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顛覆你認知的道理?

小時候,聽過一個道理,「父母在,不遠遊」。一直認為遠遊為不孝,所以畢業一直在離家很近的鄉鎮工作。

直到聽見後半句「游必方之」,整個人的三觀顫抖了,心裡莫名其妙的難過?。

你有類似的境遇嗎?


以德報怨。

孔子的話,後面還有幾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是: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後面一句是: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空穴來風。

原句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其實並不是說人要自私自利,「人不為己」是指為自己積福報。

還有一些很多人用錯的成語,甚至有一些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可。比如:

上下其手

原意是玩弄手段顛倒是非。現在大多數人用於調戲小姑娘。

閉門造車

原句是: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本是褒義詞,現在已經改變原意了。

火中取栗

說有隻猴子想吃火中的栗子,於是猴子請來救兵——貓幫它舉個栗子。大概意思是為他人做嫁衣,反正不是虎口拔牙的意思。

彈冠相慶

不是啥好詞,不要亂用。

還有很多吧,想到了再補充。


游必方之?一游就方了?還是一游就被方?那還是不要游比較好。人家原文是遊必有方吧。

改變認知的有,顛覆認知的還不多。

初中第一次讀「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算是挺顛覆的。在這之前一直以為樹立英雄和目標是積極和正確的事情,看了這兩句話,仔細一想發現樹立英雄形象對社會基本是有害無利的。


《楞嚴》: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獨立於孤立於所覺所明的非我的能覺能明之我是虛妄的。

所謂自我意識,自我的獨立孤立,是一種妄

如果真有獨立於孤立於所知的能知之心,那麼這個心,這個我,在哪裡呢?

孤獨是妄。沒有孤獨,只要孤獨感。

既然有感到孤獨的我在,必有被感知的非我在對面相伴

詳見:一位民哲細/戲說《壇經》


謝邀!直到我看了一本反洗腦的書,在對比現實,才明白世界還有另一面。才有了獨立的自己和思想。


行年六十,五十九年非。


孟子說「父子不責善」,認為父子之間應該以親情為主,不要互相指責對方,否則就沒有親近感、就會遭殃。古人認為「責善」是朋友之間的義務。這與我們過去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有比較大的出入,所以當初讀到孟子這句話的時候還是比較震撼的。


不但你幫過的人可能倒打一耙

幫過你的人也可能因為局勢變化不再幫你,甚至打著幫你的旗號結果坑得你內褲都沒了


恩,這樣的話你去看看孝經,看看古人說的孝是怎麼回事,你就更顫抖了


孔融四歲讓梨,卻因不孝被殺。

辛棄疾「奸貪凶暴」「用錢如泥沙」至少7位老婆

李清照「賭博」

金岳霖有一女友並與她育有一女,並沒有因為林徽因而終身未娶,不結婚是因為信奉羅素提出的「試婚制」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人說某些電影是人生必看的?
怎樣準確區分「善於思考」和「想太多」?
如果我什麼都不幹了我幹什麼?
不玩手機我們還能幹什麼?
在什麼時候 你會覺得講道理是一種很蠢的行為?

TAG:教育 | 思維 | 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