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MOOC 課堂能取代傳統課堂嗎?如何實現師生互動?


純粹的幕課,短期內我不看好,故不討論。但我認為基於慕課的翻轉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將取代傳統課堂,理由如下:

1、應用翻轉教學,將會有相當量的傳統教學不再需要,釋放出的課時,對於教師來講,就是重複體力勞動的解放,對於學生就是學習自由性的增加;雙方都有意願這樣做。

2、教師與學生在剩下的課時上進行面授,教師將有機會了解每一個學生對已學視頻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及時進行糾正和指導。這在過去教師忙於填鴨式的灌輸知識,與學生學習隔離的情況,完全不同,等於實現了集體家教,但一對一的環節大量增加。這絕對是教學的質的改變。教師不在忙於簡單的重複勞動,而是可以多用腦,思考學生的表現,這是個智力活,比簡單重複的知識傳授要有意思的多。而學生可以得到一對一的及時指導。師生雙方都有意願這麼做。

3、翻轉教學增加出的學生展示環節:將極大增加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訓練,且自控能力也將得到促進。對學生來說,都是好處。且由於是課程視頻提前釋放給學生,學生一開始就不是盲目的自學,而是直奔主題的高效預習,因此這種模式不會增加學生的線下學習負擔,反而會減輕,因為學習效率提高了。還可以反覆看,還可以看到同班其他同學的學習情況,做到知己知彼,這簡直是非常神奇的學習體驗。

4、以托福模式為基礎新型課程考試模式:在大學內很多課程其實不需要太多的互動,就是一個簡單的知識體系介紹而已,完全可以應用托福模式,將學習資源變成慕課,讓學生自學,師生互動放到線上,學校和教師只要設計好必要的高質量的考試考查環節,利用線下考試來檢查學生學習效果,這些課程就不再需要佔用教室了,也不再有選課人數限制了。這將是無限發揮課程資源貢獻優勢的大好局面。這種模式,早晚會被接受和使用的。看一看托福怎麼玩,就知道了。

所以,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能不讓基於慕課的翻轉教學取代傳統課堂。哈哈。


好的,我們復旦大學在上一個學期就有思修的MOOC化的嘗試,而我也參與其中。

首先簡要的介紹一下課程,思修,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聚集了很多大學的名師,組長是北京大學某德高望重的教授,每一個單元由不同的老師負責,錄製成視頻,所有的課程內的學生都可以觀看。

同時設置討論課,25人左右的規模,老師會在課前拋出兩個有議論性的題目,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並進行初步的討論,然後在一起討論,爭取能夠達成一致的意見,在討論中,老師並不拋出結論,也不說明對錯。

事實上,老師選擇的話題都是很有深度的問題,也是難以一言蔽之的問題,這些問題本身也許沒有現有的答案。

網上有一些作業,不過又紅又專,我極不喜歡,我認為教育絕不是灌輸,而這些作業十分的「灌輸」,當然我能夠理解,所有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這樣一步一步的過程。

我想這樣的一種模式,老師反而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他由一個傳達者變成了一個啟迪者,以下是我的另外一些思考,答案正在不斷的完善中。

----------------------------------------------------------------------------------------------------------------

就我個人而言,我非常贊同這樣的模式,這樣的模式結合了MOOC的優勢,又彌補了MOOC的劣勢,最重要的是,學生和老師都具有相當大的自由度。

對於各種問題進行深入和切實的討論,可以找出很多本來思想上的漏洞,通過剖析自己和他人的分歧,可以理解人與人之間信念的差異。

我們談論過幾個問題,我也拋出來讓大家思考一下,我相信在普通的課程或是普通的MOOC課程上,都不會有如此深刻的話題。

…………(坑一下,我回頭找一下資料)

人在特定的環境下都會選擇做出與環境相稱的選擇,在普通的高校課程里,老師和學生都會被隱隱的脅迫,教應該教的東西,學應該學的東西,不考的不需要,不需要的不談論。這樣是非常不利於思想的成熟和學科的發展的。

我們也都知道通常的政治課程是怎樣的,沉悶而教條,夾雜著片面的理解,因為實際上某些人和集團希望輸出一種價值體系和價值觀,算了我指名道姓好了,我們的黨在過去是一個通過鬥爭而走上統治地位的黨,在如今的情勢下,我樂觀的認為可以淡化這種鬥爭的理念,逐步的一點一點的解放一些討論,這樣是能夠切實的進步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做出了率先的嘗試,復旦大學開設了四十多個班級,其中只有三個是傳統的授課方式,人數大概是1000人和300人。

這當然是以一種我本人不能企及的高度來談論這件事情。

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小班化的好處,我們的討論更加有趣味性,每個同學也說出自己的心聲,而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說一些自己都不會相信的話,我不知道其他學校的情況,就復旦而言,很多很多的老師和學生都推崇著這樣的自由而無用的精神。

我非常清楚,人和人之間是絕不可能完全的相互理解,但是卸下偽裝,以自己的內心為基準,討論以上這些深刻的問題,我能看到每個人眼中的真誠,也多少能更加理解他們的想法,能夠解讀他們的智慧。

我也見到了很多很有特色的性格,並且在不斷的爭論之中可以體會到這些性格的特徵,形成的原因,在問題中的取向。當然也更加清晰的認知自我,這一切,與其說是MOOC帶來的,不如說是當MOOC承載了教條和照本宣科之後,自由而真誠的討論所帶來的。


對於MOOC我是持有極度樂觀態度的,精心準備的MOOC有許多傳統課堂沒有的優勢。理由如下:

  1. 課堂上的實時問答:相信多數同學有體會,在一些傳統的大課上老師拋出一個問題時絕大多數的同學因為種種原因(懶、害羞…)是不會主動去回答的,還有一小部分同學可能此時正在酣睡,壓根就沒有聽到問題。只有前排「學霸區」的同學會主動去回答——還往往答得又快又好,這個問題就這麼過去了。反觀MOOC,在一段視頻進行中可能會暫停下來穿插一些實時的問題,你回答以後也會立即得到反饋,即使打錯了,也有詳細的解釋。
  2. 課程的自由組織:MOOC的上課材料給出以後,觀看多少遍、何時觀看、按照何種順序觀看是完全自由的,這有傳統課堂無法取代的優勢。例如,不同基礎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跳過一些熟悉的內容、在自己薄弱的環節上反覆研究等等。學習的時間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今天看球熬夜了,那我起晚一些再學習,也完全沒問題。
  3. 課後的同學討論:參與同一個MOOC學習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課後的討論也往往異常熱烈。我本人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並未見到有哪門課(如果不是要以小組為單位做project)在課後還有同學主動聚集起來、有組織地去討論問題的,事實上,這種討論——尤其是你向他人解釋清楚一個問題——是很利於知識的掌握的,在MOOC學習過程中,這種討論的氛圍顯得更濃厚。另外,MOOC的課後討論或許也有著社交的作用,給你接觸全世界朋友的機會。
  4. 作業批改:在課後作業批改上,MOOC應該說有劣勢有優勢。劣勢主要在於,對於一些必須由「人」來批改的主觀題,顯然開課學校不可能有那麼多的TA來給數萬甚至數十萬人一一批改。對於這類題目,往往採用Peer grading的形式,即完成作業後你還要給其他小夥伴評分,而你的作業也是根據其他小夥伴給你的評分確定最終分數的。很難籠統地說清這種形式和傳統TA批改來比,哪個更「好」。但至少事實表明,這種形式確定地最終分數,和由TA或老師打的分表現得是基本一致的。在作業批改上,MOOC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一方面,對於客觀題,一旦設置好,批改即完全由計算機來完成,省時省力,亦方便同學複習(可以重複做題、看到詳細的解釋等)。更重要的是,「大數據」在這方面發揮著獨到的優勢:原先100個人的班上,或許有2個同學在某題上錯得一樣了,這種現象根本不會引起教師重視。但是,現在,有100000個人在同時學習一門課,或許就會有2000人犯同樣的錯誤!在MOOC課堂中,老師和TA可以很容易地獲得這些統計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做出非常有針對性的解釋。

總結起來,我覺得MOOC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最重要的是學生間的互動,恰恰也是這種互動幫助我更好地掌握知識,大家或許都有過類似的感受:想要真正吃透某個知識點,沒有比自己當老師教別人更好的了。至於授課老師和學生間,因為精力有限,更多是對學生集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的回答。偶爾有正好出差某地或者受到邀請,在當地搞個見面會聊聊之類的。除此以外,也有像台大的葉老師那樣,在每次課的視頻後,額外加一段和同學聊聊人生的... :P 說起來葉老師還開通了新浪微博,時不時和同學們「互動」一下呢……

信口開河,草草寫就,有何不妥,還望指正。

以上觀點主要源於Coursera的聯合創始人Daphne Koller在TED上的演講,我結合自己的學習體驗作了組織。

原視頻如下:Daphne Koller: What we"re learning from online education 在視頻中,Daphne Koller給出了非常翔實的真實案例,很是震撼。相信會帶給題主更多啟發。


大約10年前,我們討論電腦手機是否會取代書籍。

現在看來,顛覆閱讀習慣?有。取代書籍?沒有。

當我們討論新興科技對傳統行當的衝擊時要注意幾個用詞,比如:

顛覆、取代、衝擊、碾軋、撼動、昨日黃花、前浪死在沙灘上、拋棄、甩幾條街.....

教育是個古老的行當,很老很老,幾千年來,它的核心都未曾離開「授業、育人、答疑、解惑」。某些從業者的素質和這個國家對教育的眼光也許會讓我們絕望。但傳統課堂決不等同於義務教育或者大學教育,一切面對面授課形式都是傳統課堂的延伸。在線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員忘記電腦屏幕的存在,實現最真實的師生互動、學練結合、同學互助、課後社交....這難道不是向傳統教育致敬嗎?

你能想像若干年後沒有了學校,所有人從3歲開始上網路幼兒園,小學到大學全部在家裡或網吧度過,大學畢業證書從郵箱里下載....我編不下去了。

當大家通過強大的科技手段感受到教育給自己帶來的美好時,MOOC只會讓更多的人回歸圖書館,回歸教室,形成一個閉環(所謂的O2O),而不是逃離。


現在流行一個新的辭彙「翻轉課堂」,而這個教育理念同你的標題我覺的是符合的。

mooc解決好學生自己應該可以自己解決的那部分問題,

而教師集中精力去解決教師應該的作用,就是課堂的的組織-這裡不在填鴨知識,而是組織學生做活動等其他形式的教育來加強知識的應用和深入掌握。以提升教學的效果。

傳統教學模式,課堂大量的時間被教師填鴨教學佔有,組織性活動太少,太少,教學效率很低。而mooc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可以利用mooc實現過程評價以督促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對學習過程進行監督掌握,以更好的控制教學效果。


最常見的是講師透過你的作業、考試、問題發問來與你互動並評定您的成績。

目前MOOC課程最常見的評分方式是電腦自動評分跟學生互評作業。

互動方式是包括學生在討論區發問,教授團隊回答問題。

有些教授也會創建活動讓學生間有更多的互動。

我看過教授創辦交課視頻比賽,讓學生自己創作交課視頻,前幾名除了有獎品外視頻在未來也會放在課程的網頁上。

我也看過有教授團每周或每兩周使用Google Hangouts (有跨設備聊天應用功能)。

也有一個常出差的教授到每個地點會告知學生在哪天幾點哪裡可以見他。

所以說目前師生之間的交流並沒有固定的模式。我想等到MOOC更為穩定後就會有一些固定的模式了。

在線課程本身的自發性要很強,所以雖然在線課程提供了更多的彈性,但是也還是得按表操課才能夠跟得上進度。在線課程給學生許多學習上的彈性,但也使教授可以選擇他們最喜歡的教學模式與互動模式。

更多內容請至http://www.owstartup.com/zh-hans/


不知天高地厚的來答一下,,???,,不成熟的見識,只求能帶來一點思考。

首先,我覺得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傳統課堂。

傳授知識僅僅是課堂的一部分,師生間的互動的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沒有了互動,mooc也僅僅是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可視化優勢和清晰的邏輯可能會讓mooc比起書本更容易獲取知識。但是教育對人的提升並不只是知識帶來的影響,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的火花,教師的人格魅力,甚至是老師的碎碎念都可能幫助學生提升自己。而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都不會在mooc里體現,這不一定是可行性的問題,也有的是未得到普遍認同或者人們覺得降低了課堂效率等等。並且傳統課堂互動的特色在於特定時間特定環境下特定人群的交流,如果這樣來講,mooc在互動上是無法達到這種可能性的。

也是藉助互聯網的教育,有幸參加過一次遠程視頻的課程。老師是熟悉的老師,同學還是那些。一開始覺得挺好玩的。但是除去這些新鮮感仔細想想感覺和課堂還是不一樣的。缺少嚴肅的課堂氛圍,互動方式和現實中的人際互動也不一樣(就像你坐在咖啡館跟好友聊天和qq好友聊天的感覺也不一樣嘛,這是互聯網媒介工具的問題)可能其中會摻雜個人適應性、對互聯網的接受程度的個體原因,但既然有這樣的個體存在,就不能否認mooc甚至是互聯網教學在互動中的問題。

所以私以為mooc以及互聯網教學帶來的是一種option的機會和傳統課堂的補充,不是一定要前掀起一場革命的熱血沸騰的東西。mooc有他的優勢,它為有學習需求的人們提供達到目的的機會,挺好。

局限的知識不能解答如何更好師生互動的問題。只是覺得有些東西並不是全能而偉大的,強加功能的思路也許是錯的,我們要接納來自其他的補充。


大學大多課程可能,中小學小部分課程能。中小學如果搞mooc,學生哪有那麼多時間提前學習。學習時間直接多一倍。


我覺得是可以取代的,天地就是我們的課室,但是這必須在有非常完善的線下活動的前提之下。具體措施可以在每個地區設置幾個班主任、輔導員之類的,作用一是敦促大家學習;二是組建各個學習小組,解答學生的問題;三是定期組織大家集體學習或者其他的一些學習活動,地點可以租個學校課室,也可以選個公園甚至隨便找個草地席地而坐。因為大多數人還是要在集體和有敦促的環境下才能做到持久而高效地學習,否則,網路學習更多的會流於形式,效果與傳統課堂不可同日而語。沒有線下學習小組的在線課堂我覺得就是課程講的在好也沒出路。


選擇,可以選擇老師,而且是頂尖的老師;可以選擇行業課程,退學轉行的情況會減少很多很多;無論廣度、深度,都是非常好的,我看好成為主流模式。國內的所謂教育好多時候是為了看住孩子,別惹是生非,目的都不一樣。


我來說一說翻轉課堂,僅代表個人觀點。

我覺得可能還需要考慮到課程本身的難易程度,並非所有課程都適合於翻轉課堂。首先,我所認為的自主學習是建立在對課程本身知識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對此進行自主地延伸和擴展。

翻轉課堂的第一步是視頻教學,我認為學生對知識的第一印象極為重要,比如在某個視頻的第十分鐘就開始聽得不是很明白了,這時候就急需老師當場指點,但是視頻你只能一遍又一遍放重複的內容。而這個知識點聽不懂,很有可能就直接影響對後面內容的理解,那麼之後的學習是無效的。有些在老師看來是基本概念不需要講的東西,學生不是沒學過,而是沒能聯繫起來,也就是說在學習初期沒有建立起一個很好的框架。

翻轉課堂的第二步是課堂交流。這裡的優點就不再重複了,說幾個問題。首先是課堂的參與程度,同學可能會更加把精力放在自己需要做報告的那一部分,因為畢竟精力是有限的,對於自己不做報告的那一部分就沒那麼用心聽。更重要的問題是,當老師解答了某個學生在視頻第十分鐘聽不懂的問題時,這個效果遠遠不如當時就有人為他解答的好。因為他在課堂上未必有時間去把當時困惑自己的整個思路串起來,畢竟相隔了幾天的時間。

總結起來學習的三個步驟分別是預習(視頻教學)、課堂、複習,個人認為預習的作用被過分放大,導致課堂上的效率也不高,課後需要更大的精力複習,實際上是增加了學生的負擔。


取代是很難的,但肯定會從傳統課堂里挖走一大批適合MOOC課堂的學生!


我覺得教無定法,不一定要非要誰替代誰,關鍵是學生在學習中,是否接收到他需要得到的東西,就是我們說的習得性。另外,從當前老師的課堂實踐來說,翻轉課堂和mooc很多都是適用於人文社科方面的課程效果比較好。但是對於理工科的課程,由於其本身的難度和切入的困難,做翻轉的難度比較大。

再說一個最重要的一條,國內的老師的師資水平確實比較良莠不齊,而且熱心於教學的老師還是少數,985,211高校的老師都是熱心於科研而不是教學,所以對教學重視,熱愛創新的老師,終究還是人群中的少數,因此,做出一個好的翻轉或者mooc,對老師的能力要求很高,很多老師達不到這種課堂控制能力。

這就是我比較不太看好該模式,在國內的落地,事實也證明了,雖然現在教育部大力倡導,但是還不是成為主流模式。


推薦閱讀:

一個男生和女生打架,結果大家普遍同情男生,冷淡女生是什麼情況?
你會如何教育下一代?

TAG:教育 | MOO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