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道家提倡清心寡欲?

最近因緣湊巧,在讀清凈經。自己觀察,人活著好像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滿足慾望。是為了得道?得道之後呢?普度眾生嗎?


《清靜經》: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道教修鍊的終極目標是長生成仙,它所提倡的一切都是奔著這個去的。要成仙,你得先變得不像人,即變得清心寡欲。欲 不僅是人類的自帶屬性,只要是有情眾生,必會有欲

欲廣義上來說是一種動力,它的存在驅使著你像一個正常人一樣過完一生,欲 可被看做一種維持人類世界正常運轉的「程序」。縱觀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因有欲而被欲驅使:想吃好,想變得更厲害,想交配,想各種滿足感官和心理需求的東西。所有的行為、情緒都在耗精氣、耗心神、耗能量,當先天元氣用完的時候,人就死了。

如何長生?開源節流。開源是通過修鍊等方法與大宇宙形成能量循環,並讓肉身保持生命力,普通人只能通過吃 睡獲得能量,修鍊的人(不是修行的人)可以通過各種方法給自己充電,比如采日采月,雖然我從不用這個,但好像很流行的樣子

節流 就是題主所問的清心寡欲,也包括減少有意識、無意識的思考。從根本上減少能量散失,最起碼要達到出入平衡的狀態才能保持身體狀態不下滑。不要小看清心寡欲節流的效果,要是不寫這個回答,大腦省下來的能量夠我少吃頓晚飯的了。我晚飯吃得很少或者不吃,兩頓晚飯大概等於正常人的一頓吧。

一個人利用空閑時間玩手機,一生耗費的能量攢起來可走地球一圈 。但是想省也省不下來這些能量,因為人的習慣難改,就算戒了手機,注意力也會跑到別的地方,總要找個出口去散發能量。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如果不改掉這個問題,入定這一關永遠都達不到。對於男人來所,心理上要清心寡欲,生理上要斷白虎。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是一起進步而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生理上不漏泄,性能量有循環的路子走,自然讓自身清心寡欲。心理上清心寡欲,生理上也就不容易起歪念頭。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第二個問題,關於得道之後的事情,只有自己去驗證,才能知道
(其實是我不會這個....)


我層次還處於低級階段,說的東西通俗但也層次低。經歷也不夠多,懇請各位朋友不吝指正。(直接到最後一句就好,其他都是廢話。)

你天天心理想著喝酒吃肉夜總會酒吧美女跑車大房子。。。。我是指心理意淫啊。

而不去實際的適當的,恰到好處的,適量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 我是指只知道心理天天想東想西。。。。心動則神疲。多少人追逐後天的物質快樂(我是指過於看重外界得失)而忽視自己內心的平靜。過於看重外在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為我所用的,而不是成為我的拖累。是給我提供方便的,而不是給我添麻煩的。掛個重重的金鏈你累不累啊,開車油門踩重了你擔心傷車子,覺得發動機凸輪軸傳動軸承擔壓力過大。 踩輕了你又覺得積碳。。。。你到底想怎麼樣嘛,怎樣你都不爽,有毛意思啊。 天天看重這些心理的糾結焦慮而束縛了自己沒法好好的做事情,真的大丈夫?)

但是也不能太清心寡欲了。因為生活還是要過的。人道不盡而仙道遠矣。 先過好自己的實際生活。 該爭取的要努力爭取。現實生活還是要的,而不是陽春白雪。而不是什麼事都用清心寡欲無欲無求來搪塞。 未曾拿起,談何放下? 又能把什麼放下? 另,道士下山最後那段說得很好。人事人世還是要去經歷,去增加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閱歷和見識的增長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見地(慧性)。人身難得,人生紅塵也容易迷了本心,都是不一樣的歷練。經歷過了才有資格去談, 實修實證才知道心念變化和那種自然的喜樂。去能夠一眼看穿本質,撥開心裡的迷霧。而不是單純用嘴去說說說。

你沒錢的時候是沒資格說我不愛錢的。等到你賺很多錢了,能買幾百平大房子, iphone能來一打, 保時捷能來一車皮的時候,再說這話吧、

你在沒經歷過紅塵的時候,說你不愛女人,或者其他的那些幼稚的話語,等你經歷過,說話和思考也會成熟很多。

哎說起來也無奈也冷眼, 人人有自己的因果福報,有緣則來,無緣自去。人道茫茫 仙道渺渺,說無奈吧 看似種種巧合機緣造就。 說天機吧,貪嗔痴恨又無時無刻不左右著人心得想法。

我不信一個人見到美女帥哥不會心理覺得開心覺得好爽好滿足哈哈哈哈哈,都是人,有想法很正常。

但是有的就開始意淫了,眼睛像剪刀一樣就把衣服剪開開始幻想各種姿勢,多少多少次,各種腦補。。。,這時候腎元就泄嘍~ 就成了後天濁物,

所以很多人誤會了道家所說的順其自然無欲無求。 不少人認為,所謂的無欲無求就是躺床上不動。不吃不喝順其自然的死掉是吧哈哈哈哈哈

也不是什麼事情自己達不到就用此來自我安慰。

但是你說,慾望,也未必都是壞的。性慾 肉慾。物質慾望。還是要的。畢竟是人就會有人的特點。也不是強制壓制而是慢慢化掉。相信懂得人會懂這個化字。

自古修道者 法侶財地全的還是少數。但這條路並不是不成仙就一點成就也沒有。它就像登山。每一步有每一步的風景。當然還要有機緣,和祖師宗師本師的點化。開啟慧性靈性心光性光。

-------------------------------------------------

殊不知, 一心想求道 得道 修道, 也是一種慾望和執念啊。哈哈哈哈

得道之後我也不知道。。。普度眾生?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苦,先渡自己吧。把自己生活活好。 多賺錢 多鍛煉, 該幹啥幹啥。

離種種邊,名為妙道。

----------------------------------------

萬般帶不走 ,唯有業隨身。 見過生死攸關才明白除去生死無大事。好好生活,好好戀愛,努力爭取啦~

---------------------------------------

你看我通篇在講美女,因為就是愛看啊哈哈哈哈哈 我發現知乎微博微信淘寶能看美女, 最近發現閑魚上也有好多妹子可以看哈哈哈哈哈

--------------------------------------

嗯 在出與入之間,出入之間。

贊同 @眾生 的回答。在二者之間, 生出不迷的真我。

怎麼說,也不是說成仙得道吧,因為這個涉及到終極目的和短期目的,你要說不得道成仙就失敗,固然是多慮了,因為不得道成仙也算是站在一個很高的視野角度了。很多修行人 算命算不準就是因為 五行氣勢力量變了,你說不成仙,但是這個也的確會對現實生活有一個補益。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慢慢煉自己的本心,在有慾望與無欲之間,進可有欲,退可無欲。


我補充一下。

糾結慾望這個詞,特別沒意思。人世間的追求是慾望,刻意去摒棄人生需求,亦可理解為慾望。做人是慾望,成仙成佛亦可理解為慾望。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套進「慾望」這個詞的。在「慾望」這個詞咬文嚼字,就跟佛教禪宗的講機鋒,辯話頭沒什麼區別,鑽來鑽去,繞來繞去,進入一個又一個圈套。弄到最終,慾望成了一個大雜燴,然後和實際一點聯繫都沒有。

所以啊,談慾望之時,要看實際效益,實際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減少過多的需求,以達到避免浪費,並且保養精神的結果。在修鍊之中,如何去減少雜念,以達到功夫進步的結果。這才是有理有據,貼切實際,真正有益於我們的生活。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愈是試圖用大量物質滿足自己的慾望,慾望愈不會得到滿足。這是自然規律。那麼怎麼才能真正滿足慾望呢?答: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反者道之動也。

至於人活著為了啥?知性源之本末,明天命之終始,總結上述二點,就是抵近真實。做到這些再思考「活著」不遲,別整些沒有用的,好似無源之水,終究無甚補益,反而擾亂心緒。要實際。

上面某位答主很有趣,認為道教終極目的是成仙,一切的目的行為都是為著成仙,說得好。他肯定成不了仙。這種思想是違背老子教法的,想著成仙,即是貪得,私慾橫行,何來大公?非公不正,非正不誠,非誠不敬,誠敬公都不具備,何來清靜?何來同於大通?何德何能與天地參呢?道教是修道,不是修仙,和功利不搭邊。這點要是不明白,就是失者同於失了。悲矣夫。


先說結論。

天道無為,任民自化

任民自化是什麼意思?就是放任萬民自作自為,當然也包括慾望的自我放縱和自我剋制!所以說道家提倡清心寡欲只能是誤解!

******************************************

任何著作,都是針對一定的受眾來說的,《道德經》也不例外,從各種跡象來看,道德經是對侯王的忠告和勸戒,所以其受眾是各類侯王,而各級侯王的頭等大事,自然是經身理國了,所以,道德經也主要講述的是如何經身理國的道理。老子認為:天道無為,但它靠萬物的自為無所不為,所以侯王也應該仿效天道,清心寡欲,無為而治,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自治無治無不治。你一個老百姓,又不是候王,湊什麼清心寡欲的熱鬧!


道家講究節慾,這個和吃飯八分飽是類似的。佛家才戒欲!


渡與不渡是眾生的事,不是得道者之事.

換句話來說,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清凈不過是修行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需要走完"一輩子"


慾望太多容易帶來痛苦,苦和慾望太多容易蒙蔽心志,所以聖人都鼓勵儉樸的生活,慈悲的心


中國古代主要就是儒釋道三教,道家以前不是宗教,和其他百家一樣走上層路線,研究政治的,和普通老百姓沒多大關係。漢朝獨尊儒術,佛教又大舉入侵,再不搶地盤就TM完蛋了。而儒家教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教你一切都是苦,快來拜佛祖!該玩的都讓人家玩完了,道家也就只剩下清心寡欲了。。。


我的理解是,因為慾望無論是否得以滿足,說到底也只是心理的狀態而已,對道家提升生命層次的追求而言並沒有什麼用。

換句話說,滿足、幸福、不滿、失落等等感受只不過是體內的化學信號而已,哪有修鍊重要,所以清心寡欲不但是手段,還是必然過程。


靜近道,道家以修道合道為目標,先要模仿道,故以靜為道先。靜,則無為,無為者無欲無求也。故,其要求清心寡欲。


因為單純的滿足慾望並不會使你得到滿足,而是會心蕩神馳,損精耗氣。

如今社會穿衣華美保暖,吃飯頓頓魚肉,居所冬暖夏涼,出行日行千里。但人們還是有種種的煩惱,還是有抑鬱的跳樓的。

飽暖思淫慾啊!當你滿足了身體的基本訴求你就又會產生更多的慾望。慾壑難填!你不清心寡欲你就一直奔波在追逐慾望的路上


推薦閱讀:

庖丁解牛的技藝如此高,為什麼沒有形成科學方法呢?
有了空閑,如何為修身打下初步基礎?
有什麼道教飾品推薦?
道教和道家的區別是什麼?
道家究竟信仰的是什麼?

TAG:道家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