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道之前,如何修德?

眾多道家典籍和道學前輩都有言,修道之前先修德。如《道家去病歌》所說:「不修行,不積功,妄想平地上天宮;

自古多少成真客,那個不是大德翁。」那麼,在生活中,在俗世中,關於「修德」,諸如孝、仁、禮、義之類,該如何實際踐行?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想積德行善,也要有能力,假如你現在想幫助貧困學子,你一個月工資假設是四千,你捐助兩千,以為自己積德行善了,結果家裡人都覺得你不舒服,覺得你這樣拖累了家裡人,那麼對你家裡人來說,你善還是不善?

但是你現在一個月收入是四萬,你每個月給貧困學子兩千,你家裡人就不會說什麼了。

所以說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就是做個好人,對身邊的人好,以善心善行對待萬物,同時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你才有能力積德行善。

不過就我們普通人來說,每天日行三善也是積德行善了,遇人說善語,遇事發善心,行善心,本身就是積德的一種。


首先,你說的德其實屬於社會公共道德方面的,而這個玩意其實每個時代不同的,而且每個人對其的認知是不同的。所以,最終其實你依然是搞自己認知的東西,這點要明確。你自己都不認可,怎麼會搞呢?而搞了,不代表別人都認可,社會都認可的。

其次,這個玩意搞了是希望老天獎勵給棒棒糖嗎?希望老天爺認可你搞的這一套嗎?其實,這只是某些宗教的宣傳而已,更能吸引大眾。

再次,真正的德不是你說的這一套的,上德不德,上德是支持所有人搞自己的德的。上德可能和下德做起來一樣,但是立足不同的。當然,也可以不一樣。

德者,得也!真正的德,是有道自然有德,就如張天師就是坐在山裡面一樣可以利益世界,讓世界有得。這種德,不是說做好事,而是天人互盜,我吃喝拉撒都會影響世界,都會有得。明白這個,要理解天人之理才可以,即我身不只是這個肉體,世界萬物皆有我身。所以,呼吸而谷年熟也。做個替天行道的人,利益世界的人,即是德,即是得。德是有道德副產物。先開玄關,有道再說吧。


可以從典籍入手。各種戒律不談,適合日常生活修習的,《太上感應篇》必不可少,其他的像《文昌帝君陰騭文》《太微仙君功過格》《孚佑帝君警世功過格》《關聖帝君覺世真經》都是可以參考的善書。

==================================

補充:底子打不好就深入玄義絕對是弊大於利,而且越長遠越明顯。猶如當世之人學道以《道德經》入手,看似高渺,實則是空中樓閣。什麼是底子?題主自己都意識到了,就是忠孝仁義。古來祖師還沒有一個不重視品德修養的。上面說的幾本道書,有些人可能覺得淺薄,都是說給愚夫愚婦的勸善之談。殊不知以律為鑒,自己能做到幾分?行上做到了,心上能做到幾分?人人都覺得自己德行無差,其實真按標準列下來,各人都是半斤八兩,最多能稱得上不犯大惡。所以個人淺見,腳踏實地從德行上入手,絕無半分差錯,也絕非淺薄愚行。果能做到大仁大孝大義,那也離道不遠了。後學慚愧,妄議幾句,期與列為共勉。


別修了。自古修道者如麻如粟,成道者鳳毛麟角。

相傳道家呂祖呂純陽,當初被師父鍾離權以黃粱一夢所度。修行一番年月過後,呂祖問師父,曾經度了幾人,師父說百年來就只度得你一人。呂祖駭然,問為什麼。師父說,這世上不忠不義不孝之人太多了,找不到好的苗子。呂祖年輕氣盛,不信,抱拳對師父說,我這就下山,三年為師父,為大道再度十人,師父笑笑,最後許他下山了。

三年以後,呂祖碰一鼻子灰回來了,當面對師父拜倒——很明顯,這次下山度人,失敗了。

這個故事雖有傳說色彩,卻是"書到今生讀以遲"的一個最好註腳。袁枚點評黃庭堅蘇軾的前世今生說"書到今生讀以遲",我們看這修道事往往也易感"德到今生修已遲"。

兩者事相不同,其理一也。按輪迴的說法,前世用功讀書的今生詩書文畫早已無師自通,前世修積德行的今生自然而然"心頭熱血比丹紅"。而德行的積累或許又尤甚於讀書之難,我們反問自己,你是忠義之人嗎?你生下來就三觀極正嗎?(不針對題主,可以是任何人)如果是修行之才,少年時早已經透出端跡了,如果沒有,則這一世修德,雖然可以遵照的道理很多(前面答主也答了),但最大的問題是不容易堅持,因為修德恰恰是"心兵交戰",和自己對著干,和自己原有的缺陷對著干。沒有足夠的激勵和正反饋,過一兩年,三五年,則又版本還原。這才是修德最大的障礙。除非有大智慧或大毅力者,才能堅持,直到成功。

所以,我覺得當自己反問自己的時候,得到的答案是我已經做得差不多了,那就不用修德了——不修而修,在平常言行舉止中更加仔細地體察觀待,很可能我們在大的方面做得不錯了,但還有更細微的地方(比如細微的慢心,和放逸心等等)沒有做好,這些地方需要更加猛厲或更加巧妙的法子來對待,修正。

最後,若下定決心修德修道,那就做好這一世抱道而亡,下一世繼續修行的準備吧。

("鍾離權"一名和"書到今生讀已遲"出處經@溶溶月提醒,已經修正)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何為德呢?

佛門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是為功德。對~平等是德。

在天地面前,萬物皆平等,若念念通透,從未忘卻,何須記起?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君子立道修德,不以無人而改節~

心能轉物即是佛陀,心隨物轉即是凡夫。

德與愛,是對自己的承諾,不是隨境流轉。

此所謂定力定心,此所謂得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成其道也。

聰明人做事講求隨機應變,但是修士做事卻是秉一而行,無有分別。

時時分別之人,必須殫精竭慮,獲取信息,分析利用,才能保證自己的優勢地位。這樣很容易陷於時代之困,最終淪為時代和社會環境的附庸。

無有分別之後,事事由心生髮,隨它事事流轉,然我並不起心動念,不嬌柔妄想,遠離顛倒是非。也就是道門說的,人若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至此方能了悟為何常說慈航普度,因為對於大覺悟者,眾生並無分別。

太上忘情,非以無情,乃因大情於世間,並無分別。

有諸己之謂信,願有緣得見者有所資益。


不得道,妄談德。真正的德性,即是得道的心性。在此之前,無論道與德必有虧欠。

修道之前先修德的說法,其中德的含義我覺得可參考佛家的戒與菩薩行。慣常的因果次第是先因後果,戒律和菩薩行則是倒過來,通過先致力於果,從果中體悟反過來改造內心的因。這也是圓融因果的一種方式,逆行法。

譬如,交通中人人不遵守禮讓,那麼就制定強制性的交通規則。久而久之,人們便能了解規則的作用、好處和原理,而內心中便接受了和具有了規則。修道先持戒和善行同理。

所謂「以戒為師」。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又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陽明先生曰:「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中庸》又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故曰:德不以有為作本,善不以好惡為準。不仁之仁,是謂至仁;不善之善,是謂至善;不德之德,是謂至德。以個人好惡為是非標準,遠失本體,終是作惡。為善在循理,理之本在中。秉中而行,不增不減,才是修德。


"德行沒有了,修行就能提上來了".

看嘛,魔鬼的手段多的是.顛倒黑白,胡言亂語.

批,看見了,就要批,批邪見得功德!

你德行沒了,你還修個鬼.沒功德.鬼憑哪點敬你,神和天憑哪點保佑你.你在人世間都混不好.真是瞎扯淡.

佛如何不配稱祖,阿羅漢聖人地位的老師,如何不配稱祖?!

佛祖把世間的奧秘全講完了,你不懂是你無知.如何不配稱祖?!

你敢說你自己是一切智嗎?你敢稱你自己是天人師嗎?你敢說你觀世界如觀庵摩羅果嗎?你能說清三界六道嗎?你知道虛雲在哪嗎?....

就因為佛祖出生在印度?你知道佛祖為什麼出生在印度那裡嗎?你不知道佛祖什麼語言都會嗎?知道佛祖還是小孩之時,神都受不起佛的一拜嗎?佛祖能說出他無數過往劫的故事,你能說幾個?佛祖成就無數種忍,你成就幾個?佛祖舌能覆面,你能嗎,我憑什麼相信你?佛祖說的經這麼多,你說得出來幾個稱得上經的句子,立功,立德,立言,你立了什麼?....

那你配稱祖嗎?不怕別人一彎腰,就把你功德吃完了嗎?你敢稱祖嗎?!搞笑!

"修行中是沒有德行來約束的。"

你看看,這些都是從哪冒出來的邪見,就是從空裡面冒出來的.

你又不是大菩薩,你說什麼空.把什麼都空掉,你空得掉因果嗎?

搞笑!證道後就不受因果了嗎?

那神通第一目犍連怎麼回事?

一句話,德在善中求!

你們不要功德,我要!!!

你們不要可以給我!!!功德是要靠搶的.世上最好的東西就是功德了.

還是六祖說的話平實.

"不得道,妄談德。".

德有什麼不可以談.真是一派胡言.

只有魔鬼才最怕你有功,你有德,所以不讓人們傳播功,傳播德.


想修德?以知乎修行第一的大師白雲來做範例,上德不德,修行中是沒有德行來約束的。想說就說,想罵就罵。但人家白大師自稱修到了金液還丹的境界。還在知乎專門為大眾講解道德經。是天地老莊的徒弟。大師厲害吧。一派高道風範。

罵佛陀,罵佛教,罵僧人,罵道人,罵中醫。你只要罵人罵多了,德行沒有了,修行就能提上來了。


要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就是不違人倫,娶妻生子,尊老愛幼,為國為民,多善少惡。


爾時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應當先發五種勝心。云何為五。

一者 於諸有情普發平等大慈悲心
二者 於一切種智心不退轉
三者 於諸有情起親友想。於險難中誓當救護
四者 常於有情起負債想
五者 恆懷慚愧何時償畢

能發如是五種心者。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道不須修德,只須支離其德。善與不善,德與不德,齊而論之,無善無惡。支離其德的過程,也就是修道的過程。

其中原理及詳細修鍊方法,請參考《莊子 .人間世》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這位朋友,道家所說的德與儒家所說的德是不同的。

《道德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韓非子·解老》:

德者,內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於外也。神不淫於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於德。德則無德,不德則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夫無術者,故以無為無思為虛也。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於為虛也。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今制於為虛,是不虛也。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不以無為為有常,則虛;虛,則德盛;德盛之為上德。故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道有積而積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也。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靠扶老奶奶過馬路可以被稱為「德高望重」嗎?

沒事丟給乞丐兩塊錢可以被稱為「德高望重」嗎?

「德高望重」是啥意思?大概是有威德。為什麼會有威望?說的對。為什麼他能說的對?內心堅定,不會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判斷不會摻雜主觀臆想。如何內心堅定?方法很多,心理學可以讓你達到下品,佛法可能讓你得到中品,道法可以讓你得到上品。

至於其他法門,也有不少。本朝毛公鄧公都可謂德高,歷史文獻遍地,不再贅述。反例可以見凱申公,一言不合就信了基督。


佛印和蘇東坡互相辯論看對方是屎還是佛把我迷惑了十幾年,突然有一天一下明白了,這種辯論就不值得做,也不應該做,不然參與辯論的為毛不是道士而是和尚呢?

你是屎,是佛,關我屁事,別打擾我飛升。

張良和黃石公的故事?本質是人家是張良才被選中。你修德牛逼也沒什麼卵用。

到最後大家都是要死亡的,對吧?


這個根根,就是這個質地好不好。不是那塊質量你想修道?修死了也沒有用!尤其是道家的話:「此身無有神仙骨」,骨骼生出來就有神仙骨骼,這是業力帶來的,因緣、種子是如此;「縱遇真仙莫浪求。」碰到活神仙,你不必跪下來求道了。就是告訴你修仙、立地成仙的法門你都修不成,因為不是那塊材料。「此身不是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你亂求有什麼用?這就是根器問題

你說佛法不講根器啊?非常注重根器!所以禪宗以《楞伽經》為根本,唯識以《楞伽經》為根本,有五乘根器。那個是外道根器,就是外道根器;是魔道的根器的人,就是魔道根器。那麼你說永遠是嗎?不是的。他是一個階段,這一生是一個階段;這一生過了,算不定他來生轉了呢。

所以你們講氣脈的成就,在道書上講,收徒弟就看看是不是那個根骨。就是兩個字,有這個「根骨」沒有。那個骨頭生來的那就不同,仙有仙骨。那麼以中國文學來講,什麼是仙佛之骨呢?中國的文學你看到是文學——是很高的哲學,兩句詩:「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這個「多情」不要亂解釋啊!大慈大悲才是多情,菩薩才多情,「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他這裡說「應知即是二十二根」。哪二十二根呢?前五色根(最前面的五個根):眼睛、耳朵、鼻子……眼耳鼻舌身,這是前五根。仙佛有仙佛的眼,所以孟子也講,看眼睛是看相里最重要的;那個仙佛的眼他就是不同,生來有此根骨。你們在這裡台灣這個碟子裡頭、杯子裡頭的環境,所見的人物太少,我們當年看的太多。等於一個酒樓擺一個大和尚的像,我一看就喜歡,這種和尚在大陸上真的那個樣子的(差不多了,當然差一點),看過好幾個。你看胖胖的那個樣子,怪相——哎,他就是一看就曉得是有道之士,他骨相不同。(對一同學講:你去拿來那個缽盂給他們看看。)將來我就是學他,跟他當徒弟,端個缽盂在你們門口一站,弄碗飯吃。他一看就是不同。我們大家裝死了,裝起那個打坐、好像學佛的樣子,就不是那個菩薩樣子。他就是一樣。所以講到這個根啊,非常重要。「前五色根」,就是五個基本的外形,眼耳鼻舌身。

「以本識等所變眼等凈色為性。」眼睛、眼耳鼻舌身為什麼會變呢?我們為什麼有些人生來眼睛不好,有人生來耳朵不好,有人眼睛特別靈光,有人耳朵特別的?就是看耳朵相,有人那個耳朵那長得耳朵就像耳朵!像我們這個耳朵啊不大像耳朵,這個是各人習慣。這個根性是什麼?就是你第八阿賴耶識。看你的相,所謂算八字、知宿命,就是你前生第八阿賴耶識所造的業果所帶來的。

你看,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我的那個師父的像,你看好不好?你看那麼一個怪相,一看就是佛,佛相,傻裡傻氣的,這個樣子,多好啊!我很想有一天不講這些,什麼唯識課啊都不講了,就穿這個衣服往你們門口一站,要飯吃,要錢:「都拿來、拿來,收來、收來!摩訶!娑來!娑來!娑來娑婆訶!」那多舒服啊!你看這個樣子,就是佛骨、仙骨。

當年我在大陸修道,這樣的和尚我看到過好幾個。而且還不是那麼乾淨哎,這裡鼻涕、眼屎都有,他臉也懶得洗。你仔細一看哪,哎呀,那個味道好得很,越看越可愛!這個可愛不是男女之間的可愛哦——那不曉得多清雅!捨不得離開,就跟著他了。在這裡我還沒有看過第二個,就是看過他,呵!這就是根骨不同。雖然是這個相,根骨不同。不是寒山;寒山的朋友拾得那個相,你看多好!

他說假使一個人變成這樣,你一望而知這個人不會做什麼事,一定是修道的,他的根骨就是走這個路子。假使這一種人做世間的事業,也是了不起的呦!也是特殊的相貌,也是富貴中人哦!可是他不會走的,他的根骨不同。什麼道理呢?我們眼耳鼻舌身意,「以本識等」,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所帶來,所變出來的,「眼等」,眼睛、耳朵、鼻子、身體。「凈色為性」,什麼叫凈色?色是物質了,就是我們生理上的這個細胞。凈色還不是細胞,凈色很難解釋了,凈色只有氣脈通了的人……決不是細胞。你們認為是細胞啊,那都不是。「凈色」,我們眼睛變成眼球,當然是由很多細胞組織攏來的,這個已經不是凈色了。譬如我們皮膚肌肉,它那個還不是細胞。在細胞未變、將變成那個中間,那是凈色。所以中國道家無以名之,叫做「炁」,那個氣化的東西,那個是「凈色」。

——南懷瑾先生《唯識與中觀》


哲人知幾,誠之于思。志士厲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動箴》

與君共勉之。


第一…………道家覺得仁義禮智信那些可以去做都是偽的…………第二…………修道修心…………隨緣吧…………


道之用德也,德之力達故立經而周行。道之本善生,道無言強名為德,德行仁遍本無為,民眾自依經而自理。若平,若清,若虛。平者元神,清者識神,虛者周身經氣自然而化養。


推薦閱讀:

說修行不要有太多執念,可是難道修行本身不也是一種執念嗎?
想出家修道,有什麼推薦的道觀嗎?
人會跟某個城市犯沖嗎?
自稱道家正統的一些人為何如此反對門羅與最近幾年火起來的元吾氏?
覺得這個世界不真實,不是自己的世界,並想回到自己真實的世界怎麼辦?

TAG:道家 | 道教 | 修身 | 修道 | 道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