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今年清華大量院系推研中,博士名額普遍增加,碩士推研名額大幅縮水的情況?


曾經在國內某知名實驗室呆了三年、順利直博又在畢業前反水的THU大五學長怒答一發。

作為一個長者,今天給你們講一講人生的道理:

所有問題,都是利益問題。

所有矛盾,都是利益衝突。

清華大學不光是一所大學,更是一個科研院所。是要考慮受益和產出的。

招博士生,還是招碩士生也是這樣的,根本在於學校/院系/實驗室/老闆個人的利益。即,招個博士生付出多少,又能獲得多少;招個碩士生,付出多少,又能獲得多少。

比較一下就很清楚了。

以我熟悉的生命學院和醫學院舉例子:

招聘一個碩士,碩士三年一般都能畢業。於是碩士們第一年上課為主輔助以學習實驗技術,第二年做做實驗,一心攢一篇小文章,第三年寫寫文章、找找下家、準備畢業~~~

也就是說,一個碩士,實際產出只有不到一年的工作時間,而且實驗經驗不夠、熟練度不高;還一心想著找工作或者畢業。水平不夠、時間不夠、態度不夠,這樣的學生,產出太低了,很難搞出什麼大新聞。哪有什麼重要的課題一年就能做出來,naive!做生化的,能五年出一篇cell就謝天謝地了;哪怕是結構,一般也得三年左右。

而招一個博士,就太excited了!別說時間是五年,五年能畢業就撞大運了,得給老闆和課題燒香了。留你六、七年不叫事,什麼,你問我九年還沒有paper咋辦?問問教務,收拾收拾行李,看看是換個實驗室從頭干呢,還是回家呢?看你對科研的熱愛程度了。

於是老闆可以獲得一個五年以上的強勞動力,而且該勞動力訓練到位,一般博三的水平就和一般博士後差不多了,關鍵是還賊便宜!幾乎不是一個量級的價錢。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你是一個教授,你希望多、快、好、省地發大paper,好進職稱、加榮譽、實現夢想、解決科研問題,你是招一個不專心工作一年的碩士生啊,還是招一個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五年以上、看你像看爺爺的博士生啊?

如果你是院領導,你希望自己的學院多、快、好、省地發大paper,好進職稱、加榮譽、實現夢想、解決科研問題,那你希望學院里是不專心工作一年的碩士生多啊,還是個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五年以上、看老闆像看爺爺的博士生多啊?

如果你是校領導,你希望自己的學校多、快、好、省地發大paper,好進職稱、加榮譽、實現夢想、解決科研問題,那你希望學校里是不專心工作一年的碩士生多啊,還是個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五年以上、看老闆像看爺爺的博士生多啊?

就是這個道理。

有些實驗室很早就不再招收碩士生了

按照她的話,好的實驗室沒有這麼cheap的課題。

看著吧,早晚都得取消碩士,至少生物會這樣。

-----------------------------------------------------------------------------------------------------------------------------------

再多說一句,其實出國申請的本質也一樣;就是一個學校、院方或者實驗室收益和支出的考量。

所以,master好申請,因為master大多是自費,佔用他們三年或兩年的教育資源,你就要乖乖送上幾十萬銀子,人家當然樂意拿。就當你送錢了,沒指望你產出什麼。

所以,phd不好申請,因為phd是他花錢雇你,而工資雖然不高,也沒有那麼cheap,所以他實際是要考慮招了你,值不值,你值不值這個價錢和這個名額,能不能在博士期間有對得起工資的產出;那自然是要精挑細選了。而你為出國申請做的事情,本質上是在說服對方,你值這個價錢,會給他們出活。

其他都是虛的。


1. 學校通知得太晚,確實很坑。

2. 如果這就是板上釘釘的政策了,強烈建議不要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倉促直博,否則有極大的概率會後悔。

3. 各院系情況可能各不相同,但無論怎麼為自己找出路,都要有清華學生的自信,敢拼敢闖敢等,相信自己的選擇,不盲從(私以為這點很重要,清華的學生非常優秀,走進社會多可大展鴻圖,但在清華待久了,在這樣一個牛人扎堆的環境中光芒被掩蓋,久而久之就可能喪失應有的自信)


利益相關:THU大四生

我覺得有個回答下面的評論說的很好 何不食肉糜。

既然匿名,我當然也不會說我是哪一個系的。這幾天,看了同學們推研的痛苦與這裡的有些回答,真的忍不住來一答。

1. 這個局面不(完全)是學校造成的。如果有的系老師比較好心,那你也許會知道,這是教育部給清華劃的線。同樣面臨這樣局面的還有北大、中科大。但是北大幾年前已經開始漸漸順應,而清華到了今年(部分院系)突然知道名額大幅度縮水。我們系面試前一星期才知道碩士名額減少了這麼多,在年級增加了一個班的情況下,碩士名額減少了一半。而有些院系,可能在一兩年前就已經嘗試這種改變,或者在暑期時已經通知同學們做好準備。真的可以說,這一個星期,學校push著我思考了以前三年都沒有仔細思考過的未來規劃。

2. 因為碩士不搞科研,所以就應該砍掉碩士名額?這是很多答主的觀點,認為有些現在急急忙忙找出路的同學活該,因為對他們來說,碩士就是為了逃避工作的過渡期,他們早就應該想好是做科研還是找工作。不論其他工科,我們系而言,本科出去,根本、沒有、對口、工作。什麼是沒有對口工作?我們系是真正的工科通識教育,可以說什麼都懂一點可是什麼都沒那麼精通。對於想找份工作的同學來說,碩士不是過渡期不是跳板,碩士是我們掌握真正工作技能的三年,是我們選擇研究方向提升個人競爭力的三年。按照以往慣例,甚至就參照去年,很多同學可以安心保碩,準備工作。現在突然不讓這批人讀了,他們能不方嗎?當然,學校提供了一批深研院的專碩。但是,這些專碩,完全限制研究方向——只有一個項目。0 0 講真,這和去事業單位定向讀書差不多了,更慘,因為你還沒工作保障。

3. 學校不論做什麼改革,作為清華的孩子,我永遠支持學校的決定。因為我相信,學校的每一份努力,都是為了建設更好的一流大學。但是學校有沒有反過來想想這批學生呢?可不可以一步步來減少碩士名額不要一刀切呢?可不可以提前和院系協調好早點通知我們呢?可不可以提供更多樣化的專碩學位呢?

何不食肉糜

你們為啥不出去工作?為啥不出國?

想想也真是對不起清華,本科都要畢業了,我還沒在學校掌握到讓我足以在社會立足的專業工作能力。

我算幸運的,因為一直有準備TG的考試,和家裡商量後決定出國。我看到, 和我相似的同學們,因為前期並沒有準備,現在甚至想要讀博,到處聯繫導師,幾天內就要把讀博的導師確定下來,放棄之前聯繫好的甚至已經進組工作一年半載的碩導。還有的要去和事業單位簽賣身契......

-----------------------------------這是分割線---------------------------------

最後,0 0.

我才20歲,錯了大不了從頭再來。

真的,希望所有看到這篇回答的三字班同學,不要焦慮不要著急。

我們才20歲,這個節點,算一次挑戰,好好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並一定就是件壞事。雖然在這個節點上看,它破壞了你之前的規劃,逼著你去做新的選擇。

但是這個節點的化學反應,在未來會發生什麼,誰知道呢。


這樣其實也好,對於某些理科專業,想學術的直接博士,找工作的直接轉行。及早分流,按需選擇。

碩士的話感覺很尷尬,學(搬磚)了這兩三年,找工作也沒什麼用,還得花很多精力去(偷偷學別的以及實習)轉行,對學生和導師都沒什麼太大益處。

只是更早點通知或許更好吧,這種突然的改變有可能會讓陰謀論者認為學校是在逼迫本來想保研的同學讀博,對學校名聲不太好啊。


以後得這麼跟同學們說了:

「一個個都給我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你們以後就只能讀博士了!」


從目前我了解的情況來看,就是壓縮碩士的名額來增加博士的名額。學校的精神是碩士壓縮1000左右,把名額勻給博士招生,同時配合上今年推行的申請-審核制

總體上來看,清華這次的改革是模仿西方,特別是美國頂尖大學的模式。

一是弱化master的地位,著重保障本科和博士。在美國讀書的同學應該多少有所體會的是,美國大學最重視的是本校的本科生和博士資源,因為本科一般而言生源質量會相對比較好,博士則是代表著高校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的成果。夾在中間的碩士是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有點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在學校中的位置就會比較弱化。

二是增加導師的話語權。答主的父親曾經在歐洲留學,他的反饋是歐美高校的博士招生基本上都是導師自主決定的。只要導師有經費,願意招,學院和學校基本上沒有什麼干涉的能力。因為博士基本上就是對導師負責的,這樣的招生模式權利責任也比較清楚。眾所周知的是中國的碩博招生長期以來還保持著高度的計劃經濟模式,指標分配與全國統考的形式佔據主導。當年陳丹青由於缺乏自主權憤而出走清華,曾經造成過巨大的轟動。《新聞調查》還做過一期報道。

陳丹青出走清華 視頻

可以看出,高校教師對於這種計劃經濟模式的高教招生深惡痛絕,清華今年的政策變化可以說是邁出了改革的又一步。至於結果如何,可能要放到十幾年之後再看了。

想再補充的一點是,目前國內碩士研究生的趨勢就是混學位,混到學位之後增加自己找工作的籌碼。清華目前的這個改革趨勢可以說是符合國際高等教育趨勢,但是暫時不符合國情的。對學校和導師來說,招到更多博士安心給自己做課題做項目,培養更多博士本校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力,百利而無一害。但是對於學生來說,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利用碩士鍍金的機會。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碩士都能鍍上這層金,但是讓大多數本科生選擇要麼直接讀博要麼直接工作無遺有點殘酷。所以我才說結果如何要放到更長遠的時間去看,短期而言利弊是一目了然的。


不請自來。我不太了解清華的情況,從實際出發,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談談。

我們這裡非常喜歡招博士,不太喜歡招碩士,雖然現在碩士名額還是比較多吧,但今後肯定也會逐步向博士靠攏。為什麼喜歡博士呢?是因為博士更能純粹地科研更厲害嗎?答對了一半。

另一半是,博士的培養成本和碩士的差不多,但是投入產出比高啊!首先看時間,博士通常是4年(直博得5+)。碩士呢,中科院的碩士第1年都要去雁棲湖,意味著碩士只有2年給實驗室「做貢獻」了(而第3年基本上都在找工作)。所以只要導師不傻他都知道誰會在實驗室待的時間長啊!

那麼博士這4年都能給實驗室做哪些「貢獻」呢?

你想,一個計算機的理工博士,除了要寫文章擔心自己畢業,還要負責申請項目、寫申請書、做各種PPT、拉項目、談項目、抓工程、寫代碼、搞預算、陪吃飯、當志願者……

雖然這些工作碩士都能幹,但是老闆更青睞於博士。為什麼呢?因為博士更聰明嗎?不是的。因為博士在實驗室的時間長啊,這些瑣事你教他一次,未來4年都不用再教了!多好用!我們實驗室每個博士都是多面手!

至於發文章畢業,不客氣地說,就現在那種畢業要求,加上我們計算機界各種水會(雖然會議水,但是人絕大多數給你推薦SCI你能拒絕啊),就2篇文章的底線,真心不成問題。我一個師兄一年就4篇。。。當然,有追求的人是不滿足於這些的。我們有CCF推薦列表的,人總得向上看不是。但是最起碼,畢業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老闆也根本不擔心。

至於工資嘛,對實驗室來說,博士每個月工資只比碩士多500塊,這點錢對實驗室來說基本上屬於牙縫裡的,一個博士生一年也就不到4萬工資好么!一個項目就幾百萬。

所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啊!這就是一筆划算的買賣啊!博士生太偉大了,吃進去的是草吐出來的是奶!

我為自己代言啊!

-----------------------------------

所以我看到有很多回答說這樣可以給博士更好的資源環境,我就呵呵了。你說說看,博士是要比碩士有多好的資源環境啊!在我們這裡,博士比碩士惟一好點的可能就是電腦和每個月多500的工資了,剩下的都一樣啊!碩士要做項目博士也要在科研的同時做,而且做的更多,因為博士時間長啊!還有一點我反對的是,彷彿給博士生多了,中國就能做出來厲害的科研似的。不客氣的說,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領域牛人自己牛學生以外,大多數博士,包括我自己在內,讀博的這幾年裡,能發幾篇頂會,有個幾個引用,基本就不錯了。真心做不出來啥。碩士就更扯了,碩士還是干工程好一些。——說到工程項目博士就更坑了。人家碩士好歹以後要去公司寫代碼當工程師什麼的,所以做項目正好對口。博士呢?雖然能學到東西,但事情總有輕重緩急的。我去大街上乞討也能學到東西學到跟人打交道的道理。有用嗎?

千言萬語,其實我的觀點歸根到底就是,這個現象也是市場決定的。博士也好碩士也好,從根本上來說也是中國這種奇葩的科研體制的棋子而已。問我們怎麼看待,我們怎麼看待有用嗎?


不知道經管這種就業導向的院系政策怎樣,但碩士名額收縮、競爭激烈是學校推研政策的大趨勢,這說明學校希望把資源偏向更重學術的博士。

學校重學術培養,輕就業指導的風氣一直很重,現在看來可能要更加重學術了……

現在社會浮躁,清華作為全國最高學府在如今如此大的就業壓力下依然保有學術理想難能可貴。

對於有志於學術的同學真是再好不過了,但是對其他同學來說不一定算一件好事。

【以下討論僅針對清華工科院系(貴系除外)】

  • 並非所有學生都喜歡科研、擅長科研。據我觀察,大部分學生是被學校「推著」走上了這條道路。出國>博士>碩士>工作的主流價值觀影響真的非常嚴重,包括我曾經也在這種價值觀的支配下無數次懷疑人生orz。以實現學術理想為目標,這種價值觀本沒有問題。但問題是大部分清華學生的理想不過是順利畢業,找個好工作賺錢養家。

這導致很多清華同學直讀碩士不過是為了提升學歷,順帶為找工作做緩衝。

這可能也是學校不願意再把資源傾向碩士的一個原因。

其實,我認為在求學過程中,最難的事情也許不是什麼微積分、偏微分方程,而

是認識自己並深刻地了解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樣的事、喜歡怎樣的 工作狀態。清華的生活讓很多人產生自己就應該做科研的錯覺,

所以,出國、讀博、讀碩、工作本應該是學生基於個人興趣志向所作出的平行 決策,學校對於學術科研的強引導會導致很多在其他方面有志向的同學感覺「生 存」 困難。

  • 學校的政策變動不提前告知學生,導致學生的個人規劃完全被打亂。

比如,有些同學堅定地不想讀博,本來就想讀個碩士混混畢業,結果臨到推研發現 碩士名額縮減,出國、求職、考研都沒做準備,措手不及。

所以我認為這種政策的變動趨勢,越早和學生告知越好,學生才好做個人規劃。

讀書固然是一種美妙的體驗,然而知識海洋浩瀚無垠,讀書的美妙來自於對知識的認同和渴求。知識的承載模式也不僅僅是書本、課堂和實驗室。

認識自己,嘗試是一個好辦法。就像談戀愛一樣,有的人天生幸運,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有的人可能要兜兜轉轉才會找到真愛。個人體驗,不要害怕失敗,有時候柳暗花明又一村,無論讀博讀碩還是工作,認識自己最重要。

---------------------------------------

補充一下:

問我資不資瓷,我是資瓷的。

一能改善博士科研環境,二能倒逼混學位的碩士生去工作,緩解學歷泛濫。

但是配合這個政策,一方面學生要積極主動、自尋出路,另一方面學校就業指導要加強。(尤其是理工科院系!!!)

利益相關,清華二字班,已畢業工作,學渣一枚,嚴重不喜歡且不擅長學術。


我系早在零字班就逐步開始了這項工程,當時坑到了一大批人,大家手足無措,好歹你們還有一些前車之鑒,而我系的學長學姐們當時只能選擇一臉懵逼 (呵呵) 其實如果官方早一點通報這個事情要好得多,不至於很多人沒有後路。

作為一個60人左右的小系,2字班的直博已經佔到差不多三分之一了;而工學碩士加上深研院也才個位數,據說這個數字還要下降 (噓)

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只有博士才能做出貢獻,且不管發出去的paper質量怎麼樣,數量要先夠 (微笑)

當然也有積極的一面,就不具體說了。只是想吐槽一下,在改革的過程中,還是存在把碩士當博士用的現象,非常之坑爹。。。


感慨一下,幾年前我化工系搞推研的時候,大家是搶著讀博的。排名靠前才能讀,靠後的只能推碩,再往後的推外系的碩士。出國的那些人中成績靠前的也都讀博。

聽說現在大家都認清了讀博沒有前途(說得好像讀碩有似的),已經反過來了,排名靠前的想推碩,後面的推博。

也許想讀博的都出國了吧


這個問題關注已久,也看了不少人的回答。我的觀點是對於壓縮碩士名額支持。(對於博士生擴招我有一點小的異議,我覺得博士生應該寬進嚴出,太長了,不在這個回答討論之列)

一個主要的理由就是,清華的推研實在是比其他學校太容易了,就以我熟悉的貴系來說,不知道現在如何了,但長久以來成績80%以內的同學都有推研資格(碩士,博士是40%),為了防止有同學有強烈的推研動機,卻落在了80%以外,貴系還一度弄出了3種計算成績的方法(總學分績、學分績、總學分等),並規定只要3種中有一種在80%以內就夠了。這麼一弄,只有極少數同學不具備推研資格。貴系還是覺得不夠,又額外給不具備推研資格的同學提供了申請的通道。總之,推研資格絕對不是瓶頸,沒有任何一個同學因為推研資格不滿足不能讀研。加上計算機本身漏斗形結構,可以接受碩士的體量遠大於本科生的體量,所以同學們只要有讀研意願,都能讀研。外人無比羨慕的這個形式,在我看來卻有著極大的弊端,我本人也是這種弊端的受害者,這個弊端至今仍真真切切的反映在高票回答中。

這個弊端就是:清華的本科生不再因為理性思考後進行的人生規劃而選擇未來的道路(讀研或不讀研),而是因為一個東西來的容易而選擇它。請看各種高票回答中的「既然推研這麼容易,為啥不去混一個碩士學位」、「碩士學位混不成了,要不要採取2+2去混一個博士學位」等。我的觀點是,即使最終選擇了推研,也一定是經過了認真地思考和比較,分析推研的利弊在哪、工作的利弊在哪、出國的利弊在哪。最後,結合自己的特點,選擇推研。如果僅僅因為「推研容易,為什麼不讀」,恐怕推研以後的迷茫、碩士畢業時面臨的再次選擇、碩士期間的不順心等,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而且,我也不覺得碩士3年(有的院系是2年)比工作3(2)年要更有優勢,這個問題展開就難免涉及個人好惡,大家辯證著看。


我只有一句話:

「不搞科研讀什麼研究生」和「某世界著名生物學家在美留學期間順手讀了一個CS master」之間是存在悖論的,貴清可以目標遠大想把科研做大做強,但還是有一條,「就業必須是最基本的底線」。


以後博士就要抱碩士的大腿發論文啦233


其實我是很希望看見這樣局面的(當然也可以說我是過來人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感覺在我那個時候,很多讀碩的人的想法無非是不想科研也不想那麼早工作,不高不低混個碩士吧,畢竟周圍大部分人都讀碩了(我也是這種想法中的一員)。其實我是比較懷疑,對於非科研黨來說,讀碩的價值真的有那麼大么?

不過我清在這條路上還是走的快了點,勢必坑了一兩波小孩子,心疼這兩屆的學弟學妹們


我只想說一句話,讀錯了博,是很可能非常後悔,無力挽救,惡性循環的。這點需要格外注意!


下面是兩學一做時間:

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這裡可以套用一句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清華剛畢業1字班文科專業飄過..

其實學校這個改革方向是很好的,確實有太多人沒想好乾什麼就隨便準備下繼續讀研,造成了一些資源的浪費。未來如果能有更多的本科生畢業就工作,像國外大學一樣,也是很不錯的。

但是!清華的職業發展引導做的太!差!了!(除了經管)

學生對大學四年畢業後的發展方向完全不了解,學校里的職業講座很少,學校層面或者輔導員層面的引導幾乎沒有。絕大部分人還是抱著本科後讀書的態度,好多是到大四保不上研才開始找,確實太晚也很被動。造成本科生畢業工作的極端兩極分化:最好的(例如一些經管本科去投行)和相對差的(保不上研gpa低參加社工也少的)

社會給了清北很高的讚譽,本科畢業就工作的人如果沒有找到很好工作,心態上也比較難調整。哎,還是希望學校能稍微接地氣一點,除了學術牛人外,也多做做職業發展規劃吧。


其實我挺好奇像建築系這種一直宣揚六年一貫制培養、而且主力的培養方案都是按照本碩連讀一共六年設計的院系,在這種情況下會做出什麼反應


六年前,我也差不多面臨和題主差不多的情況,當然我學的是理科,專業不同情況可能也有差異。擺在我面前的有專碩or直博or工作or考研,排名分先後。在專碩和直博中糾結了一下,還是選擇了本校直博。

如今即將博士畢業,可以說十分後悔當初的決定,請不要告訴我的導師。其實我很有好奇心,也樂於學習新知識,但後來我發現我就是對理論研究不感興趣。當然了,站在今天也只能把讀博當作一段重要的經歷了。

最後關於碩士和博士我想說幾句。我覺得在今天,碩士學歷對找工作來說是最划算或者說性價比最高的。學歷夠分量,有科研經歷,又有足夠時間準備工作,關鍵是畢業了還年輕!而讀博一來時間長,二來工作還不一定好找。如果最終不想留高校做研究,其實就我找工作的經歷,大部分公司也不需要那麼深的理論研究,更看重實際動手能力和經歷。


作為一個老人,這事兒真是太傻逼了。

貴清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改革,而在於怎麼改。本科生的培養方案搞的一塌糊塗美其名曰通識教育,就業引導幾乎沒有,推研這麼重大的事情非要考試前兩天通知,老師留個期末大作業最少也要提前兩周吧。

招我進來的一個老師曾經毫不避諱的發表了以下的意思:清華的本科生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給研究生教育做準備的,本科學的東西又多又雜,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才是真正為了工作做準備的。本人根據記憶轉述,只能說其原意大抵如此。現在政策改動的意思基本上就是你們今年推研的人,你們好自為之吧。

來到了國外讀研之後,最大的感受其實就是清華並沒有真正的把學生當成自己家的學生來看待,雖然也有可能是學校太大,學生太多了的原因,但是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就是傻逼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造成了這一切。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愛清華,但是清華愛我們嗎?清華不愛,清華只愛那些有能力愛清華的人。

順便吐槽一下我院學生節的事情,70周年院慶很大么,非要取消學生節和碧蓮?預祝學生組在張老師的領導下越辦越好,說不定在有生之年還能看上一齣戲,叫做三傻大鬧學生組;這齣戲說不定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紙牌屋。


推薦閱讀: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是不是非常必要?
易保研機構輔導靠譜嘛?
研究生找導師,研究員和教授有什麼區別嗎?

TAG:教育 | 研究生 | 清華大學 | 教育改革 | 保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