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在尋找靈魂伴侶?

是90後年輕人,還是八零後的朋友居多?是初婚更期待靈魂伴侶,還是再婚更重視靈魂伴侶呢?或者是其他的特定人群比較多?我在國外有過一次短暫婚史(一年零九個月),不足兩年的時間讓我備受煎熬,離婚簽字的一剎那突然整個人都好了起來。此後雖戀愛過,卻對再婚充滿恐懼。期待和一個靈魂伴侶攜手一生。但靈魂伴侶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現在的工作單位是大學,雖然人際關係相對簡單,但畢竟同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感。很難在內部解決靈魂伴侶這一問題。不知具有靈魂伴侶這一訴求的人屬於哪一類人群,去哪找?


我想應該跟理想主義有關,我自己是一個比較兩頭極端的人,極端理想也極端現實。而一直讓我堅信世上有靈魂伴侶的原因應該就是我的理想主義。我不但相信世上有靈魂伴侶且對其抱有極大的理想化。覺得那個人應該是一個能跟自己精神上、思想上、三觀上都完美契合,是一個能夠真正讓自己靈魂感到不再孤獨的人。甚至覺得這個靈魂伴侶可能具有唯一性,就是說世上也許只有這樣唯一的一個與自己完美匹配的靈魂。覺得這個人是能讓自己找回被生長環境中慢慢隱藏和扭曲的真實的自我。

但是我又極其現實,所以又會極其的不相信會有這樣完美的一個人出現。覺得這樣的希望渺茫到近乎絕望。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個人告訴我「人不可以沒有希望,希望是一定要有,奇蹟才有可能出現」。聽上去非常俗套的話,但是因為那天是他說的,所以我覺得很有力量並且相信。現在不管他是不是這個完美的奇蹟,我都越來越相信世上冥冥之中是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事發生的。就算他不是那個人,我也會一輩子相信是有希望的。


有錢人(不會把婚姻當作改善生活層次的social ladder )

精神富足(脫離了低級趣味,比如村上春樹書里的男主角)


謝邀。我覺得這個問題和年紀無關。事實上,我以為這個問題和所有相信存在靈魂伴侶的人都有關,不論此人年紀多大,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職業、薪水、地位、宗教信仰、等等如何。

問題是:一個人一生中會有幾個靈魂伴侶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區分了兩種人:一種相信唯一真正的靈魂伴侶。另一種相信多個靈魂伴侶的可能性。

哪一種是正確的?或者哪一種都不正確?我沒有答案。

但是我以為唯一靈魂伴侶似乎是一種教條,或許與資本主義以來的一夫一妻制有關,當然也不免受到以賽亞·伯林所認為的那種古已有之的哲學觀念的影響。那種觀念認為任何真正的問題都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從自由主義的角度看,伯林認為唯一真理(答案)論是錯誤的。

問題是:堅持唯一靈魂伴侶的人會由於其教條而失去開放的心態而錯失其靈魂伴侶。相信多個靈魂伴侶可能性的人也可能由於這種立場而錯失某個最匹配的靈魂伴侶。所以,任何一個立場都有缺陷,也有優點。沒有一個立場是完美的。

歸根到底,我們為什麼要追求靈魂伴侶呢?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反省或許是更為根本、更為重要的。作為參考,我推薦弗洛姆的《愛的藝術》。


經過精神生活毫無溫暖的婚姻,更想尋找所謂的靈魂伴侶,我理解的所謂的靈魂伴侶,應是那個與我互相理解,互相溝通,把生活質量過的越來越好的那個人,全心全意的,沒有任何計較……而不是成天除了研究精神層面而忽略本質生活的人!個人訴求,勿噴


不知道怎麼回答,最近不迷靈魂伴侶這個詞了。


大概是有靈魂的人吧。

畢竟,婚戀這件事,ta們不想當成一筆交易。


所謂靈魂伴侶,也算是一個新詞新語,這東西以前叫「精神伴侶」,「心靈伴侶」,再往前叫「柏拉圖式戀愛」。

指的是一種注重精神交流,對其他方面沒有要求的關係。

實際上,任何一種可稱之為伴侶的關係,都會注重精神交流。那麼為什麼要把「靈魂伴侶」單獨挑出來作為一類?

無非是在聲明:我不在乎對方的外表,不在乎權力,地位,學歷,名譽,金錢,不在乎年齡性別,只求對方我和心有靈犀。

然而,顯然題主的需求並非如此。

故此題主在尋找的就是「伴侶」,沒有必要強調強調「靈魂」。絕大多數人都十分看重精神層面,沒有人是只衝著錢或者性去的。

那麼,我們怎麼尋找一個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伴侶呢?

第一,成長背景要相似。

古時候講門當戶對,但是這個詞很容易刺激到一些人,我們換個說法,最好是同一個階層的人。

成長背景相似,就會有相同的經歷,不僅很多事會有同樣的感受,也容易塑造出相同的三觀來。

三觀一致其實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婚戀前提,因為三觀不一致,不僅僅只是容易出現大問題,實際上可以說你們會陷入無止境的矛盾和爭吵之中。

比如先買車還是先買房,事業重要還是家庭重要,如何贍養老人,如何教育孩子......甚至包括:今天晚飯吃什麼?

但是要找三觀一致的,很難,因為任何人在戀愛中都會掩飾自己,去迎合對方,很難判斷。所以就只能在成長背景上面來想辦法。

其實三觀一致,就意味著「靈魂伴侶」了,因為你們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一致的。

第二,如果有可能,早一點談戀愛。

當然現在告訴題主也是晚了,不過你將來可以用來教你的孩子。

人越年輕就越單純,重感情,重感受。

越長大就越世故,越功利,重利益。

愛情是一種不理性的產物,長大了就理性了,也就沒有了愛情。——表現在還相信愛情,卻很難對任何人心動。

第三 無論想找什麼樣的,你得多接觸一些異性。

其實題主作為一個大學老師,接觸到的異性是很多的,只不過你不願意在學生裡面找,那就增加了難度。

非要在同齡人裡面找,你得擴大自己的圈子。

可以去參加一些組織、團體,比如驢友會什麼的,經常出去旅遊,愛情光顧概率最高。

不用抱著一定要找「靈魂伴侶」的想法,你得先和人家接觸,深入了解。

至於結婚,那都是八字還沒一撇的事,現在不用考慮那個——遇到各方面都合適的了,雙方都想結婚,再說。

又何必把有限的青春,浪費在考慮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上?有一天你遇到那個人,自然會知道:這就是我一定要娶的人。就怕你今天把時間浪費在「思考」上,錯過了那個相遇的點。

退一萬步:能夠經常出去走走看看,見識人生各種不一樣的風景,即便終身不婚不娶,不也挺好的嗎?


推薦閱讀:

進部隊好嗎?跟軍人談戀愛好嗎?
隨機撩妹和有目的的戀愛哪個效率更高?
為什麼很多女性在結婚後都發出了「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的感慨?

TAG:結婚 | 婚姻 | 婚戀 | 婚戀觀 | 男女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