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不像西方宗教改革一樣改變中國對孔子的崇拜?

為什麼中國不像西方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一樣,對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孔子思想,以及宋朝的理學等等進行改造,讓其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而是一股腦的推翻呢?


想改革,你得先有個宗教 。

話說中國有了孔教會,頭頭是西安教宗,聖地是曲阜城,各地都有教授紅衣教授什麼的。宣稱格物致知修齊治平,大夥沒事對著孔聖人畫像跪著,多給教會捐款就能參透大道成家成聖。動不動就搞個孔字軍西征,在西羊市燒幾個異端什麼的。當年有個王爺,和教宗起了衝突,教宗宣布開除他教籍。這下王爺慌了,跑西安來請罪認慫。結果教宗到太乙宮度假去了,王爺沒轍,冒著大雪在太乙宮門口站了三天,才算求得教宗原諒。

後來教宗要翻新鐘樓,沒錢怎麼辦?就賣「修齊治平券」,講好嘍,買券的銀子和錢箱子碰出響來,你就和你八輩祖宗就能參透大道變成聖人,後世的香火和冷豬頭都有一份。

這時候有個教授,名叫陸得金。這人年輕時候為了參透大大道決定先格物致知,先格竹子,於是搬了個板凳開始格。格了三天,知沒致到,頭倒是疼的受不了,於是對西安教宗那一套產生了懷疑。在一看教會賣什麼「修齊治平券」,氣的受不了。於是寫了個《九十五條論綱》,貼在嶽麓書院門口。後來乾脆和西安教廷決裂,把《論語》翻譯成大家都懂的白話,人人讀經。

這大概可能是中國特色宗教改革吧。


儒教是否為宗教的問題其實爭論了快一百年了,其實並沒有定論。

假如以儒教是宗教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的話,中國的構造更近似於伊斯蘭世界而非歐洲,皇帝本身就是政教合一的最高權威,壟斷了世俗與精神世界的權力。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皇帝如同土耳其哈里發、曲阜孔家則是哈希姆家族。這種社會構造下根本沒有為歐洲式宗教改革留下任何縫隙。如果不是十月割命一聲炮響射過來一顆藥丸,中國社會指不定什麼樣呢。

再者,宗教改革改的到底是什麼?有的人誤解為是把基督教教義改世俗了,為現代化掃清了障礙,你看中東那幫人把宗教改革了不就能邁向世俗走向現代了嘛,你不宗教改革,又不去死,我們也世俗主義者也很為難啊。這種認識常見於知乎,總體屬於胡扯八道。宗教改革沒有動基督教教義的毫毛,本質是權力構造的改革,說白了就是造反有理,奪了梵蒂岡的教會對宗教的解釋權。

至於中國,儒學教義的最終解釋權始終是通過科舉考試掌握在皇帝-官僚手中的。中國式的宗教改革其實就是廢科舉,立新學。隨著舊式官學的撤廢,西式學校的建立,文化的解釋權從官僚回到了知識分子文化人的手中,連作為教權壟斷者的帝國都倒掉了以後,我們的「宗教改革」則早已超越了權力構造的重構,在靈魂深處鬧起了割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至於後來的破四舊,我們連孔家店都給搗了,連"上帝"也拉出來燒了,這比歐洲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而正是這種徹底到除根的割命才使得我們沒有了中東那樣的思想包袱,得以輕裝前進,小跑進入現代化。

然而百花齊放之後,歷史又押上了老的韻腳,一切依舊是熟悉的味道。

"偉大光榮正確的D,無產階級的D,喵竹席的D,我只讚美你,只求你的祐助,引領我們走割命的路,不是資本家的路,不是反動派的路。"

另一套意識形態的教權又一次凌駕於我們的生活之上。直到 馬丁? 路德 ?小平展開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之後,中國才又一次擺脫了教權對世俗的干預與精神世界的束縛。黑貓白貓,都是好貓。

很多人也許會說,近年來儒教又有復興的跡象,不過這大可不必擔心,于丹以及弟子規之流的流行恰恰說明正統儒教信仰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沒了根基,才給了這種膚淺的東西以流布的基礎,要與西方做個比較,也就不過是摩門乃至山大基之流罷了。

至於現代人缺少宗教慰借帶來的精神空虛,綜藝娛樂偶像劇則足以承擔填補空洞的任務。而在現代化程度較低的地方,上帝也早已悄然登場。


可以讀讀康聖人的真正高徒陳煥章博士與孔教會的故事。在八月二十七這天舉行紀念活動就是孔教會搞出來的,現在曲阜人還在這天表演,然而古代沒這說法。

另外,這個會的分支南洋孔教會在新加坡延續至今,因此不妨思考一下南洋華人的身份認同危機之類的問題…


不是沒試過建立儒教,從康有為到當代的儒教派都試圖建立孔教。儒家雖說有宗教性的因素,但還是理性的成分居多。

另外題主提出的改造儒家「讓其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要「一股腦的推翻」,這個事情一直在做啊,貫穿了整個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當代仍舊在做這個工作,即儒學第三期發展。

PS,古代「三教」的教是指教化,不是religion。孔教派就是試圖把教化改成religion。


糾結是不是宗教的問題沒有意義,重點是為什麼不是改革,而是一股腦推翻?

其實這個有點尷尬,這個現象本來就是儒家特色。換成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都不會全盤否定。

你讓回教徒去推翻伊斯蘭教試試?讓低種姓印度人徒去推翻印度教試試?人家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宗教,他們絕對不會為了「更好的生活」去違背生命更根本的意義,那將是本末倒置。如果要他們去革命,就首先得讓他們不信那個教,這一點太難了,真要做到需要長時間的文化普及,並非貧困落後地區可以輕易做到。

而儒家則不同,儒家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信仰孔子或者朱子,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你看一開始維新變法的那些人,全都是飽讀詩書受過良好舊式教育的人,為了國家進步甘願捨生取義,剛剛聽說新思想幾天就立刻轉變了觀念,毫無信仰上的障礙。中國的士大夫精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家國天下,怎麼可能是為了維護一個信仰呢?

--------------------割-------------------------------

然後再說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儒家思想怎樣改革的問題。有不少答主以為經過數次激烈的革命之後,儒家思想被全盤否定已經蕩然無存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浴火方能重生。像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很難通過一種頂層設計的方式完成思想改造。歷史上社會變革的時候,就要有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等到變革完成之時,就會自然發育成新的思想,並且也叫「儒家」。

從夏商周到秦漢帝國,是一次非常大的歷史變革。夏商周的制度其實就是儒家,只是那時候沒有這個名字而已。到了春秋戰國,周王朝的制度衰微,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孔子深研三代歷史文化,並提倡之,這一學派被命名為「儒家」。而其他人提出各種不同的新觀點,諸如道家、法家、墨家等等。

後來,中國經過法家革命(秦),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再經過了休養生息文景之治,再經過了思想的大辯論,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革命成果「法家」和夏商周舊有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東西——當然也叫「儒家」。

其實最終的結果是意料之中的: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思想不可缺少,適應新時代的內容也不可缺少,當然就是百家爭鳴的勝出者「法家」和夏商周制度「儒家」的結合體。

從清末以來的變革是三千年未有之局,比夏商周到秦漢的變革還要劇烈。算算看,從春秋到漢武帝有好幾百年的時間,才從動蕩重歸穩定,完成了革命。從清末到現在才多少年?中國未來的道路清楚了嗎?馬列?自由民主?白左個人主義?恐怕還要「摸著石頭過河」很久,才能有確切的答案。

所以,現在談這一次歷史變革儒家是改革還是革命為時尚早。我的觀點是,儒家的根本價值不會滅亡,滅亡則中國人將會失去人生的根本意義,唯一可取代儒家的是宗教,但宗教在現代理性面前自己都快完蛋了。

否定、革命,其實不過是淬鍊儒家精髓的三昧真火。春秋戰國,周禮崩壞,孔子研究出了禮之後的精髓,那是人心。唐宋變革,古代制度瓦解,理學更進一步研究出了天理人性的學說,將原本不被重視的格物之說抬了出來。這一步一步,都是在剝離實際存在的外在制度,而萃取其抽象精神內涵。

等到這一次「三千年未有之局」變革完成之時,我們必然要進行傳統和現代的統一,精神世界和全新社會的統一,到那個時候,自然會有新形態的儒家思想。


好期待哪天真崇拜孔子,我大麴阜就不用憋屈的成一個破縣城了。怎麼也得是省會級別的啊,得是聖城啊。。哎,來看看曲阜多破吧。


孔子不會報復,上帝會。


中華的「中」是不會變的,「華」是會變的,所以中華就是有所不變有所變,它跟《易經》裡面講的變易和不易是一樣的。《易經》裡面包括很多內涵,其中最主要的兩個,一個叫變易,一個叫不易。很多外國朋友都不能接受這種看法,都理直氣壯地跟我講:「如果變易,就不應該不易;如果不易,就不可能變易。中國人又變易又不易,怎麼可能呢?」這是他們不懂,中含有陰陽,生髮出來就是陰和陽,而陰的會變陽,陽的會變陰。

  在我們每個人面前,永遠都有一陰一陽兩個選擇,一個叫生門,一個叫死門,這個階段選了一個之後,下一階段又面臨這兩個選擇,做人難的原因就在於此。否則如果我們面前只有一條路,閉著眼睛就能走了,用不著左右為難地去選擇了。面對生門與死門,如果我們連走三次死門,大概就沒救了;如果連走三次生門,就會覺得運氣很好,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

所以,應該變的,非變不可,不應該變的,千萬不要變,有所變有所不變,也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奉勸大家,以後不要再笑這句話了,否則就是給自己找難堪。我們現在有很多錯誤,由於太普遍了,普遍到講的人都不知道自己錯了,還理直氣壯的,這是很要命的事情。

我們有太多不能變的東西。諸如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到死都不能改變,勤勞不能改變,負責不能改變,認真不能改變,規律不能改變,孝敬父母也不能改變。哪裡有說什麼都在變?我們只有把不變的原則學會了,掌握了經以後,才能應對萬變的現象,做出適當的調整。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做的。

  我們的文化之所以能夠始終連續下來,就在於我們的經沒有變。所以,改朝換代後,雖然國家政權改變了,但聖賢之道沒有變,會傳承下來。雖然近代風氣很壞,但也是一陣子就過去了,我們很快就恢復了常規,蓬勃發展,一直到現在。

?中華民族一直都是靠聖賢之道在維持我們民族的命脈。孔明、關公就代表了聖賢之道。如果孔明投奔曹操,關公也投奔曹操,那他們代表的就不是聖賢之道。可他們寧可受罪,寧可受苦,也要維持正統,這是為什麼?中國人最大的志氣就是要逐鹿中原,就是保存聖賢之道,讓它永遠不墜。我們希望我們的子孫也能夠長期固守這種信念,這樣中華民族就永遠不會亡,中華文化就會時時刻刻繼舊開新,就會每隔一段時間都能從老樹根裡面開出新的花來。


儒家的改革太多了,和基督教相比一點不少。只要是歷史長久且對現實有影響的思想流派,就一定會有根據現實的改革。

基督教在保羅時代就開始了改革的過程:保羅把基督教變成了外邦人的宗教。而亞聖孟子也把孔子的理論從過於保守的周禮上剝離,逐漸實用化,產生了道統的理念。

基督教在教父時代後期基於羅馬承認得以不斷召開大公會議,整理修訂聖經並辯論教義。儒家也在兩漢時期尊儒之後,不斷由儒生討論整理經學,古文今文爭論不休,最後編成白虎通義,基本統一經學。

基督教會在中世中期受南歐和東方哲學傳統反哺,經院哲學發展。而中原儒家也受佛教哲學影響,終於產生了儒家歷史上最大的改革,理學誕生,五經之外另立四書,儒學哲學化。

中世晚期基督教會大分裂,改革宗林立,主教失去作為封建領主的權力。而儒家也產生了王陽明和李贄這樣影響力巨大的異端,挑戰舊有理學秩序。

至於到清代,基督教會有大覺醒運動嘗試重新使基督教在現代化社會和新世界中復興並承擔社會職能,而中國也有康有為之流試圖復興經學重振道統。但就好像西歐宗教改革斷絕了教會和政治的聯繫一樣,中國的社會革命已經把儒家和政治剝離了。自漢以來中華政權的合法性都來自於儒家的「道統」,但民國之後「道統」就沒了。對於一個已經被架空了的思想流派,改革又有何必要?九十年代後,還有人想著要改革對馬克思主義的詮釋么?


因為宗教表面上的重點是「教你向善」

核心價值是——權力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不管宗教誕生是否由於權力需求

但宗教已經成為一種可怕的力量

一旦有人(組織)加以利用

將導致毀滅型的災難

而孔子說的是大實話

則其善而從之

我們認同孔子

但不忠誠於孔子

我們需要英雄

但我們不需要神

軟弱的人往往也愚蠢

但軟弱的人不一定怕死(因為愚蠢啊)

所以軟弱愚蠢的人聽從某些「神」的旨意

就可能成為引爆自己的「恐怖分子」

我們不需要神!


本不想答這個問題,因為題主的認知是錯誤的。——————誰說儒家和宋明理學被一股腦推翻了?孔子表示不服,程朱非常不服。

首先我不知道題主是如何得到這個認知的,我先談下儒家吧

傳統的儒家是有很多缺陷的,這點沒有什麼好辯駁的,其對人性的壓制,對平等思想的匱乏,對婦女的苛刻,以及缺乏對宇宙和超自然主義的解釋。最後一點就是儒家無法成為宗教的主要原因。

但是儒家的好處也很多,他解決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所需要面對的大多數問題,其君子之道至今影響著很多的中國人,其自省,寬仁,守禮,樂天知命和對富貴的態度對至今依舊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論語現在多少人在讀?孔子現在沒人祭拜了嗎?如果一種思想被全盤推翻了,它的創始人怎麼可能還在神壇上?

再說說宋明理學,它們又是怎麼讓題主覺得被全盤推翻了?確實,當時宋明理學有一些如存天理滅人慾等極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格物致知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王陽明知行合一更是被總書記多次引用,這樣的思想,取一分精華便光耀萬代,怎麼會被全盤否定?

亞里士多德胡說八道了一輩子,他的思想都有那麼多熠熠生輝的地方,何況我大天朝孔孟之道?更何況王陽明可是歷史上一個bug級的人物,這麼一個牛人,怎麼可能被一波帶走?

所以嘛,年輕人,不要總想著搞個大新聞,我可是見的多識的廣的了→_→


  1. 首先,中國人對孔子的崇拜和中世紀西歐人對羅馬天主教的崇拜是不一樣的。古代中國其實只有統治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尊崇孔子,前者是利用孔子鞏固統治,後者則是通過「孔子」擠進上層社會。其他一般老百姓的信仰就比較複雜,各路神明都有。
  2. 其實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從誕生以來直至今天,一直都隨著不同社會時期作出相應的改變。春秋戰國的原始儒家,到漢朝的經學,到宋明理學,到清代樸學,再到新儒,都是以儒家思想為內核,雜糅吸收其他思想而成。今天政府的民眾公眾宣傳,都離不開儒家思想,像以禮待人、孝順、尊老愛幼什麼的。所以題主說的「不加以改造,一股腦的推翻」其實是個偽命題。
  3. 現在的儒家思想,已經不再是最原始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我們的影響,已經深入骨髓。小至在公交車上讓座,所體現的思想都是發軔於儒家思想。
  4. 其實我有點好奇,題主所說的「不加以改造,一股腦的推翻」的論調是在哪看到的?(不會是歷史書上寫新文化運動那裡吧.....)


儒家是學說,不是宗教。


私以為儒教到近代開始變質 還是在於其教化內涵被過多的曲解 中國儒釋道鮮有鼓勵偶像崇拜的 偶像即是關乎"我"的超然解釋 這種超越不凌駕於社會規則以外 由此達到人於社會的真實和諧 由修身到平天下 能夠以惠及眾人

所以儒教任何時期都不是需要改革的 當前社會的需求是相適應的 因為真正能運用自如的僅是小部分精英 普通人只能於形式上摸索 那這種外在形式往往就是封建迷信 就成為消耗 就阻礙社會生產關係


聖人哪知身後事,傳與先生作舊聞。


改了,不過,失敗了!

這就和伊斯蘭教的改革一樣,中國改革失敗後,激進的破罐子破摔,與過去一刀兩斷,而伊斯蘭教改革失敗後,反而更加趨向保守,弄出一群原教旨的教徒。

另外,儒家並不是宗教,當他失去科舉這個向心力時,整個體系因為太過龐大,頓時碎了一地,


我們要聽神的

我們要做先賢一樣的人

是不同的。


其實並沒有什麼儒教,康有為想當聖人,便有了儒教。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想推翻儒學,但是為了給西方文化騰位置,就把中國文化連並儒學一起推翻了。其實儒學還是儒學,幾本(茫茫多)書而已,只是文化式微,沒多少人學罷了。


毛澤東是反帝反封的大英雄,建國後批判孔子是深入批判封建主義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需要,畢竟中國的革命進程太快了太短暫了,而2000年的封建餘毒太深,要想肅清,必須加大力度。但是,現在時代變了,提倡吸收傳統優秀文化,可以說無論是當年的破,還是現在的立,都是對的,都很正常,這都是現實的需要——不同的時代主題和不同國情社情民情造成的不同需要而已。


要對孔子崇拜進行西方式宗教改革,首先就是要使孔子崇拜成為西方中世紀式的宗教。這不僅是精神層面的問題,還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基層組織形式,歷代官方對孔子的推崇甚至於對儒家的推崇,強度遠不如西方的教會對基督教的推崇。儒家思想講究教化,不信儒家的人在理論上不需要因為不信本身付出生命,因此儒家思想在很多時候只是充當道德準則和司法理論,儒家並不直接建立脫離世俗政治機構的基層組織。朱熹以後的地方宗族雖然都號稱遵守儒家學說,但在表述上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自主空間。我甚至認為,康有為等人的孔教之所以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試圖從各地收回幾百年來完全為地方人士所習慣的經典的解釋權。如此,要套用西方的經驗,恐怕也很難做到。

宗教改革打破了羅馬天主教會對各國各地的控制,但沒有滅絕天主教會,說到底就是利用和改造傳統以適應現代化的過程。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真的有必要繞過相對成熟的政治理論,而效仿15、16世紀的經驗嗎?更何況宗教改革是伴隨著各國的近代民族主義興起的,而當時甚至到現在中國都在構建一個中華民族,這兩個時代的趨勢都不一樣,怎麼學習?

今天網路上對地域歧視的批判不勝枚舉,用地方方言翻譯經典大多都被說成是趣解,將用地方方言翻譯的經典定為某地必須使用的定本更是不可能的事。在這個前提下,還如何實現宗教改革中重要的翻譯聖經?


我們何時要一股腦推翻孔子思想?

高中語文不還在教論語嗎?

高中政治不都說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嗎?

----

另外,儒學不是宗教,更像哲學,傳述的是思想和為人處事的方法。

推崇的是先賢的思想和德行,而不是讓我們崇拜某人而得救贖。

----


我只想質問這些回答者,你們真的認為自己懂得如何評論嗎?基本概念都沒有搞清楚,什麼是宗教,什麼是倫理?


推薦閱讀:

佛教,道教歷史上有沒有大規模屠殺異教徒的事件?
道士月收入多少?
為什麼很多恐怖分子會主動表示對恐怖行動負責?
如何理解有神論、不可知論、泛神論、自然神論和無神論,以及它們的區別?
穆斯林對待恐怖分子同胞的態度是怎樣的?

TAG:中國歷史 | 宗教 | 儒家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