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創作音樂時為什麼要音畫分離?

為什麼不把創作好的交響曲配上畫面,然後一起呈現給聽眾?這樣大家欣賞的門檻會降低許多,更容易體會到音樂傳遞出的感情。

我聽馬勒的《巨人》,第四樂章葬禮進行曲時,眼前浮現出:大漠之上,黃沙漫天,行進中的疲憊而堅定的騎兵隊,充滿著滄桑。

為什麼我腦海出現這些畫面?因為受之前看過的的電視電影影響。有些電影中直接用現成的交響樂片段做配樂,在我看來畫面跟音樂非常搭配,然後音樂跟畫面作為一個整體,印刻在我腦中。只有對交響曲理解的非常深刻的大牛們才能做到在電影里對這些交響曲運用自如。而我聽馬勒《巨人》四樂章,就借用了電影里現成的然後經過自己頭腦再加工的意象。

縱然一首曲子可以適用多個意象,那麼難道不可以為曲子再描繪多幅畫面嗎?

現在技術這麼發達,對比之前,能調動人更多的感官(眼耳),對人的感染力肯定也是更大的。


因為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你聽馬一想到的是沙漠,我聽馬一就不覺得是沙漠,你硬給我放個沙漠的圖片我還覺得彆扭。而且幾乎可以肯定馬勒寫第一交響曲的時候想的肯定不是沙漠。

其實題主的經歷我也有,布八第一樂章中間有一段弦樂細密的顫音下一支小號吹出悠揚的主題動機,我每次聽到這一段都會無可抑制的在腦中想起「平靜的海面上一輪明月悄悄升起」的畫面,但我可以肯定其他人聽到這段想到的東西肯定和我不一樣。

另外馬一的葬禮進行曲是第三樂章不是第四樂章。

音樂本身就是鼓勵多角度多層次的主觀理解,越複雜的曲子越是,尤其是古典樂中大部分無標題的曲子,這要是幾張圖片把音樂的內涵限死了,作曲家第一個找你拚命呢。

-----------------------

補充:樓下說得很好:現在滿地都是的流行音樂mv其實就是lz所說的配著畫面的音樂。

剛剛仔細想了想,我反駁題主的觀點更多是建立在馬勒的音樂這個話題上,其實如果是某個作曲家想要靠寫交響曲來取得通俗娛樂界的歡迎和影響力(which現在幾乎不可能),題主的想法倒不失為一個可以討論的方案。一個長達近一個小時的mv是什麼場景我也挺好奇的╮(╯▽╰)╭估計像 @聞檀眠說一樣要投資巨大吧


音樂有新的形式是一件好事情,比如與畫面結合,或是與其他媒體結合(比如MV、音樂與裝置藝術結合的應用等等)。

但是 「給交響樂配上畫面」 所得的結果,不是 某的第某交響曲,而是 某的第某交響曲配圖版。是一個新的作品。這點請謹記。創作者音畫分離,是因為他們想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寫出音樂,他們只是想探索聲音能傳達的內容,很多時候,表達反而是次要的或者根本沒有納入考慮的範圍。

並且我不認為在古典音樂上動這種念頭是值得的,它們都已經是古典了,我們無需在前人的登峰之作上做這種闡釋(但這不意味著做新闡釋不好,只是題主描述的想法我不太喜歡)。敬之,然後開闢新的道路。新的想法、對於媒介的新的探索,最好還是應用到當代的藝術中,而事實上這種探索一直在繼續,我對此接觸的不多也不深入,寥舉兩例,請自備梯子:

MEET YOUR CREATOR - QUADROTOR SHOW

youtube.com 的頁面

A troupe of 16 quadrotors (flying robots) dance to and manipulate sound and light at the Saatchi Saatchi New Directors" Showcase 2012.

Sound Design

Oneohtrix Point Never

solarman

::vtol::

An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Data on power of X-radiation flux from the Sun is received in real time from the satellite GOES15 which is tracking solar activity. It is being converted into streams of sound, light and electric discharges, thus allowing a spectator to experience in more intensive and evident way the influence of the main luminary of the solar system.

PEACE!


謝邀!

我看到的問題(簡略)是這樣的:

作曲家創作音樂時為什麼要音畫分離?修改

為什麼不把創作好的交響曲配上畫面,然後一起呈現給聽眾?這樣大家欣賞的門檻會降低許多,更容易體會到音樂傳遞出的感情。

我聽馬勒的《巨人》,第四樂章葬禮進行曲時,眼前浮現出:大漠之上,黃沙漫天,行進中的疲憊而堅定的騎兵隊,充滿著滄桑。

為什麼我腦海出現這些畫面?因為受之前看過的的電視電影影響。有些電影中直接用現成的交響樂片段做配樂,在我看來畫面跟音樂非常搭配,然後音樂跟畫面作為一個整體,印刻在我腦中。只有對交響曲理解的非常深刻的大牛們才能做到在電影里對這些交響曲運用自如(比如&<發條橙&>里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而我聽馬勒《巨人》四樂章,就借用了電影里現成的然後經過自己頭腦再加工的意象。

縱然一首曲子可以適用多個意象,那麼難道不可以為曲子再描繪多幅畫面嗎?

現在技術這麼發達,對比之前,能調動人更多的感官(眼耳),對人的感染力肯定也是更大的。

首先,題主,我和你一樣,在心理學上屬於「視覺型」的人。我聽音樂如果聽的進去,腦海里也會有畫面浮現。而且視覺型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大多數。

然後,具體到馬勒的作品的話,他...根本不具備這種條件:古斯塔夫·馬勒的生卒年月是1860年7月7 日-1911年5月18日。而歷史上第一部電影才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彩色電影更是在馬勒死後很久才出現的。因此馬勒就算想要給他自己的作品配上可動的畫面,也沒有辦法做到。更別說多媒體大屏幕在舞台上的運用也就是近十年內開始的。

最後,即使是視覺型的人,受到自身經驗和性格的影響限制,每個人對聲音或者其他非視覺感官刺激產生的「畫面」也不是完全一樣的。你自己也說了,是受到之前看過的影視作品畫面的影響,才產生了你頭腦里的這種畫面,那麼沒有機會看到類似的影視作品畫面的其他聽眾,就不一定會有和你一樣甚至是類似的畫面產生。比如我聽哈恰圖良的《斯巴達克斯》那段著名的柔板,腦海里就會出現蘇格蘭高地的風景。可如果從未見過蘇格蘭高地以及類似風貌地形的人,聽再多遍也不會出現這種畫面。

「不可以為曲子再描繪多幅畫面嗎?」

當然可以,但是這不是作曲家要做的事情。結合前面說的,即使是視覺型的作曲家在作曲時,很有可能TA頭腦里的畫面和所有聽眾中任何一位出現的都不一樣。那麼又怎麼能做到TA配上的畫面,就能被大家廣泛接受呢?更別說很多作曲家都還不是視覺型的,作曲時腦子裡不一定就有畫面,或者乾脆就是抽象的符號呢。

音樂作品,絕大部分都是抽象形式的,這就是說光聽音樂,哪怕只有一部作品,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經驗和感知類型,從一部作品裡獲得自己的感受,就像從一束白光里折射出各色光線一樣。來,用我們的視覺感知能力想像一下,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幅畫面啊!

說到底,儘管不是作曲家應該做的事情,但是實際上出版發行商早就在做這種工作了:那麼多的MV、以及音畫影碟,不都是配著畫面的音樂么?


音樂跟視覺呈現是不一樣的 作為一個非專業作曲者 我以親身經歷告訴樓主 看到畫面以後的音樂構思 會混淆原來的音樂構思

假如你不看畫面 只聽一個故事 你可能會想到很多 但是當你看到畫面以後 也許你之前的想法就中斷了

大家都知道 在見一個陌生人之前 我們會無數次幻想他長什麼樣 但是在見到他之後 也許幻想就破滅了 當然我不是在噴人 我只是表達一種想法 就是你想的永遠比現實要美好

音樂需要的是想像 這就是為什麼在給星際穿越配樂時 hans zimmer一分鐘的畫面都沒有看 只是憑聽故事 就可以做的那麼好 你想像一下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 再給它配樂 是不是就會受到很多限制 也許在配樂的時候腦海里還一直會回想安妮海瑟微的美顏(真的好美喔 嘻嘻)這肯定是一種干擾啊

順便說一下 我給mv做配樂的時候也從來不看mv本身


當你開始關注音樂的形式,內涵,情感,歌唱等東西的時候,就會知道「給音樂配畫面」這種想法是多麼的荒唐了。


推薦閱讀:

電影《老炮兒》好在哪裡?我為什麼看不懂導演究竟想表達啥?
如何評價電影《美少女特攻隊》(Sucker Punch)?

TAG:電影 | 音樂 | 古典音樂 |