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如何看待玄奘?

如題。


不以信仰論,僅以千年之前的大乘天歸國時候的一段記錄論,玄奘為炎黃子孫中優秀的一分子,當無疑矣——

話說在玄奘獲得大乘天與解脫天之稱號,受天竺戒日王等印度土王禮敬之前,就已經有了歸國的打算。

此時玄奘在那爛陀寺的老師戒賢三藏已經是百歲老人,正如風中殘燭,而那爛陀寺一眾號為「三藏」的學問僧,除了玄奘,別無他人有玄奘這樣的聲望與學養,可以接替戒賢三藏之位。

給孤獨園

於是那爛陀寺眾僧為了挽留玄奘,並希望他繼承戒賢三藏的地位,成為那爛陀寺新的僧團領袖的時候,對玄奘說了這麼一段話:

諸德聞之,咸來勸住,曰:「印度者,佛生之處。大聖雖遷,遺蹤具在,巡遊禮讚,足豫平生,何為至斯而更舍也?又支那國者,蔑戾車地,輕人賤法,諸佛所以不生,志狹垢深,聖賢由茲弗往,氣寒土險,亦焉足念哉!」

這些印度僧人是這麼說的:我五天竺印度國,是釋迦牟尼佛降生之地。我佛世尊雖然已經在娑羅雙樹下入滅,然而從世尊降生之地到入滅,留下的聖地不可勝數,譬如大勝魔軍之菩提樹,初轉法輪之鹿野苑,人天說法之靈鷲峰,大眾聞教之給孤獨園,學佛釋子巡禮於聖地之間,實乃百千億劫難得之福緣,更是求得無上佛法的善地,世間沙門入於斯土,不啻於超生於佛國,為什麼玄奘三藏來了那爛陀寺卻要捨棄佛國,返回東土?

那爛陀寺

初轉法輪之鹿野苑

那所謂的支那國,乃是蔑戾車地,何謂蔑戾車地?乃惡中惡,奴中奴(此據華嚴經疏),真乃毫無人權的專制奴隸之國,絲毫不尊重普世價值,所以過去諸佛,從未降生在此等罪惡之土。此地的人民全是缺乏素質、惡行滿滿的暴民,不但諸佛不生,聲聞緣覺諸賢聖亦不願意到這個費拉不堪的罪惡之國去,更不要說那裡氣候寒冷、地理環境惡劣,哪裡值得大德您留戀!

實際上,又何止印度僧人作如是觀?與玄奘同時代的道宣和尚,既不接受玄奘帶回的法相宗之學,又在自己編撰的《續高僧傳》里,這樣寫:奘初到此,不覺悶絕。良久蘇醒,歷睹靈相。昔聞經說,今宛目前。恨居邊鄙,生在末世。不見真容,倍復悶絕。

在道宣筆下,玄奘初到印度,居然因為巡禮了諸多佛教聖地,見到經文上的靈鷲峰、給孤獨園等地,就深恨自己生在大唐這樣的邊荒匪地。彷彿玄奘是個燕壘生一般「斯世已然淪匪穴,來世願做異邦人」的人物。

在續高僧傳里每每對玄奘進行影射的精神印度人道宣

當然,道宣這樣寫,是因為道宣本身就是一個燕壘生般的人物,這位一輩子沒有離開過中原的大唐高僧,在他的《釋迦方誌》中,是做了「以印度為正,唐無以翻」這個論證的。正如當今有精日,有美分,那麼大唐時代,有絕足玉門卻以「印度為正」的道宣和尚,到達印度後就發願生生世世生於天竺,再不歸支那秦土之邊地的道整和尚,似是當時風氣,不足為怪?

然而玄奘是怎樣回答的?

彼國衣冠濟濟,法度可遵,君聖臣忠,父慈子孝,貴仁貴義,尚齒尚賢。加以識洞幽微,智與神契。體天作則,七耀無以隱其文;設器分時,六律不能韜其管。故能
驅役飛走,感致鬼神,消息陰陽,利安萬物。自遺法東被,咸重大乘,定水澄明,戒香芬馥。發心造行,願與十地齊功,斂掌熏修,以至三身為極。向蒙大聖降靈,
親麾法化,耳承妙說,目擊金容,並轡長途,未可知也,豈得稱佛不往,遂可輕哉!

根據這個思想,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玄奘將世界版圖分成四塊:歐亞大陸北方為「馬主之國」、歐亞大陸西部為「寶主之國」、東亞為人主之國、南亞為象主之國,結論則以人主之國的先進位度與象主之國的宗教學說,視為人類的兩大燈塔國。然後,取象主之國文明的精髓,莊嚴人主之國,才是玄奘的追求。

他用一生證明了自己,不論是長路上的黃沙雪域,還是南亞的兵戈盜賊,中土的混亂政爭,都不曾阻礙他的腳步。甚至被形同發配般居於玉華寺後,依然以衰朽之年翻譯完成了整部大般若經。

較諸道宣、道整等輩來世願做異邦人的群髡,玄奘才是我國佛教之龍象,也正因為玄奘等真正大德的努力,佛教才在唐宋年間,真正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一分子。

這就是曾經讓道宣、道整們心心念念、魂夢以求、發願世世投生、堅決不生蔑戾車地的四洲中心、安住地輪之法王國土

帶著異邦的文明,為莊嚴我華夏之土而奮鬥終生的人中之雄,與心心念念「逃離匪穴」的群小相比,金玉糞土,不言自明。如此大德,安能不敬?


若我此生,若我前生:

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眾罪,

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

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

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

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

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

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

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蔑戾車。

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


作為一個在工業社會裡長大的中國老百姓,個人是有點民族主義思想的,從這個角度出發,從感情上,我站在道教和道家這一邊。

從社會進步的意義上來看的話,我覺得,道教和道家思想,都是有進步意義的。

道家思想就不說了,中國人的人文精神核心之一就是道家思想,這是中國人的文明血液之一。單說道教,她的進步意義就很大,醫學上、宗教學上、化學上、組織學上、典章儀式上,在農業文明時代里都有進步性。特別是作為醫學、武術、養生等等方面,道教以及道教宗教人員們的貢獻特別大。孫思邈、葛洪,都在中國醫學理論上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單純就說一個化學吧,道教煉丹術催生出來的火藥,這個貢獻就是世界性,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都奠定了基礎。

當然了,從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角度而言,單純分析兩者對老百姓的影響,好處不說,單說壞處,佛教的危害是對老百姓的,窮人的,而道教的危害,主要是針對有錢有閑的地主階層們的。

中國歷史上歷次的滅佛運動就不講了,顯而易見,一個宗教到了國家出面以政府行為的模式進行打擊和限制,它的危害性有多大就很明顯了。鑄佛像,建豪華建築,吞併土地,侵吞人口,這些可不僅僅對國家這個整體具有巨大的威脅,對於老百姓也有著巨大的威脅。虹貓在《赤色黎明》提到過的解放前少林寺的黑材料,可謂觸目驚心,比一般的土豪劣紳還要可憎一些。

而道教呢,從晚明時代馮夢龍所著的《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和一般道教隊伍里的一些壞分子們搞一些什麼煉春藥、點銀術,點金術之類的騙局之類的事情,都是針對地主士紳的。反正普通老百姓沒錢沒勢的,想被那些敗類矇騙還沒資格呢。

對於唐代和尚玄裝,從個人角度沒什麼好說的,人家是旅行家和翻譯家文學家,就相當於貝爺加上余秋雨之類的,反正不是一般人,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當時的唐政府正在和突厥進行戰爭,玄裝是非法出鏡非法入境,是個偷渡者。

而且唐代一些有名的和尚很多都有些私德上的問題。玄裝和尚本人的弟子和助手辯機和尚更是直接牽扯進了高陽公主的骯髒事情中,被太宗皇帝斬殺了。

特別讓人矚目的是,唐代僧人鑒真和尚還東渡日本傳播佛法和文化,把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技術送給了日本人,直接的推動了日本人的文明進步 ,從客觀上講,這是一種什麼行為呢,這和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一些中國的傳統工藝技術被一些人主動送給和泄露給日本人是一樣的,甚至更加嚴重一些。

佛教自己的書《大般涅槃經》和《佛藏經》都說了,末法時代的時候,穿僧衣念佛經的都是些魔。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佛教本身應該是認為玄裝和尚是魔吧,而且還是個魔頭呢。


小時候看過他的故事,自己一個人翻山越嶺來到遠方取經,可謂九死一生,覺得了不起,甚至立志要做一個他那樣的人,要不屈服困難,百折不撓,就這方面來說,那本勵志的故事書可以說是成功的,記得我當初因此對李世民還頗有些微詞呢,呵呵。

後來接觸了道家,對其他學說再不怎麼能容得下,以前還擔心玄奘取經後對中國造成很大的影響,不過後來得知他的東西消弭於一場大火中,稍微有點欣慰呢,哈哈。

如果是西遊記里的,厭惡,道德君子,儒家人格,若我是西遊記里的孫悟空,會修道德經,然後擺脫他的控制,自己招收人才,反上天庭,做的那玉皇大帝,和佛教硬肛


因為看見 @馮夫子 的答案,特地翻了一下相關史料,感覺玄奘的翻譯及宗教思想還是比較前衛和進步的,分別反駁和解釋一下這位道人認為玄奘「倨傲、雙標」的幾個論點:

1.

第一,道士成玄英、蔡晃等人用佛教《中論》《百論》中的般若二空之架構來解釋道體,雜汲四諦、四果等佛經名目。玄奘則謂不可,雲道經中無此字眼,不可亂用。

這乍一看還以為玄奘是道教的護教法師了…以般若二空解釋道體、四諦四果詮釋道經,別說二者內涵和價值取向大相徑庭(「佛老二教,其致大殊,安用佛言,以通老義?」),哪怕是的確擁有類似的含義,也可以說是犯了「過度歸化」的毛病。他但凡機智(zei)一點同意這些道士的意見,道教今天的獨立性和話語權恐怕就又要微弱很多,就如摩尼教攀附道教的宗教體系,終究隱沒於道教之中。為什麼每個國家和大公司都在爭奪各種網路軟硬體的制定標準?因為只要按你的標準來,你對教義和市場就有天然的話語權。

奘答佛教義深,老莊義淺,深可馭淺;佛教經多,道家經少,多可攝少,透出露骨的高傲之態。

這段話可以說是因為語文不通而形成的誤解了,看看原文里玄奘是怎麼說的:

奘曰:「佛教初開,深經尚壅。老談玄理,微附虛懷。盡照落筌,滯而未解。故肇論序致,聯類喻之。非謂比擬,便同涯極。今佛經正論繁富。人謀各有司南。兩不諧會。然老之道德文止五千。無論解之。但有群注。自餘千卷事雜符圖。蓋張葛之咠附,非老君之氣葉。又道德兩卷,詞旨沉深。漢景重之誠不虛。及至如何晏王弼嚴遵鍾會顧歡蕭繹盧景裕韋處玄之流數十餘家。註解老經。指歸非一。皆推步俗理莫引佛言。如何棄置舊蹤越津釋府。將非探賾過度同夫溷沌之竅耶。於是諸徒無言以對。遂即染翰綴文。

玄奘認為早期漢地僧人引用老莊,是因為當時「佛教初開,深經尚壅」,因而比附老莊以為權宜。而今「正論繁富」,便須拎清關係,「兩不諧會」,不能引道釋佛了。總而言之,玄奘「頂住了道士們對佛教的取媚,堅持二教根本不是一回事」(季羨林語),可謂當時中土捍衛道教教格第一人了。

2.

第二,玄奘在翻譯「道」這個字的時候,認為應該把道翻為末迦(marga),即道路。成玄英覺得不妥,謂宜將道翻作菩提(bodhi),即智慧、覺悟。

西方人在使用音譯之前,也是普遍將「道」譯作「道路」的,你問作他義時該如何解,其實道德經中早有答案:「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這本來就是一個開放性的新概念,或者說「道」字的內涵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道德經》全文賦予的。翻作「菩提」就和上文講的一樣,屬於主動矮化本教「教格」的行為。

在《老子》經中,道本具三義,即本體義、規則義、路徑義。若按玄奘言,將道悉翻作道路,那麼「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等等文句當如何解釋?玄奘自立翻譯原則為五不翻,其中有多義故不翻一條,那為何不將具有多重含義的「道」直接音譯為「dhau」,再附以旁註,而非得取此狹隘之淺義?

我也認為音譯其實是最不會引起爭議的,但道字的一字多義,與玄奘言中梵文的多義情況恐怕不太一樣,我有時考據到一些巴利文詞語,對其不甚相關的多種意義也是一頭霧水,這點最好是留待有語言學專業的人來解釋,我在這裡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他們為什麼不是一回事。首先,道的本體義如上文所言,是通過對《道德》的文本閱讀而被賦予的;其次規則其實就是路徑的引申義,佛教中的「八正道」之「道」,同樣也是「末迦marga」,即路徑之轉義。也就是說,對「道」的三重含義,事實上用「末迦marga」的翻譯已經足夠表達了。

3.

玄奘主張去掉《老子河上公章句》前所附的原序,斥其中叩齒咽液、導引行氣的養生之法為「禽獸之淺術」……而類似之密部經典,經玄奘之手翻譯者不下十數部。如此妖妄之言,玄奘都熱衷傳譯,怎麼一看到道教養生諸說,便大罵禽獸、妖巫呢?

呃,既然你也覺得密部中誦咒之說是「妖妄之言」,那想必也應該同意玄奘對該序的處理意見才是了…至於雙標之說,照例看看原文吧:

河上序胤缺而不出。成英曰:「老經幽秘,聞必具儀。非夫序胤,何以開悟?請為翻度,惠彼邊戎。」
奘曰:「觀老存身存國之文,文詞具矣。叩齒咽液之序,序實驚人,同巫覡之媱哇,等禽獸之淺術。將恐兩關異國有愧卿邦。

道士成英質疑的是:《道德》深幽玄秘,不附後人序注,則難以理解,故請為翻。玄奘的回應則是:此序和本文作者不一、旨趣不一、畫風不一。(存身存國之文文詞具矣,叩齒咽液之序序實驚人。)用後代流行的話說,是用道教的序掛在了道家的經前,玄奘以為其突然而不妥,我看也情有可原。

至此,玄奘以一個異教翻譯家的身份,平復了三十餘教士在翻譯過程中的各種疑問和爭議。其中絕大部分,如釐清二教根源、凈化教言道語,我看都是符合道教存續和發展之長遠利益的。整個翻譯過程和原則也可以說是基本公開、公正的(某一些甚至是頗為現代的),前二處是通過討論後得到了顧問組的認可,第三處是道士們報往文官,由官僚悉聽雙方見解代為決議的。所以講玄奘「倨傲」、」雙標」,鑽營於貶低道教,可說是誇張虛妄之言。


稍微糾正一下樓上的看法。玄奘大師不是認為道德經粗鄙,而是認為道德經的河上公注本河上公章句的序文粗鄙。

奘曰。觀老存身存國之文。文詞具矣叩齒咽液之序。序實驚人。同巫覡之婬哇。等禽獸之淺術。將恐西關異國有愧卿邦。
奘曰:「佛教初開,深經尚壅 。老談玄理,微附虛懷,盡照落筌,滯而未解。故《肇論》序致,聯類喻之,非謂比擬,便同涯極。今佛經正論繁富,人謀各有司南,兩不諧會。然老子《道德》止五千,無論解之,但有群注,自余千卷,事雜符圖。蓋張、葛之咠附,非老君之氣葉。【【又《道德》兩卷,詞旨沉深。漢景重之,誠不虛。】】及至如何晏、王弼、嚴遵、鍾會、顧歡、蕭繹、盧景裕、韋處玄之流數十餘家,註解老經,指歸非一,皆推步俗理,莫引佛言。如何棄置舊蹤,越津釋府?將非探賾過度,同夫混沌之竅耶?」

《老子》一書,彰顯了中國古人的獨特智慧。玄奘並沒有菲薄一部智慧之書,去認為道德經粗鄙。而是稱讚道德經「文辭具矣」、「詞旨深沉」。《老子》不是一部神仙書,但後世注家用個人的錯誤觀念、理解去註解《老子》,還有神仙家們附會《老子》為神仙之書,所以玄奘說這些注家並非老子的「氣葉」,即後世之人和先秦道家不是一個路數。把叩齒咽液來附會道德經,更是荒誕離奇。所以玄奘才說這是巫覡之淫哇,禽獸之淺術。玄奘認為粗鄙的是後世注家,不是道德經。

————————————————————————————————————————————————————————————————————————————

既然另一朋友要爭議。那就把原文貼出。

敕。令玄奘法師與諸道士對共譯出。於時道士蔡晃成英二人李宗之望。自余鋒穎三十餘人。並集五通觀。日別參議。詳核道德。奘乃句句披析。窮其義類得其旨理。方為譯之。諸道士等並引用佛經中百等論。以通玄極。奘曰。佛教道教理致天乖。安用佛理通明道義。如是言議往還累日窮勘。出語濩落的據無從。或誦四諦四果。或誦無得無待。名聲雲涌實質俱虛。奘曰。諸先生何事游言無可尋究。向說四諦四果道經不明。何因喪本虛談老子。且據四諦一門。門有多義義理難曉。作論辯之。佛教如是不可陷倫。向問四諦但答其名。諦別廣義尋問莫識。如何以此欲相抗乎。道經明道但是一義。又無別論用以通辯。不得引佛義宗用解老子斯理定也。晃遂歸情曰。自昔相傳祖承佛義。所以維摩三論晃素學宗致令吐言命旨無非斯理。且道義玄通洗情為本。在文雖異厥趣攸同。故引解之理例無爽。如僧肇著論。盛引老莊。成誦在心由來不怪。佛言似道如何不思。奘曰。佛教初開深經尚擁。老談玄理微附虛懷。盡照落筌滯而未解。故肇論序致聯類喻之。非謂比擬便同涯極。令佛經正論繁富人謀各有司南兩不諧會。然老之道德文止五千。無論解之。但有群注。自余千卷事雜符圖。蓋張葛之咠附。非老君之氣葉。又道德兩卷詞旨沉深。漢景重之誠不虛。及至如何晏王弼嚴遵鍾會顧歡蕭繹盧景裕韋處玄之流數十餘家。註解老經。指歸非一。皆推步俗理莫引佛言。如何棄置舊蹤越津釋府。將非探賾過度同夫混沌之竅耶。於是諸徒無言以對。遂即染翰綴文。厥初雲道此乃人言。梵雲末伽。可以翻度。諸道士等一時舉袂曰。道翻未伽失於古譯。昔稱菩提。此謂為道。未聞末伽以為道也。奘曰。今翻道德。奉 敕不輕。須核方言。乃名傳旨。菩提言覺末伽言道。唐梵音義確爾難乖。豈得浪翻冒罔天聽。道士成英曰。佛陀言覺。菩提言道。由來盛談道俗同委。今翻末伽。何得非妄。奘曰。傳聞濫真良談匪惑。未達梵言。故存恆習。佛陀天音。唐言覺者。菩提天語。人言為覺。此則人法兩異。聲采全乖。末伽為道。通國齊解。如不見信謂是妄談。請以此語問彼西人。足所行道彼名何物。非末伽者。余是罪人。非唯惘上。當時亦乃取笑天下。自此眾鋒一時潛退。便譯盡文。河上序胤闕而不出。成英曰。老經幽秘聞必具儀。非夫序胤何以開悟。請為翻度惠彼邊戎。奘曰。觀老存身存國之文。文詞具矣。叩齒咽液之序。序實驚人。同巫覡之淫哇。等禽獸之淺術。將恐西關異國有愧卿邦。英等不愜其情。以事陳諸朝宰中書馬周曰西域有道如李庄不。答彼土尚道。九十六家。並厭形骸為桎梏。指神我為聖本。莫不淪滯。情有致使不拔我根。故其陶練精靈不能出俗。上極非想終墜無間。至如順俗四大之術。冥初六諦之宗。東夏老莊所未言也。若翻老序彼必以為笑林。奘告忠誠。如何不相體悉。當時中書門下同僚咸然此述。遂不翻之。——《集古今佛道論衡》

第一,道士成玄英、蔡晃等人用佛教《中論》《百論》中的般若二空之架構來解釋道體,雜汲四諦、四果等佛經名目。玄奘則謂不可,雲道經中無此字眼,不可亂用。蔡晃以魏晉佛教初傳時的「格義」傳統駁之,謂佛教當初也廣引老莊,攀附玄理,迎合中國傳統以求傳播,這招數佛教用得,怎麼道教就用不得呢?玄奘答佛教義深,老莊義淺,深可馭淺;佛教經多,道家經少,多可攝少,透出露骨的高傲之態。及對道教形體養煉、真文隱訣等理論大加嘲諷,固純出於宗教之偏見。

馮夫子稱道士用中百兩論,和佛教的四諦四果概念來解釋道教義理而被玄奘否決。這也成了構陷玄奘的罪名了。

佛教的四諦四果概念相對於中國來說是佛教自身獨有的概念,這些概念是基於佛教的還有印度的思維來構建的。佛教有大經大論來闡明這些概念。而這些異國宗教獨有的名詞術語是道德經里沒有的。

比如在這個問題下,如何理性看待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衝突?

頓了談他對南川佛教的改觀時就有感於巴利文的精準。

「南傳很重視原始教義,佛弟子們都要學習巴利語,因為那是最接近根本語的語言。很多我們覺得有龐大想像空間的概念,在巴利語里的解釋則十分確定。比如佛教,巴利語叫做 Buddha-sàsana,Buddha是佛陀的意思,sàsana就是教法、教誨,這就能準確地說明佛教佛教是一種教法,而不是宗教。

再比如阿羅漢,什麼意思?巴利語是arahant,raha是秘密的,隱藏的,a是不、沒有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沒有任何可以隱藏的,沒有任何秘密的聖者。

這就接近最真實的佛教了,杜絕任何猜疑,幻想,爭論,腳踏實地地修行,自度度人。

可以說,是南傳讓我更理解大乘。我更傾向於認為,大乘是一棟完美無缺的建築,而南傳是施工圖紙。沒有南傳的基礎,不穩;沒有大乘的格局,不美。」

鏈接:如何理性看待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衝突? - 頓了的回答 - 知乎

這麼一個精準描述,單獨指代的辭彙。拿來闡述道德經。是不是不夠貼切?玄奘來否定道士們的提議有什麼問題?

「且據四諦一門。門有多義義理難曉。作論辯之。佛教如是不可陷倫。向問四諦但答其名。諦別廣義尋問莫識。如何以此欲相抗乎。」

道士們非要用四諦四果去闡述道德經,玄奘就去問道士,四諦是什麼概念含義?可道士們只知道四諦的名稱,有什麼含義道士們並不知道。很可能道士們對佛教理解只是膚淺泛泛,大概聽說四聖諦是佛法的根本教理,就要用這個概念去稱呼道教的教法。你們佛教徒用來稱呼佛法的專業詞語,一定是最好的,我們道教也要用。這其實是一種可笑的攀比心理。玄奘怎麼可能答應道士們的無理要求?

第二,玄奘在翻譯「道」這個字的時候,認為應該把道翻為末迦(marga),即道路。成玄英覺得不妥,謂宜將道翻作菩提(bodhi),即智慧、覺悟。成玄英的提議合理與否暫且不談,在《老子》經中,道本具三義,即本體義、規則義、路徑義。若按玄奘言,將道悉翻作道路,那麼「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等等文句當如何解釋?玄奘自立翻譯原則為五不翻,其中有多義故不翻一條,那為何不將具有多重含義的「道」直接音譯為「dhau」,再附以旁註,而非得取此狹隘之淺義?

你應該去搜一搜說文解字看看道德經的道這個漢字原本的含義是什麼。


無量天尊……

我們敢怎麼看……當然是高僧大德……說話小心……他大徒弟我們惹得起么……


瀉藥。

佛門中人,道門不宜評論。


馮夫子道長說的不錯,因為當時翻譯是為了讓道家道教在印度傳播而不是在國內。當時印度佛教昌盛,所以有利於道家道教在印度傳播。只是玄奘只許佛教初來格義道家,卻不允許道家道教在印度傳播時格義佛教。佛教傳播都有賴於本地垂跡,既神靈本土化、教義本土化,比較典型的是中國佛教、日本佛教、以及東南亞佛教。所以說玄奘是個非常好的僧人而不是一個好中國文化的傳播者。當時他出去是為了解決中土的佛教義理爭論,所以必須把佛教經書傳到中國,他的回國唐庭見他自述又是降服路妖又是被各國款待應該在各國很有威信,這本是一次傳播中國文化的好事情(唐庭本意是讓他放棄宗教還俗做張騫,不知道玄奘當時說沒說他是偷渡,是不是和西遊記了說的一樣對各國說是東土大唐派的取經使者),但是因為教派之爭導致中國一直做了千年的印度文化接受國,古代中國文化未能輸出傳播到印度實乃。。。。

老崔052說的鑒真和尚傳播技術到日本這個是因為當時佛教看唐朝道家昌盛為了保住佛教火種之舉,這個當代有專門的研究論文。道家的道不是願意的道路而是理和萬物,佛家又曲解了。另外當時印度的精華是吠陀醫學以及數學天文等而不是佛教學。所以說張騫、許光啟永垂不朽

關於盜泉子道長就像聖化剛出世的楞嚴經的古代歷代道長。楞嚴經有今日只盛,到最後更需要圓頓子親自辟論辯楞嚴經十種仙,古代道士與儒士當記首功。


是一位有恆心有毅力也有能力的人,但是我不喜歡佛教。


精神印度人有什麼好說呢?

奉敕令和道士們翻譯道德經,結果說老莊之學淺顯不如佛教廣博。

自己定立翻譯原則在翻譯道德經的時候卻當起了雙標狗

佛教傳入中國時各種信用老莊言論傳教,然而他不准你道家用佛教(準確來說是印度教,只是佛教爸爸的,還不是他自己的。不過對於玄奘來說是他爺爺的23333)的概念來闡述書義。

一方面只能把道德經中道的意義理解成「道路」(這理解能力居然還有佛棍總是吹一把九歲天悟?)死都不願意翻譯成其他東西,另一方面又全力詆毀為老莊作注的各位注家。你說你看不懂就算了何必要黑看得懂的?

翻譯了各種密宗大手印,各種凈土宗唱佛號治百病的書卻說道教內息導引的養生法是禽獸之術。

當然最嚴重的還是無視大唐的法律偷渡去天竺。我不知道這種目無法紀的精神印度人為什麼那麼多人捧?就因為他走了那麼遠去取經嗎?

啊如果因為這個的話,我跟你講這是信仰問題。任何一個有信仰的人都會為自己的信仰付出。不過玄奘信仰的是印度胡教,還不是中國本土開花的禪宗。

就好比,你會被當今歐洲時不時的boomboomboom感動嗎?人家也是有著虔誠的信仰。而且肯定比玄奘還虔誠。

說白了這都是意識形態的東西,所以當拋開意識形態談人品的時候,看看玄奘和他弟子的做的事兒,你會覺得法相唯識宗亡得不冤。


各為其主而已


有目共睹,鳩摩羅什和玄奘兩個版本的金剛經,那真是兩個境界啊。


今天正好上課講到這個問題,說玄奘把道德經翻譯了一個梵文版


大德高 ,僅此而已.


不知道,但是在各大道友群里,很少有道長學道之士能容得下他家的。

基本上你剛入群只有發表個跟佛家有關的東西,就有人艾特 群主群管理 踢你出去

一股子烏煙瘴氣,動不動就拿祖師爺當雞毛令箭。

當年 老子 莊子 列子 那會還沒道教呢 你們哪裡得出的祖師爺排他了?你有祖師爺QQ 微信 發來我聊聊 有認證不?

三教無別 唯心有別 你那分別心 執念 嗔怒 那麼重你哪輩子也成不了道

就舉個例子 劉一明,清代著名道士,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 註解西遊記

裡面曾寫到

夫所謂靈根者,乃先天虛無之一氣,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祖氣;儒曰太極,釋曰圓覺,道曰金丹,雖名不一,無非形容此一氣也。

有那麼多大德高功留下那麼多心得你不看看 ,就整天見誰咬誰 想做哮天犬?那得先去了犬性才行

對了補一刀,別老學韓國棒子扒戶口,這是我道家的那是我道家的 幾千年前也沒有道教道家之說 好好思考一下 上真人為什麼沒有書 也沒師承 能自然得道 這是個好思路


推薦閱讀:

道教道家現代有改革創新嗎,該如何發揚光大?特別文化方面?
修道的最佳年齡應該是多大呢?
參禪悟道究竟會對現實生活有多大的指導意義?
斯賓諾莎的思想是不是非常接近道的思想?
人沒有慾望會怎麼樣?

TAG: | 佛教 | 道家 | 道教 | 莊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