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解釋「破罐子破摔」的心態,並規避這種心態的產生?

為什麼人在收到挫折的時候都會萌發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

這種心態從何而來?

又如何防止自己進入這種惡性循環


美女問的,那就來湊個熱鬧。

這種心態從何而來?(不考慮極端情況)

首先,得了解人對自身價值的認識方式。

人的心,總是傾向於想外探尋的,並期待從外部得到刺激,尤其是能讓自己愉悅的刺激。

同理,人對自身的價值的認識,「通常」情況下,也是從外部獲得的。

考高分,獲得老師對自己學生價值的認可;

講道德,獲得社會對自己品德價值的認可;

勤工作,獲得企業對自己技能價值的認可……

這種價值的外部認可,通常可以決定這個價值的外部價格。

其次,得了解人性的貪婪。

人,其實總是想著一勞永逸的。而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所以,這個「一勞永逸」,是有個時間範圍的或作用範圍的。

超過了這個範圍,為了繼續保持生存,就得學習新的事物,進入新的領域。而這,通常會帶來不安全感。

所以,人會更傾向於躲在舒適區,也就是什麼都不做。這種傾向的本質,就在於人對於之前付出(一勞)後,對「永逸」這個結果的貪婪。

綜上,當人遇到挫折,一般來說,就是自身的價值得不到外部認可。而得不到外部的認可,也就相當於之前的工作的效用,已經超出了效用的時間範圍或作用範圍。

so,遇挫後的不作為或消沉度日,就相當於躲在舒適區。而這種不作為,在大家看來,就是破罐破摔。

如何防止自己進入這種惡性循環?

從源頭做起,就是得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價值,認識自己的能力邊界。

而這3個,用熟悉一點的語言來表達,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趕著接小孩放學,我挑重點的說。

世界觀,也就是世界(社會)的運作方式。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人生觀),你自己的能力是什麼(價值觀),你就會想通過你的能力來獲得你想要的。這種付出與收穫的關係,未必是1:1的。

決定這個投產比的,就是社會的運作方式和你個人能力、目的之間的關係。

來個簡單的比方。

假設社會的運作方式,是水從高往低流,從西向東流。

你在東方,想去西方,只能走水路,你的能力是小船和小槳。

這時,你的付出大約是100,收穫大約是10;

而當你的能力是大馬力的快艇,這時候,付出大約是100,收穫大約是90;

而當你能走陸路了,你付出100,你就能得到100;

而當你想繼續像東走水路,你付出50,也許能得到100;

所以,不同的立場,就有不同的投產比。於是,不同的人,世界觀也就不同。

而這種不同的世界觀,也就形成不同的能力邊界。這個能力邊界,其實就是付出*投產比。

當你知道了你的能力邊界,你就不會被你的目的與你的能力之間的那道鴻溝給嚇尿。

你就會懂得努力提高你的能力邊界,甚至你會改變你的目的。

這種帶有目的性的努力,基本可以根除所謂的破罐子破摔的狀態。

因為破罐子破摔的人,通常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會,基本啥都不會……

另外,有個好爹好媽,能來自父母無私的愛的人,基本也不會破罐破摔。

因為這種人,他有著最大的安全感。有安全感,就有不斷試錯的機會。

所以,掌握好投胎的姿勢和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時間到,出門接小孩了。撤。

完。


這種現象特別常見。

一種是:吃了一口薯片,然後對自己說再吃一片把,然後一片又一片,一不小心一包薯片沒了,心裡想完蛋了,之前白克制了,心情很不好,心想反正已經吃了,那就明天再重新開始吧,於是又吃了一堆讓自己發胖的東西。。。

另一種是:期末考試前,本來應該好好複習,但是拿起手機一看就一發不可收拾,最應該做的就是放下手機開始看書,然而,內心開始懊悔,怎麼就玩了這麼長時間呢,我本來好好學習的,然後意淫一段自己如果把這段時間用來看書了會看了多少,然後再想想別人和我一樣在自習室了,人家又幹了多少正事,越發痛苦。。。這時候再一看書,還有這麼多,壓力頗大,本來3個小時看完的東西現在需要1個小時完成,可想而知。

然後我們的開始大腦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深深自責加後悔,但是,卻更加不願意行動,而是對自己說,反正我已經浪費了這麼長時間裡,那就這樣吧。

注意——自責,這種心理不但不會幫助你改變現狀,反而會讓你心情抑鬱,沒有足夠的心理資源真正用來解決問題。因為你的心智都集中在稀缺的時間上面,不能處理困難的任務,就像窮人錢不夠時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一樣。

我們不願意去面對自己現在的水平,因為之前的懶惰和放縱,造成目前的局面,之前的逃避讓現在的自己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於是在焦慮和煎熬中企圖掙脫心理上的不適感。通過逃避困難讓自己看不見問題,希望問題自動消失。覺得避而不見問題就能自動解決。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真正要做的的是——停止自責,即使止損。

不要想自己已經做錯了什麼,而是從現在開始,珍惜時間克制自己,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沒有那麼強大的自制力,放縱一下是人之常情。


經常破罐子破摔的人過來怒答一記。

我認為和現在世界越來越扁平化有關。現在的我們總是能從網路上接觸各種各樣的牛人的信息,久而久之自己就會越來越浮躁,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比自己過的好,自己這樣做還有什麼意義呢?然後就破罐子破摔了。

比如這個時代的人如果想學編程,網上有那麼多信息,一時就昏了頭,覺得恐慌,反而喪失了沉下心去鑽研的能力。但有的時候,不太關心世界的變化,沉浸於自己鑽研的樂趣的時候,才往往是進步最大的時候。老是瞻前顧後,容易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這時候再碰到一點錯挫折,就摔了。

想想如果路飛剛出海的時候,就碰到特別特別牛的人物,知道了除了這個世界還有新世界,有四皇以及各種牛到沒邊的能力者,再被揍到差點掛掉然後破罐子破摔,還有後面的故事么。就連路飛這樣的角色,在哥哥被打死之後都消沉了好一陣子,更何況我們呢。

當然這時候還是要拿來胡適的話來共勉。「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今天剛好有遇到新的例子可以拿來聊聊,是關於學習的。慢慢講。嫌啰嗦直接看加粗。

我今天複習quality management這門課,有一頁課件,我愣是沒看懂,就跳過去了。

(課件長這樣,其實不難,但一時沒反應過來。)

過一會兒,聽寫老師上課的錄音,聽到了out control 這個詞,留下了印象。

再過一會兒,跟人討論時,人家正好指著我沒看懂的那頁課件,說,「第一步消除非正常值,特殊值,這是工人做的,第二步經理髮現怎麼產量這麼低,原來是有多餘的誤差,那麼消除多餘的系統誤差,縱向上提高產量,達到客戶的需求」。我忽然秒懂剛才那頁課件。

那麼對這頁課件的理解,我是經過了3次學習,才能到達的。

這過程不是一步即可入化境的,而是一層一層的深入,不是一步一步,而是「層」,像是覆蓋,一遍一遍更沉重;或是像擦蒙在玻璃上的灰,擦一遍更清晰一點,擦一遍,又清晰一點。反覆擦幾遍,就終於透亮了。

有時候自以為我上課不聽,回家自己靠自己把他全悟透!哪怕一晚上不睡哪怕做一百題,我肯定能弄透!捫心自問,是神童嗎?我不是,我曾經也這麼想過,但是後來發現我做不到。

我就乖了,一步一叩首的去學習,再也不會說我現在不做,過會兒長時間強攻。我以為自己是機器人,能一直學。我以為自己夠聰明,肯定能看懂。但我不是。我就是個普通人,注意力一會兒就要分散,一次也吃不下個大西瓜。

而且知乎上不也有個問題叫,「為什麼有的事,原本很生疏,放下一段時間,反而忽然就熟練了?」因為大腦自個兒也有個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一層一層的學,中間留個消化的階段,這其實是最省力又合理的學習步驟。

就跟學習一樣,很少有事情能一蹴而就。總是要慢慢磨,才能漸入佳境。

再舉個例子,聽課的時候,我同學經常不聽,我說你聽聽啊,不然你到時候怎麼複習啊。他說,反正前面也沒聽,現在聽也沒用,乾脆不聽,到時候考試我自己看(典型的破罐子破摔)。我說,能聽多少是多少,現在聽哪怕一點點,你以後複習也能省不少事。催他一次可能能管五分鐘吧。

今天他跟我說,「今天老師講到p chart的時候,我秒懂,後面的原本不會,也順著老師的講解聽懂了,p chart正好是你當時叫我聽的那個部分。」

以上是今天剛發生的兩個小例子。我覺得正好可以來說明如何讓自己不要破罐子破摔。

如果別人暫時比你厲害,只能說,他暫時了解的比你深入,你要做的慢慢是一層一層的提高對知識理解的境界:

step 1 你上課時候聽一點,留下個印象。

step 2 回家的時候看一遍,又懂個大概。

step 3 最後找個老師或者學霸交流一下,聽人口頭說說他的理解,對這個知識點了解的就差不多了,不說入化境,最起碼能能懂會用。

但是如果說你因為錯過一次,就直接放棄,只說不聽了,回家自己從0開始看,效率就極其之低。

如果因為難看懂再一次放棄,也就談不上之後與人交流。

一摔再摔,對這個知識點基本上就永遠放棄了。

所以及時的撿起來,而不是摔開,其實是在為自己省事,你今日放棄的很爽快,他日就要十倍百倍的彌補回來。這總是守恆的。你想想是不是。

我一直拿「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來勉勵自己,因為我曾經是個特別典型的破罐子破摔主義者。

現在種樹,也許是比有些同齡的人晚,但十年後,我總是有樹的。

其實有時候破罐子破摔之後,而一件事又沒有截止日期的限制,那每分每秒都是一種折磨。你知道每晚一年,你都只能再一年才擁有一棵樹,每晚十年,你就要再過十年沒有樹的日子。而每時每刻,都會有人去種下他自己的樹。你的每一秒都很焦躁,都比別人遲了這麼久了,我還要不要種啊!哎呀呀,都遲了11年了!哎呀呀,都遲了15年了!大家都種上樹了。。急死了急死了。。掀桌!破罐子破摔和自己賭氣的結果就是到頭來,全世界就你沒有樹。

這件事對你真的重要嗎?比如弄懂這道題,比如考過這門課,還有擁有一顆樹。逃得掉嗎?逃不掉的話,越早開始,對自己越好。

說完了怎麼防止自己破罐子破摔,再說說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其實我超了解,摔罐子的心理。

四年級的四百米賽跑,我信心滿滿要拿年級第一。可剛起跑,我就被人絆倒了。當時我又急又氣,這下第一肯定拿不到了。我就委屈的站在原地。又想跑,又氣的不肯跑。跑,也許還能拿個第五第十,沒落下多少,至少能追上大部分人。可是第一沒有了呀!我還跑個什麼勁兒呢?

就是這份彆扭的心裡,我在原地等到大家都跑半程了。我才一邊走一邊哭。跑兩步,停下來氣得跺個腳。

快到終點的時候,忽然有人在跑道邊大聲鼓勵我,「加油啊!你總不能跑最後吧!」我想了想,是啊,我體育是我們班數一數二的,我跑最後多丟人?我就拿出衝刺的速度去儘力超越最後幾個人,可是為時已晚,我只超越了一個人。成了最默默無名的倒數第二。

沒有人在意我為什麼沒拿第一,也沒有人在意走走停停的我。

如果當時我能儘早開始,而不是怨天尤人,或許我至少能拿個前幾名的獎狀,再不濟也能超過50%的選手。是我自己把自己的名次在蹉跎中磨滅了。

我破罐子破摔的經歷太多了,可是從來改不掉。一到這種關卡,我就抓狂。心裡恨得牙癢,可就是按兵不動。

後來直到高中以後,思想慢慢改變,我才終於接受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完美的故事,沒有那麼多事情能夠按照預料的來發展。不是所有人都能去接受我的不是1就是0,我的非黑即白,我的只當第一不當第二,我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我對完美的病態追求,除了給我自己添堵,沒有任何人在乎。

沒有人在乎你開始健身和化妝遲了三年還是五年;有人在乎你追求自己的業餘愛好了沒有。但是你的領導在乎你有沒有按時完成工作,你的客戶在乎你有沒有及時跟進對他的服務。

得不到玉的話,擁有一片瓦,不是比什麼都沒有要強嗎?誰在意你有沒有玉呢?但是有瓦的話,至少可以為家人遮蔽一方風雨。

現在不懂審美不會化妝又胖嘟嘟的話,現在開始學並且去健身,過兩年會了,不是就可以擁有很不一樣的人生了嗎?那時候,誰還會在意你曾經是個醜小鴨呢?是永遠當個醜小鴨好,還是過兩年變漂亮好?

從你成人以後,你就要對自己的一起負責。收起你對完美主義的病態追求,收起你動不動傲嬌任性的壞脾氣。

你 懂 嗎?

在這個世界上,你如果不是王思聰,你沒有任性和驕傲的權力,但是你自己的每一個選擇,都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影響著你自己的人生。

非專業人士,一點小小的見解,是自己跌倒之後的領悟,與諸位分享, 如有一點點幫助,我就很開心。感謝閱讀。


大概是完美主義,不能很好,就要很差,我不可以有中間。唉,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真是深受其害,很浪費時間的。感覺整個人都廢了。出了些意外,被直擊死穴,就再也起不來了。


睡前一答

現在快要期末,我的課不多只有五門,其中我的期中掛了三門。加上平時的那些分數,我的及格還是有希望的。但是其中的兩門我在平時的quiz的時候也會掛。

我有時候會懷疑自己,雖說課上我並不完全聽,至少大部分的時間我都會積极參与與老師互動。為什麼那個一直睡覺玩手機的小孩他的分數要比我高。我這兩門課並不納入gpa,但是一旦掛科我就得滾蛋。滾回中國。滾回那個在國內都一點不出名的學校。

有時候我會自暴自棄。可能真的是我的能力不行,可能是我真的不適合學語言,可能我只有在純技術上才能有點優勢。然後心情就會慢慢沉鬱下去。

但是人不能這麼看。理性分析,我還有期末考,我還有下一個學期的成績,何況下一個學期的成績佔比更高。我還有時間。我也並不是腦子的問題,可能是我花的時間還不夠,可能是我看的知識點不對,可能只是我重複的次數不對,可能只是我對概念還沒有入門。

人有時得看到好的一面。自暴自棄的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對於好轉的希望的看淡和對於自己能力的不自信。有一種風就這麼吹過來我就隨著他飄的想法。想想自己的契機,想想有些人的奇蹟,理性的分析一下是不是真的沒有了可能性,問一下自己想不想自己真正努力一次來為自己爭取點什麼。不要讓情緒來主宰自己的行為。

理性才是身體真正的主人。


這種心態有一個已成立的假設信念,就是:是個破罐子。已經相信是個破罐子了。不改變信念都是茫然,新摔也只是變個花樣摔。

改變信念是根本。怎麼改變?

認為自己是可以的,接納自己。雖然自己有局限,有短處,但仍然愛自己,接受自己。無論別人接不接受,愛與不愛。

一層層扒皮來看!

為什麼會認為是破罐子呢?

因為認為自己不行,或認同別人認為自己不行。~自我否定。

自身的短處,若確實不行,那就接受自己不行,確實沒劉翔跑的快那就接受,要換個別的比,但最好不要比,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沒可比性。請問世界上有誰比你長的更像你呢?不是一個不行就全部都不行。

人為什麼會否定自己?

因為不接受自己。不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那首先要接受人無完人。接受我是獨一無二的。

人為什麼會不接受自己呢?

因為不接受自己這樣。哪樣?如,不好看,胖,矮,能力低,沒本事等等

為什麼不接受這些所謂的「不好」呢?

因為害怕。怕什麼?怕自己有這些所謂的不好,別人不接受你。

為什麼怕別人不接受你?

因為怕別人排除你,不接受意味著排除,否定。意味著你不屬於他們,你和他們不是一起的,你不屬於他們的系統。意味著你不歸屬於那裡。你害怕在那裡沒有歸屬感。

為什麼害怕沒有歸屬感?

因為你需要歸屬感。當你不需要歸屬感的時候,就不會害怕沒有歸屬感。

那人為什麼需要歸屬感?

因為有依賴,依賴歸屬感。

那為什麼會依賴歸屬感?

當你有歸屬感,屬於那裡的時候,才覺得存在,才有存在感。

因為從小就依賴于歸屬感。歸屬於家庭,歸屬於生活環境。

試想當一個很小的小孩子,連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不被家庭或外部環境接受的時候會發生什麼?(被送走?被拋棄?被傷害?……)

對歸屬感的依賴源自生物的求存本能。

想破?


「為什麼會」這個問題排名第一的回答也大致說清楚了,但是從實用主義上來說,偏教科書式了。人很多時候都是糾結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知道這樣幹下去不好,但還是會惡性循環。

人之所以會自暴自棄,我覺得應該理解成暫時失去心理動力,無需對這種心態產生焦慮。本質上來說,就是生活中的缺失和挫折引起的。我認為要扭轉這種狀態,首先還是要從根本上去做。我自己應對困境的方法,就是直面困境本身。比如說我最近生意上碰到了一個難題,一直得不到解決,陷入了僵局。那既然這麼久都解決不了,那我就認真想想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如果找出來了,可以肯定就是它了,那就先假設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漏洞補上了。這樣我們可以從那種心理狀態走出來,把問題再往下推演,這時你會發現原來的那個問題沒這麼重要了。是的,很多困境只是我們把它當作了困境而已,記住這句話。但是還有小部分是確確實實存在的缺失和困境,我們假裝這個漏洞補上後,讓這條線活起來先。對了,你解決問題這個條件是借來的,不是你真正擁有的,那經過這個過程之後你腦子思路也清晰了,也相對理性樂觀了,那接下來就會去真正獲取這個條件,不要讓自己一直陷在這裡。這是我自己處理問題,改變心態的一套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大概是完美主義的詬病,做事就想著做或者不做,做了就想著要麼完美要麼破碎,不會去容忍完美時間中的一個缺點,也不太會去肯定一件失敗時間中的優點。總之不太好,深受其害,浪費時間,效率不高


破罐子破摔,就詞義其實看出一個大概來。

1、罐子破了,遭遇了打擊;

2、罐子沒法修補,希望木有了;

3、還有再摔的坎坷,沒有珍惜了。

如何規避?

1、不要抱泥罐子,換一個鐵的,意思就是要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

2、罐子破了及時修補,意思是要有身邊的良朋益友,給你鼓勵和幫助;

3、罐子不要裝太多東西,意思是不要有不符合實際的慾望。


完美主義與頹廢美感

沒救


可以形容為反向沉沒成本

假期本來決定要充實一下 鍛煉身體 社會實踐等 結果連續宅在家裡玩了兩周沒收住

反正假期 也不多了 頹廢到底吧

自己在某些 機會 時間 條件下 沒有去抓住機遇

導致沒有任何成本的投入 即很少的沉沒成本 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

我繼續不投入成本豈不是不賺不虧?

這就是破罐破摔的想法

有些東西是先天的 比如女生 我不漂亮

那我也不在意身材了 放開吃吧

有些後天 就是上面那種自己一開始放棄努力 和別人產生差距 導致更不努力

實際上真的不虧嗎

之後替代虧損做出的事情 是長久的放棄

把多出的時間用來多娛樂一會 但是娛樂的本質就是 消耗財富和時間獲得快樂

所以也沒賺 而努力的本質目的可以看作是提高娛樂的效率

這件事的整個過程就是 你因為先天或後天原因放棄 對自己的產業升級 因為不在產業升級投入成本 就不會未來虧損

但是人想要提高效率或者說總回報 正路只有產業一條路可走

所以如果要談賺與虧 那是你選擇了哪種方向的產業升級 是多讀書還是多實踐

總之把時間用在娛樂上 那一定不是產業升級 一定不賺 別人都賺就是相當於你在虧

而且許多產業升級的好處還是始終伴隨你的 即使你基礎不好 即使你前期錯過許多 但是都值得你去投入 因為是無可替代的


為了讓你更好地理解」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學含義,我給你列出了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

一隻狗被拴一根繩子,已遭受幾次衝擊。最初,它一直試圖逃跑,你可以不管他們如何努力,他們沒有打破那根繩索。最後,它停止了戰鬥,只有在發生觸電時兩次罷了。

有一天,自己的繩子,和小狗終於可以逃過一劫。然而,即使這可憐的狗是震撼,但它並不意味著逃脫,只有觸電時,有氣無力地叫了兩聲罷了。

為了做這個實驗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出賣格曼,小狗這種行為被稱為「學習的無力感。」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游泳池裡中間放置一塊厚厚的玻璃,一邊放一頭小鯊魚,一邊放一些鯊魚喜歡吃的小魚,不給小鯊魚餵食,它餓得頭暈目眩,就衝過去吃小魚,可是每一次努力都被碰得頭破血流而回,它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無功而返,終於,它絕望了,躺在那裡,奄奄一息地餓著。這時候,實驗人員將玻璃板抽去,小鯊魚可以暢通無阻地吃到美味的小魚了,可是它卻再也不願意去嘗試了,因為它知道一嘗試就會碰壁。這種現象,我們日常生活稱為「破罐子破摔」,心理學家把這種狀態叫做「習得性無助」。


看到這個問題很久了。

一直不敢答, 怕答不中要點。

最近, 在股票市場上輸了不少錢, 本來已經萌生起破罐子破捽的心態了, 但在重拾起平常心之前, 我做了下面的動作。

1. 和人傾訴, 我要的不是安慰, 也不是意見, 也不是幫忙。而單單只是一個其他人的回應, 其他人可有可無的回應。這個外間的參與是我把事件和世界接通的第一步。

2. 量化損失.

3. 心態歸零, 從過高的期望中回到現實來

說到底就是: 當昨日的自己不是自己, 當自己從新拾取這個驅殼, 重新開始。


沒那麼複雜。因為沒慾望了,包括:征服後的成就感,快感等。


個人覺得這種心態主要由於期望值過高,行動之前過於yy結果卻慘不忍睹,落差太大了(⊙o⊙)。

至於如何克服我覺得在做事前先考慮最壞結果,同時別抱有太大目的性,多和具有正能量的人交流哈哈

就回這麼多了,第一次回答處女貼 不匿了


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就屬於回本作用。給你看看下面的吧,以下來自網頁。(侵刪)

Sunk-cost effect俺意譯為回本作用。先介紹一下Sunk cost,中文翻譯為沉沒成本,就是花出的錢潑出的水,指是沒任何撈回本錢指望的東西,錢,時間。這樣,從理性的角度,沉積成本不影響你的決策,該咋樣就咋樣。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知道賺一元比賺八毛要多,知道要在有限的時空和腰包里做讓自己最爽的事。但是呀,在這沉積成本面前,不知多少人原形畢露。記得一個例子是某年哈佛MBA的入學招待會,入場當然是個人掏腰包而且價格不菲,結果是人人撈本,從不喝酒的學生那天都幹掉好幾杯。

舉個簡單的例子:追女孩子。您老花了不少時間金錢和精力,最後泡上了,要更進一步了(結婚)。您的結婚選擇和您花了多少時間金錢和精力沒多大關係。(可以返還的貴重禮物當然不在此類)換句話說,您(或者她)決定結婚或者分手不取決於過去發生的這些費用,而取決於其他因素。但是俺們常常聽到看到這樣的對白:「小w,放手吧,她不適合你。」「狗日的,俺們談了八年呀!我為她花了好幾萬,我不能就這樣讓她離開!」這樣的對話,就是經濟學家們所討厭的,卡勒曼他們想聽到的。

又有多少人發現自己買了捨不得的吃的菜象龍蝦啥的壞了,毅然倒掉的?過食傷胃的道理誰都懂,但是又有幾個人吃自助餐是吃飽剛剛好就買單走人的?多少人出國留學讀書畢業後發現自己專業難找工作能夠毅然轉行的? 還有,多少人 開車時走錯路能馬上掉頭的(當然是合乎交規的)?很多人都唧唧歪歪一會後才不情願的採取行動。

回本作用殺傷力最大的戰場是金融股票市場了。說一小點吧。股票證券以及各種金融產品的交易員,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採用止損策略,反而執意要彌補無可彌補的損失的話,最終的結果就糟的不能再糟了。從巴林銀行的里森到中國航油的陳久霖,同樣的開端,同樣的軌跡,同樣的結局。普通小股民也跑不掉。當股票狂跌時惜售,心裡指望哪天能漲回來,結果被牢牢套住,還安慰自己,賬面損失不大。這回本作用就是一把不見血的刀,幹掉了多少英雄好漢!

此外,企業投資大項目通常也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理性,而常常被回本作用給抓住。有好多研究關於企業投資決策失誤的,都是項目開始後發現不對頭,但是只能追加投資硬著頭皮走到黑了。比如說協和號飛機,開始研究後就發現商業化成本太高,但是沒辦法,最後飛機還是上天了。

回本作用對少數從釣魚工程中得利的人那簡直是福音:這世界上還真有送了一次錢再送一次的「好人」。

個人的回本作用可以用loss aversion 來解釋,前面有過解釋,這裡就不多說了.咱中國人還要另外加上一個反對浪費的理由。企業的回本作用可以用個人問責制度來解釋。當決策者面對沉積成本決定撤出時,這就清清楚楚的意味著損失,那麼決策者必須為此負責。但是,如果追加投資,嘿嘿,頭兒,勝負未定呀,俺們一直在努力。這樣決策者還能撐上一陣,也許有翻本的機會也未可知。(當然最後是企業倒了大霉)。


窮到不敢去考慮接下來該怎麼生活的時候,花錢比平時還瀟洒


一個努力,上進,有理想的青年是不會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這種想法的人,要麼是為懶惰尋找借口,要麼是經歷了人生極大打擊而一蹶不振


消極 自信不足,要要制定可行的小目標,一點點達成,一點點找回被認可的感覺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觀看《壽司之神》時,看到小野二郎用手捏米飯糰,會有強烈的不適感?
「可樂雞翅」為何如此受烹飪初學者的追捧?
工作了,發現自己非常平庸怎麼辦?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美在哪裡?
怎樣才能不懦弱,不被欺負?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