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語國家中,是否只有中國人有如此熱情去學習英語?


嘛,我大概知道題主想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達到題主的期望……

回答是:不是。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英語在目前世界各國有什麼樣的地位,然後還得了解在中國英語有什麼樣的地位,最後得對比同等分類國家間中國是什麼情況。

英語是當前世界的國際通用語(感謝 @Albertini ,稍微修正一下:這裡應該標註為global lingua franca),因此有關英語的研究相當多,統計英語在不同國家的使用狀況的研究也很多。按照Kachru設計的劃分方法,可以分為三種(形象圖見此:World Englishes):

Inner Circle(內環),也可以簡稱為ENL地區(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英語作為這個國家的官方和/或通用語言,也是大多數居民的母語。我姑且認為這是題主認為的「英語國家」,代表是英國、澳大利亞等。

Outer Circle(外環),有時候則是說ESL地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由於歷史政治原因,英語是這個國家的官方或通用語言,但並非大多數居民的母語,大多數居民會在母語期後接觸英語,在教育、工作中廣泛使用英語。代表是新加坡(這個例子稍微有點特殊,新加坡的高言是英語,低言是Singlish),現在的香港還可以算是外環區域(香港政令文以英語本為準,上庭辯護多用英語),印度則是典型的外環區域。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國家裡,有可能出現雙言現象(diglossia):英語作為高語言,廣泛應用於政府、工作及其他正式場合;其他語言作為低言則用於個人交流場合。

Expanding Circle(擴展環),有時也被叫做EFL地區(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語在這個國家不具有任何公共地位,大多數居民的母語也並非英語,居民通常會在學校內以「學外語」的形式接觸到英語。代表國家除了中國以外,在東亞區是日韓,在歐洲則是大陸的絕大多數國家(是的,瑞典那種英語那麼牛逼的地方還是屬於EFL的範圍)。

只有第一種國家,才是不需要「學習英語」的,而後兩者的居民都是以非母語者看待的;在被英國大學錄取時,來自後兩者的居民必須提供相關英語考試成績。

那麼,既然我們已經明確了中國在英語使用問題上的位置和立場,我們就可以把中國和其他擴展環的國家進行比較了。

我找不到更合適的英語水平衡量標準,作為一個光榮的Cam ESOL鄰居,剛好前段時間我家羊被雅思烤了,所以就以雅思計算吧。在國內大家普遍感覺去烤雅思的基本上英語都學得「差不多」了,但是具體怎麼樣呢?

A類雅思最高分是德國(擴展環成員),7.2,然後是希臘(擴展環成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均為外環成員),都是6.8。中國均分是5.6,和伊拉克、韓國、烏茲別克(均為擴展環成員)相近。

G類雅思最高分除了幾個內環成員以外,最高的是外環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然後是擴展環的德國,7.0。中國均分是6.0,與孟加拉(外環)、哥倫比亞(擴展環)、印度(外環)、伊朗和義大利(均為擴展環)接近。

為防大家說「沒圖你說個毛線」,我特地整理了一下A類和G類的2012年的成績匯總,標記好國家的所屬範圍。兩類都允許母語者參加考試,但是一般A類沒這個必要。

2012年的A類考試成績,藍底為外環成員。

2012年的G類考試,橙紅底為內環成員,藍底為外環成員。

可見,中國在擴展環內,英語水平也不是最高的,與外環成員比起來還是稍有距離。中國人就算「有熱情」去學習英語,成效也未必顯著。

而又一個問題來了:中國人真的就有那麼大的熱情去學習英語嗎?

中國人真的有那麼大的熱情嗎?

拋開互聯網,拋開你能「看到」的一切,想想中國那麼大的地方,那麼多的人口,如果你離開一線二線大城市,到中小城市、鄉鎮去,中國人真的有那麼大的熱情去學習英語嗎?

我老家是浙江溫州的,出生在西安,長在北京。光是走在街上看英語培訓廣告,就可以發現北京的廣告大概有前兩個城市加起來那麼多。

我小學是在丰台上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丰台的小學在四年級的時候才會開英語課,而海淀西城的學校都是一年級就開設了。

離開「教育發達」的地方,離開互聯網,似乎在現實里我們並沒有「如此的熱情」。

事實上,中國人對英語的熱情和熟練程度,遠不如外環的成員,而因為自身語言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也不如擴展環的一些成員

外環的成員們,很多是把英語作為政府、工作、高等教育的公用語言使用的,在這些國家裡,英語意味著好的教育水平、好工作、好收入、好的社會地位。我妹妹在新加坡,那裡的中學基本都是英語教學(而其學生以華人、馬來人居多,母語都不是英語);在香港的時候,我們看到父母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上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不惜千方百計,政府稍微做個語言政策評估都得聯合八大院校一起審核,還得防著家長抱怨。在外環國家地區,英語是「推動個人向上」的動力,大家對英語的執著,完全可以超出知乎上大多數人現有的認知。

而在一些擴展環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西歐和北歐,由於和英國美國相對緊密的聯繫,以及自身語言系屬的優勢,他們對於學英語和用英語,都沒有特別的排斥感——當然法國除外。歐洲的很多小孩在中學低年級時就已經到了英語的B1到B2水平了;對,他們高年級要去學拉丁語和古希臘語的,比起這些來,英語算個毛線。我去瑞典玩的時候,還以為自己就在倫敦沒動窩呢……

反觀中國,英語在社會地位和收入層面上並沒有那麼大的決定性,並不是說你非要英語好才可以當醫生、當律師、當公務員;而我們的經濟環境、母語結構、地理位置,也影響了我們對於英語的學習和使用。我們對英語的熱情程度和掌握水平,多少是符合雅思烤出來的數據的。

所以再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在非英語系國家中,是否中國人才會有如此熱情去學習英語?

回答:不是。那是因為你所以為的「非英語」國家太少;算上所有的「非英語」國家,中國的熱情,根本不算什麼。

Bonus:

母語結構對英語考試水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印歐語系內部語言到底有沒有先天優勢?我們不妨再來依靠雅思的數據來統計一下。

以下是2012年A類和G類考試者的母語統計及成績對比,我們不妨對比一下。

這是A類的統計。紅底是和英語在一個小語族的,橙紅底是對英語影響比較大的羅曼語族(畢竟英語很多大詞來自拉丁語),綠底是和區域上鄰接比較明顯的印歐語系歐洲常見語族,藍底是印歐語系其他語族。

這是G類的統計,劃分方法同上。

當然,日耳曼族語言有著絕對的碾壓級優勢,這是不用說的了。羅曼族及其他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之下,優勢並沒有那麼明顯,甚至亞洲區諸語言和漢語本身的情況不相上下。值得注意的是,他加祿語、馬來語母語者之所以有這麼好的成績,更多的原因是這些母語者大多數屬於外環國家居民,本身對英語的要求就比較高。而我們的東亞鄰居們,和我們的水平相差亦不太遠。

母語的結構對英語學習有影響么?有,但是沒有我們預想得那麼大,說「別的語系和英語比較接近」,只不過是在強調日耳曼語族的碾壓優勢,而別的印歐語系的成員們,基本和我們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線上。

所以說,最重要的,還是動機問題。


在中文國家,大部分居民連學好普通話的熱情都沒有。


高票答案的數據分析已經很好了。

我來補充一下馬來西亞的情況。

馬來西亞的官方第一語言是馬來語,但是因為曾經被英國統治,雖然至今已經獨立60年,但是英語依然在社會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馬來西亞學習英語的熱情有多大呢?

2003年,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馬哈迪在任期末期宣布,政府將在小學和中學每一個年級同時以英文教導數理科。首相解釋,這項措施是必須的,如果只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那政府就必須花 11 年

的時間才看到成果。

配合這項措施,2003 年開始在政府各項

考試中,數理科將同時以國英文出題,學生可選用其中一種語文作答。不過,從 2008

年開始,教育部在各級考試中將全面以英文出題,考生必須以英文作答。

首相馬哈迪召開國陣最高理事會議後,宣布接受國陣華基政黨所 提出的「2-4-3」方案,

即華小一年級將上 2 節英文,4 節數學用英文教學及 3 節科學用英文教學。在此方案下,

華小也保留 6 節數學用華文上課,3 節科學用華文上課。

這裡要解釋一下,馬來西亞除了以馬來語為官方語言的國立小學,還有以華語為主要教學媒介的華語小學(簡稱華小)和淡米爾語為主的淡小。政府此舉被視為消滅母語的一個舉措,只是這次狠就狠在連馬來語也受到很大的波及,馬來語雖然在文科領域獲得保留,但是在社會裡地位高,就業容易的數理科變成了英文(在馬來西亞,工程師,醫生,律師是最受敬重的職業),使到馬來語的國家語言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當然首相也不是傻,他的這一舉措有巨大的民意基礎。在馬來西亞,所有種族雖然有各自的母語,但是大家的共識都是學習英語能獲得更好的出路,這一觀念在中產階級尤其盛行。在很多公開場合中,政治人物都會以英語發表演講;而在吉隆坡的CBD核心地帶,英語的通行程度是要遠遠超過馬來語的。

另一方面,大馬印刷媒體公證局副主席馮愛萍指出,在2015年7至12月期間,馬來文報章每日發行總量是67萬113份,英文報73萬2千09萬份,中文報83萬8千211份,以及淡米爾4萬5千037份。

要知道,在馬來西亞把英語當成母語的只有少數人,而英文報的銷量能超過馬來文報章,可見其受重視程度。以我家舉例的話,經常就是中文報和英文報都買,而且小時候在我英語很爛的時候就被我爸強迫聽CNN和BCC的無字幕新聞...

這是我2006年參加馬來西亞中考(PMR)的科學試卷截圖:

就是同一問題會問兩邊,考生可以選擇答第一題答英語,第二題答馬來文,但是同一題目里兩種語言不能混。可想而知當時候考生壓力多大,等於就是平時學習的時候需要負擔雙倍的工作量。

當然,這個政策的推行必然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部分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非常擔心新加坡的廢除母語的歷史會在馬來西亞重演,所以每年開學都是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廢除這項政策,這也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少有的能夠團結起來反對一件事。另一邊廂,就我當年的觀察,中產階級與精英階層的父母卻是大力支持該政策,恨不得除了數理化的其他科目也都改成英文教學。至於學生們,功課那麼多,他們會支持才怪...

2009年中,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宣布廢除中、小學以英語教數理政策;從 2012 年起分階段讓

各源流小學恢復以母語教數理科,而中學則恢復以國語教學。小學將會在小一和小四開

始恢復以母語教數理,而中學則在中一和中四用國語教數理。不過,中六和預科班將保

持以英語教導數理科。 至此政府承認該政策遭遇全面失敗。

作為中小學經歷了整個運動的我,可謂成了實打實的白老鼠。那一段日子裡,如果你有志於成為精英,學習英文成為繞不過去的坎,英語補習班辦的風風火火。以當時的趨勢,以後如果不會講英文,連生存可能都成了問題,所以我也不知道這算是熱情?還是為了生活下去的一種無奈屈服。

值得一提的是,學習英語的熱潮不僅僅存在吉隆坡檳城等一線城市,在我人口只有十萬左右的家鄉,很多家庭也極度重視英語學習。

除了上文提到的國家層面的英語化運動,事實上在日常生活的一些細節中也能看出英文在馬來西亞社會的地位。比如很多人的電腦和手機OS系統都會選擇英語,而在FB和INS發布新狀態的時候也都會使用英語而非母語。除了公家單位,大部分的商業信件和郵件也都會使用英語為主要媒介語。

以上


中國學生學英語雷聲大、雨點小而已,算上英語專業的有幾個能踏踏實實學好的。


就我去的一些國家的印象來言:

德國:老太太的英語都比你好

法國:多少會點,但是「我們不說那玩意兒」

西班牙:20多歲的年輕人都不太會說英語

義大利:次要旅遊景點的小販聽不懂「how much」

捷克:說的比較蹩腳地英語,但是能溝通

希臘:非常捉急的英語,幾乎互相聽不懂

比利時,荷蘭:大多英語還不錯

印度(沒有去過但是美國印度人太多了你懂得):英語就是我親媽


中國高考要求的辭彙量是3500,應該是全世界最少的,是台日韓的一半。

和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就更不用比了,人家的官方語言和教學語言都是英語。

中國一個認真背完四級和六級辭彙的學生,辭彙量大概和母語國家五六歲的小孩差不多。

Test your vocab - How many words do you know?

Most adult native test-takers range from 20,000–35,000 words

Average native test-takers of age 8 already know 10,000 words

Average native test-takers of age 4 already know 5,000 words


題主有搞清狀況么,普通民眾的英文水平(我不知道題主如何定義熱情的,我覺得學習成果是反應熱情的唯一途徑)完全體現不出我們有哪怕一丁點的英文學習熱情啊。

我們的英文學習除了應試還是應試,而且4,6級的高度真的也就是認得幾個字的高度。

至於以出國為前提所做的英文學習,那倒是能見到一點熱情。可是那是為了生活啊。

總而言之,國內英文教育真的是應試失敗的產物。一門語言學習弄成這個樣子,不愧是天朝啊。

總而言之,我覺得普通民對英文學習毫無熱情。有點熱情的,基本上都出國去學習英語和體驗異域文化了。其實不只是英語,中國民眾難道對學習物理化學數學歷史地理有熱情么??倘若一個民族能對哪怕那麼一個東西有真正的"學習熱情"了,我真的覺得這個民族也太了不起了。

當然,這只是我所在二線城市普通民眾義務教育+所謂高等教育下的現狀。至於其他地區不同階層的情況我就不了解了。

ps.建議題主刪了這個問題,或者改成更實際性的,如"為什麼中國學生考試要考英文"不然,您的這個問題基本上堪比在問"是不是只有蘋果是黑色的水果?"


中國人學英語沒熱情,真的。

你這個命題不成立。


中國人不是最熱情的,但是對發音是否標準是最熱情的,不說一口純正地道的英語就對不起列祖列宗。

越南的摩的司機都可以操著一口蹩腳的英文接待外國客人時,中國人還在糾結我到底是學英音好還是美音好,一口中式口音都羞於說出口,怕被笑掉大牙,全部是啞巴英語。

中國還有很弔詭的現象是執著於英音,覺得英音才是代表優雅和正統,說一口美音就是土裡土氣。你操著一口英音,說著美國流行的俚語,寫著美式的拼法,這到底是幾個意思。


我這到處都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者,包括日本韓國,伊朗約旦法國德國義大利捷克的都有。基本上中國人的英語是最差的,差到需要強制培訓的地步。。


當然不是。假設把英語從考試科目中拿掉,你覺得有多少人會靠熱情去學?

舉例,小學的時候不知道國際音標,英語完全是老師怎麼念學生跟著模仿,但我們英語老師是農村上來的,普通話都說不利索,雖然她只教了一學年,但是給我留下一個很大的陰影。school應該讀作故,但是我跟她學的是司庫,並且因為不重視口語(反正考試考卷子)一直這麼念。

直到初中了,一次起來讀題,讀到school,老師說你再讀一遍?全班大笑,我才知道原來連school都不會念。

這還是城市的學校,到了農村更不知道讀成什麼樣了。那個時候也沒有光碟只有磁帶,也沒法看正規發音口型是怎麼變化,只能聽著像就讀。

到了今天,工作的小學只有六個英語老師,每個老師每天光單詞本的作業200+,光剩批作業了,到了期末最差的就是英語,連英語課代表的英語都只能是良好(85以下),這還是城市的學校。

學習的本質依賴資源,不是熱情。


恰恰相反,中國、日本、俄羅斯等這種強勢文化的國家,人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是很高的,移民比例也低,除了少數需要經常和外國人打交道的人,大多數人是沒有那個熱情去學英語的。

真正熱情高的,就是以旅遊、外貿、離岸金融等為支柱產業的小國家小地區,基本達到了人人會英語的程度。

舉個例子,我去迪拜,去澳門,去柬埔寨暹粒,任何一家小商店小餐館,只要是開門做生意的,四五十歲的大叔,都能用日常英語交流。去日本,到了東京,深夜出酒店走走,找個小居酒屋坐下喝一杯,給你倒酒的老闆和老闆娘,基本就只會講日語。


中國(大陸)平時這麼少用英語,怎麼可能比那些日常老用英語的國家重視呢?

一到和老印、新加坡人、香港人、伊朗人競爭時就覺得英語沒學夠啊。

評論補充:巴基斯坦、大部分歐洲人也是隨時讓人想再去學學英語。


大部分喜歡學習的人都會學英語。

不學的人是不學,和學什麼沒關係。


中國人學習英文的熱情高嗎?一點兒也不。

外國人學中文是為了什麼:了解神秘的中國文化;

中國人學英文是為了什麼:了解更深入的知識(各個行業)/出國/更廣闊的的交流。——僅這一點,很多中國人都不能算是有熱情的學習。


不是。


在世界上最大的網路資料庫中,中文的詞條50萬個,日文的詞條60萬個,而英文詞條340萬個。

學英語,真的是為了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不要否定日本人民對英語的熱情~


中國人不是最熱情的,如果不是為了應試,很多人就不學習了。真正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的,是見過些市面的,北上廣深的。其他省會城市甚至靠近上海的南京市,明顯就沒有上海人意識明確熱情高昂。

我接觸的人來看,韓國人就比中國人充滿熱情。這個國家已經是發達國家,更世界交流非常頻繁,年輕人英語水平普遍很高。很多韓國十幾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可以進行專業性英語交流,發表反對的或補充性意見。不過韓國兩極分化很厲害,有錢人的英語是靠在學院里錢堆的,或者去美國遊學。韓國窮人也學得不好。

聽說上海家長現在流行的觀念是,英語不難學,找外教或好老師用錢堆出來唄,一定要把英語水平堆高。

現在一線的英語培訓品牌,有點外資背景的,比較流行沉浸式的方法,這是英語學習比較先進的。韓國多年前,總體的英語教育理念已經比中國領先了。目前中國的公立學校大多還是比較落後甚至是讓人廢掉的方法,教育技術跟不上。有錢人的孩子上一線英語培訓機構,或者國際學校,或者民辦雙語(有時候不僅需要有錢)。平民或者二線以下城市這種機會比較少。越來越有兩極分化的趨勢。

沒有精確的統計,但是根據個人的不完全體驗,這種兩極分化與未來的收入分化有某種正相關。


熱情嗎,反正我從小學到大學都是苦著臉學英語的


推薦閱讀:

英語中,although和but為什麼不能連用?
英語聽力練習的軟體?
英語思維真的行得通?不通過翻譯成中文該如何閱讀和理解?又該怎麼訓練和學習?

TAG:教育 | 英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