入如同可口可樂的飽腹感之中而無法自拔,美麗新世界讓我們應接不暇。

而現代社會中間階層的政治話語權逐漸崛起,開始主導公共政治話語鬥爭和政治走向,似乎我們可以運用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的方式給世界的社會政治機器進行來回修補,並把反對「進步「人都趕出去或邊緣化,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無比美好了,因為世界機器的搭建已完結,現代性已經取得了全面勝利。

然而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歷史已經終結,並把關於未來的想像和激進的社會變革從我們的政治思維當中剔除出去,那麼我們就無法形成任何具有吸引力的政治綱領。

而今世界秩序體系已經開始鬆動,戰火不斷的中東,難民肆虐的歐州,因社會階層撕裂而自顧不暇的新大陸,苟延殘喘的俄羅斯,醉生夢死的天朝上國……雅爾塔體系逐漸破碎,戰爭機器重啟,整個世界開始進入新一輪碾壓「進步」觀念的歷史階段。

簡而言之,西方那一套通行的「進步」價值觀已經不夠用了,而受歐美自由主義和進步思潮影響的知乎小資眾的價值觀念還是經過媒介編碼翻譯而成的、邏輯不自恰的「玫瑰世界觀」,他們在凝視現實的黑暗深淵之後會顫慄不已的。大多數人剛從階級固化的焦慮和消費主義的符號遊戲當中驚醒過來,旋而又墮入長久的恐懼當中。顫抖吧,美麗新世界的人們!

不過別擔心,新的現代性神話會在未來再次被發明出來的,如同西西弗不斷地推石上下山一樣,人類從來不缺希望……


是要變天,但還要等。:

不太清楚為什麼貼了美女圖片的答案都能排到前面,也不知道為什麼寫個段子的答案都能幾百個贊同,這個回答里抽離出來的幾個點都是可觀察、可證偽、可指導日常生活的:

1)世界是要變,但是要等到主流國家換屆後的一兩年;

2)觀察美聯儲加息和其他國家加息的進程後,能更準確的判斷國際風向;

3)現在沒有加息,2017年世界仍舊不會變天,美國新一任領導人有一年時間證偽;當然作為先行指標的台灣省、日本、韓國領導人已經出現危機,可以作為先行指標——從歷次危機看,先行指標領先6-12個月,所以東亞地區變了天,世界估計要6-12個月反應時間。

4)贈送各位讀者的投資建議是,變天的時候大家現金為王。到時候開始降息周期,房子也會在那個時候見底,現在著急買房的人我看就算了,你沒見過房價下跌不證明沒有。

還要多乾貨?還要怎麼樣?這又不是投資推薦平台,我也只能說到這裡了,有人之前在評論區里噴。本人是CFA,僅僅是作為專業人士希望能給大家一個決策角度,不希望和無理由的攻擊者碰撞,故而關掉了評論區。

-------------------

有些朋友關心的中國問題,我已經寫在了最後一句,在資本市場看來目前的世界是一個比爛的局面,相對不太爛的當然就是比較好的。新常態和轉型很痛苦,資本橫衝直撞,各種泡沫抬頭。然而和依舊希望用美元維持霸權的、用脫離歐盟解決問題的英國、用接受難民轉移矛盾的歐洲、用加稅刺激經濟的日本,至少從市場表現看中國相對不那麼壞。至少我們走的是一條提高生產力、轉變生產模式的路,其他主要大國並沒有跳出財政政策和社會政策的路。,參見幾個歐洲PIGS國家,靠貨幣手法和政治換人,沒什麼效力。

-----------------------------------------------

要等到換了執政人馬依舊解決不了問題,才會變天。從現在來看,世界普遍的表現是,大家都還寄希望於換人管用,可惜我的判斷是換了人馬基本不太可能解決問題。

穿插並附贈一個投資建議和判斷變天的指標:美聯儲年末加息的話,再等一年國內也開始加息,那個時候的世界更加精彩。知乎有挺多鼓吹房價的,那個時候咱們回來再聊。總之中國還沒見過房地產下降,見到了之後大家才願意理性分析很多問題。在一個投資什麼都回報極低,通脹抬頭的時段,變天才有滋生土壤。資本主義主要國家國民仍然寄希望於換人或者刺激的幾天,變天氣氛還不夠濃厚就是了。

變天在這個核時代,在這個網路時代意味著一種不同的形式,一樣的內涵:對制度極度失望後的徹底反彈。

對於現狀的不滿,一般來說從輕到重有以下一個層次:

--修改政策;

--修改人事(執政班底)

--修改制度

世界形勢運行和經濟有類似的周期性,對於企業經營來說,面對不同的條件可以通過調節庫存、調節產能、調節技術(生產力)依次解決。解決庫存成本低,但是藥力也弱,風險相對小。解決生產力,藥力猛,風險大。

社會問題也是一樣的,特別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也算,被裹挾了)。經濟周期就是社會周期。

人類進入電子和信息時代後,實際上很久沒有科技上的突破了,我們看到的互聯網、vr實際上只是計算機時代最後的掙扎與紅利:科技帶給經濟的邊際效應在不斷降低。放眼世界新的商業模式,藉助手機、vr、越來越曇花一現:科技帶給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越來越不明顯。

現在經濟周期的狀況是去庫存和去產能已經失效,必須要有顛覆性的科學技術出現才能夠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可惜我們並沒看到。

政治家充當的是資本和經濟周期間的調和劑與潤滑油,需要強調的是必須要在一定範圍內:

--任內一般能夠解決的是政策微調;

--需要大幅轉向的時候則只能換人;

--如果必須徹底改革的話,就回到了我們政治書上熟悉的一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你們都下台好了:或者是極端派上台死馬當活馬醫、或者就選一堆無厘頭上台瞎貓碰死耗子。

現在的世界:中東和北非已經介於換人和換制度的邊緣。社會對於生產關係的容忍度已經接近臨界,isis、極端宗教勢力、阿薩德被亂錘證明所有人都覺得換了制度才有出路。

但是我為什麼認為世界性變天還要等呢?

因為主要國家還仍然認為換個人就能解決問題:

--米國大選,寄希望於新人新氣象;

--日韓台對人不對制度,新領導人才剛剛遇到麻煩不久,人民還有期待;

--普京仍然強勢,大家等著看中東和東歐是否如願拿下;

--歐盟還在糾結,英國影響多深尚未可知。

必須要再等兩三年,世界人民赫然發現換政策早已沒用、換人仍然徒勞,才真正會想到:是時候換換天了。

這點上,不斷改自己革的,還能相對好一些。別覺得政策收緊不好,長痛不如短痛、被選民拋棄割肉才痛。

這個回答被踩得不輕,知乎也不會在兩年內倒閉,到時候回過頭來看


我不知道世界是不是在變天,我只知道未來的日子會很難過。

我看到的是全球的經濟都在變差,各國沉醉於金融工具帶來的資產負債表擴張,用海量鈔票堆砌經濟繁榮。我看到的是最新科技仍無法大規模轉換生產力,登月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故事,二十一世紀是生物世紀只是玩笑,大規模核聚變能源還遙遙無期。我看到的是全球化已經搖搖欲墜,自由與開放已成過去,保守和孤立才是未來。我看到的是極端主義在全球遍地開花,極端恐怖主義極端民粹主義在所有的文明中交叉發展。

我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日子,我只知道過去的好日子結束了。冷戰結束後全球化紅利已經消失,現在已到交付全球化成本的時刻。全球化的成本是什麼?是極端主義。全球化讓世界變得扁平,互聯網已深刻改變全球政治環境,金字塔式傳統政治式微,扁平化政治廣泛興起。互聯網下每個人都只願意和自己想法相近的人交流溝通,最後導致每個人的觀點越來越極端;越極端的觀點就越有向心力,而對手的手段只能是更加極端,於是惡性循環肇始。在全球經濟停滯各文明矛盾凸顯的大背景下,極端主義幾乎不可避免。從昆明到巴黎,從台北到倫敦,全球化的喪鐘正在交替響起。

誰受全球化紅利最多,誰付出的成本就最大。上層永遠是高高在上,大不了變金家;廣大底層永遠是被吸血,無非是個程度輕重的區別。在天朝受全球化紅利最多的恰恰是城市夾心層,全球化機遇讓他們有機會和底層脫離,能讓他們在上層有限的容忍下享受到高生活水平。生活在交通便利的大城市,從事IT或金融,下班回家看看最新英劇美劇,假期能去幾個西方國家玩玩,攢攢錢就能用到最新蘋果手機,這就是夾心層們的典型生活。而現在好日子正在結束:恐怖主義愈演愈烈,下一顆人肉炸彈可能就爆炸在你身旁;上層的容忍在接近極限,牆越來越高,楊永信們依舊堅不可摧;底層的憤怒同樣加速膨脹,經濟惡化下隨時隨地會成為底層憤怒的祭品。面對任何一種極端主義,夾心層們都毫無抵抗之力,唯一能做的只不過是在朋友圈微博知乎上釋放毫無作用的海量焦慮。

所以你問未來會不會變天,我不知道。正如我不知道未來世界是會面對恐怖分子的炸彈和槍口,是會面對納粹魔王的標籤和焚化爐,還是會面對君王禮法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只知道,未來的日子會很難過。


老娘我見過二戰,還開道奇給盟軍送彈藥。

老娘我見過日不落帝國的全線衰退。

我娘我見過蘇聯滅亡。

老娘我見過美國走向世界霸主。

老娘我和撒切爾夫人泡茶,她向我請示工作。

老娘我見過愛爾蘭共和軍。

老娘我領略過蘇聯的核威脅。

老娘我見過日本德國從廢墟中變為強國。

老娘我見過中國一片國防綠,萬歲聲震天。

老娘我結婚的時候,你們校長還給我送來花瓶做賀禮。

老娘我見過冷戰,見過柏林牆的建立和倒塌。

老娘我當年也是風華絕代,和里根總統比翼齊飛的。

老娘我見過蘇伊士運河,敏感詞運河。見過英聯邦國家紛紛單幹。見過印度從破敗走向強盛。

老娘我見過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伊戰爭,中印戰爭,印巴戰爭。

老娘我見過赫魯曉夫報告和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

特朗普是誰?杜爾特是誰?脫歐?早該脫歐了,海峽對面那幫子人沒信念,沒道德,混吃等死,沒頭蒼蠅一樣不知幹什麼,二戰要不是老娘的部隊他們還在蘇聯的刺刀下呢。義大利佬,法國佬,還有一幫子蹭飯的,老娘早看他們不順眼了。

變天?你和老娘我說變天?

天道,上帝的道,從來沒有變過。


兩個最近的新聞:

第一個:

上個周末新鮮出爐的慕尼黑安全會議:

撼動全球格局的中國崛起

該會議主席認為中國的再次崛起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全球戰略問題」。

「中國崛起是當今世界的最大變化,正在撼動全球」

「以歐美為主導的世界格局,已經不得不面對一個仍然在高速成長的巨人」

「如何在中國崛起的同時,避免衝突,亞洲的和平,是歐美富饒的前提

歐美富饒的前提?這是在公眾場合,公開承認歐美在吸血嗎?

雖然有點鼓吹中國民粹的意思,但是的確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確要滿血復活了。

第二個:

調查:三分之二非洲人正面評價中國在非洲影響力

在非洲人眼裡,中國和美國對非洲的影響力不相上下。大多數非洲人還認為中國的影響力是積極的。這是非洲民調組織「非洲晴雨表」最新調查報告得出的結果。

大多數非洲人(56%)也認為中國對非洲的發展援助對滿足其國家需求做出了"一些"或者"很大"貢獻。中國給非洲人留下積極印象的原因包括中國在基礎設施和發展建設方面提供的幫助,商業投資以及產品的價格。但產品質量卻給中國的形象減了分。在非洲人對中國的評價中,政治和社會因素則排在次要地位。

大部分歐美人都覺得,中國在非洲是新殖民主義,而這份報告的確是「出人意料」

食物比尊嚴重要?

(這句的意思是,吃飯比環境保護,動物保護什麼亂七八糟的更重要,沒有針對任何人的意思。這個能成為嗨點我也是醉了)

·································

兩個新聞一起看,我覺得這不是巧合。


作為一個以學習的心態謙虛地贊同本問題高贊作者們精闢回答又比較想躍躍欲試的從宏觀層面淺嘗輒止地芻議一下這個比較有深度的問題且對於武俠小說和文學寫作有一定情懷的知乎新人,對你提到的「變天」兩個字很感興趣。「sky changing(笑)」這種民間說法其實很具象,風雨雷電是變天,晝夜交替也是變天,人們能夠極其直觀地看到所發生的一切。但是,「變天」在國際政治的語境下是一層抽象的內涵,是人們難以直接觀測到的,它涉及了國政這門學科所立足的根本,即權力。那麼,權力轉移(power transition)就成了「變天」的科學表達。

本門學科的開山祖師漢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早就說過「權力界定利益」,國際政治既講權力,又講利益,國際關係在歷史上不斷地發生power transition,大到國際體系,小到區域格局,每每都與利益有直接關聯。而權力的轉移,曾經僅僅發生在國家之間,英國取代西班牙,美國取代英國,蘇聯挑戰美國,德國挑戰歐陸秩序,都是國家行為體之間的權力交替。但當代,為何人們直覺上覺得這種「變天」演化得更加複雜,並且覺得它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原因不僅在於當下正處在一個國家間權力格局變換的交替期,另外一個原因,那是因為我們作為一個個體,也不知不覺地成為了權力分享的一分子——曾經國家間水平化的權力轉移,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向度,自上而下的垂直分享。

——————————————————————————————————

鑒於知乎的獨特風格,首先請允許我講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小故事。

傻白甜的虛竹小和尚意外破解了珍瓏棋局,獲得了無崖子北冥神功、小無相功、以及足足七成內力;小和尚又意外地在天山童姥和李秋水的撕逼中獲得了兩人的九成內力,姥姥還給了他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陽掌、生死符等一堆羨煞眾人的頂級裝備;大哥蕭峰死前,和尚又意外地獲得了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你以為這就完了?沒有,和尚成了靈鷲峰的山大王,娶了銀川公主美嬌娘。看完虛竹的人生經歷,如果你還要實現一個小目標的話,不管1個億還是當市委書記,都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了。當然,你要有足夠造成意外懷孕的好運氣。

好啦,說點正經的。

國家間水平的權力轉移仍是當前時代的重要特徵。

原先國際權力份額的絕大部分都掌握在美國為首的傳統國家手裡,這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一個堅定的政治現實主義者,我悲觀地認為,權力轉移永遠無法避免國家間的衝突,平穩交接權力的情況歷史上還真是極其罕見,即便二戰結束後 的英美權力交接,也是在宏觀的戰爭背景之下。奧根斯基(Kenneth Organski)說過,國家間的權力份額分配就像一張大餅,你多了,他就少了。權力永遠都不是無限的,恰恰它是稀缺的資源。因此,權力份額是一個動態的模型,此消彼長,因而不穩定的因素一直都在,也就是說,只要存在權力流動,哪怕權力比鼻屎還小,都會讓行為體產生攫取的慾望,進而造成體系失穩。在國際體系你死我亡的「無政府狀態」下,那一塊小鼻屎可能就是生存下去的甜糯的棉花糖。

既然權力是不斷轉移的,且這種轉移會造成不穩定,那麼它是怎麼轉的?

權力在國家間水平轉移,肯定得有個發送方和接收方啊,接收方顯而易見是中國等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否則也不會被稱作emerging power了(作為川普的口頭禪,「中國」真的不能不提)。那麼,若權力的接收方已知,權力的發送方是誰?這倒是個不錯的問題。

一種觀點是擠壓美國的權力份額,這是主流的觀點。在男女、陰陽、善惡、黑白、美醜等二元邏輯的潛在指引下,人們總是渴望看到兩個巨獸之間的纏鬥,冷戰時是美蘇,如今是中美,進而彼此樹立敵人意象(image)。事實上,別聽那些人忽悠,說什麼美國衰落了,No,科學地觀測,美國調動權力的能力並未減少,反而有所增加,與七八十年代動輒強力顛覆一國的粗暴方式相比,當前軟實力策略(soft power)有更強的觀念侵入性,特別是奧巴馬政府的中東軍事回撤和亞太挑撥策略,成功地將即將成型的中日韓自貿區擱淺、南海局勢加劇、中日矛盾激化、韓國薩德部署,這一切都不來自美國直接的軍事威懾,只是四兩撥千斤的觀念樹敵,美國對權力運用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成了千年老妖,更加爐火純青。

另一種我比較贊同,中國崛起,以及其他新興大國的崛起,擠壓的是傳統國家的權力份額,首當其衝的是歐盟,接下來是日本和俄羅斯,恰恰,這三個國家或區域當前面臨的壓力要大大重於美國。與其關注特朗普這樣的美國右翼,倒不如關注下歐、日、俄國內的右翼更有意義,不用我多說,大家也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當這些國家的權力份額在「大餅模型」中越來越少的時候,它們能夠獲取利益的手段就自然而然地減少了,同時權力這個保護罩將無法提供充足的安全空間。不確定性、焦慮、懷疑主義,使這些行為體傾向於強化自身認同,威廉·薩姆納(William Sumner)幾乎在一百年前就將群體分為內群體(in-group)和外群體(out-group),若外部壓力持續存在,將強化內群(某國)的核心認同,進而演化為一種保守主義、自我主義、孤立排外的傾向,恰恰「保守」在西方政治光譜中對應的就是「右」——外部壓力,也就成了右翼存在的土壤。

外部壓力?難道是中國獲取權力份額的時候給它們造成的嗎?

部分上可以這麼說,但大部分情況下,中國自己都不知道為啥自己就擁有了更多的權力。權力這個傢伙比較雞賊,經濟低迷的時候它就溜、戰略危機的時候它也跑,覺悟不僅低,而且吃不了苦,以歐、日、俄三位宿主目前的德行,實在是攏不住它,所以它就在近兩百個國家間飄來飄去,找尋更適合的人選。中國對權力的獲取很多情況下不是主動的,當前的策略仍舊是跟隨、搭便車(free rider)、保守主義,所謂的「優先解決國計民生的大事」;美國反而是主動攫取權力的主要玩家,當如今美國權力也在不幸地縮減之時,原先的玩伴被一一拋棄,淋吸大法將它們吸得有氣無力,保證並強化自己在權力格局中的地位,使其具備了甚至不遜於原先的權力支配能力。

想想看,赤練仙子李莫愁在絕情谷是怎麼對待心甘情願被SM多年的徒弟的,色情狂魔公孫谷主是怎麼坑害吃棗達人裘千尺的,百合密友崔順實和她閨女是怎麼坑朴大媽的,長得不怎麼像雙江兒子的李天一是怎麼坑爹的,英國是怎麼「身體倒是很誠實地」離開歐盟的。國際政治的本來面目就是個自助體系(self-help),那誰唱的,「誰把誰真的當真,誰為誰心疼,誰是唯一誰的人」,所以誰也不能信誰。美國主動吸了歐日俄(順道利用中東),亂局出現,中國意外地擠佔了歐日俄(補腦熊貓不小心用臀部擠到三隻花栗鼠的畫面),使中美兩國在國際權力分配中獲得的大餅越來越多。當然,大家可以關注下一帶一路,這是中國國際權力主動獲取的第一槍(點到為止,不能多說了)。

此時,一系列意外的事情連續發生了,一束華光灑落,在國家間遊走的「權力」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意外地發現了一隻窩在山溝里愜意地啃食竹子的熊貓,熊貓大部分時間都在吃東西,讓外人誤以為它會吃掉自己的東西,實際上,它只愛吃竹子,只在侵犯到它吃竹子的利益的時候,會發怒。「權力」瞄準了熊貓對利益的珍視,因此決定加持。歐崖子、日秋水、俄童姥的另外的一些權力,意外地轉移到熊貓的體內,它只想安穩地吃竹子的小目標,意外地變成了獲得一片永遠吃不完的竹林。熊貓雖然很驚喜,但仍然韜光養晦,所以趕忙捂住了嘴,對著整片竹林做了個噤聲的手勢,噓。因而,他給自己取了個新的名字,噓竹…故事講到這裡,並沒有完,原來的世界老大最後不是把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交出來了么?所以,噓竹還需要加持德川家康的那份堅忍不拔的老烏龜精神。

剛說了一半,水平的混亂是這樣的,但權力垂直轉移還沒說,繼續。

提到「變天」,原先保有權力的國家行為體,其「權力大餅」的水平份額不斷變化,同時其縱向厚度變得越來越薄,縱向分享這張大餅的包括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公民社會、媒體、個人……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會發現難民作為個體成了曾經的權力主體——「國家」的無處發力的棘手難題;媒體通過玩弄信息來操縱民眾情緒,藉此向國家施壓;國際組織設置問題的議程,把國家卡得不要不要的;跨國公司作為全球化推動的主體,某些大的跨國公司的財權甚至不是一些中小國家能比擬的;公民團體天天上街遊行,要都是烏克蘭美女團裸胸遊行那還是好的,鬧不好就給你來個打砸搶……新的混亂開始了。

權力怎麼從國家手裡跑丟了?

詹姆斯·羅斯諾(James Rosenau)的「兩枝世界論」提出了動蕩世界的三組矛盾:一體化與分散化、地區主義與全球主義、繼承與變革。這三組矛盾幾乎囊括了人們關注的恐怖主義問題、地區獨立問題、國際貧富差距、飢餓與死亡、環境災難、信念喪失。有趣的是,他的分析模型的切入點在於微觀層面的「公民技能」。說起來,全球公民社會的形成,以及在越來越大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群體,加上使國際社會結為一體的社交網路,讓公民的政治技能不斷提高。我們就是其中一份子,我們對於政治的關切從未有過如此強烈的時候,我們能夠更加熟練地分析公共政策的影響以及涉及自身的某一事件的政治後果,原先的精英將難以獨自應對政治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個體也開始參與切分權力的原因。進而,公民技能開始影響中觀層面,即「權威結構」——也就是國家。國家此時恍然大悟,其合法性不再源自森嚴的暴力機關、持續的經濟增長,而是來自更廣大的民眾,其合法性的績效指標需要接受公眾的嚴苛檢驗,這就是為什麼蘇格蘭持續公投脫離英國的原因,因為當地公民覺得更小的行為體能夠實現更高的政府績效,權威結構便會向下重組(英國脫歐是個更合適的例子);反之,方興未艾的各種多國形成的自貿區、共同體,則體現了向上重組,其政府績效將會在更大的範圍內擴大,有利於獲得民眾支持,提供政權的合法性。再進而,宏觀的國際體系,便在上述混亂的分分合合和個體的吵吵嚷嚷中產生變數,「變天」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權力在垂直向度發生了明顯的轉移,未來只會更加顯著。

這樣哦,我們也是權力者?

沒錯,但請不要拿城管打人這樣的例子駁斥我,即便是城管打人,和十年前相比,你也會發現如今一個極為明顯的特徵:今天社會不公的很多事,都可能得到我們這些零散的「權力主體」的關注,進而獲得較為妥善的解決。社交網路成為了權力交接的中轉站,李普塞特(Seymour Lipset)、哈貝馬斯(Juergen Harbermas)等一堆政治學大牛都執著地關注媒體(media),或更確切地稱之為「媒介」以避免歧義。它本是個中途結構,如今更是如此,銜接起基部的社會和頂部的權威。但我還是想講一點比較實在的話,公民政治技能在提高,這很好,但當前國際社會的亂序或多或少與此相關,在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人們的個體理性被集體狂熱所衝垮,進而為投機分子製造了介入的空間,這些想獲得政治或社會資本的人輕而易舉地利用人們的激情,這必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必須要關注的動向(具體事件請參考微博上的每一次關於撕逼的熱搜)。

意外滿級的虛竹和意外獲得竹林的噓竹,可能是一個武俠人物、一個新興國家,也有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和尚意外地成為了蓋世無雙的大Boss,國家意外地成為了未來體系的繼任者,你意外地獲得了一些微小的結構性權力,如同WIFI信號橫衝直撞卻又無法觀測一樣,權力轉移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它很有意思,很難捉摸,是一切社會發生變化的根源。

另外,千萬別嫌公民個體獲得的權力小,它意味著原先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結構開始瓦解,並終將變成廢墟一片,在此廢墟之上,雨後春筍,必會長成參天巨竹——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墟竹」。

——————————————————————————————————

最後,請你們關注我(微博:彭翼翔iMaGe),這是我在知乎的第一個回答。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台灣宣布放寬「小三通」大陸團客限制?你會因為此舉選擇去台灣旅遊嗎?
俄羅斯現在是在一步步衰落嗎?
如何看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或者擴大到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問題?
如何評價韓國節目《非首腦會談》中 中國代表張玉安的表現?
阿富汗女性全身衣服嚴實包裹,結婚時丈夫怎麼知道妻子的長相?

TAG:政治 | 國際關係 | 國際政治 | 地緣政治 | 全球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