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道理都懂,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明知故犯


謝邀,所以「知、行」之辯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我個人受益陽明居多。


瀉藥,說話總比做事容易。


謝邀。

說明道理懂的還不夠多,以為人生是拿來過的。

沒有所謂的人生,那不過是人在生死之間尋求存在感的一種借口而已。

但如果連存在的意義都不知道,所謂過好一生的標準又從何而來?


因為為什麼會「明知故犯」、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的道理沒懂。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毗婆尸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

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緣生故有老死。

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此生。尋復正思惟。無間等起知。緣有故有生。

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有。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有取故有有。

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取。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觀察。取法味著顧念。緣觸愛所增長。當知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譬如緣油炷而然燈。彼時時增油治炷。彼燈常明。熾然不息。如前來嘆譬城譬廣說。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為什麼道理都懂,就是過不好這一生?簡單來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大部分「道理」太過抽象,且經常互相矛盾,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去實踐;另一個原因是,即使知道我們該如何去做,也沒能去真正的實踐並加以堅持。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不知道該怎麼做?

1、知識依賴情境存在,籠而統之的經驗、道理缺乏具體的背景支撐。

隨便舉幾個例子:

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

男子漢大丈夫,能伸能屈!

宰相肚裡能撐船!

有仇不報非君子!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知道真相的我瞬間眼淚掉下來! 諸如如何過好一生、如何成功、如何短期實現財務自由等等所謂牛人的經驗總結、道理和民間「神醫」的狗皮藥膏一樣,對任何人、幾乎任何情況都適用;其次,大道理常常互相矛盾,一會告訴你謙虛使人進步,一會告誡你要鋒芒畢露,勇於展現你的才華;有時教導你做事要細心、精益求精,有時卻提醒你做大事者不拘小節,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細節之處,等等,不一而足。其實這些道理都沒有錯,只是告誡你的人沒有提供具體的情境,而世間卻基本不存在一句話就可以總結的普世原則。這些道理我們聽多了,如果沒有一定的判斷能力進行篩選,不辨好壞全盤接收,自然就會頭腦混亂,即使知道的再多,也只能站在沒有指示牌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

2、大腦短期記憶能力有限,長期記憶難以形成。

我們在接觸自己感興趣的新知識時,大腦的感覺總是非常通暢,彷彿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並能自如應用。然而,通常情況下,這僅僅是自我感覺良好,就像某天去健身房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就瞬間認為自己擁有完美身材一樣,幻覺罷了。新的知識如不加以鞏固,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神經鏈接,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依舊無法有效調用,更不用說要經過比較之後調出最有利於解決當前問題的知識了。我們經常在事後放鬆時,突然想起剛剛的某件事可以用到之前學到的理論、他人總結的經驗加以解決,但在當時就是沒想到,事後諸葛亮不是因為你知道得少,而是「茶壺裡煮餃子——有貨倒不出」。3我們所謂的知道,通常僅僅是掌握了道理字面上的意思。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自認為已經知道的"道理",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去解讀的一個切片,領悟的深度脫離不了自己的認知水平和過往所見所聞,和"道理"本意相差甚遠。也就是說其實我們並沒有領悟"道理"的真正意思,我們更多的是將新掌握的道理放到自己過往的經驗中去檢驗,甚至歪曲道理的意思以讓自己過往的部分行為顯得合理而已。所謂的「道理我都懂」,其實都是自以為是的誤解罷了。

即使知道該怎麼做,還遠遠不夠,我們距離目標還有90%以上的距離,後半段的BOSS名為——執行力!

1、人類難以戰勝生物進化在基因中留下的天性。人類存在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回到基因中去尋找,自私、貪婪、懶惰、暴力、濫情等等,不一而足。看到不公平會憤怒、遇到傷心事會流淚、碰到麻煩會慌張、有重要事情會拖延,這些都是人的天性,並不會因為知道學會控制情緒、遇事冷靜、今日事今日畢等道理而完全克服。人類無法改變天性、更無法最終戰勝天性,我們只能儘可能地認清其脾性,巧妙地與其周旋,減少正面對抗,最終實現和平共處。反觀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卻常常忽視天性這個前提,認為人皆理性,貿然地提出一些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而為了顯示自己已經脫離了「獸性」,其他人不僅對這些「道理」不加批判,反而眾星捧月、大勢宣傳,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2、知識結構框架凌亂,不成體系。博覽群書、涉獵廣泛是開拓視野的好方法,但光博不精,卻是弊多利少。我們經常逛朋友圈、刷知乎,聽網易課程、學習TED,在繼續學習的路上忙得不亦樂乎,卻常常感覺沒有什麼知識積累。原因在於吸收的知識,理論沒有搭成系統的框架,這些從各個角落收集到的知識碎片就像一堆雜物簡單地堆疊在一起。知識之間,知識與經驗之間缺乏聯繫,在碰到具體問題時缺乏將思緒引導到相應知識的通道。

3、閱歷不足,缺乏經歷的支撐。古人常說,趕早不如趕巧,有些道理過早地接觸除了讓我們大感相見恨晚外,對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產生影響的程度微乎其微,即使有影響,也是曇花一現,不可持續。過早地「參透人生」甚至會過早地扼殺我們形成自己的看法。人生的經歷就像是思想的地基,沒有相應的經歷作為支撐,我們看再多的道理、聽再多的箴言,也僅僅是供情緒激動一下、熱血沸騰一把,而我們的行為依舊被天性和舊習慣牢牢控制,不會發生太多的改變。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聽聞"真理"的同時,唯一的好處就是能在大腦提供的幻想之中爽一把罷了。

4、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深入思考。傲慢(自負)是人類七宗罪中的一罪,對接觸過的知識,特別是第一次接觸時引起一定思考的知識,我們往往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掌握。比如現在有些人看到「溝通時要學會傾聽」的文章時,大多不會繼續深入閱讀,不僅如此,還會毫無來由地感到厭煩,全然不顧文章的優劣或是否有不同於之前見解的觀點。對讀過的書籍、看過的視頻毫無興趣,看到自己已經熟悉的東西就煩,就跳過,更不用說深入思考。很多值得讀上幾遍的書籍翻過一遍之後就丟棄到角落,卻一直在網上搜索「書荒了求推薦書單」。其實,同為求新鮮滿世界尋找新的觀點相比,不如把有限的幾本書、幾篇文章反覆閱讀研習,不斷實踐、改善,最終形成自己的習慣,影響自己一生來得實際。

5、利益驅動不足。人的一切行動最終都是因為利益,所謂的高尚、無私,只是利益披上不同的外衣。要想讓一個人行動起來,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訴諸於利益,沒有明顯利益的事情,即使我們感情上非常想去做,理智也從不會輕易付出行動。如果實踐失敗的風險比較高,人們的抗拒心理就會越強。因為沒有去實踐過,就不會因為沒有向別人一樣成功而太過自責,畢竟,我們還留著一個自我安慰的殺手鐧——「自己做了肯定比他做得好,只是我不想做」。

那麼,要如何把道理轉化為行動呢?

善於建立聯繫,搭建知識框架。學習新知識,聽到新的道理時,儘可能將這些內容與自己的經歷聯繫起來,假設自己當時就是運用了現在所學的知識解決了問題。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歷,就在大腦中創建一個比較符合自身實際的場景,把自己投射進去,雖然這和實際情況有很大區別,但比單純地接受要好得多。同時,要形成將自己所學進行分類整理的習慣,就好比整理衣櫃,衣服要分門別類地存放,新買的衣服也要搞清楚類別再入櫃,否則不僅下次找起來費時,還會影響原來柜子的整潔程度。舉例來說,哲學,心理,經濟,社會等就可以作為大類進行區分,按時間,經濟又可以分為19、20、21世紀;按空間,有國外,國內經濟;按對象分,又有微觀,宏觀等等,新接觸的經濟知識進入大腦後這樣存放,就比單純地知道一個知識點更加容易影響你的行為,進而形成習慣。

多去嘗試,多去經歷。用別人的經驗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自然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只有自己親身經歷才能明白細節之處的困難。古人常講,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光靠大腦想像是無法替代親身經歷的,因為經歷一件事調動的是你全身的感官,給你留下的衝擊和記憶是僅靠大腦臆想無法比擬的。我們學再多的知識,聽再多的道理,最終的目的都在於改善我們的行動,提升我們的生活,如果沒有了經歷作為承接的載體,知識就僅僅是知識,永遠也不會對我們造成太多的影響,即使我們很想按照聽到和看到的來做。比如當我們學習了如何溝通,就請找機會與朋友、同學、家人進行實踐,不斷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改進,進而養成習慣,終可影響一生。當然,這並非贊成「世界很大,我想去走走」的生活狀態,所謂的豐富經歷,指的不是旅遊式的走馬觀花,一切讓自己思考、拓展視野的活動都可以視為寶貴的經歷。

少而精而非大而全。道理無法改變我們生活的一個重大原因在於我們每天都會被更新的知識所誘惑,想要實踐的道理太多,昨天才讓我們們熱血沸騰的點子還沒有養成習慣,今天又立下新的目標。長期對所接觸到的知識淺嘗輒止,看似每件事都實踐過,然而並沒什麼卵用,最後還到處吐槽這些所謂的道理已經過時,完全不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從未反躬自思,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互聯網時代,一個人精通一件事,哪怕是一項微不足道的技藝,只要做到領域內的頂尖水平,也可以獲得豐厚的獎勵。即使你只有「會吃」這項特長能讓自己挺直腰桿,但只要你潛心研究,把吃這件事玩出新花樣、新境界,都可以助你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如若接觸到值得堅持不懈的新知識,就好好地堅持下去,專註做好一件值得做的事,挑選幾本對自己影響深刻的書籍反覆讀、深入讀,求精而不求全。

重複重複再重複,直至沉澱。能夠跨越橫亘在所學知識和實際做法之間鴻溝的橋樑就是重複的力量。沒辦法只通過一席激情四溢的演說影響深植別人腦中的思想,沒法通過幾句話語就讓客戶購買你的產品,重複、重複、重複,這就是訣竅。要想把道理內化為行動,不僅要知道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要藉助重複的力量。這裡的重複不是指簡單的重複,把讀過的書快速瀏覽一遍、把好的文章逐字逐句地讀,這都不是我們提倡的方法。正確的做法是有針對性地對自己尚有疑惑的地方反覆鑽研、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的結果反覆修正理論,通過不斷思考和總結,內化成為自己的習慣。重複的秘訣在於正確地運用「遺忘曲線」,間隔重複,不斷壯大神經網路,豐富通往這個理論的"路網",形成條件反射。

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可以說,意志力就是執行力的驅動器。人性懶惰,所有的執行力都需要意志力來保障,然而意志力並非無窮無盡,而是非常有限的資源。早上是否要再賴一會床、鬍子需不需要刮、公交人多要不要等下一趟,控制自己情緒、否決自己的方案等等,到處都需要支出意志力。因此,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一個人應對過多的瑣事就會嚴重影響自己控制情緒和做決策的能力,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並非全無道理(然而,你首先要能成大事,否則還是該注重的時候注重下吧)。為了提高意志力的存量,鍛煉身體,合理飲食,充足睡眠都是非常值得推薦的方法,當然不局限與以上方法,每個人都有最適合的方案,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原文by 精進閣 閣主


三不主義:一不懷疑自己;二不埋怨自己;三不放縱自己。


道理你都懂可是有時故事太撩人情緒在作慫。


經濟學家所有的經濟理論都明白,也沒看到他們當首富啊!


從時間的圍度來講,我們明白的道理都是在經過前人總結後的道理,雖然可指導我們行為做事,但道理某些方面仍受制於當時客觀條件,當下事物是變化的,因此道理中某個方面在當下不合時宜;從主觀方面講,由於人智力地位條件等各方面不同,人對道理的理解也會有偏差,因此在行動時採取措施也不同;從具體個體上來講,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或許因為自身原因,沒能過好,就來反觀世界,認為其他人也是這樣的態度,來求得認同感,雖然大眾都有普遍共同認知,但仍有某些具體的人會覺得他們過得很好,因此從範圍上講,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全面的問題!


1.你所以為的懂只是自己以為,你可能理解到的只是道理的最淺層次。你可能只是刷微博的時候看見雞湯,看了不少勵志書籍,就以為自己都懂了,其實你根本不知道這種道理是在作者什麼情況下經歷了什麼而總結出來用來應對哪種情況的。

老師講完選修書上的相對論部分,你說你聽懂了,那再去看看愛因斯坦的巨作你還敢說你懂嗎?

2.

學習任何知識都有一個了解-聽懂-掌握的過程,中間甚至還有很多小環節。

很多時候學生都會犯一個自以為是的毛病,以為自己把知識聽懂了,不需要做任何練習考試就可以順利通過,大部分人其實是根本做不到的。

道理也是一樣,必須加以實踐才能化成自己的東西,不然只可能是別人家的道理。

道理聽的再多也不一定記得住,就算記得住也不一定真正理解,何況即便是知道該怎麼做也存在一個內在執行力的問題,所以道理懂得多活不好這一生也是如此自然的事。

輕噴。

大家新年快樂


如果只明白道理就能成功,那所有人都成功了。

還要努力勤奮什麼用?

警示自己,踏踏實實。


聽的太多,經歷太少,懂了便是懂了,不懂的,可能你以後會懂。


想過好這一生根本不需要懂那麼多道理。


道理分兩種。 一是別人的經驗總結 二是自己的閱歷感慨。

聽了很多道理 又有多少是自己能真正體會到其中奧義的 聽懂是一回事 由此引發的執行力是另一回事。


楊絳:你的問題在於想得太多而讀書太少.


道理歸道理 實際歸實際

懂得道理越多 或許生活過的會越拘謹

因為你還沒有過那種體會就把看過的道理當成走過的路去看待 那麼你過不好這一生也是不言而喻的

再換一個貼近生活的比方

我十二歲的妹妹正好處於明是非 似懂非懂事的年紀 我的爸媽卻在她做錯事的時候只知道責罵她 對她高聲說話 你說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下我妹妹就算明白再多的道理又有什麼實際意義


剛才突然腦子裡冒出來這個問題。冒出來的同時我意識到這是個爛問題。因為,我想起來韓寒《後會無期》里有類似一句台詞,我又想到韓寒接受採訪時被問,關於成功,你有什麼建議能給青少年們。他回答,每個人的成功都不一樣。

所以我想,給自己回答這個問題最好莫過於寫個以我為主人公的故事。

談談小時如何的無憂無慮,何時開始有了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豪情,哪個當下生出了青春的迷茫,又是如何在分岔路口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嗯,應該是個責任下的迷茫和自我探索的故事。是的,應該是這樣。

不過,就這樣吧。。。屁寫不出來。


no zuo no die no life~


推薦閱讀: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茨威格 請問有這句話的配圖?
關於高山野廟和名山大廟佛修和遇廟燒香的行為的一些探討?
有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有什麼事表面上三觀奇正但是卻是不合理的?
農夫與蛇的故事。如果你是農夫,明知道救蛇自己會死,你還會救蛇嗎?

TAG: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