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不夠格的時候又有什麼資格去說別人」怎麼評論這句話?


這只是在轉移問題吧?

你做飯太難吃了!--要不你來做?你不做光吃吵什麽?——結果那個人做飯難吃的事實還是存在。

批評的人當然能指出別人的錯誤,只要不是惡意的諷刺,被批評的人如果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要改正,而不是轉到毫無邏輯關係的人身攻擊。


這句話沒有【就事論事】的態度。

人沒有資格因為對方犯錯、不足,而覺得自己比對方優越,但是評論和判讀的資格依然在。這就是【就事論事】。

請參考這個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78915/answer/15393397

用【當自己不夠格的時候又有什麼資格去說別人】這句話去反駁別人,很有可能是因為:說這句話的人,認為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在進行一種人與人的高低優劣比較。

這種潛在的態度,說明了人心理中很微妙的一個成分:更願意甚至只願意認同比自己優秀的、高尚的人的評斷。

如果抱著【就事論事】【聞過則改】的淡定態度,也就不需要用這種質疑別人的話,來為自己辯護了。只要別人的評斷基於事實,而且沒有人身攻擊或太多情緒化的內容,我們都應該虛心接受。

所謂【五十步笑百步】甚至【百步笑五十步】當然格調不高,水平不高,修行不高。但是反唇相譏,說別人【沒有資格】也不是什麼格調高,水平高的表現。

別一不小心就變成你厭惡的人。你要別人做成某事了,才能批評你;你自己又是否每次批評別人的時候都做成某事了?毫無疑問,這種【境界】是很難達到的,非常苛刻。我們自己即便做到了,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別人呢?一個道德完美、能力完美的【神】就可以對【凡人】肆意羞辱、指責、甚至屠殺?這麼做了,還叫做【道德完美】嗎?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因為【寬容】【大度】本身也是一種能力和高尚。

我認為:道德底線可以拿去要求別人。但是【高尚】的道德只能拿來【嚴於律己】。


質疑別人指責的資格,一開始很可能是一種本能的遮羞,後來就理直氣壯了。

現代社會的氛圍,大都不願意反省自身,受人指責便輕易惱羞成怒。然而偏偏又喜歡指責他人。

也就是說,很多人習慣於將矛頭指向別人,就好像這樣能掩蓋自身的人性缺點。

於是形成了這種怪圈。


不如運動員強的教練不能指導訓練,影評人拍不了電影不準說話,品酒師不會釀酒別蹭酒喝?

世界需要創造者,也需要鑒賞者。


戳度娘所得數句: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推薦閱讀:

教父麥克真正愛的是誰呢 是第一任妻子 還是凱?
有什麼方法跟上一輩的人講清楚且讓他們不反對《月亮和六便士》里的價值觀?
你怎麼看「潘曉來信」?這封信在當代應該怎麼解讀?
更喜歡道家思想,但我的性格更適合佛教。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必須選其一嗎?
有很多的夢想,但我自身條件不適合夢想的實現,甚至自己也從未向這個方向努力,怎麼辦?

TAG:價值觀 | 心理 | 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