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t 和 ArchiCAD 對比,優劣勢分別是什麼?在建築行業前景怎樣?

本人建築在校生。好不容易把天正,su,3d摸熟了。老師卻說現在行業轉型,未來發展偏向bim。因此想問問各位知友對這兩款軟體的看法。應該側重那款。


說起ArchiCAD,很可能比很多的觀眾年紀還要大,1984年,也就是第一台MAC電腦問世的第二年,ArchiCAD 1.0就在MAC系統上發布了。直到今天,它也是主流BIM建模軟體中唯一支持MAC系統的。

你能看到無論是MAC版還是Windows版,軟體的界面和模型都透著一股對極簡美學的追求,這背後有一個你熟悉的身影——圖軟公司的創始人說,ArchiCAD軟體的開發得到了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很大的幫助,為了紀念他,圖軟公司總部今天還有他的全身銅像。

咱們講Bentley那一期的時候,講到了軟體的基因問題,所有偉大的公司都會堅持自己的初心,而根植在軟體中的基因則決定了它們發展的邏輯。

ArchiCAD也是這樣,它是由一群建築師設計開發的,他們最了解建築設計工作中的痛苦,軟體的初衷就是解決這些痛苦。直到今天的最新版本,「為建築師量身定做」還是ArchiCAD的重要口號。

如果說,Revit軟體的發展關鍵詞是「整合」,那從ArchiCAD軟體的發展歷史,我們能看到的關鍵詞就是「專註」。

從創立至今的30多年裡,ArchiCAD更新了21個版本,除了一些重大更新,比如4.0版本的渲染功能,5.0版本增加的景觀和地形功能,7.0加入的圖紙發布器,13.0版本加入的基於網路的協作平台BIM Server等等,其他幾百項更新,全部都是細節上的改進。

這些改進看起來細如牛毛,卻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讓建築設計更快、更舒服。

而軟體的四個核心功能模塊,卻從它誕生那天起到現在,都沒有變過。這四個板塊是:

項目樹狀圖

視圖映射

圖冊

發布器

它們對應的是一個建築設計師清晰的工作流程:

建立三維模型

把模型的各個角度轉換成圖紙

把圖紙排版整理

批量發布圖紙

可能你會說,這不是BIM啊,BIM不是要「全專業覆蓋」嗎?不是要「全生命周期管理」么?

這就是咱們一開始聊的,這些理念,是Autodesk公司告訴你的,而圖軟公司選擇了另外一條BIM之路。

那它的理念是什麼呢?咱們講完軟體,你就明白了。

今天用來做對比的軟體還是Revit,原因咱們開篇的時候講了。

需要注意的是,Revit與ArchiCAD之間,並不像它與Bentley系列軟體有那麼明顯的區別,兩者的對比也都在細節里。關於Revit和ArchiCAD誰更好的爭論,也是國外論壇上最為激烈的。

咱們今天的視角不是比出「誰更好」,而是通過對比,分析不同軟體商的思路,給你關於BIM不同的思考。

下面,咱們就從軟體功能的對比講起。

1.號稱最快的BIM軟體

Revit對電腦配置要求高、運行大項目卡,這個問題咱們提過很多次了。ArchiCAD則是一直針對多核處理器和64位系統做性能優化,兩者處理大模型的效率有很明顯的差距。

北歐的BIM研究組織BIMEquity,用Revit2014版本和ArchiCAD 17版本做了一個速度對比。他們在同樣配置的電腦上,打開同樣內容的項目,一個超高層的建築模型,然後在建築中間拉一個剖面,看兩款軟體多久能把剖面繪製完成。

ArchiCAD是快速的逐層繪製,Revit則是需要你等待它繪製完成。測試的結果是,ArchiCAD比Revit快了45%。這個差別還是很大的。

圖軟的官網上,用醒目的大字寫著:最快的BIM軟體。我們沒辦法拿出所有的軟體來做速度對比,但相信火藥味這麼濃的口號他敢寫上去,還是得有一定的自信才行。

到了ArchiCAD19版本,圖軟公司又放出一個大招,Background Updating,預測式後台處理,就是用你多核CPU比較閑置的那幾個,在後台計算其他視圖中的元素,這樣既不影響當前視圖中的操作,又能保證切換時的流暢。

所謂預測式,說穿了也沒那麼神,就是在後台優先計算你最近一次激活的窗口。

比如你在三維圖畫了一堵牆,切換到立面圖修改牆的位置,那軟體會在後台先計算三維視圖下牆的位置,再去計算其他的視圖。

這樣當你切換過去的時候,視圖已經準備好了,你的感受就是完全沒有卡頓。

Revit之所以在運行大項目的時候卡,就是因為它所有的視圖都是實時運算的。每次操作複雜模型時那0.5秒的卡頓,積累一天下來,就是一種莫名其妙的鬱悶。

而ArchiCAD在很多細節上用了討巧的方式,除了非激活窗口的後台計算,還有當你框選物體的時候,也是框選好了再計算,而不像Revit那樣隨著你的選擇框越來越大,卡頓就越來越嚴重。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你電腦配置足夠好,可以在Revit里隨便多個視圖窗口,同時觀看平立剖三視圖的變化,這又比ArchiCAD在多個窗口之間切換來的舒服。

2.如何看待模型中的元素

Revit模型中所有的元素,都是一個叫「族」的東西,雖然英文名是「family」,但Revit對待他們可從來不像家人那麼客氣。

Revit有點像一位盡職盡責又不通人情的保安,不停詢問模型中的每一個元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

這些問題對應的就是族類型、族類別,以及一系列的族參數。

比如你要畫一堵異形的牆,上邊開幾個窗戶,你首先要定義,這個牆是什麼牆?厚度是多少?是直牆還是斜牆?窗戶是什麼窗?多大尺寸?是開著還是關著?

你必須把這些事情交代清楚,才能開始建這個模型。而且一旦交代好了,再想改的話,你得回到族類型和族參數去考慮這個問題,而不是直觀的修改。

ArchiCAD則要寬容的多,你想要放置一堵牆,就先告訴它這是一堵牆,具體的參數放進來再商量。你可以隨便拖拽改變它是直的還是弧形的,也可以隨意更改牆的角度。

一扇窗戶你也可以先放進來,再改變它的尺寸,還可以拖拽來改變它的敞開角度。這個過程你不需要考慮什麼參數驅動,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很多建築設計師會覺得Revit更「笨」,ArchiCAD更自由。並不是說Revit不能修改,而是設計師和建築之間總隔著一層叫參數驅動的東西,你需要花精力去思考軟體的邏輯。

這也說明兩個軟體對於工作流程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Revit持有的是「工業建模」思維,就像是拿著一堆零件拼一個機器。在拼機器之前,你就需要了解每一個零件的屬性,考慮每一個零件的類型和參數是不是正確。

也難怪很多的BIM翻模人員喜歡用Revit,因為他們在建模之前就已經有別人設計好的圖紙了,所有構件是什麼樣的已經很清楚。

而ArchiCAD持有的是「設計」思維,更像是捏橡皮泥。設計師在建立模型的時候,心裡並不清楚窗戶放什麼樣的合適,牆是什麼材質的合適,他們需要在設計的過程中反覆嘗試,逐漸找到靈感。這個尋找靈感的過程,是不應該被「參數化構件」思維所打擾的。

3.建模時細緻的關懷

在使用Revit軟體的時候,你會經常有這種想法:這個功能實現是實現了,但要是能再簡單一點就好了。

而在探索ArchiCAD軟體的過程中,你會經常誇讚道:哇,這你都幫我想到了!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咱們來舉幾個。

吸管功能

ArchiCAD的吸管功能,可以把一個構件的屬性「吸」出來,然後用針管功能把屬性「注射」到其他的構件里。這個屬性可以一直儲存,直到你再去吸其他的構件。Revit也有屬性匹配刷,但它是一次性的,不能儲存屬性。

另外,吸管功能也有直接創建同類物體的功能,按住Alt點擊一個物體,馬上就能繪製類似的構件,非常方便。

圖層

當Revit說它和AutoCAD是師出同門的時候,ArchiCAD就笑了。

被Revit拋棄的圖層功能,在ArchiCAD中依然被保留。撇開AutoCAD用戶方便上手這一點,在Revit里,電視機和桌子屬於同樣的類別,沒有圖層功能你就很難把它們分別隱藏。

再比如控制構件的顏色,ArchiCAD改一下圖層設置就能實現的事兒,Revit則是用很多等級森嚴的概念來控制,「對象樣式」、「過濾器」、「系統材質」等等。經常有人為了改一根風管的顏色翻遍各種設置。

不是說Revit不好,複雜的功能玩熟了可以成就一個高手,但也能毀掉一個初學者的耐心。

材料優先順序

牆、柱、板等構件一般都會有多層材料,在這些構件交叉的時候,哪一層材料保持連續,哪一層斷開,在繪製詳圖的時候非常重要。

ArchiCAD的建族材料面板中,比Revit多了一個優先順序功能。從0到999,數字越高,優先順序就越高。你可以手動改變一種材料的優先順序數值,也可以直接拖動材質來改變它的優先順序位置。

通過這種設置,可以全局控制哪一種材料去避讓其他材料,繪製詳圖的時候就方便多了。

彈出式對話框

當你選擇模型中的物體時,滑鼠周圍會根據不同的物體自動彈出一些對話框,裡面包含幾個常用的模型改動功能。

比如當你在三維窗口選中牆體的時候,就會彈出改變牆體造型的對話框,選中弧線按鈕,就可以直接在三維圖中拖拽線條把直牆變成弧牆。

而在Revit里,想改變構件的外形,則必須點擊專門的按鈕,進入到編輯輪廓的界面,甚至要回到平面圖去精確定位。像直牆變弧牆這種行為還得刪掉重新來。

魔術棒功能

Revit上很多付費插件都在做線條生實體的功能,原因就是Revit原生功能不允許把二維線條直接轉化為三維物體。

而ArchiCAD就變通的多了,你可以直接在模型里畫一段異形的曲線,然後利用魔術棒直接生成曲線牆體,也可以繼續利用這段曲線來生成樓板和屋頂。這在創建異形建築的時候會非常的便利。

同樣,在MEP管道功能中,你也可以自己繪製,或者直接導入DWG格式的線條,利用魔術棒一鍵生成管道。這可是國內很多Revit插件拿來收費的重要功能。

這些細節上的功能還有很多,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ArchiCAD盡量在細節上讓使用它的人感受到樂趣,而Revit由於要照顧太多不同專業的人,所以在很多細小的地方都給人「可以實現,但總得繞點彎路」的感覺。

4.BIM到底要不要出圖

前邊咱們說了,ArchiCAD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建築師改圖難、出圖難的問題而被設計出來的。它的四大主要功能,有兩個都是直接和出圖掛鉤的。

那就是圖冊和發布器。

用ArchiCAD出圖是一種享受。在模型建好之後,你可以在圖冊中建立不同的文件夾,在裡面放置不同的圖紙,然後把平面圖、立面圖拖拽進圖紙里去。

圖紙中可以插入DWG文件,PDF格式也沒有問題,你甚至可以把PDF炸開,僅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元素。

文字編輯、自動添加圖紙索引、甚至自動標註的功能,都甩出其他軟體好幾條街。光是自動標註的功能,在Revit上就是售價幾十美金的第三方插件才能實現的。

在發布圖紙時,可以直接拖拽圖冊中的文件夾到發布器,還可以設置不同的文件夾是發布DWG格式還是PDF格式,然後一鍵發布,它們就按照圖冊中的文件夾批量輸出了,你甚至不需要單獨拿出時間來整理圖紙,直接發給客戶就好了。

對比之下,Revit甚至沒有給出圖工作留一個單獨的模塊,而只是把圖紙功能和視圖、族文件、明細表等統統丟到了一個項目瀏覽器中。

由於沒有圖層,所以導出的靈活性大大減小,比如內牆、外牆無法區分,防火門、普通門無法區分。批量發布也遠沒有ArchiCAD方便。

另外,ArchiCAD還可以把模型和圖紙打包發布成一個叫「BimX超級模型」的東西,這可是個大殺器,甚至很多人使用ArchiCAD就是沖著BimX來的。

簡單理解,他就是一個把模型和圖紙揉在一起的混合結果,你可以點擊平面圖生成3D視圖,然後在其中漫遊,也可以在3D視圖中直接觀看對應剖切面的圖紙。即可以運行在電腦上,也可以運行在手機上,幫助用戶快速理解你的設計意圖。

這一點上咱們看到,出圖這件事,ArchiCAD還是充分重視,認真的在做;而Revit給人的感覺,出圖只是它上百個功能中很小的一個。

5.自建模型創建

自建模型這一點ArchiCAD就差一些了。

Revit的族文件,可以理解為一種可視化的編程。製作族文件,是添加點線面,用約束來控制他們之間的關係,加上一些人人能懂的公式來實現參數化驅動。你看到的是表象,編程語言被藏在了後台。

ArchiCAD中可以用軟體自帶功能建立特殊形體,可要是想製作參數化的構件,可就真的得學編程了。

它的自定義參數化構件不叫族,而叫做對象,使用的是自家開發的參數化編程語言GDL。雖然它足夠簡潔,但對於大多數建築設計人員來說,比起學編程,還是Revit參數化建族要簡單的多。

6.多專業協調怎麼辦

前面說了這麼多在建築專業上ArchiCAD的優點,可一旦跳出這個範圍,在Revit面前它的表現就差一些了。

比如,沒有獨立的結構專業模塊,結構專業只能進行粗略的樑柱板造型設計,無法進行細部節點設計,也不能進行結構分析。

機電專業是單獨的插件MEP Modeler,但比起Revit的機電功能也遜色不少,比如缺了電氣專業的線管功能。在數據分析方面也沒有通風量、電力負荷等計算功能。

針對市政和路橋等專業就更費勁了,Bentley有專門的行業軟體,Revit還可以通過建族來湊合解決,ArchiCAD因為自建對象需要編程,對很多人來說難度就太高了。

對這些跨專業的問題,圖軟公司的策略就是,專註自身功能,並通過開放來實現全專業BIM。

「OpenBIM」這個理念就是由圖軟公司最早提出來並發揚光大的,如果你還不了解它,BIMBOX專門有一期視頻講的是這個,你可以看看。簡單來說,它就是一種通用語言,支持不同軟體之間透明開放的合作。這個合作,是基於信息的雙向傳遞,而不是單向。

實現OpenBIM的工具就是咱們提過很多次的IFC。雖說很多軟體都支持IFC,但力度和ArchiCAD可是比不了的。

你把Revit建立的三維模型導出為IFC格式,然後分別導入到Revit自身和ArchiCAD中,就會發現與Revit相比,ArchiCAD幾乎沒有任何的細節丟失。

只要是原生支持IFC標準,理論上ARCHICAD就可以100%實現全部數據交換。

不僅自身保持開放,圖軟公司也長期致力於和其他公司的軟體達成互操作性,比如在它們的軟體上開發IFC導入導出的插件。

目前OpenBIM已經支持50多款主流的BIM軟體,可以說你在BIM工作流程中的任意一個環節使用的軟體,基本都可以和ArchiCAD達成完善的數據交換。

比如結構專業,建築師可以在ArchiCAD中建立粗略的結構模型,然後導出IFC到專門的結構設計軟體,比如Tekla。

結構師採用專門的結構設計軟體導入IFC,設計細部連接,進行力學計算,再通過IFC導入到ArchiCAD中。建築師再以此為基礎繼續做建築設計。

再比如機電專業,你可以用官方插件MEP modeler來建立機電模型,也可以導入其他軟體設計好的機電模型,像Revit、MagiCAD等軟體建立的機電模型,都可以導入到ArchiCAD中,被識別成原生的機電管道構件,進而做碰撞檢查等分析。

此外,ArchiCAD19版本開始,添加了跟犀牛軟體雙向聯動的功能,來實現複雜曲面造型的工作。

從長期來看,開放之路一定是對的。即便是像Revit這樣多專業高度集成的軟體,也不可能照顧所有的事情,比如,施工合同管理這麼一項工作,你就沒法用Revit去實現它。

我們給你講過咱們國家的BIM標準,《建築工程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的條文說明裡闡述了我國對BIM實施之路的態度:「實踐證明用一款軟體、一個模型來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不可能的。我國主張的方法是把整個BIM拆分成多個子模型、多種專業軟體,通過軟體之間的數據交換,來提高效率」。

圖軟的思想也正是這樣,事實上,目前圖軟在中國也在大力推行OpenBIM,積極推進跟本土BIM軟體達成數據的互換。

咱們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和Autodeks的理念不同,圖軟公司有著自己的BIM理念,那就是:不同專業的人,用專屬於自己的軟體去解決效率和信息化的問題,然後通過開放的方式共享信息,來實現BIM。

圖軟專註服務的,就是建築師這個群體。

如果你從事的,或者未來希望從事的是建築專業,那ArchiCAD是你不應該錯過的軟體,它比Revit更好上手,絕對值得拿出時間來學習一下。

另外,OpenBIM也是目前全球領先的多專業BIM整合方案,經常關注你使用的專業軟體有沒有加入它,也很有必要。


20170813重編輯Revit18和ArchiCAD21的對比,舊內容作廢。

Revit + 使用人數多 難度較低 有族分類有利有弊

ArchiCAD 使用人數少 難度略高 構件很靈活有利有弊

Revit 建模更嚴格,效率略低

ArchiCAD + 建模更隨意,調圖更便捷,管理差

Revit + 整體採用統一的樹狀管理架構

ArchiCAD 管理架構類似傳統設計軟體和rv之間

Revit + 族編輯功能比較強大,難度一般

ArchiCAD GDL簡單程序思維 處理複雜物體很麻煩

Revit 出圖修改要命啊! 雲平台多,功能吊炸天+

ArchiCAD + 出圖修改沒那麼要命+ BIMX小家碧玉

Revit 模型複雜了卡啊(500MB+) Dynamo(數據管理得天獨厚)+

ArchiCAD + 相對速度還是比RV好點的 管理數據基本上只能靠二開

Revit + MEP好用,Fabrication加工,處理斜板困難

ArchiCAD 新推出的機電模塊,欠火候

Revit + Dynamo(1.31,幾何差全靠自適應,數據管理強),Flux與GH聯動

ArchiCAD 與GH時時聯動,功能較弱基本沒啥大用

Revit 支持Rhino工作流

ArchiCAD 支持Rhino工作流

Revit + 二開企業多,私活好包

ArchiCAD 二開靠自己學 = =

———————————————————————

橫評

優缺點如下:

revit 18

數據管理強

多專業協同較好

建築方案效率高

catia v6

強無敵,買不起

參數化功能中等偏上

精度極高小數點後八位

曲面支持到nurbs

曲面施工模型能力√√√√√√√

archicad 21

展示的bimx好用

操作便捷

不支持曲線

適合方盒子建築設計

bentley aceosim ss7

基本上等於revit12版以前

參控能力基本上很弱

曲面支持到bspline

上面這幾家就基本這樣。。

還要提的就是犀牛和grasshopper。現在是建築師的基本素質之一了。因為犀牛nurbs能力驚人,配合c#或py簡直起飛。。而且grasshopper的數據結構簡直是數據處理的神器。就憑這個dynamo就沒法相提並論。基本上市面上幕牆都是gh做的。

(犀牛有個插件叫作evolute,十多萬一年,一鍵分割嵌板、一鍵擬合曲面、一鍵出幕牆下料圖)

而且gh插件涵蓋了你所能想到的一切。任何新的事物從出現到成為gh插件不會超過2年。

曲面建模能力√√√√√√

不過bim方面。。。我就不說話。。。

(Grasshopper的BIM實在是沒有通用的封裝格式,推薦嘗試SEG插件自己錄入信息)

maya。這玩意基本不能出施工圖。不過是神級建模玩具。囊括了幾乎所有其他nurbs和subd軟體的能力。。。

造型能力?????????

zbrush。雕刻玩具。可以做構築物或者定製表皮。跑題了。。。


這個事情雖然我也研究過一陣子的,但是不是專家。

網上這篇文章很好。BIM江湖演義——ArchiCAD vs Revit_celticblue_新浪博客

因為給公司做bim採購調研,我自己用過一會兒archicad14,revit只是諮詢過,感覺這樣:

  • archicad更建築,更簡單,效率更高,更接近sketchup的意思,代理方廣聯達也是算量軟體的大商家,結合比較好
  • revit更大更全,功能更多,系統效率低,但是大廠有強大的優勢。同學用了說異形曲面建築肯定是revit強,a家這方面弱一些。

遠期bim肯定是趨勢,但是這還是對設計企業來說的,跟產業關係密切,跟建築學核心內容關係不大,su足夠了。

對在校生來說,軟體肯定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真實的建築本身到底應如何設計,如何建造,人類社會對建築的需求又是如何,設計工具不用太操心。

BIM STUDIO— 可以看看


做為設計人員,表示用過archicad以後,不想再看到revit和cad。archicad歷史更長,積累更好,用戶體驗沒得說,能出非常漂亮的圖檔,支持多核工作,而且速度居然還快過cad。據了解,歐洲 日本市場,archicad市場份額是超過revit的。缺點是專註於建築設計領域,一直不提升mep的功能(其實也是優點,專註),自定義開發用到gdl語言,不像gh那樣可視化,但是功能也強大。最後就是api開放居然要收費,導致國內二次開發太少,影響了功能本地化進程。

revit是autodesk收購的軟體,感覺還不成熟,畢竟出來才10年左右,用戶體驗和細節功能還很不完善,雖然出於同門,但是與自家產品cad的轉換,遠遠不及archicad和microstation。但是廣告做的好,導致國內基本上形成一種錯誤概念bim=revit。優勢在於被au公司打造成全專業平台,但是感覺泛而不精。revit近期的更新,都沒有觸及內核本質的優化,只是一味求大求全,國內已經有許多設計施工單位逐步轉換平台,rv再不好好梳理下產品,可能會出現當年在日本市場的失敗


大家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在做功能上的比較。

即使是那篇流行頗廣的《BIM江湖演義——ArchiCAD vs Revit》,也是在功能比較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個人的使用經驗。

今天我想從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

第一,軟體的初衷

ArchiCAD的歷史有多久就不用說了,基本上喬布斯啥時候發布的第一代Mac,它第二年就冒出來了。

  • 你完全不敢想像,在1984年的電腦上能夠運行BIM類的軟體

這個軟體,最早是一群給平立剖分離繪製折磨得半死不活的建築師,跟一群程序員組成的團隊,創造出來的。

也就是說,這玩意兒當初的目標很單純,從一開始,就是為拯救作圖的苦逼,解決使用當中的痛點而設計的。

  • ArchiCAD 1.0

  • ArchiCAD 18.0

瞅瞅1985年和2014年兩個版本ArchiCAD的界面,你會驚奇的發現其中軟體設計的前瞻性,特別是它瀏覽器中 的4大板塊:

1. 項目樹狀圖(其實就是觀看模型的各種視口)

2. 視圖映射(就是各種視圖,包括平立剖、3D透視、詳圖啥的)

3. 圖冊(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排好版的一張張圖紙)

4. 發布器集(在這裡控制導圖、打圖,說白點,就是怎麼把圖紙輸出)

  • ArchiCAD的瀏覽器

這四大版塊,就把ArchiCAD對計算機輔助設計整個過程的理解,表達了出來:

1. 先建模;

2. 再用相機拍照,可能是拍全景,也可能是把建築切開來拍,攔腰切就是平面,豎著劈就是剖面;

3. 接著把拍好的照片排版;

4. 最後列印出來,可能是列印在紙上,也可能是列印成電子文檔。

怎樣?輔助設計四步曲,概念明確,思路清晰吧!

這種對計算機輔助設計深刻而清晰的理解,如果不是業內經驗豐富的專家參與,是不可能達到的。

話說當年,喬布斯還給他們的軟體提了不少改進的意見。

  • 今天去到Graphisoft在匈牙利的總部,還能看到紀念喬布斯的雕像。

由於30年前奠定了穩定而堅實的基礎,ArchiCAD一直以來是一種不斷優化,穩步提升的過程。

而Revit的出現是跟Autodesk的商業布局息息相關的。

如果說Graphisoft是設計軟體公司中的蘋果,那Autodesk就是微軟。

不得不說,Autodesk的商業野心嚇死人。當年電影3D特效界鼎足而立的三大軟體:Maya、Softimage和3ds Max,都給它一一收購。

在建築設計行業,以AutoCAD起家的它自然不能放過一統江湖的機會。

AutoCAD這種骨子裡就是用滑鼠代替針管筆的2D軟體,甭管怎麼開發,也只能做到像Autodesk Architectural Desktop這種半自動化的地步了。

  • Autodesk Architectural Desktop 天生髮育不全,無法達到BIM數據高度集成的要求

那咋辦呢?沒事,哥有錢,買!

於是,2002年,收購了原來用做機械設計的Revit,包裝一下(BIM概念就是這時候炒出來的),上市了。

上面說過了,Autodesk是微軟型的公司,系統內核不同沒關係,表皮抄抄就行了。

Windows抄Mac OS,Revit就抄ArchiCAD。但不能抄得太像哦,臉皮不能太~~~厚,所以就把項目樹狀圖、視圖映射、圖冊全部塞 到一個項目瀏覽面板裡面。看不清的話,你們用放大鏡吧,反正東西我是都給到你們了。

這種為了商業布局,用程序員強行開發出來的軟體,只能在後期不斷的修修補補。

所以十幾年來,界面不斷變化,功能也不斷增加。唯一不變的就是那個萬花筒一樣的混合面板。

  • 左邊這一長條就是那個萬花筒

第二,用戶的訴求

照理說,按用戶需求度身定做的ArchiCAD應該比Revit的市場佔有率更高。但在國內,Revit就幾乎成了BIM類軟體的代名詞。

很多人把這個歸因於兩點:

首先,是Autodesk的市場做得好。

它先包裝出了BIM這個概念,接著是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和宣講會。而Graphisoft先發後至, 不得不說自己也是BIM軟體,而且廣告、宣講少得可憐。

其次,是Autodesk一定情況下默認盜版使用的存在。

這種做法跟微軟真是親兄弟。沒關係,你先用,回頭再來收費。而 Graphisoft就傻愣愣的做生意,你不給money,老子就不給你用,誰用跟誰急。

但我覺得,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那就是中國特色的設計院體制

在中國,傳統的設計院是大而全的,幾乎包括了建築設計需要的所有專業。

但在國外,通常是事務所的形式,每個事務所只有單一的專業,不同事務所之間通過合作來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

Revit就是一個包含(或者說力圖包含)所有專業的軟體,只要買了它,所有專業都能使用和協作,出來的模型完整、大氣、上 檔次!用來展示成果、炫耀成績,真是太爽了!設計院那些懂個概念、從不畫圖、喜歡到處BB的領導,怎能不愛它?

而ArchiCAD一直以來都是專註建築設計,因為最初就是一群苦逼的建築佬開始的嘛,後來加入的其他專業功能,也是為了達到優化建築設計,方便專業協調的目的而設的。這種略顯單一的功能,只能適合建築團隊。

對設計院來說,我們要的是傻大全,小精專玩兒蛋去!

總結來說,從第一個角度看,Revit就是一坨屎;但從第二個角度看,ArchiCAD在國內就要變成繡花枕頭了。

其實就像蘋果和微軟,都會有適合的用戶和粉絲,只是它們不同的企業文化會反映在開發出來的軟體上。

具體選用哪個軟體,除了要考慮上面說的兩點外,還要考慮你的思維模式跟軟體的功能邏輯是否合拍。

關於這兩個軟體的功能邏輯,其實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這對於設計師的使用習慣有巨大影響。等我有空梳理一下,再拿出來 跟大家扯扯。

歷時兩年的精心打磨,

我們推出了Aworld,

第一個屬於設計師的「Facebook」!

* 彈指間,老同學、老同事的作品一覽無餘。

* 從此上班、聊天,兩不誤。

* 以你為中心的私人俱樂部,邀請誰加入,作品跟誰分享,我的世界我做主。

來看看吧!

(將您的Email私信給我,稍後您將收到來自這個「世界」的邀請函。)

http://www.aworld24.com


archicad不了解,不過最近稍微研究了下revit,應該能說上兩句。下面正文。

經過半個多月的學習,也算是了解revit這款軟體了,之前被網上的一票人各種bim概念唬的一愣一愣的,覺得不學revit似乎以後就找不到工作了,那麼作為一個設計師,我們應該怎麼來看這款軟體呢?

經過我的觀察,發現很大一部分鼓吹revit的是設計院的專業人員,以及偏向施工的技術人員,很少看到設計總監或者明星建築師去推崇這款軟體的,像MAD這樣先鋒的事務所也是不用revit的,MAD這麼推崇軟體的運用,卻對revit視而不見,不得不令人思考其中的緣由。

正好這次設計進入到了後期技術圖紙深化階段,所以就剛好來看一看revit是怎麼介入後期圖紙的。首先這次的建築表皮做的比較特殊,有很多曲折的地方。

那麼像這種特殊的表皮甚至是MAD Zaha那種要在revit裡面重新建模是十分麻煩的,我這個設計還好說,畢竟沒有太特殊,但是像zaha和老馬那種,能在revit裡面建出來?這裡我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因此像這種特殊的表皮或者構件跟revit進行轉化,思路就只有一個,用revit的內建體量工具。首先把構件在rhino裡面導出為.sat格式,這是與revit進行對接的專用格式,然後進入revit。

這樣我們就將外部的特殊構件作為內建體量導入到了revit裡面了,然後就是需要在revit裡面對導入的體量進行翻譯,即把外部的體量翻譯成revit裡面特有的牆,樓板,幕牆等,方便進行後面的參數化。

首先我們進行牆體翻譯這一步。

可以看到有的牆體能翻譯,有的牆體不能翻譯,所以這說明什麼?說明翻譯牆體這件事看運氣,不僅是牆體,當我將坡道進行翻譯時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而且坡道還不能翻譯成樓板。

我這個曲率還沒有很大,假使是zaha那種曲率很大的牆體,翻譯不出來的可能性是不是就大多了。但是我一直認為是我rhino模型的問題,所以我又回到rhino將面進行整理,查看正反面等一系列優化操作,但是仍然沒有解決問題,於是我在網上搜索答案,希望有人也有這方面的研究,很遺憾沒有,這時我想到了我能不能不要把體量翻譯成revit裡面的牆體樓板等,直接用revit的體量進行後期深化?當然可以,於是我就試了試,這時候問題更多了,首先revit強就強在它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能,如果我們不把體量翻譯成revit裡面特有的構件,就等於拋棄了這個功能,這時候也就沒有用revit的必要了。於是我在這個項目裡面放棄了revit,重新用CAD進行技術圖紙的深化。

至此,我們能總結作為一個設計師用revit的體驗了。首先說優點:

對於比較方正的建築來說,revit對於技術圖紙的深化是完爆天正的,如果你以後想做的建築就是方盒子,那麼完全可以拋棄天正CAD, 直接投入revit的懷抱了,它對於後期圖紙的各方面考慮不能更人性化了,沒有它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

那麼它的缺點呢?從開頭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來了,revit對於曲面能力真的很讓人無語,很多人都鼓吹在revit裡面進行從前期到後期的一系列事,以及拿一堆炫酷的圖紙來說,你看revit能做曲面建築啊。此刻我很無語但還要保持微笑。我們去學maya rhino gh 甚至是編程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解放我們的想像力,當我們只會sketchup時,我們做的設計就是sketchup能做的設計,當我們學會了maya後我們能做的設計就是任何你能想到的設計,然而,當我們用上revit後,於是又回到了我們做的設計就是revit能做的設計。

所以個人認為對於偏向於設計的建築師來說,revit真的對於我們十分不友好,軟體之間的對接問題仍然是個很大的難題,真心希望Autodesk公司的程序員能很好的解決掉這個問題,對於偏向於後期圖紙的建築師來說,revit真的是再好不過的軟體了,它完全可以省去你很多不必要的加班時間。

因此還是學一學revit吧,現在我的思路就是前期構思時什麼也不用考慮,徹底放開自己的想像力,如果是異形建築,那麼就用maya去捏形,如果不是那麼誇張的造型就會直接用rhino上手,然後用grasshopper去處理大數據問題,最後再用天正CAD去處理技術圖紙,如果是偏向於方正的建築,用rhino做的差不多就直接上手revit了。

如果小夥伴們覺得我說的片面並且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真心希望能進行交流探討。再就是對於MAD事務所軟體跟施工對接的問題一直想不明白,如果有MAD的小夥伴,歡迎留言交流討論哦。


謝邀

小美女開開@學跳舞的BIM貓兒 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了,不過沒有貼圖片過來。

答案在這裡寫的比較清楚: BIM軟體江湖 | 承影劍ArchiCAD


北美地區工程界慣用的信息分類編碼體系(即UniFormat,MasterFormat,Omniclass)一直沒有很好的被進行電子化處理,直到Revit的出現(是指被Autodesk改造之後用於AEC行業的Revit,不是被收購之前的那個)。這些分類編碼是BIM生產方式的核心,Revit的整體架構(族體系)差不多是市場上唯一能夠將之進行完整的電子化操作的軟體工具。

即使在北美地區也還沒有第二個類似軟體出現,更不用說全球其他地區還沒有來得及統一分類編碼體系。這個特性是Revit的絕對核心,其他BIM軟體與之完全沒有可比性。至於Revit的其它特性則和ArchiCAD等三維參數化軟體都有很強的可比性,可逐一對比。

在FM應用領域,Revit應美國超級大客戶GSA的要求增加了空間規劃功能(英文是area,中文版錯譯為面積),這一項功能使得甲方FM的空間管理職能向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提出空間需求可以自動化的處理和校核數據,建築師在設計過程中隨時可以比對甲方的要求,此例中即為GSA的獨特的空間編碼體系(STAR)。其他軟體都沒有這個功能,原因大概是Revit天生就是由分類編碼體系驅動的(就連族體系本身就是如此設計的),而其他軟體都不是。


想去大公司打份高級工,學好Revit,Rhino, Photoshop。

想做好設計,隨你用什麼軟體。最省力最有用學上面三樣。

ArchiCad是什麼,表示沒用過。


幾乎差不多,只能從協作方便性程度上比較, 一般情況受市場影響。 在大陸當然用revit 。在德語區一般用archicad。

如果說在功能上有區別的話, 應該這麼問:

「Revit 和 ArchiCAD」 與 「catia 或者 digital project」 有什麼區別? 這樣回答起來就比較偏建築學了 :)


archicad絕對更加符合建築師的要求和習慣,revit給我的感覺就像個複雜繁瑣的機器,什麼調整都要煞有介事地調出個面板


本篇主要從協同以及成果出圖兩個方面來闡述不同。

一、協同設計

首先是協同設計,協同設計已經是衡量現代設計院在質量管控環節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沒有經過協同設計的設計成果本身是過程失控的。階段化的提資會帶來專業內容的不協調,而基於階段化提資的設計成果也會面臨著極大的個人因素的考驗。

圖:階段化提資示意

傳統的二維協同設計是基於平面圖來進行的協同設計,圖紙表達內容有限,並不能完善地表達所需的所有內容,在跨專業的溝通上也局限於有限的表達,難免出現一些溝通上的失誤,對個人素質的要求也比較高。而在BIM的時代,協同設計被從二維協同提升至三維協同,這是一種更加全面的協同方式,BIM模型中可以表達比圖紙更加豐富的內容,任何一個細節都不會放過,以全面,直觀而準確的方式進行協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協同設計中因人為因素而產生的錯誤。

在ARCHICAD中,協同設計是通過協同設計伺服器(BIM SERVER)實現的,按照ARCHICAD的理念,一個完整的BIM模型應當是完善而準確的,包含各專業的所有內容,這樣一個擁有大量信息的BIM模型在伺服器中是由各專業聯合完成,他們利用不同構件之間的IFC參數來進行區分,而這些IFC參數一般是基於構件的所屬系統以及所在區域構成,這不僅便於我們在設計中區分權責,也便於從BIM模型茫茫大海般的數據中尋找自己所需的參數。在這一點上,ARCHICAD和REVIT是比較類似的,區別就是ARCHICAD中的參數化構件叫做對象,是基於GDL語言編寫的參數化構件,對製作人員要求較高,需要有一定的語言基礎。而REVIT中的則是基於RV軟體自身的屬性塊,編寫難度較低,參數化自由度也相應降低。

圖:GDL對象示意

而在協同設計中,各專業之間的參與和cad中的參照類似,只是這裡的參照從二維變成了三維。在ARCHICAD中,參照是基於伺服器來完成的,每一個專業在伺服器中擁有自己的一個單獨文件,我們往往通過對文件命名,所屬項目等信息來進行區分,然後各專業分別把其他專業的文件熱鏈接到本文件中,完成整個文件互相參照,鏈接過來的文件可以通過圖層,畫筆等控制,解決顯示和出圖等問題。該伺服器不僅解決了我們數據交流,存儲的問題,藉助於BIM CLOUD還可以實現多平台訪問,客戶交流,OA信息互通等目標,讓輕量化平台真正的可以走嚮應用的前端。在BIM SERVER中,因為數據是集中管控的,我們還可以對數據進行定時的備份,對人員設計時間,操作動作等進行集中分析,有利於管理模式的優化。

在REVIT中,三維協同就稍微有些不一樣,它是通過一個中心模型對應多個用戶本地模型的方式,來允許項目上多個成員同時訪問和共享模型。以達到團隊協作的目的,將項目圖元或系統分為可鏈接在一起的或者單獨管理的模型。再通過相互鏈接各專業的模型文件,達到專業間協同工作的目的。這個操作模式對伺服器的要求更加自由,有一個區域網就可以實現,但是也降低了管理人員對伺服器核心數據的管控能力。但是在有專業網路管理人員的團隊里,這並不是問題。

協同看起來簡單,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候依然會遇見很多問題,大部分的問題我們都可以歸結為標準未統一,在二維協同的時代,一個良好而統一的繪圖習慣會使我們的協同設計效率倍增。三維協同也是一樣,在整個協同設計開始之前,我們必須完成的動作就是統一標準,不僅是企業製圖標準,還有BIM三維設計協同標準,以及項目標準等,這都需要企業標準制定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長期而不懈的積累。基準方中的ARCHICAD標準正是經歷過這一考驗的成熟標準,從畫筆集,圖層管理到圖形覆蓋等各方面,都考慮過各專業協同設計的要求,可以達到我們對協同設計目標。

圖:全專業協同

二、圖紙成果

雖然模型有時候可以表達出一切信息,但是我們現階段在展現我們成果的時候,還是主要依據圖紙。

圖紙不僅包含我們最終的施工圖或者竣工圖,還包含我們的方案創意設計,過程圖紙,工程量統計,採購清單等。

對圖形的考核將直接影響我們會在什麼階段選用這些軟體。

ARCHICAD毫無疑問會在這個環節遙遙領先,隨便採訪一個ARCHICAD的使用者,我想它最稱讚的一定是ARCHICAD的圖紙管理功能。

圖:AC出圖管理界面

ARCHICAD和REVIT最大不同就在於ARCHICAD和其它傳統設計軟體一樣,是擁有圖層功能的。而它自己又擁有複合層現實,翻新過濾器兩大批量修改平面表達的神器。加上最近又和RV學習了圖形覆蓋功能。這幾個功能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平面表達控制器。

流程上就更加清晰了。先建模,再設置平面表達控制器達成自己想要的平面表達,然後保存當前圖紙設置,最後出圖。這個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隨時都可以修改。且時時可以更新。形成一套強大的圖紙控制體系。多個環節,多個階段的圖紙可以同時存在於文件之中,當客戶需求圖紙時候無需手忙腳亂。只要點一下發布即可。且發布的圖紙格式多種多樣。常用的是pdf和.dwg。pdf圖紙可以滿足日常看圖打圖,且有圖層信息,甚至可以再讀圖軟體中修改。而.dwg文件類似於T3文件,可以配合傳統設計流程。

在製作方案文本的時候,也可以把效果圖等內置於軟體中,模型發生了修改。效果圖也隨之重新渲染和修改。保證圖紙和模型一致性。再加上BIMX這個輕量化讀圖的超級利器,讓設計師上工地時候不再攜帶大量圖紙,替代的是信息量更加多的信息化模型,在指導施工,檢查工地時候有實質性的便利。這也是我們無紙化交付走出的關鍵一步。

而現在BIMX的API開發已經公布,我們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BIMX的周邊功能進行大膽的創新,比如講信息溝通系統和OA審批系統納入進來,將審圖工具和BIMX結合,這些事情有些已經可以做到,有些還等待我們的創新,我相信不遠的將來,這就是無紙化圖紙交付的核心。

圖:BIMX演示

REVIT在圖紙處理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摒棄了傳統的圖層概念。無圖層後為了達到批量控制圖形表達的目的,增加了對象樣式、圖形可見性替換、過濾器等功能,通過組合拳的形式來實現。其理念是超前的,基於BIM構件來控制圖形表達,但未免太死板,用戶無法自由簡便的來達到自己的表達目的,必須在它的框架規則中來玩。這是REVIT被詬病出圖難的一大原因。

圖:REVIT圖元分類

REVIT有個視圖專有圖元的概念,此類圖元只顯示在放置這些圖元的視圖中,典型的有尺寸標註、文字、注釋、填充等。而視圖是只能放在唯一一張圖紙中的。眾所周知的市場現狀,施工圖分為不可細說的報建版和實施版,一般的項目中可能需要兩版圖,兩版圖紙之間只有局部有差異。用REVIT來出兩版圖就有個困局,注釋內容這些是視圖專有的,兩版圖之間絕大部分注釋又是一模一樣的,只能在兩個視圖中標註兩次,會帶來大量重複工作量。住宅項目這類問題最顯著,因為住宅是最可能有兩版圖的,且住宅有標準層,標準層之間常會出現外立面變種層而戶型不變。當兩個平面之間絕大部分內容一樣,只有局部不一樣時,REVIT都不好處理。所以,REVIT一般不適合做住宅項目。

圖:REVIT可見性圖形替換

ARCHICAD在圖紙上的功能十分強大,但是它還是有很多很不便的地方。

例如軸網工具:ARCHICAD的軸網我不知道是否適合國外設計師使用,總是是它和國內的習慣製圖規則是完全地不和,以至於我們現在的軸網往往要採用最傳統的方式來繪製,幾乎和cad沒有任何區別。並沒有達成理想中的全套軸網整理聯動,自動生成軸號,尺寸等。在後期的二次開發應該可以實現這個目標,但是苦於現在開發的人員太少。至今這個訴求未實現。

反觀最近REVIT的二開成果,關於軸網軸線的成果比比皆是,這些都是ARCHICAD需要學習的地方。

圖:RV軸網工具(橄欖山)

ARCHICAD中的文字設置很是便捷,我們不用管比例,只需要設定好字高即可,系統默認會根據比例和縮放來計算自高以保證最終列印圖紙上的字高未設定值。而且文字系統可以獲取項目文件中一些關鍵信息,實現聯動。在一部分GDL構件,比如標籤中甚至還可以捕獲制定對象的固定參數,可是實現一部分快速標記的功能。這些都很符合參數化時代的需求。

在平面表達上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尺寸標記。這兩個軟體的尺寸標記都很不智能,還是天正最好用。

一般來說我們理想的尺寸標記應該是可以實現自動標記,自動修改,自動避讓這3個功能。

ARCHICAD這些功能本質上都可以實現。只是自動標記的規則不太符合國人的習慣,所以我們平時還是以手動標記為主。

自動修改則需要在標記時候就捕捉好元素,且修改尺寸不能像REVIT那樣反向影響構件。而且如果和構件聯動就不能執行複製,鏡像等操作。必須改完靜態的狀態才可以複製,而REVIT則完全不能複製。這些設置一方面體現了軟體商對尺寸的理解:必須依託與構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們現實情況的浮躁,需要各種快速體現設計的手段。

自動避讓方面這些軟體都能做到一部分。但是卻是很簡單的疊加式避讓,如果想實現我們想像中比較美觀的標記,還需要手動去一個一個修改,效率十分低。REVIT則在避讓這一塊更弱一些。

立面和剖面圖兩款軟體在原理上都基本類似,就想是給建築拍一張指定位置的照片一樣即可,但是ARCHICAD在立面圖上更加人性一些,只要兩片牆體在同樣的水平位置,同樣的材質,立面上就看起來是同一堵牆。而RV則會多出一條分界線,需要對立面圖進行二次處理,而且這個處理還是基於立面圖,並不是構件本身,同樣位置再來一張新的立面圖就需要重新處理一次,在做大型多層項目時候,這個特徵將使我們在立面圖工作中浪費大量時間。

其他方面,比如立面填充,尺寸標註,玻璃透明控制,遠處建築淡顯,輪廓線等,幾乎都是一致的,兩者均不能直接出展開立面圖,更不能出弧形展開立面圖。但是基於準確的BIM模型,立面圖一定是準確的這一特徵,讓BIM正向設計在這裡可以節約大量繪圖以及檢查圖紙時間。

圖:AC中直接生成的立面分色圖

ARCHICAD製作詳圖的原理和剖面圖類似,基於準確的BIM模型,約定剖面範圍和高度,截出一張所需的牆身剖面圖,然後增加上構造層次和二維尺寸信息等內容即可。REVIT和這個比較類似,首先,按設計搭建基礎三維模型;其次,在相關的平立剖等視圖中放置詳圖符號創建詳圖視圖;最後,進入到詳圖視圖,進行可見性圖元是否表達、材質交接處理、二維注釋、尺寸標註等表達,調整詳圖圖面美化和裁剪等。

圖:AC三維詳圖

以上就是兩款軟體的粗略對比,在以正向設計為核心的設計過程中,有所偏重,未來的BIM一定是全過程的,作為第一個環節,設計必將在BIM中發揮著最為重要的作用,也必定受益匪淺。只有把第一步做好,未來才可以讓整個流程順利的進行。

在全過程的BIM里,使用什麼軟體,我認為並不是最重要的,術業有專攻,效率有高低,在每一個環節採用最合適的軟體才是我們最應該關心的。而OPEN BIM的生態圈則恰恰是為此而生,未來的眾多BIM軟體也一定會紛紛向這個生態圈慢慢靠攏。

感謝閱讀。

來源:基準方中


archicad+rhino完爆revit,achicad出了一套圖,覺得整體軟體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自學了一段時間revit,感覺比archicad難學


對revit了解更多……盡量客觀……

五六年前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爭論還很多,但都2016年了………在revit的複雜結構設計,碰撞檢查,出圖和視頻,甚至最後的漫遊VR等功能都基本成型的現在,ArchiCAD總體上劣勢已經很大了啊。更何況revit還允許盜版,使得用戶越來越多……

轉進……ArchiCAD更強調設計,而revit更強調建模,也就是做很高大上的東西給甲方看。目前沒太聽說哪個設計單位用revit做設計,做碰撞檢查等優化設計的也很少,做BIM全生命周期的協同交流那更是天方夜譚……

至於優勢,ArchiCAD在於符合設計習慣,會感覺更好用,而revit在於全面。

前景的話……大家都說revit是大趨勢……但我覺得目前大家仍然在把它當3D用……好的軟體代替不了,自己好用的功能又可有可無……的確是優化了設計……但並沒有革命性的改變……尚需時日吧

建議兩個都學學吧……都不難……起碼錶面上都不難……


對學生來說嘛,ArchiCad有mac版....Revit沒有,Revit和Rhino搭配是利器,然而基本上無法和MAYA搭配,maya模型轉成nurbs也不行。跪求自動桌子出個Revit mac


ArchiCAD為建築師而生


前面很多人都從技術層面在談,有點像「炫技」,但並沒有真正關注題主想解決什麼問題。題主作為在校生,考慮後續的職業方向和就業是首要的。

以這個為出發點,從概率的角度來說,Revit路線是更好的選擇。

歐特克的軟體生態、市場策略更容易確保Revit體系成為後續的主流,而且由於其對二次開發的支持力度相對較大,所以適應性更好。

只是從概率角度來講

以上。


前幾天多相的幾位建築師向我極力推薦archicad啊


當我們跳出流暢度,製圖效率啊看revit,revit可以用在整個項目的生命周期內。記錄整個工程信息,繪圖只是它的一個不強的功能。這比還停留在繪圖的其他競品要領先一個緯度。你老師說的未來是這個意思。

要跳出製圖看Revit。

一個軟體的命運,要靠個人奮鬥,也要看歷史的進程。


用過revit後,再也不打開cad


推薦閱讀:

目前混凝土研究的熱點是什麼?
鋼筋混凝土房樓房在自然條件下理論壽命多久?
如何看待中山大學校長要改建永芳堂,拆卸十八先賢銅像?
請問樓板貫穿裂縫怎麼處理?
中國的商混攪拌站能否像kfc一樣的運營模式運營?

TAG:建築 | 建築行業 | AutoDeskRev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